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东坪黑茶厂分布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黑茶最全知识,看完你就懂了

 

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六大茶类之一,属后发酵茶,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安徽等地。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类为湖南黑茶(茯茶)、四川藏茶(边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北老黑茶及陕西黑茶(茯茶)、安徽古黟黑茶。

中文学名 黑茶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亚 纲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 目 杜鹃花目(Ericales) 科 山茶科(Theaceae)属茶属种茶叶亚种黑茶 英文名 Dark tea

 

历史沿革

最早的湖南黑茶是汉代时由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渠江镇生产的渠江皇家薄片,安化素有加工烟熏茶的习惯,茶叶通过高温火焙,色泽变得黑褐油润,故称“黑茶”。黑茶也是利用菌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湖南黑茶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安化渠江黑茶薄片,渠江黑茶薄片呈形状不一的扁平薄片状,源于安化县渠江镇,黑茶薄片又称为黑茶宗祖薄片,民间相传为张良所造,俗称“张良薄片”。汉代时黑茶薄片成为皇家贡茶,称之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

 

四川黑茶起源于四川省,其年代可追溯到唐宋时茶马交易中早期。茶马交易的茶是从绿茶开始的。当时茶马交易茶的集散地为四川雅安和陕西的汉中,由雅安出发人措马驮抵达西藏至少有2~3个月的路程,当时由于没有遮阳避雨的工具,雨天茶叶常被淋湿,天晴时茶又被晒干,这种干、湿互变过程使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导致了发酵,产生了品质完全不同于起运时的茶品,因此“黑茶是马背上形成的”说法是有其道理的。久之,人们就在初制或精制过程中增加一道渥堆工序,于是就产生了黑茶。黑茶在中国的云南、湖南、陕西、广西、四川、湖北泉城红、泉城绿等地有加工生产。黑茶类产品普遍能够长期保存,而且有越陈越香的品质。

 

“黑茶”二字,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陈讲奏疏:“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地产有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篾,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甘肃通志》)。此茶系蒸后踩包之茶,具有发酵特征,实为黑茶无疑。


藏茶是黑茶的鼻祖,也称南路边茶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经过32种古法制成,而且由于持续发酵的原因,所以极具收藏价值,她是古茶类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种。 四川省雅安市是藏茶的原产地,已有1300年历史。明代嘉靖年间,陕西泾阳商帮陆续来雅安投身边茶行业。他们的资金雄厚、经商有道,从明到清先后创办了10余家茶号,经营规模很快超过当地川帮,每年认“引”数额占雅安全部的三分之二。藏茶品之“红、浓、陈、醇”。“红”指茶汤色透红,鲜活可爱;“浓”指茶味地道,饮用时爽口酣畅;“陈”指陈香味,且保存时间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浓厚;“醇”指入口不涩不苦、滑润甘甜、滋味醇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特殊工艺持久发酵制作而成的藏茶包含近500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合物,约700种香气化合物,无机物也相当丰富,包括磷、钾、镁、硒等不少于15种矿物质。

黑茶按照产区的不同和工艺上的差别,可以分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雅安藏茶和滇桂黑茶。

 

 

湖南黑茶历

 

黑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期的茶马互市。唐德宗贞元年间,约785-804年。据《封氏闻见录》载:“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黑茶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始于十六世纪初,理由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黑茶”两字。明朝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明御使陈讲疏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买。”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当时禁止越四川境内私贩湖茶。因此16世纪末期,湖南黑茶兴起。


湖南黑茶生产始于湖南益阳安化县。据唐·杨烨《膳夫经手录》记载,唐朝时,安化所产渠江薄片,已远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这证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产,在当地有些名气,而这种茶色泽为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泽,说明当时就有黑茶生产。2009年,安化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黑茶生产地。

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最早产于资江边上的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的雅雀坪、黄沙坪、酉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为集中地,品质则以高家溪和马家溪为最著名。过去湖南黑茶集中在安化生产,产区已扩大到桃江、沅江、汉寿、宁乡、益阳和临湘等地以及湘西张家界等地区,比较有名的经典1939黑砖茶产自湘小伍家。

明嘉靖年间,资江下游出现了商埠重镇东坪和黄沙坪,它们与乔口和黄沙坪对岸的酉州一起,以茶叶为发端,成为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在南方的重要起点。清代集黑茶生产工艺之大成而问世的“千两茶”,被近代人誉为“世界茶王”。现今故宫仅存的一支“千两茶”已成为无价之宝。清末,安化茶叶名驰天下,茶叶产业盛况空前。尚有百年历史的茶行、茶亭、茶书、茶钟、茶马古道驿站、茶具、茶歌、茶谣、茶俗存在于民间。益阳茶厂生产的湘益高级茯砖茶,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调理肠胃、消炎、防辐射等独特功效,在边疆地区流传着“喝酒要喝伊利特,喝茶要喝益阳茶”之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茶叶保健功能的逐步认识,黑茶必将成为人们首选的健康饮品。“喝安化千两茶,添人间百岁寿”、“多喝茯砖茶、健康千万家”。

 

虽然按史书记载,安化黑茶历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唐代的“渠江薄片”。但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又改写了历史。
1972—1974年,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有“一笥’竹简,经考证即茶一箱,箱内黑色颗粒状实物用显微镜切片被确认为是茶。自此以后,这箱茶叶从何而来?益阳市茶叶局局长、高级农艺师易梁生经过多年考察、研究、分析,认为是安化黑茶,原因如下:
一、从地域位置来看,汉唐时期,安化属益阳县,隶属长沙郡管辖。而安化茶叶历来就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优良品质,是封建社会上层人士的首选嘉茗。
二、从保存品质上看,绿茶等其他茶类根本不具备如此长的存放期,而安化黑茶因工艺独特可长期存放。
三、从运输便利上看,安化经陆路肩挑马驮,水路木竹筏和船运到长沙十分方便。
四、汉末三国时期,吴、蜀屯兵益阳,关羽曾用一包包以竹篾包裹的茶叶为将士解除病疾。竹篾是安化黑茶特有的包装形式,也正与马王堆出土的黑茶包装契合。
五、早期安化黑茶要经松枝、松木烘烤干燥制作工序,具有气味芳香、杀菌防腐的功效,陪葬功能显著。并且马王堆出土茶叶已凝成规则不一的黑色小颗粒,与我们现存的陈年散装安化黑茶如出一辙。
那么,如果马王堆汉墓里的茶叶来自安化,安化黑茶的历史则至少可再前推900年,达到2300年。安化黑茶,千年黑茶,源起安化。

 

 

雅安黑茶历史

 

《史记·周本纪》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南(四川)八部族贡武王荼(茶)”。《明史·茶法》: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乌茶即藏茶、边茶,天全即今雅安市天全县。 《西藏政教鉴附录》:“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茶,贡奉朝廷后作和蕃礼品带进藏区。之后,雅安藏茶源源不断输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唐、宋以来,朝廷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策“以茶治边”,雅安藏茶迅速发展。《明史·茶法》:宋太祖“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今天全)、黎(今汉源)、雅(今雨城)抵朵甘、乌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宋熙宁七年在雅设茶马司,位于今名山新店,其遗址是中国至今为止唯一可考的茶马司遗址。

 

雅安藏茶制作技艺,主要依靠茶号和茶厂的传统艺人、工匠在加工过程中代代口授心记,近代始有文字记载。雅安藏茶生产明朝以前为分散加工,朝廷统一收购经营。《雅安县志》(民国版)载:最早藏茶加工企业为 有“天兴”、“恒泰”、“聚成”等茶号。清朝允许民间藏茶贸易,私营藏茶企业增多,到清末,雅安、天全、 荥经、名山、邛崃等县茶号有200多家。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为抗击英国侵略,抵制印茶入藏,振兴雅安边茶在藏区的地位,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及 四川劝业道共同主持,组织雅安、名山、天全、荥经、邛崃五县茶商集资33.5万两白银,在雅成立官督商办的“边茶股份有限公司”。辛亥革命后,公司解体。

民国初年,私营茶号恢复到100多家,接着军阀混战,强派苛捐杂税,藏商携款私逃,很多茶号倒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仅剩30多家。1939年, 西康省成立,国民政府为垄断边茶经营,筹备在雅成立“中茶公司西康省分公司”。其后,私营茶号率先联合成立“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包销全部茶引,使名 山、邛崃两县茶号倒闭,仅为雅安、天全茶号收购原料,代加工成品茶。

 

 

产地分布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以制成紧压茶边销为主,主要产于湖南的安化县、陕西、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主要品种有安化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藏茶、广西六堡散茶等。

 

 

工艺流程

 

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初揉、渥堆、复揉、烘焙。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黑茶主要供边区少数民族饮用,所以又称边销茶。黑毛茶是压制各种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各种黑茶的紧压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黑茶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藏茶和滇桂黑茶之分。

 

 

杀青

 

由于黑茶原料比较粗老,为了避免黑茶水分不足杀不匀透,一般除雨水叶、露水叶和幼嫩芽叶外,都要按10:1的比例洒水(即10千克鲜叶1千克清水)。洒水要均匀,以便于黑茶杀青能杀匀杀透。


(1)手工杀青:选用大口径锅(口径80~90厘米),炒锅斜嵌入灶中呈30度左右的倾斜面,灶高70~100厘米。备好草把和油桐树枝丫制成的三叉状炒茶叉,三叉各长16~24厘米,柄长约50厘米。一般采用高温快炒,锅温280~320℃,每锅投叶量4~5千克。鲜叶下锅后,立即以双手匀翻快炒,至烫手时改用炒茶叉抖抄,称为“亮叉”。当出现水蒸气时,则以右手持叉,左手握草把,将炒叶转滚闷炒,称为“渥叉”。亮叉与渥叉交替进行,历时2分钟左右。待黑茶茶叶软绵且带粘性,色转暗绿,无光泽,青草气消除,香气显出,折粗梗不易断,且均匀一致,即为杀青适度。

(2)机械杀青:当锅温达到杀青要求,即投入鲜叶8~10千克,依鲜叶的老嫩,水分含量的多少,调节锅温进行闷炒或抖炒,待杀青适度即可出机。

 

 

初揉

 

黑茶原料粗老,揉捻要掌握轻压、短时、慢揉的原则。初揉中揉捻机转速以40转/分左右,揉捻时间15分钟左右为好。待黑茶嫩叶成条,粗老叶成皱叠时即可。

 

 

渥堆

 

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关键性工序。黑茶渥堆应有适宜的条件,黑茶渥堆要在背窗、洁净的地面,避免阳光直射,室温在25℃以上,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初揉后的茶坯,不经解块立即堆积起来,堆高约1米左右,上面加盖湿布、蓑衣等物,以保温保湿。渥堆过程中要进行一次翻堆,以利渥均匀。堆积24小时左右时,茶坯表面出现水珠,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带有酒糟气或酸辣气味,手伸入茶堆感觉发热,茶团粘性变小,一打即散,即为渥堆适度。

 

 

复揉

 

将渥堆适度的黑茶茶坯解块后,上机复揉,压力较初揉稍小,时间一般6~8分钟。下机解块,及时干燥。

 

 

烘焙

 

烘焙是黑茶初制中最后一道工序。通过烘焙形成黑茶特有的品质即油黑色和松烟香味。干燥方法采取松柴旺火烘焙,不忌烟味,分层累加湿坯和长时间的一次干燥,与其它茶类不同。

黑茶干燥在七星灶上进行。在灶口处的地面燃烧松柴,松柴采取横架方式,并保持火力均匀,借风力使火温均匀地透入七星孔内,要火温均匀地扩散到灶面焙帘上。当焙帘上温度达到70℃以上时,开始撒上第一层茶坯,厚度约2~3厘米,待第一层茶坯烘至六七成干时,再撒第二层,撒叶厚度稍薄,这样一层一层地加到5~7层,总的厚度不超过焙框的高度。待最上面的茶坯达七八成干时,即退火翻焙。翻焙用特制铁叉,将已干的底层翻到上面来,将尚未干的上层翻至下面去。继续升火烘焙,待上中下各层茶叶干燥到适度,即行下焙。

 

 

自然晾置

 

自然晾置干燥法为传统干燥工艺,黑砖仍采用这种传统工艺,茶叶踩压成包压制成形后,置于阴凉通风之处,10-15天时间。千两茶百两茶等则用日晒夜露49天的干燥工艺,让水分缓慢干燥。

 

 

黑茶品种


黑茶品种可分为紧压茶与散装茶及花卷三大类,紧压茶为砖茶,主要有茯砖、花砖、黑砖、青砖茶,俗称四砖,散装茶主要有天尖、贡尖、生尖统称为三尖,花卷茶有十两、百两、千两等。

 

 

三尖

 

天尖:是用一级黑毛茶压制而成, 外形色泽乌润,内质香气清香,滋味浓厚,汤色橙黄,叶底黄褐。
贡尖:是用二级黑毛茶压制而成,外形色泽黑带褐,香气纯正,滋味醇和,汤色稍橙黄,叶底黄褐带暗。
生尖:是用三级黑毛茶压制而成。外形色泽黑褐,香气平淡,稍带焦香,滋味尚浓微涩,汤色暗褐,叶底黑褐粗老。

 

 

茯砖

 

陕西茯茶出自于陕西咸阳泾阳,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她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特别是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凉地区,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因而,在中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泾阳县位于咸阳市,泾阳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东与三原、高陵县交界,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西隔泾河与礼泉县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与淳化、三原县毗邻。从泾阳县城出发到西安城北客运站44公里。茯茶的出现,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采用湖南安化黑毛茶为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称“泾阳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名称由来因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这批茶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令在指定的销区销售,故称为“附茶”。在清道光年间,将安化黑毛茶中色黄叶粗的甘引用篾篓踩成大包,包重90公斤,运往陕西泾阳压制成砖。

茯砖茶压制要经过原料处理、蒸气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序。其压制程序与黑、花两砖基本相同,其不同之点是在砖形的厚度上。因为茯砖特有“发花”工序,除需要很多条件外,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要求砖体松紧适度,便于微生物的繁殖活动。茯砖与黑、花两砖另一个不同之点,是砖从砖模退出后,不直接送进烘房烘干,而是为促使“发花”,先包好商标纸,再送进烘房烘干。烘干的速度不要求快干,整个烘期双黑、花两焙长一倍以上,以求缓慢“发金花”(即产生冠突散囊菌)。

茯茶功效突出原因在于有一种金花菌(冠突散囊菌),使砖茶里面布满星星点点密密麻麻黄色的“金花”。“金花”越茂盛,品质就越好,对消化、对生理的调节作用就越大。以肉食为主的西北牧民,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可见茯茶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茯茶消滞去腻,降脂降血,平衡生理,是不争的事实。茯茶的“金花”,一目了然,茯茶金花菌的作用,不是其他茶可以替代的。茯茶中有人体必须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茯茶的原材料本身具有对人轮状病毒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阻断人体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形成;所含脂肪分解酵素含量高于其他茶类。

 

 

花砖

 

“花砖”历史上叫“花卷”,因一卷茶净重合老秤1000两,故又称“千两茶”。过去,花卷的加工方法是用安化高家溪和马家溪的优质黑毛茶作原料,用棍锤筑制在长形筒的篾篓中,筑造成圆柱形,高147厘米,直径20厘米,做工精细,品质优良。1958年“花卷”改制成为长方形砖茶。规格为35×18×3.5厘米。正面边有花纹,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浓厚微涩,汤色红黄,叶底老嫩匀称,每片花砖净重2公斤。目前有1kg、2kg等几种规格,花砖形状虽然与花卷不同,但内质基本接近,成为黑茶类的新品种,代替了历史上的花茶,受到了销区的赞赏与欢迎。“花砖”的名称来由,一是由卷改砖形,二是砖面四边有花纹,以示与其他砖茶的区别,故名“花砖”。花砖茶的制造工艺与黑砖茶基本相同。压制花砖的原料成份,大部分三级黑毛茶及少量降档的二级黑毛茶。总含梗量不超过15%。毛茶进厂后,要经筛分、破碎、拼堆等工序,制成合格的半成品,以后进行蒸压、烘焙、包装等,工艺与黑砖茶相同。

 

 

黑砖

 

安化黑茶历史悠久,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运输的主要商品是丝绸、瓷器、茶叶。安化黑茶,通过古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往西北边疆,也销往俄国、英国等国家。

湖南安化黑茶主要集中在安化生产。湖南黑茶是采割下来的鲜叶经过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五道工序制作而成。湖南黑茶条索卷折成泥鳅状,色泽油黑,汤色橙黄,叶底黄褐,香味醇厚,具有松烟香。黑毛茶经蒸压装篓后称天尖,蒸压成砖形的是黑砖、花砖或茯砖等。湖南安化黑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黑砖茶,因用黑毛茶作原料,色泽黑润,成品块状如砖,故名。其原料选自安化、桃江、益阳、汉寿、宁乡等县茶厂生产的优质黑毛茶。制作时先将原料筛分整形,风选拣剔提净,按比例拼配;机压时,先高温汽蒸灭菌,再高压定型,检验修整,缓慢干燥,包装成为砖茶成品。

每块重2公斤,呈长方砖块形,长35厘米,宽18.5厘米,厚3.5厘米。砖面平整光滑,棱角分明;茶叶香气纯正,汤色黄红稍褐,滋味较浓醇。该品为半发酵茶,去除鲜叶中的青草气,加以砖身紧实,不易受潮霉变,收藏数年仍不变味,且越陈越好,适于烹煮饮用,尚可加入乳品和食糖调饮。年产量约5000吨,主销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以兰州为集散地。

 

 

青砖茶

 

青砖茶是黑茶中的一种,也称湖北黑茶,具有其它普通黑茶和普洱茶所没有的自然茶香。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是青砖茶的原产地,已有两百多年的生产历史。羊楼洞商人雷中万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开办“羊楼洞茶庄”,后又将“羊楼洞茶庄”更名为“洞庄茶号”。“公设茶庄于庙场,始制茶砖”(《中万公传》),茶号设在羊楼古镇庙场街中段,厂房设在观音泉下60米处,以羊楼洞茶为原料,引观音泉水制作。因观音菩萨座驾为莲花,故所产砖茶“以莲花为案,以洞庄二字为识”,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有"砖茶之源,百年洞庄''之说。它以老青茶为原料,经蒸汽高温压制而成,汤色澄红清亮,浓酽馨香,味道纯正,回甘隽永。青砖茶经发酵、高温蒸压、适当存放自然后发酵后,茶叶中的儿茶素和茶多酚比普通茶更易溶于水中,饮用青砖茶,除生津解渴外,其具有的化腻健胃,降脂瘦身,御寒提神,杀菌止泻等独特功效为其它茶类所不及。主要销往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西北地区和蒙古、格鲁吉亚、俄罗斯、英国等国家。

青砖茶经多道工序制作后压制而成长方砖形。感观上为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无青气,水色红黄尚明,叶底暗黑粗老。 青砖茶的用料分洒面、二面和里茶三个部分。其中洒面、二面为面层部分,色泽为棕色,茶汁味浓可口,香气独特,回甘隽永。洒、二面之间即为里茶,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汤色红黄,滋味香浓。饮用青砖茶,除生津解渴外,还具有清新提神,帮助消化,杀菌止泻,降低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功效,是内蒙古等西北地区人民的日用消费品,属国家应急储备物资。其中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川”字牌青砖茶是黑茶行业中商务部首批认定的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享有久远声誉,至今依然是边区人民的日常首选。一些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消费者,只需用手在砖面上轻轻一摸,只要有三条凹进去的印迹,他们就会彻底的放心。“三道道”(即“川”字)已成为边疆人们心目中诚信的标志。

 

 

千两茶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湖南茶商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创制出了千两茶,即“花卷”茶。千两茶成品每支净重合老称1000两,故俗称“千两茶”。千两茶是采用安化本地产优质黑毛茶为原料,将经汽蒸变软后的黑毛茶灌入垫有蓼叶和棕片的长圆筒形的篾篓中,用棍、锤等筑制工具,运用绞、压、踩、滚、锤等技术,经多次反复锤压和束紧,使茶支达到致密坚实的要求,最后形成高160厘米左右、直径0.2米左右的呈树状的圆柱体,在自然条件下经“日晒夜露”七七四十九日,自然干燥而成。


千两茶茶包装原始独特,外形硕大挺拔,很具视觉冲击力。其外形色泽黑润油亮,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厚,味中带蓼叶.竹黄、糯米香味。存放越久,品味越佳。

千两茶与百两茶制作工艺是完全相同的,但茶越小制作工艺的难度就越大,对技师的工艺要求也越高。千百两茶是湖南安化黑茶中的经典茶叶,以陈年茶为 最佳,现存50年之久的千两茶市值在200万元左右,韩国、日本等地以千两茶做为镇店之宝,收藏千百两茶更为盛行。据说千百两茶保健功效十分不错,“日晒 夜露”之特殊发酵工艺,造就了“千两茶”独特的品质特征和对人体独特的药理功效,长期存放的“千两茶”对肠胃调理具有“药”到病除的功效。临床实验证明,“千两茶”对改善人体血液循环,降低血脂、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千两茶”采用茶学界俗称为“后发酵茶”的黑茶为原料,因此,只要存放在干 燥、无异味的场所,时间越久,其药理保健功效则更加突出,而且口感更醇厚、自然。“千两茶”已经成为具有远见人士的藏品和客厅装饰品。

 

 

康砖金尖

 

创制于1074年前后,主要使用四川雅安、乐山一带的原料,后扩大到宜宾、重庆等地。主销西藏、青海及四川甘孜等藏族地区。原状产于四川雅安、宜宾、江津、万县等国营茶场(厂)加工筑制,年产量近万吨。

都是经过蒸压而成的砖形茶。康砖品质较高,金尖品质较次。两者加工方法相同,不同的只是原料品质有差异。

筑制康砖和金尖的原料来源广泛,类别也很多,有做庄茶、有级外晒青茶、条茶、茶梗、茶果等。所以毛茶原料必须预先过细整理,再经筛分、切铡整形、风选、拣剔等工序,务求做到沙石、草木除净,梗长适度,还要制成形状匀整的洒面和里茶。再按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合理配料,经过称茶、蒸茶和筑压等制造工序,制成康砖和金尖。

康砖茶每块净重0.5公斤,金尖每块净重2.5公斤。康砖为圆角枕形,大小规格为17×9×6厘米。金尖也是圆角枕形,大小规格为24×19×12厘米。康砖外形色泽棕褐,香气纯正,滋味醇和,汤色红浓,叶底花杂较粗;金尖外形色泽棕褐,香气平和,滋味醇和,水色红亮,叶底暗褐粗老。

2013年,沉香黑茶与黄花梨黑茶获得国家级专利。

 

 

四川边茶

 

四川边茶分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两类,四川雅安、天全、荣经等地生产的南路边茶,过去分为毛尖、芽细、康砖、金玉、金仓六个花色,简化为康砖、金尖两个花色,主销西藏,也销青海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南路边茶制法是用割刀采割来的枝叶杀青后,经过多次的“扎堆”、“蒸、馏”后晒干。南路边茶(藏茶)为黑茶品种制法最复杂,经过32多道工序制成。四川灌县、崇庆、大邑等地生产的西路边茶,蒸后压装入篾包制成方包茶或圆包茶,主销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及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西路边茶制法简单,将采割来的枝叶直接晒干即可。

 

 

广西梧州六堡茶

 

广西黑茶最著名的是梧州六堡茶,因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已有上千年的生产历史。除苍梧县外,贺州、横县、岑溪、玉林、昭平、临桂、兴安等县也有一定数量的生产。六堡茶制造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制成毛茶后再加工时仍需潮水沤堆,蒸压装篓,堆放陈化,最后使六堡茶汤味形成红、浓、醇、陈的特点。广西梧州因梧州六堡茶享誉国际和国内,2010年和2011年举办了两次广西春茶会,形成了形良好的茶文化城市品牌效应。

梧州六堡茶是特种黑茶,品质独特,香味以陈为贵,在港、澳、东南亚和日本等地有广泛的市场。黑茶为中国 特有的茶类。因 茶叶颜色呈乌黑 状,所以称作为 黑茶。中国人一 般不太热衷于陈 茶。据说日本人更倾注于新茶; 然而日本人开始对云南出产的黑茶中的代表 “普洱茶”和广西梧州生产“六堡茶”青睐起来了。这大概是受到香港惯饮陈茶的习俗的影响吧。

 

 

食用指南

 

熬煮

 

在唐朝之前,茶都是用于熬煮后饮用的,其功能成份才气被人体充实吸取。从唐朝起头,茶才盛行冲泡饮用,到宋朝期间到达鼎盛。
茶在顺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演绎出很多茶文化或有关茶的趣事,把茶从等同于药物的一莳植物渐渐过渡到品其喷鼻、悟之理、怡其韵的虚实把玩圣物。外洋饮用正统的“中国茶”肯定是用熬煮的方式,俗称“烹茶”这也是“茶”传到外洋留下的印迹。

 

在藏区,因为恶劣的天然情况和人体必需的要求,千百年来一向连结着陈腐的吃茶品茗风俗,即先把茶熬煮过再饮用,不但口感神韵更佳,颠末熬煮后的黑茶,其对人体的各项保健功效就更为凸起,只能令别的冲泡饮用类的茶感受到“火候欠佳”。

黑茶的熬煮其实很简略,待水温加热到开,放入适量黑茶(此时勿需加壶盖),沸腾熬煮2分钟关火,盖上壶盖焖泡3~5分钟,滤渣后即可饮用。


因为黑茶的陈、醇特点,发起将煮好的茶先倒入暧水瓶中焖1~2小时,其味更醇喷鼻,尚可每晚睡前将煮好的茶放于暖水瓶中,第二天饮用,其茶的深度发酵历程更充实,保健感化代价和口感更佳、更光滑,汤色也更美丽透红。

 

 

饮用方法

 

千两饼茶

 

黑茶类的制作过程一般注重发酵或后发酵,有的紧压成砖茶、饼茶和散茶。黑茶一般选用茶壶茶具冲泡,条件准许下可煮茶。
黑茶需使用沸水冲泡。具体冲泡方法如下:取茶
黑茶一般形态有三种,千两饼茶、颗粒茶、千两茶。

千两饼取茶
用黑茶刀顺着茶叶纹路,倾斜将整茶撬取下来即可。

颗粒茶取茶
由于颗粒装的黑茶已经切取好,把黑茶从包装拿出即可。千两茶取茶

整支千两茶
用铁锹、铁锤等工具取茶,取千两茶时要小心,不要伤及手指。泡茶第一步
投茶将黑茶大约15g投入如意杯中。如意杯是泡黑茶的专用杯,它可以实现茶水分离,更好的泡出黑茶。

泡茶第二步
冲泡 按1:40左右的茶水比例沸水冲泡。由于黑茶比较老,所以泡茶时一定要用100摄氏度的沸水,才能将黑茶的茶味完全泡出。

泡茶第三步
茶水分离。如果用如意杯冲泡黑茶,直接按杯口按钮,便可实现茶水分离。再将如意杯中的茶水带入茶杯用直接饮用即可,也可直接用如意杯饮用小提示:泡黑茶时不要搅拌黑茶、或压紧黑茶茶叶,这样会使茶水浑浊。

 

 

五种喝法

 

黑茶主要产于湖南的安化县、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主要品种有安化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藏茶、广西六堡散茶等。黑茶不比绿茶没有限定不同茶品配以不同的泡法,五种黑茶的喝法,只要自己喜欢都可以用来冲泡。

一、传统的喝法:取茶10至15克,用壶或其它容器盛满500毫升的水,煮至一沸时,将茶放入其中,待至壶中水再沸腾时,改用文火煮一至二分钟,停火后,滤去茶渣,即可饮用。


二、功夫茶的喝法:用功夫茶具,按照功夫茶的泡饮方法饮用。


三、盖碗冲泡的喝法(南方最为常见):可用盖的紫砂或陶瓷杯、碗,取茶5-8克,先用沸水冲洗一次,烫杯后倒掉,再冲入沸水,加盖闷一分钟左右,待到汤色红浓,即可饮用。


四、凉茶的喝法:用1比60的比例,配好茶水,按照传统方法将茶水煮好,滤去茶渣,放凉后即可饮用,放入冰箱,风味更佳。


五、奶茶冲泡喝法:用传统的方法将茶汤煮好后,按照茶汤和牛奶1比1的比例,调入牛奶,加少许盐,即成具西域特色的奶茶。

 

 

价值功效

 

膳食营养

 

黑茶中含有较丰富的营养成份,最主要的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另外还有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物质等。 对主食牛、羊肉和奶酪,饮食中缺少蔬菜和水果的西北地区的居民而言,长期饮用湖南黑茶,是他们人体必需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的重要来源,有生命之茶之说。

 

 

助消化解油腻

 

黑茶中的咖啡碱、维生素、氨基酸、磷脂等有助于人体消化,调节脂肪代谢,咖啡碱的刺激作用更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日本学者通过科学检验已证明,黑茶具有很强的解油腻、消食等功能,这也是肉食民族特别喜欢这种茶的原因。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人民的食物结构是牛、羊肉和奶酪,故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这与茶叶能“去肥腻”“解荤腥”的功效有很大关系。
另外,黑茶还能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具有顺肠胃的功能。中国民间有利用老黑茶治疗腹胀、痢疾、不消食的传统。

 

 

降脂减肥

 

血脂含量高,会使得脂质在血管壁上沉积,因而引起动脉粥状硬化和形成血栓。黑茶具有良好的降解脂肪、抗血凝、促纤维蛋白原溶解作用和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还能使血管壁松弛,增加血管有效直径,从而抑制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壁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达到降压、软化血管,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黑茶中含量丰富的茶多糖具有降低血脂和血液中过氧化物活性的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于1990年5月至1991年5月对某干休所155名老干部中的55名高血脂患者,经连续服用黑茶180天(每日3克)的情况进行观察,其中50例饮用黑茶的,血脂含量和血中过氧化物活性明显下降。

 

 

抗氧化

 

有关衰老的自由基理论认为,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内的自由基不断产生,也不断被清除,处于平衡状态。黑茶中不仅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如儿茶素类、茶色素、黄酮类、维生素C、维生素E、D一胡萝卜素等,而且含有大量的具抗氧化作用的微量元素如锌、锰、铜(SOD的构成元素)和硒(GSHPX的构成元素)等。黑茶中的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和茶多糖,尤其是含量较多的复杂类黄酮等都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因而具有抗氧化、延缓细胞衰老的作用。

 

 

抗癌

 

癌症是当前世界上引起人类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先后发现茶叶或茶叶提取物对多种癌症的发生具有抑制作用。湖南农业大学采用现代药物筛选的尖端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对黑茶进行肿瘤细胞模型SGC7901的高通量筛选研究,证明黑茶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降血压

 

茶叶具有降血压的作用早有报道。日本报道,茶叶中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能通过活化多巴胺能神经元,起到抑制血压升高的作用。此处,还发现茶叶中的咖啡碱和儿茶素类能使血管壁松弛,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而使血压下降。中国楼福庆等发现茶色素具有显著的抗凝、促进纤溶、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的作用,还能显著降低高脂动物血清中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提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并对ACE酶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具有降压效果。

 

 

降血糖

 

黑茶中的茶多糖复合物是降血糖的主要成分。茶多糖复合物通常称为茶多糖,是一类组成成分复杂且变化较大的混合物。对几种茶类的茶多糖含量测定的结果表明,黑茶的茶多糖含量最高,且其组分活性也比其它茶类要强,这是因为在发酵茶中,由于糖苷酶、蛋白酶、水解酶的作用,而形成了相对长度较短的糖链和肽链的缘故,短肽链较长肽链更易被吸收,且生物活性更强,这可能就是发酵茶尤其是黑茶茶多糖降血糖效果优于其它茶类的原因之一。

 

 

杀菌消炎

 

黑茶汤色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茶黄素和茶红素。研究表明,茶黄素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还对肉毒芽杆菌、肠类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荚膜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此外,茶黄素对流感病毒的侵袭和轮状病毒和肠病毒的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利尿解毒

 

黑茶中咖啡碱的利尿功能是通过肾促进尿液中水的滤出率来实现的。同时,咖啡碱对膀胱的刺激作用既能协助利尿,又有助于醒酒,解除酒毒。同时,黑茶中的茶多酚不但能使烟草的尼古丁发生沉淀,并随小便排出体外,而且还能清除烟气中的自由基,降低烟气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对于重金属毒物,茶多酚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因而多饮茶还可缓解重金属的毒害作用。

黑茶在原料选用,加工工艺(发酵发花)等方面有别于其他茶,从而导致黑茶的生化成分的组成和比例及由此而产生的药理功能具有特殊性。
经过渥堆过程微生物的参与所形成的茶,因其内含成分与红、绿茶有极大差异,所表现的功能也不同。l在降血脂、降血压、降糖、减肥、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癌等方面具有显著功效。研究表明,黑茶的特殊保健功效与其含有较丰富的茶多糖有关。

 

 

注意事项

 

冷饮安化黑茶只能骤然降低体表或局部温度,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而适当地饮用热茶,对消暑解渴、清热凉身更为有利。因为饮热茶后能扩张血管,促进汗腺分泌,使排汗畅快。大量汗液通过皮肤表面的毛孔渗出体外而挥发,会带走大量体热,能降低体表温度2~3℃。此外,安化黑茶中的茶碱有利尿的作用,排尿也能带走一部分热量。安化黑茶中还含有丰富的茶多酚、茶色素和氨基酸等,也能起到刺激唾液分泌,并与唾液发生反应的作用,从而滋润口腔,产生清凉感觉,这在冷饮安化黑茶时作用并不明显。在炎炎夏日,闲暇时喝上一杯安化黑茶的凉茶确实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但在身体处于缺水状态下,急于饮用凉茶不但无法体会它的独特风味,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这时候喝热茶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生活妙用

 

1、对治疗习惯性便秘有一定的效果。春季来临,是肠胃病易发时节,热饮黑茶,特别是陈年黑茶对治疗慢性肠炎有较好的效果。同时,饮用黑茶可消除腹胀,有治消化不良之妙用。

2、黑茶洗头可止痒秀发。黑茶(禅洱茯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茶多酚、茶多糖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其中,蛋白质、茶多糖、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是毛发生长的必须营养成分,茶多酚等物质又具有抗菌,消炎,抗过敏等作用。因此黑茶(禅洱茯茶)茶汁是天然的营养护发香波,具有祛屑止痒护发的功效,长期使用可使您的秀发洁净而具有光泽。

3、黑茶泡脚能迅速缓解疲劳、除臭抑菌。黑茶(禅洱茯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茶多糖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茶多酚、茶皂素等有抑菌、抗过敏等作用;黑茶(禅洱茯茶)中的芳香物质又有除臭、消炎等功效。而且黑茶(禅洱茯茶)具有很强的兼容性,或者可选择适当的中药如红花、杜仲等与之调配,制成药茶足浴液,作用于足底经络,达到全身调节的目的。您根据需要熬煮适当浓度(1:25~50)的黑茶(禅洱茯茶)茶汁或者配以中药,以约35~40℃水温泡脚,可以迅速缓解疲劳,恢复体力,除臭抑菌。

 

 

鉴别方法

 

好的黑茶总的品质要求色泽黑而有光泽,汤色橙黄而明亮,香气纯正,陈茶有特殊的花香或“熟绿豆香”,滋味醇和而甘甜。如果香气有馊酸气,霉味或其它异味,滋味粗涩,汤色发黑或浑浊,都是品质低劣的表现。

1、观外形:看干茶色泽、条索、含梗量,闻干茶香。黑茶有发酵香,老茶有陈香;紧压茶砖面完整、模纹清晰,棱角分明,侧面无裂缝;散茶条索匀齐、油润则品质佳。
2、看汤色:橙黄明亮,陈茶汤色红亮如琥珀。
3、闻香气:带甜酒香或松烟香,陈茶有陈香。
4、品滋味:醇和,陈茶润滑、回甘。
5、看叶底:黑褐。

陈年老黑茶经久耐泡,可从以下几点来看:
特点:汤色红艳明净,如陈年洋酒,无沉淀、浑浊,极具观赏价值,家用玻璃器皿冲泡,便于观色。
香气:初泡醇香带陈,刚性较弱,中期陈醇兼而有之,后期陈香突出,醇香如陈年洋酒。
滋味:初泡入口甜、润、滑,味厚而不腻,回味甘甜;中期甜纯带爽,入口即化;后期使汤色变浅后,茶味仍沉甜纯,无杂味。

黑砖茶品质要求:砖面平整,花纹图案清晰,棱角分明,厚薄一致,色泽黑褐,砖内无黑霉、白霉等,可以有“金花”,内质香气纯正,或带松香烟味,汤色橙红尚明,滋味醇和忌味涩粗老味。

 

 

湖南黑茶与普洱茶的区别

 

 

黑茶是依据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而得名,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全发酵茶。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等地。普洱茶是以公认普洱茶区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黑茶的一分支。

加工工艺的区别:湖南黑毛茶必须经过七星灶用松木烘烤,黑茶有渥堆工艺在云南生普却没有此工序,20世纪70年代普洱才运用湖南黑茶粗制加工里的渥堆技术形成区别于传统产品的“熟普”茶。

安化黑茶中的茯砖有独特的“发花”工序,产生功效强大的益生菌——冠突散囊菌,茯砖茶的“发花”工艺为国家二级机密,但普洱茶中没有这个工序。


湖南黑茶品质功效的区别,湖南黑茶的茯砖茶及千两茶中有“金花”即冠突散囊菌,具有降压、降脂、降血糖、消食、调理肠胃的功效。

产品外形的区别, 湖南黑茶有紧压砖形及散装及独特的花卷形,而普洱以饼状居多。

包装形式的区别:湖南黑茶的花卷系列包装以竹黄、棕叶、寥叶为包装,朴实无华,风格式样天下唯一,包装与产品同步生成,是茶叶中唯一的非后包装产品。

 

 

保存方法

 

黑茶保存需要通风、干燥、无异味的条件下,如果茶叶因放置不当受潮了,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处理,但出现了黑霉、绿霉、灰霉就绝对不要饮用了,说明茶已经发生霉变了。 保持通风干燥是其收藏存放黑茶最重要的,黑茶因属深度发酵(全发酵茶),需要一定的湿度加速陈化也是必要的,如果不小心因湿度过大,时间太长而使茶因受潮而发霉生白毛,应及时取出拿到通风干燥的地方,也可以抽湿(开空调即可)或在阳光下晾晒,几天后长出的霉毛自然会消失,如发白毛的情况严重,可用毛刷、毛巾之类柔软纺织品去除表层的白毛,再用电吹风之类的加热器具加热十几分钟即可。但如果是黑霉、绿霉、灰霉就是坏茶了。

 

 

浅谈唐代渠江薄片产地及安化宋代以前茶叶历史

浅谈唐代渠江薄片产地及

安化宋代以前茶叶历史

安化县万里茶道申遗办公室 王以

01

前 言

“渠江薄片”茶最早记载在唐代(856年)杨晔《膳夫经手录》中:“潭州茶、阳团茶(粗恶),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以多为贵”。

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

公元 935 年五代十国时期,蜀毛文锡《茶谱》载:“潭邵之间有渠州,中有茶……"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再次记录了“渠江薄片”这种唐代茶名。这也是以后各种书籍引用“渠江薄片”这一唐代茶名的出处所在。

“渠江”为地理名,明末哲学家方以智所著《通雅》中记载:“渠江之薄片……此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

但是渠江薄片产地是四川还是湖南?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和五代毛文锡《茶谱》虽载有产地,但因是唐代地名,由于时代的变迁,后人在解读方面多有歧义,这为以后“渠江薄片”产地之争埋下了伏笔。

02

四川、湖南两地三县

“渠江薄片”之说的由来

1、四川渠江薄片之说

宋代吴淑的《茶赋》事类赋卷十七•饮食部•茶:“渠江薄片,《茶谱》曰:渠州薄片,一斤八十枚”。该书写于北宋初期,吴淑认为渠江薄片产于四川渠州即今渠县。

明朝末年诸生刘源长,大约在清康熙八年(1669)前后著有《茶史》一书,书端题名称“八十老人刘源长介祉著”。《茶史》中记载:“薄片,产渠江今顺庆府渠县,汉曰:‘宕渠’,后魏曰:‘流江’,疑是渠江”。

1987年薛德炳在《茶叶通报》上发表的《渠江薄片产何处》上说:“ 1984 年陈椽编著的《茶业通史》和1985年著的《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载:'渠江产薄片。渠江即今渠县广安一带'(分别见原书末253 页和 35 页)”。

陈椽教授沿袭了吴淑《茶赋》与刘源长《茶史》关于渠江薄片产于四川渠县的观点。不过,陈缘教授在这之前的 1977 年关于渠江薄片产地的观点完全不一样(见本文中)。

2、湖南安化渠江薄片之说

毛文锡《茶谱》:“潭、邵之间有渠州,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乡人每年採撷不过十六七斤 ,其色如铁 ,而芳香异常, 烹之无滓也 ”。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

有专家学者认为, 潭、邵之间有“渠州”是抄录有误,“渠州”应该是渠江。渠江为安化资江一级支流。

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乐史、王文楚撰写的《太平寰宇广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乡人每年採撷不过十六七斤,其色如铁 ,而芳香异常, 烹之无滓也 ”。

乐史、王文楚撰写的《太平寰宇广记》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6 •木部》介绍安化茶中说:《湘潭县志》载∶《茶谱》有“潭州铁色茶”,即安化县茶也,今京师皆称“湘潭茶”。有专家学者认为“潭州铁色茶”就是渠江薄片。

1977 年陈缘于安微农学院编写,并于 1982 年再改的《茶叶通史》255 页上载:"渠江产薄片。渠江即今湖南新化、溆浦、安化一带"。

1983 年《茶叶通讯》04 期,王威廉的《湖南资水流域 唐代的产茶地_益阳团茶校订》,论证了杨晔《膳夫经手录》中“潭州茶、阳团茶(粗恶),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以多为贵。”中的“潭州茶阳团茶”校订为“潭州益阳团茶”,文中引用并认同了周靖民关于“渠江薄片茶”产地即为安化渠江的观点。

周靖民是一位从事茶叶事业及其研究几十年的老专家, 1987 年,周靖民编《陆羽茶经校注》,他认为唐代渠江薄片产地就是今安化渠江。“渠江主要流经安化县的渠江镇,源于新化县西北雪峰山麓,经溆浦在安化县渠江镇流入资江”。

1995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姚国坤教授,在当年《农业考古》第二期杂志上发表了《论唐代茶区与名茶》,认为“安化、新化为唐代重点产茶地,渠江薄片在今湖南安化、新化”。

2010 年,刘祖生、刘岳耘主编的《中国茶知识千题解》,依据了陈缘、周靖民、程启坤、姚国坤对渠江薄片产地确定的观点,并进一步阐述了“渠江,即今湖南省安化县连里乡的渠江,源于新化西北雪峰山麓,经溆浦而安化入资江,唐五代时,安化地属潭州,新化地属邵州,均未建县,故谓谭、邵之间”。

3、湖南新化渠江薄片之说

2008 年,新化蒋幸东、陈晓阳、陈建华、陈建明的《唐代名茶——渠江薄片原产地之考证》认为渠江薄片产于新化县境内“奉家、双林、长峰、古台山一带”。

杨晔《膳夫经手录》及毛文锡《茶谱》中“渠江薄片”,要么是四川渠县,要么是湖南安化或新化(新化与安化,唐末五代都称梅山,在此不再单列说明),只能是一处产地!目前,二地三县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并且已有的证据常被人诟病。

03

否认

四川“渠江薄片”之说的理由

先说宋代吴淑的《茶赋》对渠江薄片介绍:“渠江薄片,《茶谱》曰:渠州薄片,一斤八十枚”。

宋代吴淑的《茶赋》:渠江薄片

《茶赋》所说的《茶谱》,就是毛文锡撰写的《茶谱》。查毛文锡《茶谱》所有版本,仅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之说,并单列一条。

而《茶赋》所说“渠州薄片”的依据从何而来?原来《茶谱》中有另一条“潭、邵之间有渠州,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乡人每年採撷不过十六七斤 ,其色如铁 ,而芳香异常, 烹之无滓也 ”。

《茶赋》引用了潭、邵之间有“渠州”这地名,认为这“渠州”就是四川渠州,而渠州下属的渠县在唐代又称渠江县。

否定吴淑《茶赋》四川渠州薄片理由有三:

一是毛文锡《茶谱》中“乡人每年採撷不过十六七斤”的铁色茶,其范围是“潭、邵之间”,即唐代的潭州和邵州之间。 而后唐至五代时期,“潭、邵之间”是指梅山地区。安化、新化二县在建县(1072)以前称“梅山”。

《忠肃集》卷《直龙图阁蔡君墓志铭》、《肇域志》、道光《宝庆府志》载:“潭、邵间所谓上下梅山,其地千里,马氏以来,瑶人据之,号莫瑶。”因而《茶谱》中这个潭邵之间有“渠州”一定不是四川渠州!更不是四川渠江!

二是毛文锡《茶谱》中潭、邵间的“铁色茶”(铁色茶为安化另一种唐代茶名,本人会另撰文介绍)是一种茶名,这种茶的特点:其色如铁,少而精,食之无滓,为一种散茶芽尖类,产量少而质上乘。而《茶谱》中的“渠江薄片”这种茶的特点,在《膳夫经手录》中的介绍为:产量多且贵(多和贵),有油、苦、硬,为一种紧压团茶类。 毛文锡在介绍这二种茶名时,中间还介绍了南平县(狼猱山,茶黄黑色,渝人重之,十月采贡。)茶,以及容州(黄家洞有竹茶,叶如嫩竹,土人作饮,甚甘美。)茶。

“铁色茶”是一种散茶,“渠江薄片”是一种紧压茶,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三是《膳夫经手录》与《茶谱》二本典籍中,根本没有“渠州薄片”这种茶名。

吴淑《茶赋》将《茶谱》中的潭、邵之间“渠州”铁色茶与“渠江薄片”茶,二者合二为—,组成“渠州薄片,一斤八十枚”之说,这显然篡改了原作。

由此知之,吴淑《茶赋》认定渠江薄片就是“渠州薄片”,是引用有误!

再说刘源长在《茶史》一书中,对渠江薄片产地介绍是“神泉、兽目、小团、绿昌明(名亦见建茶内载原始),产东川,今顺庆府,元曰:‘东川’;薄片,产渠江今顺庆府渠县,汉曰:‘宕渠’,后魏曰:‘流江’,疑是渠江。”

刘源长《茶史》:神泉

四川渠江,是长江支流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也称渠河,古称“潜水”,又名宕渠水。两晋(266-420)时称巴江、巴水。据郦道元(466 或 472—527)《水经》记载:“潜水出巴郡宕渠县,南入(长)江”,《汉志》亦记:巴郡宕渠县“潜水西南入江”。宋以后定名为渠江。

刘源长本人一定清楚这条汉曰“宕渠”,后魏曰“流江”的河,宋以后才定名为渠江。因此刘源长在《茶史》中特载明“疑是渠江”,“疑”就是怀疑!这就是说刘源长本人也不敢肯定渠江薄片产自四川顺庆府。

杨晔《膳夫经手录》是一部记载宫廷膳食的书籍,在茶叶一章节中,是按照消费群体及饮茶口味、适宜人群分别归类介绍各种产地名茶。“潭州茶、阳团茶(粗恶)、渠江薄片茶(由油苦硬)、江陵南木香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已上四处,悉皆味短而韵卑。惟江陵、襄阳,皆数千里食之。其他不足记也”。

江陵,又名荆州城。唐上元元年(760)设置南都,以荆州为江陵府,治所在江陵,今湖北荆州。辖地相当今湖北荆州、枝江、潜江、荆门、当阳县部分地区。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唐武德四年(621),改郡为州。贞观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阳城内。五代时期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施州在北周建德三年(574年)设置,治沙渠县(隋改清江县,今湖北恩施市)。唐朝辖区约今湖北省建始、五峰等县以西地。五峰县与湖南常德石门县相邻。

从唐代“惟江陵、襄阳,皆数千里食之”这一茶叶消费群体区域来看,当时的渠江薄片属一种本地产销。

1992 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学家陈宗懋任主编,程启坤教授、俞永明教授和王存礼副编审任副主编的 《中国茶经》中认为渠江薄片等四种茶名:“惟江陵、襄阳,皆数千里食之。”是一种本地产销,即包括今长沙周围和湘 、 鄂、川 、黔接壤区域,即湖南、湖北范围,从而排除了渠江薄片产于四川渠县的可能性。

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

《膳夫经手录》中“潭州茶……,以上四处,悉皆味短而韵卑”这一句,高度概括了“潭州益阳团茶、渠江薄片茶、江陵南木香茶、施州方茶”四种唐代茶名的相同特点。这是一方山水的人们,因地域条件类似、制法相同、饮茶习俗相近,而形成相同口感的茶。由此,进一步说明了渠江薄片产地只可能在两湖之间。

陈宗懋主编的 《中国茶经》又说:“神泉小团,产于东川(现在云南东川); 昌明茶、兽目茶产于绵州四剑阁以南、西昌昌明(县)神泉县西山(现四川绵阳安县、江油)”。

《中国茶经》不仅否定了刘源长《茶史》中关于渠江薄片产于四川顺庆府渠县之说法,而且也否定了“神泉小团、昌明茶、兽目茶”产于四川顺庆府东川的说法。

《茶史》成书于清康熙八年(1669)前后,该书公开刊行百来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永瑢、纪昀(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就对该书有评价:“卷端题名自称曰八十翁,盖暮年颐养,故以寄意而已,不足言著书也”。

查遍四川渠县产茶历史, 宋、元、明、清到民国再到现在,一直都不是茶叶的主产区,历史上四川渠县也无茶叶特产之记载,又岂能在唐末五代时期突然出现盛产茶叶呢?

综上所述, 渠江薄片并非由四川渠州所产!

04

明嘉靖年间

崔桐《崔东洲集》最早记载安化渠江茶

明嘉靖年间,辰沅兵备崔桐(1477-1556),征剿平定安化山寇后,从安化回溆浦途中,乘舟沿资江逆流而上,进入渠江(连里),并在当地一舒姓农家中寄宿一晚,写有一首《连里道中》:

渠江舍舟趋莲里,草间深入依山岻;

登登渐高路盈尺,飞藤丛棘刺人耳;

喷泉淙淙乱石斑,突兀卧木横道间;

失脚愁落溪百丈,夹面仰看天一弯;

有时下舆度危磴,苔滑仍防踏不正;

左持右翼步蹜蹜,一险百虑心始定;

日落聊宿舒老家,觧衣张榻烹新茶;

摘柑侑酒问风土,面热顿失天之涯;

明朝更发岂辞苦,百里崎岖入溆浦。

呜呼!吾辈乘轩食肉尚艰辛,奔逐更有尘下人。

《连里道中》收集在崔桐《崔东洲集》中, 安化县志中对崔桐及平定山寇之事有记载。同治《安化县志•卷之未•杂说》介绍崔桐:“《江南通志》:崔桐海门人,正德中湖广参议,备兵辰沅,平安化山寇,赐金币”。

当时,崔桐在渠江烹的新茶是一种散茶,或为一种芽尖。为什么不是渠江薄片?这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废除唐、宋、元时期的凤团茶,改芽茶为贡茶。

唐、宋时期,社会上主要流行团茶、饼茶、片茶等紧压茶,安化也不列外。

刘源长《茶史》载:“独行灵草、铁色茶、绿芽、片含、金名产潭州,今长沙府,唐曰:“潭州,有湘潭县亦产茶”。

刘源长《茶史》:独行灵草

清人江昱(1706~1775)《潇湘听雨录》说“湘中产茶,不一其地,安化售茶湘潭,即名湘潭(京师称为湘潭茶),极为行远。邑土产推此为第一”。

江昱《潇湘听雨录》说,安化茶就是湘潭茶;刘源长《茶史》说,唐代湘潭产茶,湘潭茶就是潭州茶!综合俩人的观点,安化茶就是潭州茶。安化在唐代就产茶!

王存(1023~1101)、曾肇等共同编修的《元丰九域志》,其中介绍荆湖路•南路•潭州土贡,有“葛三十匹,茶末一百斤”。

潭州包括当时长沙县、衡山县、安化县、醴陵县、攸县、湘乡县、湘潭县、益阳县、浏阳县、湘阴县、宁乡县。该书于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1078~1085)成书,安化土贡茶末当属其中。这种土贡茶末就是一种凤团茶!

《元丰九域志》:荆湖路•南路

茶末一百斤,是指凤团茶一百斤。“茶末”或 “ 末 茶 ”之名, 元朝王祯《 农 书 》解释为: “ 末茶是先焙芽令燥,入磨细碾而成 。”

另明朱权著《茶谱》中也有解释:“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

“渠江薄片”是一种片茶。

片茶在唐代称为腊面茶或凤团茶 ,有的地方称为研膏,属团茶和饼茶一类。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

“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比“一斤二十饼”的小片龙团茶,还要小而薄,按常理应该行销上层社会, 为什么在元代及以后就消失了呢?这是因为渠江薄片造法不精,其茶“由油、苦、硬,味短而韵卑。”而最终没有成为朝庭贡品或为朝庭所弃,仅“江陵、襄阳,皆数千(有人认为是‘十’字之误)里食之”。同时,渠江薄片因生产成本高,在宋以后就不再生产了,而改制叶茶即散茶。

【潇湘茶史】《考证》一文说:“渠江薄片产于唐朝时期至宋代,此后未见有关渠江薄片的记载,渠江薄片从此失传”。

元代以后,渠江薄片茶因味短而韵卑,无法进入上层消费群体而遭淘汰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到了元代,蒸青工艺技术进一步完整,其产品从唐、宋的大饼茶到小龙团,由团茶到叶茶已成为社会时尚,渠江薄片改为了散茶或其它品种。

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对当时制蒸青叶茶工序,说得很具体。他说:“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布,火焙令干,勿使焦,编竹为焙,裹蒻复之,以收火气。茶性畏湿,故宜蒻收藏者,必以蒻笼剪蒻杂贮之,则久而不浥。宜置顿高处,令常近火为佳”(见卷十《百谷谱》)。

元代这个蒸青茶的工艺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黑茶制作,其中仅少了“杀青”和“发酵”的工艺,十分像安化农村偏远山区的老农自家制的挂在火坑上的烟熏茶。

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完全废除了唐、宋、元时期的凤团茶,改芽茶为贡茶。

明代何孟春(1474-1536)《 馀 冬 序 录 摘 抄 内 外 篇 》 记载 : “ 国初建宁所进,必碾而揉 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 ,如宋蔡君谟所贡茶例, 太祖(朱元璋)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一照各处,采芽以进 。 ”

这已经很清楚的表明,在明代以前,社会上主要流行团茶、饼茶、片茶等紧压茶。到了明代,朱元璋认为太“ 重劳民力 ”,才下令 “ 罢造龙团 ”,改造芽茶以进贡。

据明嘉靖《安化县志》和谈迁《枣林杂俎》中记载,明代安化贡茶的详细名目:“御芽二十二斤”和“长沙府安化县芽茶二十二斤 ”。

自明代开始,安化除了制作贡茶外,广大茶农改进以前制茶工艺,又重新大量使用粗老叶,生产价廉物美的黑茶,以此增加广大人们群众收入。

嘉庆《安化县志》卷之十一•风俗•七载录:“至于后乡,长江大河,上通宝庆、下通资江各都,产茶最多,远招引客”。到明万历年间,资江沿岸的渠江(神湾)、马辔市、东坪、江南等地,其大的茶厂每天拣茶工(捡去茶梗)上千人,小的茶厂也有数百人(“经纪窝留拣手拣茶,每厂多则千人、少亦不下数百人”引自林之兰《明禁碑录》)。

至嘉靖年间,辰沅兵备崔桐到渠江时,而渠江薄片早已经一、二百年没有生产了。

05

安化资江(萸江)段

为古时通溆浦要道

明代崔桐从安化资江舍舟入渠江去溆浦,途中并落宿在一舒姓农家。资江沿线一带是否有茶的记载?资江到渠江通溆浦,在唐代是不是一条古道?唐代资江、渠江、溆浦一带是否有舒姓?

1、安化地处荆楚腹地,称荆湖之间,又称荆巴之间

宋熙宁五年建县以前,安化称梅山。古梅山地处在辰、鼎、邵、潭之间,又称为“溪洞”之间。《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溪洞之地,隋、唐之世皆为州县,著在图籍”。

所谓溪洞之地,隋、唐之世皆为州县,著在图籍。说白了就是古代梅山,其地即属潭州,也属鼎州、辰州、邵州等。

《全宋文•卷六三》中《宋大诏令集》:“勅潭、邵等州管界梅山洞主首等:省本人奏……”这是公元 977 年翟守素征伐梅山时,其圣旨对梅山蛮的开头称谓。梅山为“潭、邵等州管界”,这“管界”显然就是割地。

同治《安化县志卷之二•沿革 》进一步对梅山其地来源进行了细说:“今一、二都原割自益阳之资江乡为之;三、四、五都割自益阳之东坪乡为之。而《王志》(康熙县志)、《赵志》(嘉庆县志)乃云:北割益阳、武陵地为后五都。若以武陵与后乡接壤即以为有割地,则桃源、沅陵、溆浦亦皆有割地矣。”

一都即为今安化县江南、龙塘(乡)、冷市、小淹镇。其中冷市、龙塘连桃源县;二都为今安化县羊角塘镇,连常德市(朗州、鼎州、武陵为旧时称谓);三都为今安化县东坪、田庄、柘溪镇。其中东坪、柘溪镇连桃源县;四都为今安化县马路、奎溪,分别通桃源,溆浦;五都为今安化县渠江、烟溪、南金、古楼、平口。其中渠江、烟溪与溆浦接壤。

资江塘头(塘头在今滔溪镇,又说羊角塘镇)李氏族谱中载:“宋熙宁六年朝廷置安化(县)废资江(乡)隶焉,故吾族为安化人”。这句话的意思,开梅山之前,安化属潭州益阳,羊角塘、滔溪等地属益阳资江乡。

李氏族谱进一步佐证了县志关于安化割地之说的可靠性,这与江南镇资福寺创建者、沩山密印寺三十三任主持智广禅师(《同治县志•沿革》)碑上的记载相同。

资江乡《李氏族谱》:李称之宋熙宁六年

综上所述,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今小淹、滔溪、江南三镇,原属益阳资江乡;东坪、马路、渠江等库区乡镇,属东坪乡无疑!东坪乡割辰州地。

2、萸江为安化资江代名词,古时为通义陵(漵浦)要道

资江又称资水,在今湖南省中部。《水经• 资水》:“东北过邵陵县之北。” 郦道元注: “县治郡下南临大溪,水径其北,谓之邵陵水……自下东北出益阳县,其间径流山峡,名之为茱萸江,盖水变名也。”《太平御览》 卷 65 引 《湘州记》 曰: “资水一名茱萸江”。

茱萸江包含新化、安化县段,旧时也称“萸江”。康熙年陶之典编辑《大沩山古密印寺志》时,宁乡密印寺当家主持大梅与峰智禅师(曾任安化大福浮山寺主持,“大梅”俗指安化),写了一首《萸江远侄和尚同订沩志一日假还凤林赠之以诗嘱早就业》的诗,赠送参与修订《沩志》的远侄和尚。

萸江远侄和尚这个称呼,表明远侄和尚供职的地方为“萸江”,萸江为安化资江的代名词。另清代诗人,学者陶必铨(1755-1805),因自己居住在安化小淹资江边,就以萸江为号,称萸江陶必铨。

远侄和尚具体在安化资江河边哪座寺庙供职,今无可考,但“萸江”作为资江的代名词已是久远,以致有些人认为《膳夫经手录》中的“渠江”就是“萸江”,这并不是说没有道理。

安化渠江历史又怎样呢?

渠江是资江一级支流,渠江发源于雪峰山余脉,源头分别是安化县的敷溪村和溆浦县的羊角山村,经渠江镇晏家村流入安化县境内。

清•嘉庆《安化县志•卷之四•山川》载录:“渠江溪左源界溆浦,右源界新邵至大塘湾敷溪口,入五都五十余里,西入资。”又载:“渠江渡在县西北三百里。”

安化的渠江、烟溪、奎溪、马路等镇,宋代以前属武陵地,也曾属衡阳郡。相传大禹治水经过安化的渠江和资江。

嘉庆《安化县志•卷之四•山川》载录:“禹履洪,在县西北三百里虎口崖下,石险而穿,相传禹治水履此,洪下四十里有禹庙。” 禹庙在神湾,今属柘溪林场范围。大禹治水在衡山南岳立有“禹王碑”。

安化资江通渠江,渠江通溆浦县至酉阳,是古代安化人经“川盐古道”到巴国采购食盐之路。巴国,周朝时期位处今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姬姓国家,子爵,国都为江州,即今重庆市江北区。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曰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小虫,与诸虫群飞,蔽掩日光,天地晦冥,积十馀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乎君于夷城,四姓皆臣之。”

安化苍场(与溆浦、沅陵接壤)出土的一件汉代青铜錞于(收藏于中国黑茶文化馆),这是巴人的一种乐器。

1992 年,益阳地区博物馆征集到一件安化出土的青铜短剑,剑柄上装饰有高浮雕的几何纹图案,十分精美,这种风格的短剑是典型的濮人遗物。由此可以断定上古的安化有濮人生息过。巴为姬姓,是江汉诸姬之一,为周族。

巴与濮原为两族,后因长期杂居成为一族,故称巴濮。巴国或是巴文化从那时就深深影响安化 。

宋代开梅山置安化县以前,舒、向二姓在资江、渠江、溆浦一带为常居民。《连里道中》 “日落聊宿舒老家”中舒姓为古老姓氏,今安化舒、向二姓主要分布在烟溪、渠江、奎溪。

《宋史•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第二百五十二•蛮夷》载:“辰州布衣张翘亦上书言南、北江利害,遂以章惇察访湖北,经制蛮事。而南江之舒氏、北江之彭氏、梅山之苏氏、诚州之杨氏相继纳土,创立城砦,使之比内地为王民。北江彭氏已见前。南江诸蛮自辰州达于长沙、邵阳,各有溪峒:曰叙、曰峡、曰中胜、曰元,则舒氏居之。”又载:“独田氏有元猛者,颇桀骜难制,异时数侵夺舒、向二族地”。

《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载:“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 886 年)潭州阅琐、衡州周岳、邵州邓处纳互相攻伐,石门峒酋向瑰趁机率武陵蛮(自称“朗北团”)攻占州县,陷澧洲,杀刺史吕自牧,自称刺史。召梅山十峒獠断邵州道,梅山遂为梅山蛮所据”。

06

安化山涯水畔、

不种自生,自古以来就产茶

安化位于资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主干带,东与桃江、宁乡接壤,南与涟源,新化毗邻,西与溆浦、沅陵交界,北与常德、桃源相连。总面积 4950 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积第三大县。

宋熙宁五年开梅山置安化县,取归安德化之义,隶属潭州。北宋启疆之初,安化茶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唯茶甲诸州县”。

1、安化萸江,宋代就产茶!

《宋史地理志》载:“大率有材木、茗荈之饶……”说明安化宋代就产茶。

嘉靖《安化县志》、淸《天下郡国利病书》:宋茶法严甚,邑伊溪(在安化县北三十里仙溪)、中山、资江、东坪产茶,不种而生,味稍佳,民趋其利,奸者乘间啸聚至抗,廵尉习不黎、虎将赖文政,因而为乱,杀掠为患,大帅王侍郎奏于资江龙塘建寨,命将统之一易戍,民赖以安。宋诸寨栅皆险要地寨有团保守御,以备盗贼。

赖文政其人在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巻十二中有记载:“淳熈间(1174-1189),江湖茶商相挺为盗,推荆南茶驵赖文政为首。文政多智,年已六十……”。

“茶驵”即茶马交易的经纪人,宋代荆湖路•南路,包括潭州、衡州、道州、永州、邵州、郴州、全州、桂阳。

安化县于元佑三年(1088)在今龙塘乡资江边置博易场,这时的安化,刚建县还不到 16 年,说明茶叶在安化经济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位置。

安化先有茶,后有县。宋神宗熙宁五年,朝廷派遣章惇(1093年,出将入相)、蔡奕、郭正祥等人开梅山。

在沩山密印寺三十四任主持颖诠长老(曾在今安化江南镇查里滩资福寺、仙溪镇芙蓉广化寺担任过主持,并创建冷市马桥观音寺,后改名桃梵寺)、兴化绍铣、宝理二禅师的协助下,与梅山峒主苏甘进行谈判。

桃梵寺

同治《安化县志•遗事》中说:“颖诠携营中二官先入见峒主,绐以从者。主一见遽曰: ‘此官人也。’颖诠曰:‘主眼高,认之不差,此官人之子。’乃使茶,失手,因而故掌之。”

“乃使茶,失手,因而故掌之。”说明当时苏甘峒主就是用梅山特产茶招待朝廷官方代表,这充分证明了安化产茶在建县之前。

因开梅山有功,湖南转运使副蔡奕升太常丞、直集贤院。蔡奕深感梅山瑶民茶税太重,请求朝庭减免。宋刘挚《直龙图阁蔡君墓志铭》述蔡奕开梅山之功绩说:“长沙诸邑,负茶租田税,积为缗钱四万,请如赦蠲除”。

2、安化萸江,唐代就产茶

山西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内,有本长裕川茶庄的手抄本,其中就说到安化唐代就产茶。

该手抄本后收录为《平、祁、太经济社会文献丛录•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其中“预启,贵境(安化)智慧董事君子雅鉴:窃思近来世道,人心大变,不学孔孟,尽效墨翟。尝闻茶出唐朝贵地,宋属中国,产出茶叶,秦国原定引地。晋省历代谕旨招商,而两省商人来安采办黑茶”。

长裕川茶庄于清嘉庆年间来安化办茶,寄寓在江南镇边江刘进吉之生记茶行。

前面已经提到刘源长《茶史》、江昱《潇湘听雨录》、《本草纲目拾遗•卷6•木部》及《湘潭县志》的记载:说唐代潭州,有湘潭县亦产茶,湘潭茶就是安化茶!

安化唐代产茶无疑!但唐末至五代,渠江属东坪乡,东坪乡在唐代是否有具体案例记载产茶呢?这还须从神山(辰山)白云寺僧密禅师佛事活动中找答案。

清同治《安化县志》十四卷十二、十三页载:“白云寺,在县西北六十里三都辰山,唐僧密(‘密印’为误)禅师所建,明宣德间,谌三台(召)僧善明重修,后僧问石有‘深入白云根’之句,崇祯壬午挂锡于此,人以为谶语云”。

《赵志》,《周志》:“知县吴兆庆《白云寺记》:辰山去县治西北百六十里,由东坪、桥口而上,高远可四十里许。山经幽邃,涧道逶迤,中多怪石,嘉树茂草。昔汪真人尝炼丹于此,盖仙灵窟宅也。上有寺,曰‘白云’,创自唐僧密(印)禅师,中有田可耕,寺僧咸仰給焉”。

辰山又名“神山”。县志又云:“熊山之西十里有小支焉,曰‘长岭界’(在县西北百五十里一都),西十里曰‘辰山’,一名‘神山’,一名‘白云山’(在县西北一百六十里三都,《一統志》作在县北百八十里,誤)。县西北有辰山,高四十里,上有白云寺,有田产、药材,春夏蟒蛇毒物出沒于中”。

白云寺

熊鱼山在《鱼山剩稿》里,有篇《潭州神山白云寺问石乘禅师塔院碑记》,介绍了僧密禅师于唐咸通(860-873)间来辰山。“过去,世不可考。自唐咸通间,僧密禅师行道于此,载在传灯,迄今垂千禩……”。

僧密禅师为何方人氏,已无从可考。但他的师父云岩昙晟禅师 (781-841),师祖药山惟俨禅师(751-834),及师弟洞山良价禅师(807-869)都为唐代高僧。其中洞山良价禅师与弟子曹山本寂(840-901)创立的曹洞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大家之一。

潭州神山僧密与洞山良价,他们师兄俩关系特别密切,经常结伴游方参学,《景德传灯录》卷十五、《五灯会元》卷五皆有其传。

僧密本是洞山的师兄,但洞山却称僧密为师伯(《五灯会元》中洞山亦称僧密为师伯,《传灯录》则改)。师伯也指师兄,是对同门中年老有德者的尊称,足见神山僧密禅师其学问有多高。

辰山白云寺创建于唐代 860 年至 873 年间,与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的撰写时间相差只有几年。

神山僧密禅师有许多著名语录,《五灯会元》均有载。其中一则涉及茶事:神山僧密,一日,与洞山锄茶园,山掷下镢头曰:“我今日一点气力也无。”师(僧密)曰:“若无气力,争解恁么道?”山曰:“汝将谓有气力底是”。

茶禅一味,大道至简。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佛教也极为盛行。饮茶、品茶遍及全国,佛茶、禅茶、贡茶、礼茶也达到空前的高度。僧人广游天下,众多流传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出自于寺院僧人亲手种植、炒制。

从《五灯会元》中的记录看,潭州神山僧密与洞山良价,师兄二人一同去过南泉寺(常德)、沩山寺(宁乡)等寺庙参禅悟道。那时,采茶、锄草、种菜放牛、煮茶等劳作是寺庙僧人禅修的一种重要方式。而神山作为僧密禅师开基创业的地方,怎么可能缺茶?

唐代安化东坪乡属辰州地,《湖广图经志•湖广通志卷之十五•长沙》“辰山: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其山盘旋起伏,远接辰沅界,故名”。而辰山又名“神山”,僧密禅师来神山之前,为汪真人炼丹于此。

《湖广图经志•湖广通志卷之十五·长沙》:辰山

神山最早名可能是“钟山”,而钟山又可能是“无射山”。

宋朝开梅山以前,安化为蛮人所据,安化第一任县令毛渐(1036--1094)在《梅山颂》中“惟此南方,夷俗杂处”;又宋吴致尧《开远桥记》中描述梅山蛮:“衣制斑斓(颜色错杂灿烂),言语侏离(形容语言难辨)”。 “无射”在汉语释义中为钟名,无射山就是钟山,而钟山之名也许因蛮人言语侏离而发音读成“神山”。或许蛮人一直称神山,而传言者误为钟山即无射山。

唐朝陆羽《茶经》“七之事”章节引《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合于山上,山多茶树”。

《坤元录》为隋唐年间所著,已失传。除《坤元录》外,史籍没有“无射山”的记载。同治《溆浦县志》也以“无射山”不可考,否定了此事。

既然溆浦没有“无射山”,那《坤元录》中“无射山”也许就是指的隋唐属辰州的安化神山。至于方位,古人常常搞错,陆羽《茶经》中,也有多处方位的错误。

《辰州府志》载:“沅陵与安化交界处,地名‘界亭’产茶!岁以充贡”。界亭在今沅陵官庄镇与安化马路镇交界处,系辰山山系。宋代以前马路镇属潭州益阳东坪乡,割辰州地。界亭宗主山为神山,无射山多茶树,也就是神山多茶树。

3、安化萸江,三国时代就产茶!

唐、宋时代或更早,安化又称“荆湖”之间或“两湖”之间,两湖之间又处在“荆巴”之间 。三国时代,安化有段时期属蜀国,有段时期属东吴荆州,正夹杂在荆巴间。

三国魏时张揖的《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芼之”。 西晋的《荆州土地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荆巴间也好,荆州也好,安化当属之。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苏益馨、梅峰纂修的《石门县志•茶法》记载:“盖邑人所饮,半仰给于鹤峰各溪洞,而雀舌、龙团……悉购自他乡。安化佳品(指茶),下裕民生者之克擅美利于无穷也。哉!此石邑茶法所由不设也”。

《石门县志》:茶法

道光三年(1823年),谭震、方堃纂修的《桃源县志•物产》载:“惟南乡近安化界产者(茶)颇佳”。

石门、桃源为古代武陵七县之一,一千多年后还在说安化茶好,还要从安化购雀舌、龙团茶!显然,安化产茶历史与武陵七县一样悠久。

4、安化萸江,两汉时代就产茶

安化资江、渠江是古代马援将军征战五溪蛮的要道 。马援将军征战五溪蛮,其道取资江入沅陵、溆浦。《马援传》载:“初,军次下隽(今湖北通城西),有两道可人,从壶头则路近而水险(湘、资、沅、澧以资水最险);从“充”(今桑植)则涂夷而运远。“当时耿舒主张从“充”道,而马援主张从“壶头”。

按耿舒的主张,应该是沿澧水而上,首先攻打五溪蛮首领相单程的老巢“充”,(相单程为桑植人);马援则主张逆资水而上,首先在沅陵、辰溪一带,打掉五溪蛮的主力,然后直捣溆浦,收复被五溪蛮所占领的武陵郡治义陵县城。

唐人李贤,李延寿注五溪蛮时说,当时的五溪蛮多在辰州界。汉代时期,今江南、东坪资江沿线等地属长沙国(郡)管控,因此,马援选择从安化资江进入,是为上策。

马援将军取道资江进沅陵、溆浦,征战五溪蛮,必过马路溪(今属马路镇)、马辔市、圭溪坪,因此县志有多处记载。

嘉庆《安化县志•卷之三•山川》载录:“试刀崖在县北二百里马路溪,有石如笋,高二丈,上有刀痕,相传马伏波平五溪蛮试刀于此。”

嘉庆《安化县志•卷之二•沿革》又载:“马辔市,东汉马援征五溪蛮,由此舍舟操辔踰沅故名”。

同治《安化县志•卷之十二•壇庙》载:“伏波庙在县西二百五十里四都圭溪坪,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五溪蛮驻兵于此,居民立庙以祀,康熙五十年重修”。

宋代推官吴居厚(1037—1113)的《梅山绝句十首》中云:

板屋依崖不记时,裹头今已就招携;

可憐马援贪残杀,空有虚名在五溪。

(嘉靖《安化县志卷之六》)

以上县志记载,足以说明马援将军征战五溪蛮是逆资江而上,取道与桃源、沅陵、溆浦接壤的马路、奎溪方向进攻溆浦,并病死于壶头山。

相传擂茶为马援将军征战五溪蛮时所发明,用来解毒消病。清嘉庆《常德府志》记载:“乡俗以茗叶、芝麻、姜合阴阳水饮之,名擂茶”。

《桃源县志》名“五味汤,云:伏波将军所制,用御瘴疠”。 擂茶是历史,也是传说。与安化相近的桃源、桃江、新化等县都有喝擂茶的风俗,那时的安化、桃源就产茶。

5、安化萸江,虞夏时代就产茶

安化古时为禹贡荆州之域。《尚书•禹贡》载:“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 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厥土惟涂泥, 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 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菌簵、楛,三邦底贡厥名。包匦菁茅……”。

1791 年,清代名臣两江总督陶澍父亲陶必铨,是一位学者。他在主修旧治梅城南宝塔期间,往返小淹居地,夜宿洞市鹞子尖茶亭而作《鹞子尖茶引》。《鹞子尖茶引》中有“禹贡荆州之域,三邦底厥贡名,李安溪以为名茶类。”陶必铨认为贡厥名中“名”为茗,即茶类。同时陶必铨引用了清康熙年朝庭重臣李光地(又名李安溪)对“名”为“茗”的考究。陶澍在他的《试安化茶诗》中:

我闻虞夏时,三邦列荆境;

包匦旅菁茅,厥贡名即茗。

其见解与父亲的《茶引》观点一致,认为安化在虞夏时期就产茶。

甘露茶亭

(资料来源:安化黑茶传媒平台)

民国时期安化茶行茶号知多少


一本向全世界推介安化黑茶的大众通俗读物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衰落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道。它由晋商主导,晋商每年会深入到江南产茶省份收购茶叶。而安化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是南方诸省中重要产茶区,安化茶历史上享有“唯茶甲于诸县”的优异品质和“无安化字号不买”的市场美誉。

 晋商来安化办茶的历史悠久。过去,安化老百姓称晋、陕、甘茶商为“西客”;民国年彭先泽撰写的《安化黑茶》称晋商为“西帮”;清代石刻禁碑上称晋商为“外省客商”(雍正八年〔1730〕,苞芷园茶业禁碑中第六条“禁产货茶户掺假,朦混外省客商。);而在明代,林之兰辑录的《明禁碑录》称晋商为“川商”。


明代称采办安化茶的晋商为“川商”,是因为晋商把四川作为安化茶叶运输的中转站。晋商来安化(晋商行话称“进山”),全都选择在资江沿岸的东坪、酉州、黄沙坪、乔口、鸦鹊坪、江南、边江、小淹等主要产茶乡镇安营扎寨,他们寄寓在安化本地人 (在明代,本地茶行老板称“经纪人”)开办的茶行内。

 

从明代到清代,到民国,安化是晋商采办茶的中心区。但是,在安化当时到底有多少家茶行、茶号?特别是属于晋商的茶行、茶号有多少?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统计资料,无人知晓。

 

2018年3月,安化县万里茶道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开展了寻找、辨别安化晋商茶号这项艰辛的工作,其中安化县档案局新近整理装订的《安化茶业馆藏档案汇编》资料给予了很大帮助。该资料分上、中、下三卷,主要记录了民国二十年至民国三十五年这段时期安化的茶事。在此基础上,我们参考查阅了民国二十八年彭先择撰写的《安化黑茶》,以及1912—1949年期间的安化其它茶叶相关史料(包括遗存的书籍、姓氏碟谱、老字号招牌、印章、碑刻等),通过网上公示等方式,最终为安化县在民国期间的茶行、茶号,作出了系统性的归纳整理,其成果如下:

 

民国时期全县茶行、茶号共计 417 家

 

1. 东坪计65家:正记、玉记、通裕、宝华、元亨、茂记、福记、两仪信、大华、楚玉、裕益、孚记、益川通、德记、天福、湘潭福、荣记、义和祥、新泰、惠民、泰安、天顺福、茂记、信昌和、怡昌成、益兴庆、汉华昌、复兴庆、聚泰华、张晋升、刘大盛、德兴隆、大贞齐、周万兴、荣华昌、天元泰、祥和福、(天一香、聚兴顺)、祥记、瑞生祥、大安、安化第三农场合作制茶厂、湖南第二农场合作制茶厂、义记、宝聚祥、太安、又和祥、治茂昌、福答昌、升恒、东宝庆、裕记、瑞珍祥、成大利、谦盛祥、宝太隆、万镒衡、恒康福、集发泰、林正丰、苞松茂、美记、元顺店、和生福、顺兴福、同人昌。

 

2. 酉州计18家:兴隆茂、宝聚兴、宏源川、晋裕川、宝聚川、晋丰厚、永兴、同裕泰、(大德诚)、晋义川、祥和福、天恒川、长盛川、华湘、华安、诚记、天成顺、米砖厂、安化茶厂。

 

3. 黄沙坪 、乔口计68家:瑞生祥、协记、公记、聚兴顺、天顺兴、大湧玉、民生、天来香、新记、泰安、宝华、泰记、源远长、玉通永、聚兴顺、协庆公、大同、龚复兴、广生祥、吉顺祥、宝聚公、天锡祥、兴农、晋记、宝聚昌、宝聚庆、大德玉、独慎玉、大泉玉、三德玉、大升玉、天一香、永泰福、两仪、大昌川、天合久、天生福、天和龙、天聚仙、三春堂、定聚兴、源生利、裕进永、德巨生、谦益盛、德生端、大德生、恒隆光、秦和财记、人记、黄记、瑞记、晋魁、晋之、源隆、永和、恒记、丰盛、魁拳、魁若、元盛、兴发、绪元、永丰、义利、福兴、天龙、畅记。

 

4. 江南、边江计158家:魁泰丰、宏利久、同心成、义诚全、同协公、裕成泉、天生德、庆记、资阳、双盛祥、新绥公司安化制茶厂、昌复盛、和丰齐、复美和、正记、永昌齐、仁茂祥、义聚、天泰瑞、巨真和、庆和公、晋益合、魁泰和、天泰兴、协和源、义泰兴、锡泰恒、永益德、兴盛成、天泰升、德泰益、新甡得、润生福、中兴顺、信义和、大兴成、德合生、义生源、义聚昌、万盛源、(天一香)、天元西、臣恒厚、万兴昶、天成福、兴盛成、协和源、惠记莊、福兴合、三兴合、福发德、福祥永、元亨通、公和初、宏毅、德和卿记、德和兆记、世珍行、宏毅琼记、德和滋记、德和少记、宏毅庆记、良能焕记、德和、德和寿记、德和佛记、德和次记、德和庆记、德和运记、堂旃芝记、志春行、德和玉记、闿元信记、开诚公、庆和公、自立基、中兴顺(福记)、天泰和、西顺玉、和顺诚、协生茂、乾瑞升、湘裕隆、永兴生、义聚和、祥慎、湘源隆、百源隆、裕源隆、(天顺长、晋裕川、宝聚兴、兴隆茂)、义顺和、益生源、合顺通、裕盛丰、文盛德、德兴永、新盛通、德和生、恒丰益、义聚昌、永益德、合泰恒、合谦、福民盛、泰和诚、元发永、锦德元、永济生、大兴成、天兴久、德盛福、王焕文行、王蔚臣茶行、天宝裕、裕兴福、天泰荣、积生厚、天泰运、裕亨昌、天泰协、合盛引、天泰庆、丰盛和、庆泰裕、合盛西、万顺德、义聚隆、永济生、泰合诚、万源德、继美丰、天泰宏、新盛成、协义公、义顺合、聚信成、万兴昶、兴和昌、兴和福、泰盛强、乾益升、裕庆成、祥发永、天泰昌、天宝裕、大升昌(钱庄)、吉顺祥、钧太福、怡合成、怡和源、刘进吉生记、新泰和、魁泰、通天泰运、福兴和、魁泰通、天运贞、两宜福、怡泰福、钧泰福。

 

5. 鸦鹊坪计22家:吉谦福记、吉谦贵记、古振兴、德馨堂、笃庆堂、迪吉茶行、协和腾、关敬如、天泰裕、协兴泰、裕丰昶、泰和丰、湧和公、吉谦福茶行、和顺福、集成甡、福顺成、麟生祥、德生福、新顺福、集成甡、乾瑞生。

 

6.  唐市计3家:彭福和、李福茂、毛先湘。

 

7. 小淹计17家:湖南省制茶厂、德和齐、福成齐、方顺兴、怡抬齐、义和齐、顺兴齐、复兴齐、吉盛昶、开诚公、天德顺、茶盛庆、厚福堂、资深弟记、资深忠记、浩然居、安记、(同裕泰)。

 

8.  蓝田市(原属安化)计3家:森记、生记、天生玉。

 

9.  桥头河(原属安化)计5家:钰华、玉湘、锦春、群生、达球。

 

10. 其他乡镇(梅城、仙溪、平口、烟溪、马路)计19家:钓记、刘厚祥、厚生利、尹波兴、德顺长、蕊馨齐、张晋升、龙益成、刘大盛、金福、德兴隆、福华、大贞齐、伊长、(正记)、祥记、(庆记、华安)、永兴、阜康、祥和福、新华。

 

11. 后五区(江南、冷市、龙塘、小淹、滔溪)计29家:协兴隆、自兴金、泰合诚、鑫记、福茂盛、大同恒、(豙)顺合、自立公(甘引)、裕盛昌、量星(进湘裕)、万兴昶、德太益、和顺诚、三和兴、协兴隆、信义公、福茂盛、新盛通、宝聚隆、德泰益、竟成、晋福隆、世诚和、泰合诚、中真顺(昌记)、复和公、万源福、区记、新顺福。

 

12. 范维令编著的《万里茶道劲旅——祁县茶商》中,清末到民国时期,晋商茶号来安化办茶计10家:裕盛川茶庄、恒中恒茶庄、晋恒银号、巨贞川茶庄、巨盛川茶庄、大玉川(大盛魁)、亿中恒、长裕川(诚记)、裕兴重、大德恒。(裕盛泉、兴隆茂、宏源川)。

 

民国时期,全县晋商茶号共计 97 家

 

全县具体分布情况:(1)东坪、酉州11家;(2)黄沙坪、乔口18家;(3)江南、边江42家;(4)鸦鹊坪14家;(5)小淹2家;(6)其它资料记载安化10家。(见后附表)

备注

【1】统计的茶行、茶号,其时间范围仅指民国时期(1912~1949年)。

【2】括号中茶行或茶号为一家茶行或茶号设多处地方,统计中仅计一家。

【3】各附表中晋商号统计数少于列表中实际明细数,同样是因为一号多地设有,统计中仅计一家。

【4】417家茶行、茶号和97家晋商号仅指本次调查确定的,也许今后还会有新的确定与补充。

【5】茶行绝大部分是本地人创办,晋商在安化一般不自己建茶行,只租赁(但在安化有家眷的除外)。


东坪酉州晋商号 11 家

茶号 兴隆茂  

经理 郭汉三、张子英44岁(郝云章)    

籍贯 山西榆次   

备注 张子英,任茶食同业工会委员    


茶号 宝聚兴    

经理 张宝明、陈治卿(张爽臣、陈治卿)    

籍贯 晋商    

备注 在冷市、洞市鹞子尖竹林湾设有仔庄    


茶号 宏源川    

经理 王子飞48岁、李馨齐(斋)49岁   

籍贯 晋商    

备注 王子飞,曾任红茶业同业工会执委    


茶号 晋裕川   

经理 郭子敬45岁、王子高   

籍贯 晋商    郭子敬,任茶食同业工会委员。

备注 在冷市、洞市鹞子尖竹林湾设有仔庄    


茶号 宝聚久    

经理 刘克恭41岁、杨聚英54岁    

籍贯 晋商    


茶号 晋丰厚   

经理 张耀南56岁、喻雁宾(平江人)、张骍    

籍贯 晋商    

备注 茶行保存至今    


茶号 大德诚    

经理 杨映垣、张子乾    

籍贯 晋商    

备注 设在江南    


茶号 晋义川    

经理 王凌云、蔚子进    

籍贯 晋商    


茶号 天恒川    

经理 王子飞45岁、阎伟齐    

籍贯 晋商    

备注 王子飞,民国35年曾任红茶业同业工会执委    


茶号 长盛川    

经理 张仲山、任汉臣    

籍贯 晋商    


茶号 诚记    

经理 阎寿亨    

籍贯 山西榆次    

备注 50年后并入安化铁厂    


茶号 元顺店    

经理 董杰山    

籍贯 陕西大荔    

备注 东坪镇东桥捐碑    


黄沙坪、乔口晋商号 18 家

茶号 宝聚隆    

籍贯 山西    

备注 安化存老招牌“山西宝聚隆”另《行商遗要》有记载    


茶号 公记    

经理 王子席41岁、杨茂林    

籍贯 山西    


茶号 聚兴顺    

经理 侯效岐46岁、谌思荣(安化人)    

籍贯 山西    

备注 侯效歧,任安化茶食同业工会委员。    


茶号 天顺长    

经理 张稷47岁、胡璨44岁、张合川49岁    

籍贯 山西    

备注 胡璨,任安化茶食同业工会候补委员。

   在冷市、洞市鹞子尖竹林湾设有仔庄。   


茶号 大湧玉    

经理 要世藻58岁、范康侯56岁;要瑞棠、杨立朝

籍贯 山西    

备注 要世藻,任安化茶食同业工会候补委员    


茶号 民生    

经理 谌及第(安化人)、王克仁46岁;阎甫仁、阎友三    

籍贯 山西    

备注 阎甫仁,任安化茶食同业工会候补委员    


茶号 天来香    

经理 胡瑶亭40岁、王子席    

籍贯 山西    


茶号 天一香    

籍贯 山西    


茶号 源远长    

经理 张锦文36岁    

籍贯 山西榆次    


茶号 宝聚公    

籍贯 山西    

备注 《汉口山陕会馆志》,洞市永锡桥捐碑上有名    


茶号 玉(裕)通永    

经理 张紫宸63岁,1946年离开安化    

籍贯 山西太谷    

备注 茶行保存至今,张紫宸安化有后代,

   其子张文焕,安化人,孙张晋湘、张晋满。    


茶号 聚兴顺    

经理 孙瑞亭56岁    

籍贯 山西榆次    

备注 民国35年任经理,在江南、冷市设有仔庄    


茶号 协庆公    

经理 李映滨56岁    

籍贯 山西榆次    


茶号 三德玉    

籍贯 山西    

备注 唐家观捐碑    


茶号 独慎玉    

籍贯 山西    

备注 河道救助章程碑    


茶号 大德玉    

籍贯 山西    

备注 唐家观捐碑    


茶号 大泉玉    

籍贯 山西    

备注 唐家观捐碑    


茶号 大升玉   

籍贯 山西    

备注 东坪镇东桥捐碑    


茶号 泰德    

经理 张辅丞48岁    

籍贯 山西太原    


江南、边江晋商号 42 家

茶号 宏利久    

经理 陆儒臣52岁    

籍贯 山西猗氏    


茶号 同心成    

经理 同心成44岁   

籍贯 陕西    


茶号 义诚全    

经理 高振山60岁    

籍贯 山西万荣    


茶号 同协公    

经理 刘瑞堂47岁    

籍贯 山西临晋    


茶号 裕成泉   

经理 陈子安51岁    

籍贯 山西祁县    


茶号 新盛通    

经理 王子宣    

籍贯 晋    


茶号 泰德    

经理 张辅丞48岁、张兴华    

籍贯 山西太原    

备注 在黄沙坪设有茶庄    


茶号 天泰宏    

籍贯 陕(新柜)    


茶号 天泰瑞    

经理 王厚堂    

籍贯 山西    


茶号 晋益合    

籍贯 晋    


茶号 魁泰和    

经理 王子敬    

籍贯 陕西    


茶号 天泰兴

经理 宋兴耀

籍贯 陕(新柜)

 

茶号 天泰和

经理 韩子常

籍贯 陕(新柜)

 

茶号 锡泰恒

经理 贾晏清

籍贯 晋

备注 彭先泽《安化黑茶》p29

 

茶号 福兴和

籍贯 晋

备注 彭先泽《安化黑茶》p29

 

茶号 天泰升

经理 胡宗德

籍贯 陕西新柜

 

茶号 德泰益

经理 聂东生

籍贯 新柜

 

茶号 兴隆茂

经理 张子英

籍贯 晋

备注 1939年彭先泽《安化黑茶》,兴隆茂在江南、酉州分别设有厂

 

茶号 裕盛丰

经理 倪仁寿

籍贯 晋商

 

茶号 德和生

经理 马华堂

籍贯 晋商

 

茶号 合谦

经理 柳云圃

籍贯 晋(东柜)

 

茶号 锦绣元

经理 马子元

籍贯 晋商

 

茶号 裕庆成

籍贯 晋商

备注 《汉口山陕会馆志》,洞市永锡桥捐碑上有名

 

茶号 裕兴福

经理 冠宝成

籍贯 晋商

备注 彭先泽《安化黑茶》,办引3400包

 

茶号 祥发永

籍贯 晋商

备注 《汉口山陕会馆志》,东坪镇东桥捐碑上有名

 

茶号 天泰荣

经理 王海天

籍贯 陕西

 

茶号 积生厚

经理 丁贤仕

籍贯 陕西(巩县)

 

茶号 天泰昌

籍贯 陕西新柜

 

茶号 天泰运

经理 石荣齐

籍贯 晋(东柜)

 

茶号 协和源

经理 穆唤堂

籍贯 陕西朝邑

 

茶号 裕亨昌

经理 胡香涛

籍贯 晋(东柜)

 

茶号 天泰协

经理 白耀西

籍贯 陕西(新柜)

 

茶号 合盛引

经理 柳云圃

籍贯 晋(东柜)

备注 马合盛创办

 

茶号 丰盛和

经理 樊子荣

籍贯 山西

 

茶号 庆泰裕

经理 耿子康

籍贯 山西沃县

 

茶号 合盛西

经理 李文卿、谢荣停

籍贯 晋(东柜)

备注 马合盛创办

 

茶号 万顺德

经理 黄耀伯

籍贯 陕西新柜

 

茶号 大德诚

经理 杨映垣 张子乾

籍贯 山西

备注 生产“三和”茶即千两茶,清嘉庆年来安化

 

茶号 福生德

籍贯 甘肃

备注 胡伯益《烟茶布三帮在西北产销概况》

 

茶号 魁泰

籍贯 晋

备注 寄寓江南德和迪记茶行

 

茶号 通天泰运

籍贯 晋

备注 彭先泽《安化黑茶》p29

 

茶号 新泰和

籍贯 晋

备注 彭先泽《安化黑茶》p40

 

茶号 魁泰通

经理 任雨平

籍贯 陕西富平(西柜)

备注 任雨平妻黄丽君,安化人

 

茶号 义聚隆

经理 宋志超

籍贯 甘肃(晋)


鸦鹊坪晋商号 14 家

茶号 协和腾

经理 王守仁47岁

籍贯 陕西三源

 

茶号 关敬如

经理 洪度生52岁

籍贯 陕西长安

 

茶号 天泰裕

经理 杨钦哉48岁

籍贯 陕西朝邑

 

茶号 协兴泰

经理 姬茂斋42岁

籍贯 山西蒲州

 

茶号 裕丰昶

经理 廖彤云52岁

籍贯 青海西宁

 

茶号 泰和丰

经理 寮玉杰46岁

籍贯 陕西渭南

 

茶号 湧和公

经理 雷雨山

籍贯 陕西

备注 有案例,记述自已于道光年来安化,旅寓鸦鹊坪

 

茶号 乾瑞生

籍贯 晋

备注 同上

 

茶号 和顺福

经理 张捷三

籍贯 晋

 

茶号 集成甡

经理 阎势臣

籍贯 晋

 

茶号 福顺成

经理 耿登初

籍贯 晋

 

茶号 麟生祥

经理 阎斗管

籍贯 晋

备注 有案例,雷雨山记述于道光年来安化,旅寓鸦鹊坪

 

茶号 德生福

经理 王子和

籍贯 晋

 

茶号 新顺福

经理 赵秀山

籍贯 晋 


小淹晋商号 3 家

茶号 吉盛昶

经理 侯增恩

籍贯 西安

 

茶号 宏源川

籍贯 晋商

备注 酉川设有茶庄

 

茶号 开诚公

经理 李文齐、王邦强

籍贯 晋

备注 江南设有茶庄


《万里茶道劲旅——祁县茶商》中在安化晋商 10 家

茶号 裕盛川茶庄

籍贯 晋

备注 主要经营千两茶

 

茶号 恒中恒茶庄

经理 范达德

籍贯 山西祁县

 

茶号 晋恒银号

经理 罗广文、段鸣銮

籍贯 山西祁县

备注 安化名“湖南安化茶庄”

 

茶号 巨贞川茶庄

经理 高荫寰

籍贯 山西文水县

备注 制千两茶等

 

茶号 大玉川

籍贯 晋商

备注 由大盛魁独资开办

 

茶号 巨盛川茶庄

籍贯 晋

备注 由大盛魁独资开办

 

茶号 裕兴重

经理 邓鉴堂

籍贯 陕西三原

备注 胡伯益《烟茶布三帮在西北产销概况》

 

茶号 亿中恒

经理 范光恒

籍贯 山西祁县

备注 1935年来安化办茶

 

茶号 长裕川

经理 祁县渠家

籍贯 晋

备注 安化名“诚记茶厂”

 

茶号 大德恒

经理 姓庞

籍贯 山西郜北

备注 开设在江南坪



原载《安化黑茶》杂志2018年第4期总第23期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