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贡礼铁观音价格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一抹茗香沁民心——跨越千年的茶叶天路之旅

题:一抹茗香沁民心——跨越千年的茶叶天路之旅

清晨,第一缕阳光刚刚洒落大地,世界屋脊的藏族人家纷纷品尝起酥油茶,悠然迎接新的一天。

无论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甜茶馆,还是“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抑或是迎客必备的酥油茶,无不昭示着茶在高原人民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透过一缕缕茶香,仿佛可以听到茶马古道上悠扬的铃铛声。

茶香千载空悠悠

夜幕降临,藏东昌都市茶马广场灯光璀璨,醉人的藏歌回荡山谷。历史上,四川、云南等地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进入西藏,昌都是茶马古道滇藏道和川藏道的交会点。

茶叶进入西藏历史悠久。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考古发现1800年前来自内地的茶叶等实物。西藏也流传着文成公主带茶入藏以及小鸟衔茶为藏王治病的说法。

身处高寒地带的藏族人民常食牛羊肉等高蛋白、高热量食品,助消化、解油腻的茶叶,逐渐成为必需品;而四川、云南等地盛产茶叶。一地产茶,一地需茶,茶马互市遂成为汉藏之间的一件大事。

位于雅鲁藏布江拐弯处的西藏墨脱县果果塘茶场(2020年8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清朝敞开对藏地茶叶的供应,带动了汉藏贸易的全面发展;民国时期设立康藏茶叶公司,新中国成立前每年输藏砖茶约30万条包。

然而,茶叶入藏并非易事。

西藏墨脱县背崩乡背崩村的茶园(2017年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2002年4月,记者在云南丽江见到时年76岁的宣绍武。这位走完茶马古道全程的老人当时说:“我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踏上茶马古道的,那年我16岁。给我的印象是,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如此险恶的道路了。”那时,每天出入丽江大研镇的马帮骡马就有300余匹,宣绍武曾亲眼看见过溜索的马夫肚皮被藤篾划破露出肠子的情景。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小河镇红星村甘溪坡,是背茶包进藏的必经之路。村旁的石路上,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拐子窝——背夫途中休息时,将丁字拐杵于石上支撑背架,日复一日,木拐在坚硬的石头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茶马古道既是历史上汉藏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汉藏民族团结的纽带和象征。”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田茂旺说,英国殖民印度后,大规模种植茶叶,企图在西藏倾销。为此,清朝中央政府展开了坚决斗争,保证内地茶叶迅速销往藏地。

一茶一叶总关情

在西藏拉萨的一家甜茶馆里,市民在喝茶聊天(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在清晨的西藏城乡,伴随电动酥油茶机的搅拌声,浓浓的茶香扑鼻而来。

“过去用传统的木质酥油桶,打茶时需上下抽拉,费时费力。”81岁的确朗老人每当接过晚辈们端来的热茶,总是感慨万千。

在旧社会,确朗是一位农奴。在他的记忆里,农奴喝不到酥油茶。“即便是清茶也不敢放开喝,砖茶煮完再晒干,重新煮,要反复三四次。”

易贡茶场的工人在采摘茶叶(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喝茶不再难,是在西藏和平解放后。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边销茶的生产和供给,在四川雅安、云南下关等地建立专门的生产厂家,每年输入西藏边销茶10万至14万担。

新华社在1956年6月6日播发的《藏族人民今年将喝到更多更好的紧茶》报道中写道:紧茶(即沱茶)是藏族人民最喜欢饮用的上等茶,用它做出的酥油茶特别芳香可口。藏族人民把这种质量好、价格合理的紧茶称为“解放茶”。

在西藏拉萨堆龙德庆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一位老人在品尝使用低氟“健康茶”制作的酥油茶(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西藏自治区商务厅市场运行处副处长李梅说,为让西藏群众喝上便宜茶,国家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

1965年,国家对边销茶价格进行调整,与1959年相比,价格降低50%。1988年内地调入西藏的边销茶提价,但西藏仍按平价销售,亏损由财政专项补贴。

顾客在西藏易贡茶场挑选茶叶(4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在雅安茶厂,一款珍贵的茶叶样品至今仍被精心珍藏着。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之际,中央在雅安茶厂订购40多万份“民族团结”牌的茶砖作为礼品,送给西藏每户农牧民。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时,中央代表团赠送的全自动酥油茶机以及精美的茶碗,受到农牧民欢迎。

根据西藏等地区成年人边销茶消费调查数据,西藏成年居民每年消费茶叶16.9斤,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千茶万茶雪域开

拉萨市北京路,岗坚茶叶股份有限公司门店内,一些造型独特、包装各异的茶叶产品吸引着顾客。  

在位于西藏拉萨的一家茶叶公司的门店内摆放着造型独特的茶叶制品(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张京品摄

在与之不远的西藏健康茶展示展销中心,喜马拉雅圣茶、藏地茶、墨脱茶……货架上琳琅满目产自西藏的茶叶格外显眼。西藏茶文化协会会长辜甲红说,西藏不出产茶叶的历史已经终结,现在西藏产的高原茶,开始销往内地。

西藏拉萨堆龙德庆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使用低氟“健康茶”制作酥油茶(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易贡,藏语意为“美丽的地方”。沿着曲折的山路进入易贡茶场,潺潺河水声在耳旁回响,绿色茶田、雪山冰峰不时映入眼帘。

西藏易贡茶场(4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西藏易贡茶场(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自1963年开辟西藏第一块茶田,经过50多年发展,易贡茶场已是西藏最大的茶场。易贡茶场副场长才程说,刚开始茶场只试种50亩茶树,生产的都是边销茶;20世纪90年代,开始规模化生产边销茶和绿茶;2010年尝试生产红茶;近两年,在全国性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网络销售已占销售总额的20%以上。

近年来,易贡茶场迎来发展黄金期。广东援藏工作队专门组建产销一体化团队,援藏技术人员驻点教茶农科学种茶,茶场细茶、边销茶产量分别从2018年5700斤、6万斤提升到2020年的2.1万斤、15万斤。如今茶场的茶叶品种达3大类26个,生产的云雾茶还在全国茶博会上获金奖。

西藏易贡茶场的一名工作人员展示生产的特色茶砖(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高山云雾出好茶。在西藏墨脱县、察隅县等地,茶田纵横,茶产业作为西藏新兴的绿色产业,受到国内茶界的重视。

2019年,在云南种植茶叶近30年的民营企业家张延礼,把目光投向原始森林深处的西藏波密县。他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筛选培育茶树品种,研发高原古树茶种植加工工艺。这一年,张延礼开始从西双版纳移植15万棵大茶树,种植与西藏本土原生植物共生茶园2600多亩。

在西藏波密县易贡乡贡仲村金茶树苗圃里,西藏金茶树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延礼(右二)向村民介绍茶树管理技术(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世界屋脊洁净的环境、独特的气候资源非常适合种植茶叶,我们不仅要让西藏人民喝上更高品质的茶叶,而且要让各族人民喝上雪域高原的优质茶叶。”张延礼说。

在西藏波密县易贡乡贡仲村金茶树苗圃,村党支部书记宗珠(左)和西藏金茶树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延礼(右)进行茶树管理(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西藏茶叶的消费结构也在悄然变化。西藏商务厅的数据显示,过去边销茶占西藏茶叶消费的98%以上;2000年以后,红茶、绿茶、花茶等逐渐流行,已占自治区茶叶销售的15%以上。铁观音、大红袍、云南普洱等名茶也不断进入高原市场。

茶,是饮品,又不只是饮品。它见证着千百年来西藏和其他地区的交流交融,也见证着中央对西藏人民的深切关怀和西藏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记者罗布次仁、曹健、张京品、格桑边觉)

西藏易贡茶场加工车间的工人在进行茶叶摊青(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西藏易贡茶场的工人在制作砖茶(4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来源:新华社拉萨,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96真淳雅,99绿大树:奏响近代易武复兴序曲

1994年8月,勐腊县北部的易武乡老街上,出现了一些操外地口音的中年人,他们心情激动,却又眼含悲凉:昔日的普洱重镇,贡茶之乡,如今竟如此破败。

这一行人,正是以陈怀远、吕礼臻、曾至贤为首的“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他们以号级茶内票上的“易武正山”为线,几经辗转,才来到了这个令台湾普洱茶人仰慕已久的圣地。

然而,如今的易武却让这些人感到陌生,没有茶庄,没有茶园,更没有还在生产普洱茶的茶厂,负责接待的当地;领导更是直接说道:易武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易武不复昔日荣光

后来,在易武副乡长李佳能的指点下,一行人找到了曾在著作中提到过易武贡茶的老乡长张毅,了解始末后,张毅沉重地向他们介绍:

昔日的易武,在极短时间内就成为了古六大茶山的中心,大茶庄商号多达30多个,东南亚各国留存的号级茶,也多为易武商号所制。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易武也在动荡中衰落,尤其是建国前的那场“大烧掠”,1949年国民党93师溃退至金三角地区时,易武正是其路线上的必经之路。

泯灭人性的93师残军在流亡前,在易武反复抢劫和纵火焚烧,世代经营的茶农被迫迁徙,盛极一时的茶庄破产倒闭,繁荣的普洱重镇极速衰亡。

建国后的易武就基本不再涉及普洱茶的生产,宋聘号老宅被烧毁,同庆号旧址被改为民居,整个易武乡只有一所绿茶初制所,甚至连普洱茶的制作技术也几近失传。

眼前的一幕幕,都让这些台湾茶人们感到万分失落,回到台湾之后,吕礼臻的脑海中还时常浮现出易武的破败景象,深思熟悉后,他决定重返圣地,为易武做些什么。

现代首款易武茶

1995年,吕礼臻再次前往易武,因为不能停留太多时间,他决定委托当地最了解普洱茶历史的张毅,想要以传统工艺重新制作一批易武普洱茶。

好消息是,原本以为要从零开始的两人,意外找到了一位曾在宋聘号做茶的老技师李官寿,还拿到了当时用来压制饼茶的旧石磨,并开始试制首批茶叶。

万事开头难,由于当地的茶农不清楚普洱茶青的采摘等级,采来的鲜叶基本都不能用,石磨压制也很不熟练,最后只做出了几十饼歪歪扭扭的圆茶。

1996年春茶季,经过反复试验,张毅才做出了相对标准的普洱茶,吕礼臻见过样品后,决定付款正式制作三吨传统手工圆茶,并命名为“真淳雅号”。

在吕礼臻的“真淳雅号”之前,邓时海曾在94到95年找省茶司的陈露云制作过两批“云海圆茶“,不过这两批“云海圆茶”量都很小,加起来也没有3吨。

从历史进程上看,无论是“96真淳雅”,还是“云海圆茶”,都是最早期的私人定制茶品,其最大的贡献,是吸引了一批出手阔绰的台湾茶人“投资”易武茶。  

比如张毅就在“96真淳雅”的制作中积累了经验,并于1998年创立了自己的“顺时兴”茶庄,出品了同属早期易武茶的98年易武顺时兴号(春尖)。

再比如台湾高雄的茶人庄荣洁,他很早就想自己制作一批普洱茶,在第一批易武定制茶回流台湾后,他决定投入自己的大部分积蓄,将梦想变成现实。  

在委托人上,他选择在离台湾较近的芳村茶叶市场,找一个靠得住的茶商中间人,并让他前往云南找收茶人合作收料,巧妙避开前人曾出现过的沟通不畅问题。

而当时的芳村还不是如今的“普洱茶华尔街”,主营的是铁观音和岩茶,整个市场只有三家有实力的普洱茶叶店,庄荣洁在考察过后,决定选择口碑最好的新业茶行。  

99绿大树的诞生

新业茶行的老板叫叶炳怀,早年为广宁茶商搬货打杂,后来做滇红起家,与云南各茶厂和资深收料人都有些联络,这也是庄荣洁找叶炳怀合作的主要原因。

在沟通收茶标准上,庄荣洁提出了几点要求:由易武当地人收料,只采易武大树春茶,最好由大厂精制,而且别用中茶标包装,必须等他试喝后才能规模生产。

只用寥寥几句话,就让叶炳怀知道庄荣洁是“懂行”的,并重视起这次合作,他很快前往云南,找到了在勐海茶厂工作的苏品学,这是他心中最专业的收茶行家。

当时正值春茶季,苏品学已经在易武收来了两吨品质极好的易武料,苏后来透露,这批料子应是落水洞一带的,也算是最早的微产区易武茶了。

原料很靠谱,要求就满足了一半,就在叶炳怀准备找茶厂合作时,刚上任的勐海茶厂厂长阮殿蓉主动上门,告诉他这家老国营茶厂如今的困境。

了解情况后,叶炳怀马上付了这批茶的预付款,为处于寒冬之中勐海茶厂送去了珍贵的炭火,也留下了日后一段带有江湖侠义的佳话。  

与此同时,庄荣洁也非常重视这批茶的制作,不但会定期从香港转机到广州找叶炳怀了解进度,还在关键环节,与同样要求很高的叶柄怀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

经过多次磨合后,两人敲定了两种等级的茶料和绵纸,一个是易武正山野生茶,即“99绿大树”,另一个则是很少有人听说的99红印春尖,两款茶都只生产90件。

1999年,首批99绿大树陆续发往芳村,并于次年交货完毕,有饼茶,还有少量的砖、沱、柱等,由于是定制茶,这批茶用的是普通纸箱,并没有大票和竹篓原件。  

遗憾的是,2000年底,因为一场医疗事故,庄荣洁意外瘫痪,被紧急转往台湾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下,庄荣洁的爱人不得不低价处理掉首批绿大树,还未交付的第二批绿大树,叶炳怀就留在自己手里。

这批在台湾低价处理的绿大树,很快就被当地的茶人们发掘出了价值,价格也水涨船高,也带火了同一时期流入台湾的其他定制茶品。

其中就有一个被认为品质同样优秀的橙色版面易武茶——99易昌号。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在“漳州乌龙茶”故事的背后

原标题:泡好这杯“漳州乌龙茶”

核心提示

春意正浓茶正香,采茶制茶正当时。近日,漳州春茶陆续进入采收期。在云霄县东厦镇梁山上,千亩生态茶园迎来了第一波采茶季,茶园内随处可见茶农们忙碌的身影,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漳州种茶历史悠久,是白芽奇兰和八仙茶的发源地。眼下,乌龙茶产业已成为漳州十个超百亿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漳州茶产业从业人口达57万人。然而,在稳步发展的同时,漳州茶产业也存在各自为战,缺乏品牌意识、市场占有产率和影响力较低等问题。

为此,漳州提出了打响乌龙茶公共品牌,从区域子品牌的构建升级到地方主品牌的塑造,用新思路泡好这杯“漳州乌龙茶”。

华安高山族茶农在茶园采摘茶叶。(资料图片)

漳州茶香飘海内外

漳州人的生活,多从一杯茶开始。

晨起,一边揉着惺忪的睡眼,一边打着哈欠,便开始提着水壶接水了。烧水,烫洗茶具,一把乌黑壮实的茶叶被投入壶中,热水冲入,第一遍洗茶,随即温暖的茶香便在一天里荡漾开来。

客来,无论熟否,都是一句:“来坐!呷茶讲古!”

近日,记者与漳州茶厂原厂长、漳州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林燕腾相约在茶馆。茶香氤氲,林燕腾述说起漳州乌龙茶的前世今生——

漳州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记载。唐朝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漳州。漳州府建,饮茶之风起,漳州茶叶得以走进历史记录之中。宋代开始,漳州各县均有种茶。

明代是漳州产茶的鼎盛时期,乌龙茶的制作技术当时为福建之冠。《武夷茶歌》中记载,“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安溪茶歌》亦有记载,“迩来武夷漳人制”。龙溪、南靖、长泰等县的名茶,在明代均被列为朝廷贡品。

漳州茶,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明万历年间,漳州古月港连通47个国家和地区,“中外海船停泊,五方商贾云集”。月港成为全世界茶叶贸易第一港,茶叶是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据《海澄县志》记载,明朝中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售上百吨,最多一年达300吨,居全省之冠。

清代以来,闽南乌龙茶蓬勃兴起。光绪年间,“百年老铺”奇苑、瑞苑等茶庄在漳州开业;后又涌现了张源美、荣胜、裕美等茶庄,茶叶出口东南亚等国。

泡茶是漳州人闲暇时的一种休闲方式。郑文典 摄

新中国成立以后,漳州茶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乌龙茶重要的产区和销区。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漳州乌龙茶的出口量占到福建省乌龙茶出口总量的40%。其中,漳州茶厂生产的S2系列乌龙茶品种至今在国际市场还有一定影响。

漳州还是历史上最早有记载出现工夫茶艺的地方。据彭光斗《闽琐记》手抄本记载,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路过漳州时,就享用了漳州的工夫茶。他说:“罢后赴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园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茗相待。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也。”这说明漳州至少在乾隆时期就已经普及工夫茶了。

历史上,很多名人也与漳州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漳浦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传说,乾隆在《漳州府志》的《漳浦县志》上得知“漳浦山上多茶”,便想去看看当地的茶山。之后,乾隆与漳浦籍大臣蔡新一起登上了漳浦玳瑁山顶的茶园。乾隆说:“近看千里花园,远望万里鱼池。”便下旨,赐梁山与玳瑁山的茶叶永世流芳。

1962年4月,作家老舍先生访问漳州,品尝了漳州工夫茶后,赞叹道:“品尝工夫茶几盏,只羡人间不羡仙。”

只见“星星”不见“月亮”

当代,漳州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孕育出了平和白芽奇兰、诏安八仙茶、华安铁观音、南靖丹桂、云霄黄观音、长泰金观音,也被人们俗称为漳州“六泡茶”。

在漳州市政协副主席、民建漳州市委会主委陈仁朝看来,这些“县域茶”虽然特色鲜明,但以往都是各自为政、自卖自茶,难以形成合力、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与福鼎白茶、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这些省内其他地方的大牌相比,漳州茶叶品牌尚且只见“星星”不见“月亮”。

技术人员在指导南靖茶农制茶。余祥龙 摄

为此,去年民建漳州市委会针对漳州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深入调研,并在市两会上提交了相关提案。

“眼下,漳州还没有茶叶龙头企业,多数停留在卖原材料的阶段,因此茶叶附加值不高。”陈仁朝认为,在茶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能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如果在区域内有一家龙头企业,不仅可对区域内其他同类企业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还能够带来多家与之相关的配套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带动整个地区茶产业的发展。

但就目前来看,漳州市还没有实力雄厚的茶叶龙头企业。虽然漳州“六泡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因缺乏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带动,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这是影响漳州市茶产业发展的一个很大因素。

“茶叶企业要有品牌意识,文化创意人才和创意平台不可或缺。”漳州茶之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黄亚平今年41岁,从事茶行业已有20余年,谈起塑造茶叶品牌之道,他感触良多。打造一个大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小型的茶企来说很难做到。此外,品牌塑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是凭一家企业之力就能够完成,还需要政府加大对茶企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漳州,茶产业是一个多部门院所共同支持服务发展的产业,涉及生产、科技、供销、市场监管、商务、宣传、文旅、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协会、科研院所。一直以来,受专业技能人才缺乏、管理粗放、茶叶管理机构与茶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匹配等因素制约,漳州茶产业的经济效益未能充分释放。

此外,要做大茶产业,也离不开健全的产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目前,漳州茶行业尚未制定行业标准,包括种植标准、加工标准、品质标准等都有待完善。在黄亚平看来,建立行业标准能够强化质量监管和标准引领,引导茶企导入先进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落实茶叶生产标准,促进茶产业良性发展。

一叶茶的更多可能

“华安铁观音汤色金黄清澈,香气馥郁芬芳;平和白芽奇兰富有兰花气味,幽香诱人,醇爽细腻;诏安八仙茶汤色橙黄明亮,香气清长持久,滋味清爽可口……漳州乌龙茶每一泡茶都独具特色。”近日,位于漳州古城的漳州茶之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名优茶市集里,茶友们正围坐品尝漳州乌龙茶。

“各县的茶各有特色,但还需通过不同形式的引导及宣传,茶产品太多,游客反而不好选择。推广单一茶产品,受众面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着重在集合、融合和年轻化三个方面下功夫。”黄亚平说。

在茶之序商品展示区,一款漳州乌龙茶产品吸引了不少顾客。“我们把漳州六泡特色乌龙茶‘集大成’,六泡集合装在同一款礼盒中,一下子就把漳州六泡乌龙茶集中推广出去,让顾客能一次性品尝到漳州‘六泡茶’,更好地推广漳州乌龙茶知名度。”在品牌化运营之下,黄亚平也注重品牌调性,在产品包装上做起文章,将海丝文化、水仙花、南靖土楼、文昌门、漳州古城、漳州古瓷等漳州代表性元素融入产品包装,结合文化创意,使其成为内外兼修的特色产品。

漳州是中国食品名城,不但有好茶且茶食丰富。与食品企业合作,黄亚平将“六泡茶”与漳州各地美食集合打造特产伴手礼,让漳州乌龙茶与美食一起走进千家万户。一款名为“保味家香”的特产礼盒应运而生,该产品除了“六泡茶”外还有贡糖、葱香饼干、肉脯、冻干榴莲等漳州特色美食,颇受消费者喜爱。

为吸引更多消费群体,黄亚平颇费心思。在商品陈列区,一款棕色的木制包装盒形如手提包,名为“回来过去”主题茶饮套装,这款产品为喝茶创造了另一种场景。考虑到新的消费习惯,套装内配备了茶叶、调茶器、奶粉、咖啡、白砂糖以及挂耳袋,满足多元需求,既能让消费者品尝到新式茶饮的乐趣,又能引导他们回归传统茶饮。

诏安县官陂镇公田村八仙茶园风景如画。许少球 摄

“新式茶饮是漳州乌龙茶出圈的一个新赛道。”林燕腾说,如今不少茶企也走起偶像派路线,与当下最为风靡的奶茶行业相结合,将漳州乌龙茶作为奶茶原料,在扩大消费群体的同时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品味漳州茶。

黄亚平认为,品茶还需了解茶文化,搭建起一个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依托漳州市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中心、漳州市海茶会培训中心、漳州茶食馆和名优茶市集等阵地,构筑集非遗体验、交流、学艺、选茶、品茗于一体的茶文化空间。“不同于传统门店,我们侧重于文化感知与体验互动。通过开展品鉴交流会、茶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让消费者接受茶叶科普人文教育,感受历久弥新的茶道与茶艺表演。”

茶之序还与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共建“海峡两岸茶文化课堂”,依托校园课堂为载体,创新交互机制,为茶产业从业人员及师生创意成果转化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与应用平台,增进闽台茶业交流,为漳州茶业的特色发展注入新动力。

抱团发展统一品牌

如何泡好“漳州乌龙茶”这杯茶?抱团发展、统一品牌逐渐成为漳州业界人士的共识。在去年7月举办的第九届海峡(漳州)茶会上,漳州按照“统一品牌,搞活区域”的思路,首次提出打响“漳州乌龙茶”品牌。

在林燕腾看来,统一品牌犹如攥指成拳,是漳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市场新形势新挑战的现实需要。漳州“六泡茶”均属于乌龙茶类,以“漳州乌龙茶”作为公共品牌,将“六泡茶”攥成一个“拳头”,才能形成合力,实现互利共赢。

创建于1953年的漳州茶厂是一家老牌的国企,见证了漳州近百年茶叶的发展历史,也在不留余力地推广着漳州乌龙茶。

在漳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流香色种一枝春,乘风飞马大前门。”谚语所提及的“流香色种一枝春”正是漳州茶厂生产的茶叶产品。如今,老一辈漳州人谈起早期漳州茶厂生产的“芝山牌”铁观音、黄旦、一枝春、流香、龙珠等老茶叶品牌,依旧能想起那股熟悉浓郁的茶香味,那传统的火功和橙黄汤色成为漳州传统工夫茶的象征。漳州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漳州茶厂的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还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海内外家喻户晓。

据漳州茶厂厂长洪加滨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具有茶叶出口唛号的企业只有3家,漳州茶厂就是其中一家。在国际乌龙茶市场上,特别是日本市场,漳州茶厂使漳州茶叶形成了“滋味清醇、火功恰当、级距明显、外形紧结、整碎均整、严求净度”的独特风格。

“乌龙茶属半发酵,香气醇厚、汤色橙黄,富有层次感。我们要重振漳州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就是要让老茶味回归。”洪加滨说,除了保留原有的老茶品种外,漳州茶厂还开发了“霞漳”牌红流香、肉桂、红牡丹、金观音等11个花色品种投放市场,并多次亮相茶博会,设展位推介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

为推动漳州茶厂实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去年漳州市供销合作社成立一家下属企业——漳供茶业有限公司,负责漳州茶厂的市场运营、产品开发等职能,致力于推广漳州乌龙茶。

“我们注重钻研市场,以文化创新产品包装,雕琢产品,提升品牌。以新工艺、新包装、新传承、新发展在竞争中找出路,重振漳州茶。”漳供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坤鹏说,他们立足“唤新”主题,以“乡音·乡愁·乡味道”为核心设计理念,深入挖掘茶厂历史背景和闽南文化内涵,开发了沁茗、芝山、霞漳知音、岁月寻常、领匠、流芳等6个系列产品,试图唤醒人们对漳州茶厂的时代记忆。

去年底,漳州茶厂还与漳州市文旅康养集团旗下凌波供应链公司携手合作,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出花样漳州“漳州老茶味”产品,并将产品定位在中端消费市场,价格亲民,调性怀旧。

“‘漳州老茶味’这款产品集纳了漳州茶厂生产的流香、色种、一枝春这三款经典的茶叶。”凌波供应链公司业务部陈旎介绍,他们将茶厂元素融入产品包装,并附上国风宣传折页,介绍漳州茶厂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漳州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流程以及漳州茶文化等,让群众在品尝漳州老茶味的同时,品读漳州茶文化。

来源:福建日报、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