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点茶法是哪个朝代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点茶法是哪个朝代的主要饮茶方法

  点茶是兴盛于宋朝,点茶在唐末就已经出现,但那时点茶法并非主流,点茶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宋人先将茶叶磨成粉末,再将黑盏预热,将茶粉投入黑盏之中,用水壶(汤瓶)注水其中,水流极细,如蜻蜓轻点暮荷,故称点茶。

  点茶法简介

  点茶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

  到了宋代,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为了给客人献上一碗美味可口的茶,水温的调节非常重要。为此,在点茶过程中,如何调整炭火也就变得很重要,调炭时,有“三炭”之说,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和后炭(第二次亦即最后一次添炭)。

  点茶的发展:

  以茶为饮品,在我国开始得很早,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汉。到唐代,饮茶最终成为一种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普遍饮用的社会习尚。入宋以后,斗茶兴起,并发展成为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热衷的风雅趣事。而不同的饮茶方式,都有其相对应的茶器。

  建盏作为最适合点茶的器皿,在宋代的贵族社会中风靡一时。在茶文化兴盛的今天,宋代的点茶之法让众多的茶迷好奇不已,然而点茶术与建盏在宋代之后就几乎绝迹了,我们只能从古人留下的绘画和文字中寻觅点茶的踪影。


梦回宋朝,从点茶说起

若能穿越回古代,你想穿越回哪个朝代?

是闲适旷达的魏晋,还是开放繁华的大唐……小堂最想穿越回自成一派风雅的宋朝。

可以说,没有一个朝代比宋代更懂生活更懂美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渗入骨子里的精致生活美学,把寻常人家的小日子过成了一首诗。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被称为宋人四雅,在平常日、平常事中花点小心思来点缀,心之所向、嗅之所觉、味之所感、目之所见,各个感官都极尽美的享受,这便是宋人的闲适。

而这其中又以点茶最为宋人的日常,生活,风雅。点茶及其延伸的斗茶及茶百戏活动从宫廷盛行到文人追捧再到成为民间生活的日常优雅了整整一个朝代。

点茶之事 品味时光

宋代流行的点茶和今天我们的茶道有所不同,区别于煎茶、泡茶等将茶叶洗净冲泡而饮之法,宋人是将团茶饼在微火上稍作炙烤,去除水分,在木质茶臼里捣碎并碾成粉末状,置于茶碗中。

然后以沸水冲点,并用茶筅用力搅拌至出现泡沫,称之为“运筅”或“击拂”,使茶叶与水充分交融成乳状,注水和击拂同时进行,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讲究技艺娴熟,恰到好处。由于茶质浓稠,聚而不散,茶沫停留在茶盏壁上胶着不干,故而称为“咬盏”。

▲ 宋刘松年《撵茶图》中的部分点茶工具:茶磨、茶炉、茶瓶、茶盏、盏托。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就对点茶有较详细的展现,盛家的姑娘们都得习得点茶之法,其中有着品味时光的用心,看重的是一种精神会意,或者说是文化礼节。

另外,宋代斗茶之风盛行,名流雅士、有钱的公子哥儿们会选一些上规模的茶店或是环境清幽的庭院,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围观者亦盛。

斗茶也是用点茶之法。一斗汤色,二斗水痕。茶汤纯白为最佳,汤花匀细,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者为胜。因为斗茶成败还跟所用茶盏有关系,于是黑釉盏应运而生,成为宋代点茶茶盏的主力军。

▲宋 赵佶《文会图》局部

很多人觉得“点茶”二字,离生活太遥远,仿佛已经销声匿迹,实则不然。虽然自从明朝人习惯了较为简单泡茶法后,点茶便慢慢退出茶道主流,但它还以别样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民俗活动——“径山茶宴”;日本大名鼎鼎的抹茶道,也是宋式点茶的延伸。

饮茶之风在中国算是一脉相承相续,从神农尝百草以茶为饮到陆羽作《茶经》集茶事之大成,中国人对茶的喜爱与追崇从来不曾消减。经过数千年的流变,茶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深入中国人的血液骨髓,烙下了华夏文明的符号。

随着近些年,宋式美学的回归,点茶这一古老的饮茶方式又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想要一品大宋闲事、雅事的茶友也可尝试一番。

一球茶业:古人都是怎么喝茶的?看完这篇秒变茶大师!

  在古装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

  一群江湖人士赶路奔波了很久之后

  走进一家茶馆歇息休整,呼唤一声

  “小二,上茶!”

  接着我们看到一壶热茶很快就端上来了

  然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不绝

  饮茶方式随着朝代更替也经历了多次变迁

  古人也像我们现在这样简单泡饮吗?

  当然不是!

  先秦时期:生吃生煮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最初,它被当做一味解毒的药方,人们以生吃咀嚼茶树鲜叶的方式,来消解身体的疲乏和不适。那时候,古人十分仰天尊神,茶叶还被作为祭品,敬献给祖先和神明享用。

  到了春秋时期,又进一步发展为生煮羹饮,人们开始将茶枝和芽叶一起放在水中烧煮,像煮中药一样煮成茶汤喝,味道很苦涩,被称为“苦荼”。名医华佗在《食论》中便提到:苦荼久食,益意思。

  汉魏六朝:佐料煮茶

  到了西汉时期,人们改良了粥茶法,开始添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佐料,和茶叶一起熬煮调味,以掩盖茶叶本身的苦涩。煮制期间用勺舀出浮沫,再盛到碗内食用。

  这种粥茶法在当时南方的上层社会很盛行,吴主孙皓常在宴会上以茶代酒,桓温也曾以茶宴客标榜自己节俭。而北方人对此还不能理解,依然食用牛乳类饮料,还嘲讽吃茶人为 “酪奴” ,这就是所谓的 “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饮” 。

  以唐代为临界点

  之前的人们多为粗放式豪饮,连吃带喝

  主要看重的是茶的药用价值

  而唐代及后人饮茶

  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

  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

  更是提升思想境界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唐代:煎煮并举

  唐代是茶文化大力发展的时期,茶叶从南方传到中原,又从中原传到边疆,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市井平民,都形成了浓厚的饮茶风气。尤其是到中唐以后,茶叶在民间的普及性已和米盐无异。

  而对于民间延续之前添加各种佐料的 “煮茶法” ,茶圣陆羽很不喜欢。他认为这种方式破坏了茶的本真味,所煮出来的茶 “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

  于是,他创立了细煎慢啜式的 “煎茶法” ,即先在风炉上的茶釜中煮水,等水微沸之后,将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搅动,等到茶沫满溢之后,将茶汁酌入碗内趁热饮用。煎茶过程中,不需要添加繁杂的佐料,最多以盐调味。

  宋代:茶末点饮

  到了宋代,制茶技艺不断革新,文人名士对茶痴迷,皇室贵族对茶推崇,民间百姓斗茶成风,茶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就连当时的皇帝宋徽宗也写了本书叫《大观茶论》,亲自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开启了全民斗茶的时代。

  宋人把 “品香、斗茶、插花、挂画” ,称为四大雅事。那时点茶成了一种风尚,是宋人雅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环。

  点茶的做法是:将茶饼烤干、锤碎,碾细、筛取、调匀茶末,然后将茶末放在茶碗里,缓缓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这个过程很像今天的咖啡拉花。

  点茶手法繁复,技术含量颇高,正适合比试竞技,因此宋人常以 “斗茶” 为乐。大家有空就聚在一起,看哪个人打的茶沫又多又细又好看。谁要是不会 “点” 两下,都不好意思出门了。

  明清:散茶泡饮

  明清时期,炒青工艺风靡,大量名茶应运而生,茶风也为之一变。明太祖朱元璋倡导从简清饮之风,大力推广散茶,并下诏用散茶代替饼茶进贡,改革了传统饮茶的繁琐程序。

  从此,点茶饮法没落,散茶饮法兴起,一直延续至今。

  散茶饮法,即直接将茶叶置于壶内或盖欧中,以沸水冲泡,再分杯而饮。既简便高效,又保留了茶的原汁原味,而且芽叶完整,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 “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

  清代人的喝茶方式,又在明朝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泡茶茶具和方法简化了很多,基本使用盖碗泡茶,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在慢斟细啜中感受闲逸自然的情趣。

  其实,看古人喝茶方式的演变

  也是我们感受民族发展走向的一个缩影

  从粗犷走向优雅,从药用到食用再到饮用

  从进贡朝廷享用到走入寻茶百姓家

  从中国故乡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各地

  郎河·一球茶业

  作为一家有30年文化底蕴的品牌茶企

  一直以稳定的品质和出口量获得市场青睐

  香飘四海,让中国好茶遍布世界每一角落

  是我们始终不变的信仰与执着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