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凤凰春剑茶叶价格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中国最全茶叶历史及产地品种目录

中国最全茶叶历史及产地品种目录,以下内容供参考:

茶叶史记

三皇

公元前2700以前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人类利用茶叶之始《神农本草经》。


西周

公元前1100~公元前770武王伐纣时,巴蜀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述。周武王伐纣时在公元前1066年,据此,我国有确切记载的茶事,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华阳国志》。

东周(含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03晏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表示春秋时茶已作为菜肴《晏子春秋》。

西汉

公元前206--25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8)的《凡将篇》记载蜀地中草药材中有"庄诧",是茶作为中药材的较早记载。

马王堆西汉墓(墓葬时间公元前165--公元前160)出土文物中有「(即jiǎ)一笥(即箱)」竹简文、「笥」木牌文与「荼陵」石官印。是茶作为陪葬物品较早的史料。

王褒《僮约》中有"烹荼shen具"、"武阳买荼"之载,可见茶已成为日常待客饮料,四川一带已有茶叶市场,是茶作为商品交易的最早记载(公元前59)。

杨雄(公元前53--18)的《蜀都赋》载有"百华投春、隆隐芬芳,蔓茗荧翠,藻蕊青黄",是最早提及茶的辞赋。

甘露禅师吴理真於四川蒙山植茶。

东汉

25--220华佗《食论》提及"苦荼久食,益意思",是提及茶药理功能的较早记述。

三国

220--265张揖《广雅》提及"荆巴间采荼作饼…若饮先炙之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máo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说明当时茶系作成饼块状,便於运输,又利於防潮。饮用时捣末加入葱姜瀹饮,是较早提及茶叶制作及调饮的史料。

《三国志·韦曜传》提及东吴国君孙皓密赐韦曜荼荈以当酒,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西晋

265--316张载《登成都楼诗》中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左思《娇女诗》中有"心为荼庄剧,吹嘘对鼎",孙楚《出歌》中有"姜桂荼庄出巴蜀",等是较早咏及茶的诗。

杜育作的《庄赋》是现存最早以茶为主题吟咏茶事的赋文。

傅咸《司隶教》提及禁蜀姥卖茶粥;《江氏家传》提及西晋时摊贩卖茶;《晋四王起事》记述"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可见西晋时茗饮已普及,上至王公下及走卒。

郭璞注《尔雅》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庄,蜀人名之苦荼。」。

东晋

317--420《中兴书》提及陆纳以茶果宴请谢安;《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yàn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都是以茶推行俭德。

弘君举《食檄》:「寒温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应下诸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规范以茶待客礼法,主客寒喧后,奉茶三杯,进茶食。

南北朝

420--581南齐武帝遣诏以荼代三牲为祭,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为我国最早以茶为祭礼的记载(493)。

陶弘景(456--536)《杂录》记载:"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和黄山君都是传说中的神仙,可见当时视茶为养生仙饮。

《洛阳伽蓝记》载南齐王肃初降北魏,不喜羊肉、酪浆,每饮茶必一斗,惯食羊肉、酪浆后谓茶为酪奴。北方士大夫就轻蔑地将茶称为酪奴,可见当时南方虽盛行饮茶,但北方尚未普及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475)。

581--618《隋书》记载,文帝开皇年间(581--600)饮茶治头痛。隋朝统一全国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更加便利,饮茶风尚进一步在北方传播。

618--907饮茶传入韩国(新罗)。

(632--646)文成公主出嫁吐番松赞干布,教藏人喝茶。(贞观15年,641)

《开元文字音义》引用「茶」字。

封演《封氏闻见记》载降魔师大兴禅教,推行打坐可以饮茶相伴。(开元年间713--741);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于是茶道大行」,「自邹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记述当时北方茶馆兴盛;封演《封氏闻见记》载蒙古(回纥时期)驱马市茶,开了茶马交易先河(756--758)。

王敷《茶酒论》论茶与酒,将茶饮与酒饮相匹配(玄宗天宝742--755后)。

唐代宗在顾渚山建贡茶院(大历5年,770)。

怀海(720--814)制订《百丈清规》规范茶供养诸法,形成禅宗茶礼。

颜真卿为陆羽三癸亭写《题杼山三癸亭》,为中国最早之茶亭(大历8年,773)。

陆羽(733--804)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780)。

唐德宗始创茶税,十取其一(建中4年,783)。

唐德宗为喝吴兴紫笋而设「急程茶」(贞元5年,789)。

吕温(774--813)等以茶代酒行「曲水流觞」。

日僧最澄携茶子回国,种於比睿山,是茶种传日最早记载(805)。

日僧永忠奉茶嵯峨天皇,天皇下诏植茶进贡,形成弘仁茶风(810--824)。

皎然《饮茶歌》:「孰知茶道全尔真」,最早提及「茶道」(760--840)。

宪宗宰相李德裕(787--850)为喝惠山泉而设「水递」入唐使金大廉持茶种子回国,新罗王使植地理山,为茶种传韩最早记载(828)。

文宗对茶实行专营专卖(太和九年,835)。

阿拉伯人soliman编著有关茶的报告书,是最早的外国茶书(850)。

僖宗赐法门寺自用鎏金银茶具,1987出土后现存陕西扶风法门寺(咸通15年,874)。

张又新作《煎茶水记》,现存论泉最早专书(约827)。

苏廙(yǎn)作《十六汤品》,是论点茶技法最早专书。

北宋

960--1127太宗在建安设官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太平兴国元年,976)。

蔡襄(1012--1067)监造小龙团,著《茶录》。

江休复《嘉复《嘉佑杂志》:蔡襄与苏舜元斗茶,舜元以天台竹沥水胜襄。(1056--1063)。

神宗颁茶马法(熙宁7年,1074)。

徽宗著《大观茶论》包括地产、天时、采摘、蒸压、制造,róng辨等二十目,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1107--1110)。

北宋末,民间盛行分茶(又称茶百戏,水丹青)。

南宋

1127--1279陆游(1125--1210)作与茶有关的诗三百余首。

荣西於1191年自中国带回宋点茶用具及茶籽初种於九州背振山,1207年由其弟子明惠上人植於宇治,后逐渐广植於伊势、骏河、川越、是宇治茶、伊势茶、静冈茶、狭山茶(琦玉县)之起源。1212年荣西著《吃茶养生记》,对日本饮茶推广影响很大。

审安老人著《茶具图赞》,对宋点茶器具有较完整的描述及图绘(咸淳5年,1269)。

1279--1368顾渚茶因泉水枯竭在宋时停产,元代金沙泉复出,顾渚茶恢复生产,元世祖忽必烈赐名金沙泉为「瑞应泉」。

元代饮茶大都加入酥油,因调茶佐料不同而有炒茶、兰膏、酥签等名称。

1368--1644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茶)。对炒青散茶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洪武24年,1391)。

朱权(1378--1448)晚年悉心茶道,著《茶谱》,对饮茶之人,饮茶之环境,饮茶之方法,饮茶之礼仪作了规范,表现求真、求美、求自然的精神,对明清以来茶文化风尚影响颇大。

千利休(1522--1591)集日本茶道之大成,其后人发扬其茶道,成为日本茶道三千家。

威尼斯人giambatistaramusio出版欧洲第一部茶书,开欧人论茶之先河(1559)。

丰成秀吉(1536--1598)奉茶天皇及造黄金茶屋(1585),举行北野松原大茶会(1587)。

张原著《茶录》。本书流传至韩国成为《茶神传》(1573--1620)。

许次纾著《茶疏》(万历25年,1597)。

罗廪(lǐn)(1537--1620)著《茶解》对茶树栽培及绿茶炒制技艺描述甚详(1609)。

1607年荷兰东印度海船自爪哇首次来到中国澳门,转运中国茶叶,于1610年转运回转销欧洲,这是华茶大批量输往欧洲的最早记载。

明朝王室派使入俄,赠茶于俄皇(1618)。

茶饮习尚,风靡全荷,荷属东印度公司嘱其西返船只,每次均购中、日茶叶若干,以资应市(1637)。

蒲松龄(1640--1715)设茶摊集故事写《聊斋志异》。

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出书於明末清初)。

1650年,英人已偶饮茶,其价格每磅茶叶售价自六英镑至十英镑。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英伦敦garway咖啡室开始售茶。

1659年,伦敦本年十一月十四日政治公报称茶、咖啡与巧克力几乎遍街均有出售。

1669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爪哇运华茶入英;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箱茶150担,输往英国,始开中国内地与英国茶叶直接贸易之先声;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华茶源源入俄。

172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植茶失败。

1750年,红茶在荷渐夺绿茶之市场,往昔以咖啡为早餐饮料者,亦多以红茶代之。

1773年,英当局强征美殖民地茶税引发「波士顿茶叶事件」,为美国独立战争之导火线。

1793年,随英使macartney来华之科学家多人,运载中国茶籽至加尔喀答试种。

1802年,锡兰试种茶树失败。

1810年,福建人柯朝携茶籽至台湾,授种茶之法。·巴西植失败。

1823年,robertbruce在印度阿萨姆发现野生茶树。

1826年,爪哇试种siebold博士由日携返之茶籽。

1828年,爪哇试制茶叶成功,后於克拉万省(krawang)的wanajasa设场试种茶树。

1833年,jacobson第六次由中国返爪哇(亦即其最后一次),携回茶籽七百万粒,茶工十五人及制茶工具多种。jacobson以功动被任为爪哇公营茶叶企业之主持人。

1834年,印度总督williamcharlescavendishbentinck下令组织茶叶委员会,研究印茶栽植方案。

印度茶叶委员会派秘书georgejamesgordon赴中国罗致茶工收购茶籽,并考察pāo茶制造方法。

1835年,第一批爪哇茶运荷兰阿姆斯丹(amsterdam)应市。

1835--36年,印度科学会以二对一之比通过移植中国茶树,并通过喜马拉雅山而属意上阿萨姆为最有希望之茶区。

印度在加尔喀答培植之中国茶苗4万2千株,移植於上阿萨姆、古门(kumaon)、苏末尔(sirmore)及南印度。

1838年,阿萨姆茶首次外销八箱运往伦敦。

1839年,阿萨姆野生茶籽首次由加尔喀答运往锡兰。

伦敦成立茶叶拍卖市场,首开世界茶叶自由拍卖交易。

1847年,俄外高加索开始种茶。

1859年,横滨开港,当年输出茶叶40万磅(约180公吨)。

1861年,俄商在湖北汉口成立第一家砖茶加工厂。

1864年,英国人杜德(johndodd)至台湾考察,发现台湾北部淡水河流域适宜发展茶业。於1866年设立宝顺洋行,在李春生(厦门人)的协助下推广种茶及收购茶叶外销。1868年杜德在今台北万华设精制厂,从此台茶便不必运往厦门或福州精制1869年杜德将台茶直接销往美国,并创福尔摩沙茶(formosatea)或称「台湾乌龙」,因为品质优异,风味独特,而声名远播,享誉国际。

1872年,印度人williamjackson发明红茶加工用揉捻机,开红茶制造机械化之先河。

1873年,锡兰茶首次输出,运往英国,计23磅。

1874年,印度人edwardmoney发明茶叶乾燥机。

1878年,爪哇茶园输入阿萨姆茶籽,并采用阿萨姆植茶方法。

1881年,印度茶叶协会在加尔喀答成立。

1883年,日本中央茶商公会成立。

1885年,日人高林谦三获得二项绿茶揉捻机专利特许,后被誉为日本绿茶制造机械化之父。

1886年,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华茶外销日增,是年达13.4万吨(268万担),创历史新高。

1893年,我国茶叶技师刘峻周应聘俄国格鲁吉亚指导发展茶业,后在其故居设立茶叶博物馆纪念其对俄国茶业发展的贡献。

1896年,成立福州机械造茶公司,为我国最早机械制茶业。英国人a.v.smith首先获得袋茶(tea-bag)专利特许。

日本农商务省农务局制茶试验所(国立茶业试验场前身)成立。

1900年,印度茶业协会tocklai茶业试验场成立。

1901年,茶与咖啡杂志(theteaandcoffeetradejournal)在纽约创刊。

1903年,台湾设立制茶试验场(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前身)。

1906年,冈仓天心《茶之书》颠覆西方人对茶的认知。

当代

1914年十七岁的吴荣堂立志以“振兴中华农业”为己任,考入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现为浙江大学),政府的腐败、苛政的残酷、农民的穷困、欠租农民在站笼里的哀嚎给农家出身的吴荣堂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中国农民要翻身,只有自己觉悟起来”,“农民要站起来,要革命奋斗,必须要具备自觉”,为此他毅然决定将自己改名为:吴觉农。其中即有称自己要成为有觉悟的农民,同时也含有要启迪农民要有觉悟的双重含义。

1923年,台湾设茶叶检验所,检验出口茶叶。

1925年,brookebond公司与jamesfinlay公司在东非之肯亚(kenya)购地植茶。

锡兰茶叶研究所成立,政府加征出口茶税补助其研究经费。

1927年,肯亚茶叶首次输出伦敦应市。

1932年,中国成立「农村复兴委员会」,稻、麦、棉、丝、茶五项列为中心改良事业。

193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itc)在伦敦成立,为英属印锡及荷印所产茶叶输出限制五年计划之执行机关。

1935年,w.h.ukers所著《茶叶全书》(allabouttea)在纽约出版;1949年由吴觉农主编,中国茶叶研究社集体翻译的中译本出书。

1937年,中国茶业公司在上海成立,旨在提高茶叶品质,确定茶叶标准,改进茶叶产制运销事宜,以扩大贸易,复兴茶业。

1949年,中国茶叶公司在北京成立,统管茶叶生产、收购及内外销业务。

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业研究所在杭州成立。

1963年,云南省勐海巴达大黑山中发现树龄1700余年的野生大茶树,树高32.1米,干圆3米多。

1964年,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大会及第一届学术年会在杭州召开。

1996年,云南省镇沅县九甲千家寨发现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在海拔2100--2500公尺范围,为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野生古茶树群落。

2009年,张天福提出有机茶的概念,并建议成立“张天福有机茶示范基地”。“张天福有机茶示范基地”实行过程就严格按照“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标准,从选址、规划、开山、种植、管理等各环节进行保证。截止目前,张天福有机茶示范基地分别在安溪、寿宁、武夷山、漳平、永泰等地成立。

21世纪初台湾人发明了“冷泡法”,2013年11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新批下来的专利《一种冷水冲泡型茶叶加工设备与工艺》,进一步提升“冷泡茶”工艺,成为“热泡清茶”品饮方式的补充,丰富了茶饮体验。

各省出产茶叶品种目录

安徽省:

红茶:有祁门的祁红。绿茶:有休宁、歙县的屯绿,黄山的黄山毛峰、黄山银钩,六安的瓜片、齐山名片,太平的太平猴魁,休宁的休宁松萝,泾县的涌溪火青、泾县特尖,青阳的黄石溪毛峰,歙县的老竹大方、绿牡丹,宣城的敬亭绿雪、天湖凤片、高峰云雾茶,金寨的齐山翠眉、齐山毛尖,舒城的兰花茶,桐城的天鹅香茗、桐城小花,九华山的闵园毛峰,绩溪的金山时茶,休宁的白岳黄芽、茗洲茶,潜山的天柱剑毫,岳西的翠兰,宁国的黄花云尖,霍山的翠芽,庐江的白云春毫等;黄茶:有皖西黄大茶等。

浙江省:

绿茶:有杭州的西湖龙井、莲芯、雀舌、莫干黄芽,天台的华顶云雾,嵊县的前岗煇白、平水珠茶,兰溪的毛峰,建德的苞茶,长兴的顾渚紫笋,景宁的金奖惠明茶,乐清的雁荡毛峰,天目山的天目青顶,普沱的佛茶,淳安的大方、千岛玉叶、鸠坑毛尖,象山的珠山茶,东阳的东白春芽、太白顶芽,桐庐的天尊贡芽,余姚的瀑布茶、仙茗,绍兴的日铸雪芽,安吉的白片,金华的双龙银针、婺州举岩、翠峰,开化的龙顶,嘉兴的家园香茗,临海的云峰、蟠毫,余杭的径山茶,遂昌的银猴,盘安的云峰,江山的绿牡丹,松阳的银猴,仙居的碧绿,泰顺的香菇寮白毫,富阳的岩顶,浦江的春毫,宁海的望府银毫,诸暨的西施银芽等。黄茶:有温州黄汤。红茶:有杭州的九曲红梅、绍兴的越红工夫。

江西省:

绿茶:有庐山的庐山云雾,遂川的狗牯脑茶,婺源的茗眉、大鄣山云雾茶、珊厚香茶、灵岩剑峰、梨园茶、天舍奇峰,井岗山的井岗翠绿,上饶的仙台大白、白眉,南城的麻姑茶,修水的双井绿、眉峰云雾、凤凰舌茶,临川的竹叶青,宁都的小布岩茶、翠微金精茶、太沽白毫,安远的和雾茶,兴国的均福云雾茶,南昌的梁渡银针、白虎银毫、前岭银毫,吉安的龙舞茶,上犹的梅岭毛尖,永新的崖雾茶,铅山的苦甘香茗,遂川的羽绒茶、圣绿,定南的天花茶,丰城的罗峰茶、周打铁茶,高安的瑞州黄檗茶,永修的攒林茶,金溪的云林茶,安远的九龙茶,宜丰的黄檗茶,泰和的蜀口茶,南康的窝坑茶,石城的通天岩茶,吉水的黄狮茶,玉山的三清云雾等。红茶:有修水的宁红,景德镇的浮梁红茶,上饶的铅山河红。

四川省(包括重庆市):

绿茶:有名山的蒙顶茶、蒙山甘露、蒙山春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雅安的峨眉毛峰、金尖茶、雨城银芽、雨城云雾、雨城露芽,灌县的青城雪芽,永川的秀芽,邛崃的文君绿茶,峨眉山的峨芯、竹叶青,雷波的黄郎毛尖,达县的三清碧兰,乐山的沫若香茗,重庆的巴山银芽、缙云毛蜂、大足松茗等。红茶:有宜宾的早白尖工夫红茶,南川的大叶红碎茶。紧压茶:有重庆沱茶。

江苏省:

绿茶:有宜兴的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南京的雨花茶,无锡的二泉银毫、无锡毫茶,溧阳的南山寿眉、前峰雪莲,江宁的翠螺、梅花茶,苏州的碧螺春,金坛的雀舌、茅麓翠峰、茅山青峰,连云港的花果山云雾茶,镇江的金山翠芽等。红茶:江苏宜兴的苏红工夫。

湖北省:

绿茶:有思施的玉露,宜昌的邓村绿茶、峡州碧峰、金岗银针,随州的车云山毛尖、棋盘山毛尖、云雾毛尖,当阳的仙人掌茶,大梧的双桥毛尖,红安的天台翠峰,竹溪的毛峰,宜都的熊洞云雾,鹤蜂的容美茶,武昌的龙泉茶、剑毫,咸宁的剑春茶、莲台龙井、白云银毫、翠蕊,保康的九皇云雾,蒲圻的松峰茶,隆中的隆中茶,英山的长冲茶,麻城的龟山岩绿,松滋的碧涧茶,兴山的高岗毛尖,保康的银芽等。红茶:湖北宜昌的宜红工夫。

湖南省:

绿茶:有长沙的高桥银峰、湘波绿、河西园茶、东湖银毫、岳麓毛尖,郴县的五盖山米茶、郴州碧云,江华的毛尖,桂东的玲珑茶,宜章的骑田银毫,永兴的黄竹白毫,古丈的毛尖、狮口银芽,大庸的毛尖、青岩茗翠、龙虾茶,沅陵的碣滩茶、官庄毛尖,岳阳的洞庭春、君山毛尖,石门的牛抵茶,临湘的白石毛尖,安化的安化松针,衡山的南岳云雾茶、岳北大白,韶山的韶峰,桃江的雪峰毛尖,保靖的保靖岚针,慈利的甑山银毫,零陵的凤岭容诸笋茶,华容的终南毛尖,新华的月芽茶等。红茶:湖南安化的湘红工夫。

福建省:

乌龙茶:有祟安武夷山的武夷岩茶,包括武夷水仙、大红袍、肉桂等,安溪的铁观音、黄金桂、色种等,祟安、建瓯的龙须茶,漳平的水仙茶,永春的佛手,诏安的八仙茶等。绿茶:有南安的石亭绿,罗源的七境堂绿茶,龙岩的斜背茶、武平绿茶,宁德的天山绿茶,福鼎的莲心茶等。白茶:有政和、福鼎的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福安的雪芽等。花茶:有福州的茉莉花茶,还有荣莉银毫、荣莉春风、荣莉雀舌毫等。红茶:有福鼎的白琳工夫,福安的坦洋工夫,祟安的正山小种,政和的政和工夫等。

云南省:

红茶:有凤庆、勐海的滇红工夫红茶、云南红碎茶。普洱茶:有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大理、昆明、安宁等地的普洱茶散茶和紧压茶。绿茶:有勐海的南糯白毫、云海白毫、竹筒香茶,宜良的宝洪茶,大理的苍山雪绿,墨江的云针,绿春的玛玉茶,牟定的化佛茶,大关的翠华茶等。

广东省:

乌龙茶:有潮州的凤凰单枞(凤凰乌龙、凤凰水仙),还有岭头单枞、石古坪乌龙、大叶奇兰等。红茶:有英德红茶、荔枝红茶、玫瑰红茶等。绿茶:有高鹤的古劳茶、信宜的合箩茶等。

海南省:

南海、通什、岭头等的海南红茶。

广西壮族自治区:

绿茶:有桂平的西山荼,横县的南山白毛茶,凌云的凌云白毫,贺县的开山白毫,昭平的象棋云雾,桂林的毛尖,贵港的覃塘毛尖等。花茶:有桂北的桂花茶。红茶:有广西红碎茶、百色凌云红茶。

河南省:

绿茶:有信阳的信阳毛尖,固始的仰天雪绿,桐柏的太白银毫等。红茶:信阳红茶。

山东省:

绿茶:有日照的雪青、冰绿等。红茶:日照红茶

贵州省:

绿茶:有贵定的贵定云雾,都匀的都云毛尖,湄潭的湄江翠片、遵义毛峰,大方的海马宫茶,贵阳的羊艾毛峰,平坝的云针绿茶等。红茶:贵州遵义黔红工夫。

陕西省:

绿茶:有西乡的午子仙毫,南郑的汉水银梭,镇巴的秦巴雾毫,紫阳的紫阳毛尖、紫阳翠峰,平利的八仙云雾等。红茶:秦岭红茶。

台湾省:

乌龙茶:有南投的冻顶乌龙,台北、花莲的包种茶等。红茶:台湾鱼池的台湾红茶。

甘肃省:

陇南文县,历史悠久,古称阴平,是一块适宜万物生长的得天独厚的宝地。文县南部碧口地区大山深处,终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尤以李子坝茶叶最负盛名,被誉为“陇上茶乡”。

史书记载,早在三国时文县就有茶,宋代时文县已是当时川蜀产区的重点产茶地之一。

文县茶叶闻名遐迩,享誉四方,人工种茶历史悠久,有的村民就取“茶园村”。明清以来,碧口镇茶馆林立,为名流雅士、商贾旅客品茗清谈之地,所有茶多为自产。在文县深山密林之中,生长着古老的野生茶树,辉映日月光华的虬枝绿叶向世人诉说着阴平茶史的久远。

新疆省:

新疆林芝市的“易贡”藏语意为“美丽”,也称“心满意足的地方”。易贡茶场坐落在西藏林芝市易贡国家地质公园内,周边森林茂密,终年云雾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适宜开发高品位绿茶、红茶和黑茶。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机茶叶生产基地。

来源:茶书院,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新刊: 听说,爱茶人都是好“色”之徒

满庭芳•绝色中国茶

今年央视春晚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是一档名为《满庭芳•国色》的节目,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追寻中国传统色彩,五个色系赋予五种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再由五位青年舞者分别以水袖、伞、扇子、花翎、剑五种器物的舞蹈演绎,呈现出美轮美奂的中国风,传统美学与文化再度惊艳了国人。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翼,茶中蕴藏的色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广阔的世界,红得绚烂,白得透彻,绿得鲜萃,蓝得深邃,黄得贵气……以色彩的视野重新认知茶、洞悉茶中美好,窥见的却是千年茶文化的绚烂与博大。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中国是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是个科技大国,但归根结底是个文化大国。满庭芳•绝色中国茶,一次不同视角的文旅之旅。

白茶照人冰雪同 ——中国茶的白色美学与精神底色

白,是茶之叶色,亦是汤色,还是瓷之色。或银装素裹,或类冰似雪,纯洁高雅,与高洁的品行及纯粹的人格隐隐相合。这也是茶人的精神底色和终极追求。白色,明度最高,且无色相。看似无色,却包罗万色——包含了光谱中所有颜色光的颜色。虚空,空寂,包容的禅意,茶禅一味。此正是:“白茶照人冰雪同。”

红与火的映照 ——茶中火的工艺

东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释读红色为“帛赤白色”,意思是丝织物的颜色为粉红色或桃红色,由此可见,红是浅于丹的一种颜色。红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扎根更深;红是中国人熟悉的颜色,与年节有关,有喜庆有关。

而红与火相搭配。火者,炎而上,为燃烧的火焰形象摹画。“火”是文明的代名词,是生存的保障,掌握了火后,人类更加自由。古人将东西南北中与木金火水土分别相配,故南方为“火”,南方的嘉木正需要火的历练。

浓翠浅绿,映照一杯中国茶

绿,帛青黄色也。《说文》指出,绿是由蓝和黄混合成的颜色,一般草和树叶呈现这种颜色。作为中国传统色彩之一,绿色代表着勃勃的生机,给予人希望,象征着和平,它是最贴近中国人生活的颜色。

绿色,不仅是春天的颜色,更是中国茶的主色调。中国人爱茶,不仅爱它的鲜灵滋味,更有那油亮嫩绿的外形,令人沉醉。春天的颜色,虽说是五彩缤纷,但只要想起茶山上的春天,最先映入脑海的颜色,还是那漫山遍野的浓翠浅绿。

跨越时空的一抹“蓝” ——中国茶的蓝色传奇与远洋之路

蓝色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

它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并非主流色彩,偶尔在一小段历史时期或被某一个阶层所钟爱,从而得以展示它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成为经典和永恒。

蓝色,它遥远,在西方文化里,象征着乌托邦式的梦想。同时蓝色也代表了对生活中的一种渴望,可以给人积极生活的动力。

蓝色海洋,跃动生命的脉搏,连接起各国的茶路。海上丝绸之路,也是茶叶之路、瓷器之路,通过这条通道,中国茶与茶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君不可一日无茶 ——从帝王所享到普及于民的茶文化

据史书记载,唐高祖曾下令只有天子才能身着黄色衣服,至赵匡胤黄袍加身,以至从宋代起,黄色被皇家垄断,公卿士庶均不能用,用则有谋反之意。斗转星移,世时变迁,黄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富贵、阳光的象征,这是其他颜色所不能比拟的。

汉语中,黄与皇同音,黄便有指代帝王的引申义。中国茶出于草民,却为皇家所享,继而普及于民,留下多少绚丽的篇章为后人津津乐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炎帝,写下《大观茶论》宋徽宗赵佶,下令喝散装茶叶的明太祖朱元璋,嗜茶如命的雍正、乾隆……这些帝王与茶的故事已耳熟能详,本篇暂且不表,来看看其他几位帝王与茶的故事。

习茶

清古人生太和味 ——从味韵层面评鉴老树茶

茶和人一样,也有“清古”一说,在这样的茶品里,我们能喝到既清正又绵厚的气韵。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没有听到对老茶树的推崇;在市场经济年代,才出现更多富于个性的茶品。所以二十多年前,普洱茶讲的是唛号,注重拼配的技术,追求芽头、嫩度;岩茶也讲的是等级,在意量产和后期归堆拼配。今天,树龄更大,产量稀有的古树普洱或岩茶中的老丛,成为市场的珍品,价格也更高。

岩茶以老丛为珍稀之品,如果是某个品种的母树那简直就是绝品了。凤凰单丛也讲古树或老丛,有很多古树的价格一斤能卖到数万元,一些品种的母树或树龄大的“二代”,都是玩家追捧的珍品。普洱茶讲古树,甚至细分到古树、大树、中树、小树,都有相对应不同的价格。

今天这种场景,是因为老树的口感更好的原因,还是纯粹出于概念的吹捧呢?我们不妨找些纯正的茶样,做对样的审品,所谓“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老树茶的滋味有哪些特点,小树茶又如何表现,这样就能更清晰地明辨事物的真实。

物语

今朝风日好,尽在茶席上

茶道器具,素来可大可小。大到炭炉,银壶,小到茶席上的方巾,盖置,都在一方茶席之上,真真切切地映照每一个茶人的美学日常。许多才华横溢的茶友,在茶席设计上,从茶针到杯垫,甚至到小小的一方茶巾,都很有可能出自她们自己的妙思巧手。

幽赏

听花开的声音

“中华民族是讲究花(華)文化的民族,如花在野,能感受到四季的更迭。插花,并不是要束缚,而是在合适的条件下,带着尊敬自然与感恩的心态,将它请到器皿里留下,还原眼见令人心动的景色,让它比原来长在枝头上更加美丽,更加备受关注,让它的开放更有意义。”这是半碗爱花、惜花,择善道而行之的生命观,让植物保持自由姿态,对自然心生敬畏才是她想要的插花艺术。

茶味淡时情更浓

随着年岁渐长,生活不知为何变得越来越忙碌,时间也变得飞快。从前隔三差五,能以各种名头约好友相聚闲谈。而如今,互相约好个三五次,都会因各种缘由聚不齐人而取消,一晃眼两三个月过去了,好不容易才把大家又重新聚在一起。最近,大家手头的事情渐渐都放松了,这才得了空闲,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

问茶

在德化,“窑”望中国茶

“流经刺桐港的河流,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是经过京师(杭州)那条河的一个支流(晋江)。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德化)城。这里除了烧制瓷杯或瓷碗碟外,别无可述之处……大批制成品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币可以买到八个瓷杯。”

马可•波罗亲眼目睹了当时德化制瓷业之盛。据传,他还把德化瓷器带回国。如今意大利圣马可教堂收藏的一件德化窑青白釉四系罐,就是他从中国带回的。这种瓷罐,又被称为“马可•波罗罐”。他在德化游历之所见,正值宋元时期——德化窑陶瓷的黄金时代。

将进茶

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得回味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民族也成就了一方独特的茶文化。有一种茶要放七种佐料(生姜沫,花生,桂皮,红糖,乳扇,蜂蜜,花椒)你听过吗?

茶,给自己留点无用的美

茶之美,是一种没有目的的快乐,是一种无用的装点。有此生活必需之外的闲散,生命便可过得更有味道些,更有意义些。

七碗流风

普洱茶的顶级审美

普洱茶的核心审美是什么呢?或者是普洱茶区别于别的茶类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呢?自然是“越陈越香”。

当然这个越陈越香并不是无休止的,更不是随意地,而是一直处于运动与观察中的。喝茶本身是件朴素而又安静的事物。它绝不是动辄几百万的上千万的天价老茶(更何况许多茶是臆想品),也不是随便一个什么普洱茶,到了一个什么特定的年限,就一下子变成了“越陈越香”的概念。

序《新八大茶山》

杨普龙写《新八大茶山》,把江内的古六山全放到了文字外面,专心于大勐龙、南糯、格朗和、勐宋、贺开、布朗、巴达、景迈八山,视其为他的茶国,他的小世界和安身立命处。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吴远之:大益未来将服务全球一亿人

  编者按

  日前,东方财经杂志社等媒体的记者前往中国西部的边陲小镇——云南勐海县,深入探访了在国内外茶人心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大益集团及旗下核心企业勐海茶厂。记者们在走访中看到,普洱茶之所以能从云南的一座座深山,走向市场让国人知道、走出国门让世界知道,大益集团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路记录下了所见与感想,也通过采访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先生对大益有了更深的了解。随后,在《东方财经》杂志、《东方文化》杂志分别发表文章,以媒体的角度,阐述了有关大益品牌发展、有关勐海茶厂、有关大益人精神以及普洱茶未来等的多方思考。文章刊出后,朋友圈转发不断,引起广泛关注。

  茶,南方之嘉木也。

  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数千年来,这片起源于中国云贵高原的神奇叶子传遍全球,成为160多个国家30亿人喜爱的饮品。目前全球茶叶年产量约为570多万吨,普洱茶产量虽仅占其中的3%,近年来却以其独特口味、保健功效和收藏属性在消费者中广受欢迎,受关注度远超其他茶类,堪称茶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先生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大益集团近十几年来深耕普洱茶领域,目前已发展成为以普洱茶为核心,涵盖茶、水、器、道四大事业板块,贯穿科研、种植、生产、行销与文化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其生产规模、销售额、品牌综合影响力稳居同行业第一,品牌专营店数量更创全球同类门店之最。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表示,从发展的角度看,普洱茶产业才刚刚起步,大益要做现代普洱茶的开创者和引领者,未来将为全球一亿人提供服务。

  现代普洱茶工艺的开创者

  普洱茶的起源已很难考证,但其历史上首次辉煌可追溯到清朝。

  清代初期,先是经吴三桂争取,普洱茶纳入在云南永胜开展的与藏区的茶马贸易,开始大规模进藏;后是鄂尔泰在六大茶山推行改土归流,颁布了茶法与贡茶制度,将普洱茶带入了贡茶时代。到雍正年间,普洱茶成为宫廷内深受欢迎的“贡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从皇亲国戚到达官显贵,都对普洱茶情有独钟,形成了普洱茶历史上的第一次盛世。

  然而,此后的普洱茶却再次陷入沉寂。普洱茶产在云南,但直到21世纪初,仍旧是藏在深山人未知,饮用人群局限于港、台、东南亚等狭小的市场,在大陆鲜为人知。直到21世纪初,在港台普洱茶爱好者的穿针引线之下,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理念大行其道,普洱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涨,逐渐风靡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开始了真正的黄金时代。

  2004年之前,吴远之与普洱茶并无太多交集。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之后又获得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他曾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直到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吴远之率团队毅然收购了长期亏损的勐海茶厂。

  勐海茶厂是大益集团的核心企业,1940年由巴黎大学毕业的范和钧先生创建,是不折不扣的“中华老字号”,在普洱茶界的地位类似于黄埔军校。如今在云南从事普洱茶行业的活跃人物,很多与勐海茶厂有或深或浅的渊源。

  更重要的是,勐海茶厂是当之无愧的现代普洱茶工艺的开创者。
  ■有着79年历史的勐海茶厂大门

  吴远之说,2000年以后普洱茶产业虽已开始升温,但当时普洱茶的制作还比较混乱,没有什么标准,广东、湖南、江西都在做普洱茶,有用小叶种茶做的,有用大叶种茶做的,制作水准也参差不齐。直到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之后,逐渐规范了普洱茶的制作原料、制作技术,设计研发了一系列现代化加工设备,制定了普洱茶制作的一系列标准,才让原本混乱的普洱江湖安定下来。

  “很多人认为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很简单,以为就是拼一下,压一下,其实不然,比那复杂得多了。不同的产地,不同的气候,茶树怎么种,用什么苗,怎么管理,怎么粗加工,不同的茶怎么拼配,用什么工艺,都是很讲究的。我们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拥有这个行业绝大多数的专利技术。”吴远之说。
  ■如今的勐海茶厂现代化车间

  2008年,“大益茶制作技艺”成为普洱茶工艺代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勐海茶厂的“7542”生饼、“7572”熟饼,被业界公认为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标杆产品。同在2008年,普洱茶国家标准出台,明确普洱茶的定义为: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云南拿回了普洱茶的话语权,普洱茶行业逐渐走向规范化,进入了“最好的时代”。

  全球微生物制茶的创造者

  昆明金牛路7号,一个占地3000多平米的普通院落里,却藏有大益保密级别最高的商业秘密。这个被大益内部称为“七号院”的地方,正式名称是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也是吴远之引以为豪的微生物制茶法诞生之地。

  “现在不管国与国也好,企业与企业也好,真正的竞争其实是科技竞争,普洱茶行业也一样。你不掌握先进科技,就要被动挨打。我们差不多十年前就认清了这个事实,开始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微生物与普洱茶的关系。”吴远之说。

  2013年,以大益博士后工作站为基础,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每年可得到大益集团销售收入3%-8%的研发经费投入。2014年到2015年,“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研究中心”“云南中检大益集团茶叶检测中心”相继在大益七号院挂牌成立。2018年,大益集团与中国微生物领域顶级专家合作的邓子新院士工作站在大益七号院正式揭牌。大益集团成为中国首家拥有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普洱茶企业。
  ■大益“七号院”内部照

  大益七号院立足于普洱茶微生物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与利用,开发系列健康普洱茶产品。从2011年开始,大益七号院采用高通量测序、大数据分析技术、纯培养技术、色谱层析技术、波谱检测分析技术等手段,对40余年“大益酵池”微生物进行研究,历经5年,揭示了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消长规律,掌握了适宜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溶氧等参数,实现了优势、共性、有益微生物的可培养,并于2016年5月成功创制“微生物制茶法”。

  “微生物制茶法与普洱茶第一代、第二代发酵技术之间不是割裂的。我们把茶叶里的微生物找出来并管理它,有的微生物可能影响风味,有的可能影响汤色,通过人工管理,去劣存优,可以有效提升普洱茶的品质和稳定性。这是科技和工业化带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吴远之说。

  “驾驭微生物”让大益的普洱茶产业翻开了新的一页。2018年6月,大益首款使用微生物制茶法制作的发酵熟茶——益原素A方首次亮相。该产品菌香明显、入口甜、无异杂味,富含小分子发酵茶多酚,上市后受到普洱茶消费者的高度评价。

  吴远之认为,“微生物制茶法”是大益对中国茶产业最大的贡献,奠定了大益集团在全球茶业发展史中的地位。对于这一点,他十分自豪,“微生物制茶的整个技术体系都在我们手里。大益是全球微生物制茶的创造者,真正的引领者。”

  存世普洱茶的供应者

  在香港仕宏2018秋季拍卖会中,勐海茶厂出品的12提“88青饼”以672万港元成交,30年间价值提升了上千倍,显示了普洱茶非凡的收藏价值。

  大益普洱茶的收藏价值是业内公认的,在投资收藏市场占有压倒性的优势。特别是在中期茶和老茶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话语权,在市场集聚了非常高的产品存量和占有率。“经典的存世的普洱茶,一饼茶能卖几万元,甚至十万、百万的,基本都是我们的产品。”吴远之说,在这个意义上,大益相当于葡萄酒行业中,全球前20名酒庄的组合体。“收藏级葡萄酒的交易,肯定出自全球历史最悠久、最顶端的酒庄,普洱茶也一样,现在收藏级的产品,90%是大益的。”
  大益普洱茶的收藏价值还体现在其高流通性。不管是在广州芳村批发市场还是大益遍布全国的门店,甚至是众多茶友之间,只要是优秀的大益产品,在流通上就不会有问题,随时可以变现,这是其他厂商很难比拟的。在芳村市场,甚至有每天更新的大益指数,可以随时查询大益主要产品的价格。目前,大益已经构建起一个稳定的投资收藏体系,形成了包括厂家、经销商、市场中介、藏家和投资者在内的投资收藏生态圈。据吴远之估算,大益产品每年的交易额在500亿元以上。

  大益产品在投资收藏市场的强势,是长期经受市场考验积淀而成,在岁月的长河中已经赢得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信任和支持,大益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背后,是大益集团多年来的诚信和担当。

  不过,对于外界所说的普洱茶的“金融属性”,吴远之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吴远之看来,普洱茶是微生物茶,有其独特性,“普洱茶在没有被喝掉之前,微生物一直在工作,茶的品质是一直在变化的。”也就是说,20年前买的那饼普洱茶与保存到今天的这饼普洱茶,是两个不同的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茶的品质更好了,价值更高了,但是由于有消费,存世的数量更少了,所以价格自然更高了。相当于你是用更高的价格买了一个新产品,这与金融无关。”

  吴远之认为,普洱茶行业目前已经进入“最好的时代”,一个分工合理并充分个性化的时代。他以德国的啤酒业为例说,在以啤酒著称的德国,没有一个全球知名的啤酒品牌,但是很多家庭都自己酿啤酒,消费者追求的是差异化、个性化。而中国的普洱茶市场,既有大益这样的行业领军者,又有很多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小厂商。“我们有规模优势,他们有成本优势,各有所长,相互补充,所以就普洱茶行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中国传统茶道的传承者

  中国有两句古语,一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二是“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在中国就是生活,就是文化。自唐代陆羽创立茶道,一杯清茶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风雅。然而近代以来,国运多舛,中国茶道日渐衰微。有感于此,2010年5月,吴远之在昆明成立了中国首家职业茶道研修机构——大益茶道院,致力于中国茶道的交流与推广,创立了以“惜茶爱人”为宗旨,以“洁静正雅”为美学纲领,以“守真益和”为修心法则,以“大益八式”为修持仪轨的大益茶道体系。2016年3月,大益又在西双版纳勐海县成立了中国茶修中心,依托最古老的茶树,最生态的茶园,最悠久的制茶史,开设最专业的茶课,为海内外爱茶人士提供缔造高品质的茶道文化研习场所。
  ■茶修中心活动

  吴远之本人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长期从事茶道学术研究与实践,在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创立了茶道认知学,着有《茶道九章》《大益八式》《大学茶道教程》《茶悟人生》《牧师也爱茶》《茶道与文学》等多部茶道作品。

  吴远之认为,中国茶道是“三味一体”:首先是茶的滋味,即以回甘体验为基础的品饮活动;其次是茶的品味,即茶事审美等一系列艺术活动;最后是真味,即在人类的信仰、哲学、心灵等层面也给予茶非比寻常的重视。“禅茶一味”“吃茶去”等一系列命题的提出,无不透露出中国古人由茶悟道的大智慧。

  自古以来,茶道与佛教、道教有着很深的渊源,茶文化与佛、道文化的融合,已经被挖掘得淋漓尽致,然而茶文化却与世界上拥有信徒人数最多的基督教少有交集。2014年11月,吴远之首次提出“茶道中的基督精神”——牺牲、奉献与爱的真谛,随后与昆明三一国际礼拜堂联合发起“茶席边的圣经”项目,旨在为基督徒提供一种优雅的灵修方式。“茶席边的圣经”获得中国基督教协会及多家神学院高度认同,被认为是茶文化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布朗山茶园基地

  近年来,大益在茶道传播方面做了大量探索,试图借助多种艺术形式,植入茶文化,传播茶文化。2015年11月15日,以吴远之原创故事《凤凰求茶传奇》为蓝本创作的全球首部茶主题交响乐——《春莱虹瀚?云南随想》在国家大剧院正式上演;2016年12月,由大益茶道院推出的全球首部原创茶庭剧《兰羽恋》在昆明莲花池庭院剧场成功首演。“茶庭剧”的特色是首次将茶、庭院、戏剧三种元素有机融合,为观众提供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全方位的风雅艺术享受;2016年5月,大益集团在云南成立了大益文学院,首开国内大型民企创办文学机构之先河,至今已出版“大益文学”系列丛书多部,中国和欧美一大批一线诗人、作家、评论家为系列丛书奉献了最新佳作。

  在大益集团一系列以茶为媒介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尤值一提的是法国艺术家里奥来(LionelSabatté)2014年进行的“五月羊”系列艺术创作。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这位顶级的法国年轻艺术家以大益普洱茶为主原料,把希腊酒神的动物与中国茶之精神巧妙融合,创作了一系列成熟、巧妙的羊造型雕塑,以此向中国农历羊年致敬。评论人士认为,里奥来之所以用云南普洱茶作为表现“五月羊”的媒介,是因为黑色的普洱茶本身就具有金属般的凝重表征,其质朴形象彰显出厚重和力量的原始美感,折射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机缘巧合的是,2015年7月,中国国家领导人访法结束后,法国外交部长法比尤斯向其赠送了一座里奥来的“五月羊”雕塑作品作为生日礼物,法比尤斯说:“人们说茶可以保存100年,我们中法两国的友谊也会地久天长。”

  明年,大益的核心企业勐海茶厂即将迎来80周年大庆。在吴远之看来,大益毫无疑问是一家长寿企业,企业零负债,没有生存压力,而且大益的根基很坚实,能够抵抗风雨,健康成长。“大益的发展不会太快,但也绝对不慢,别的企业可能会突然停下来,大益不会。因为大益的产品一直在消费,在交易,在收藏,在产生价值。大益能够生存80年,有其内在的逻辑,内在的生命力。”
  ■勐海茶厂全景

  吴远之甚至已经看到了20年之后的百年大益。在他的设想中,大益未来将通过“同心多元化”,从多个维度引领普洱茶消费的新潮流。

  2019年3月,吴远之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披露了大益集团的长远发展目标:大益未来要为全球一亿人提供服务。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亿人,大约相当于全世界人口的七十分之一。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宏大的目标,大益将如何实现?

  在吴远之看来,这虽然是个宏伟的目标,但并非没有希望实现。“目前全球有饮茶习惯的人有30多亿,如果三十分之一喝普洱茶,就是一亿人。”从目前普洱茶产量的占比来看,似乎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目前普洱茶产量占全球茶产量的3%左右,接近三十分之一,而且普洱茶未来显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吴远之的设想中,大益未来服务的人群是呈金字塔型分布的,一亿人是指包括偶尔消费人群在内的所有消费人群,其中一千万人是习惯性消费人群,最核心的十万人则是骨灰级普洱茶爱好者和收藏者。

  为了实现这一长远目标,大益近年来正在抓紧布局,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目前,大益集团在传统茶产业链的运作已经非常成熟,实现了传统普洱茶、快消茶、茶器茶具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全覆盖。大益茶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在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设立了分公司。

  此外,大益还不断探索“普洱茶+”模式,“茶+餐”的大益膳房、“茶+科技”的大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茶+时尚生活方式”的大益茶庭、“茶+旅游”的大益庄园、“茶+教育”的青年茶庭等相继运营,拓展了产业链的新维度。据透露,在金融、医疗、地产等领域,大益也正在筹备或已开始涉足。
  ■勐海大益茶庭

  在文化领域,大益的布局同样宏大,除了前文提到的大益茶道院、大益文学院,大益智库、中国—东盟企业家俱乐部也先后成立,由大益发起的中国—东盟企业家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社会评价不俗。所有这些布局,都剑指未来服务全球一亿人的大梦想和大目标。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吴远之反复提及“极致”,对技术、对艺术、对人文的探索,都要极致到“高处不胜寒”的程度,这就是大益的标准。在“狼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吴远之更欣赏对职业的专注和“自然发酵”,他说一个人的时间有限,大脑容量有限,对事物的接纳也是有限的。“专注”看上去是一种“憨”,但这种憨会让人顺从真理,一意坚守,不去斤斤计较,大智若愚,大成若缺,最精明的憨反而会成为最高的智慧。

  作者:马歌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经杂志东方财经杂志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