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古茶道用具

找到约36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一盏香茶洗俗尘——谈当代茶道美学

当代中华茶道是甚么?

我认为“茶道”有三个特征:一是糅合传统文化艺术与哲理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修身活动;二是以茶为媒介而进行的一种行为艺术;三是借助茶事通向彻悟人生的一种途径。无论我国或日本、韩国的都离不开这三个内容。凡出自我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特征的精致行茶方式的就应叫中华茶道。所谓“精致行茶方式”,是包括已精进了的泡茶技艺与具逻辑、富美感的动作设计。茶道应以“茶”为中心、“无心”为要求、“敬”为宗旨,通过色、声、香、味、触、法达致眼、耳、鼻、舌、身、意的最佳感受,从物质享受达致精神享受的提升乃至顿悟。中华茶道是融合了儒(人格至善)、释(指禅宗的觉悟与无我)、道(天人合一)为一体的生活艺术。

“当代茶道”并非日本茶道的翻版!日本茶道则是因为崇拜唐、宋文化而引进的其中一种汉文化。简单地说,日本茶道是“尚古”,而中华当代茶道是“崇新”。日本茶道通常在象征隔绝世俗的茶庵内进行,而中华茶道却喜欢融入大自然。参与日本茶道的人其一举一动都要求格式化,按照一定的规则紧张地进行活动。而中华茶道则是多样化、个性化的,主张和悦舒畅、脱俗清神。日本茶道是从寺院开始的,与宗教密不可分,而中华当代茶道却是跨越宗教的信仰。日本茶道的主要内容是“点茶”或“煎茶”,而我国的是茶品丰富、茶法多样。重要的是,日本茶道没有“茶席设计”的内容。

当代茶道也不是古代茶技或历史片断的重现,当代茶道是中华民族经过40年茶艺复兴,国民人文素质提高之后而产生追求更美满生活的其中一种文化现象。

茶道艺术跟其他艺术一样,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意念,传达美感,使人觉得和悦舒畅。茶道是包罗了视觉艺术、行为艺术甚至音乐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茶道包含思想性和艺术性,但主要是通过艺术去表达思想,利用茶道这生活艺术去享受艺术的生活。通过艺术创作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的秩序和法则,必先充分了解,准确掌握。

茶道的视觉艺术

为了全面品出茶叶的色、香、味,于是就出现了能配合其茶品的泡饮方法以及相应的茶具。也正是因为要方便泡出一杯好茶,所以所有茶具的设置都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所谓“合理定位”,是要因应所泡茶品及品茗人数而设定茶具的种类、质材、容量、数量以及应在位置等等,将必须的茶具合理地设置在一个便于操作的平台上,这个特定的茶具组合形式就叫做“茶席”。

当你热爱茶艺,就必然会收集各式各样的茶具,更会刻意去组合一些精美的茶具以个性化的形象作为品茗会友之用这就是茶席设计的动机。将茶席艺术化以传情达意,那便是茶席设计了。

要进行茶道就需要有一个茶席,而茶席主要是由茶具组成的。利用茶具去表达意念、传递讯息的艺术手段就叫做“茶席设计”。我们可以将每件茶具看作为一个“点”,若干茶具可连结成“线”,也可以组成“面”。利用茶具本身的质材与色彩再辅以其他的素材去为茶席进行“形”与“色”的设计,通过对视觉的刺激去影响观众的心理,这就是茶道的视觉艺术。

茶席设计

茶席设计是以方便泡饮为原则,在色彩、造型、空间等渗入美学元素,使之升华为充满美感的艺术作品。在学习茶席设计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主次分明,也即艺术的层次感。譬如说,泡茶器具是行茶中最重要的用具,应该放在最注目的中央位置,其他茶具就不能占用。茶花只起点缀或点题作用,不应占太多面积,也不可过分夺目。目前不少的茶席设计只侧重于“悦目”的关节上,茶具的布局不合理,有的甚至无法泡茶,违背了茶席设计以茶事为中心的原旨。严格来说,这不是茶席设计。

当刻意选择具个性化的茶具,创作一个茶席以寄托思想、传达意趣并与受众产生共鸣的时候,以茶为主角的当代茶道艺术就诞生了。“茶席设计”的流行,象征当代茶文化步进了“艺术”的阶段。

茶道的造型艺术

茶具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茶花设计是造型艺术,茶道装置也是造型艺术。

茶道的行为艺术

茶是中国的国饮,不论民族基本上人人饮茶,本来就如吃饭一样是无需向人表演的。但出于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宣示中国的茶文化,于是出现了可表演的茶文化艺术了。

行为艺术不一定是前卫的、惊骇的、哗众的。茶道的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的地点、时间,借助茶事以肢体语言与观众互动交流,传达普世的价值观与高尚的人生观。茶道是一种艺术创作,但不是表演艺术的一种,它没有故事情节,也不是要反映一种现象,更不是要表演一些高难度动作。茶道的行为艺术是以优雅、自然、简练的行茶动作,引领观众进入中国传统文人思想境界之中。

行茶前,具列中的茶具应如何放置才合理、才富美感?茶具展开时其先后次序应如何?如何使行茶过程动作不重复而又便利、优雅?泡饮时,如何传递司茶者的意念?整理时,如何能以引人入胜?其手、眼、身、步、气、意如何配合?——这些都是过去遗缺的茶道行为艺术。

茶道中只有茶才是主角,其他一切都只是为茶而设。司茶者要排除一切杂念进入忘我境界,超脱自然的享受泡茶之乐。当你完全享受时,观众就如你一样舒畅无比了这就是茶道的魅力所在。

初习茶道者,最好尝试在宁静的户外进行。多留意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的美态,使对万物生情。当你感到无忧无虑、全情投入的一刻,就是茶道最美的时候了!“茶艺”是学来的,而“茶道”是要“悟”出来的。

茶道美学

谈艺术,先要谈美学;谈美学,先要了解“美”是甚么?

“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美学之父”鲍姆嘉登 1714-1762 德国)

“美”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海德格尔 1889-1976 德国)

“美”是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感情。(伕名)

“美”并非抽象得模稜两可、高深莫测,是可以用简明的文字或语言清楚表达的。茶道美学是研究茶道过程中的美,即研究茶道艺术的科学。

人的耳朵和眼睛是主要的审美感官,因而产生了文学(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电影,称为八大艺术。茶道艺术则包罗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灵感觉,是圆满的艺术。茶道是要借助茶去展现人性的真(知识的真)、善(伦理的善)、美(诗意的美),使授受者都得到心灵的满足,和谐圆满。故此,和谐的“美”是审度茶道艺术优劣的主要标准,而另一标准是具有完整而简练的行茶过程。完整的行茶过程是包括展开、泡饮、整理三部份。概括而言,美学原理可分为统一、调和、平衡、律动四方面。

统一,是美学的最终要求。茶道中的茶具超过20件,大小各异、质材相别、形状不同,都不统一。我们茶道过程中不统一的因子,透过美学理论使其达到风格统一、结构统一、动向统一。统一,达致和谐。统一绝非是单纯的,统一必须服从主题,主次分明是茶道要理。我们可以通过构图、空间、强调、聚焦、导引五种技巧使之统一。

当遇上不统一的因子,采用“调和”手段使之和谐。调和的技巧有:分离、分隔、加置、调色四种。但是,绝对或接近绝对的调和以及多次的重复都会使人觉得沉闷,此时应采取“破调”手法将两种造型、色块、行为的差距拉阔去冲击人的视觉,影响其心理,造成意外的结果。

视觉上的平衡会达致心理上的平衡,使人觉得和悦舒畅。平衡是包括量、质、形、色、方向、高矮等,虚与实、动与静的并存也是平衡。平衡的方式有两种:对称平衡和不对称平衡。对称平衡使人有稳定的感觉,但嫌呆板。不对称平衡有轻快活泼之感,茶道多取此法。美学中的“比率”是人类在实践中获得视觉平衡的一种宝贵经验。1:0.618的“黄金比”最符合视觉心理。我就是运用人体工学的原理制定茶道用席巾的大小的。这样大小的席巾不但易于操作,而且使人看得十分舒服,这就是因为视觉心理的作用。

又如茶匙,其长度为手背中指指尖到第三关节距离的两倍则最为美。手执茶匙时,尾端外露部份是前端的两倍,过多或不足都不好看。

线条、形态、造型、对应的色块以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的变化都会产生跳动的感觉,使没有声音的艺术也具节奏感。茶道过程中的律动,是要根据行茶时的动作配合恰当的停顿,就如诗歌、音乐一样,表现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色彩是艺术的魔术师,懂得基础的色彩学是学习茶道的重要条件。当代茶道如能配合适当的音乐一起进行,其感染力是相当可观的。

随着茶艺的复兴,茶的物质已不能满足人们心灵上的需要。在精进了泡茶技艺以后,开始探索茶道美学以及茶道精神。当解决了“如何活下去”之后,人类就会思考“如何活得更好”——这就是生活哲学。现今世界除了以金钱与权力来衡量社会地位之外,更多的是以洒脱、闲逸、精致与怡乐来比较生活品味的层次,以及能否在生活中享受到更多美感的满足。

“美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从容,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悠闲,美应该是生命的一种豁达。”——艺术家蒋勋先生视“美”为生活的赞歌。能够感受美、欣赏美、享受美是莫大的福气,“当代茶道”要培养的正是“尚美人格”。

当你对美好生活有所追求,就会讲求穿出个人风格一点、吃得精致健康一点、住得舒服雅致一点、环境清新优美一点、出行悠闲舒适一点。——这就是“当代茶道”贡献社会的“尚美人格”功能。

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虽然选择的内容和展现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是一种与财富、权力无关的价值观。而美学的形式在于秩序,在于和谐,在于规律,在于张力。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活享受,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如活得很没趣,活得没质量,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了。“当代茶道”是在寻找生活品味的潮流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品茗方式,是通过严格的行茶过程去达至高雅涵养的修身活动,是通过茶席的物象转为意象再化为心象的过程。“当代茶道”藉着个性的茶席,创造一个能给自已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

“生活美学也许就是未来的主流美学。实际上,艺术回到生活母体本身,反而是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的回归,以此可以来为中西文化和美学架设桥梁。”茶文化,因为注入了时尚的内容而不断活化。“当代茶道”,包涵了儒雅的中华文化修养与独有个性的现代美,崇尚道德而不说教、时尚却不媚俗、精致但不奢侈,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茶道。(本文略有删减)

【摘自2018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罗庆江(澳门),系澳门中华茶道会会长、《吃茶去》杂志顾问】

来故宫,赴一场茶文化盛宴

你知道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是什么年代的吗?唐代诗人白居易家的茶具长啥样?清宫里的贡茶有哪些品种?俄罗斯人是如何喝茶的?

近日在故宫博物院开幕的“茶·世界——茶文化特展”,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展品总数达555件(组),立体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展览中不仅能看到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收藏的诸多珍品,还能欣赏到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际著名博物馆的精美文物。


宋代《春宴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杜建坡摄


茶史悠久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展览以中国茶文化为切入点,展现中华文明以茶为媒、交融互鉴的发展历程。展览分为茶出中国、茶道尚和、茶路万里、茶韵绵长4个单元,生动呈现了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阐释中华茶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哲学思想。

走进第一单元,首先看到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古茶树根,诉说着中国茶的悠久历史。这些树根在建筑遗迹附近的浅坑里被发现,经国内外研究机构解剖分析,基本可确定为山茶属绿茶茶树的根须。这一发现把中国人工栽培茶树的时间上推至距今6000年左右。

与古茶树根一同展示的是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收藏的西汉茶叶遗存。1998年—2000年,考古工作者对陕西西安汉阳陵帝陵封土东侧15号外藏坑进行发掘,发现大量有机物遗存,其中不仅有粮食,还有一些未能辨认的“细长松散有机物质”。2015年,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专家检测,确定其为茶叶遗存。这批茶叶几乎都是由最鲜嫩的茶芽制成,显示出“御茶”的非凡品质。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古茶树根,浙江省考古所藏。杜建坡摄

相邻的展柜里陈列着北宋铜渣斗,其内壁上附着的茶叶清晰可见。“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园中出土了多种茶器,体现了当时人们多样的饮茶方式。”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主任达微佳介绍,铜渣斗出自吕大圭墓中,由斗和扣于斗口之上的钵组成,钵内壁留有40余枚未经泡开的芽茶,说明宋代的茶叶形态不仅有团饼茶,还有未经压制的草茶。

自汉代以来,关于茶的认知和制备方法日趋多样,逐步形成煎茶、点茶、煮茶、泡茶等备茶方法,饮茶逐渐成为超越生活的艺术体验。

2022年山西长治屈家庄唐墓出土的成套茶具组合,包括白瓷执壶、白瓷碗、白瓷茶瓯、铁勺、铁制茶碾、绿瓷渣斗等,瓷器质地上乘,组合完整。这套茶具是反映唐代茶事的最新考古发现之一,为首次对外展出。

宋代流行点茶,“茶色白,宜黑盏”,黑釉盏因能凸显白色的浮沫而风靡一时。“这组宋代黑釉盏是故宫博物院的珍品,包括黑釉兔毫盏、黑釉油滴盏、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双凤纹盏、吉州窑黑釉玳瑁斑盏等,展现了黑釉茶盏的多种纹饰。”达微佳说。

从短流鼓腹的唐代邢窑白釉执壶,到壶身修长、流口曲长的北宋广元窑绿釉折枝花卉竖条纹执壶,再到壶身较矮、便于提携的明代龙泉窑青釉提梁壶,乃至古雅质朴的清代紫砂树瘿式执壶,茶壶造型的演变反映了备茶方式和审美风尚的变化。

除了不同时代各具风采的茶具,展览中还呈现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数十种清代贡茶,有装在锡罐里的雨前龙井、贮于银瓶中的蒙顶仙茶、裹着黄纸的邛州砖茶、用竹笋叶包装的大型普洱茶团等。

宋代黑釉兔毫盏(右)、黑釉油滴盏(左),故宫博物院藏。杜建坡摄

珠兰茶产自安徽霍山,与其他茶叶多以茶罐包装不同,珠兰茶的包装以桶为单位,这种桶的规格比常见的茶叶匣大得多。红漆木桶上饰有龙凤纹、云纹、缠枝莲纹、花卉等华丽图案,桶内为圆形锡罐,装满了细嫩的珠兰茶。“当工作人员打开包装时,还能闻到淡淡的茶香。”达微佳说。

茶膏是茶叶的再加工产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普洱茶膏色泽如漆,膏体平滑细腻,正面印有团寿字和蝙蝠纹。84块茶膏分3层装在明黄色龙纹木盒中,并附有说明茶膏药用功效的黄单。

展厅里还复原了清宫茶库场景,木架上摆放着各式贡茶,桌上有紫檀“长春宫寿茶房”印、银“御茶房”款提梁壶、青花题诗盖碗等,反映了清代宫廷茶事制度。

茶韵风雅

步入第二展厅,一幅色彩鲜艳的唐代《托盏侍女图》映入眼帘。此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屏风画《弈棋仕女图》的一部分,生动记录了唐代贵族家居生活。图中侍女手捧高足托盘和高足杯,为对弈的主人进茶,反映出唐代饮茶已风行西域地区。

“这是山东邹城邾国故城战国墓出土的茶碗,里面的植物残渣经科技检测确定为煮(泡)后留下的茶叶残渣。”达微佳指着一只小小的原始青瓷碗说,这是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饮茶实物证据,由此推知,同时期窑址出土的原始青瓷碗、杯可能亦为饮茶器。

唐代陆羽著《茶经》,系统总结了茶叶生产、加工、品饮等方面的经验,并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规范了饮茶的仪式和器具,从而将饮茶从日常生活习俗提升到艺术和审美的层次。陆羽由此被尊为“茶仙”“茶圣”,并被爱茶者塑像供奉。《新唐书·陆羽传》载:“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展厅里展示了河南巩义司马家族唐代墓地出土的一组三彩煎茶用具和坐俑模型。“陶俑端坐于煎茶风炉旁,应是文献记载的陆羽造像。”达微佳说,同类模型在巩义黄冶窑遗址也有出土。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唐代诗人白居易酷爱饮茶,号称“别茶人”,共写过50多首茶诗。眼前这套茶具出土于河南洛阳白居易宅院遗址,有陶碾轮、三彩盂、黑釉褐斑执壶、白釉盏托等,表现了诗人朴实的饮茶生活。


德国麦森瓷厂1723年制造的珐琅彩描金人物图壶,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杜建坡摄

与之相映照的是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由银、琉璃等材质制成,备显华贵。这套器物是唐僖宗供奉给法门寺的宫廷茶具,包括茶槽子、碢轴、茶罗子、火箸、茶则、盐台、托盏、碟等,种类齐全,材质珍贵,工艺精湛,从中可知唐代宫廷饮茶的复杂程序。

宋代《春宴图》呈现了文人饮茶宴乐的风雅生活。此图以唐代秦府十八学士雅聚为题材,中段绘长方宴桌,文人围坐四周,桌上摆放托盏和盘,旁边有一张备茶小桌,燎炉、汤瓶、茶末罐、茶匙、盏托、茶盏一应俱全。

流水潺湲,松石清幽,天然木圆桌上摆放着竹茶炉,茶架中陈列着组合茶具。这是仿照清代乾隆皇帝千尺雪茶舍布置的茶舍场景,展现了清雅脱俗的茶趣。“紫檀木雕云纹长桌上有一尊泥塑彩绘茶仙人像,原陈设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千尺雪茶舍。根据乾隆所作《竹炉山房》诗可知,这尊塑像为茶圣陆羽。唐代和清代的两尊茶仙人像跨越千年齐聚一堂,堪称茶文化史上的佳话。”达微佳说。

茶香四海

茶在中国的普及,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因茶而相互交流。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使不同国家的文化因茶而彼此交融。

茶马古道指中国西南、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对象、以马帮为运输方式的商品贸易通道。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也催生出新的茶饮形式。茶与牛乳、酥油融合在一起,成为游牧民族十分喜爱的饮品。

多穆壶是蒙、藏、满等民族盛装奶茶或熬制酥油茶的器皿,“多穆”为藏语发音,即奶茶壶之意。清代宫廷日常生活和筵宴庆典中多饮用奶茶,自康熙时期开始,清宫制有木质、珐琅、漆器、瓷器等多种材质的多穆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粉彩八吉祥缠枝莲纹多穆壶、铜胎掐丝珐琅勾莲纹多穆壶、紫漆描金缠枝莲纹皮胎多穆壶等,见证了奶茶在清宫的流行。


观众在“茶道尚和”展厅参观。杜建坡摄

中国茶文化对东亚地区影响深远。唐代初年,茶已被新罗国王列入祭品之列。9世纪上半叶,入唐使节将茶籽带回朝鲜半岛种植。10世纪中叶,随着中国青瓷技术东传,朝鲜半岛窑工模仿唐代茶碗烧制出青瓷茶碗。12世纪创烧出独具特色的镶嵌青瓷,其装饰工艺复杂,烧造难度高,成为高丽青瓷的代表。展柜里有一件朝鲜15—16世纪的镶嵌青瓷云雀纹筒式碗,造型端庄,纹饰雅致,表现出与中国瓷器不同的朝鲜文化特色。

唐代,包括饮茶在内的中国文化经由遣唐使、遣唐僧传入日本,饮茶之风始在日本上层社会流行,时称“弘仁茶风”。南宋时,留华的禅僧荣西将禅与茶同时带回日本,饮茶成为禅修的辅助方式。16世纪,日本“茶圣”千利休完成了茶文化的本土化改造,日本茶道文化正式成形。

茶箱是日本茶道中用于储存和携带茶器的盒子,盒内置成套的茶道用具。展厅里陈列着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一套螺钿竹雀纹笼地茶箱和茶具,茶箱为明末清初时中国制造,茶具包括日本唐津窑茶碗、黑漆茶枣、漆茶筅筒、漆茶巾筒、漆点心盒和清代青花四方茶罐。

茶叶在亚欧大陆上的传播由来已久。17世纪,中俄之间由政府主导的商贸通道正式形成,因主要承担茶叶贸易与运输而被称为“茶叶之路”,又称“万里茶道”。随着中国茶叶的输入,饮茶在俄国社会迅速普及。俄国民众喜饮甜茶、浓茶,在茶中加入糖块、柠檬或牛奶,并搭配茶点。来自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漆绘饮茶图托盘、珐琅彩仕女图壶、成套铜雕花卉纹茶和咖啡用器等文物,体现了19世纪俄国民众的饮茶风尚。

茶炊是俄式茶饮中特有的器具,其造型类似煮壶,由居中的烟囱和四周的炉膛构成,下设足,上覆盖,是一种可烧开水并具有保温功能的器皿,衍生出繁杂的式样,被誉为“桌上将军”。展厅里可以看到两件19世纪的铜茶炊,体形硕大,其中一件为花瓶造型,金光灿灿,表面装饰着复杂的压花纹饰。

17世纪中期,荷兰人开始大规模地把茶叶运往欧洲销售,并把中国的红茶带入英国。从此,中西海上茶叶贸易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欧洲人还仿照中国瓷茶具、宜兴紫砂器烧制陶瓷茶具,其造型和纹饰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此次展览中展示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风”茶具,如英国沃克斯豪尔瓷厂烧造的软瓷印花青花庭院图茶叶罐,德国麦森瓷厂烧造的红陶模印花卉纹壶、珐琅彩描金人物图杯及杯托等。

茶文化在海外落地生根、萌发新芽,异域茶风又吹到中国,为中国茶文化增添新彩。清代宫廷中既有来自欧美和东亚诸国的各式茶器,也有中国工匠仿东洋或西式装饰风格制作的茶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日本银鸢尾花纹茶具套装、法国蓝釉描金寿字纹茶具、俄罗斯银刻花双耳六足盘等,展现了开放包容的气象。清乾隆铜胎画珐琅开光山水花鸟图八棱提梁壶精致华美,集金属、珐琅和金星玻璃等多种材质于一体,其造型、装饰工艺仿自西洋茶壶,装饰图案则保留中国传统绘画趣味,是一件中西合璧的铜胎画珐琅精品。

千百年来,茶从中国走向世界,在各国人民的共同创造下,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茶文化世界地图。如今,茶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活跃于当代人的生活中。

欣赏完展览,观众还可以到故宫午门东北崇楼的茶文创体验空间进一步领略茶文化的魅力。此空间是以千尺雪为主题的故宫茶文化文创体验与展销空间,融合汉白玉雕、榫卯技艺和红墙色彩元素,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本报记者 邹雅婷)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09月12日第07版)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品独运匠心,赏绝美茶器:第六届沈阳茶博会,匠人美器抢先看!

味从茶中来,韵以器为先

美器之于好茶,锦上添花也

爱茶之人

屋里或多或少都有几套好看的茶器

品茗时增香,不用时观赏

默默地在屋里的一角

愉悦着我们的心情


8月19-22日

第6届中国(沈阳)国际茶产业博览会

暨陕茶文化(沈阳)推广周

汇聚全国名茶展商

集结顶尖茶器大师

品味盛京茶学魅力

名茶、茶器、香器、茶服、茶食

茶界美学盛宴,邀您共赴盛京!

优选茶器具名录提前公布

品鉴、采购、收藏,一件Get!

茶器美学

茶器展商名录

故式、古歌、自在集、待月观山、运增窑、隐庐

一鼎香、道道一壶、无墨、观心堂、阿虎青瓷

紫砂大师名录

吴亚平、何忍群、周寅福、唐科、姜建荣、范丽静

徐芳、吴良英、邵文

故式

成立于2017年,专注银茶器原创开发。多年来故式秉持“以厚积古法,简化为念,造新以薄发”的设计理念,倡导“以故为新,融合现代审美生活方式”,以“银器新式角”的态度进行原创设计。以珠宝级工艺在产品功能与美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和自我突破。力求能在银茶器美学上创造更美的事物,从而创造价值,感动每个喜欢银器的人。

鸿蒙银壶

山度茶落

银茶格

古歌

创立于2019年,专注于高端茶器的研发和制作。古歌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端品牌。产品涵盖茶盘、茶具、茶杯垫等茶事用品,以“铜+实木”的茶道用具作为切入市场打造品牌的基石。

自在集

自在集是专注于金属艺术研究的品牌。品牌主要分为手工铁器的设计研发和以铁器为载体的其他金属配件的设计研发。产品涉及茶器、花器、香器、雅物、家居空间展陈等领域。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让器物拥有更鲜活的生命力。

待月观山

待月观山的器物,属于仿明青花的风格,但又不是单纯追求与老器物的相似度。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改变,最终在实用和美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运增窑

运增窑位于郑州市西边五云山,山中矿石资源丰富,主产榆木,槐木,柿木等硬木,有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张运增设立双火膛柴窑,矿物丰富,色彩多变,润如玉感。推出的新作,包含玛瑙系新作,玛瑙红,月光白,远山系,山水之间系列,融合60种矿石,变化丰富。


隐庐

隐庐银器以民族特色文化手工打银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为理念。隐庐银器厚积薄发、重视创新,经研发推出多种新工艺,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民族时尚银器精品,并以富有民族特色千锤百炼,工艺精湛的银器产品为傲,完成品牌的飞跃,成为新一代手工银器大典范品牌。

一鼎香

坐落于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的“中国沉香之乡”—电白观珠。一鼎香拥有五大营业基地、线香香品加工厂、奇楠沉香佛珠厂、奇楠沉香实体店、奇楠苗培育基地、奇楠树种植基地。公司历来以质量第一,顾客至上诚信经营的信念独其一格。专一经营纯天然海南奇楠沉香,坚持以真为荣,以假为耻的经商风格。

道道

一壶

道道一壶以人与自然,人与器的和谐为理念。以大自然的事物为题材,将自然的美好事物结合到我们的茶道香道中来,享受大自然馈赠与美好茶与香的同时,也可欣赏大自然的各种美好事物。怡养身心。

无墨

遵循“法自然,慎取舍”,通过设计巧思、精致工艺呈现国画石材料的山水清气和天地大观。产品聚焦在香器、茶道、花事、画艺等领域。

观心堂

郑仙水,龙泉观心堂青瓷厂创始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聘首席青瓷艺术创意专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国学院陶瓷文化中心特聘青瓷首席研发专家。中国传统工艺大师。

龙泉青瓷特殊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师承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陈石玄根,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造诣颇深,一直从事古陶瓷的修复与研制,哥窑瓷器和仿古釉水研究颇见成效。郑仙水的青瓷,做工精细,釉品如玉。

阿虎青瓷

主理人刘尚青

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

丽水市绿谷新秀

丽水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是一位精于雕艺,醉于工笔,乐在其中,器如其人,静美无声的大家。行笔划刀之间自然流淌着炉火纯青的心境,悠然赏之又处处蕴含传统东方之美。创作作品深受青瓷前辈和爱好者们的青睐。

看了这么久

是不是疑惑没看到紫砂的身影?

别急

紫砂大师来了!

匠心独运,只为成就更好的紫砂

成就更好的艺术品

吴亚平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陶瓷名人

中国陶咨协会会员

中国陶瓷协会紫砂分会高级专家顾问

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专家学者协会理事

1956年进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1958年师从顾景舟大师,得其真传。从艺五十多年来,坚持以传统筑基,执着于继承与创新并重之不懈求索,对紫砂之精髓独有妙悟,艺道精进,日臻圆融。所制作品广受社会各界好评。十一件作品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二十多件作品在全国及海内外展评中获得大奖。


何忍群

正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

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鞋传承人

宜兴陶刻协会副会长

民盟中央美术学院宜兴分院副院长

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经贸学院兼职教授


周寅福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宜兴市陶都陶瓷城同业商会会员

1964年生于陶都宜兴丁蜀镇陶瓷世家。1983年开始从事紫砂陶艺创作,后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深受紫砂陶艺大师何道洪的悉心指点。凭着二十多年来对紫砂艺术的热爱与独特的理解,对造型工艺技法、紫砂材质、创意主题深入研究,苦心钻研,逐渐形成了自己古朴典雅、端庄大方的艺术风格。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与收藏,并被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唐科

高级工艺美术师

1989年开始从事紫砂陶的造型设计、雕塑及装饰设计,制作至今。作品以中国意象艺术为主旨;以体现和、静、逸、气为纲领;以紫砂陶土来创作自己的作品,诠释自己对中国文化和紫砂艺术的理解。

姜建荣

工艺美术师

中国美术协会会员

宜兴紫砂行业协会会员

出身陶艺世家。师承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范洪泉。在近三十多年的制壶历程中,潜心钻研,得到紫砂大师的悉心指导,制壶技艺不断提升。

在紫砂壶艺的创作过程中,以传统为根基进行再创作。所制茶具集品饮、造型、绘画、诗词、书法、金石融为一体,脱俗朴雅、仪态纷呈,且十分注重泥色的选配,逐渐形成了自己秀气古雅的制壶风格。作品曾在全国陶瓷设计展评中多次获得重大奖项,并深受广大紫砂爱好者及收藏行家的好评与收藏。


范丽静

出身陶艺世家,系范蠡后人,范林元孙女,范泽锋妹妹。先后拜范伟群、范泽锋为师。所制作品清新典雅、精蕴气美,擅长全手工制作各种壶型。作品线条流畅,口盖严密,构思新颖,工艺精湛,在国内外各类紫砂艺术大赛中屡获殊荣。

凭借精湛的工艺与恰如其分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独特视角里奇思巧构,化古而创新,为作品注入鲜活灵性。追求“形”、“气”、“神”三者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增加了茗壶文化的内涵与身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徐芳

2005年,作品《美人肩》获第七届中国“三品”博览会银奖。

2006年,作品《茄段》获“现场手工制陶技能大赛”优秀奖。

2008年,作品《竹韵壶》获“中国收藏家喜爱的艺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金奖。

2009年,作品《五彩金瓜》获“第十一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10年,作品《石瓢壶》获“第四届中国西部国际茶业文化博览会”特等奖。

2011年,作品《金蝉贺寿》获“河南第三届紫砂艺术节”一等奖。

2011年,作品《虚有情节》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2011年,作品《双足竹段》获“宜兴中艺杯”金奖。

2012年,作品《凌寒飘香壶》获“茶博杯紫砂精品评审”一等奖。

吴良英

助理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商务部)青年陶艺家

紫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1970年出生于我国著名的陶都江苏宜兴。自幼就受紫砂艺术的熏陶,与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得到多位大师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技艺突飞猛进。后进入中国地质大学“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深造,又经过省轻工业学校陶瓷艺术专业培训,对紫砂成型装饰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知。

设计理念清晰,强调个人风格与时代气息相融合。制壶力求道法自然,工精形美,作品造型古朴不失典雅,浑厚而大气,线条流影和谐,深受业内及广大爱壶者好评。1997年10月被评为中国宜兴陶艺名家;作品多次被邀请展览,并获奖。

邵文

邵大亨第六代后人

吴亚平入室弟子

民间实力派艺人

中国收藏鉴赏专委会理事

中国收藏家协会鉴赏评估师

器物有形,美好无价

为你的茶席增加一套美器

为你的品茗增加一份韵味

生活的苦,也就没那么让人烦恼了

8月19-22日

第6届中国(沈阳)国际茶产业博览会

暨陕茶文化(沈阳)推广周

感受茶器美学的魅力吧

邀您共享茶美学生活~

来源:茶悦世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