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桂母树价格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从茶韵说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岩韵

经由一个平台  进入一片净土  过上幸福生活
希望您在这里,每一次阅读的过程,都是一段涤荡身心的奇妙旅程,带给你不同凡响、清新、有深度的优美情怀!

当代茶圣吴觉先生在《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中,对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是这样评说的:“方臻山川精英秀气之所钟,品具岩骨泉冽花香之胜。”说明武夷山这个地方茶叶的品质已达到“日臻完善,渐臻佳品。”其“岩骨花香”形成武夷岩茶的独特的韵味。这是一位泰山北斗式的茶人,对“岩韵”精辟的论述。


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福建省乌龙茶的佼佼者,其取胜在滋味醇厚,香气浓郁,这在国内,或者说全世界也可以是任何高贵的茶叶所不能及的。所说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并不是文人一种夸词。如以近代名词来解释,所谓“山川精英秀气”和“岩骨花香”实在是“自然环境”四字,自然环境对茶叶品质,当然是很重要。



茶韵


韵者、味也。简而言之,茶韵即各种名茶的独特韵味或风韵。大凡茶人善于品茗者,都讲究欣赏茶韵,特别是各种名茶的独特韵味。如:武夷岩茶有岩骨花香的“岩韵”;铁观音有香高而秀,密底兰香的“观音韵”;台湾冻顶乌龙有味浓甘润的“喉韵”;广东凤凰水仙有天然花香的“山韵”;龙井茶有香气清鲜而持久,滋味甘美醇厚的“风韵”,苦尽甘来乃品饮功夫茶之韵。品味和鉴赏名茶的这些独特的韵味,既是茶人的一种莫大的享受,也是考验茶人修为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文人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文士,便不可能形成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不能实现从物质享受到精神享受愉悦的飞跃,也就不可能有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文人雅兴风流,是中国茶文化最有韵味的篇章。



中国茶韵古已有之。“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误用其趣,一饮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明代在武夷品茶颇得岩韵的陈雨诗云:“毫尖似雪细于丝,活水须烹品色时。只许素人来共啜,莫教肉鄙酒徒知”。由茶及人,又由人及茶,循环往复,而韵高致清,这就是古代的“茶韵”。


谈论茶文化时,“韵”字不一而足,有“岩韵”、“音韵”、“风韵”、“喉韵”、“山韵”“韵致”等等,既流行于品茗者的口头语,更见于诗文典籍。除“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其是近人移花接木的伪托唐人评语之外,早在宋代就有宋庠《谢故人惠建茗》“左金历沸香殊有韵,走瓷涵绿更怀空。”赵佶《大观茶论》的“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元代李德载《阳春曲·赠茶肆》中曾写到“风韵美,唤醒睡希夷”、“风韵煞,到底属陶家”。李正民《以山泉水煎茶》:“石鼎煎来甘有味,乳花浮处色尢鲜。”乳,清冽的泉水。后人以“石乳”赋于武夷茶之名。



明代李时勉《章郎中送茶》“玉堂曾是夸风韵,何以陶潜乐醉眠”。许次纾《茶疏》“韵致清远,滋味甘香,足称上品”。清代的“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更钟情于茶韵,“滋因赓韵识造诣,弗在瀹瓯及烹鼎”。他的确饮过武夷接笋茶之后,赞岩茶曰“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诗中“骨鲠”;骨指品质,气概,引申为武夷岩茶的品质,有骨气,侠骨;鲠指卡喉的鱼骨,比喻心中有话,急需向人述说“岩韵”,而鲠在喉中,非吐出不可。“骨鲠在喉,一吐为快”。《黄山志》上有“莲花庵旁就石缝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黄山云雾茶”。《武夷山志》也记载:“武夷岩茶纯远而逸,致韵双发”。这类例证不胜枚举。



中国茶韵涵盖着茶俗、茶道、茶艺。“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热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也。”当代茶学专家余悦教授引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中语,这些话正可作为“茶韵”的注脚。


岩韵


武夷之茶历史悠久,“兴于唐盛于宋”。武夷山茶僧诗人释超全《茶歌》云:景泰年间茶的韵味是茶树品种,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和制茶工艺的综合效应,也就是说各种名茶韵味的形成。这种效应是与茶树品种本身的遗传性,栽培环境中的自然条件和栽培的措施,制茶工艺中的制作手法分不开的。


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福建乌龙茶》说:乌龙茶的制茶工艺,源于武夷岩茶,由于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熏陶,遂使武夷岩茶品质具有特殊的“岩韵”。武夷岩茶不仅品质超群,而且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的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武夷岩茶之所以名闻天下,声誉日隆,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处于“岩骨花香”之胜地,品饮时有妙不可言的茶韵,独称“岩韵”。


岩茶,顾名思义,即武夷大山岩和岩面上生长的茶。古代称浓茶或称酽茶,酽与岩同意,岩茶含有浓茶之意。当代茶学专家阮浩耕教授指出: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是:条索粗壮、油润;香气浓郁、清高,滋味醇厚、回甘,茶汤澄清、明亮,使武夷岩茶具有独特“岩韵”,是乌龙茶中的佼佼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专家如是说。可知,武夷岩茶的岩韵,就是武夷茶的茶韵,中国茶叶的风韵,“岩韵”代表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



古代文士名人对武夷茶的品质,推崇备至。如清代袁枚(1716-1789)有一段游武夷品岩茶的韵事:“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当代书法家潘主澜《武夷岩茶》诗云:“岩茶风韵不寻常,活甘清香细品尝。解得此中梁氏语,《归田琐记》去端详”。《归田琐记》是清朝两江总督梁章钜的佳作。


梁章钜(1775-1849)七十岁时,游武夷,住宿天游观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把武夷岩茶的风韵,归纳为“活、甘、清、香”四字真谛。在《品茶》中记述着与静参羽士论茶谓至茶品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耳。



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乎,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武夷是以“石为神韵,水为灵韵”的名山。武夷茶名气非同一般,其原因之一,在于吸收大山灵气。以山中水瀹山中茶,古人早已得武夷岩茶之韵味矣。中国茶艺大师台湾蔡荣章教授的业师林馥泉,1941年曾随吴觉农在武夷山中央茶叶研究所工作,认为武夷产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谓岩韵,岩韵即灵气,精英。武夷山采制的茶香,茶味产生的感觉,就是茶人脑海中呈现出来武夷山的山水灵气、风土,别处的茶叶无可取代的,这就是岩韵。


武夷岩茶的“岩韵”来自“山川精英”、“岩骨花香”和“清冽石泉”,也就是来自独特的生态环境。因岩茶为武夷名胜区特产,必须缘岩栽种,所谓“方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泉冽花香之胜。”按《诗经》:“万邦之方”,毛传云,方,则也。“臻臻于卫”今多用作达到的意思。方,指武夷山“渐臻佳境”,武夷茶则达到山川精英秀气所钟,从栽植瀹饮都离不了水,强调山中清冽之泉瀹以山中岩茶,始显独特的“岩韵”。



岩茶品质定性。20世纪90年代末,有人为了标示武夷岩茶历史悠久,将“方臻山中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冽之胜”,栽在唐代诗人徐寅头上,“(武夷岩茶)素以岩骨花香之岩韵著称于世。令人为之倾倒,为之神往。”(见《漫话武夷茶文化》中《岩骨花香之神韵》)将当代茶叶大师的“岩韵”定义,伪托为徐寅的评语“提早比古”地,将武夷茶与武夷岩茶划等号,“是不知武夷岩茶是武夷茶的内涵,而武夷茶是武夷岩茶的外延。”爱好品茶啜茗的人,大都有过饮后余味回甘的美感,精神亢奋,疲劳顿消。烦闷涤除,思爽过寐,故有“疏香皓齿余味,更觉鹤通杳冥”(唐·温庭筠)之时,齿颊留下的茶香余味,令人感到心灵通向仙境,便有“两腋清风生,我欲上篷莱”(宋·白玉蟾)诗人们所领略的“岩韵”。



武夷岩茶的品饮,最讲究岩韵。因乌龙茶制法介于红、绿茶之间,真有了“绿叶红镶边”的特色,其品质风格,具有红、绿茶之长,无红、绿茶之短,饮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不同产地不同茶树品种,则有不同风韵。


品尝铁观音的“音韵”,岩茶的“岩韵”,风趣无穷。然有人说“岩韵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使初尝武夷岩茶者,望茶兴叹,这对武夷岩茶的推广有何益处。


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有很多评述。一般来说,不外乎外形粗壮乌润,泡后呈现“绿茶红镶”,香气浓郁,滋味甘醇等等。但高明的评茶专家却认为上等岩茶(包括大红袍)贵在具有天然真味,即岩茶特有的韵味,叫做“岩韵”。



品饮武夷岩茶时,首先是闻香。闻茶香,名人有名人的感受;“茶香馥郁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则幽远。”“其香如梅之清雅,兰之芳馨,果之甜润,桂之馥郁,令人舌本留甘,齿颊留芳,沁人心脾”。这些都是前人对武夷茶以及武夷岩茶的香韵耐人寻味的评语。


武夷岩茶专家姚月明说:品饮岩茶首重“岩韵”,岩茶香气馥郁,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则幽远,味浓醇厚,鲜滑回甘,有“味轻醒醐;香薄兰芷”之感,正所谓“品具岩骨泉冽花香之胜”。



大红袍为什么那么出名,这些你必须了解

大红袍的传说


传说中的大红袍母树



美丽的茶山



美丽九曲溪



九曲古茶道


这是自家的茶园


武夷岩茶(大红袍)功效

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武夷红茶,岩茶(大红袍)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EGCG四种有益成分高,具有抗癌、降血脂、增强记忆力,降血压等良好的作用。茶多糖含量是红茶的3.1倍,绿茶的1.7倍,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血脂;作为茶叶特有的茶氨酸——含量达1.1%,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具有增强记忆力、降低血压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EGCG更具有抗癌功能。



武夷岩茶(大红袍)武夷红茶的魅力

魅力一:丰厚文化底蕴


1,大红袍在历史上出现早,可追溯至汉代。

2,武夷岩茶一直是历朝皇帝、达官显贵的钟爱之物,也受到文人墨客的赞颂。

3,多姿多彩的形式。文化从历朝历代皇帝品饮赞誉到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直到民间的斗茶,表现形式丰富。调查显示关于武夷岩茶的诗词至少有200首以上,文赋有60篇以上,近、现代赞颂大红袍的文章,更是多如牛毛。


魅力二: 特殊的生长环境


武夷茶,生长的天然的环境中,四季云雾缭绕,湿度大,雨量充足,日照少,且多为“漫射光”或“散射光”。 武夷岩茶大红袍均长在谷壑、涧坑、岩凹之中。土壤好,武夷岩茶大红袍,成长的土壤大部分是烂石与砾壤之间,因此有岩骨花香。


魅力三:独有的岩骨花香


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岩韵,晚清梁章钜在《归田贞记》中记载的“香、清、甘、活”。茶叶专家骆少君曾说“武夷岩茶一旦被消费者真正感悟之后,便会产生强烈的偏爱及无限的忠诚”。


魅力四:武夷红茶,被认为是红茶的鼻祖


宋以来,这里的先民就有制绿茶的历史,直到400年前的一个机缘巧合,世界上第一款红茶在桐木村诞生了,因此这里生产的武夷红茶,被认为是红茶的鼻祖。400年前,由于红茶被欧洲宫庭所推崇,武夷红茶走向了世界。


桐木关大峡谷



武夷岩茶(大红袍)加工工序


就岩茶制作技艺而言,确如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所言:"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这种"看青做青",半发酵的乌龙茶工艺,是我国古代茶叶制作技艺的集大成者,满足了人们在品茗过程中,闻香、吃茶的双重需要。2006年被列为518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茶中的唯一。


采摘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做青


做青是形成大红袍品质的重要阶段,将水筛中的凉青叶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如此重复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征。摇青次数和时间,视青叶的变化(香型与叶色)而定,俗称“看青做青”。在后半阶段,必要时辅以“做手”,弥补摇青不足。一般摇青规律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多摇少做。



杀青


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其杀青标准:叶态干软,叶张边缘起白泡状,手揉紧后无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



揉捻


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响茶叶制率的主要因素。初揉后即可投入锅中复炒,使茶条回软利于复揉,又补充杀青之不足。



走水焙


岩茶“走水焙”在一个密闭的焙间中用培笼进行。在各个不同温度(90~120℃)的焙窟上以“流水法”操作。使复揉叶经历高、低、高不同温度的烘焙,达六七成干下焙。整个过程10多分钟。速度快、工作紧张,故又称“抡水焙”。



簸扇、凉索与拣剐


走水焙下焙后,簸扇去片末,然后摊凉5-6小时,以增进后熟作用,使滋味醇和、色泽沙黄而浦润。再经拣剔去除梗与茶朴,即可复培。



炖火与趁热装箱


拣剔后的茶条先以90~100℃的培温复焙1-2小时,再改用70~90℃低温“文火慢炖”。这是武夷岩茶特有的过程、对增进汤色、耐泡、滋味醇和、香气熟化等有很好效果。最后趁热装箱,也是一种热处理过程,对品质也有一定良好影响。



以上工序完成,至少需要三个月时间!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劳动强度之大,费时之长,制约因素之多,是其他茶类所没有的。



武夷岩茶与红茶问题解答



1、 武夷大红袍属于六大茶类中的哪类,我们选择的时候注意什么?


答: 大红袍是属于乌龙茶,是武夷岩茶之王,是武夷岩茶的扛鼎之品,更是茶中的极品。生长在武夷山脉的茶叶独领山水灵气,岩缝和沟壕的格外土质赋予大红袍一种坚韧,醇厚的质量,选择的时候注意传统的烘焙方法,更增添了大红袍茶类特有的, 与木有关的碳香和火香。


2、 大红袍为什么又叫岩茶?


答: 岩茶,顾名思义,就是吸收岩石营养成为百年茶树采制的茶,它生长环境靠近岩石,在山谷之中,日照短,多反射光,温差大,湿度高,终年细泉浸润流滴或雨水冲刷山体,山体中的矿物质和各种微量元素被水源带到山脚的茶园,在光合作用下,促进老茶树吸收山体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优异品质。



3、武夷山大红袍在中国茶叶中的地位?


答: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当家种类,它的名望和位置就像是北京在我国的地位。


4、大红袍种植,会使用农药化肥吗,我在选择的时候,应该怎么去避免?


答: 我们从来不使用肥料和农药种植茶树,对茶园的管理慎之又慎,茶园必用石头垒砌围护,只靠填客土、盖绿草以提高地力;有虫时只用山中草药喷洒,我生产的茶,确保每一片茶叶的安全,生产出 从“茶园到茶杯”的放心茶。


5、我看有人宣传说茶山都是几十年的老茶树,是真的吗?


答:如果是武夷山产区的茶,确实是真的,茶场都是祖辈传下来的,以我们的茶园为例,茶树基本都在60年以上,有的老枞甚至上百年, 茶树长满了青苔,这样的茶树才味道醇厚,香气十足。



6、 什么时候采制的大红袍才能保证高品质?


答:大红袍采摘的时间,正是武夷山的雨季,山路狭窄湿滑,很容易摔倒,所以我们早上6点就要上山,到上午9-11时,下午2-5时的茶青质量最好,露水青最次。一天只采这5个小时。

为了保证质量,我们茶山有三不采: 雨天不采、有露水不采、烈日当空不采,只采开面的5片叶子,最后只会留下2-5叶做茶,这些都是为了能采摘到嫩度适中的茶叶,只有这样茶叶制成茶后的香气才会馥郁茶色正。



7、市面上几十或者100左右一斤的大红袍,我在购买时怎么去分辨它是不是真的大红袍?


答:辨别的方法很多,单从这个价格来看,我不能说别人的不是大红袍,大红袍历来就是御用国茶,我给大家看一看过去的价格


这个仅仅是制茶成本就299元,还不包括开店运营,店面员工工资,如果茶青好一点的,价格更是翻倍, 茶叶珍贵的地方就在山场产量有限,山场产量少的茶叶,价格更是天价。

芳村茶史 | 芳村40年:荣辱兴衰,砥砺前行——访陈国昌

芳村40年:荣辱兴衰,砥砺前行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至今已近40年。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广州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在诸多领域为全国探路、领全国之先。而茶,是广州的代表性元素,尤其是芳村,中国较大的茶叶批发市场所在地,她的故事又是怎样,我们来为大家慢慢解读。

其实,芳村茶源,历史悠久。

据芳村《东漖镇志》记载:“南宋朱开禧元年(1215年)黎氏、严氏从南雄珠玑巷南迁广州,后有定居芳村花棣(地)之南者,寻根溯源其祖籍在江浙,以种茶为业,历经百年,人口逐渐繁衍、兴旺,便建新村,命名为‘茶滘村’”。南迁广州的黎氏与严氏不仅在这里种茶,还种花。茶园与花园相融,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花地,人称“岭南第一花乡”。花,是芳村传统产业。其实芳村的茶,与花有关,可谓“先有花,后有茶”,是鲜花产业带动了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芳村因花市兴盛,终日车水马龙,附近茶楼、茶园兴起如雨后春笋。

清朝,珠江南岸芳村出产茶叶,当时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北岸十三行出口茶叶,一“产”一“出”相得益彰。我国早年闻名世界的茶叶、丝绸、瓷器等,都是经过这里飘洋过海、源源不断地出口异国他乡,这让芳村人引以为傲!

清末民初,广州社会动荡,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粮食紧缺。村民们被迫毁茶种粮,以求温饱,所以,芳村地区从此不再种茶。

而后,改革春风,再续茶缘。

陈国昌:“茶”纳百川,有容乃大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排在最末一位,说明人们是先解决温饱问题,才会延续其它享受。改革开放的春风,也是一个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才越来越被重视。”今年已71岁的老广州人——陈国昌先生说道。陈国昌,是原广州南方茶叶商会会长、原广州市南方茶叶市场董事长、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2007茶业年度经济人物。芳村由一个单纯茶叶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为中国茶产业的历程,他则是核心的见证者之一。

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芳村和山村主要种植蔬菜、稻谷、茉莉花等,计划经济时,采摘的茉莉花要按任务量上交国家。后来,多余的茉莉花,人们则开拓思维,用来加工成茉莉花茶。著名的百花香料厂就在芳村,最高峰时,芳村花厂达到100多家。

80年代时,所谓的芳村茶叶市场,其实是洞企石路、山村、石围塘等,零散有一些人在做茶和卖茶,路两边是临时建筑,初期只有三四十家,到了80年代末期,大概一百多家经营户,主营茶类包括花茶、绿茶、乌龙茶、红茶等。

众人齐力,茶飘香

而对于广宁人,据陈国昌介绍,70年代,就有广宁人过来芳村建厂;80-90年代,陆续也有一些湖南人、云南人、福建人、浙江人、广西人等来此做茶叶生意。其中,80年代时广宁人数量占的比例较大。

“茶讲究‘和’,具有包容性,任何茶都是好朋友。而一个茶业市场的发展和强大,也需要各个地方的人们,一起来奋斗!”

确实,那些为茶付出大半辈子乃至一生的老茶人,是让人敬佩的!在采访过程中,他时不时会提起一些老茶人的名字,比如:七八十年代即到芳村从事茶业的先锋(曾大成、谭其文、吴奕镕,刘洪波,黄朝财、江绍楼、陈林生等)、茶学教授专家(袁学培、王登良、曹藩荣等)、力推茶文化的老领导(邬梦兆)、专注茶艺者(陈国璋、范增平等),以及已故的“茶界泰斗”张天福、陈国本等,说起这些名字时,他的眼里闪烁着光,充满了回忆……他说,茶业的发展,要好好感谢这一类老茶人的辛勤付出。

90年代,是信息化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改善。而芳村茶业市场经营面积不断扩大,基本形成茶文化产业市场。越来越多的人涌进芳村创业,期待在这挖第一桶金。1995年,南方茶叶总汇挂牌成立。1997年,南方茶叶商会成立,市场的经营环境得到进一步规范。

“1998年至2004年,是福建乌龙茶很兴盛的时期,很多人的第一桶金来自销售乌龙茶类。”

2001年,第二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的“中国茶王拍卖”中,100克铁观音“茶王”拍出了12万元的高价。

2002年11月25日,芳村茶博会拍卖再掀高潮,20克母树“大红袍”茶叶被一商家以18万元的天价拍走,再次创下广东茶叶拍卖史上的惊人纪录。

2004年10月14日,第五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举行茶王拍卖,在“安溪茗茶铁观音茶王评比大赛”中评出的100克铁观音茶王,最终以20.4万元的拍卖价成交。(还有往年的拍卖高价,在此暂不一一列举。)

致富热潮,疯狂普洱

对于普洱茶“热”,是缘于何时?答案是21世纪。

陈国昌说:“这有一个过程。”接着,他拿出珍藏已久的两款茶,神秘地告诉笔者,“我今天带来两款特别的普洱茶,估计在市场比较少能见到!”

原来,第一款是2002年广州市芳村春光茶叶厂生产的“茗缘”牌茶叶,荣获2002年广州博览交易会普洱金奖,据说后来拍卖出2.6万元/斤的高价。

第二款是2005年中国广州(国际)博览交易会上,第四届全国名优茶质量评比大赛中,荣获散茶茶王的番禺德利茶业(陈家华侨)旧普洱。6月17日由博晟拍卖行承拍,50克旧普洱茶以13万元拍出,被誉为“王中王”旧普洱散茶。

可见,普洱茶在21世纪初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据悉,曾任广州市委副书记、第八届广州市政协主席的邬梦兆退居二线后,一心一意推进广州茶文化。2000年创办了“广州国际茶文化节” 、“广州国际茶博会”,并连续成功举办十多年,首届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有效促进茶贸易,推动茶经济的发展。当时芳村区政府强烈要求在芳村举办第二届茶文化节,促进芳村茶叶的发展。以前芳村的交通都是泥泞的小路,后来市政府拨款3000多万元,加上区里拿出一笔钱来完善道路建设。南方茶叶市场在2001年落成,并举办第二届、第三届茶文化博览会。

此外,从2003年起,邬梦兆在全国率先组织策划如“普洱陈茶一条龙展”、“听千年琴声,品百载普洱”等各种类型的普洱茶普及活动。

2004年,自大益改制以来,切入的市场点便是珠三角等地,尤其是“两广地区”的东莞芳村等地,有效促进普洱市场的发展。

2004年起,芳村普洱茶市场越来越“热”,催生了全国普洱茶“热”,尤其是在2006年和2007年初期,普洱茶非常“大热”,供大于求,产能过剩,当市场达到非常饱和后,四月份某一天,普洱茶市场似乎“停滞”了。陈国昌说:“之前价格的过度上升,是市场不健康的表现,高达一定程度后,市场会让其回归‘正常’”。

笔者想说:确实如此,当社会供需关系处于宏观不平衡,市场价格达到一定峰值后,市场则会进行自发性的“市场调节”, 即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经济的运行。

回归理性,稳步发展

2008年—2017年,无论是茶商、茶人,都开始逐渐回归理性。也有不少品牌更加追求品质,认真做茶。

各地举办许多与茶相关的活动,大力宣扬茶文化,倡导“茶为国饮”,比如:全民饮茶日、马帮贡茶万里行等。

除了上文提及的南方茶叶市场,后来,各大茶叶市场相继落成,如:广东芳村茶业城、启秀茶城、山村茶叶城、芳村茶叶批发市场、承鸿茶世界、锦桂茶叶市场、正好茶叶市场、江南茶博园、万象茶叶城、大笨象茶叶城、明阳茶业市场……

芳村,逐渐成为全国世界范围内规模较大、辐射面较广、商户较集中的大型茶叶集散中心。

“广州不产茶,为何却有这么大的交易市场?”对此,陈国昌说主要有四大原因。第一,广州人常说:“得闲(有空)过来饮茶啦!”而不是说“饮酒”等,“饮茶”文化深入民心,已成为一种表示友善、亲切的代名词。第二,广州是一个包容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外地人也进入广州从事茶生意。第三,得到政府、协会等的支持。第四,茶是一种健康的饮品,至于哪款茶好,那就是适合你自己的就好。

目前,普洱茶仍然是芳村茶叶市场的主体茶类,陈国昌表示:“未来,普洱茶应该会平稳发展,但其它茶类也会百花齐放。”

最后,他说,无论大小型茶品牌,都是在为茶业市场发展作付出,他对茶企寄语:

【中华茶人榜样】专注做茶人 一世伴茶香——记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王顺明

由中华茶人联谊会和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华茶人榜样”推选活动已经顺利结束,为了弘扬中华茶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具有高尚情操的新时代茶人精神,激励全体茶人向中华茶人榜样学习。中华茶人联谊会和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自2019年3月起开设“中华茶人榜样风采录”栏目,宣传报道获奖者的先进事迹。

专注做茶人 一世伴茶香

——记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王顺明

文 | 张蕾


王顺明,国家高级评茶师、武夷岩茶大红袍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琪明茶叶研究所创始人,自1974年正式投身茶行业以来,王顺明一直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并亲自管理、制作大红袍母树20余年,其旗下“琪明茶叶”系列产品是岩茶大红袍中的珍品,也是中国茶叶博物馆指定收藏的标准名茶。
  

01

一盏乡茶,一份乡情


今年65岁的王顺明已年过花甲,但谈起茶,他精气神儿一点不输年轻人。1974年6月,20岁的王顺明被分配到了1938年创办的武夷山市茶场,在茶行业一做就是四十五年。“这四十五年,见证了我与茶的血脉相连;这四十五年里,我把所有的热情赋予了茶,茶也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意义。”王顺明说。
  
1998年,王顺明开始对“武夷名枞”课题进行信息收集,并进行相关资料的挖掘、利用、发展工作。1999年,他成立了名枞种植资源圃领导小组,进行武夷岩茶名枞的收集工作。他选育出“奇茗2000”、“名岩茗枞198”等优良品种,多次荣获“福建省名茶”称号。他还保留、利用、发展很多历史茶树品种,如百瑞香、月中桂、大红梅等。



在担任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总经理和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期间,在政府的领导下王顺明和他的团队完成了首个茶叶艺术之乡的报批工作,武夷山也由此成为了第一个茶叶艺术之乡。与此同时,他们还将根据武夷岩茶地方标准制定了2002年6月公布实施的国家标准;在2002年完成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注册;参与武夷岩茶原产地理标志注册。
  


02

坚守匠心,不忘初心


在首届“中华茶人榜样”推选活动中,王顺明被评为“中华匠心茶人”。王顺明说:“在我心中,‘匠心’茶人、传承人等称号并不只是一份简单的荣誉,这同时代表着一个茶人的责任和义务。我认为,作为一名‘匠心’茶人,应该努力完善和创新武夷岩茶,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也正是我一直坚持的。”
  
王顺明认为,“匠心”精神需要传承。虽然机械制茶占据了大半江山,但不能完全替代手工茶。现在市场上,手工的茶很稀缺,但仍然有很多人认可并愿意出高价来买,这符合市场规律。而且有一些茶也不能用机械制造,比如武夷山还是有上百个品种要做成春茶,因为数量非常少,也只能由手工来完成。还有一些私人定制茶,有一些特别的要求,也需要手工制作。“只要消费者需要,我们就要努力去跟进,去达到消费者的要求。”
  
在王顺明看来,手工制茶有手工制茶的优点,机械制茶有机械制茶的优点,不能简单地比较哪个更好。“比如在发酵期间,采用机械制茶温度更好掌握,但手工制茶在摇青方面应该更好,各有各的好处。但不论是手工还是机械,一定要保证对工艺的把握,没有掌握好做手工做机械都不可能出好茶。”王顺明说。
  


现在面对商家铺天盖地的宣传,很多消费者都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真正的好茶。在王顺明心中,真正的好茶应该是什么样的?王顺明说:“目前,很多茶的宣传都是概念的炒作,什么山头茶、古树茶、大师茶层出不穷,这其实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虽然炒作往往意味着暴利,但大部分的结果都是热潮后的无人问津。”
  
在王顺明心中,做茶,是给爱茶的人做出自己心中的礼物。一杯真正的好茶在制作环节需要将精湛的工艺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做到细节完善,做出来的茶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到叶底都要最佳。这是他作为一位制茶工作者对于好茶的理解。
  
但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王顺明认为,没有什么现成的标准,消费者自己觉得好喝的就是好茶。不需要去找什么山头茶、古树茶、大师茶,也不要追求高价位,价格高并不意味着质量好。
  
作为品饮者,应该更注重自我口感感觉良好,喝后感觉体感好、能够给身心带来益处,这就是好茶。
  


03

用品质讲好中国茶故事


近年来,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茶叶品质逐步提升,已经由传统产业发展成为武夷山市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
  
王顺明希望武夷山全体同仁在未来继续共同努力,做好武夷岩茶,做好“名”“优”“特”显著特点的中国好茶,带着武夷山的人文文化和风土人情,跟着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
  
“今天,中国的茶行业发展确实有了很大的成绩。未来,中国产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茶人、茶企大有可为。我们需要承认,文化会对茶产业的成长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能把文化做成茶产业的引领,引领茶产业的应该是我们所有的同仁用匠心做出的一泡中国好茶,用茶的品质和茶人的人品来打造品牌。”
  


除了茶叶的龙头企业,很多新兴企业也展现了不错的势头,给茶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王顺明希望有财力、有物力、有能力、有追求的茶企在未来多多引领前沿,“只有越来越多的茶人为之努力,我们的茶行业才会有更美好、更长远的发展。”王顺明说。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