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贡菊哪里的好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除了旅游热,新疆还有茶企开店潮!一窥新疆与茶的羁绊

要说今年中国哪里的旅游热潮最盛,新疆一定不得不提。其实,新疆游的风光不只在于美景、美食,“说茶”注意到的是,新疆沿途的每一缕茶香更是美妙。

△新疆罗布麻茶杀青图片来源:个人图书馆

近日,新疆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全区景点、美食、产业发展等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关注,那么,火爆全网的新疆旅游热现象下,新疆茶产业发展如何?

接下来,“说茶”就根据新疆茶风俗、饮茶喜好、产业发展与未来规划等方面,带大家来窥探“不产茶”的新疆究竟有多痴迷于茶。

火爆全网的新疆旅游热

可以窥见哪些茶的踪影?

新疆,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自治区。每年的5月-10月,这片神奇的净土上都会“准时”涌现大量游客。根据新疆文旅厅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自今年7月以来,新疆全区5A级旅游景区日均接待量突破11万人次,日均接待量比6月环比增幅达201.08%,不仅如此,微博#新疆旅游攻略#话题阅读量高达7.5亿。

到了新疆,映入眼帘的一定是高山、峡谷、草原、花海、湖泊……美景之外,新疆的茶也令人向往。

有人说:“到了新疆,才知道茶叶有如此‘异域风情’的一面”。

△昆仑雪菊图片来源:《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纪录片截图

在新疆,茶叶虽然不是主要产业,但新疆人对茶的关注度不亚于其他城市。据了解,清茶、奶茶、奶油茶、油茶、花茶、果茶、果仁茶、药茶、核桃茶和香茶,以及如核桃奶茶等以上茶类的混合等,都是新疆人最爱喝的茶种类。

△和田玫瑰花茶主原料——和田玫瑰花图片来源:VIVA旅行家

去过新疆的你,有没有喝上一杯独具新疆风味的茶,或者带走一罐来自天山的花茶呢?

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新疆

对茶的热爱有多深?

早年间,随着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的兴起,茶叶成为东西方商业贸易往来的主要货品之一。而茶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饮茶习惯逐渐在新疆传播开来,无论是一望无际的北疆平原,还是历史悠长南疆绿洲,处处都可以感受到新疆人对饮茶的嗜好。


△新疆茶馆来源:小奚游记

在新疆,流传着“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老话,新疆人对茶的依赖生动形象地体现在生活中。

据了解,新疆人最早接触的茶是生茶,也是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的茶,之后慢慢开始饮茯茶、茉莉花茶等茶。

要说新疆人最偏爱什么茶?茯茶一定榜上有名。

据《2022-2027年中国茯茶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价值评估咨询报告》中茯茶行业市场需求及消费现状分析来看,茯茶既有传统的市场,又有潜在的市场。作为边销茶,大量的产品销往西北民族地区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地。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茯茶的热爱程度逐渐上升,尤其是日常生活“肉食”量较多的人群。


△图片来源:我从新疆来

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生活在新疆的农牧民,多是逐水而居,因为生活场所的不确定性,主要食物以肉食和奶类食品为主,为消除腹中油腻感与补充维生素,多半是以饮茶来完成。而茯茶最大的特点就是解脂去腻、运输便捷,容易储存,且价格相对平价。

当然,新疆人对茶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此。

地域辽阔的新疆,在不同地区之间,饮茶的习惯也大相径庭。北疆人以畜牧业为主,所以居住在北疆的人们喜欢喝奶茶,还会将剩余的茶渣和奶皮一同咀嚼。南疆人喝茶,会以茶代替汤,伴随着馕、烤肉等其他食物一同食用,可见新疆人对茶的喜爱程度。

新疆人在饮茶的仪式感上显得有些“岁月静好”,一壶茶,一个土坑,或是与朋友去茶馆畅所欲言,极少有文人雅士的茶艺与品茶习惯出现。

△新疆百年老茶馆图片来源:古城喀什

在社交礼仪方面,新疆人饮茶,讲究喝“三炮台茶”,实际就是“盖碗茶”;招待客人上,第一个步骤就是请客人饮茶,按照辈分依次双手捧给客人;每逢喜事,茶叶也会作为双方之间相处的纽带......

总而言之,茶叶已成为新疆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方面是满足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把新疆地区特色的茶文化与历史推而广之,绵延发展。

“不产茶”的新疆

茶产业未来如何发展?

深藏不露的新疆茶叶市场与“新疆茶”

地大物博,广阔无垠,生态资源丰富的新疆在茶叶种植方面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众所周知,新疆的气候并不适合种植茶叶,其饮用的茶叶乃是“翻山越岭”而来,因此,茶叶在新疆成了“贸易产业”,从古代的茶马古道到丝绸之路,再到清朝末年的“边销茶”,形成一条别具一格的新疆“茶叶之路”。

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疆陆续出现了一些零散的茶商,到2002年左右,新疆的茶叶贸易逐步从零散式商户到以乌鲁木齐市炉院街为中心的集成式茶叶市场,汇聚了几十家茶叶经销商。

△新疆炉院茶城图片来源:丝路明珠炉院茶城

新疆茶叶贸易发展至今,已有成规模的茶叶市场5处,分别是,炉院街茶城、华凌茶城、信中茶城、高铁茶城、福建大厦茶城(新建中),且入驻的茶企品牌数量暴涨。

八马茶业很早便开始布局新疆市场,目前其在新疆地区的门店数量日益渐增,由于新疆的旅游热潮,为门店效益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利好,整体营收水平稳定提升。

△位于新疆乌鲁木齐武湖路的八马茶业连锁店图片来源:八马动态

近日,华祥苑在新疆开设了多家新店,门店数量增长迅速;从区域分布来看,店中店与专卖店的比例旗鼓相当,主要以白茶和岩茶为主。

△华祥苑国缤茶新疆乌鲁木齐万达中心店图片来源:华祥苑

中茶海堤、中茶蝴蝶、武夷星等知名茶企的门店也均有入驻新疆。

△中茶海堤新疆乌鲁木齐和平店图片来源:中茶海堤

△中茶蝴蝶新疆乌鲁木齐老华凌市场店图片来源:中茶蝴蝶

△武夷星新疆乌鲁木齐苏州路旗舰店图片来源:武夷星

如果说“茶叶之路”是新疆茶文化的底色,那么本土茶则是新疆茶文化的点睛之笔。

实际上,新疆也“产茶”。新疆人利用独特的地域优势,用植物、花果、叶子拼配制作成茶,其颇负盛名的罗布麻茶、昆仑雪菊、楼兰茶、乌苏柳花茶等深受新疆人民的喜爱,在清代有些本土茶还曾是贡茶。

△罗布麻茶图片来源:我从新疆来

新疆风味“破圈”走出

能否开创一条茶业新路径?

提起西北地区,大家印象中更多的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与漫无边际的高山峡谷,所以在新茶饮方面,不管是消费还是开创,都会优先布局南方市场。近年来,地域风情的美食、茶饮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新疆本土茶饮也逐渐覆盖到全国各地。

关于新疆本土品牌的新茶饮,西琳姑娘是典型代表之一。西琳姑娘通过全世界公认的优质奶源带——伊犁天然牧场、酸奶茶、新疆恐龙蛋、丁香茶等配料爆火。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西琳姑娘已布局全国7座城市,开设18家门店。

△西琳姑娘图片来源:西琳姑娘

阿凡提奶茶以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阿凡提”吸引消费者,将新疆老奶茶“老茶新做”,首创“坚果咸奶茶”,引用新疆当地的牛乳、坚果碎、湖盐等原材料制作,迅速扩张。

△阿凡提奶茶图片来源:天山文旅

此外,还有R&B、疆饮等新疆本土茶饮品牌持续走红。在新茶饮这条赛道上,无论是知名品牌还是新崛起的地域风味,并非要布局上百家、闯入一线城市才能彰显品牌实力,体现价值,从源头做起,稳抓品质,打出特色茶饮新路径,也是一条茶业发展之路,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效益增长。

无独有偶新疆茶文旅未来可期

在茶产业的发展道路上,永无止境。

新疆身处的地理优势,让旅游行业有了新的突破口。不过,在茶文旅开发方面还尚未成型,即便是有茶旅景点,由于没有因地制宜完美融合当地特色茶文化、硬件设施不完善、传播力度不够等问题,与新疆其他旅游景点比起显得微不足道,无法刺激消费者前往打卡。

那么,新疆能否发展茶文旅,新疆茶产业发展有哪些新机遇?

或许可以换一种角度思考,完善新疆其他区域旅游产业链的同时将茶文旅“附加”进去。

●突出西域茶文化特色,加大茶文旅宣传。保留新疆本土茶生态资源,开展茶文旅项目。例如,将远销海外的新疆罗布麻茶与其原产地——罗布泊景区相结合,借势景点热度打造茶文化馆,带动新疆茶文旅发展。

●带动茶文旅发展,茶“周边”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茶文化节、茶手工艺品、特色茶馆、茶主题民宿以及茶歌舞等物质与精神上的“周边”项目延伸,结合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茶文旅发展的短板。

●借势营销,引热话题。近年来,与#新疆徒步#相关话题比比皆是,在一定程度的营销上,带上热门景点与当地茶文旅路线,打造“新疆必走经典徒步路线”“新疆徒步攻略合集”等相关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种草、营销,营造茶旅氛围,提高搜索量......

综上所述,新疆茶产业发展,还需要深入探讨实践,结合现实情况,在茶文化挖掘中寻找差异化特色,在茶文旅开发中保护生态资源,注重自然和谐发展以寻求新机遇。

那么,再继续换角度思考,新疆本土茶产业规模小,对于进驻的品牌来说,想要在新疆做大做强,抓住新疆旅游与特色文化的强大赋能,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来源: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之妙道与茶之三美——中国人饮茶的生活美学

刘悦笛

谈茶之道,谈茶之美,就从一首著名且有趣之“茶诗”谈起吧。茶诗早已是中国诗当中的特定品类了,这也许就是“诗茶合一”吧。唐代诗人元稹有次品尝新茶后,写下了一首形式新奇的《一字至七字诗·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乱岂堪夸。

这首诗妙,每句字数,从一到七渐次铺开,终形成了塔状,又以诗题(茶)为韵,在诗之表现形式上堪称精绝。诗句所咏,极为切题:从茶这个字开始,从其叶的香嫩品质荡开思绪,联想到茶与“人”(诗人与僧人),茶之“形”(白与红)与“色”(玉与纱),又极尽精工地描摹了煎茶制茶之“前”(铫煎黄蕊色)“后”(碗转曲尘花)过程,进而上升到品茶的文化层面,暮邀明月、晨对朝霞,最终进入历史长河,茶后“洗尽古今人不倦”,那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审美享受,此乃何等“美事”也!

所以说,茶,不仅帮助中国人洗尽了“尘心”,还推动了中国“生活美学”之精进。茶,其实无非就是中国人饮料嘛,但就是这个“吃茶”简单之事,竟被中国人“啜”成了生活的艺术。“啜茶”这个“啜”字,甚妙,那就是茶要一口一口地去“品”。

所谓茶中味道,是说茶味关乎道,它不是茶的生理之滋味,而更是人生的况味!

茶,始终在生活当中呈现,既可以自己独饮,也可以款待友朋。东瀛的《广辞苑》就解释:“茶道是以茶汤修养精神、探究交际礼法之道”,原本在日本叫作“茶汤”而江户时代初期才开始叫“茶道”,茶汤仅就“饮”而言,而茶道就有了沟通之义。这个传统延续至今,林语堂先生就曾幽默地说过中国人“最爱喝茶”:在家中喝,上茶馆也是喝;开会时喝,大家讲理也喝;早饭前喝,晚饭后也要喝,有了这“清茶一壶”,似乎到哪里都可以随遇而安了。

唐代诗人钱起有一首《与赵莒茶宴》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所谓“茶宴”,是以茶代酒来宴请宾客。从“竹下忘言”、“一树蝉声”两句来看,赵莒的茶宴举办,大概在盛夏的茂林修竹之中。其中,宴会上品的紫茶,在唐代饮茶风尚中被视为上品,陆羽在《茶经》卷上也曾言,茶以“紫者上”,而“绿者次”。清风徐来、树影婆娑,三五好友寤坐清谈,比之于“竹林七贤”的痛饮狂啸,更是另一番风味,魏晋文人通过吃药喝酒入迷狂,唐宋之士则以品茗之清雅为尚。

诗中所说的“羽客”,指修仙的道人,“流霞”则是道教传说中神仙的饮品,据说“每饮一杯,数月不饥”。早在南朝,饮茶就已摒弃了羽化升仙的目的,而是借茶清心降躁,这里说的“全胜羽客醉流霞”,更说明此岸凡俗生命、世俗生活的快乐,比那些美丽而又虚幻的传说更具价值,这就是“生活美学”之境。

【从饮之“味”到茶之“道”】

那么,如何才能让凡俗生命活泼起来,让世俗生活充满趣味?

途径自然有很多,饮茶在中国人看来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更是通过饮之“味”过渡到茶之“道”。“尘心洗尽兴难尽”!实在是道出了千古茶道最精微、高妙的神髓——洗尽尘心,也就是把那些扰乱人的心绪、桎梏人的自由的世俗功利目的涤荡干净,剩下的,也就是关注生命、热爱生活本身之价值的赤子之心了,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兴”吧。有如此兴味,如此真性情,方能体验茶之美,妙悟道之境!

清代人陈金诏《观心室笔谈》中所言尤为精辟:“茶色贵白,白亦不难,泉清瓶洁,旋煮旋啜,其色自白。若极嫩之碧萝春,烹以雨水文火,贮壶长久,其色如玉。冬犹嫩绿,味甘香清,纯是一种太和元气,沁人心脾,使人之意也消。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独酌独饮,方得茶趣。何也,壶小香不涣散,味不耽迟,不先不后,恰有一时,太早不足,稍缓已过,个中之妙,以心受者自知。茶必色香味三者俱全,而香清味鲜,更入精微。须真赏嗜者之性情,从心肺间一一淋漓而出。”

中国茶道“洗尽尘心兴难尽”的超越境界,就融会贯通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最终从心肺间“淋漓而出”,这是何等的“真性情”也?!从茶叶(茶色贵白)、茶水(泉清)和茶具(瓶洁)的选择,到火候的把握(烹以雨水文火)、茶汤的观察(贮壶长久)与品味(其色如玉)、茶香(味甘香清)的玩索,每一个步骤,其实都在物质性、技艺性之中融入了“生活美学”的体验。

《观心室笔谈》还提出了“茶壶以小为贵”的审美标准,要求每一客人,人手一壶,独酌独饮,这才是“茶趣”呢,为何呢?空间上的理由,乃是壶小,使茶香不散,茶味不迟;从时间上,也要把握得不早不晚,早则不足,稍则已过,用心才能感受其“妙”道。如今中国人泡绿茶往往以大壶为主,但在与茶人的交往当中,以小壶冲之,的确更有兴味。

我有位云南茶人,曾复原了《清稗类钞》当中记载的喝茶方法,该功夫茶使用了三个壶:一冲茶一淋杯一洗杯,还使用了“以巾覆之”的方法,也就是冲茶后用茶巾覆盖在茶壶上面(既加盖,乃取沸水徐淋壶上,俟水将满盘,覆以巾),味道果不同!但是感觉所饮春茶,涩味尽除,中空有味,回甘涵咏……这就关乎所谓“色香味三者俱全”,需要充分、全面调动人的知觉(视觉嗅觉味觉),才能心领神会,由此才能香(“清”)味(“鲜”),从而进入“精微”之境界。品茶,就是从色、香、味等感官积极体验出发,中经身体器官的畅适,而最终实现“意消”与“心受”。

茶道,就是一种“过程美学”抑或“过程哲学”,过程高过结果,同时,自然也就是世俗的,茶道也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美学和哲学,这是我的独特看法,也许更切近于茶的本质。

中国人的茶道,始自唐,光大于宋,肇极于明清,近代以来虽稍有衰歇,但嗜茶、品茶、尝茶的风气绵延不绝,近年来又有中兴之势,茶的复兴(特别是普洱茶的兴起)成为了当今“生活美学”重兴的急先锋,“生活美学”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理念支撑,位于昆明的弘益大学堂就已以“生活美学”为核心培养出五千多中国茶人。

古人历来重人品,既有诗品与人品合一论,也有“茶品”与人品合一论:饮茶可以见出人品、境界的高低,又可以促进人品、境界的提升。茶人合一,乃饮茶当中的一种境界,这当然也是高层次的理想的。其实,饮茶与人的道德、境界之高低并无必然的联系,嗜茶如命的人中,也不免有贪财好利之徒。更应看重的,还是茶道、茶艺的过程具有的“洗尽尘心”的可能性。品茶为人摆脱世俗桎梏、重返生命的自由之境打开了一扇门,至于能否实现这种境界,则要看品茶者本人是否情愿了。

【“三合其美”的审美体验】

茶,其实有“三美”,但三美却不一定非要仰仗名茶、名水与名器,那么,“茶之三美”话源何处?

《老残游记》第九回“一客吟诗负手面壁,三人品茗促膝谈心”中就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申子平、黄龙子和玙姑坐而论道,“话言未了,苍头送上茶来,是两个旧瓷茶碗,淡绿色的茶才放在桌上,清香竟已扑鼻”。申子平端起茶碗,呷了一口,“觉得清爽异常,咽下喉去,觉得一直清到胃脘里,那舌根左右,津液汩汩价翻上来,又香又甜;连喝两口,似乎那香气又从口中反窜到鼻子上去,说不出来的好受”。子平大为惊异,问这是什么茶叶,如何烹制,为何这么好吃?玙姑说:“茶叶也无甚出奇,本不过本山上出的野茶,所以味是厚的。却亏了这水,是汲的东山顶上的泉,泉水的味,愈高愈美。又是用松花做柴,沙瓶煎的。三合其美,所以好了。尊处吃的都是外间卖的茶叶,无非种茶,其味必薄,又加以水火俱不得法,味道自然差的。”

所谓“三合其美”,就是茶、水与煮茶的火候、器具。

好茶未必是名茶,野茶也是美的,因为其味也厚;水也是美的,愈从高处取就愈美;还有烹茶的火候,煎茶的器具,亦是美的。在传统观念中,茶属“木”,泉为“水”,炭为“火”(无论是鲜用的“松花”还是如今仍用的“核桃炭”),茶具为“金”(金属质的茶壶)、“土”(陶器制的茶杯),所谓“三合”,实在是包罗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五行相生相偕,则全其美;相克相悖,则成其恶。品茶的学问,实在大焉!

“三合”,乃是“天人之合”的学问。“天”是茶叶、是泉水,是天然之物;而人,则指茶器、火候,是人力所能掌控的。从高蹈处来讲,茶本身,就是秉承天地精神与自然情怀的,可谓是“天”“地”“人”“道”之合一。茶,本于地,得于天,乃纳地之物养,采天之阳光雨露,这是“天”道;茶农的辛劳劳作,使茶得以显身,烹茶与饮茶更是将茶化入中国人的生活当中,此乃“赞天地之化育”之“人”道。

回到茶器这个“人造”问题,陆羽《茶经》所列茶器就有二十四种之多,分别供碾茶、藏茶、洗茶、煎茶、饮茶之用。到了宋代,蔡襄在《茶录》中将茶器精简为九种,有茶焙、茶笼(藏茶用)、砧锥、茶碾、茶罗、茶匙(解茶团、碾茶、筛茶、取茶末用)、茶钤(炙茶用)、茶盏、汤瓶(饮茶用)等。稍后,茅一相专门写过一部《茶具图赞》,为器物封侯拜相,绘图作传,将所列的十二种茶具尊称为“茶具十二先生”。

明清以后,随着清茶、散茶的风行,原来专门应付茶团的砧锥、茶碾、茶罗等都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专门冲泡茶叶用的“茶壶”。古人饮茶,越到后世,越重其冲淡自然之味,因而不断剔除各种外在的作料,这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倾向,在茶器中也显现无遗。如今笔者遇到不少茶人,他们都在复原唐、宋乃至明清的各种“茶事”之法,其中,就有茶人复原重造了古代的茶炉。这种小炉子便于携带,在泉边烹茶的时候,既可以用来煮粥,也可以用以煮泉。毋庸置疑,好的茶器与茶、水相得益彰,能给人带来极佳的审美体验。日本茶道就精于此道,从中土舶来的“唐物”到朝鲜传去的“高丽瓷”,皆成为东瀛茶道“素朴主义”美学之伴生品,中国茶所需之器,何不是如此呢?

晚唐诗人韩偓说,“越瓯犀液发茶香”,“越瓯”是唐代越窑所产的青瓷茶盏,陆羽曾说,“碗,越州上”。越州茶盏好在何处?越瓷像玉一样温润,像水一样澄澈,其色青,与茶之碧交相辉映,格外赏心悦目。晚唐另一位诗人徐夤专门写过一首咏越州青瓷茶盏诗《贡余秘色茶盏》:“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越窑在唐代为官窑,专门为皇室烧制瓷器,所以其制作工艺、成品都秘不外传,故而称之为“秘色”。徐夤用“捩翠融青”来形容它的青翠欲滴,引人生出无限遐想。“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则是说注入茶汤后的整体感官效果:茶盏青碧如玉,晶莹如冰,绿色的茶汤在其中轻轻回旋,香气氤氲,仿若绿云缭绕……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受用此等清福?所以徐夤不无得意地说,像我这样柔弱的病体,怎堪受用这“十分之福”?

【从茶壶到茶艺,品煮茶之乐】

到了宋代,点茶、斗茶之风盛行。“点茶”是用茶末和以开水,制成膏状,然后用滚汤冲点。热气腾腾的沸水点入茶膏,会激起纯白、细腻的茶沫,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汤花”。“斗茶”,就是三五茶友相聚,比试谁点出的汤花色泽纯白、造型多端、浮白长久,如今创新性的茶花制发是在杯中写字(如茶、风、道等字)。陆游的名诗《临安春雨初霁》中所说的“晴窗细乳戏分茶”,就是这种点茶游戏。

宋代点茶名手如云,宋徽宗、蔡襄、范仲淹等均是个中高手,就连出家人也不能免俗,雅好此道。杨万里曾观赏过蜀地僧人显上人的点茶绝技,作诗赞叹道:“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僧弄泉手,隆面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免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尺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与何答。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叹鼎难调要公理,策动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傅衲子。”

要在径不盈寸的茶盏中,点出幻化万端、造型奇异的汤花,点茶人除了勤学苦练,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之外,还对茶盏做了改造,那就是从青瓷,变为黑瓷。蔡襄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柸微厚,燲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建安烧制的茶盏色泽绀黑如漆,与白色汤花对比鲜明;纹理细密,激起的汤花匀腻;瓷胎稍厚,不易冷,汤花回旋往复的时间也就长了。看来,想在点茶中品味“芥子须弥”之趣,也须上好茶器。然而,点茶、斗茶毕竟还是以茶为戏,其看重的是茶的色,而不是香与味。要体味陈金诏所说的“色香味三者俱全”,功夫还得放在泡茶、饮茶、品茶上。明代以后,散茶冲泡成为饮茶风尚的主流,于是泡茶之器——“茶壶”又风靡一时,一直延续至今。

砂壶泡茶“盖而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以泡茶不失厚味。色、香、味皆蕴”。所以这一时期紫砂工艺飞速发展,出现了一批紫砂名匠,如龚春、时大彬等大名远扬。他们在明代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中大获其利,一柄紫砂壶竟然能卖到一二十两白银,还供不应求,而当时普通市民一年的生活所需,也不过六两银子。这又是茶道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推动力的绝佳例证,市场推动的茶的普及,如今好似奢靡之晚明,名家所做的紫砂壶不仅供不应求,而且也被市场推上了天价。

茶艺之中,更能显示人力功效的是“汤候”,也就是煮茶时的火候。这在唐宋的煎茶风尚中尤为重要。有人说,茶之妙,全在火候,这从陆羽《茶经》中所描述的煮茶技巧就能窥见一斑。陆羽认为,燃料最好用炭,其次用干烈的木材,因为它们发火猛烈而无烟,不至于影响茶的正味;煮茶时要疾风烈火,煮至三沸,方可食用,但这些讲究在今天来说,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煮茶,并非单纯烧水,而是乐在其中,享受烹茶的乐趣。烧水烟熏火燎,有何乐趣?烹茶之乐,恰恰就是由此开启的。

我们且看陆羽是如何体验煮茶之乐的:“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如果还原出这一文化现场,煮茶也是一个融声、色体验为一体的审美过程,也就是“生活美学”的活生生的过程。从听觉上说,从水将沸时细微的气泡浮出的声音,再到第二沸时的泉涌珠蹦,最后到了第三沸,茶器中竟也能翻江倒海、腾波涌浪!从视觉上说,茶末被滚烫激起,在水面上环游盘旋,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又如“若绿钱浮于水渭”、“菊英堕于尊俎之中”,真是千姿百态,妙不可言!

这就是中国“茶之道”,它独具魅力的“生活美学”韵味,如今中国人的“茶生活”当中被返本开新,譬如普洱茶在中原的普及就在寻求一种新道,为了避免与日本“茶道”区分开来,我建议还是用“茶之道”来言说中国吧,而且此道乃“妙道”也。

总而言之,茶之道,即生活之道;茶之美,即生活之美!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文汇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鳯亦凰开汤品鉴,高山雪菊还是冰糖枸杞甜?

  鳯亦凰受到各地茶师和茶友热烈品鉴,围绕其品鉴引发的热议层出不穷,随之诞生了一批高质量的、专业的品鉴体验,每一篇品鉴,都专业、独到、有态度、有观点,看头十足。

  我心中的鳯亦凰是怎样的?不同的茶师/茶友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冲泡不同的口感不同的风味,随着鳯亦凰逐渐被更多人品饮,TA还能被解锁出更多可能,这就是这款茶给予我们每一位爱茶人生命中难得的乐趣。

  我们将分期刊登出这些优秀的作品,以下为鳯亦凰专业品鉴文章第二期。

  这是一段写在卷首的题外话:请问你们喝过用新疆高山雪菊干花泡的水吗?或加冰糖枸杞冲泡或直接开水冲泡清饮的那种?

  喝过吗?如果没喝过,你们不一定能体会到我从鳯亦凰干茶中闻到的清新花草香是怎样的感觉。

  10月9日傍晚,茶样刚到,因为拆气泡膜的时候有一缕若隐若现的草本植物清香徐徐萦绕,我忍不住隔着包裹茶样的棉纸嗅了一下,脑海马上啪的跳出了新疆高山雪菊花的画面。

  于是鳯亦凰成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当机立断说撬就撬,给它安排进VIP藏养位,静养了三天。

  在等待它适应当地水土的时间里,我认真地查看了澜沧古茶体系内各家茶师争先发表的习茶感悟。鉴于这次官方指导的投茶量是10g,在大家的习茶报告中,投茶量的区间均以9.5-10.5为主,甚至湛江的春億公主居然还泡了一道12.5g。是重口王本王无疑了。

  我决定做个叛徒,从8.5g开始玩起。

  室内湿度:47%

  室内温度:26.9℃

  天气:阴有阵雨

  备具:澜沧古茶和字中盖碗

  备水:农夫山泉

  投茶量:8.5g(块状散状各占一半)

  冲泡流程

  1、沸水温杯洁具

  2、干茶入碗干蒸1分钟

  3、沸水煮沸,中粗水柱沿碗边低冲注水,水流带动碗中干茶翻滚,流水式醒茶,全程约1分钟

  4、低中粗水柱沿边轻柔注水后适时出汤(后续手法因茶制宜,不赘述)

  品饮小结

  在标准样还没完全确定下来的时候,通过窥屏澜沧古茶集团总裁王钧女士和有幸品鉴这款年度压轴大作的同事们的朋友圈,我大胆预测了一下,鳯亦凰应该是一款“霸道”风的熟茶。

  待我亲身喝过后的感受是,鳯亦凰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感官审评的体验一向都是个性化的。一千个人一千种感受。不同地域的人,不同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在感官上个体敏锐度的不一致,造就了不一样的品鉴观感。

  第一道茶汤初入口时,我体会到的第一感受是苦,特别提神的苦,瞬间就将我的注意力收束归拢到茶的身上。然而,将这口茶汤咽下去之后,舌尖和舌底开始出现了猛烈的回甘与生津,这种迅猛的回甘生津一般在熟茶中是很难被感受得到的。恍惚间,我甚至以为自己在喝的真的是霸道了。

  从第二道开始,汤的润度开始显现。在8.5g这个小克数的投茶量下,它还是体现出了应有的细腻和顺滑。苦的出现不再突兀,和甜萦绕在一起,始终是有苦的,也始终是有甜的,细细密密的,回甘生津和舌尖上的点点薄荷清凉,无一不在向你显示它的与众不同。

  我又要问一个题外话了:请问大家吃过鲜百合芡实甜汤吗?随便你们放不放冰糖一起煮。对于我来说,8.5g的鳯亦凰差不多就是这个滋味了。

  但最让我惊讶的是它的杯香。

  热嗅公道杯的时候,它是比较正常的澜沧味熟茶的香气,一小点冰岛熟的红糖甜香,一小点糯香。但过后嗅闻冷杯香的时候,它竟然变成了类似生茶才会出现的冷杯香,是那种带有清新冰糖香的木本植物的气息。

  综上所述,除了用Fantasy去概括它,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心中的感想了。

  明明醒着却仿佛置身于梦中。

  好der,梦醒时分来理性地看一看它的优势在哪里。

  鳯亦凰的血统中囊括了普洱茶三大核心茶区中28个经典古树茶产区纯古树分批发酵后的原料,经过茶妈妈和厂部制茶匠人历尽千辛万苦,尝试了不知多少个拼配方案才得以诞生。这一片鳯亦凰,一款茶约等于一部缩略拼配版的江山贡和7028(熟茶)。

  说它是茶妈妈在制茶生涯当中的又一里程碑,也实在不为过了。

  到这里,我突然词穷了,因为鳯亦凰的过分Fantasy,让我非常期待它在未来会有怎样的转化。

  今天就言尽于此吧,欢迎大家相约来饮,我们可以一起从8.5g喝到12.5g,解锁更多与众不同的鳯亦凰。

  我心中的鳯亦凰,在茶师们的茶盏中,变幻多端;在茶师们的笔下,千姿百态,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这款茶带给我们的酣畅淋漓,以及探索普洱茶世界更多可能的无穷乐趣。为此,我们将为这些优秀作品的作者送上2020鳯亦凰小饼(125g)一饼。

  2020鳯亦凰小饼(125g),

  与鳯亦凰大饼同一原料、同一工艺。

  单片独立小盒,

  125g/片/盒,2.5kg/件。

  想一试鳯亦凰的口感滋味,

  却又舍不得拆开一整提或一整件大饼,

  那么,鳯亦凰小饼就是品鉴的最佳选择。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