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关于降血糖的研究文献茶

找到约92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云鼎柑普 以茶养生:权威专家和实验数据论证,把一杯健康的柑普茶做到极致

       为研究和探索全生晒柑普茶的健康养生作用,近年来,广州市云鼎柑普茶业有限公司坚持通过中医定性研究和现代科学定量研究,通过权威专家和实验数据论证,把一杯健康的柑普茶做到极致。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云鼎柑普公司所做的养生探索工作:

  中医定性分析及研讨

  1、云鼎全生晒柑普茶的清补运作用

  李朝龙教授

  知名外科专家和中医专家、“华医学”和“中医流体学”创始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特名医诊室”专家、暨南大学附属复大肿瘤荣誉院长、普外科首席专家李朝龙《中医流体学理论与时间-疑难病“清补运”通治则临床验证》陈述“清补运”是保健养生基本法则,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自动纠偏。李朝龙教授认为,云鼎全生晒柑普茶是一款“云南的国宝普洱茶与广东的国宝新会陈皮的融合,良好地应用了天人合一、道法合一的清补运法则”的产品。

  2、云鼎柑普茶专家论证会

  时间:2018年9月

  2018 年 9 月 27 日,由大健康?中国行组委会、广东省发展中医药事业基金会、广东科技报、广东科技报健康养生周刊、广州国际茶叶交易中心共同主办,云鼎柑普承办的大健康?中国行?广东站启动仪式暨云鼎柑普茶专家论证会在广州国际茶叶交易中心举行。会议就云鼎柑普茶的养生价值、工艺创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并针对柑普茶提出了很多专业意见和建议。

  参与论证的专家包括:

  · 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首任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原会长、广东省中医医院乳腺科主任医师张孝娟教授

  · 广东省发展中医药事业基金会理事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贺振泉

  · 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茶学专家黄亚辉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特名医诊室”专家、“华医学”和“中医流体学”创始人李朝龙

  ·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董事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刘梅

  · 广州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翁宗奕

  3、云鼎柑普专家论证成果发布会

  时间:2018年11月

  经几位国内顶级专家和教授过3个月的深度分析以及鉴定后,于2018年11月21日,云鼎柑普公司在广州国际茶叶交易中心举行专家论证成果发布会,同期举办云鼎柑普与广州国际茶叶交易中心战略合作的签约仪式。

  专家评审意见总结:

  从茶理出发

  云鼎柑普全生晒柑普茶普洱原料,主要源于班章、冰岛、易武、布朗等四大普洱道地产区的古树年份茶,经过多年陈化的年份茶,内部物质发生了大量的变化,茶性温和,口感柔和,陈味显著,适合品饮,养胃健胃。

  云鼎柑普全生晒柑普茶陈皮原料,主要源于陈皮的道地产区广东新会,活性成份含量更高,晒出来的陈皮为各陈皮种类中的上品。

  全生晒工艺是云鼎柑普的制作柑普茶的创新之举,生晒等长时间湿热作用使普洱生茶多酚类物质极显著降低,茶多酚、儿茶素等成分完全氧化转化,茶香味更为浓厚;同时,缓慢的晒干加工过程中,陈皮细胞保持生活状态,其中各种生化酶类一直在发挥作用,参与陈皮中各种生化反应,形成陈皮特有的品质特征。顶级普洱和陈皮的结合,全生晒的工匠精神,形成了云鼎柑普独特的味觉感受。

  从药理来看

  陈皮性温,味苦,辛,入脾、肺经,有理气健脾、降逆止呕、调中开胃、燥湿化痰之功效;普洱具有消食化痰,清胃生津的作用,柑与普的结合,阳光“扶阳”的作用机理,传统晾晒使得两者有效成分保留最多,品相在同等产品保持最佳。

  云鼎柑普集合了新会柑皮与云南普洱两者的优点,对人体具有明显的养生作用。

  4、中医茶疗在预防新冠肺炎的应用研讨会

  时间:2020年3月

  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以及中医茶疗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的作用,3月1日下午,由中国茶疗养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广东省发展中医药事业基金会主办,广州市云鼎柑普茶业有限公司承办,主题为“为中医发声,为防疫加油”的中医茶疗在预防新冠肺炎的应用研讨会成功召开。

  国医大师韦贵康,南方医科大学特名医诊室专家、“华医学”和“中医流体学”创始人李朝龙,美国麻省大学(阿莫斯特)教授肖航,华南农业大学茶学教授黄亚辉等26名来自全国的中医药、茶、茶疗、大健康等领域知名专家通过线上连线发表了高水平的主题演讲。

  与会专家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 国医大师、著名骨伤科专家、全国名老中医 韦贵康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特名医诊室”专家、“华医学”和“中医流体医学”的创始人  李朝龙

  · 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专家顾问团成员、著名中医师(养生保健专家)、胡子昂(原全国工商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长孙 胡大模

  · 国医大师孙光荣传承工作室主任、世界中医茶疗健康产业发展联盟执行主席,海峡两岸中医茶疗学学科体系及教材编辑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  杨建宇

  · 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大健康中国联盟执行主席 黄明达

  · 广东省名中医,邓铁涛中医医学奖获得者,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医院原副院长 蒋丽霞

  · 广东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王昌俊

  · 美国麻省大学(阿莫斯特)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航

  · 广州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原广东省、广州市多届政协委员 翁宗奕

  · 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 孙晓生

  · 湖南医药学院康复医学与保健学院院长 彭进

  · 广东药科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云浮市中医院)副院长  王忠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主讲教授,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胡春福

  · 中央保健局特聘专家、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副理事长 杨仁虎

  ·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董事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员  刘梅

  · 科技部中医药发展战略课题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一带一路常务理事  李伯淳

  ·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老年医疗保健康复委员会专项部主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睡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钱锋

  · 中国保健协会常务副会长 周邦勇

  · 广东省现代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广东省食品药品学院教授 张咏

  · 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茶学专家 黄亚辉

  ·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省发展中医药事业基金会理事长 贺振泉

  · “传统药茶根溯人”、“传统药茶匠”  娄宣科

  · 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 李勇刚

  · 广东省茶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 张黎明

  · 正气茶疗创始人、广州正气堂堂主、政府中医茶疗培训项目组组长  杨汤群

  ·  24节气读书会创始人、国家首批中医高级健康管理师  钟其理

  · 广州市云鼎柑普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赖惠清

  专家论证摘录:

  与会专家还对云鼎全生晒柑普茶进行了论证,部分专家论证摘录如下:

  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知名茶学专家黄亚辉教授:

  经过生晒加工的柑普茶中的橙皮苷、与黄酮类物质含量明显上升,茶多酚含量下降,茶黄素、茶红素明显上升,并生成了大量的香气物质,其中不少成分如柠檬烯、芳樟醇、蒎烯、(+)-香芹酮、棕榈酸等,具有杀菌、消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以及抗焦虑等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名医诊室”专家、

  “华医学”和“中医流体学”创始人李朝龙教授:

  云鼎柑普茶选用世界著名的普洱茶和名贵中药新会陈皮作为原料,巧妙地将茶叶放进新会柑内,在太阳下晾晒,形成温和“发酵罐”,使得茶和柑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自然发酵、氧化、彼此气味交融、成分渗透,产生一些新的物质。其结果是:使其刺激性降低、色素增多、黄酮增加、口感和香味明显优化,更充分地展示普洱与陈皮融为一体后的独特品味和品质,开拓了其在茶疗养生中的应用范围,从而提升了柑普茶的自身价值。

  广东省发展中医药事业基金会理事长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贺振泉:

  作为食疗饮品,陈皮搭配普洱是天生绝配,云鼎柑普将云南古树茶与新会陈皮巧妙配伍,匠心锻造,创造出神奇的效果,养生及收藏价值高,实为茶疗瑰宝。

  美国麻省大学(阿莫斯特)教授、博士生导师肖航:

  云鼎柑普茶的制作工艺非常特殊,它的主要特色成分之一是陈皮。文献已经报道了陈皮及其活性成分的多种生物功能,包括改善超重和肥胖测试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降血压、降血糖、改善心血管代谢指标、减肥降脂、降低二型糖尿病人的血压并提高血清的抗氧化能力。陈皮含有一类特殊的活性成分:多甲氧基黄酮,研究显示具有很好的抗炎、抗癌、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菌的作用,并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起到促进健康的功效。

  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

  陈皮柑普茶具有健脾开胃、消积化滞、减肥降脂、抗氧化等功效。在采取全生晒等工艺改进后,不仅有生物学上的营养保健作用,而且产品符合严格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茶产品的精品。

  广东省食品药品学院教授、

  广东省现代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咏博士:

  经研究,云鼎柑普全生晒柑普茶茶多酚、茶多糖含量高,可起到调节血压、抑制肿瘤、抗病毒的效果。

  二

  西医定量分析及实验研究

  云鼎公司特请华南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黄亚辉教授及其团队完成业内首例全生晒柑普茶健康研究报告:

  全生晒柑普茶抗肿瘤活性分析报告

  全生晒柑普茶抗抑郁分析报告

  全生晒柑普茶生化成分分析报告

  全生晒柑普茶香气成分GC-MS分析报告

  以上研究成果,抗肿瘤活性分析报告和香气成分GC-MS分析报告已在权威期刊《现代食品科技》发表,而抗抑郁分析报告,即将译成中英两版发布在美国、英国、中国相关专业领域的权威刊物上。

  《现代食品科技》是由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全国知名食品类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刊物具体事务依托建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与广东省重点学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运行。《现代食品科技》于1985年创刊,并英国《食品科学技术文摘》(FSTA,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s)、荷兰《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Chemical Abstracts)、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材料信息)》(CSA(MI))、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等世界著名数据库列为收录期刊。

  1、气质联用技术解析全生晒柑普茶特征香气

  时间:2019年11月

  2019年,云鼎柑普联合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团队共同在《现代食品科技》11期发表全生晒柑普茶香气成分GC-MS分析报告《气质联用技术解析全生晒柑普茶特征香气》(点击查看全文)学术研究报告。

  通过实验室的研究证明,在云鼎柑普的全生晒柑普茶的116种香气成分当中,每一种成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包括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的抗肿瘤活性、镇咳、祛痰、抑菌、利胆、排除肠内积气等。(在云鼎柑普的全生晒柑普茶检测鉴定出116种香气成分,这些成分共同形成生晒柑普茶的香气特征,其中不少成分,如柠檬烯、芳樟醇、蒎烯、(+)-香芹酮、棕榈酸等等,具有杀菌、消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以及抗焦虑等作用。)

  2、柑普提取物对 HepG2 和 SGC-7901 肿瘤细胞系的抗增殖作用

  时间:2020年7月

  云鼎柑普联合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团队共同在《现代食品科技》2020年07期上发表了抗肿瘤活性分析报告《柑普提取物对 HepG2 和 SGC-7901 肿瘤细胞系的抗增殖作用》(点击查看全文)。

  研究结果表明,柑普茶水溶性物质能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在 G0/G1 期进而显著抑制细胞增殖。总之,柑普茶的加工工艺带动风味优化,促进活性物质积累的同时,也使得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较原料进一步增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适当饮用柑普茶,会对肝癌与胃癌有一定防治作用。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提炼云鼎全生晒柑普茶的养生价值,打造越喝越健康的阳光茶,福慧大众!

  关于柑普茶的其它养生作用摘录

  (整理自网络)

  1、钟南山院士·含陈皮的茶对肺部的作用

  含陈皮的茶对粘液以及污染物的排出改善具有明显作用!

  新会陈皮(柑茶)能有效预防和减轻空气污染中有害气体引起的肺部炎症,包括对肺泡间隔的破裂、小气道重塑和粘液高分泌等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2、苏薇薇教授·柑普茶对脾胃及及肠道的作用

  中山大学苏薇薇教授研究团队实验研究发现新会柑普茶有改善体重和精神状况,促进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进而改善脾虚症状的作用。

  3、方章福博士·小青柑对支气管及心血管的作用

  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过敏与免疫研究所、钟南山学生方章福博士研究指出小青柑能缓解PM2.5造成的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茶与健康,茶多糖研究进展与展望

茶是一种健康饮料,具有多种健康属性,如抗氧化、降血糖等。茶叶中的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咖啡碱等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茶多糖(Tea polysaccharide,TPS)是一类结合蛋白质的酸性多糖或酸性糖蛋白,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复合多糖。近20余年来,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茶多糖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分子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种功效,其开发潜力巨大,因此有关茶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等备受国内外茶叶研究者关注,相关研究报道逐渐增多。

目前,对于茶多糖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提取方法研究,从传统的水提醇沉法、酸和碱提取法等溶剂提取法逐渐向酶辅助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新型提取技术发展。

另一方面,其生物活性研究,如茶多糖分子结构、作用机理及构效关系的研究一直是重要方向,特别是茶多糖降血糖机制始终备受重视。近年来,茶多糖的免疫调节和调节肠道菌群等特殊功效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文章对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茶多糖研究近5年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目前茶多糖领域研究热点、预测未来研究趋势和方向,为茶多糖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方向指引;对近5年来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生物活性和构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茶多糖研究的新技术和成果,明确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以期为茶多糖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01

基于CiteSpace的茶多糖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是重要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能够直观地展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采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6.2.R4,于2023年8月1日以“Tea polysaccharide”为主题词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了2019~2023年的相关文献,并用CiteSpace自带的除重工具除重后得到639篇文献。

以“茶多糖”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2019~2023年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去除不相关、作者信息不全和网络首发的文献,得到254篇文献。分别从国家、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聚类等方面进行茶多糖的最新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如图1-A所示,中文文献中茶多糖研究的关键词可聚为8类,主要研究其化学成分和降血糖功能;

如图1-B所示,英文文献中茶多糖研究的关键词可聚为12类,偏向于研究其抗炎活性和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研究者所在国家图谱如图1-C所示,中国的发文数最多(496篇),占发文总量的77.62%,中介中心性为0.76,可见我国在茶多糖领域研究开展了大量工作。

国际研究机构图谱如图1-D所示,中国的安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是近5年茶多糖研究的核心机构,共发文76篇。

作者合作图谱如图1-E和图1-F所示,其中部分研究者形成了较强的合作关系。

目前国际上茶多糖研究基本形成了以CHEN Xiaoqiang、CHEN Guijie、WEI Xinlin、ZENG Xiaoxiong等为核心的作者群。整体而言,各群体中合作较频繁,但群体间的交流合作则较少。

02

茶多糖研究新进展

1、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 茶多糖的提取

茶多糖提取是茶多糖分离纯化、功效研究的基础。不同的提取方法会影响茶多糖的得率、单糖构成及化学结构等,同时对茶多糖的生物活性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提取方法因操作简单、成本低而得到广泛应用,如水提醇沉法、酸提取法和碱提取法,但这些方法存在提取率低、提取时间长等缺点,因此,开发提取率高、提取时间短、绿色环保、成本低的茶多糖提取技术始终具有实际意义。

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酶辅助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在茶多糖提取工艺设计方面,响应面法因具有成本低、试验次数少、精密度高、预测性能好、能全面有效地检查范围更广的因素组合并研究因素间交互作用等优点备受青睐。

陈文娟等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蜗牛酶辅助提取白芽奇兰茶多糖的工艺,优化工艺条件与未加酶的相比,提取率提高了77.74%。姚佳等也基于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贵定云雾贡茶茶多糖的工艺。

表1汇总了近5年不同茶类茶多糖的优化提取工艺研究。

总体看,近年来茶多糖提取方法研究仍然以不同茶叶为对象,优化几种主要工艺的关键技术参数为主,尚未出现具有理论创新性的方法学研究。

· 茶多糖的分离纯化

茶多糖的分离纯化主要包括脱蛋白、脱色素、分级几个步骤。

黄秀红等比较活性炭、木瓜蛋白酶、AB-8树脂、D101树脂和PHD500树脂对乌龙茶多糖的脱色脱蛋白效果,结果表明,PHD500树脂0.2 g/mL添加量为最佳脱色方法,AB-8树脂0.2 g/mL添加量为最佳脱蛋白方法。

唐平等比较大孔树脂吸附、聚酰胺吸附、H2O2氧化和酸沉淀4种脱色方法对普洱茶多糖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的影响,研究发现H2O2氧化脱色效果差,D101树脂吸附脱色和聚酰胺吸附脱色的多糖保留率较低,而酸沉淀色素操作简单,且比其他3种方法对多糖测定结果的影响较小,更适合普洱茶茶多糖含量的测定。

吴金松等以水提醇沉法提取铁观音茶末粗多糖,然后通过DEAE-52纤维素和Sephadex-100葡聚糖凝胶分级两次纯化,得到主要多糖组分TPS-1A和TPS-4C,两者纯度较高,分别为96.2%、95.1%。茶多糖分离纯化技术仍存在工艺流程复杂、成本高、提取茶多糖纯度不高等问题。

研究人员可以进一步将多种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优化组合,提升茶多糖分离纯化效率,降低总体成本。

2、茶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大量研究已经证明茶多糖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降血糖、提高免疫力、抗癌、调节肠道菌群、降血脂、减肥、抗凝血等。

· 抗氧化

茶多糖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且这种抗氧化活性不受胃肠消化的影响。

大量的体外自由基清除实验包括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羟基(OH)自由基及2 ,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等充分验证了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绿茶茶多糖对DPPH自由基、·O2-自由基、·O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力均呈剂量依赖性。

张明珠等发现茶多糖不仅对DPPH·和·OH均具有较强的清除效果,且能够直接清除内源性和外源性活性氧自由基(ROS),从而修复外源性自由基引起的细胞损伤。

石玉涛等的研究表明,武夷名丛茶多糖对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能力,不同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茶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和多样性。

体外抗氧化指标作为茶多糖活性研究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但受限于茶多糖自身结构,分子水平的抗氧化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 降血糖、降血脂

白茶、绿茶、红茶和黑茶多糖均有降血糖功效。

王慧琴研究发现纯化后的六堡茶多糖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酶活性。YIN等研究发现绿茶中酸性茶多糖(TPSA)支链片段可以通过氢键作用优先与α-淀粉酶结合,形成TPSA/α-淀粉酶复合物,从而抑制α-淀粉酶的活性。ZHU等研究提取方法对粗绿茶多糖降糖活性的影响,发现酶提法得到的粗茶多糖降糖活性最好,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在2~10 mg/mL范围内最高。

茶多糖在降血脂方面也功效。

严晨晨通过建立体外降脂模型,对黄大茶中起降脂功效的活性物质进行一步筛选,最终发现分子量范围在10~100 KD的茶多糖的降脂活性最优,且对正常肝细胞无毒副作用。李祎等对高脂血症大鼠连续4周灌胃六堡茶多糖,发现六堡茶多糖可以通过上调有益菌属的丰度,改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促进结肠的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增加,来达到调节血脂的作用。LI等发现茶多糖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善宿主代谢对2型糖尿病大鼠发挥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

降血糖和降血脂是茶多糖的重要活性,近年来,结合多种动物模型对黄大茶、六堡茶等地方特色茶类的茶多糖开展研究,运用微生物组学等手段分析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效提升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深度。

· 免疫调节

茶多糖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王凡研究发现茯茶多糖可促进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增殖、增强细胞吞噬能力、提高细胞内酸性磷酸酶活力和促进细胞NO分泌水平,表现出对RAW264.7细胞的免疫增强活性,并通过调节关键肠道菌群的丰度和代谢产物的组成发挥体内免疫调节活性。袁旭霜等研究发现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茯茶多糖均具有一定的体外免疫调节活性,同样表现在提高细胞活力、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提高细胞内酸性磷酸酶活力和促进NO分泌水平等方面。BAI等通过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验证了茯砖茶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来恢复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免疫调节活性是茶多糖重要的应用场景,但目前绝大部分研究仍然主要在细胞水平层面开展,缺乏深入的功能分子机理研究。

· 抗癌、抗肿瘤

茶多糖可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和促进癌细胞凋亡来发挥其抗癌作用。

JI等研究发现坦洋工夫红茶多糖能提高巨噬细胞、NK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和提高IL-2、IFN-γ和TNF-α水平来抑制H22肿瘤生长。穆静静制备多种茶多糖-纳米硒并研究其抗癌特性,发现绿茶多糖-纳米硒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且未纯化的绿茶多糖-纳米硒具有更强的抗人结肠癌HCT116、人乳腺癌MCF-7、人前列腺癌LNCap等癌细胞增殖活性。

也有研究表明,茶多糖能够通过靶向溶酶体诱导细胞毒性自噬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的增殖,这种机制可能通过mTORTFEB信号实现。

抑制癌细胞增殖与促进癌细胞凋亡是茶多糖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的表现,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结构修饰增强茶多糖抗癌活性,同时开展相关分子机理研究,将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方向。

· 调节肠道菌群

茶多糖能调节肠道菌群组成,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度,提高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还可能促进肠道菌群的特定代谢功能,如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等。

汪明佳研究比较了茯砖茶多糖(FBTPS-3)对健康人与炎症性肠病(IBD)病人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发现FBTPS-3可以调节IBD病人粪便的肠道菌群组成,改善IBD病人的肠道内环境,可以作为改善IBD患者肠道环境的调节剂。CHEN等也有类似的发现。YANG等研究发现茯砖茶多糖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紊乱、促进微生物代谢和修复肠道屏障来预防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太平猴魁茶多糖可通过重塑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物而成为潜在的调节脂质代谢的候选物。茯砖茶多糖(FBTPS-2-1)有望通过促进人体肠道菌群健康变化而成为一种潜在的功能性食品。

近年来,肠道菌群是研究热点。随着认识的深入,茶多糖是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展现其他生物活性尚未有定论,因此调节茶多糖结合肠道菌群的研究在未来仍将是研究热点之一。

3、茶多糖的构效关系研究

茶多糖分子的结构是其生物活性的基础。

茶多糖的组成复杂,其主要成分包括多种单糖和糖醛酸等。

陈薛等研究10个茶树品种多糖的单糖组分发现不同茶树品种的多糖主要由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这4个单糖组分占比达80%以上。艾于杰等研究发现,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均为能影响茶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单糖组成分,茶多糖表现出的抗氧化活性可能为各种单糖协同作用的结果。孙玉姣等发现,与水提茯茶多糖相比,酸提茯茶多糖的葡萄糖含量最高,碱提茯茶多糖的糖醛酸含量最高,这促使酸提和碱提茯茶多糖在较低浓度时表现出更加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茶多糖还包括蛋白质、无机元素等影响生物活性的成分。

FAN等发现,纯化处理会去除粗茶多糖中不稳定的结合蛋白,从而降低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FAN等还发现,随着金属元素的增加,茶多糖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能力降低,从而降低其降糖活性。茶多糖分子量大小也会影响茶多糖的生物活性。艾于杰利用高抗氧化活性茶多糖(迎霜多糖)和低抗氧化活性茶多糖(云南大叶种多糖)研究抗氧化活性茶多糖构效关系,认为具有抗氧化活性的茶多糖的最佳分子量范围在0.5~135.8 KD之间。

也有研究表明分子量较小的茶多糖组分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刘丹奇等发现,茶多糖的降血糖效果整体规律与茶叶氧化程度较为一致(红茶>白茶>绿茶),分子量由大到小分别为绿茶多糖(19.47 KD)、白茶多糖(18.18 KD)和红茶多糖(8.74 KD),推测茶叶原料的发酵氧化可能使得糖链缩短,导致茶多糖分子量降低,进而提高其降血糖活性。茶多糖分子量和单糖组成只反映其部分一级结构特点,为构效关系研究提供最基础的信息。

茶多糖的高级结构对其活性具有重要影响。新型分析技术和仪器的应用使茶多糖结构研究由一级结构逐步深入到空间构象等高级结构分析。

YIN等利用静态光散射、粘度和透射电镜分析绿茶中TPSA的链构象,结果表明TPSA是一种具有球状均匀构象的超支化多糖。艾于杰通过对比迎霜多糖和云南大叶种多糖相同组分间的一级结构,发现前者含有更多分支且支链中含有更多→6)-α-D-Glap-(1→结构。在结构修饰方面,有研究发现,对茶多糖的结构进行一定的修饰,可以提高其生物活性,如乙酰化茯砖茶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高于非乙酰化茯砖茶多糖。孙瑜辰等为了提高粗茶多糖的生物活性,采用浓硫酸法对茶多糖进行硫酸酯化修饰。WANG等研究发现超声波处理可改变黄茶多糖的三级结构和表面形态,并提高其自由基清除能力。

此外,超高压处理可以改变黄大茶多糖的单糖组成、三级结构和表面形态,降低分子量,提高对酒精性肝损伤和肝脂肪堆积的治疗作用。

总体看,茶多糖的单糖组成、糖醛酸含量、分子量、糖链的空间结构等都会影响茶多糖的抗氧化、降血糖等生物活性(如图2所示)。

明确的构效关系是茶多糖能够应用于大健康产业的基础。但由于糖生物学本身的复杂性,茶多糖构效关系目前的基础研究尚不能支撑其在药理学等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应用性研究,这也是限制茶多糖在医药和保健品领域推广的重要因素。

03

展望

近五年来,茶多糖研究热度不减,成果丰硕但也面临以下系列挑战。

(1)高效经济的茶多糖提取、分离纯化工艺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者有必要引进更加绿色高效的提取方法,对现有茶多糖提取分离技术路线进行再创新,结合茶叶深加工生产实践,积极开展茶多糖与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高效复合提取技术研究,同时,基于茶原料特点,开展高活性茶多糖分离纯化技术研究。茶多糖初级产品生产需要具有更好的经济性与质量稳定性。

(2)茶多糖构效关系研究有必要引入新方法。茶多糖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大分子杂多糖,目前的研究虽探索了茶多糖自身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但对其空间高级结构的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对其结构和活性相互作用关系的系统性研究较缺乏,导致茶多糖构效关系研究基础欠缺。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结构分析手段与药物设计技术的发展,可以引入功能分子设计与活性验证等多种新方法进一步开展茶多糖的构效关系研究,逐步建立起茶多糖构效关系的理论体系。

(3)茶多糖生物活性机制研究需要深入至分子水平。目前大多数有关茶多糖在动物体内抗氧化、降血糖、免疫调节和调节肠道菌群等生物活性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研究深度需要由细胞水平深入至分子水平,才能更好的解释茶多糖生物活性的作用机制。

(4)茶多糖相关的功能性产品的应用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具有多样化生物活性茶多糖在食品、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有关茶多糖相关的功能性产品的应用研究局限性较明显,近五年虽有茶多糖作为抗氧化剂和乳化剂的研究,但将茶多糖应用于益生菌产品、降血糖、提高免疫力保健品等产品的转化研究报道极少。茶多糖可以作为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应用于更多类型的高价值产品开发。

(5)茶多糖的在茶树中生物合成及其代谢机制研究匮乏。不同品种茶树的茶多糖提取后具有显著活性差异,揭示多糖在茶树中生物学合成途径和存在形态可能存在差异,因此研究茶多糖自身在茶树体内的生物合成与代谢机制,也是深入理解茶多糖构效关系机理的重要途径。

综上,科研工作者仍需不断夯实茶多糖的理论研究基础,提升研究技术和方法,深入探究茶多糖构效关系和生理活性作用机理,才能真正将茶多糖转化为功能性产品,提升茶多糖综合价值,促进茶多糖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

作者简介:

刘芷珊

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茶学方向,主要从事茶叶加工与功能成分开发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

余 志

茶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茶叶加工与安全检测技术,茶叶功能性多糖。近年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湖北省水利厅重点科技推广项目等纵向课题,承担“有机茶生产技术与培训”“龙剑茶生产技术”等多项横向课题。在Food Chem, JHM, SAA, Langmuir和《中国茶叶加工》等专业杂志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参与制定多项湖北省茶叶地方标准。获”一种茶多糖含片及其制备方法”等6项授权发明专利。作为湖北省科技特派员、福建省科技特派员长期服务地方茶叶产业。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张伯礼:茶的性味功效与合理饮茶

注:本文摘选自陈宗懋、甄永苏主编的《茶叶的保健功能》一书中第19章节《浅谈茶的性味功效与合理饮茶》。作者是我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张伯礼先生与张俊华、田颖两位老师合作完成。仅供各位茶友从科学、客观的角度认知和理解茶叶的养生保健作用,不要过度夸大,更不要有病先问茶。中国茶最早便入药,与茶相关的药方在多部古代中医经典均有记载,是药便有正反两面,合理使用可治病,盲目使用则可能影响健康。

摘要:茶不仅是饮品,也具有养生保健功能,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医药典籍中有关茶药性的描述主要是针对绿茶,可概括为:性寒,味苦甘,无毒。不同类型茶的营养成分和性味也有较大差异。现有证据提示:饮茶具有降糖、调脂、抗氧化等药理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降低中风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但对肿瘤的预防作用还不明确。饮茶没有明显的不良作用,适量规律的饮茶是值得推荐的。然而,茶有药性,饮之不当,也有损害。本文提出合理饮茶的基本原则是:淡茶温饮,现泡现饮,因人制宜和因时制宜。

关键词:茶,性味,功效,保健功能,合理饮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除了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茶叶还有多种用途(陈宗懋,1992)。早在商周时期,茶叶就被用作贡品、祭品和药品(陈椽,1979)。到了唐朝,饮茶已成为风尚,茶事兴旺。例如,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描述:“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干中地,流干寒外。”可见品茶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成为当时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唐代文化的高度繁荣,加之文人学士对茶的青睐,也推动了茶道和茶文化的兴盛,并向海外广泛传播,这不仅是对华夏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一、茶与健康概述

茶作为饮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而且还有防病治病的药物属性,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数千年来,有关饮茶与健康的记载颇多,茶单用或入方剂用于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在历代茶、医、药等典籍中均有专门的论述。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茶为饮,有益思、少堕、轻身、明目”的功效,这里的“茶”即为今日之茶。至西晋道教的兴起,茶被列为修道成仙的外丹仙药之一,齐梁时期陶弘景所作《杂录》中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启服之。”至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言“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唐本草》将茶列于木部中品,其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其功效有下气、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消宿食、利小便、治痿疮等。后世医家不断总结茶的药用价值,至宋代出现了系列含茶的方剂。宋代《和剂局方》与《太平圣惠方》、明代《普济方》等典籍中都有“药茶”专篇,《本草纲目》中也载有含茶药方16则。通过对古今500多种文献资料的整理汇总,陈宗懋院士编著的《中国茶经》中论述了茶的24种功效: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利水、通便、治痢、祛痰、祛风解表、坚齿、治心痛、疗疮治痿、疗肌、益气力、延年益寿、其他(陈宗懋,1992)。

茶具有广泛的养生保健功能,广受国内外欢迎,并由此兴起了茶疗、茶道、茶文化热潮。作为饮品,茶融入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绿色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又在养生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服务群众健康。

二、茶的性味与功效

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内容。四气即寒、热、温、凉4种属性;五味,即酸、苦、甘、辛、咸5种滋味;归经是指中药在人体脏腑、经络作用的靶向性;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4种趋向。

四气、五味不仅仅是感官直接感受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效应特征的总结。性味与中药的功效、主治相关,是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基本依据。例如,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辛味药具有发散和行气的作用;甘味药多具有补养、缓急、和中的作用;酸味药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药多具有清热、燥湿和泻下的作用;咸味药具有软坚和润下的作用。

(一)茶的基本药性

关于茶的药性,历代医籍或茶专论均有记载。例如,《唐本草》记载:“茗,苦茶。茗,味甘、苦,微寒,无毒。”《本草纲目》的记载与《唐本草》相同,且有更详细的论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少壮胃健,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藥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根据典籍记载,茶的药性可以概括为:性寒,味苦甘,归肺、胃、大肠、膀胱、心经,作用趋势以沉降为主兼有升浮,无毒。

(二)茶的分类与性味功效

古代文献中有关茶药性的描述,主要是针对绿茶。制茶工艺的不同,使茶叶活性成分发生变化,特别是茶多酚、生物碱、糖类、氨基酸和芳香类物质含量变化较大,不仅影响了茶的形色和口感,也导致茶叶性味功效的变化。

茶多酚类物质是茶生物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黄烷醇类儿茶素最多,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具有苦涩味和收敛性;其氧化产物为茶红素和茶黄素,对红茶汤色的红艳度和滋味有决定性作用(陈睿,2004)。茶叶中生物碱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咖啡碱、茶碱、可可碱等,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多,是形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具有兴奋神经系统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缓解疲劳;全发酵茶,特别是普洱熟茶中咖啡碱可与发酵产生的茶褐素类物质络合,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茶叶中糖类成分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3类,其中单糖和二糖易溶于水,是形成茶叶滋味的物质之一。茶叶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茶氨酸,具有焦糖香和鲜爽味,是茶叶生津润甜的主要物质,同时可抑制咖啡因引起的中枢兴奋作用。茶叶中的醇、酚、醛、酮、酸、酯等芳香物质是形成茶叶香气的主要成分,含量不高,但成分复杂,如绿茶香气成分化合物达100种以上,红茶委气成分化合物达300种(陈宗懋,1992)。

目前,初制茶依据制法和品质特点及黄烷醇类含量多少分为6类: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陈椽,1979)。每一种茶类都有共同的制法特点,绿茶类都有共同的破坏茶多酚酶的活化,制止黄烷醇类氧化的杀青过程。红茶都有一个共同促进酶的活化工序,使黄烷醇类氧化更完全的渥红过程。黑茶类都有共同的堆积做色过程。制法相近,黄烧醇类氧化程度也相差不大。绿茶与红茶区别最大,绿茶化学成分变化小,红茶变化最大,其他茶类介于中间(彭代胜,1986)。

各种茶类都具有茶叶所含的多种营养成分,但不同茶类由于加工工艺、品种、地域、季节等因素的差异,内含物的含量有所不同,其性味特点和保健作用也有所侧重(孙云和郑宝明,2004)。根据化学成分的差异和人体反应的不同,从总体上讲,绿茶、白茶性寒凉,青茶、黄茶性平和、味苦、微甘,均有清执生津、提神醒脑、抗氧化等作用;红茶、黑茶偏温不寒,味苦,降浊、调脂、抗动脉硬化等作用突出。日常饮用,可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喜好和身体状况选择,如没有特殊体质和健康问题,可选择多种茶类饮用。

三、茶保健作用的现代研究

据相关研究报道,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防衰老、提高免疫力、调节内分泌、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随着饮茶的风靡,科学家更加关注饮茶对健康的价值,并寻找可靠的临床证据。目前有关茶的临床研究主要围绕肿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饮茶是否能降低肿瘤发生风险,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有较多的临床研究数据。一项纳入51个临床研究(病例对照、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发表于2009年,共有160万参与者,涉及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胰腺)及肺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等。由于纳入研究的结论存在矛盾,绿茶对肿瘤的预防作用还缺乏可靠的临床证据(Boehmet al.,2009)。一些针对单个肿瘤类型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绿茶对食管癌(Sang et al.,2013;Zheng et al.,2012)、结肠癌(Wang et al.,2012)、胃癌(Sasazuki et al.,2012)、肺癌(Fritz et al.,2013)、肾癌(Hu et al.,2013)等没有显示出预防作用,但对乳腺、子宫内膜、卵巢和前列腺等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这可能与绿茶对内分泌影响有关(Kao et al.,2000),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有关饮茶对心血管疾病的保健作用也有临床研究报道。2012年一项纳入14个研究(包括513804例参与者),平均随访11.5年的文献系统评价显示,绿茶可减少中风的发主风险(Shen et al.,2012)。另外一项发表在《中风》杂志上的系统评价(纳入9个试验,94956个受试者)也证实,每天饮用三3杯绿茶或红茶发生中风的相对风险要比不喝茶的人低21%(Arab et al.,2009)。这些证据提示,适量规律的饮茶对中风预防具有一定的用。2013年,一项Cochrane系统评价研究共纳入11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821例受试者,结果提示适量饮田绿茶和红茶有降血脂及轻微降压作用,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作用,但缺乏长期心血管事件的疗效评估(Hartley et al.,2013),饮茶对糖脂代谢和内分泌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基础研究表明,绿茶多酚有非瘦素依赖性食欲控制作用,对内分泌系统具有一定影响,能降低大鼠血糖、血脂、血中睾酮、雌二醇、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I)、黄体生成素等激素水平(Tian et al.,2013Wein et al.,2013:Haidari et al.2012),对前列腺、卵巢、子宫等肿瘤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Johnson et al.,2012)。药理研究表明,绿茶提取物可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血脂水平;对遗传性或饮食造模形成的代谢综合征模型大鼠,绿茶具有调节脂肪吸收和代谢、增加糖利用、减少脂肪生成、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管顺应性等药理活性(Sae-tanet al.2011)。对于绿茶调节血脂的作用,也有较多临床研究证据,一项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1136 例受试者)的系统评价显示,绿茶能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但对高密度脂蛋白无明显影响(Zheng et al.,2011);绿茶具有较明确的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但对空腹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没有明确结论(Liu et al..2013)。对糖尿病的预防作用,也有一些临床研究发表,一项纳入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324141例参与者,1140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随访5~18年,数据合并没有显示饮茶能降低Ⅱ型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但亚组分析显示,每天 4杯茶显示了一定的预防作用(Jing et al.,2009)。

目前可获得的研究资料显示,大部分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针对绿茶的保健作用,也有一些研究探讨红茶和黑茶的效用,对其他茶类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受研究类型、国别、种族、饮茶习惯、饮茶类型、饮茶量和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饮茶保健作用的临床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现有证据提示:饮茶具有降糖、调脂、抗氧化等药理作用,长期服用可能具有降低中风、帕金森病(Li et al.,2012)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但对肿瘤的预防作用还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重要的是,基础研究和数万例的临床研究没有发现严重的安全性问题,适量规律的饮茶是值得推荐的。

四、茶的安全性与合理饮茶

茶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但没有毒性,《唐本草》和《本草纲目》中已专门论述。现代研究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关于绿茶的安全性,美国药典委员会对1966~2007年发表的个案报道、多个西方国家的安全性检测数据进行检索分析,共发现216例不良反应,其中27例确诊为肝损伤,但不能确定与饮茶有直接关系(Sarma et al.,2008);人体研究表明,每天摄入800mg绿茶儿茶素,不影响CYP2D6、CYP1A2、CYP3A4和CYP2C9酶的活性(Fritz et al.,2013);一项有160万参与者的调查研究表明,适量常规饮用绿茶(每天3~5杯,约1200mL)没有发生不良反应(Boehm et al.,2009)。这些数据表明,饮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另外,也有个别研究报告某些茶有重金属、农残及霉菌污染等问题,这与茶本身无关,但需要引起重视。

然而,茶有药性,可纠人体阴阳偏颇,故有宜有忌。用得相宜,才能有益,饮之不当,也有损害。饮茶不当造成健康损害的现象,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例如清代张X认为,“嗜茶成癖者,久而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呕逆。”因此,饮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和相关常识,以下作简要论述。

(一)淡茶温饮

饮茶要适量,不宜过浓(冯理达,2002)。茶汤太浓,摄入大量的茶多酚、咖啡碱、糅质等会产生不良作用。例如,茶多酚与铁离子、维生素B,发生络合作用,影响机体对铁离子的吸收利用,可能引起贫血;浓茶中较多的咖啡碱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使人兴奋,影响睡眠,还会加重心脏负荷;咖啡碱可诱发胃酸分泌,刺激胃黏膜,有可能造成胃部不适或加重胃溃疡(朱永兴等,2005)。因此,饮茶当适量,不可过多过浓;茶以温饮为佳,正如《宝庆本草折衷》所言:“凡啜者,宜热而少,不宜冷而多,故冷则停寒聚痰,多则消脂瘦体。”

(二)现泡现饮

茶叶中的茶多酚、多糖类及芳香化合物等放置后会发生氧化,导致茶色发暗,质、咖啡碱过量溶出,使茶香减少,茶味苦涩;浸泡时间越长,茶叶中氟等金属离子浸出率增加,饮用长时间熬煮的砖茶可能引起氟斑牙或氟骨症(赵新华等,2000)。隔夜茶问题更为突出,不仅有益成分发生变性,有害物质过多析出,且茶汤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发馊变质,不仅没有保健作用,还会产生不良作用。因此,茶以现泡现服为佳,一般茶叶浸泡5min左右即可,冲泡3~4次为宜,且泡茶水温不宜过高(李东.2005)。

(三)因人制宜

体质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质不同,对饮食的需求和反应则不同,有的人饮绿茶会发生腹痛泄泻,有的人便秘:有的人会兴奋而夜不能寐,有的人却不受影响;有的人喝茶后头脑清醒,有的人头晕不适·…《本草纲目》中记载“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痴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这说明体质虚寒的人长时间饮寒性茶叶,无疑雪上加霜,不仅没有获益,还会损害健康。因此,合理饮茶需要考虑个体的差异,根据体质状态选用不同类型的茶。(可点击下方小程序检测自己的体质类型)

王琦和朱燕波(2009)将人群体质划分为9种基本类型,且发现约1/3的人群为平和体质,约2/3的人群为偏颇体质。若以寒热为纲进行概况,可分为寒性、热性和平性3类,便于大众理解掌握。判断茶叶是否适合自己,可以从饮茶后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判断,如果出现肠胃不适、腹痛、泄泻、失眠、恶心、乏力等症状,则表明不适合饮用。一般来说,燥热体质的人(容易上火、体壮身热),宜喝凉性茶,如绿茶、白茶等;虚寒体质者(脱腹虚寒,喜热怕冷),宜喝温性茶,如红茶、黑茶等。年老者脾胃功能趋于衰退,不宜多饮凉性的绿茶,可选红茶、黑茶、黄茶或青茶。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不宜饮茶或少饮。

对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饮茶要多加注意,例如神经衰弱、失眠者不宜饮茶,特别是咖啡碱含量较高的绿茶、白茶、青茶等:患有活动性溃疡病的患者,不宜饮浓茶,因为茶中活性物质能促进胃酸分泌,增加胃酸浓度,不利于患者康复;贫血或营养不良者不宜茶,因茶叶可能影响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宜饮用茶碱浓高的绿茶、白茶等,以免兴奋神经系统使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对病情不利;患有严重器性病变的患者不宜饮茶(沈红,1999)。

(四)因时制宜

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随季节的变化而选择不同类型茶叶,对健康有益。例如,春季饮用一些花茶,有助于体内阳气生发;夏饮绿茶,可消暑津止渴;秋饮青茶,其性平和,能清除积热,缓解秋燥;冬饮红茶,其性偏温,温养脾肾,抵寒邪。根据不同时节和天气变化,选择适合的茶类,比偏爱某一种茶更为合理,可更好挥茶的养生保健作用。

从每天作息方面考虑,以下时段不宜大量饮茶。①睡前:茶中含有咖啡碱等成分对,脑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影响入睡,同时增加夜间排尿次数,降低睡眠质量。②空腹:《琐录》中有“莫吃空心茶”的记载。空腹时血糖较低,大量饮茶会产生心慌、头晕、恶心、乏力和饥饿等症状,俗称醉茶,产生原因可能与茶的活性物质阻碍了糖的吸收利用有关。③服药:服用疾病治疗药物时,不宜饮茶,更不能以茶水送服药物,以免茶叶中活性成分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不良反应。茶叶中的多酚可能与含有金属离子的药物(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钙、硫糖铝等)发生络合反应;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肠道内可能会与抗生素发生反应,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活性。

茶的保健功效数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饮茶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养生之道。然而,茶叶的保健作用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不同的茶类存在性味的差异,了解茶叶中主要的营养物质、性味特点和保健功效,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个人的喜好习惯,因体质、年龄、工作,以及气候、季节、区域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类型的茶叶,适时适量饮用,有助于维护机体健康。

来源:茶贵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2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