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仿古窑变茶具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紫砂壶常见的知识问答

什么是紫砂?
答:紫砂,又叫紫砂陶,是我国时代万历以来至现代,宜兴蜀山镇用质地特殊的紫砂泥制坯,烧成后质地坚硬,呈赤褐、淡黄或紫黑色无釉精细陶器,有优良的宜茶 功能,制器以紫砂茶壶为主,也有紫砂花盆等大宗产品,还有紫砂瓶、鼎等文房雅玩及雕塑陈设品,是宜兴著名的工艺品。
紫砂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地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紫砂做成壶,那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
紫砂泥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


什么是“豫丰”紫砂壶
“豫丰”为清末至民国紫砂陶器店号。为吴颐山嫡传后裔,世居蜀山南街的吴同构其父吴启南于清宣统二年( 1910 年)所开,早期所用印款为“鼎裕”,用竹刀所镌刻民国始用店号印款“豫丰”。印款为葫芦图案,中间有“豫丰”二字。豫丰紫砂陶器店至抗战年间在吴同构手中 败落.
豫丰”紫砂壶并非名家壶,只是清末民初我国民间家庭日用品,壶体较大,属于“家庭装”,当时在黄河以北最为常见,南方民间家庭多用直身瓷质茶壶。目前“豫丰”紫砂壶有一定收藏价值,但由于量较多,普遍价值较低。

紫砂壶如何听音辨壶?
很多壶友喜欢敲击紫砂壶,根据声音来判断紫砂壶好坏,这不是一种科学的鉴别紫砂壶方法。
紫砂壶声音沙哑还是清脆主要和烧成玻化程度有关,玻化程度更专业点的叫法是“烧结度”。烧结度高声音相对较脆,吸水率低,颜色滋润;烧结度偏弱,则向反,敲击声音沉闷,吸水率高,颜色晦涩无光泽。
前者有看相,但后者相对容易泡养一点。
现在宜兴许多搞泥料的人,专业知识比较贫泛。只在乎烧成"第一眼"效果,对一些泡养以后效果并不在意。这点需壶友对紫砂泥料有一定的认识。

谁率先制成了紫砂壶档坯模型?
近代制壶名家王寅春率先制成了紫砂壶档坯还模型,进行了工艺史上的重大革新。
王寅春,祖籍镇江,曾拜金阿寿为师学艺。1920年,他定居上袁村,自产自销紫砂壶。他制作的水平壶做工精巧,坯体极薄,出水流畅,于是迅速在紫砂行业内声名鹊起。
王寅春的作品线条清晰,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个性鲜明,精湛的制作技艺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在制作方器和筋囊货方面有相当高的水平,筋囊 器口盖都能调换方向,严密合缝。他的代表作有亚明方壶、园条壶、六方菱花壶、六方抽脚壶、梅花周盘壶等。王寅春也擅长制作光素器及杂件类,在每件作品中都 有自己的创新之处,他的代表作品还有群花提梁壶、红串盖壶、倒把西施等。
他是一位敬业而又非常勤奋的紫砂艺人,也曾做过一些仿古高档茶壶,如掇球壶、矮蛋包壶、仿古壶等。



紫砂壶段泥吐黑原因
“段泥吐黑”主要是指质地疏松“段泥”壶泡养以后表面因为吸附黑色素。一般质地坚密的泥料,做功到位,烧结度合适。就不会出现此类问题。
造成段泥吐黑主要原因是,烧结度不够;形成因素主要是选矿不好泥料致密度差,结构疏松等原因。

紫砂壶胎面的黑色斑点是什么?
紫砂壶表面“黑色斑点” -----可能是泥料中的铁质,俗称“铁砂”。泥料不经过除铁的话烧成成品大多会出现黑色斑点,温度过高会出现熔点孔.。
紫砂泥料不经过除铁的话烧成成品大多会出现黑色斑点,温度过高会出现熔点孔。 
朱泥中的铁质是完全正常的。因为朱泥含铁很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有铁质析出,出现铁熔点。

紫砂相比玉器、青瓷有何肌理之美?
肌理是“由于材料的不同配列,组成和构造,而使人得到的触觉

质感和视觉质感”。青瓷、紫砂与玉器相比,青瓷侧重于“视觉肌理”,紫砂则更强调“触觉肌理”。触觉,是皮肤感觉的一种。皮肤是触觉的感受器,外界对皮肤 的接触,压迫和振动都能给人不同的刺激和不同的心理感受。触觉和视觉一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
“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任之方也,。。。。”历代统治者把玉石的一些自然属性引伸比附,将它导向社会政治和伦理领域,在古代社会有着特殊的角色。
青瓷沉静柔润的“视觉质感”,可以说已达到了与玉器无别的境界,但是它在表面的一层釉,光滑清冷,它和人的肌肤接触,给人冷漠之感,色调属于冷色系统。
紫砂陶色彩以暖色为主,轻肤细理,光而不滑,细而不腻,,沏泡热茶给人舒适的触觉享受。紫砂陶的触觉肌理得益于一是紫砂泥的优良本质,其次是手工处理的特殊工艺,三是依仗烧成的温度和气氛的控制严格,
总而言之,宜兴紫砂陶器的触觉肌理之美,深受中国玉器的影响,是材质美、技艺美、形式美共同追求,它是宜兴紫砂整体艺术美得重要组成部分。



紫砂泥颗粒有哪些特征?
宜兴紫砂始于宋,盛于明清,是介于陶与瓷之间属半烧结精细器,表里不施釉,有一定机械强度,又有一定的气孔率,既不渗漏又有良好的透气性。紫砂泥颗粒对紫砂壶在成型、烧成、观赏中起着作用。
1、壶以砂为上,在成型过程中,坯料细度一般分为16#、24#、32#、40#、60#、80#、100#,还有相应的特殊码数。坯料颗粒细,则可塑性提高,机械强度也提高:反之,坯料颗粒粗,则可塑性降低,在成型过程中 不易变形,稳定性好,收缩性小。
2、在烧制过程中,细颗粒则收缩大,烧成温度降低,易变形。
粗颗粒在烧成过程中收缩小,烧成温度升高,不易变形,成品率提高。
3、对观赏的影响。在泥料中加以熟颗粒,变形程度更小,产品更稳定,收缩更小,表面形成梨皮效果,有一定的观赏性,肌理效果明显。泥料中加生颗粒,则收缩大,烧成后表面面光滑,颗粒隐在表面,容易形成莹润感,手感佳,玉质感强。

壶鉴赏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紫砂不但有着优良的实用性,还有着令人玩赏不一的艺术性。品赏紫砂壶艺术已成为收藏界和陶瓷造型设计的一门研究学问。
一把紫砂壶的优劣,主要看以下几点要素:
1、材质要素
紫砂壶的本质是材质。纯正的紫砂土炼制而成的壶,在不同温度下可能会出现多种深浅不一的色泽,但它的表皮始终有玉质般的光泽,滋润不腻手,沙粒隐现不扎手,而且保持着细密的气孔率,令壶透气性好且又不渗水。
2、造型要素
造型大体分为几何;筋纹;自然型。三种基本造型中又有动态、静态、动静结合。除此之外,紫砂壶还有虚实之形。实型就是我们所见到的紫砂壶壶体,而虚型则是 壶把与壶身之外的空间,以及壶嘴伸出的外沿之虚空曲线。这里的搭配有方或圆或椭圆,或弯或曲或直,运用得当,把握分寸,使壶增加无穷的魅力。
3、神要素
神即神韵,说不清道不明,神韵依附与造型,神韵并不是每把壶都能体现的,这与作者的思想、灵气、文化修养密不可分。品赏者要多看多把玩多研究才能领略其中的神韵。
4、色泽要素
色泽与泥质有密切关系,好泥必有美色,同时与窑火有关联温度不到或是过火都会造成壶色不佳。
5、文化要素
文化要素即文心,一把好壶,不但让人欣赏到形态之美,更要让人从文化的内涵里品赏到一种文化修养。
紫砂壶的文化内涵有多方面,要见到作者的思想和易趣。小壶,玲珑雅趣,大壶,古朴性厚。竹梅松,高风亮节。这都代表着壶的文化内涵。

紫砂泥的特色都有哪些?
一、可塑性好。以紫泥为例,它的液限为33.4%,塑限15.9%, 指数为17.5%,属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单独制成,再粘到壶体上后可以加泥雕 琢加工施艺,方形器皿的泥片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成型,再进行加工,这么高的可塑性,为陶艺家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施展工艺技巧,提供了物质 保障。
二、干燥收缩率小。紫砂陶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8%左右,烧成温度范围 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谨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壶的粗,壶口而不怕失圆,与嘴比例合度,另外 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与壶身同样大的大口面茶壶。成型后无需施釉。它的平整光滑的外形,用的时间越久,把摩的时间越长,它就越会发出温润的光泽。这也是 其他质地的陶土无法比拟的。
三、双重气孔结构。紫砂泥经过1150度左右的烧成后,形成了残留石英、 云母残骸,莫来石,赤铁矿,双重气孔等物相,同时结晶较多,玻璃相对较少。这些特点让紫砂壶具备了良好的实用功能。其中,紫砂陶胎独特的双重气孔结构是使 它具有独特功能的最重要因素。双重气孔结构的气孔微细,密度高,附吸力较强。据测定,紫砂壶的吸水率为1.6%~7.05%,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透气性 能。
四、富于变化。紫砂泥是一种罕见的矿体,内含黏土、石英、云母、赤铁矿等比例均衡的矿物颗粒,紫砂泥料的分子排列与一般陶瓷泥料的颗粒结构不同,成鱼鳞 片状结构。由于原料的矿区和矿层分布不同,配方不同,以及烧制的温度气氛不同,可烧成一种呈褐色、紫色、水碧、闪色、葡萄层、榴皮、梨皮、豆青、新铜绿等 几十种颜色。

什么是降坡泥?
降坡泥是指上世纪90年代初,在宜兴丁蜀镇修建陶都路时,穿越黄龙山和青龙山之间发掘的紫砂陶土。因为主要是在降低该路段的陡坡工程中发现的,大家习 惯称之为“降坡泥”。用“降坡泥”制出来的壶,色呈红中泛黄,黄里透金,油面滋润,色泽鲜活,光如“洒金釉”,肌理丰富,金星若隐若现,似万里银河里的悬 星闪烁,煞是好看。因此泥做出来的壶也容易养护,泡茶不多时日,包浆润厚,玉质感好,味道凝重。
降坡泥是由两种天然泥混合而成,储存于龙骨与青甲之间,泥层一般厚20~40厘米,小片状分布,主要分布在黄龙山与青龙山相接坡处,总面积不超过100平 方米。越靠黄龙山处(东面)泥质越好,越近青龙山处(西面)泥质越差,贴近青龙山处的泥质烧出来的壶能起灰疱。
降坡泥矿石与其它矿石有几个不同:
1、易风化。风化后呈鳞片状,颜色为紫褐色中藏青;鳞片上隐微小颗粒砂星。
2、窑温低。一般为1000~1100度左右;
3、存量少。它仅仅是降坡筑路偶然得见而已,仅此这块小范围仅有少量矿源,再说现黄龙山休闲广场已建好,柏油公路平坦通畅,宝山工艺园楼房矗立,降坡泥几成绝迹。



什么是底槽青泥? 
底槽青为紫砂棕色原矿,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黄龙山五号井和台 西矿也有产出。由于四号井和五号井的底槽青越来越少,现在底槽青大部分是由台西矿挖掘的。台西矿是露天开采,四号、五号井是地下开采;四号井底槽青烧制温 度约1190摄氏度以上,台西矿和五号井底槽青青烧制温度约1180摄氏度。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纯净,泥质细腻,成色稳重,为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 用。收缩比约11%;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什么是乌泥紫砂?
紫砂中的“乌泥”,实际是指两个并不相同的品种:一种是含锰铁量较高的乌泥制坯,烧成后的陶器呈乌黑

色:另一种是用普通紫泥制坯,采用“捂灰”的装烧方法产生黑色的。长期以来,这种“乌泥”紫砂,实际上是
那些因受火不均、色泽不一致的次品紫砂,利用“捂灰”补救形成“乌泥”效果。

紫砂壶壶盖在工艺处理有何特点?
壶盖的表现形式有三种分别为嵌盖、压盖、截盖。
嵌盖是指壶盖陷入壶口内,又有平嵌与虚嵌之分。
压盖是指壶盖覆压于壶口之上,盖的直径要略大于壶口的外径。
截盖是指制坯时,将紫砂壶上端口盖相应的部位切割开来,截下部分做成盖,壶身切口做成壶口,盖合后外形完整。由于制作技术难度大,只有中高档紫砂壶 才会采 用截盖设计。另外,壶盖上都要开一个内大外小的喇叭形小孔,这样才不易被水汽糊住,有利注茶。紫砂壶烧成后,口和盖得配合应达到 “直、紧、通、转”四项要求。
盖纽是指紫砂壶的盖纽有宝珠形、桥形、牛鼻形、瓜柄形、树桩形和肖动物形等许多种。一般圆壶多才用宝珠形纽,扁壶多用桥形纽,像生壶则用瓜柄纽、树桩纽等。

紫砂壶壶嘴的工艺处理有何特点?
紫砂壶的嘴通常分为五种,“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直嘴、流。
“一 弯嘴”形似鸟喙,故名一喙嘴,“二弯嘴”根部较大,出水畅快,用于一般紫砂壶。流,又叫鸭嘴,近代流行,多用于茶具、咖啡、奶杯。嘴式是紫砂壶器型的重要 组成部分,有关系到出水是否畅快,注茶爽利不漏水,故紫砂壶嘴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嘴式的长短、粗细及安装位置都要恰当,壶嘴内壁需光滑畅通,出水流畅, 收水时不滴水、不流水。壶嘴根部的出水眼,多为独眼,因易被茶叶堵塞,从清代中期做成网眼式。



紫砂壶壶把工艺处理有何特点?
壶把,是为了便于执壶而设,有端把、横把、提梁三种基本形式。
端把,与壶嘴分别安装在护体的两侧,大多数紫砂壶均采用端把。
横把,是安装在壶体上与壶嘴成90度角,圆筒形壶上多用横把。
提梁,是把得一种特殊形式,安装在壶体的上方,有许多式样,又分为活络提梁、软提梁。
紫砂壶嘴、把、纽与壶身的连接,有明接和暗接之分。明接,一般用于低档壶或方形壶上,嘴、把与壶身连接处有明显的界限。暗接,是连接处无明显,与壶身浑然一体。

紫砂壶器足在工艺处理上有何特点?
器足,直接关系到紫砂壶的放置平稳,其设计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紫砂壶的美观,故艺人对器足设计制作十分重视。
器足,分为三大类即“一捺底”“加底”"钉足"。
一捺底,是指器身的自然结束,为了搁放平稳,底部是向上鼓起的,多用于圆形紫砂壶,使器型简洁灵巧。
加底,是指因制坯时在紫砂壶坯的底边口上附上一道泥圈而形成。
钉足,是指紫砂壶因宜矮不宜高,故多选用口小地大的器型。为使器型不呆板,趋向活泼,搁放平稳,便采用“钉足”方式,钉足的具体形状,则与器型相统一。

为什么紫砂壶要“养壶”?
众所周知紫砂壶需要养,但为什么要养呢,不知大家注意到了么?
养壶是指紫砂壶在日常生活中的保养。
一把紫砂壶烧成后,由于胎骨沾染火气,紫砂间微孔结构松散,壶性很脆,容易受热胀冷缩的不良影响,通过“养壶”可以改变其“性格”。
养壶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增强紫砂壶“韵味育香”的功能,使紫砂壶越来越光亮,尽显高雅品味。即使再好的紫砂壶,如果不养,也会失去光泽。特别是有着书画陶刻的紫砂壶,久养之后,纹样的立体感就得到加强。同时,一件紫砂壶的好坏在养壶过程中就能看得出来。

紫砂壶养壶需要注意哪些?
紫砂壶养壶是一件细致活,也是一件耐心活。

养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紫砂壶使用前不管是新壶还是旧壶要彻底的洗净壶身内外
(二)紫砂壶最怕油污,一旦沾上,必须马上清洗,否则就会导致土胎吸收不到茶水,留下油污痕迹。
(三)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实实在在泡茶,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吸收到一定程度,就会渗透到壶表,使壶发出润泽如玉的光亮来。
(四)擦拭适度,用软毛小刷子进行,然后用开水冲净,最后用清洁的茶巾擦拭。
(五)使用后清理晾干,将壶内的残茶清理干净。
(六)让壶有休息的时间。使用一段时间后,紫砂壶需要休息一下,使土胎自然地彻底的干燥,以便再用时能更好的吸收茶汁。
此法养壶耗时长,但是养成后的亮度能经久不褪,也不怕用手触摸,能够保持长久的美观。



紫砂壶泡茶后怎样清理?
紫砂壶泡茶后要进行正确的清理。
如果泡完茶并不在使用,应马上清除壶内的茶渣,并用热水清洗干净壶身内外,以保持紫砂壶的清洁卫生。
应当注意的是不用茶渣或是剩余的茶汤留存在壶内的方法养壶,时间一长壶内就会产生恶臭味和酸馊味,繁衍细菌,对人体健康和紫砂壶有害。
不用肥皂或是清洁剂去清洗紫砂壶,以免留下清洁剂的异味。
将清理干净的紫砂壶用干净的棉布擦拭,不要在壶身留下水渍和茶垢,另外还可以稍微打开壶盖,以便让壶内残余的水气尽快阴干,从而避免产生异味。
经过这种方法清理的壶,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就会焕发出光泽,从而收到良好的养壶效果。

紫砂壶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归纳起来,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可用六个字来概括——泥、泥、工、火、用、纹。
泥:是指紫砂壶的胎质。紫砂泥有精、粗、优、劣之分。使用优质的紫砂泥烧制出的紫砂壶,色泽温润,古雅淳朴。这样的紫砂壶,只要使用得法,很快就可以养出珠玉般的光泽。
形:是指紫砂壶的器形。从器形的角度对紫砂壶艺术品进行评价,需要考虑器形的独创性、文化含量、艺术传达手法等方面,要求紫砂壶在使用功能与艺术造型上相统一,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


工:是指紫砂壶做工的好坏,紫砂壶的每一个部位都要靠点、线、面的组合来完成,包括壶式、壶盖、壶嘴、壶把、底足、壶钮等。根据紫砂艺人对制壶的要求,点 该圆时要圆,该方时要方;线该直时要直,该弯时要弯;面该光时要光,该粗糙时要粗糙,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来制作,不能有半点马虎。比如,壶盖和壶口一定要结 合严密,不能有缝,壶嘴和壶扳要在一条直线上等,这都是“工”的要求。
火:是指紫砂壶的烧成质量。一般都从紫砂壶的胎质、表面颜色、器表肌理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阳羡名陶录》说,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
用:是指紫砂壶沏茶的功用。有些紫砂壶收藏家们注重紫砂壶的外观美,很多时候忽略了其最初的功用价值,比如壶的容量大小,壶嘴出水,止水是否利索等。
优等紫砂壶要求壶盖与壶口结合紧密,毫无缝隙,因为在冲泡茶叶过程中温壶的水不会落入壶内。另外,紫砂壶的高矮也是各有用处的,高壶口比较小,适合冲泡红茶;矮壶口比较大,适合冲泡绿茶。
纹:是指紫砂壶上的装饰,主要指题铭,刻画,印款等。题铭内容是否文雅,书体和题字的布局是否得当,镌刻的刀法是否济等都是评估要点。选择有铭文的壶要先看内容,再观察书法及刀工,如果铭文无意趣,刻工又粗略,倒不如选择购买无纹饰的紫砂壶。

紫砂中的“窑变”是怎么回事?
窑变是陶瓷烧制时因为釉的组成成分不同,引起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造成器物色彩上的变化,尤其是几种釉同时施于一个器物上,窑变表现更为突出。由此可看出,窑变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现象。

中国名陶入门指南,宜兴紫砂、坭兴陶、建水紫陶、荣昌陶各有何特色?

文章来源 / 六一堂

中国四大名陶各有何特色?

1953年,江苏宜兴紫砂、广西钦州坭兴陶、云南建水紫陶、重庆荣昌陶以其悠久的历史,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烧制工艺、泥料特点、装饰风格、主要器型、传承情况等角度,介绍这四大名陶。

江苏宜兴紫砂

01

历史沿革

宜兴制陶的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在这期间,主要有六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北宋中期到明代万历年间,这时期作品多为自然形的树瘿壶,代表人物有金沙寺僧,供春。

▲紫砂代表人物 供春

第二阶段:万历年间到明代末年,这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代表人物有时大彬,徐友泉。

▲紫砂代表人物 时大彬

第三阶段:清朝康熙年间到乾隆晚期,这时期自然壶型受到欢迎,同时较为注意壶面的装饰,代表人物有陈鸣远。

▲紫砂代表人物 陈鸣远(南瓜壶)

第四阶段:清朝嘉庆到光绪年间,此时出现了在壶上篆刻书画的风尚,代表人物有陈曼生和杨彭年。

▲紫砂代表人物 陈曼生、杨彭年(曼生十八式)

第五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紫砂壶生产更为商业化,艺术性高的壶有所减少,但也不乏佳作,代表人物有程寿珍,冯桂林。

▲紫砂代表人物 程寿珍(掇球)

第六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即现当代,新的品种日益增多,仿古和创新兼备,代表人物有顾景舟,蒋蓉等。

▲紫砂代表人物 蒋蓉(牡丹壶)

▲紫砂代表人物 顾景舟(僧帽壶)

02

烧制工艺

紫砂壶矿石原料经天然风化,破碎,碾细,筛选,练泥,陈腐。然后把泥块打成厚薄平均的泥片,再把各个部件粘在一起,然后进行表面精加工,有些还要加一些装饰,如贴花、绘画、刻字等。

▲紫砂壶制作(全手工)

▲紫砂壶烧制(推板窑)

做好的紫砂壶阴干后用煤气窑或电窑进行烧制(也有柴烧),紫砂器烧成后还需整口,有的还会包铜、金银丝镶嵌等工序装饰。

03

泥料特点

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红泥和团泥四大类,而无论本色,烧成之后你,表面光挺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使其具有质朴高雅的质感,故称为「紫砂」。

紫砂有双层气孔的布局,才使得紫砂壶有较高的气孔密度和吸水率,对茶汁有较好的吸附作用,使得紫砂壶有隔夜不馊,既不夺茶香,又有保味功效,无熟汤气的特点。

紫砂可塑性好,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型,成型后不需要施釉,用的时间越久,它就会发黯然之光的包浆。

04

装饰风格

紫砂陶的装饰方法多种多样。除了最常使用的陶刻之外,还有彩绘、镶嵌、贴花、调砂、泥绘、珐琅彩等等

▲梅桩壶制作(贴梅花)

05

主要器型

紫砂以壶最常见,比较经典的器型有供春壶、石瓢壶、仿古壶、掇球壶、井栏壶、提璧壶等。

紫砂壶成型工艺以全手工、半手工为主,全手工的拍打成型是其亮点之处。手拉、机车、灌浆三种方式因制出之壶失去了紫砂原有的特征,不被认可。

06

传承情况

◆ 非遗传承:

2006年5月20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拍卖行情:

宜兴紫砂壶是近年热门收藏的门类之一,拍卖的多是以名家制作的紫砂壶为主,千万级拍卖品不在少数,如顾景舟制作的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在2015年以将近9000万的拍卖价成交。

广西钦州坭兴陶

01

历史沿革

根据钦州的史志记载,钦州的陶器发明于唐以前,到了唐朝而愈加精致。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在钦州城东平心村发现唐代刺史宁道务墓志铭陶碑,这是坭兴陶雏形的最早记录。

02

烧制工艺

坭兴陶以广西钦州市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将东泥封闭存放,西泥取回后经过四至六个月以上的日照、雨淋使其碎散、溶解、氧化,达到风化状态,再经过碎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陶器坯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骨肉得以相互支撑并经过坭兴陶烧制技艺烧制后形成坭兴陶。

03

泥料特点

坭兴陶无釉无彩,在1150°C以上高温烧制过程后窑变产生“自然陶彩”是其一大亮点。

广西钦州坭兴陶

04

装饰风格

坭兴陶土质奇特,在装饰艺术上采用传统雕塑技法,以刻、纹、印的方式形成视觉及艺术效果。

坭兴陶历代传人都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素养,善于将民族文化元素,如民族风情、历史传说、民族服饰、图腾崇拜等,运用于造型、装饰等的创作中,使广西陶器更显古朴的神韵。

广西钦州坭兴陶

05

主要器型

坭兴陶产品‎类型丰富多彩,包括烟‎斗、茶壶、花瓶、文房‎用品等。

06

传承情况

◆ 非遗传承:

2008年,坭兴陶烧制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拍卖行情:

钦州窑是受宜兴紫砂影响较深的地方窑址之一,其陶器传世品较少,在器形分类上,钦州陶器与宜兴紫砂几近无差,其拍卖最高价上限不高。

半月壶山水壶

云南建水紫陶

01

历史沿革

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02

烧制工艺

将取自建水境内特有的紫、白、青、黄、五花等五种陶土原料按制陶要求进行配比,制成膏状泥,密封放置于遮阳处陈腐。接着用陶车手工拉坯成型,在湿坯状态下,用毛笔和墨汁等工具,手工直接在湿坯表面进行写绘装饰。然后进行雕刻和填泥,最后在1120℃~1180℃高温下一次烧成。

03

泥料特点

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红泥陶呈色以紫红、黑、红黑相间为主,白泥陶呈色以乳白为主

因为陶泥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

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

04

装饰风格

建水陶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

05

主要器型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生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印盒、烛台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

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生产一种用于炖鸡的造型独特的“杨林锅”,即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生产的汽锅紫陶汽锅

重庆荣昌陶

01

历史沿革

荣昌陶器已有800年的历史。

“安富场五里长,排列泥精列成行”、“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这些从宋、清代就开始流传的民谣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当时荣昌生产陶器的规模和销售的盛况。

02

烧制工艺

重庆荣昌陶生产工艺包括选泥、晒泥、碾泥、搅泥、过浆、踩泥、揉泥、制坯、晾坯、打磨、刻花、上釉、打磨、装窑、点窑、熏窑、烧窑、观窑、闭窑、出窑、检验等二十多道工序。

03

泥料特点

荣昌陶土蕴藏丰富,泥色为红色和白色,红泥含铁量高,白泥主要含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和少量的铁。

04

装饰风格

荣昌陶属于传统工艺,造型上主要以人物和动物为主

明清时期盛行刻花和色釉,在陶器上出现大量的缠枝纹,这和当时花鸟画的流行是有很大的联系的。

建国后,荣昌陶器继续发展,开始结合当代工艺技术,盛产花釉。装饰以化妆土刻花为特点,有刻线和剔花两种,纹饰质朴自然。

05

主要器型

荣昌陶产品包括各类日用品(蒸钵、鼓子、茶具、酒具、饭确、痰孟)和鉴赏品十余种和烟具,产品分"泥精货"与"秘子货"两大类

06

传承情况

◆ 非遗传承:

2010年,荣昌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拍卖行情:

暂无

在以前信息沟通不便利时,四大名陶间的交流有限。它们各自相对独立地成长,最终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陶性。然而今天,它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

每一种陶器当然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我们常说学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今,在造型美感上,三大陶都在努力汲取紫砂之长,也被越来越多人所喜爱。

来源:紫砂壶

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涨姿势了!历代帝王喜欢的壶原来是这些

明朝万历年间,

一代紫砂大师时大彬开启

宜兴紫砂壶艺之先河,

将工艺装饰运用于紫砂壶,

使紫砂壶

在实用的同时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继而进入宫廷得到皇家青睐。

清代各朝皇帝均对紫砂喜爱有加,

并使之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


▲清乾隆 御制紫砂描金山水诗文圆壶 


故宫现藏有四百多件紫砂藏品,

皆是皇家御用紫砂器,

件件华美精巧,端庄大气!


“宫廷紫砂”这个名词,最先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提出,特指皇帝御用的高档而又精美的紫砂器。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由宫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制;二是由宜兴地方官员向宫廷进献。


 △ 故宫藏太湖石钮三叉提梁


  △ 故宫藏太湖石钮三叉提梁 段泥款


皇家御用之紫砂器选料严格,工艺精湛,在造型与装饰上更是体现了皇家审美情趣,雍容尊崇,极富气象。宜兴紫砂茶具经历了明代被宫廷认可到清代专门为宫廷烧制的历史过程。宜兴窑作为江苏地方窑受到皇室的重视,曾一度无比辉煌,享有与御用官窑同等的待遇,为宫廷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代宫廷紫砂】


根据现有的清宫旧藏实物推断,紫砂进入宫廷的时间最迟不晚于明万历年间。当时进入宫廷的紫砂都经过了“包装”处理。


明  时大彬款紫砂漆包壶


一种是以紫砂为胎,外饰雕漆;另一种是以紫砂为胎,里外挂釉,明中叶宜兴更盛行生产此种产品。其釉色乳浊而富于变幻,与宋代河南钧窑窑变釉有某些相似之处,明人称之为“宜均”。高档次的宜均制品能够达到宫廷御用的标准,皇家便将宜均用作文房陈设瓷。


明  吴经提梁壶  南京市中华门外大定坊马家山吴经墓出土


明  故宫博物院藏 宜兴窑紫砂雕漆提梁壶


【清代康雍乾时期宫廷紫砂】


清代宜兴紫砂受到皇家的重视清初的紫砂精品较明代有了质的飞跃,泥质细腻,色泽温润,完全脱离了粗糙的土砂气。

清代康雍乾时期,国力昌盛,宜兴紫砂的发展更是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其中帝王的偏好,对于宜兴紫砂发展起到了尤为突出的影响。宜兴紫砂进贡内廷,备受帝王和宫廷人员的青睐,一时间成为风靡宫廷的艺术品。不仅如此,宜兴紫砂器独特的造型艺术,也在影响着帝王的审美情趣。于是乎,许多紫砂器物的造型甚至成了官窑瓷器的祖本。


康熙喜欢的紫砂壶:紫砂胎上画珐琅


▲康熙 紫砂胎珐琅五彩花卉茶壶 


真正的宫廷紫砂是以康熙时宫中创烧成功的“康熙御制”款紫砂胎珐琅彩为开端,代表了康熙朝紫砂制作的最高水平,色彩艳丽,制作精良。

康熙初年西洋传教士带来“画珐琅及珐琅物品”,引起皇帝的极大兴趣。康熙命造办处仿欧洲花纹作珐琅装饰,试于金、银、玻璃、锡及紫砂胎上画珐琅。宜兴胎珐琅彩的制作过程是:由宫中造办处出样图,派专人送到宜兴烧好素胎后呈进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再根据御用画家的画稿画珐琅彩,然后用小炉窑烘烤而成。


▲康熙 紫砂胎珐琅彩万寿长春海棠式茶壶


此种紫砂壶的烧制,将珐琅融入了紫砂制壶工艺,大大增强了紫砂壶的艺术性,令其拥有了和瓷器一样色彩魅力,色泽单一的紫砂壶从此也能开出美艳的花朵。在闲情品茗的同时,亦能欣赏到壶的精美雅致。珐琅紫砂壶不是单纯地停留在仿古上,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创新精神。


清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卉方壶


清康熙 紫泥彩绘花鸟图笠帽大壶


雍正喜欢的紫砂壶:本色泥绘最古雅


雍正皇帝的艺术品位极高且喜好茗饮,他特别欣赏宜兴紫砂壶造型的美妙和其泥质的天然肌理之美,崇尚紫砂固有的古雅质感且讲究材料的配制。这一时期的宫中紫砂器即使有花纹也是本色泥绘,画面隐约凸起,有如绢画般柔滑爽利。


柿蒂起花扁壶 清雍正


故宫藏品中有许多紫砂壶、茶叶罐、水盂等器物,既不像康熙朝紫砂器那样厚重端庄,又有别于乾隆朝紫砂器的繁缛富丽,体现了雍正朝器物优美灵秀的时代风尚。这些器物上虽然没有雍正朝的官窑款识,但为雍正朝的作品是不争的事实。此外,雍正时期宜兴已经开始专门向造办处砚作提供素坯砚,经造办处描金彩绘加工后作为皇帝本人使用的朱批御用砚。


宜兴紫砂菊瓣茶壶 清雍正


雍正对紫砂的理解应该说是十分超前的,重视的是紫砂泥料的材质美,而不是追求过分的装饰美。所以雍正朝的紫砂壶作品多数不入妍媚,紫砂的泥色之美得以完美地展现,表现出难得的文雅脱俗的风格。


雍正 霁红釉瓷胎菊瓣茶壶


 紫砂扁圆壶 雍正


雍正端把壶


清雍正 宜兴窑紫砂圆壶


清雍正 五彩堆泥绘礼佛壶


乾隆喜欢的紫砂器:装饰手法最丰富


在所有的宫廷紫砂器中,乾隆紫砂器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不仅形式多样,装饰手法也丰富多彩。这一时期在紫砂器上已能熟练地运用堆绘、描金、上漆、彩画、刻、剔等工艺,集诗、书、画、印为一体,色彩艳丽,制作精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清乾隆 贴花莲塘纹御制诗文壶


乾隆帝的嗜茶习惯更增添了他对紫砂器的喜好零星的进呈已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因此宫廷开始向宜兴定烧茶具,同时烧制文房用具、花盆、鱼缸等。


清乾隆 紫泥金彩山水诗文壶


这些宫中使用的宜兴茶具都是成套或成对地烧制,当中一些是先在宜兴烧内胎,然后进呈宫廷由造办处进行再加工,如上漆、描金、彩画、书款等。


▲乾隆 黑漆描金菊花图紫砂胎茶壶


其中,紫砂胎黑漆描金壶尤为突出,造办处漆作在技术上已经完全解决了彩漆与砂胎的粘和问题,漆皮与胎体结合紧密,融为一体,经数百年光阴依旧金碧辉煌。


▲乾隆 黑漆描金吉庆有余图紫砂胎茶壶 


此外,紫砂胎粉彩描金器物,如紫砂绿地描金瓜棱壶则呈现出比官窑粉彩瓷器更加强烈的装饰效果,存放于养心殿内,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御用品之一。


▲紫砂绿地描金瓜棱壶  清乾隆


【清中后期宫廷紫砂】


清乾隆以后,国力日衰,宜兴窑宫廷紫砂的制作大不如前,简单实用替代了精美典雅的风格,但仍然保持着不同于民间紫砂的特殊地位。


清嘉庆 飞鸿延年壶


嘉庆、道光、咸丰时,壶形偏小,以扁圆、提梁、圆形刻花者居多,此时名家款壶较多地进入宫廷,以弥补皇家使用的不足。道光、咸丰年带有“行有恒堂”款的紫砂茗壶都是由朝廷统一设计,统一出样,派人到宜兴专门定制的。


清道光 紫砂杨彭年款描金山水诗句壶


同治、光绪时期带款的器物较多地带有“客斋”款喜作各种秀巧的形制,变换各种不同的泥色。“客斋”是金石家吴大澂的号他与当时的制壶名手俞国良、黄玉麟合作,选出精品进呈宫廷。


清光绪 黄玉麟觚棱壶


光绪朝年款的器物未见,但宣统年款的茗壶不少,这是酷爱紫砂艺术的端方于宣统年出任大臣之时亲自指导设计的,底款均为单长方框内竖排篆书款“宣统元年正月元日”,盖内均钤两方椭圆形篆书印章,气孔左边为“匋斋”,气孔右边为“宝华庵制”。“匋斋”是端方的字,“宝华庵”是他的堂号。


清宣统 紫砂犁形壶


这批小型茶壶质光色美,光素无纹,突出砂质泥色的天然肌理,此为清末制作的最后一批带有帝王年号款的紫砂茗壶。



把壶友利益当作第一要务

把壶友满意当作第一追求


坚持“以壶友为中心”为核心理念,

真正了解壶友需求,

提升壶友满意度,

通过倾听壶友反馈

重视壶友体验才能更有效地改进。


唯有壶友满意,

方能卓越成就。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