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海南带梗茶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红印归来,传奇依旧:揭秘印级茶立足市场的根本原因

上文我们刊发了《红印归来,传奇依旧丨历史上“红印”背后的云南茶业》一文,对“红印”背后的历史做了系统梳理,本文是“红印”系列第二篇,为大家揭秘印级茶能立足市场的原因。

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人们举着“把心交给党”的标语庆祝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随着公私合营的改造完毕,我国茶叶行业进入全新的时期,中国茶业公司云南分公司也开始了新的时代。从和建国初期与私商合作竞争态势转变成了在中国茶叶出口公司系统内部的配合与竞争。在整个计划经济时代,计划性大于市场性,中国茶叶出口公司开始集中力量,做好茶叶换外汇的工作,其中滇红和普洱茶是云南出口的主要品类。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加工技术、原料标准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滇红茶和普洱茶,品质卓越,为云南茶赢得了广泛赞誉,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一、国家统筹下的印级茶出口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茶叶都是国家战略物资,承担着换取外汇、稳定边疆的重要功能。茶叶分配,都按国家制定相关的分配原则,再结合各生产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配。

由国家的分配原则统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茶叶分配原则,共分为五个阶段:

1)、1950——1953年扩大苏销、新销(注:指苏联、东欧新民主主义国家),掌握边销,调剂内销;

2)、1954——1958年在内销服从外销的原则下,扩大外销,有计划地保证边销,适当安排内销;

3)、1959——1965年为优先保证出口,适当安排边销,有余部分安排内销;

4)、1966年——1983年保证边销,适当增加内销,积极扩大出口;

5)、1984年以后: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外,内销茶和出口茶,实行议购议销,开放市场。

其中的四个阶段与我们梳理的印级茶的历史有关联。当时的云南省茶叶公司在贯彻上述分配原则下,各个时期的工作都有所侧重,从50年代早期的宣传、执行国家的茶叶政策方针,鼓励茶农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动员茶农将茶叶卖给国家。

1956年起,国家需要更多的外销红茶及印级茶,云南在积极生产内销茶叶的同时扩大红茶产区协调内销与外销的原料问题。

1955年,当时的茶叶出口权限调整,云南不直接参与到茶品出口,以原料及茶品的形式集中到对应的出口公司,红茶集中到上海口岸,出口的圆茶以及云南大叶种晒青集中在广东公司,宗旨为“对缅甸、泰国等国出口圆饼茶及散茶以云南为主,广东与之配合”,1955年12月25日经北京召开的中茶总公司第八届全国经理会议决定圆茶由广东出口,圆茶和散茶也是以统一标识进行出口。

1956年,广东结合自身的地缘优势及集中出口优势,根据了解传统圆茶主要外销区香港的消费者需求,开始研制广东普洱茶。

1957年3月7日改组后的中茶出口公司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经理会议决定圆茶由广东经营至此云南彻底没有了印级茶经营的权利,主要负责提供青毛茶或者制作好的印级茶供广东经营出口。

1959年广东生产出“广云贡饼”,与云南的圆茶一道,出口到当时的圆茶的销区。1960年,广东对港澳出口的茶叶都委托华润公司经营,并且负责收集港澳、新马的市场情况。

广东普洱茶的原料来源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四川、越南、缅甸、泰国等地的原料,原料部分由烘青、炒青、晒青构成。烘青、炒青原料制成的圆茶和传统云南晒青茶做成的圆茶在口感上有一定的差异,销区市场并不能完全接受。

1981年4月13日,俞寿康教授与学生交流的日记中关于圆茶质量的记录:“广东口岸为了推销低档炒青,将大叶种晒青、中小叶种低档炒青拼配、泼水、渥堆、晾干,致使干色黑褐,汤色红暗,味陈醇,叶底红暗带焦条,以次冒充普洱茶在香港市场销售,香港茶商对于真正的普洱茶品质特点了解得一清二楚,以普洱茶收下,以六堡茶卖出,价格不相上下。”

俞寿康日记

在销区市场,消费者还是比较认可云南的圆茶。

虽然是1981年的记录,但依旧可以作为那个时期茶叶专业人员对云南茶品质的认可。

1957年印级茶生产了1000担,国外商人要求雨季交货,但省公司只能在10-4月份干季中进行生产,无法满足条件。胡浩川总技师要求云南克服困难改进工艺满足国外客户的要求。

(中茶云南公司制茶高级工程师谭自立记中茶总技师胡浩川1957年《云南茶业报告》)

西双版纳茶厂(勐海茶厂)在接到胡总技士的要求后经过反复试验攻克了困难,在1957年提前生产出了印级茶。虽然国家全面进入了计划经济时代,但是对于外销茶来说,满足客户要求,才能换取国家所需外汇。

(1957年唐庆阳所写印级茶生产过程)

二、公司名称变更及经营主体转变,依旧没法抹去印级茶

因《1938——1990云南省进出口公司志》只记录到1990年,所以公司的名称的记录也就止于1990年。1991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改名为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2007年重新组建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虽然公司名称在一直变化,但是公司产品名称与产品包装上的名称不完全同步。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于频繁地变动包装,不利于销区的人对品牌认知的积累,所以一款包装不会随意变动;

2)、生产的实际操作中,是会对包装材料进行批量的生产与采购,当一批生产物料未用完之前,为了避免浪费,会一直使用;

3)、外销茶一直以客户需求为宗旨,消费者习惯原有的产品包装以及品质,对于统销统购时的中茶公司来说,为了客户,不会随意改变原有产品形态。

1957年以后云南完全失去了经营印级茶的权利,广东为了扩大市场1959年开始压制自己的圆茶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广云贡饼”。

这一时期,为了方便经营圆茶广东公司完全可以把云南生产的印级茶换成自己的棉质包装,或者让云南只提供裸饼就行,这既统一了产品,又能减少云南生产成本。就如同早期印级茶,对于生产方来说生产出来的印级茶分了甲级乙级,但是为了减少包装成本同时防止国外茶商看到等级区分,购买时不购买低等级茶品故在棉质包装上不做等级区分。到了终端销售茶商自己又盖上甲级乙级的章做品质区分。

但印级茶为什么被保留了下来呢。最终还是因为茶商的要求,就如同他们在1957年要求我们提前供货一样,早期的印级茶打开了普洱茶的市场,让海外茶商无法忘记印级茶棉纸里的美妙味道。所以印级茶棉纸包装整体变化不大,也就是字体变化以及“八中”里的茶字颜色变化而已。

印级茶既是一款云南茶叶历史上的经典茶品,也是一段云南茶叶历史的见证者,其背后的历史信息与意义,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

三、印级茶品质如何好?

原料把控细致,质量得到空前提升

1、鲜叶分级采摘,分级杀青

1957年4月9日新华社电:“采茶时带一个茶篮和三个茶袋,同时采摘各种品质的茶叶分别装置。这个办法已在全山逐渐推广,使今年优质茶的产量大大增加。”1957年为了扩大生产,全省开始大量种质茶园,恢复荒老茶园,同时改进采茶方式让茶农采摘时就分等级采摘提高优质茶的品质向全省推广。

1957年4月9日新华社报纸内容

1982年《大叶种茶树的采摘技术讨论》关于过去采摘方式的记录:“传统采摘法有的称‘采顺身茶’有的叫‘撕采’,树型高大,采茶时将枝条攀下,有的还要上树,每次采摘除留枝梢顶部鱼叶以上的两片大叶外,其它的侧枝细枝及羊耳朵叶(展一叶或二叶便成对夹叶者),连梗子一起采下,一般新梢须长到一芽四叶以上时进行采摘,采回分成尖子或底茶(较粗部分)分别炒揉干燥,全年只采四至六批左右,这种采法估计约占全省三分之一茶园。”

《大叶种茶树的采摘技术讨论》油印稿

从《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一书中记录的勐海1960——1962年的鲜叶收购标准来看,鲜叶在杀青之前就进行了系统的分级,鲜叶分级之后,制成的干茶再根据标准样,对样进行分级,从原来的季节依据转化为形态依据,有利于茶品的进一步加工。同时为了实现鲜叶分级集中加工,当时的云南省茶叶公司为景谷、永德等晒青茶的主要供应区域,进行了初制所的建设,进行初制技术的系统培训,提高原料的品质。从1957年开始有了分级采摘的方式,单次采摘要分级,不同季节采摘方式也要区分。云南从采摘开始就已经开始规范,通过采摘分级或者采后分级进行杀青,可以使得杀青更均匀更容易杀熟。

分级采摘示意图

2、毛料分级

1958年以前,云南大叶种毛茶都是按照季节命名,而1958年以后,茶叶分级方式改变,从按季节命名改为按级别分,分为五级10等。五级10等的对样收购,对鲜叶收购、茶叶加工、初制所建设及茶叶品质及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化之后的样价等级对照如下:一级1等,低于春尖甲级1/4,1级2等低于春尖乙级1/4。二级1等,高于春尖丙级1/4,高于谷花甲级1/4。二级2等,低于春中甲级1/4,低于二水甲级1/3。三级1等,低于春中丙级1/3,相当于春尾甲级,高于二水丙级1/4。四级1等,相当于二郎茶。四级2等稍低于二郎茶。五级1等,相当于底茶甲级。5级2等相当于底茶乙级。(《1938—1990年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P74)

(1960年王钟音编著的《制茶工艺学》中记录的云南大叶种毛茶初加工)

在初制上分:杀青——揉捻——风干——复揉——干燥五步骤;

杀青:锅子烧至微红,温度在250℃以上,即将鲜叶投入,边用手翻动,边加入鲜叶,每锅一次可以炒鲜叶8——9斤,炒至叶色变成黄绿,而带黏性时,即可取出。一般时间约为10分钟;

揉捻:用手或揉捻机揉,约需时间十多分钟,揉至叶汁流出即行解块。老叶要揉捻2——3次;

风干:揉过的茶叶把它摊薄在晒簟上风干或晒干。

复揉:失去水分40——45%左右时,复揉一次。

干燥:毛茶初制对干燥过程一般都不大讲究,一般都是用阳光直接晒干。雨天时,则让它摊在地上或者簟上风干。摊放时间视气候而定,常常长达3——10天,从而叶片发酵,甚至霉变。有的室内加温以促进干燥,但又经常染上烟味,所以应采取炭火烘干的方法,以提高毛茶品质。

虽然茶叶加工方式于陈椽在1949年记录的加工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鲜叶分级之后,鲜叶的匀净度会进一步提升,不在需要依次下锅才能把茶叶杀熟,这样毛茶的品质会进一步得到提升,高质量的毛茶为生产出高质量的印级茶提高了原料保证。通过毛茶分级的调整,对应的圆茶配方也随之调整。

(中茶云南公司制茶高级工程师谭自立工作笔记中的圆茶配方,1958年修改了分级方法以后1959年为了过度,省茶司下发茶厂的拼配比例中新旧分级方式都有标注)

四、印级茶在当时的价值

当毛茶收购标准样进行了重大改革之后,鲜叶的价格、原料产地的青毛茶的价格都发生了变化。

(1960——1962年勐海县收购茶菁价格)

1962年勐海县收购的鲜叶价格根据级别的不同,分别为1级25元/50千克、2级21元/50千克、3级16元/50千克、4级12元/50千克、5级8元/50千克,折算下来分别为0.5、0.42、0.32、0.24、0.16元每公斤的鲜叶价格,虽然当时的茶叶收购分不同的价区,但整体的价格差异应该不大。

当时云南青毛茶的核心产区收50公斤的收购价格为52元,大米的价格为11.30元/50公斤,两者的比值大小达4.60,可以表述为当时的一斤青毛茶可以换购4.6公斤的大米。

(1952——1990年景谷县的粮茶比价)

我们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销区,1961年昆明市场上的甲级圆茶每50公斤批发价与零售价分别为180元和216元,乙级圆茶的批发价与零售价分别为160元和192元,猪肉价格每50公斤59元,印级茶价格是大约是猪肉价格的3倍。

(1961年的印级茶及猪肉价格的记录)

1961年刚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生活物资紧缺,茶叶价格如此高昂,一斤茶叶可以换3斤的猪肉,足以见得当时茶叶的价值。再从历年的茶粮价格对比可以看出,1957年以后茶叶价格逐年增加,茶粮价比也在增长,这说明当时茶叶品质从复产到扩大生产有明显的提升,这也是印级茶得以外商青睐的原因之一。

五、印级茶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印级茶时代”的经典产品,中茶公司自201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重塑经典,复刻升级,重现昔日印级茶的荣光。2022年中茶大红印-尊享版,继往开来,传承创新,呈现经典品质,延续印级风采。红印归来,传奇依旧。

基本信息

产品品名:中茶大红印-尊享版

产品归属:普洱茶(生茶)紧压茶

产品规格:357克/饼、7饼/提、4提(10KG)/件

生产年份:2022年

1、研发背景

“中茶牌”商标诞生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用于茶叶的商标,“大红印”作为第一批使用“中茶牌”商标的普洱茶产品,不仅拉开了“印级茶时代”的序幕,也昭示着“中茶牌”普洱茶,从此开始积淀岁月的陈香。

作为“印级茶时代”的经典产品,中茶公司自2015年来,一直致力于重塑经典,复刻升级。2022年中茶大红印-尊享版,继往开来,传承创新,呈现经典品质,延续印级风采。

2、品质特性

2022年中茶大红印-尊享版普洱茶(生茶)紧压茶,臻选澜沧江流域云南大叶种明前优质大树茶菁,十八道工序严格把控产品品质。

选料

臻选澜沧江流域云南大叶种

明前优质大树茶菁

外形

条索肥壮

墨绿油润

白毫显露

内质

汤色黄明,清澈透亮

清香馥郁,花香悠扬

滋味浓厚,丰富饱满,汤中含香,回甘迅速,

喉韵甘甜,韵深气强

叶底黄绿,肥厚柔韧

3、冲泡指南

投茶量:以110ml盖碗为参考,建议投茶量7-9g为宜;

茶水比:建议茶水比为1:15,也可根据个人喜好适当调整;

水温:沸水冲泡;

时间:3秒润茶后,每次冲泡以5~10秒为宜,随着冲泡次数增加,可适当延长冲泡时间。

(特别感谢:谭自立前辈为云南茶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为我们留下珍贵的生产资料。)


来源:晓德书号, 茶世恩、李峻

正酽布朗山大树茶,普洱之韵正酽之味

福享家:柒六君

冲泡准备:

冲泡地点:甘肃

用水:本地矿物质桶装水

煮水器:吉谷煮至100℃,再转银壶持续煮沸至97℃(西北高原,海拔1400米,最高水温97℃)。

瀹茶器:福海标准盖碗

品茗杯:福海定制杯

投茶量:7克


品鉴记录:

打开包装,一股扑面而来的果蜜香让人沉醉,顿时对此次品饮充满了期许。看外观,茶饼压制规范标准,松紧适度,茶箐等级高,一芽两叶为主,芽头数量多,茶毫凸显,颜色墨绿相间,无明显黄叶,符合大厂制茶特征。撬茶7克,干醒20分钟,润茶一道,润茶后湿醒2分钟。

第1泡,汤色黄绿,盖香有隐约果蜜之味,杯香同以果蜜香为主,后转为蜜香。入口茶汤较醇滑,满口茶香,青味不显,无明显苦涩,生津回甘缓缓而来。

第2泡,苦涩加强,转化快,香气更加浓郁,汤感加厚,生津回甘来的更快更持久,喉韵加深,水路越来越细腻。饮后持续香、甜,唇齿间淡淡清凉,后背微微发汗,腹腔有明显体感。

第3泡,苦涩持续性稳定,转化自然协调,香气中果香减弱,蜜香增加,汤感依旧,生津回甘更快更持久,喉韵很舒服,水路一路持续很深,体感持续明显。

第4泡,苦开始转弱,涩继续加强,涩化开的时间比较长,开始变得更加醇和,汤感厚实绵软,生津回甘来的更快更持久,甜感加强,喉韵加深,水路依旧细腻,饮后茶气缓缓增强。

第5、6泡,整体没有明显减弱,苦弱涩强,香气有些微减弱,但汤感更加甜润,像细密的冰糖水划过咽喉。

第7、8泡,香气减弱,但水溶香感绵密细致,甜感逐步提升,没有明显的衰弱,耐泡度不错。


第9泡至尾水,此茶一直冲泡至14泡结束,自第9泡起,逐步增加出汤时间,此阶段没有断崖式的出水味,而是逐步减弱茶香,顺遂、流畅。尤其是甜感持续稳定。结束冲泡后口腔内茶香留存非常馥郁,久久不曾散去。


品鉴总结:

此次品饮,最大的感受就是惊艳,谁说布朗山茶就是又苦又涩?此茶工艺标准,选料优质,茶青等级和拼配技术值得称赞。整体给人的愉悦感就是从头至尾的香、甜,有果香、蜜香、花香、有果蜜甜、冰糖甜、植物清甜。很有一种小家碧玉的气质,悠悠扬扬,如一曲琴乐,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喝罢,仍意犹未尽……

福享家:刘洋

冲泡准备:

冲泡地点:海南

盖碗冲泡,投茶量9克

干茶特点:条索肥嫩、乌亮、紧实,白毫显露高贵饱满!干茶有瓜果香。


品鉴记录:

冲泡1—2泡:汤色橙黄油亮,果香饱满,香气扑鼻,丝丝香甜,有涩而生津感,甘甜回甘持久。


冲泡3—4泡:汤色依旧黄亮,香气清香加甜香,有微涩轻显,生津,额头微微发汗后有非常强烈的舒适感,舒服顺畅!

冲泡5—6泡:汤色依旧漂亮,耐泡程度高,入口顺滑,清香持久甘甜,糖水味明显。


品鉴总结:

本次品鉴共泡到第十四泡,依旧留恋!这是我试喝福海茶以来除了班章,最为喜欢的一款生茶,比班章更能打动我的是喜欢他的粗犷、耐泡、高香和橙黄油亮的汤色。

此茶虽为新茶但无新茶但青味,干茶香气浓郁芬芳,汤色和香气稳定持久。是一款超值的好茶!

福享家:hkchia^谢鸿吉^

冲泡准备:

冲泡地点:马来西亚

投茶量:7克


品鉴记录:

干茶:条索粗长,肥嫩紧结,色泽墨绿。


第1-3泡:茶汤金黄明亮,茶味饱满,茶汤顺喉,苦带微涩,回甘快,山野气韵强烈。

第4-6泡:茶汤带甘香甜柔,浓稠顺滑,回甘快且持久,香气高扬明显。


第7-9泡:茶汤浓稠,口感好。回甘快,生津持久。 


第10-12泡:茶汤金黄明亮,生津持久,满口留香。


品鉴总结:

强烈的山野气韵、迅猛的回甘生津。除了霸道浓烈的口感,布朗山茶叶的魅力在于持久的回甘和茶汤带有甘香甜柔,应该是普洱茶爱好者迷恋布朗山的重要原因。福海正酽布朗山将呈现普洱茶独特的“醇厚”韵味。

福享家: 暴风城

冲泡准备:

冲泡地点:江苏

投茶量:7克

冲泡准备:

干茶:袋开香出,花蜜香,浓郁,沁人心脾。这样的干茶,若是放在案头,不泡只闻香,也是极好的。


洗茶:清澈,干净,花蜜香,浓郁。浅尝一口,滋味浓酽,香含于水。杯底亦留花蜜香。第一印象极好。

第一泡:山野气韵,扑面而来,穿透力强。香气清冽,裹挟着蜜香。回甘显,喉韵深邃悠长。

 

第二泡:山野气韵正酽,浓烈,奔放。同时苦显,香扬。刚柔并济,并驾齐驱,酣畅淋漓。回甘与喉韵更加明显。

 

第三泡:似烟非烟,山野气韵。苦收涩显,花香依旧。汤感厚实,圆润。

第四泡:汤色黄亮,微涩,滋味趋向均衡,显沉稳。汤感更显厚实,圆润。

 

第五泡:喉韵悠长,哈气如兰。山野气韵褪去后,可以更明显的感受到汤感的厚实和圆润。

 

第六泡:滋味更加平和,而又不失茶味,别有风味。

第七泡:茶味不减,汤感依旧。虽无山野气韵,滋味依旧立体,饱满。

 

第八泡:茶味依旧,涩褪苦显。这样的尾水,如果继续再喝,也并不感乏味。


品鉴总结:

这款正酽很好的诠释了布朗的风味。并且有几个值得着重一提的优点。一是山野气韵,在前几泡展现得淋漓尽致。二是饮后的喉韵,深邃悠长,回味无穷。三是茶味持久,估猜树龄不小。优点突出,值得推荐。

福享家: 安小暖


冲泡准备:

冲泡地点:河南

冲泡茶样:7克

用水:家庭饮用桶装矿泉水

器具:福海定制茶具


冲泡准备:

干茶条索紧接,色泽墨绿油润,银毫多显。凑近细闻,香气正,有浓郁的干果香气,沁人心脾。 

一汤,定点注水,5秒出汤。汤色明黄、油亮,汤中多茶毫漂浮。轻抿一口,入口极浅一点苦,即化,无涩,一阵水润感泛起,如层层涟漪散开,两颊甜润感饱满,舌下生津。虽不强烈,但明显。挂杯花香混合干果香,果香重于花香。

二汤,定点注水,10秒出汤。汤色明黄、油亮。入口微微极浅一点苦,即化,无涩。水润感饱满,强烈,有力度,回甘生津较之前明显。清冽的甜感从舌尖一层层展开,顺着水路蔓延过舌面,咽喉,齿颊生津,清甜怡人。

三汤,定点注水,10秒出汤。汤色明黄、透亮、油润。入口苦微重,在舌面滞留一瞬,即化,摇晃公道杯,有重量感。入口却极柔顺,回味甘甜。

四汤,定点注水,10秒出汤。汤色明黄、透亮、油润。入口苦涩,温润。停顿片刻,苦涩划开,犹如从舌尖开出一朵花,丝丝缕缕,缓缓荡开。此刻有饱腹感自腹部升起,打嗝。


温水漱口,稍休息片刻,继续试。

五汤,定点注水,10秒出汤。汤色明黄、透亮,入口微苦涩,柔润而清甜,甜润感饱满、强烈,于口中持续时间久,留存度高。


六汤,定点注水,10秒出汤。入口微苦涩,苦感即化,涩感留存稍久一些。生津水润,微有韵感至喉前,于口中久久留存。

七汤,定点注水,10秒出汤。入口微苦涩,生津回甘略有所缓,于口中持续时间久,水润感明显。汤香。


八汤,定点注水,12秒出汤。入口苦涩减弱,舌面留存时间略有延长,汤感水润,均衡。

九汤,定点注水,15秒出汤。入口苦、涩几无,清甜温润,回味甘甜感持续,留存。


十汤,定点注水,稍稍焖泡了一下。入口苦涩显,不过能划开,略有生津、回甘。水润,留存度高。

叶底,色泽墨绿,梗叶均有,叶片肥厚舒展,叶梗粗壮柔嫩,触手柔软有韧性,活性十足。

博鳌“舌”战,中国茶扳回一局!

中国茶,凉了太久,久到让我们忘记老祖宗曾用它征服全世界味蕾、挟“绿色黄金”以待天下客;久到茶不仅渐渐远离我们生活,甚至连中国人自己的大场合,都频频被咖啡占据主场。

4月18日至21日,海南博鳌镇迎来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名国际政要、企业家和媒体。

很多倒时差、赶红眼航班来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人们,四处搜寻着咖啡供应点,可找来找去发现,往届论坛驻场的星巴克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四处飘香、人手一杯的金骏眉、茉莉花、白毫银针、龙井……

博鳌论坛召开20年,在这个中国人的主场,还是第一次邀请中国茶企“以茶待客”。细想也能理解,各国宾客汇聚到海南这座热带海岛上,一人端一个茶杯,确实也不合适。

可就在今年,博鳌20周岁,茶真的来了。

以前刷屏博鳌的星巴克双尾美人鱼杯,今年被一种春茶色的小绿杯所取代,杯子上的英文也换成了一串汉语拼音:XIAO GUAN CHA。

“金骏眉冷泡,清冽醒脑”“铁观音加咖啡加威士忌,‘高山流水遇知音’来一杯?”“大红袍特调,水果打底,肉桂提香”……

中国茶在博鳌变了。或者说,变了的中国茶才适合博鳌、适合世界。

不必摆开紫砂壶和功夫杯,不必冲烫泡、看闻品,不用滚烫的热水冲泡,也不用怕茶泡久了会变苦,一杯提前用低温水泡制到适宜的冷萃茶,随走随饮,一杯融合咖啡、酒、水果、香料的特调茶,好喝好看。

想喝功夫茶的,也有专门茶歇,安稳落座,品一杯万里挑一的明前芽茶。

“中国茶不只有传统的样子,它可以更年轻、更时尚、更国际,中国人可以接受,外国人也可以接受,老年人可以接受,年轻人也可以接受。”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对华商韬略说。

为了这次博鳌论坛,小罐茶特制了十几款冷泡茶、特调茶,为的就是在中国的主场,用世界喜爱、乐于接受的样子,展现中国茶文化的待客之道。

在博鳌会场上逛一圈,小罐茶免费供茶的特调茶区、冷泡茶台和功夫茶歇不下七八处。有趣的是,本以为只有中国人热衷的功夫茶,结果围满了喝一口三点头的外国人,而对着铁观音加山崎威士忌猛拍照的却不是外国人,而是说普通话的90后。

世界人民喜欢中国茶文化,而我们的年轻人喜欢中国茶世界化。

博鳌茶局上,这两道向彼此文化探求的目光,让中国茶看到了重新拥抱时代、拥抱世界、拥抱年轻人的希望。这也印证了杜国楹之前的判断:

茶今天被边缘化,不是年轻人、世界人民不喜欢中国茶,只是因为它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

中国人做茶至少有三千年历史,无数代人传承创新,从种到喝,从煮、煎进化到冲、泡。清朝以前,茶文化全世界只此一家,清朝以后,茶种被带走了,茶艺被拿走了,茶市场被撞开了。

可茶文化的民族内核还在。

“我最自豪的就是中国茶的多样性。”

杜国楹对华商韬略如数家珍地说:“我们不仅有白茶,还有红茶,不仅有绿茶,还有乌龙茶,不仅有黑茶,还有普洱,有生茶、熟茶、小树茶、大树茶,还有年份茶……”

“茶的原叶,中国绝对做到了世界第一,我们去印度、斯里兰卡,他们只会做红茶,白茶不会做,普洱茶没有,乌龙茶不懂,当地人听说我们在中国做茶,两眼放光,说中国茶叶太好了!”他说。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茶叶最好,但全世界最好的茶品牌不在中国。

你问一个外国人知道什么茶,可能是川宁、立顿。你问一个中国人知道什么茶,西湖龙井、云南普洱、安溪铁观音。你问一个中国年轻人知道什么茶,抹茶、奶茶、冰红茶。

2020年,中国茶叶相关企业122万家,总销售额3000亿元,过百亿的品牌为零。

同年,星巴克营收1500亿人民币,一家顶半个中国茶业。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仅靠一包红茶在中国卖了20亿杯。

当中国的下一代手捧立顿茶包、喝着星巴克咖啡在早高峰中呼啸向前,这比中国人彻底不喝茶了还让人难受。因为你看到市场明明还在,需求还有,但中国茶却抓不住。

“从提神的角度看,茶叶和咖啡都是咖啡因在起作用,但茶里还含有另一种特殊的物质——氨基酸,可以让人平静愉悦。”杜国楹说,茶的健康好喝,中国人乃至全世界是有充分共识的。

然而拥有一流的茶叶、一流产地以及骨子里几千年喝茶的基因,中国却依然没做出一杯让现代人喜欢的茶。

早年,嗜茶成瘾的杜国楹走遍了国内上百个茶区,调研中国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最后总结出“(包装)老、(品牌)土、(乱要价)奢、(泡法)繁、(喝法)事儿”几个病灶。

以价格为例,在全国任何一个大城市,随便跑几家茶叶店,同样一种茶,十家能喊出八个价。都互联网时代了,传统茶还在赚信息不对称的钱,所有快消品都在标准化,茶还端着“12道工序18层境界”去和年轻人对话。复杂的“茶讲究”让年轻人望而却步,也把市场拱手让给了喝起来更省事的咖啡。

“没有传统的行业,只有传统的思维。”杜国楹常反思,中国茶的没落,不是茶的问题,是做茶的人出了问题,是我们的产品、我们的创新没有跟上用户和时代。

从2014年创牌至今,为了做好茶产业链标准化,小罐茶前后投入了十几亿元。

这条产业链,上至原产地、茶树种植、原叶采摘,中至挑选分拣、烘炒加工、发酵、充氮、罐盒包装,末至运输分销、终端和售后,涉及30多个环节、数十道工序。

对这数十道工序的重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传统茶叶产销中的人工环节最大程度工业化,所有非标环节最大程度做标准化,所有不透明地带全公开,所有产品设计做到最简单。

原来混杂着黄叶、老梗的干毛茶,现在经鲜叶挑选、机器分级、双红外线除杂、人工初拣、两次精拣等6道工序,经视觉检测系统严筛,保证了茶叶高洁净度和同品级的高稳定度。

原来老师傅们用手炒茶、靠眼辨老嫩、闻香断火候,每锅茶的质量都有赖于老师傅的纯经验操作,现在全部由恒控温湿的机器烘焙,杀青时间精确到秒,确保消费者买到手后,打开的每一罐都是工业标准下品质最好的一罐。

原来漫天要价的经销商、专卖店,现在同款产品同样包装全国统一价,不懂茶的人也不怕被坑。

让最不懂茶的人也能喝上一口安全的高品质好茶。

把中国传承最久、技艺最醇熟的非遗制茶,用工业流水线、数据化和科技设备发扬光大,把埋没在小农作坊里的传统工艺精准复刻,把藏于深山、濒于失传的大师茶变成可复制、规模化生产、喝得起的高品质好茶。

对传统茶的调研和现代化的全套工业科技翻新,杜国楹用了9年时间。他曾阐释自己做小罐茶的根本价值观:

第一,给用户一个标准化的产品,你不需要懂茶,但喝小罐茶一定是安全高品质的选择。

第二,中国茶不是一个老土的东西,它可以很现代,可以融入你各种生活工作场景,既满足当下,也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以上整理自网友晒图

为了获得极致标准化,小罐茶让产品、喝茶变得极尽简单,一罐4克,一次一泡,十罐十个品种,一撕即得。

为了适配现代生活消费的新需求,小罐茶把包装颜值做得很高——谁不喜欢美的东西?同时把价格做真实,不同品级对应不同价格,口粮茶、礼品茶、办公室茶、待客茶分门别类,各取所需。

化繁为简,把买茶、喝茶的学问从高高在上的专业,变成任何一个普通人都看得懂的标准,不懂也照样可以享受好茶;把茶变成简单易得的快消品,茶文化变成服务于现代生活场景的流行文化——这是小罐茶对中国茶最大的创新,是中国茶最必要的现代化,也是中国茶重新打开世界主场大门的钥匙。

为期四天的博鳌论坛,消耗了近1.6万杯原叶茶、特调和功夫茶,平均每位与会者喝掉了4杯。

社交网络上,围绕“茶首次登上博鳌”的讨论沸沸扬扬。有传统茶业人士发微博说,茶取代咖啡成为博鳌新风景线,是中国经典茶文化复兴的信号。知乎上,近20万人盖楼讨论、围观小罐茶刷屏博鳌的话题,最高赞的回答来自一名90后“茶人”:

学习和从事茶行业7年,我经常听到“现在中国年轻人都喝咖啡、碳酸饮料,以后喝茶的人越来越少,茶行业前景堪忧”的讨论。今天,博鳌20年第一次有中国茶品牌参与,不管是小罐茶还是其他茶,不论哪家茶企,对茶行业来说都是一种鼓舞和肯定。

中国新一代茶品牌接棒咖啡首次登上博鳌“为国茶”代言,在这件事上,茶业新与旧、传统与创新的价值观防线消失了,大家一致的感受是鼓舞,是提气。

以现代化的衣装,带着最经典的中国传统茶文化登上世界舞台待客,新茶企从一个传统茶的重构者角色,变成携传统同行、一起走到世界的聚光灯下。博鳌端上的是一杯小罐茶,但全世界闻到的是千年中国茶香。

在参加博鳌“解码消费的趋势”论坛时,被问及“小罐茶会不会因为新式奶茶的挑战或传统茶的不理解而感到慌张”时,杜国楹讲了“人生三杯茶”的故事:学校门口,中国孩子喝的第一杯茶是奶茶;上班后他们办公桌上需要一杯更方便的袋泡茶;三十岁后,他开始有时间和空间去喝一杯地道的中国功夫茶。

“任何一种方式下,只要更好地满足不同场景下用户需求的茶,都是中国茶。”杜国楹说。

今天这个时代,如何集传统、集历史、集文化、集健康,让中国茶叶最好的功能和精神属性重新面对当下、面对新消费人群,这是比外在的形式、品类之分以及谁是“正统”,更有讨论价值和存亡意义的事。

只要能让中国茶文化更好地活在当代,满足消费者诉求,更好地复兴、传承、创新,喜茶们在茶里加糖、加奶可以,小罐茶在茶里加咖啡、加酒也可以。

如果说奶茶培养了中国最年轻的一代茶饮消费者,让茶的基因早早进入他们胃里,将来更有可能爱上中国茶,那小罐茶正在做的,就是用国际化的设计、高标准的品质,“勾引”着中国茶的下一代,用一份真实和美,吸引他们真正去品味、了解、享受中国茶的精髓。

“一切辛苦都不会白费。”国际友人的称赞、年轻人的认可,让中国茶文化复兴在博鳌开了个好头。

博鳌这场茶局,小罐茶包容了传统茶,博鳌包容了小罐茶,世界包容了中国茶,中国茶包容了现代化。

当茶产业中传统与创新的力量互相包容,经典与年轻的需求互相包容,民族与世界的文化互相包容,所有业者拧成一股绳,中国茶重新回到世界、回到现代生活,就不远了。

来源: 华商韬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