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州公泰茶庄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传承闽式功夫茶!这场盛会演绎茶学传承新表达

数千年前,茶叶就已在中国诞生,而中国茶、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发展流变后,所呈现的光辉现状,离不开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和传承创新。这一点,从茶学、茶艺的发展上便可见一斑。

9月23日,“大雅至真”传承茶学雅集在福州举办,在秋分这个充满丰收与喜悦之感的时节,茶界名流汇聚一堂品茶、论茶、观茶,见证大雅至真的茶学传承的同时,深入体悟闽式功夫茶发扬光大的“进化”历程。

茶学代代相承

“大雅至真”茶学社正式成立

功夫二字,凝炼着数不清的伟大故事,当功夫与茶相遇,崭新的传奇由此书写。

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雅真海峡茶艺学校校长吴雅真与功夫茶有着不解之缘。90年代,吴雅真南下诏安,向当地茶人讨教功夫茶冲泡技艺,回到福州后,她将所见所闻所感与对茶道的心得体验,在继承原有泡法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地重构,创编了闽式功夫茶学。

活动现场,吴雅真对闽式功夫茶道进行了演绎,温盏、投茶、注水、出汤……每个步骤都投入着满满的热忱与赤诚,达到一种物我忘一的境界。茶香袅袅,热气升腾,藏在杯中的温度与故事,随着吴雅真老师的演绎娓娓道来,使冲泡者和品饮者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吴雅真表示,福建是中国茶的故乡,也是中国特有茶的重要产区,借此次“大雅至真”传承茶学雅集,想对福建的闽式功夫茶做一个传承,把福建的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持续传播出去。

此次举办的“大雅至真”传承茶学雅集,在传承闽式功夫茶学的同时,也是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茶学文化的发扬和推广。

“大雅至真”传承茶学仪式上,弟子们依次向恩师递送拜帖、鞠躬承茶,吴雅真老师也回赠了画幅与茶壶,通过庄严的传承仪式,弟子与老师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发扬闽式功夫茶学的使命感也深深印刻在大家心底。

△弟子向恩师鞠躬承茶,吴雅真老师回赠画幅与茶壶

弟子代表崔榕回顾了自己跟随吴雅真老师学习的20余年茶路,感恩吴雅真老师,感恩因茶而遇见的一切。弟子们都纷纷阐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诚挚表明了致力学茶悟茶,助推茶学发展,促进茶文化传播的决心。

△弟子代表崔榕

△吴雅真老师弟子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郭雅玲,尔雅博物馆馆长余闻荣,《中国茶商业白皮书》总编辑、说茶传媒创始人兼CEO赖晓东,公泰茶庄第三代掌门人孙康荣等现场嘉宾,纷纷表达了多年来对吴雅真老师的感激之情,并对“大雅至真”茶学社今后发展表示了期许与祝愿。

在助力茶文化传播上,吴雅真始终不遗余力,其创办的海峡茶学港便持续传承与传播着中国茶文化。随着“大雅至真”茶学社的成立,对闽式功夫茶的传承与发扬再上一层楼。

邂逅雅致茶生活

在“大雅至真”中探寻好茶真味

雅者是天地之大美也,真者是人间之至味也,茶者是草木之精灵也,会者是群贤之共至也,“大雅至真”是对四者的集合呈现,也蕴藏着吴雅真老师多年的品格和精神。

此次雅集活动的另一个主题议程,便是首届大雅至真茶会。

茶会之中,尔雅博物馆馆长余闻荣与吴雅真针对闽式功夫茶缘起、茶艺流变、茶文化发展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活动现场,吴雅真还向余闻荣颁发顾问聘书,双方将强强携手,一同为助推中国茶学文化传播持续努力。

琴棋书画诗酒茶是古代文人的七大雅事。在茶会上闽式功夫茶的演绎中,闽派古琴技艺传承人张俊波弹奏古琴相伴,茶与琴的相遇,带来嗅觉、味觉、视觉、听觉的全方位享受,感受茶道美好,探寻好茶真味。

△闽派古琴技艺传承人张俊波弹奏古琴

从茶学的传承、茶道的体悟,到茶会的交流体验,此次“大雅至真”传承茶学雅集,将相对缥缈的、概念化的茶学用具象化的方式诠释,令观者深刻体悟到茶的美好。

希望未来闽式功夫茶道不断发扬光大,也希望“大雅至真”茶学一派不断开枝散叶,让世界爱上中国的好茶与璀璨的茶文化。

来源: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略数中国近代知名茶商(下)

谢正安


谢正安,安徽徽州歙县人,黄山毛峰创始人,其创办的“谢裕大”茶行居徽州五大茶行之首。


1875年,谢正安在歙县漕溪(今徽州区富溪乡)选采肥壮的新鲜嫩叶,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大胆改进,经过“下锅炒(五桶杀青)、轻滚转(手轻揉)、焙生胚(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显毫)”等工序精心制作,形成“外形似雀舌均齐壮实,锋显毫露,色为象牙,鱼叶金黄。冲泡后,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的独特新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锋芒,又因其产地邻近黄山,谢正安遂给它取名为“黄山毛峰”。


建国后,黄山毛峰一直为全国名茶中的佼佼者。改革开放后,"谢裕大"茶庄改名为"天茗庄",经原国家内贸部核准,成为安徽茶业唯一"中华老字号"茶庄。


汪立政


汪立政(1827~1895),绩溪八都余川人(今上庄邻村),字以德。1840年赴上海茶叶店为徒,勤劳忠厚,深得业主信任;1850年自办汪裕泰茶叶店于沪南,督工精制四方名茶,薄利多销,声誉鹊起而在业内独占鳌头,此后在上海、奉贤、苏州、杭州等地设分号9处。汪裕泰经营有方,业务发达,驰誉中外,盈利丰厚,执沪上业内之牛耳,为旅外绩溪人中的富商巨贾之一。


汪裕泰茶号,位于静安寺路20号近西藏路口。网友“稔之舟”补充道,蛮有故事的汪裕泰茶号——久享盛名的上海汪裕泰茶庄,是绩溪县上庄镇余川村人汪立政(名锡纯,字以德,1827—1895)所开创,汪立政祖孙三代,历120年,先后在上海、台湾和国外等地开设了茶庄、茶行、茶栈。鲜为人知的是胡适先生出生于小东门里咸瓜街的汪裕泰茶号楼上。


汪立政富而有道,急公好义,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多有资助。余川村口的环秀桥毁于道光癸酉(1873),当时死难者无数,沿河良田皆废为沙滩,对此他一直牵挂在心。晚年,他捐金二千数百元,并派专人监工重建,虽未亲眼目睹夙愿的实现,但其子完成了此项义举。汪立政子汪惕予因致力于悬壶济世,只能勉力维系汪裕泰店业;其孙振寰1919年由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继承汪裕泰店业,刻苦钻研,善于革新,几经努力,于1927年在上海西藏路开设汪裕泰总号、辟有5个门市部,接着又在浙江路和福履路分设2个门市部,以批发兼零售,销售新制的绿茶、红茶、花茶和茶砖而驰骋沪上。抗日战争初期,他又悄悄地将资产转移美国和日本,在国外开设分销部,挽救了经济上的损夫,且及时地将汪裕泰茶叶打入国际市场,1949年离开大陆后,仍在海外维系店业。


吴锡卿


中华老字号—民国茶业(茶叶罐)茶叶筒—徽州府歙县昌溪吴锡卿创设北京“吴鼎裕”茶庄(旧徽州,领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1987年撤徽州地区,设立地级黄山市,市政府驻屯溪。)


吴锡卿,安徽歙县昌溪村人,生于1876年春,祖上为安徽茶商世家,兄弟6人,吴锡卿排行老四,1887年举家前往北京,初夏创办吴裕泰茶栈,由吴锡卿出任总管,几十年后才改号吴裕泰茶庄。吴家先后在城里城外开了8家大小茶庄,后来发展到11家,他们是:崇文门内“乾泰聚”、“福盛”、“吴鼎裕”茶庄,“吴鼎裕”即今崇文门菜市场旧址,专门经营高档茶叶,供豪门显贵享用。吴锡卿曾任北京市京师茶行会会长长达十年之久,被认为是百年老店吴裕泰茶庄的创始人,于1930年逝世。


张文卿


张文卿,安徽歙县人,张一元茶庄的创办人。张文卿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花市大街摆设茶摊,光绪二十六年开设“张玉元”茶庄。光绪三十四年(1908)张文卿在前门外观音寺街路南购房开设了一间门脸的店铺,取名为“张一元”茶庄。取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亦即“开市大吉、日新月异”之意。不久迁至观音寺街路北一处三间门脸的店铺营业。1912年张文卿又在大栅栏开设“张一元文记茶庄”。以“文”字表示为张文卿所开,三个茶庄以张一元文记为主。茶庄开业后,由于店址优越、经营得法,以质量上乘而声名远扬。


张一元文记茶叶盒


张一元茶庄茶叶质量上乘、色味醇正,茶庄的业务好、发展快,得益于创业者张文卿经营有方。1925年张文卿亲自到福建开办茶场,在福州郊外半山坡盖了几十间房,雇佣当地工人按季节收购新摘的茶叶,并选最好的茉莉花自己薰制,再依北方人的口味就地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叶花茶。以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被京城百姓认可,并广为传颂。张文卿自己办茶厂不仅可以熏制特味的茶叶,而且要比在北京从茶叶批发商手中买货价钱要便宜得多。所以,同等级的茶叶张一元比别的字号茶庄卖得便宜。张一元茶庄还经常派人到一些茶庄了解售价,掌握商品行情,并且买回别人销售的茶叶与自家同级茶叶比较,不断使自家茶叶质量优于同行。当时,该茶庄就设有电话和函购业务。凡买2.5公斤以上茶叶者,均送货上门。尽管生意好,可茶庄仍很重视广告宣传。北京的商店,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戏剧来招徕顾客,张一元茶庄是第一家。抗战前夕,张一元茶庄播放彭素海用西河大鼓演唱的“三下南唐”,每次播放时,门前总是围着许多听众,为销售创造了有利条件。


方祖寿


浙杭望江门大街吴元大龙井茶庄商标


方祖寿,安徽翕县人。1919年开办吴元大茶店。茶店位于浙江杭州望江门内。首创茶叶邮包业务,首在辽宁打开销路,而后扩大到山东禹城等地,及至津浦、胶济、陇海等铁路沿线各城镇的一些茶店。大销路茶叶有中低档旗枪,还有茉莉、玉兰、桂花窨制的花茶以及白茶“寿眉”。该茶庄的茶叶罐绘有“多子商标”,并分别绘有“母子图”或“五子图”等。,画面生动形象。


汪自新


汪庄


汪自新(1868-1941),籍贯:安徽绩溪县。简介:汪自新,字惕予,又号蜷翁一代儒商、一代名医。1927年汪自新因杭州茶厂业务来到西湖,但见湖光山色,景致怡人。偶尔湖中一两只小船,悠悠荡荡,自在非凡。耳畔隐隐约约地传来丝竹乐响,宛若天籁。 “我若能卒于此地,此生也足亦。”汪自新动了在西湖边修建别墅的念头。他盘算着,在此修建别墅,即能将这一带湖光山色揽于怀中,又可方便打理杭州茶厂事务,岂不两得?据说,当年他修这个园林别墅,也遭到了当地人的反对。原因是汪自新修建此地,占了太多西湖的地盘,夺了太多原本属于老百姓的风景。直到汪自新承诺其百年以后,所有建筑连同园林,一并无偿归还政府,还湖于民,老百姓这才答应他开工建园。1929年,历经两年的修建,山庄终于建成,始称“青白山庄”,因汪自新乡情难舍,后更名为“汪庄”。1930年,汪自新将上海“余村花园”转让,资金悉数并入“汪庄”。


穆兴永



穆兴永,乾隆十七年(1752年)出生于浙江钱塘。民族工商业家、浙江著名商人、天津百年老字号正兴德茶庄的创始人。起初他做的是小本米面生意,主要从事粮食运输和米面加工,后来逐渐开设起了米铺、钱铺、染坊、茶叶店、洋货店等,成为了天津“八大家”之一。天津“八大家”中的穆家,是从清乾隆末年起家,经过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以至光绪诸年间,逐渐发展兴旺起来的。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穆家所经营过的庞大产业,最后终因外国资本的进入而冲击而衰落,但唯一例外的就是正兴德茶庄。


朱昌琳



朱昌琳,派名谘典,字雨田,又禹田、宇田,晚年自号养颐老人,清长沙县人。长沙朱氏,系明藩岷庄王朱楩后裔,数更迁徙,历经安徽南陵、湖南宝庆,于清代前期定居长沙东乡,后居省垣。朱昌琳于清道光二年二月二十四日(1822年3月17日)出生。父朱原善,字采鹄,一字玉堂,“自幼天分过人”,“年十四出应童子试,即常列前茅”,后因父亲去世、家道拮据,乃出外就馆,曾入长沙府幕,后在省城草潮门开一小碓坊以营生。


朱昌琳自幼“生而和静”,少承儒业,考取秀才后,乡试屡不第,乃以教书为业。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湘中农业丰收,谷价骤贱,至“千钱三石”,“富室困弊”,人多以谷贱不愿经营。时朱昌琳在省城富绅唐际盛家课读,乃借资购入千斛。次年,沅、湘大水,谷价骤涨,至“倍十又五”。朱昌琳乃將积谷全部抛售,大获厚利,朱家“以此起富”。


清代湖南盛产茶叶,尤以安化黑茶在西北各地享有盛名。朱昌琳即在安化设立总茶庄,由安化采办茶叶,于汉口、泾阳、羊楼司、西安、兰州等地设分庄,雇佣人员不下数千,运至陕西泾阳,又取泾阳之水,制成茶砖,运销新疆、西藏、蒙古各地,盈利日增。此外,他还在长沙县麻林市、高桥、金井等地,辟有大片茶园,生产緑茶、红茶和砖茶,以硃漆木匣盛装,上盖“乾益陞”牌号,运销全国各地。


翁耀庭


翁隆盛茶号茶叶罐


翁耀庭,民族工商业家、浙江著名商人、百年老字号翁隆盛茶号的创始人。创设于1729年的翁隆盛茶号,店址初设于杭州梅东高桥。太平天国后,翁氏为发展业务,将店址迁至当时的商业闹区清河坊,又扩建五层洋房,门楣上装饰“狮球”,注册商标,气派焕然一新。茶号所制的龙井茶品质优良,采购认真,选而复选,专供“三前摘翠”的富春茶,精工焙制,色、香、味俱全,因而脍炙人口,在国内茶叶同行中首屈一指,在国外、港、澳、东南亚一带亦信誉卓著。翁隆盛茶号以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而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成为茶叶行业中久享盛名的一家名牌商店。


吴恒有


民37年浙江吴恒有茶叶老号发票


清末人士,创办吴恒有茶店。位于杭州鼓楼外大街。该店以销中、上档龙井茶为主,同时经营华北等大城市茶叶店的批发业务。茶庄前后经营50年,至1953年关闭。


高梦征


20世纪初杭州高义泰布店老板。高梦征开设茂记茶庄,位于杭州官巷口附近。北伐战争前后,在西湖区狮峰购进荒山13公顷,开辟茶园作为生产基地,制作龙井茶在茶庄销售,成为杭州有名的茶庄之一。1950年土地改革时期,茶庄停业。


方冠三


昔日杭州方正大茶庄老建物
图片资料来源:
http://oldblog.voc.com.cn/uploadnew/2007-01-29/1170074567_5602.jpg


清末民初之际,杭州有三大茶号,分别是汪裕泰、翁隆盛和方正大,前两家都是经营百馀年的老茶庒,而方氏的茶号最晚成立,是徽商方冠三於1917年所创建的。徽州历来是人文荟萃之所,所辖的休宁是中国状元第一大县,明清之际徽州商人更是称雄商界五百馀年。但是徽州当地山多地少,因此人们不得不往外发展讨生活,是以当地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俗话,但是也正是徽州人勇於向外发展的冒险犯难精神,方得以成就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徽州商人。


据茶庄後人叙述,创始元老方冠三仅识了几个字,年方十五便得背上简单行囊,背井离乡出门讨生活去,他落脚杭州後,先在乾泰昌茶行当起学徒,由於其为人温和干练,深受老板器重。从业十馀年後单立门户,在杭城最繁华的地段羊坝头大街上开了一家茶庄,并取了个寓意深刻的字号「方正大」。杭城茶庒的经营向来竞争激烈,而方正大茶庒於此间立足,以其徽商自古以来所传承的克勤克俭,在多年经营之後颇得同业推崇,规模日渐扩大,甚至兼并了原先的乾泰昌茶行。1930年,方正大在杭州最繁华地段羊坝头大街的拐角上,造起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五层洋房为其总号。当年茶庒不仅做龙井茶的门市销售,还办有邮售、厂商批发等业务,在广东、香港都设有办事处。根据目前被保留的75本账册中记载,1930-1936年间有关方正大茶号的货源、销售和往来银行帐目记录,茶庒生意往来客户遍及各省及港澳、海外各地,帐册中即有产品销往香港永通、香港广茂隆的记载,粗略估计当年与方正大茶号有交易往来的客户即有上千家之多,每年吞吐的茶叶数以万斤计。


吴裕一


1927年吴裕一开办鼎兴茶店。位于杭州太平坊。以经营中下档旗枪茶为主,兼营桐乡杭白菊花,为杭州市茶叶店中实力较雄厚的店家之一。1953年停业。


郑鉴源


鸿怡泰茶号发票


郑鉴源(1902-1959年),江西婺源沙城李村人。自1922年始,郑鉴源兄弟陆续开设"鉴记芬"、"德记芬"、"郑德记"和"郑鉴记"四家茶号,又在上海浙江北路开设了"源利"茶厂。1925年,郑鉴源连着在金陵东路开设了"润记·鸿怡泰"零售茶庄,在天潼路开设了注册"鉴记"商标的"源丰润"茶栈。随后,又在河南北路办起了"源利"分厂。还相继在江西的上饶、玉山,安徽的屯溪、祁门,浙江的温州、诸暨、奉化、新昌等产茶区,就地加工精制后打上源丰润"鉴记"商标,直运上海洋行。 1947年末,郑鉴源改组"中贸公司"为"中国茶叶公司",又分别在南京路和宁波路的繁华地段,开设了"久丰润绸缎庄"和"信孚永钱庄"。上海解放后,郑氏事业又有新发展。1956年,郑鉴源的茶厂、茶庄、茶栈等,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转为公私合营企业。


张伟人


张伟人(1879-1933),名骏,别名丕烈,号醒庵。福建泉州人。


清光绪五年(1879)生。祖籍同安县,祖父张白源以贩卖茶叶为生,嘉庆十八年(1813),携子张满水到泉州,在涂山街头摆设茶叶摊,销售武夷岩茶和闽北粗茶,后开设泉苑茶庄,名牌茶叶有水仙种、铁罗汉等。


张伟人童年在私塾读书,长大在泉苑茶庄任事。勤学好问,能鉴别茶叶优劣、产地、品种,常到武夷山观察茶山茶园,熟悉茶叶生产情况和采制技术。  


民国5年(1916),其兄长、茶庄经理张丕成病逝,便接管茶庄,开始配制新产品。选用贮藏多年、质厚、色浓、耐泡的旧茶,掺和醇香的新茶,添加桂花、树兰,创制出新产品,使泉苑的名牌产品色、香、味更上一层楼。


武夷山历史上的茶庄亦称茶号、茶行,多为茶叶精制、包装(古时称“箱茶”)的加工厂,开设者均系雄厚的外地茶商,也有少数本地茶商。当时茶庄的经营方式有三种类型:其一,自栽自制型,其二,购茶经营型,其三,雇工经营型。旧时的武夷茶庄随着时间逝去,多以荡然无存,只有那些留下来的茶庄名号和鲜为人知的传说及为数不多的老房子,见证着昔日茶庄的存在和兴旺。

武夷山市志记载:旧时武夷茶庄的经营者有漳州、泉州、厦门、潮汕、广州、山西和本地茶商,而经营历史悠久的有集泉茶庄、奇苑茶庄、泉苑茶庄等,他们均拥有百数十年的名声。在众多的茶庄中,因乡土及方言关系分有帮别:以闽南方言为准的茶商,包括漳泉所属各县及旅居潮汕的闽南茶商,称下府帮,主要有集泉、奇苑、泉苑等;以潮汕方言为准的茶商,名潮汕帮,主要有兴记、瑞兴等;以广州方言组成的广东帮;以山西等地为主的叫西客帮;本地籍者为本地帮。


泉苑茶庄出产的名牌茶叶十分讲究质量,包装前,捡净茶枝,筛去茶末,统一颜色,每一小泡包成扁平四方形,五泡一束,两庄合一,装进锡罐,价格昂贵。大宗产品销往东南亚各国。


1917年,泉州城内涂门街头前后四条街发生火灾,泉苑茶庄全被焚毁,损失惨重。张伟人没有气馁,凭恃库存200多箱武夷茶(每三箱约50公斤),又高价向同安一茶庄购进一批武夷岩茶,继续配制出售。不到一年,东山再起,重振茶庄。 

张伟人拥有武夷山的青云岩、蕊珠岩两家茶厂,又与幔云岩、碧石岩、天井岩、弥陀岩、竹窠岩等茶厂建立茶叶包销关系,出高价买下武夷慧苑东岩茶厂,奠定泉苑茶庄牢固的基础。 


1927年,被流氓陈桂林为首的市卫队绑架,泉苑茶庄用2万银元方才赎回。 


1933年病逝,时年54岁。


王淑景



王淑景,名连誉,又名广施,安溪县西坪乡尧阳村人,生于光绪二年(1876)。淑景自幼聪明颖异,曾受学于泉州进士黄抟扶,学有渊源,工文善诗。 


民国10年(1921),淑景在厦门开禾路(竹树脚)创设尧阳茶行,其茶叶在漳泉各县和台湾、上海、海南等地销售外,还销至槟榔屿、吉隆坡、新加坡以及印尼吧城、井里汶、三宝垅、泗水、棉兰和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埠,成为著名茶商。 


淑景为人慷慨,对国民革命,出钱出力,有过贡献。对地方公益事业亦有建树,曾任安溪县崇信里里长,厦门安溪同乡会、王氏宗亲会理事。曾参与发起创办安溪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并任董事、监事。 


民国24年(1935)8月15日,淑景逝于厦门,归葬安溪尧阳。 


淑景所创茶行,由其子继承经营,民国26年在香港开设尧阳茶行香港分行。


欧阳康



欧阳康字玉良,长乐桃杭人,1866~1942年。他小时候当过学徒,后继承祖业,精心经营花茶加工,并接管了家族企业。他担任恒元堂下的“生顺”茅茶行兼茶栈的老板,他精心经营企业,表现出不凡的胆略与才能,成为名闻遐迩的“东南茶王”。当年欧阳家族所产花茶的商标,用的就是他的头像,创办当年福州着名的商号“一枝春”、“第一峰”、“阜兴春”、“逢春馆”。很多老人只要一提起花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一枝春”。他们都说当时很多人以能喝到生顺的花茶引以为荣,是身份的象征。欧阳康经营的“生顺茶栈”,它见证了上下杭商业街繁荣的历史,是让福州茉莉花茶走向世界的起源地,是福州唯一完整保存的明清代集花茶制造厂、毛茶收购站、成茶仓库、茶农客栈、茶王宅院于一体的古迹。据《福州工商史》记载,“生顺茶栈”高峰批售量,年约两万担,被称为“茶帮之王”。


洪天赏


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后,福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茶港。当时,福建各地的茶叶都在这里出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花茶的流行,福州有六七十家商户经营,他们以茉莉花茶为主,也有应市场需求,以珠兰、水圭、白玉兰、柚子花窨制的。他们中最著名的有三家:“洪怡和”、“福胜春”、“洪春生”。这三家同属于台湾金门洪家开的,居福州茶商魁首。当时的北口茶客的口头禅说,“刀牌香烟洪家茶”,意思是两者可以相提并论,是烟茶业中最常见、热销的品牌。


洪家祖籍江西乐平县,北宋末“靖康”之变,金军大乱中原,洪家祖先洪楷公于南宋绍兴年间迁徙至金门烈屿岛的青岐村。据洪家四世孙洪植锦说,洪家老厝背后有个小山坡,前面有个大水潭,左边是清水岩祖师庙,右边有座关帝庙,正前方是一望无际、浩瀚的台湾海峡,风水极佳。洪家茶的创始人洪天赏生于1859年,年幼时其父早丧,精神得到磨砺,十分坚强,很早就到福州闯荡。由于天资聪颖,习文练武,达到较高境界。洪氏旧宅初在坞里,即今之台江安平附近,与尚书庙相隔仅数十米。洪天赏年轻时经常去尚书庙玩耍,深受民族英雄陈文龙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资料整理:福茶之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联系邮箱:744373898@qq.com)

徽州茶外销史概述(下)

  瑞典:“哥德堡”沉船古茶

  瑞典东印度公司设立于1731年,至1806年基本停止业务;在这75年中共有35艘135次航行,其中专程来华的航行达132次之多;其运输的货物中,茶叶始终是两国贸易中的最大宗物品,而武夷茶与徽州茶所占比重最大。往来于古代海上茶叶之路的瑞典航船,不仅有故事,还有传奇,更有回忆……

  雍正十年(1732年),在中国与瑞典的历史上,是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一年。瑞典“腓特列国王号”作为其国家来华的第一艘商船,抵达广州。著名的《皇朝文献通考?四裔考》记载:“瑞国在西北海中,达广东界俱系海洋计程六万余里……通市始自雍正十年,后岁岁不絶。每春夏之交,其国人以土产黒鉛、粗絨、洋酒、葡萄干诸物來广,由虎门入口。易买茶叶、瓷器诸物,至初冬回国。”“腓特列国王号”商船上有个大班叫坎贝尔,他详细记载了在穗城的活动,其中商务多与买茶有关,“……半个月内装了六百箱茶叶。总计装载有红、绿茶共2183箱。

  另有100件半箱装、6件小箱装、23件篮装、46件简装以及422件罐装或盒装茶叶;其中有1030642磅武夷茶(红茶),共2885箱;有7930磅熙春皮茶,共140箱;2206磅熙春茶,共31桶;还有其他各种绿茶共1720罐。1750年,瑞典“卡尔亲王号”商船来到了广州,随船牧师叫彼得?奥斯贝克,他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的学生。彼得在其有名的《中国和东印度群岛旅行记》一书中,对于茶叶有着详细生动的记述,他提到十余种茶叶;他说“品种最好的非常好闻”。在书中,彼得记述了“卡尔亲王号”返航时运载茶叶的清单:有松萝茶,有熙春茶,还有熙春皮茶……等茶共1720罐。

  中瑞茶叶贸易史上不幸的一幕,是“哥德堡号”商船沉没事件。1745年9月12日,瑞典“哥德堡号”在驶入瑞典哥德堡港口时沉没,当时载有366吨中国茶叶,数量最多的是安徽休宁地区的一种松萝茶。“据记载,这就是安徽休宁的松萝茶,属绿茶类”。“哥德堡号”前后三次来中国,在其运载的货物中,茶叶是主要的物品;第一次贸易收到48%的回报收益,第二次为40%。茶叶是所有货物里最赚钱的,两次分别带回来255吨和317吨”。第三次返程时虽然沉没,但从保存下来的货物清单里,可知当年“哥德堡号”装运的情况;计有2677箱茶叶,相当于366吨;289箱2388捆和12桶瓷器多为茶具;还有19箱1180卷丝绸……仅茶叶就占总运量的近三分之二。《中华茶叶五千年》一书明确指出:1993年9月,瑞典“哥德堡号”沉船茶叶等珍品在上海市博物馆展出……370吨茶叶共2000多只茶箱浸没海底239年,多数已霉烂;由于锡罐封装严密未受水浸变质;实物展品中有茶箱(每箱约90公斤,茶叶结成团块状)和罐装茶(瓷质或锡制罐封装的茶叶色泽灰黑无光泽,但尚成条形)以及瓷质茶壶、茶杯、茶盘及储茶罐;根据货物清单并经专家鉴别论证,打捞出的茶叶为清乾隆时代出口的中国松萝茶。也正是因为茶叶是用锡罐封装,所以,被泥淖封埋了239年的茶叶未受到水浸变质,冲泡饮用时香气犹存。因为锡自身的特质优点,可以有效保持茶叶的色泽和芳香。而用锡罐密封茶叶,则是松萝茶出现以后才开始的,之后一直被广泛使用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广州:“十三行”与徽州商人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开海禁,在广州设立粤海关,继而设立垄断对外贸易的公行;从此,中国由贡舶贸易转变为通商贸易,从而掀开了外贸史上重要的一页。次年,广州巡抚发布征税公告,首次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划分开来,在征税上予以区别。凡经营洋货进口和出口土货的行商,俗称为“十三行”,具有官商性质。因茶叶是清政府限定由公行垄断经营的主要商品,所以,外商想要购买茶叶,只能委托公行代理。“十三行”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废除,前后共存在120年;在对欧出口,组织茶、丝、瓷大宗货品方面曾起到了重大作用。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十三行洋商缔结十三条行规,在涉及经营贩卖货物中,只有茶类定为“独揽”,如规定“绿茶净量应从实呈报,违者处罚”。据《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记录: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三行重组‘公行’,并规定专揽茶、丝各大宗贸易”。对此,《簷曝杂记》记载:“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其番舶来,所需中国之物,亦惟茶是急,满船载归”。其时,徽州茶商海外茶叶贸易,初始携松萝茶从杭州、明州(今宁波)等港市出口与外国人进行交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一口通商后,又明令安徽等省的茶叶必须先运至广州,然后才运销外洋。

  因此,五口通商前,松萝茶出口几乎集中于广州。据文献记载,广州“十三行”之初有五家粤商,五家闽商,三家徽商;而从事对外茶叶生意的刘东生则是三家徽商之一。徽商刘东生“身家殷实,赀财素裕”;他的“东生行”在对英国的茶叶贸易中,占到了贸易股份中的三成;他销售的茶叶大部分是来自徽州,主要是松萝、屯绿、婺绿、珠兰花茶等徽州名茶。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记载:清代外商对于“茶叶一项,向于福建武夷山及江南徽州等处采买,经由江西运入粤省”。以美国东印度公司为例,1700年,美印公司从中国采购300桶上等徽州松萝绿茶和80桶武夷茶,1703年运入7.5万磅徽州松萝绿茶,1万磅珠兰花茶等。徽州茶外销生意的兴隆,使刘东生的名声大振;乾隆六十年(1795),刘东生的“东生行”在广州诸行商中排行第九,到了嘉庆元年(1796),迅速上升到第六位;而到了嘉庆四年前后,则是上升为第五位;因此,刘东生与伍怡和、潘丽泉等人一样,成为了十三行的重要人物。徽商叶上林(?~1809),字启文;徽州婺源朗湖人。清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义行》记载:叶上林“贡生,赋性恂谨。中年贸易岭南,家渐裕,自持俭约,遇善举则慷慨不少吝。”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叶上林创办了“义成行”并开始独立发展;叶上林的主营业务是茶叶,尤其是茶叶出口,几乎成了他牟利的重要资源。他凭籍着家乡出产的茶叶深得英国人的认可;因此,他把松萝、珠兰、祁红、屯绿等徽州茶叶进行精加工后运到广州,以致被外国公司及商人视为上等品,并称徽州茶是“中国茶品质之最优者”。1776年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还有公司与叶上林“义成行”茶叶生意往来的记录;英国商人还尊称叶上林为“仁官”;因此,叶上林理直气壮地将徽州茶高价卖给了英国、丹麦、瑞典等国的商人。

  松萝茶在世界各地畅销,这个情景也引起了粤海关的重视。清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七日(1759),粤海关监督尤拔世,向朝廷呈报了需要宫中朱批的《奏请更定外洋出口茶税事》奏折;奏折的主要内容是“将武夷茶每百斤原估价八两,酌改每百斤十三两,松萝茶每百斤原估价七两,酌改每百斤估价十二两……请皇帝钦准后施行。粤海关将松萝茶的“估价”提高,是有目的的……海关对出口货物的“估价”又叫“估值”,是一项对出口货物加征的“杂税”。“杂税”的条目繁多,在海关整个税收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几乎与缴纳朝廷的“正税”相当。说白了,“杂税”是由海关自己支配的,而“正税”是要上缴朝廷的……粤海关在为清廷提供了巨额的财政收入时,也想为自己提高收入;于是,粤海关就选中了出口量最大的茶叶——松萝茶和武夷茶;既然各国都要买松萝茶,既然松萝茶销售量这么大而且又十分畅销;那么,购买松萝茶的每条商船增加五两银子的“估价”(杂税),这样,粤海关的收入就可想而知了……美国人威廉?C?亨特在其所著《广州“番鬼”録》一书中说:“英国人和荷兰人在17世纪前半期出现在广州,相继而来的是丹麦人、瑞典人和奥地利人、西班牙人。后来,他们自己也来到广东省城。”还有法国、墨西哥、普鲁士等国的商船。总之,为了茶叶,明末清初西方国家的无数商船进入了广州;当然,世界各国的商船购买的并非全部都是徽州茶,但这些商船基本上都购买过徽州茶而且是数量颇多……”随着徽州茶叶外销数量的增长,徽商贩茶到广东的人越来越多,广州城内聚集了大批徽州茶商,不少人因经营外销茶获利丰厚,俗称做“洋庄”茶;徽州当地人称为“漂广东”、“发洋财”。由于贩茶入粤,获利极厚;因此,徽州茶叶的采买基本都是以徽商为主体。

  史料对徽商在广东业茶的记载颇多,仅光绪《婺源县志》卷三十三、三十四(人物?义行)就记载了众多的茶商人物。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鸦片战争后,输往广东的徽州茶叶越来越多,徽商从事外洋贸易的人员也是越来越多。如广州十三行中“隆记行”的创始人张殿铨,就是把握了商机而发财的;据《先祖通守公事略》记载:“通守公……避地苏州,日与皖浙茶商检习。皖茶皮珠雨、松萝两种,得通守公发明制法,乃信有名。回粤在城西十三行自设隆记茶行……先是安徽绿茶常为行商所轻,自用通守公制法,乃人奔而我取。皖绿茶来粤,隆记则全行销售,人方危之。一日西商附洋舶来言,专购绿茶,求之他行无所得,次至隆记时,通守公适心动,约以晨方议价,及群商先后麇集,价定则争相采办,欢呼乃散,立致巨富”。

  江有科是徽州歙县芳坑人,也是一个肯动脑子、善于总结且颇有儒风的徽州茶商。清道光七年(1827),江有科写成了《徽州至广州路程》札记一册,详细记载了运茶所经的550余处城镇村庄的风情、距离、交通、费用等情况;甚至是何处可乘舟、何处当起岸、何处设关卡、何处不安全等等,都作了具体的记录。为了与外国茶商恰谈生意,江有科还写了一本接洽外商的札记,专记外国的语言、度量衡、交往礼节、生活风情以及等;甚至还将数百条常用英语用汉字注明意义和读音;这种被人称作“广州英语”的小札,对江有科与外商洽谈茶叶业务,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徽州茶:屯绿、祁红,出口称雄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而言,在二十世纪以前西人所寻求的中国商品中,唯有茶叶在中西贸易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尤其是徽州的松萝茶和屯绿茶,在长达几百年的中西茶叶贸易活动中,一直是拥有良好的品质、美好的声誉和绝对的话语权。屯绿茶的创制以及畅销世界各国,完全是造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同时,屯绿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标竿!尽管屯绿茶创制的时间在业界是各家说法不一,但总括起来;第一、屯绿是在松萝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屯绿是经过复制过程的,制法比青茶更进了一步;第三、屯绿之得名是与大量销售到世界市场分不开的。

  《中国名茶志》对“屯绿”的介绍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精制茶分珠茶、雨前、熙春3个种类。珠茶:以其结构浑圆,形似珍珠而得名;分别按茶的大小和身骨轻重分为5个品级。雨茶:以其形长似雨点而名,分别按茶型大小和身骨轻重分为5个品级。熙春:结构为不规则的块状,由芽头和肥厚叶子叠合而成,分别按茶块大小和身骨轻重分4个品级。

  道光年间,屯绿茶盛行二十四花色;即“十雨”、“八珠”和“六熙”。“十雨”是珍眉、凤眉、蛾眉、正雨、副雨、茅雨、眉针等;“八珠”为麻珠、宝珠、珍珠、园珠、虾目等;“六熙”指贡熙、眉熙、正熙、副熙等。同治年间,“大帮官堆”屯绿茶有“七珠”、“八蕊”和“三熙”;“七珠”是麻珠、宝珠、圆珠、虾目等;“八蕊”是蕊眉、珍眉、凤眉、针眉、香眉、雨前等;“三熙”是指贡熙、眉熙和熙春。光绪11年(1885年)“皖南茶厘总局”详文称:“查道光年间(1821--1850),皖南茶引岁销五六万道(按:当时每引为120斤);自同治年间(1862--1874),洋庄茶盛行,岁始销引10万余道。”根据《徽属茶务条陈》记载,徽州名茶是出口之大宗。1706年,绿茶(有大珠茶、小珠茶、熙春茶、雨前茶属之;婺源茶、屯溪茶、楝培茶、松萝茶、包种茶、押冬茶等)始传入英国。

  又载,光绪年间“徽茶内销不及十分之一二,外销者常及十分之八九”。所谓外销,即售给通商口岸的洋庄,由洋庄销往国外,因此又称洋庄茶。洋庄茶多以箱装,内有锡罐,外饰彩画,装饰精美。

  徽商外销茶初始是“漂广东”,由于海禁,当时买卖双方只能在船上做交易,所以称“漂”;因为价格可以自主,因之利润较高,又谓之“发洋财”。绿茶外销茶还经澳门,销往欧美或直运香港;售给东印度公司。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收购茶叶的订单中,有关于红茶绿茶的分类统计;在1741年至1750年间,绿茶中的眉茶进口量是8029616磅,熙春茶进口量是1320166磅,珠茶和其它绿茶的进口量分别是161646磅和9338磅。通过这个分类进口统计,可以知道“屯绿茶”以及眉茶、珠茶和熙春茶其时在国外的贸易情况,同时也表明了它们在国际茶叶贸易中的地位。1820年以后,屯绿茶的“熙春”开始销往英国、俄国和美洲;到了1862至1874年间,“屯绿”和“熙春”茶外销竟多达十万引。

  茶学专家陈椽在《茶叶通史》中说:1845至1846年期间,茶叶价格不断攀升,以绿茶“熙春”和小珠最高,每担可售银46两左右(含出口关税);其次是雨前绿茶,每一担约售40两,最低是屯溪茶和工夫红茶,每担约售24至27两。当年,茶叶平均售价为37两,其中“熙春”茶的售价比屯溪茶高出约一倍。光绪年间的徽州歙县知县何润生,在1896年撰写的《徽属茶各条陈》报告中说:“徽属产茶以婺源为最,每年约销洋庄三万数千引(一引为一百斤);歙、休、黟次之,绩溪又次之。这四县每年共计约销洋庄四五万引,均系绿茶。绿茶内分三总名,珠茶、雨前、熙春;皆为洋庄,均内用锡罐,外装彩画板箱。徽州内销茶不及十之一二,专用篓袋盛储”。据民国二年(1913年)资料统计,全国制茶工场为703家,其中,安徽较大的制茶工场则为97家;这些工场设在屯溪、祁门、歙县、休宁四地。抗战以前,徽州6个重点产茶县,有祁门、至德、休宁、歙县、绩溪以及石埭、贵池等;有小规模茶号649家。传统茶商只有一小部分,其余茶号概为新设;新茶号中还有集资经营资本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资本额小,靠沪、浔等地临时贷款,向茶农收购毛茶,在设备极其筒陋的手工工场中制成精茶;然后运到九江、上海,由茶栈转手售给外国洋行。明代,徽州商人已经将各种徽茶运销汉口。史料记载:“祁门茶溯江而上,四川茶顺江而下,麇集于汉口”。尤其是明清以来,运销蒙、俄的茶叶大多为晋商所垄断;如清代学者王先谦所说:“中国红茶、砖茶、帽盒茶均为俄人所需,运销甚巨。此三种茶,向为晋商所运。”并由此形成了一条由南到北经西伯利亚直达欧洲腹地的国际性茶叶商路。

  汉口是中国三大茶市之一,也是万里茶道上的主要茶叶集散地;亦有汉口茶港之美誉。但是,汉口本不产茶,它主要依托湖北、湖南以及安徽、江西的大量茶叶支撑着这个国际茶市。然而,汉口茶市的经营茶商却是山西商帮、徽州商帮、广东商帮、湖南商帮、江西商帮及本地商人,号称汉口六大茶帮。《清史稿?食货志》对中国茶叶的海内外市场有过这样的描述:“其市场大者有三:曰汉口,曰上海,曰福州……上海之茶尤盛,自本省所产外,多有湖广、江西、安徽、浙江、福建诸茶;江西、安徽红绿茶多售于欧美各国。”当时,“祁红”经汉口输出俄国的主要商路有两条:一条是从汉口出发,经汉水运至襄樊、河南唐河、社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至张家口;或从玉右的杀虎口进入内蒙古的归化(今呼和浩特),再分销蒙古、新疆等地。另一条是从汉口顺长江而下至上海,转运天津;再由陆路运至恰克图转输西伯利亚。京汉铁路通车后,汉口的茶叶输出又增加了一条更为便捷的途径,即通过铁路运至华北,再由驼队输往蒙古和西伯利亚。

  清咸丰八年(1858),根据清廷与英国天津条约,汉口、镇江、九江成为长江三开放口岸。外商频至,茶叶大宗出口,当时九江驻有法(汉口兼)、英、日、荷、美、俄(均上海兼)领事。此时,在汉口经营茶叶的徽州商帮,不仅人数众多,销售甚好,而且是颇有声誉及影响。如徽州绩溪人胡桂森,在汉口创业多年,除了开办多家酒店外,还利用家乡产茶的优势,开设了“胡元泰”茶庄;因为茶价便宜,质量也好,而且品种亦多;凭此一枝独秀的优势,其茶、酒业务几乎垄断了汉口的市场。胡桂森的生意红红火火,店名声名享誉武汉三镇;以致民间有“胡桂森武汉半边红”的说法;他也被选为武汉市总商会会长。

  清光绪十年(1884)3月28日的《申报》记载:徽州茶商在九江“每值春夏之交,以茶商生意为大宗,城内外之开茶栈者共四十余家。”清末民初,曹耆瑞、曹继发父子在汉口开设瑞馨泰茶号五爿,成为武汉三镇的茶叶巨商。1900年,《湖北商务报》(第38期)刊登有《祁门茶事》一文记载:“祁门地方向以红茶为生意之大宗,然专售予俄人……”1916年《协和报》曾刊登有《汉口茶业状况》,文章说:“汉口茶业向分两湖市与祁门市其货多,其销外洋而销于俄国者最多。”民国九年(1920年)以后,汉口茶市衰落,红茶贸易中心由汉口转至上海。祁茶运输,先用小船(每船不超过60箱,船价36元)由闾江经江西景德镇运至饶州,每箱运费约6角;再改抚州大船,用小轮拖载,出鄱阳湖而达九江,小轮拖载每箱约2角,抚州船费每箱3角;由江轮运至上海,每箱运费约1.1元。以上运费,祁门至九江由茶号自理;九江至上海,沿途报关手续、上下驳力、火轮运费,均归各放汇茶栈的九江分栈代办茶叶售出后,由上海茶栈在售价内扣除。祁红茶改由陆路运输后,由公路局于境内各产地汽车站,经芜屯公路运至宣城火车站,换装江南铁路货车运至南京尧化门,转京沪路至上海。红茶经销手续全由茶栈代理,茶栈取样与洋行议定价格,货样相符即可成交。

  在中国出口红茶中,祁红占有重要地位。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中国红茶出口总量890吨,其中祁红2488吨,占27.89%;翌年,红茶总输出9820吨,祁红占26.67%。民国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祁红茶外销业务一度由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经营;此时,输往俄国的祁红数量大增,茶价亦较战前上涨约20--60%。祁红茶外销而使中国外汇收入增加,为战时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民国二十九年后,复归上海茶栈经销;主要销往英国、美国、法国、苏联、德国、荷兰、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英国为大宗,占出口量一半以上。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徽州“贡熙”茶、祁门红茶等徽州茶叶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可以说,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历史,其实是世界霸主兴衰交替的历史;而徽州茶走向世界的历史,不仅证明了徽州茶的品质,也印证了徽州茶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祁红、屯绿以及其他茶类的外销贸易,均由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和安徽省茶叶公司组织运销国外。此后,徽州茶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却是另一番精彩与辉煌!

  结语

  一千多年来,中国茶借由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早已“播种”全球,成为世界感知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更成为中外商旅往来、相互理解与沟通的媒介。当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为中国茶更好走向世界提供了新路径与新机遇。

  明清时期,中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中外交往在地域上已经突破了沿海地区,开始向内地深入;英、美等国家对中国内地所产绿茶的巨大的需求,为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中国茶适时地抓住了机遇,徽州茶也赶上了好时机;而徽商携其在茶叶资源上的优势加入到中外经济交往的洪流中;徽州茶更是凭借其优良的品质,迅速地占据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推动了茶叶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徽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清前期中英之间绿茶贸易的成功经验,以及清晚期祁红及其他徽州茶销售海外的业绩和事例,应该值得今天的茶人认真思考并镜鉴。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2020年,联合国确立了中国主导的“国际饮茶日”;这无疑为中国茶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路径;这也是徽茶乃至中国茶走向世界的新机遇!

  本文作者系黄山市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均来自阅读徽州,仅供学习使用。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