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益溢醇官网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茶典鉴赏:续茶经 之"茶之造"

《唐书》:太和七年正月,吴、蜀贡新茶,皆于冬中作法为之。上务恭俭,不欲逆物性,诏所在贡茶,宜于立春后造。《北堂书钞》:《茶谱》续补云:龙安造骑火茶,最为上品。骑火者,言不在火前,不在火后作也。清明改火,故曰火。

《大观茶论》: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馀斯为下。茶之始芽萌,则有白合,不去害茶味。既撷则有乌蒂,不去害茶色。

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得**矣。

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造茶先度日晷之长短,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过宿,则害色味。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其首面之异同,难以概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则]凝结,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而已。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

蔡襄《茶录》: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造者味佳。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

《东溪试茶录》:建溪茶比他郡最先,北苑、壑源者尤早。岁多暖则先惊蛰十日即芽,岁多寒则后惊蛰五日始发。先芽者,气味俱不佳,惟过惊蛰者为第一。民间常以惊蛰为候。诸焙后北苑者半月,去远则益晚。

凡断芽必以甲,不以指。以甲则速断不柔,以指则多湿易损。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为茶病。

芽择肥乳,则甘香而粥面著盏而不散。土瘠而芽短,则云脚涣乱,去盏而易散。叶梗长,则受水鲜白;叶梗短,则色黄而泛。乌蒂、白合,茶之大病。不去乌蒂,则色黄黑而恶。不去白合,则味苦涩。蒸芽必熟,去膏必尽。蒸芽未熟,则草木气存。去膏未尽,则色浊而味重。受烟则香夺,压黄则味失,此皆茶之病也。

《北苑别录》:御园四十六所,广袤三十余里。自官平而上为内园,官坑而下为外园。方春灵芽萌坼,先民焙十馀日,如九案、十二陇、龙游案、小苦竹、张坑、西际,又为禁园之先也。而石门、乳吉、香口三外焙,常后北苑五七日兴工。每日采茶、蒸榨,以其黄悉送北苑并造。

造茶旧分四局。匠者起好胜之心,彼此相夸,不能无弊,遂并而为二焉。故茶堂有东局、西局之名,茶有东作、西作之号。凡茶之初出研盆,荡之欲其匀,揉之欲其腻,然后入圈制,随笪过黄。有方,有花,有大龙,有小龙,品色不同,其名亦异。随纲系之于贡茶云。

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晨则夜露未,茶芽肥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鲜明。故每日常以五更挝鼓集群夫于凤凰[山有伐鼓亭,日役采夫二百二十二人],监采官人给一牌,人山至辰刻,则复鸣锣以聚之,恐其逾时贪多务得也。大抵采茶亦须习熟,募夫之际必择土著及谙晓之人,非特识茶发早晚所在,而于采摘亦知其指要耳。

茶有小芽,有中芽,有紫芽,有白合,有乌蒂,不可不辨。小芽者,其小如鹰爪。初造龙团胜雪、白茶,以其芽先次蒸熟,置之水盆中剔取其精英,仅如针小,谓之水芽,是小芽中之最精者也。中芽,古谓之一枪二旗是也。紫芽,叶之紫者也。白合,乃小芽有两叶抱而生者是也。乌蒂,茶之带头是也。凡茶,以水芽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乌蒂,在所不取。使其择焉而精,则茶之色味无不佳。万一杂之以所不取,则首面不均,色浊而味重也。

惊蛰节万物始萌。每岁常以前三日开焙,馀闰则后之,以其气候少迟故也。

蒸芽再四洗涤,取令洁净,然后入甑,俟汤沸蒸之。然蒸有过熟之患,有不熟之患。过熟则色黄而味淡,不熟则色青而易沉,而有草木之气。故惟以得中为当。

茶既蒸熟,谓之茶黄,须淋洗数过[欲其冷也],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人大榨,以出其膏[水芽则高榨压之,以其芽嫩故也],先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人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彻晓奋击,必至于干净而后已。盖建茶之味远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沉其膏,建茶惟恐其膏之不尽。膏不尽则色味重浊矣。

茶之过黄,初入烈火焙之,次过沸汤之,凡如是者三,而后宿一火,至翌日,遂过烟焙之。火不欲烈,烈则面泡而色黑。又不欲烟,烟则香尽而味焦。但取其温温而已。凡火之数多寡,皆视其之厚薄。之厚者,有十火至于十五火。之薄者,六火至于八火。火数既足,然后过汤上出色。出色之后,置之密室,急以扇扇之,则色泽自然光莹矣。

研茶之具,以柯为杵,以瓦为盆,分团酌水,亦皆有数。上而胜雪、白茶以十六水,下而拣芽之水六,小龙凤四,大龙凤二,其馀皆以十二焉。自十二水而上,曰研一团,自六水而下,曰研三团至七团。每水研之,必至于水干茶熟而后已。水不干,则茶不熟,茶不熟,则首面不匀,煎试易沉。故研夫尤贵于强有力者也。尝谓天下之理,未有不相须而成者。有北苑之芽,而后有龙井之水。龙井之水清而且甘,昼夜酌之而不竭,凡茶自北苑上者皆资焉。此亦犹锦之于蜀江,胶之于阿井也,讵不信然?

姚宽《西溪丛语》:建州龙焙面北,谓之北苑。有一泉极清淡,谓之御泉。用其池水造茶,即坏茶味。惟龙团胜雪、白茶二种,谓之水芽,先蒸后拣。每一芽先去外两小叶,谓乌蒂;又次取两嫩叶,谓之白合;留小心芽置于水中,呼为水芽。聚之稍多,即研焙为二品,即龙团胜雪、白茶也。茶之极精好者,无出于此。每计工价近二十千,其他皆先拣而后蒸研,其味次第减也。茶有十纲,第一纲、第二纲太嫩,第三纲最妙,自六纲至十纲,小团至大团而止。

黄儒《品茶要录》:茶事起于惊蛰前,其采芽如鹰爪。初造曰试焙,又曰一火,其次曰二火。二火之茶,已次一火矣。故市茶芽者,惟伺出于三火前者为最佳。尤喜薄寒气候,阴不至冻。芽登时尤畏霜,有造于一火二火者皆遇霜,而三火霜霁,则三火之茶胜矣。晴不至于暄,则谷芽含养约勒而滋长有渐,采工亦优为矣。凡试时泛色鲜白,隐于薄雾者,得于佳时而然也。有造于积雨者,其色昏黄,或气候暴暄,茶芽蒸发,采工汗手熏渍,拣摘不洁,则制造虽多,皆为常品矣。试时色非鲜白、水脚微红者,过时之病也。

茶芽初采,不过盈筐而已,趋时争新之势然也。既采而蒸,既蒸而研。蒸或不熟,虽精芽而所损已多。试时味作桃仁气者,不熟之病也。惟正熟者味甘香。

蒸芽以气为候,视之不可以不谨也。试时色黄而粟纹大者,过熟之病也。然过熟愈于不熟,以甘香之味胜也。故君谟论色,则以青白胜黄白。而余论味,则以黄白胜青白。

茶,蒸不可以逾久,久则过熟,又久则汤干,而焦釜之气出。茶工有泛薪汤以益之,是致熏损茶黄。故试时色多昏黯,气味焦恶者,焦釜之病也[建人谓之热锅气]。

夫茶本以芽叶之物就之卷模。既出卷,上笪焙之,用火务令通彻。即以灰覆之,虚其中,以透火气。然茶民不喜用实炭,号为冷火。以茶饼新湿,急欲干以见售,故用火常带烟焰。烟焰既多,稍失看候,必致熏损茶饼。试时其色皆昏红,气味带焦者,伤焙之病也。

茶饼光黄而又如阴润者,榨不干也。榨欲尽去其膏,膏尽则有如干竹叶之意。惟喜饰首面者,故榨不欲干,以利易售。试时色虽鲜白,其味带苦者,渍膏之病也。

茶色清洁鲜明,则香与味亦如之。故采佳品者,常于半晓间冲蒙云雾而出,或以瓷罐汲新泉悬胸臆间,采得即投于中,盖欲其鲜也。如或日气烘烁,茶芽暴长,工力不给,其采芽已陈而不及蒸,蒸而不及研,研或出宿而后制。试时色不鲜明、薄如坏卵气者,乃压黄之病也。

茶之精绝者曰斗,曰亚斗,其次拣芽。茶芽,斗品虽最上,园户或止一株,盖天材间有特异,非能皆然也。且物之变势无常,而人之耳目有尽,故造斗品之家,有昔优而今劣、前负而后胜者。虽人工有至有不至,亦造化推移不可得而擅也。其造,一火曰斗,二火曰亚斗,不过十数而已。拣芽则不然,遍园陇中择其精英者耳。其或贪多务得,又滋色泽,往往以白合盗叶间之。试时色虽鲜白,其味涩淡者,间白合盗叶之病也。[一凡鹰爪之芽,有两小叶抱而生者,白合也。新条叶之初生而白者,盗叶也。造拣芽者只剔取鹰爪,而白合不用,况盗叶乎!]物固不可以容伪,况饮食之物,尤不可也。故茶有入他草者,建人号为人杂。镑列入柿叶,常品入桴槛叶。二叶易致,又滋色泽,园民欺售直而为之。试时无粟纹甘香,盏面浮散,隐如微毛,或星星如纤絮者,人杂之病也。善茶品者,侧盏视之,所人之多寡,从可知矣。

向上下品有之,近虽列,亦或勾使。

《万花谷》:龙焙泉在建安城东凤凰山,一名御泉。北苑造贡茶,社前芽细如针。用此水研造,每片计工直钱四万。分试其色如乳,乃最精也。

《文献通考》:宋人造茶有二类,曰片,曰散。片者即龙团旧法,散者则不蒸而干之,如今时之茶也。始知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

《学林新编》:茶之佳者,造在社前;其次火前,谓寒食前也;其下则雨前,谓谷雨前也。唐僧齐己诗曰:“高人爱惜藏岩里,白封题寄火前。”其言火前,盖未知社前之为佳也。唐人于茶,虽有陆羽《茶经》,而持论未精。至本朝蔡君谟《茶录》,则持论精矣。《苕溪诗话》:北苑,官焙也,漕司岁贡为上;壑源,私焙也,土人亦以入贡,为次。二焙相去三四里间。若沙溪,外焙也,与二焙绝远,为下。故鲁直诗“莫遣沙溪来乱真”是也。官焙造茶,常在惊蛰后。

朱翌《猜觉寮记》:唐造茶与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干,唐则旋摘旋炒。刘梦得《试茶歌》:“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又云:“阳崖阴岭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竹间茶最佳。

《武夷志》:通仙井在御茶园,水极甘冽,每当造茶之候,则井自溢,以供取用。

《金史》:泰和五年春,罢造茶之防。

张源《茶录》: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点之得宜。优劣定于始铛,清浊系乎末火。

火烈香清,铛寒神倦。火烈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速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著黑。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

藏茶切勿临风近火。临风易冷,近火先黄。其置顿之所,须在时时坐卧之处,逼近人气,则常温而不寒。必须板房,不宜土室。板房温燥,土室潮蒸。又要透风,勿置幽隐之处,不惟易生湿润,兼恐有失检点。

谢肇《五杂俎》:古人造茶,多春令细,末而蒸之。唐诗“家僮隔竹敲茶臼”是也。至宋始用碾。若揉而焙之,则本朝始也。但揉者,恐不及细末之耐藏耳。

今造团之法皆不传,而建茶之品,亦远出吴会诸品下。其武夷、清源二种,虽与上国争衡,而所产不多,十九赝鼎,故遂令声价靡复不振。

闽之方山、太姥、支提,俱产佳茗,而制造不如法,故名不出里。予尝过松萝,遇一制茶僧,询其法,曰:“茶之香,原不甚相远,惟焙之者火候极难调耳。茶叶尖者太嫩,而蒂多老。至火候匀时,尖者已焦,而蒂尚未熟。二者杂之,茶安得佳?”制松萝者,每叶皆剪去其尖蒂,但留中段,故茶皆一色。而工力烦矣,宜其价之高也。闽人急于售利,每斤不过百钱,安得费工如许?若价高,即无市者矣。故近来建茶所以不振也。

罗廪《茶解》:采茶制茶,最忌手汗、体膻、口臭、多涕、不洁之人及月信妇人,更忌酒气。盖茶酒性不相入,故采茶制茶,切忌沾醉。

茶性淫,易于染著,无论腥秽及有气息之物不宜近,即名香亦不宜近。

许次纾《茶疏》:茶非夏前不摘。初试摘者,谓之开园,采自正夏,谓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须待时,此又不当以太迟病之。往时无秋日摘者,近乃有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少薄。他山射利,多摘梅茶,以梅雨时采,故名。梅茶苦涩,且伤秋摘,佳产戒之。

茶初摘时,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炒茶之铛,最忌新铁。须预取一铛以备炒,毋得别作他用。一说惟常煮饭者佳,既无铁腥,亦无脂腻。炒茶之薪,仅可树枝,勿用干叶。干则火力猛炽,叶则易焰、易灭。铛必磨洗莹洁,旋摘旋炒。一铛之内,仅可四两,先用文火炒软,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钞转,以半熟为度,微候香发,是其候也。

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再迟一二日,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

藏茶于庋阁,其方宜砖底数层,四围砖研,形若火炉,愈大愈善,勿近土墙。顿瓮其上,随时取灶下火灰,候冷,簇于瓮傍。半尺以外,仍随时取火灰簇之,令里灰常燥,以避风湿。却忌火气入瓮,盖能黄茶耳。日用所须,贮于小磁瓶中者,亦当箬包苎扎,勿令见风。且宜置于案头,勿近有气味之物,亦不可用纸包。盖茶性畏纸,纸成于水中,受水气多也。纸裹一夕既,随纸作气而茶味尽矣。虽再焙之,少顷即润。雁宕诸山之茶,首坐此病。纸帖贻远,安得复佳!

茶之味清,而性易移,藏法喜温燥而恶冷湿,喜清凉而恶郁蒸,宜清触而忌香惹。藏用火焙,不可日晒。世人多用竹器贮茶,虽加箬叶拥护,然箬性峭劲,不甚伏帖,风湿易侵。至于地炉中顿放,万万不可。人有以竹器盛茶,置被笼中,用火即黄,除火即润。忌之!


闻龙《茶笺》:尝考《经》言茶焙甚详。愚谓今人不必全用此法。予构一焙室,高不逾寻,方不及丈,纵广正等,四围及顶绵纸密糊,无小罅隙,置三四火缸于中,安新竹筛于缸内,预洗新麻布一片以衬之。散所炒茶于筛上,阖户而焙。上面不可覆盖,以茶叶尚润,一覆则气闷罨黄,须焙二三时,俟润气既尽,然后覆以竹箕。焙极干出缸,待冷,入器收藏。后再焙,亦用此法,则香色与味犹不致大减。

诸名茶,法多用炒,惟罗齐宜于蒸焙,味真蕴藉,世竞珍之。即顾渚、阳羡,密迩洞山,不复仿此。想此法偏宜于,未可概施诸他茗也。然《经》已云“蒸之焙之”,则所从来远矣。

吴人绝重茶,往往杂以黑箬,大是阙事。余每藏茶,必令樵青入山采竹箭箬,拭净烘干,护罂四周,半用剪碎,拌入茶中。经年发覆,青翠如新。

吴兴姚叔度言:“茶若多焙一次,则香味随减一次。”予验之良然。但于始焙时,烘令极燥,多用炭箬,如法封固,即梅雨连旬,燥仍自若。惟开坛频取,所以生润,不得不再焙耳。自四月至八月,极宜致谨。九月以后,天气渐肃,便可解严矣。虽然,能不弛懈尤妙。

炒茶时须用一人从傍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茶之色香味俱减,此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者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磁盆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以文火炒干之。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田子艺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其法亦未之试耳。


《群芳谱》:以花拌茶,颇有别致。凡梅花、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金橘、栀子、木香之属,皆与茶宜。当于诸花香气全时摘拌,三停茶,一停花,收于磁罐中,一层茶,一层花,相间填满,以纸箬封固,入净锅中,重汤煮之,取出待冷,再以纸封裹,于火上焙干贮用。但上好细芽茶,忌用花香,反夺其真味。惟平等茶宜之。

《云林遗事》:莲花茶,就池沼中,于早饭前日初出时,择取莲花蕊略绽者,以手指拨开,人茶满其中,用麻丝缚扎定,经一宿。次早连花摘之,取茶纸包晒。如此三次,锡罐盛贮,扎口收藏。

邢士襄《茶说》:凌露无云,采候之上。霁日融和,采候之次。积日重阴,不知其可。

田艺蘅《煮泉小品》: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况作人手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香洁胜于火炒,尤为可爱。

《洞山[齐]茶系》:茶采焙,定以立夏后三日,阴雨又需之。世人妄云“雨前真”,抑亦未知茶事矣。茶园既开,入山卖草枝者,日不下二三百石。山民收制,以假混真。好事家躬往予租采焙,戒视惟谨,多被潜易真茶去。人地相京,高价分买,家不能二三斤。近有采嫩叶、除尖蒂、抽细筋焙之,亦曰片茶。不去尖筋,炒而复焙,燥如叶状,曰摊茶,并难多得。又有俟茶市将阑,采取剩叶焙之,名曰修山茶,香味足而色差老,若今四方所货片,多是南岳片子,署为“骗茶”可矣。茶贾炫人,率以长潮等茶,本亦不可得。噫!安得起陆龟蒙于九京,与之赓《茶人》诗也?茶人皆有市心,令予徒仰真茶而已。故余烦闷时,每诵姚合《乞茶诗》一过。

《月令广义》:炒茶,每锅不过半斤,先用干炒,后微洒水,以布卷起,揉做。

茶择净微蒸,候变色摊开,扇去湿热气。揉做毕,用火焙干,以箬叶包之。语曰:“善蒸不若善炒,善晒不若善焙。”盖茶以炒而焙者为佳耳。

《农政全书》:采茶在四月。嫩则益人,粗则损人。茶之为道,释滞去垢,破睡除烦,功则著矣。其或采造藏贮之无法,碾焙煎试之失宜,则虽建芽、浙茗,只为常品耳。此制作之法,宜亟讲也。

冯梦祯《快雪堂漫录》:炒茶,锅令极净。茶要少,火要猛,以手拌炒令软净,取出摊于匾中,略用手揉之,揉去焦梗。冷定复炒,极燥而止。不得便入瓶,置于净处,不可近湿。一二日后再人锅炒,令极燥,摊冷,然后收藏。

藏茶之罂,先用汤煮过烘燥。乃烧栗炭透红,投罂中,覆之令黑。去炭及灰,人茶五分,投入冷炭,再入茶。将满,又以宿箬叶实之,用厚纸封固罂口。更包燥净无气味砖石压之,置于高燥透风处,不得傍墙壁及泥地方得。

屠长卿《考馀事》: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故收藏之法,先于清明时收买箬叶,拣其最青者,预焙极燥,以竹丝编之,每四片编为一块,听用。又买宜兴新坚大罂,可容茶十斤以上者,洗净焙干听用。山中采焙回,复焙一番,去其茶子、老叶、梗屑及枯焦者,以大盆埋伏生炭,覆以灶中,敲细赤火,既不生烟,又不易过,置茶焙下焙之,约以二斤作一焙。别用炭火人大炉内,将罂悬架其上,烘至燥极而止。先以编箬衬于罂底,茶焙燥后,扇冷方人。茶之燥,以拈起即成末为验。随焙随入,既满,又以箬叶覆于茶上,每茶一斤约用箬二两。罂口用尺八纸焙燥封固,约六七层,以方厚白木板一块,亦取焙燥者。然后于向明净室或高阁藏之。用时以新燥宜兴小瓶,约可受四五两者,另贮。取用后随即包整。夏至后三日再焙一次,秋分后三日又焙一次,一阳后三日又焙一次,连山中共焙五次。从此直至交新,色味如一。罂中用浅,更以燥箬叶满贮之,虽久不。

  

又一法,以中坛盛茶,约十斤一瓶。每年烧稻草灰人大桶内,将茶瓶座于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筑实。用时拨灰开瓶,取茶些少,仍复封瓶覆灰,则再无蒸坏之患。次年另换新灰。

又一法,于空楼中悬架,将茶瓶口朝下放,则不蒸。缘蒸气自天而下也。

采茶时,先自带锅入山,别租一室,择茶工之尤良者,倍其雇值。戒其搓摩,勿使生硬,勿令过焦。细细炒燥,扇冷方贮罂中。

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可太青,青则叶已老而味欠嫩。须在谷雨前后,觅成梗带叶微绿色而团且厚者为上。更须天色晴明,采之方妙。若闽广岭南,多瘴疠之气,必待日出山霁,雾瘴岚气收净,采之可也。

冯可宾《茶笺》:茶,雨前精神未足,夏后则梗叶太粗。然以细嫩为妙,须当交夏时,看风日晴和,月露初收,亲自监采人篮。如烈日之下,应防篮内郁蒸,又须伞盖。至舍,速倾于净匾内薄摊,细拣枯枝、病叶、蛸丝、青牛之类,一一剔去,方为精洁也。

蒸茶,须看叶之老嫩,定蒸之迟速,以皮梗碎而色带赤为度。若太熟,则失鲜。其锅内汤,须频换新水,盖熟汤能夺茶味也。

  

陈眉公《太平清话》:吴人于十月中采小春茶,此时不独逗漏花枝,而尤喜日光晴暖。从此磋过,霜凄雁冻,不复可堪矣。

眉公云:采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洁。

吴拭云:山中采茶歌,凄清哀婉,韵态悠长,一声从云际飘来,未尝不潸然堕泪。吴歌未便能动人如此也。

熊明遇《山茶记》:贮茶器中,先以生炭火煅过,于烈日中曝之,令火灭,乃乱插茶中,封固罂口,覆以新砖,置于高爽近人处。霉天雨候,切忌发覆,须于清燥日开取。其空缺处,即当以箬填满,封如故,方为可久。

《雪蕉馆记谈》:明玉珍子,在重庆取涪**石为茶磨,令宫人以武隆雪锦茶碾,焙以大足县香霏亭海棠花,味倍于常。海棠无香,独此地有香,焙茶尤妙。

《诗话》:顾渚涌金泉,每岁造茶时,太守先祭拜,然后水稍出。造贡茶毕,水渐减。至供堂茶毕,已减半矣。太守茶毕,遂涸。北苑龙焙泉亦然。

《紫桃轩杂缀》:天下有好茶,为凡手焙坏。有好山水,为俗子妆点坏。有好子弟,为庸师教坏。真无可奈何耳。

匡庐顶产茶,在云雾蒸蔚中,极有胜韵,而僧拙于焙,瀹之为赤卤,岂复有茶哉!戊戌春,小住东林,同门人董献可、曹不随、万南仲,手自焙茶,有“浅碧从教如冻柳,清芬不遣杂花飞”之句。既成,色香味殆绝。

顾渚,前朝名品,正以采摘初芽,加之法制,所谓“罄一亩之入,仅充半环”,取精之多,自然擅妙也。今碌碌诸叶茶中,无殊菜沈,何胜括目。

金华仙洞与闽中武夷俱良材,而厄于焙手。

埭头本草市溪庵施济之品,近有苏焙者,以色稍青,遂混常价。

《茶汇钞》:茶不炒,甑中蒸熟,然后烘焙。缘其摘迟,枝叶微老,炒不能软,徒枯碎耳。亦有一种细炒,乃他山炒焙,以欺好奇者。中人惜茶,决不忍嫩采,以伤树本。余意他山摘茶,亦当如之迟摘老蒸,似无不可。但未尝试,不敢漫作。

茶以初出雨前者佳,惟罗立夏开园。吴中所贵梗粗叶厚者,有箫箬之气,还是夏前六七日,如雀舌者,最不易得。

《檀几丛书》:南岳贡茶,天子所尝,不敢置品。县官修贡,期以清明日人山肃祭,乃始开园采造。视松萝、虎丘而色香丰美,自是天家清供,名曰片茶。初亦如茶制法,万历丙辰,僧稠荫游松萝,乃仿制为片。

冯时可《滇行记略》:滇南城外石马井泉,无异惠泉;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龙。特此中人不善焙制耳。徽州松萝,旧亦无闻,偶虎丘一僧往松萝庵,如虎丘法焙制,遂见嗜于天下。恨此泉无逢陆鸿渐,此茶不逢虎丘僧也。

《湖州志》:长兴县啄木岭金沙泉,唐时每岁造茶之所也,在湖、常二郡界,泉处沙中,居常无水。将造茶,二郡太守毕至,具仪注,拜敕祭泉,顷之发源。其夕清溢,供御者毕,水即微减;供堂者毕,水已半之;太守造毕,水即涸矣。太守或还旆稽期,则示风雷之变,或见鸷兽、毒蛇、木魅、阳之类焉。商旅多以顾清水造之,无沾金沙者。今之紫笋,即用顾渚造者,亦甚佳矣。

高濂《八笺》:藏茶之法,以箬叶封裹入茶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当如人体之温温然,而湿润自去。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矣。

陈眉公《太平清话》:武夷、紫帽、龙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宫中浣濯用耳。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既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则紫赤如故。盖制茶者,不过土著数僧耳。语三吴之法,转转相效,旧态毕露。此须如昔人论琵琶法,使数年不近,尽忘其故调,而后以三吴之法行之,或有当也。

徐茂吴云:“实茶大瓮,底置箬,瓮口封闭,倒放,则过夏不黄,以其气不外泄也。”子晋云:“当倒放有盖缸内。缸宜砂底,则不生水而常燥。加谨封贮,不宜见日,见日则生翳而味损矣。藏又不宜于热处。新茶不宜骤用,贮过黄梅,其味始足。”张大复《梅花笔谈》:松萝之香馥馥,庙后之味闲闲,顾渚扑人鼻孔,齿颊都异,久之不忘。然其妙在造,凡宇内道地之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吾深夜被酒,发张震所遗顾渚,连啜而醒。

宗室文昭《古集》:桐花颇有清味,因收花以熏茶,命之曰桐茶。有“长泉细火夜煎茶,觉有桐香人齿牙”之句。

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约隔二旬复采,谓之二春;又隔又采,谓之三春。头春叶粗味浓,二春、三春叶渐细,味渐薄,且带苦矣。夏末秋初又采一次,名为秋露,香更浓,味亦佳,但为来年计,惜之不能多采耳。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茶采而摊,摊而,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王草堂《节物出典》:《养生仁术》云:“谷雨日采茶,炒藏合法,能治痰及百病。”《随见录》:凡茶见日则味夺,惟武夷茶喜日晒。

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至洲茶中采回时,逐片择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谓之白毫,又名寿星眉。摘初发之芽,一旗未展者,谓之莲子心。连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谓之凤尾、龙须。要皆异其制造,以欺人射利,实无足取焉。

【译文】

《唐书》记载:太和七年(833)正月,吴地、蜀地进贡新茶,都是在冬天特别加工而成。皇上为政恭俭,不想忤逆植物的自然之性,于是诏令各地贡茶,应在立春以后加工制造。

《北堂书钞》记载:毛文锡《茶谱》续补说:龙安(今四川安县东北)制造有骑火茶,最称上品。骑火的意思,就是说既不在改火前,也不在改火后。清明节改火,所以称为火。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说:茶叶采摘和加工制造开始于每年的惊蛰时节,尤其要把得天时之利也就是把握气候寒暖、阴晴变化作为最为急迫的事情。如果天气还稍微有些寒冷,茶树芽叶开始生长,枝条伸展得比较缓慢,茶农可以从容不迫地投入劳动,所以采制而成的茶叶,其色泽与味道两全而兼美。所以采制茶叶的人们都把得到天时之利作为最可庆幸的事情。

采茶要在黎明时分进行,看到太阳出来就要停止。采摘时要用指甲掐断茶芽,而不要用手指揉搓。一般说来,采摘的茶芽如果像雀舌、谷粒般大小,便可以称作斗品;一芽带一叶,也就是所谓的一枪一旗,称作拣芽;一芽带二叶,也就是所谓的一枪二旗,称作中芽,质量次之;其余的质量就更等而下之了。茶叶刚开始萌芽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小芽而外包较大二叶的情形,称作白合,如果不去掉,就会过于苦涩,损害茶味;采摘之后则会出现带有蒂头的情形,称作乌蒂,如果不去掉乌蒂,就会过于黄黑,损害茶色。

茶叶质量的优劣高下,尤其取决于蒸芽、压黄这两道工序操作的得失成败。蒸芽这一工序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刚好蒸熟的时机,茶味最香;压黄这一工序的关键,就是要把握膏汁榨尽的火候,便果断停止。能够做到这样,那么制造茶叶的功夫,十分之中已经掌握了**分了。

在制茶过程中,工艺要求非常严格:洗涤茶芽务求清洁,清洗茶具务求干净,蒸芽和压黄务求时机火候把握得当,研膏即将经过压黄的茶叶碾成细末并调和成胶合状态则务求水干茶熟,烘焙茶饼则务求火力均匀,不烟不烈。制茶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时间的长短,均衡所用劳动力的多少,合计采摘茶叶的多少,从而计划在一天之内将这些茶叶制造完成。恐怕采摘下来而没有经过加工的茶叶,在那里存放一夜,将会损害其色泽和香味。

由于制茶的范模大小、形状、纹饰、风格不同,加上制作工艺和制作人员操作的区别,所以制成的茶饼就像人各有其面容,彼此不同。茶饼表面形态各不相同,很难一概而论。择要而言之,茶饼的表面颜色晶莹剔透而不杂乱,质地细密厚实而不浮漂,举在手中就会感到凝结得很坚固,用茶碾碾时就会铿然有声,这样就可以验证为茶中精品了。有的可以从中得到结论,有的则不可得而知,需要用心去体味。

白茶风格独特,自成一种,与一般的茶叶不同。它的枝条舒展,叶芽晶莹单薄。这种茶树是在山崖丛林之间偶然生长出来的珍稀品种。有此茶者也不过四五家,每家也不过一两株,所制造出来的白茶也不过二三罢了。白茶的制造必须做到精致入微,运作把握得恰到好处,这样才会使得茶叶表里鲜明透彻,如同美玉蕴涵于璞石之中,其品质是无与伦比的。北宋蔡襄《茶录》中说:茶味的评判标准,主要是甘甜和润滑。只有建安(今福建建瓯)北苑凤凰山一带的茶焙所制的贡茶味道最好。隔溪对岸各山所产的茶叶,即使及时采摘、精心制作,但是其色泽比较浑浊、味道也比较厚重,比不上北苑茶。另外还有的水泉不甘甜,也能够损害茶的味道,前人之所以论述水泉的品质,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记载:建溪的茶比其他地方都要早,出产于北苑、壑源的就更早了。如果气候暖和的话,惊蛰前十天就发芽了;如果气候寒冷的话,惊蛰后五天才开始发芽。最先萌发的茶芽气味都不好,只有过惊蛰之后的茶芽最好。所以民间经常以惊蛰作为采制茶叶的节气。其他地方的茶焙要比北苑晚半个月左右,距离较远的地方就更晚了。

大凡掐断茶芽,只能用指甲,不能用手指。用指甲就会快速掐断而不致揉损茶叶,用手指则容易损伤茶叶。拣择茶叶一定要精细,清洗茶叶一定要干净,蒸压茶叶一定要散发并保留其香味,烘焙茶叶一定要把握好火候,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失去其应有的标准尺度,都会给茶叶带来危害。

茶芽选择肥嫩厚实的,制成的茶味道就会甘甜清香,烹点出的茶面着盏而不散。如果是土地贫瘠、茶芽短小,那么烹点出的茶面就会云脚涣散,沫饽去盏而易散。茶叶的梗长,经过烹点之后就色泽鲜白;茶叶的梗短,经过烹点之后就色泽黄泛。乌蒂、白合是茶叶的两种大的病害,不去掉乌蒂,那么茶汤的色泽就显得黄黑而难看;不去掉白合,那么茶汤的味道就会苦涩。蒸芽的时候一定要使得茶叶蒸熟,压黄的时候一定要去尽茶中的膏油。如果蒸芽不熟,就会使茶中保存有草木之气;如果去膏未尽,就会使茶色浑浊而茶味过重。过黄的时候火中烟气过多就会侵夺茶的香味,压黄去膏的时候久压而不研造就会使茶味丧失,这些都是制造茶叶过程中的弊病。

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北苑御茶园共有四十六所,分布在方圆三十馀里的广袤地区。从官平以上为内园,官坑以下为外园。每到春暖花开之时,茶树开始发芽,采制茶叶要比民间茶园早十多天,例如九窠、十二陇、龙游窠、小苦竹、张坑、西际,又是御茶园中开始制茶最早的官焙。而石门、乳吉、香口三个外焙,经常是比北苑晚上五六天、六七天开工。每天采茶、蒸芽、榨膏,然后把压好的茶黄送到北苑一同烘焙制造。

制造团茶原来分为四个茶局,因为工匠起了好胜之心,彼此骄矜自夸,不免会导致很多弊端,于是合并成为两个茶局。所以茶堂也有所谓的东局、西局之名号,茶也有所谓的东作、西作之名号。大凡茶叶经过蒸、榨、研的工序初出研盆,要通过摇荡使其均匀,通过揉搓使其细腻,然后把已成糊状的茶注入茶模,制成茶,放在竹席上过黄也就是用炭火焙干。制成的茶饼,有方,有花,有大龙,有小龙,品种不同,名号也不一样,根据批次列入贡茶的目录。

采茶的时间,必须是在早晨,不可见到太阳。早晨则夜间露水尚未干,茶芽肥嫩湿润。见到太阳就会被阳气所迫,使茶芽的汁液养分从内部消耗,等到烹点时受水就不鲜明清澈。因此,到了采茶时节,每天五更时分就擂鼓聚集劳力到凤凰山[山上有伐鼓亭,每天参加采茶的劳力达到二百二十二人],监采官发给每人一个牌子,入山采茶到辰时,就要再次鸣锣集合,恐怕采茶人贪多超过时辰。大抵采茶也必须熟练,招募劳力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当地居民或者熟悉茶事的人,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各处茶芽萌发早晚的情况,而且采摘茶芽也知道其中的要领。

茶芽有小芽,有中芽,有紫芽,有白合,有乌蒂,不可不仔细加以辨别。小芽,小如鹰爪。当初制造龙团胜雪、白茶之时,就是用小芽按照先后次序蒸熟,放到水盆中,剔取其精英,只有针尖般大小,称作水芽,这是小芽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中芽,也就是古代所谓的一枪二旗。紫芽,是叶子呈紫色的茶芽。白合,是指小芽中有两叶合抱而生的茶芽。乌蒂,则是指带有**的茶芽。一般说来,茶芽以水芽为最好,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乌蒂根本不能要。假使选择茶叶时仔细精当,那么茶的色香味没有不好的。万一混杂了不取的紫芽、白合和乌蒂,就会使得茶饼的表面纹理不均匀,茶色浑浊而且味道苦涩厚重。

惊蛰时节,万物开始萌动。每年常常在惊蛰前三日开焙造茶,遇到闰年就相应推迟,这是气候稍微迟后的缘故。

茶芽经过多次的洗涤,取出来清洁干净,然后放入甑中,等候水烧开后进行蒸茶。但是蒸茶有蒸得过熟的问题,也有蒸得不熟的问题。蒸得过熟就会使茶叶色黄而味淡,蒸得不熟就会使茶叶色青而易沉,从而带有草木之气。因此,蒸茶以适中为得当。

茶叶蒸熟之后,称作茶黄,必须淋洗多遍[以便使茶冷却],才放入小榨,去其水分,然后再放入大榨,以便压出茶膏[水芽则用高榨压之,因为其茶芽鲜嫩的缘故]。接下来先用布帛包起来,用竹皮束扎好,然后放入大榨压之,到半夜时分取出来揉搓均匀,再按前一道工序入榨,称作翻榨。直到拂晓,用力捶打,一定要达到彻底干净为止。建茶味道绵远而力道厚重,不是江南茶所能比拟的。江南茶在压榨时害怕膏油流出,建茶则惟恐膏油流不净尽,膏油流不净尽,茶的色泽和味道就厚重而浑浊。

茶饼烘焙的过程叫做过黄,先放在烈火上烘焙,其次以沸水烫过再进行炙烤,共如此反复三次,而后在火上烘烤一宿,到第二天就过烟烘焙。火不要过于猛烈,过于猛烈茶饼表面会起泡,颜色也会发黑;也不要烟气过于浓重,烟气过于浓重就会使茶香味出尽而味道焦苦。只是温温然就可以了。大凡火烤次数的多少,都是根据茶的厚薄而定。茶厚的,要经过十次火到十五次火;茶薄的,则经过六次火到八次火。火烤次数用足之后,然后过汤出色;出色之后,放置到密室之中,赶快用扇子扇风,这样茶饼的色泽自然就会光亮莹润了。


研茶的器具,用木枝作为杵,以瓦器作为盆,根据茶等级不同研茶中兑水多少也不一样,也都有一定的标准。上到龙团胜雪、白茶,研茶时要加十六次水(每注水研茶至水干为一水),下到拣芽研茶时要加六次水,小龙凤茶要加四次水,大龙凤茶要加两次水,其余都要加十二次水。从十二次水以上,叫做研一团,从六次水以下,叫做研三团至研七团。每次加水研茶,一定要达到水干茶熟而后停止。水不干,茶就不熟,茶不熟,茶饼表面就不均匀,烹煎时容易下沉。因此,研茶所贵的是强而有力。我曾经认为天下的道理,没有不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有北苑的茶叶,而后有龙井的泉水。龙井的泉水清澈而甘洌,日夜取之而不尽,凡是茶叶从北苑进贡的,都有赖于龙井之水。这也好比四川地区的蜀锦,因为蜀江水的漂洗而最佳,山东东阿的阿胶,因为东阿井水的调制而最佳,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南宋姚宽(字令威,号西溪,嵊县人)《西溪丛语》记载:建州龙焙面向北方,称作北苑。有一泓泉水,极为清淡,称作御泉。用这个池中的泉水造茶,就会败坏茶味。只有龙团胜雪、白茶这两种极品可以,称作水芽,先蒸后拣。每一个茶芽先去掉外面的两个小叶,称作乌蒂;其次则要取出两个嫩叶,称作白合;留下中心的小芽放到水中,称作水芽。积累较多之后,即研制、烘焙成为二品,也就是龙团胜雪、白茶。茶叶中极精的绝品,没有超过这两种的,每一茶计算工价接近二十千。其他品种都是先拣茶而后蒸茶和研茶,其味道也依次递减。贡茶分批入贡,一批称作一纲,建茶共分十纲,第一、第二纲太嫩,第三纲最好,从第六纲到第十纲,从小团到大团而止。


北宋黄儒《品茶要录》中说:每年的茶事活动开始于惊蛰之前,所采摘的茶芽就像鹰爪般大小。第一次制造称做试焙,又叫一火,其次叫做二火。二火所制的茶叶,已经比第一火所制的次一等了。所以购买茶芽的人们,只认准出于三火之前的茶叶是最好的。尤其喜欢在微寒的气候下所采的茶叶,那时天气虽然阴冷,却达不到冰冻的程度。初生的茶芽特别怕霜,有时在一火、二火制茶时都遇上了霜冻,而三火时霜已经消散,因而三火所制的茶叶就是最好的了。天气虽然晴朗,却达不到暴晒的程度,这样茶叶像谷粒般的幼芽蕴涵着长期积存的养分,又受气候的制约,从而渐渐滋长起来,而对采制茶叶的人们来说也是最佳的工作时机了。大凡在烹试时泛出鲜白色泽、隐隐约约好像处于薄雾之中的茶叶,都是在最佳时节采制的好茶。有的茶叶在采制时正好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其色泽昏黄发暗;有的茶叶在采制时正好遇到阳光暴晒的天气,茶芽上的水分蒸发,采茶人的汗手沾染,采来的茶叶也来不及拣择,这样采制的茶叶虽然很多,但全都是平常的品级。烹试的时候,如果茶汤不能呈现出鲜白的色泽,茶汤表面沫饽消退时在盏壁上留下的水痕也就是所谓的水脚微微泛红,这就是茶叶采制超过了适当的时机的弊病。

茶芽初次采摘,也不过采满一筐罢了。这是人们趋时争新所造成的。茶芽采摘之后就要蒸,蒸好了榨去水分就要进行研茶,使之成为胶和状态。蒸茶有时会出现火候欠缺而不熟的问题,即使是精选出来的优质芽茶,其成色也会因此而损失很多。烹试的时候茶味之中杂有核桃的气味,就是蒸茶不熟所带来的弊病。只有蒸到恰到火候的茶,其味道才是甘甜清香的。

蒸茶,根据蒸汽来判断火候,所以观测蒸汽的大小变化,是不可不谨慎的。烹试的时候茶色泛黄而且粟纹过大的,就是蒸得过熟的弊病。但是蒸得过熟,还是要胜过蒸得不熟的茶叶,因为甘甜清香的味道要胜过没有蒸熟的茶叶。所以,蔡襄评论茶的色泽,就认为青白色(指没有蒸熟的茶)要胜过黄白色(指蒸得过熟的茶)。而我论茶的味道,就认为黄白色要胜过青白色。

蒸茶的时间不能过久,如果时间久了,超过了一定火候就会过熟,时间过久了,其中的水分就会烤干,从而发出锅底焦煳的气味。有的茶工这时就往里面加进新水,这样做必然导致烟熏之味损坏茶黄。因而烹试的时候茶色多为暗红,气味焦煳难闻的,正是这种锅底焦煳的弊病[建安人把这种气味称为热锅气]。

茶叶,本来是芽叶形状的东西,采制之后放入卷模当中压制成型后取出,放在用粗竹篾编成的状如竹席的笪上用炭火烘烤。烘烤的时候,一定要用文火把茶饼烤得均匀透彻。烤好之后,随即用灰把炭火覆盖,炭火的中间要虚,从而使炭火充分燃烧,保持火温,以涵养茶之色香味。可是茶农不喜欢用实炭,称之为冷火。因为刚刚制成的茶饼很潮湿,茶农都希望迅速烘烤干燥,以便早日出售,所以烘烤时用的火都比较大,并常常冒着烟、带着火焰。这样烟气和火焰既然很多,烘烤时稍微不留意看护守候,就会熏坏和烤煳茶饼。烹试的时候茶色昏暗发红,茶味带有焦煳之气,这就是伤焙之病,即烘烤时茶饼熏烤过重所导致的弊病。

加工制作出来的茶饼,如果光亮发黄,又好像潮湿润泽的样子,就是蒸过的茶黄没有榨干膏油和水分的缘故。榨茶就是要把其中的膏油清除干净,膏油除尽之后,茶叶就好像干竹叶的色泽。只有那些为了装饰茶饼表面色泽的人,才故意不把茶叶中的膏油榨尽,以使茶饼显得色泽光莹、精致华丽,便于销售。烹试的时候色泽虽然鲜白,其味道却带有苦涩,这就是渍膏之病,即茶中含有膏油所带来的弊病。

茶色清洁鲜明,那么香气和色泽就会很好。因此采摘上好的茶,茶农往往在拂晓的时候顶着云雾去工作,有人还用罐汲上新鲜的泉水挂在胸间,采到茶芽就投入其中,大概是想保持茶的新鲜。有时遇到阳光很好,茶园烘热,茶芽疯长,而采茶的人力跟不上,他们采摘的茶芽已经放得不新鲜了,还来不及蒸,蒸过之后却来不及研磨,研成细末之后经过一夜之后才能放入模具制作茶饼。这样制成的茶在烹试的时候色泽就不鲜明,味道也稍微带有坏鸡蛋的气味,这就是所谓的压黄之病,即压了工时的茶黄带来的弊病。


茶叶之中的精品、绝品,叫做斗、亚斗,其次叫做拣芽。茶芽之中,斗品虽然最为上乘,但是生产茶叶的园户有的只有一株。大概是天然茶树中非常稀有的特殊品种,不是所有的茶树都能生长出这样的茶芽。况且事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而人们的目见耳闻却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能够制造斗品的园户,有从前产品质优如今变得粗劣、从前质量低劣如今质量优胜的。这虽然有人为的技艺的差别,可也是大自然的发展变化、时光的转化推移不可能使某个人得以专有和垄断。茶叶的制造,一火叫做斗,二火叫做亚斗,每年仅仅生产十多罢了。而拣芽却不是这样,遍寻茶园山陇之间,只要选择其中的上好的茶芽就可以了。有的茶农贪多务得,又要滋润茶叶的色泽,往往就把白合、盗叶也掺杂进茶芽当中。这样的茶叶,在烹试的时候虽然色泽鲜白,味道却苦涩而淡薄,这就是其中掺杂了白合、盗叶的弊病。[一个鹰爪般的茶芽,有两片小叶合抱而生,就叫做白合;茶树新枝条上的叶芽合抱而生,而颜色又发白的,就叫做盗叶。采制拣芽的时候,常常要剔取鹰爪,去掉白合而不用,更何况是盗叶呢?]人们日常所用的物品当然容不得假冒伪劣,何况是饮食的物品,尤其不可以容忍假冒伪劣。所以茶叶中掺杂进其他草木叶子,建安人就叫做入杂。通常的情况是上等的茶芽中掺杂柿树叶子,普通的茶芽中掺杂进桴槛叶子。这两种叶子很容易搞得到,又可增加茶叶的色泽,是茶农为了欺骗客商从而卖得高价才这样做的。这种茶叶在烹试的时候没有粟纹和甘香的味道,茶汤表面浮散而不能凝聚,隐隐好像细细的毛发,有的则是星星点点好像纤细的絮丝一般,这就是茶中入杂的弊病。善于品茶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把茶盏侧起来进行观察,那么茶中掺进杂叶的多少,就可以一目了然了。从前通常是上品、下品茶叶中有入杂的情况,近来即使一般茶叶当中也有假冒伪劣、掺进杂叶的。

 

《锦绣万花谷》记载:龙焙泉在建安城东凤凰山,也叫做御泉。北苑制造贡茶,社前茶芽细如针,用此泉水研造,每片合计工值四万钱。烹试的时候其色泽如乳汁,是茶中最佳的精品。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宋代茶的制造分为两类,一种叫做片茶,一种叫做散茶。片茶就是龙团茶的传统制法,散茶则是不经过蒸而直接焙干的,就像今天的制茶方法。由此可知,宋室南渡之后,茶叶的制造逐渐以不蒸为贵了。

宋代王观国(字彦宾,长沙人)《学林新编》中说:茶中的上品,要在社前制造,也就是春社(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前;其次,要在火前制造,也就是寒食节前;其下品则在雨前制造,也就是谷雨前。唐代僧人齐己《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诗中写道:“高人爱惜藏岩里,白封题寄火前。”他所说的火前,大概是还不知道社前茶更佳的缘故。唐代人对于茶的研究,虽然有陆羽《茶经》,但持论并未达到精审。到了本朝的蔡襄《茶录》,才达到持论精审的境界。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北苑,是官府的茶焙,制造转运司每年的贡茶,称为上品;壑源,是私人茶焙,当地民间也制茶上贡,品质较次。这两处茶焙相距三四里。至于像沙溪,则称为外焙,与以上二焙相距很远,品质下等。因此黄庭坚诗句“莫遣沙溪来乱真”,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官焙制茶,一般在惊蛰之后。

宋代朱翌(字新仲,舒州怀宁人)《猗觉寮记》(当为《猗觉寮杂记》)记载:唐朝的制茶方法与今天不同,今天采摘茶芽随即蒸熟焙干,唐朝人则是旋摘旋炒。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写道:“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又说:“阳崖阴岭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竹林间的茶叶最好。

《武夷志》记载:通仙井在御茶园,泉水非常甘甜清凉,每当制茶的时节,井水自然溢出,以供取用。

《金史》记载:泰和五年(1205)春,取消造茶的禁令。

明代张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茶录》中说:茶叶的奥妙,在于开始制作时要做到精益求精,收藏要得法,冲泡时方法得当。茶叶的优劣,在开始炒制时就决定了;而茶叶冲泡出来的清浊,则取决于最后烘焙时火候的把握。

火力强烈,制成的茶叶就会清香宜人;开始炒茶时锅比较凉,那么制成的茶叶就会缺少神韵。但是如果火力过于猛烈,就会使茶叶变得焦枯;相反,如果柴薪火力跟不上,那么制成的茶叶就会失去青翠的色泽。茶叶炒好后在锅中停留时间过长,就会使茶叶过熟;相反,如果拿出来过早,那么茶叶就可能没有炒熟。过熟,茶叶就会泛黄;不熟,茶叶就会带有黑色。炒制出来的茶叶,带有白点的无妨,没有一点炒焦的地方的最好。

收藏茶叶的坛子切不可临近风口和靠近火。临近风口,容易使茶叶过冷;靠近火,茶叶的色泽就会首先变黄。放置茶叶的处所,必须选择人们时常坐卧起居的地方。靠近人的气息的地方,就会保持相对的温暖而不至于过分寒冷。一定要放置木板房内,不适合放在土屋里。木板房比较温暖干燥,而土屋就比较潮湿闷热。放置茶叶的地方还要保持通风,不要放在昏暗隐蔽的地方。昏暗隐蔽的地方不仅容易闷热和潮湿,同时恐怕还不便于时时检查。(本节内容见许次纤《茶疏》,而非张源《茶录》。)明代谢肇《五杂俎》中说:古人制茶,大多是把茶叶春成细末,然后再蒸。唐诗中所说的“家僮隔竹敲茶臼”就是指的这种情况。到宋朝开始运用茶碾。至于揉而炒之的方法,则从本朝开始。但是,揉后炒之的方法,恐怕比不上研成细末方便贮藏。

如今团饼茶的制造方法都不再流传,因而建茶的品质,也远远落后于江浙各个品种之下。其中福建的武夷茶、清源茶两个品种,虽然可与江浙诸茶相抗衡,可是所产不多,而且十之**为赝品,因而使得福建茶叶的声誉一再地委靡不振。

福建的方山(今福州城南)、太姥(今福建福鼎)、支提(今福建鼓山)都出产上品佳茶,但制造不得其法,所以其名声不出里巷。我曾经过访松萝,遇到一个制茶的高僧,向他询问制茶的方法,他回答说:“茶叶的香味本来相差并不太多,只是在烘焙之时火候非常难以把握罢了。茶叶的尖蕊太嫩,而蒂部过老,烘焙时火候均匀,其尖蕊已经焦枯,可是蒂部还没有炒熟。二者掺杂在一起制造,制成的茶叶怎么能好呢?”松萝茶的制造方法,是每个叶子都剪去其尖蕊和蒂部,只保留中段,因而制成的茶叶都是一色。既然工序繁杂,其价格高也是适宜的。福建人急于抛售求利,每斤茶叶不超过百钱,怎么能够做到耗费工力、精心制造呢?如果提高价格,就会失去市场,这就是福建茶叶近来委靡不振的原因。

明代罗廪《茶解》中说:采摘和制造茶叶,最忌讳手汗、身体有膻味、口臭、多鼻涕、不干净整洁的人以及月经来潮的妇女,更忌讳酒气。因为茶与酒的本性不相得,所以采摘和制造茶叶,切忌喝酒、醉酒。

茶叶本性容易发散,容易沾染,所以无论是油腥污秽以及一切有气味的物品都不宜接近,即使是名贵香料也不宜接近。

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出产于长兴的罗界茶,不到立夏前不采摘。初次试摘茶叶,叫做开园。正当立夏时节所采茶叶,称作春茶。这是因为当地气候偏寒,所以要等到立夏时节,对此不应当因为采摘太迟而有所批评。过去没有在秋天采茶的,近来才有人这样做。在秋天七八月间重新采摘一遍,称为早春茶。这种茶的品质非常好,饮用起来并没有味道淡薄的感觉。其他山中的茶农为了图谋经济利益,很多在梅雨季节采摘茶叶,因在此时采而得名。这种梅茶味道又涩又苦,而且有损于秋茶的采摘,品种优良的茶树要力戒这种做法。

新鲜的茶芽刚刚采摘下来,香气还没有充分发透,必须借助火力进行炒制,以便把茶的清香促发出来。然而茶叶生性经不起折腾,炒制也不宜时间太久。如果一下子把很多茶叶放入茶铛内,那么在炒制时手力翻炒就会用力不均匀。如果茶叶在茶铛中的时间过长,就会因炒得过熟而使香气失散。炒茶所用的茶铛,最忌讳以新铁制成。因此必须事先预备一个炒铛,专门用来炒茶,不能同时兼有其他用途。也有人认为经常用来煮饭的炒铛较好,既没有铁腥气,也没有油腻。炒茶所用的柴薪只能是树枝,而不能用树干和树叶,树干燃烧时火力过大过猛,树叶燃烧时则容易起大火焰又容易熄灭,火力不稳定。炒茶的时候,茶铛要磨得光亮洁净,茶叶则要随摘随炒。一铛之中,只能放入四两生茶;首先用文火烘软,然后再用武火炙烤。手上要戴上木指,急急地翻炒转动茶叶;炒茶以半熟为适度,等到茶的香气微微散发出来,也就到了火候了。

采茶的最佳时节,清明时间太早,立夏就显得太迟,谷雨前后,时间正适宜。如果再推迟一两天,等到茶叶所蕴涵的气力完全充足,然后采摘,茶叶的清香甘洌就更加成倍地增长,而且也容易收藏。

藏茶于度阁,其方法应该用几层砖铺地,四周也用砖围砌起来,形状如同火炉,越大越好,不要接近土墙。把收藏茶叶的瓷瓮搁在上面,随时取来灶下的火灰,等冷却之后堆于瓷瓮的周围。在瓷瓮半尺以外的地方,仍旧随时取来火灰堆于周围,从而使得里面的火灰经常保持干燥,一方面可以用来避风,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防潮。但是要切忌火气进入瓷瓮中,因为那样就会使茶叶变黄。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茶叶,贮存到小瓷瓶中,也应当用箬竹叶包裹,不要让茶叶见风。而且适宜放置在案头,不可接近有气味的物品,也不可用纸来包裹。这是因为茶叶的本性害怕纸,而纸是由水浆制成的,接受水汽较多。用纸包裹茶叶一晚上过后,随纸作气,茶味就被败坏殆尽了。即使再次烘焙茶叶,可是不一会儿就又湿润了。雁荡各山所产的茶叶,首先就是存在这种弊病。如此,用纸贴包裹茶叶寄赠远方亲友,怎么能得到真正的好茶呢?

茶叶的味道清香,而其本性却容易转移,所以收藏茶叶的方法,是喜欢温暖干燥而忌讳阴冷潮湿,喜欢清凉而忌讳闷热,适宜接近清新之物而忌讳沾染香气。收藏的时候用炭火烘焙而不可阳光暴晒。世人多用竹器贮存茶叶,虽然也用很多层箬叶包裹加以保护,但是箬叶生性坚劲峭直,不很服帖,寒风和潮气容易侵入。至于在地炉中放置,更是万万不可采用。有人用竹器盛放茶叶,铺于被笼之中,用火烘焙马上就会发黄,离开了火就会受潮湿润。这种方法也切忌不可使用。

明代闻龙《茶笺》中说:我曾经考察《茶经》讲述茶焙非常详尽,但我认为今人不必要完全采用这种方法。我自己建造一茶焙室,高不过八尺,周长不过一丈,长和宽相等,四周墙壁和房顶都用绵纸严密糊裱起来,不留一点小的缝隙。然后放置三四个火缸在室内,安装新的竹筛于缸内,预先洗好新麻布一片衬着。把炒好的茶叶散置在竹筛上,关起门来进行焙制。竹筛上面不可覆盖,因为茶叶还不够干燥,一旦覆盖就会气闷而发黄。必须焙制两三个时辰,等到茶叶的湿润之气烘焙净尽之后,用竹簸箕盖上。烘焙非常干燥之后出缸,等待冷却后放入器皿收藏。以后再次烘焙,也采用这种方法,这样茶的色泽和香味还不至于有较大的消减。

各种名茶的制法多采用炒法,只有罗茶适宜用蒸焙,茶味纯正而持久,世人竞相珍藏。即使接近罗茶所出产的洞山的顾渚茶、阳羡茶,也不再仿照这种方法。可想而知这种方法只适宜于罗茶,不可一概适用于其他名茶。然而《茶经》已经讲过“蒸之焙之”,那么这种方法由来已久了。

苏州人非常推重罗茶,往往掺杂青黑色的箬竹叶,的确是令人遗憾的事情。我每当收藏茶叶的时候,一定要让打柴的人采摘竹箭叶,擦拭干净烘焙干燥,围护在藏茶陶罐的四周,另以一半剪碎后拌入茶中。一年后打开封口,茶叶依然青翠如新。


吴兴姚叔度说:“茶叶如果多烘焙一次,其香味就随之消减一次。”我经过试验,果然如此。但是在初次烘焙的时候,烘焙得非常干燥,多用木炭和箬竹叶,按照上述方法密封起来,即使是梅雨连旬,茶叶依然和原来一样干燥。只是因为频繁地开坛取茶,所以会使茶叶湿润,不得不再次烘焙罢了。从四月到八月,尤其应当加倍小心谨慎。九月以后,天气逐渐转冷,便可以稍微解严。即使如此,若能仍不懈怠放松更好。

炒茶的时候,必须有一个人从旁边扇风,以便除去其中的热气,否则茶的色香味都会有所消减,这是我亲自试验的结果。有人扇风的茶色青翠,无人扇风的茶色泛黄。炒茶完毕出铛之时,要放在大瓷盆中,仍然要急急扇风,使热气稍退,用手反复揉搓,再次散入茶铛之中,用文火烘焙干燥。因为揉搓就会使茶中的津液上浮,烹点的时候香味容易散发。田艺蘅认为茶叶生晒不炒不揉为最佳,这种方法也没有经过实践检验。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中说:以花拌茶,颇为别致。大凡梅花、木樨花、茉莉花、玫瑰花、蔷薇花、兰花、蕙花、金橘花、栀子花、木香花之类,都与茶性相适宜。应当在各种花卉盛开、香气充盈之时采摘下来拌入茶中,其比例大体是三份茶叶里放一份花,收藏到瓷罐中,一层茶一层花,相间填满,用纸或箬叶密封放到干净的锅中,热水煮过,取出来等待冷却后,再用纸封裹起来,在火上烘焙干燥贮存待用。但是上好的精细芽茶,忌用花香,以花入茶反而会侵夺其纯正的味道,只有平常的茶叶适宜。


明代顾元庆《云林遗事》记载:莲花茶,莲花盛开在池沼中,于早饭前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选择莲花花蕊略开者,用手指拨开,把茶叶放满其中,用麻线或丝线扎紧,一定要经过一个晚上。次日早晨连同莲花采摘下来,取茶纸包好晒干。如此三次,用锡罐盛着贮存,扎口收藏。


明代邢士襄(字三若)《茶说》中说:清晨踏着露水,天空无云,这是采茶最好的天气;雨过初晴,天气融和,是采茶较好的天气;阴雨连绵或阴天多云,是不可以采茶的。


明代田艺蘅(字子艺,号品子,钱塘人)《煮泉小品》中说:芽茶经过炒制而成的,品质要次一些;而以阳光晒制而成的为最好,也更加接近于自然天成,并且断绝了烟火之气。况且,制作加工人的手和器具不洁净,或者不能恰当地掌握火候,都能够损害茶叶的香气和色泽。阳光晒制的芽茶冲泡于茶瓯之中,则能达到叶芽舒展畅达、青翠鲜明的效果。其香味和洁净都胜过火炒的茶叶,尤其可爱。


明代周高起《洞山茶系》中说:罗茶的采摘和焙制,一定要在立夏后三日,遇到阴雨又须推迟。世人妄言说“雨前真”,也可能是不懂得茶事。茶园开放之后,入山贩卖的草枝每天不下两三百石,山中茶农收购制造,以假乱真。喜好茶事之人亲自到山中预先租下茶园,进行采摘焙制,谨慎仔细地加以监督视察,但也多被暗中替换真茶而去。但是人们依然竞相以高价购买,每家不到两三斤。近来有人采摘嫩叶、除去尖蒂、抽取细针进行焙制,也叫做片茶。如果不去除尖蒂、细针,炒后再烘焙干燥,形状如叶,就叫做摊茶,都很难多得。又有等到茶市接近尾声的时候,采摘剩余的茶叶进行焙制,叫做修山茶,香味充足但色泽较老。如今四方所贩卖的片,大多是南岳片子,称为“骗茶”还可以。茶商为了炫人耳目,纷纷以长潮等地茶叶充数,真正的茶已经无法得到了。唉!怎么能够使陆龟蒙复起于地下,与他一起续写并唱和其《茶人》诗呢?当地茶农都有谋利之心,让我只能徒自仰望真茶罢了。因此,我在烦闷的时候,常常诵读唐代姚合的《乞茶诗》一遍。


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中说:炒茶时每锅不能超过半斤,首先采用干炒,然后稍微酒一点水,用布卷起来揉搓。


茶叶要拣择干净,轻微蒸过,等到色泽变化后摊开,用扇扇去其湿热之气。揉搓完毕,用火烘焙干燥,用箬竹叶包裹起来。俗语说:“善蒸不若善炒,善晒不若善焙。”因为茶叶以炒过之后再进行烘焙的为最好。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说:采茶一般在四月,嫩茶对人体有益,过于粗糙的茶则对人体有害。茶之为道,消除壅滞,祛除污垢,破除睡眠,清除烦闷,其功用非常明显。有时因为采摘、制造或者收藏贮存不得要领,有时因为焙制烹试不合法度,这样的话,即使是建安贡茶、浙茶极品,也只能变为平常的茶叶。因此茶叶制作的方法,亟须多加练习讲究。


明代冯梦祯(字开之,秀水人)《快雪堂漫录》中说:炒茶的时候,炒锅要极其干净。茶叶要少,火力要猛,用手搅拌着炒制使茶叶绵软洁净,取出来摊在竹制的平底匾中,稍微用手揉搓,拣去炒焦的茶梗,冷却后再次炒制,直到极为干燥才停止。炒制完后不可当即放入瓶中,而应当放在干净的地方,切不可接近潮湿之气,一两天之后再次入锅炒制,使茶叶非常干燥,摊出晾冷,然后收藏起来。


藏茶的瓷器,要先用开水煮过,烘烤干燥。把烧红的栗木炭投入其中,覆盖起来让炭火变黑。然后去掉木炭和炭灰,放入一半茶叶,再投入冷却的木炭,再在上面放入茶叶。将近装满时,用旧的箬竹叶填实,用厚纸密封瓶口。还要用包好的干燥洁净无气味的砖石压在上面,放到高处干燥通风的地方,不能靠近墙壁以及有泥土的地方,这样才算适宜。


明代屠隆(字长卿)《考馀事》中说:茶叶适宜箬叶而畏惧香料,喜欢温暖干燥而忌讳阴冷潮湿。所以茶叶的收藏之法,要在清明之前就收买箬叶,选择其中最为青翠的,预先烘焙到非常干燥,用竹篾编起来,每四片箬叶编为一块,以便备用。再购买宜兴新出产的坚固的陶罂,可以盛茶十斤以上的那种,清洗洁净并烘焙干燥待用。山中采摘焙制的茶叶,回来后要再烘焙一番,去除其中的茶子、老叶、梗屑以及枯焦的部分,用大盆装满生炭,扣到灶中,敲碎赤火,既不会生发烟气,又不容易过热,放到茶焙下面烘焙,大约以两斤作一焙。另外用炭火放入大炉内,将盛茶的陶罂悬架在上面,烘焙到极其干燥为止。先用编好的箬叶衬到陶罂底下,茶叶烘焙干燥后,扇冷才放进去。


茶叶的干燥程度,以拈起来即成细末为标准。随即烘焙随即放入陶罂,盛满之后再用箬叶覆盖到茶叶上面,每一斤茶叶大约需要箬叶二两。陶罂的口部用一尺八寸见方的纸烘焙干燥密封起来,大约密封六七层,压上一块方形厚重白木板,也要选择烘焙干燥的。然后选择朝向明亮的净室或者高阁收藏起来。取用的时候要用新买的干燥宜兴小陶瓶,大约可以盛茶四五两的,另外贮藏。取用后随即包装整齐。夏至后三天再拿出来烘焙一次,秋分后三天再烘焙一次,冬至后三天还要烘焙一次,加上山中第一次烘焙,共计五次。从此直到来年新茶上市,其色泽香味依然保持如新。陶罂中的茶叶取用少了之后,就要用干燥的箬叶盛满贮藏,这样即使贮藏时间很久也不会受潮。


还有一种藏茶的方法,用中型的坛子盛茶,大约十斤一瓶。每年烧稻草灰放入大桶内,将茶瓶放入桶中,用灰把四周填满,茶瓶上面也覆盖上灰,压实盖好。取用的时候拨开灰打开茶瓶,取茶少许,仍旧密封茶瓶,覆盖上灰,这样就再也不会出现蒸坏的弊病。次年需要另换新灰。


还有一种藏茶的方法,是在空楼中悬架,把茶瓶口朝下放置,这样就不会有蒸汽而受潮,因为蒸汽是从上而下的。


采摘茶叶的时候,要预先带着锅入山,另外租赁一间房子;挑选制茶工人中的优秀者,加倍给他们工钱。告诫他们采茶时不可搓摩,制茶时不要使茶叶生硬,也不可使茶叶过焦。仔细炒制干燥,扇冷后才贮藏到陶罂之中。


采摘茶叶,不必要太过选择细小的茶芽,细小的茶芽刚刚萌发,味道欠足;也不可以采摘过于青翠的茶叶,茶叶过青就说明茶叶已经过老,味道欠嫩。必须在谷雨前后,寻找成梗带微绿色叶而团且厚的茶叶,这才是上品。还必须是天气晴朗,采茶才好。至于福建、广东岭南地区,多有瘴疠之气,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雾气消散,瘴疠和山岚之气都收净,才可以开始采摘茶叶。


明代冯可宾《茶笺》中说:茶叶,在谷雨之前精神尚未充足,立夏以后则梗叶太粗。但是茶叶以细嫩为佳,所以采茶应当选择立夏之际,观察风和日丽,清晨月光和露水刚刚收起,亲自监督采摘放入篮中。如果在烈日之下采摘,应当防止竹篮内闷热潮湿,还需要用伞盖住。拿回房中,尽快倒入洁净的竹匾中,薄薄地摊上一层,仔细拣出其中的枯枝、病叶、蛸丝(子、蜘蛛等所结的网)、青牛(一种吸食茶树芽叶、嫩枝的昆虫)之类的杂物,一一剔除干净,才算精致洁净。


蒸茶必须根据茶叶的老或嫩,决定蒸茶的快与慢,要以皮梗煮碎、汤色略带红色作为标准。如果过熟,就会失去茶叶的鲜味。蒸茶锅中的水必须频繁地更换新水,因为熟汤能够侵夺茶叶纯正的香味。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太平清话》记载:苏州人在每年的十月采摘小春茶。这时小阳天气,有些花又开放,尤其可喜的是阳光晴朗温和。错过时机,霜冻降临,就不能再采茶了。


陈继儒说:采茶时要讲究精细,藏茶时要讲究干燥,烹茶时要讲究洁净。


吴拭说:山中所流行的采茶歌,凄清哀婉,韵味悠长,一声声从云际飘来,未尝不令人潸然泪下。即使是吴歌(即以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民间歌谣)也不一定能如此动人!


熊明遇(字良儒,号坛石,江西进贤人)《山茶记》(一作《罗茶记》)中说:贮藏茶叶的陶罂,预先要用生炭火烘烤,并在烈日下暴晒,使火熄灭,于是散乱放入茶叶,密封罂口,上面用新砖覆盖,放到高处通风且接近人的地方。潮湿或下雨的天气,切忌打开封口,必须在清爽干燥的天气打开取用。取用茶叶留下的空缺,即刻用箬叶填满,封闭如故,这样才可以持久保存。


明初孔迩《云蕉馆纪谈》(一作《雪蕉馆记谈》)记载:明玉珍的儿子明,在重庆用涪**石做成茶磨,让宫人用武隆雪锦茶碾,焙制大足县香霏亭海棠花茶,味道倍于平常的茶叶。海棠花不香,只有这里的海棠花有香味,用来焙茶效果非常好。


《蔡宽夫诗话》记载:浙江长兴顾渚涌金泉,每年造茶的时候,太守(即知府)首先祭拜,然后泉水稍稍涌出。贡茶制造完毕,泉水逐渐减小。到供堂茶制造完毕,已经减半了。太守制造好茶后,泉水就干涸了。福建北苑龙焙泉也是这样。


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中说:天下有佳茶,却被凡夫焙制坏了。天下有好山好水,却被俗人装点坏了。天下有好子弟,却被庸师教育坏了。真是无可奈何啊!


庐山顶上出产茶叶,在云蒸霞蔚之中,极有韵味,可是僧人不擅焙制,冲泡之后茶汤呈红褐色,味道涩苦,难道还有茶味吗?戊戌年春天我在庐山东林寺小住,同门人董献可、曹不随、万南仲亲自焙制茶,曾留下“浅碧从教如冻柳,清芬不遣杂花飞”的诗句。制成之后,茶的色香味绝佳。

顾渚茶,是前朝的名品,正是因为采摘刚刚萌发的茶芽,如法焙制,所谓罄尽一亩茶园所产,仅仅制成半方茶饼,选取精华之多,自然独擅精妙。如今的顾渚茶制作不精,混杂于平常茶品之中,和菜叶没有两样,怎么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浙江金华仙洞和福建武夷山出产的茶叶,都是优良的品种,却受制于焙制技术的不精。


埭头本草市溪庵施济之品,近来有苏州人进行焙制,因为色泽稍青,于是价格也与平常茶品无异。


冒襄《茶汇钞》中说:罗茶不用炒制,而是先放入甑中蒸熟,然后再进行烘焙。这是因为茶采摘较晚,枝叶稍微偏老,炒制不能使茶叶变软,徒自使之焦枯揉碎罢了。也有一种细炒,是用其他山中所产茶叶进行炒制烘焙而成,以欺骗好奇者的。山中的茶农爱惜茶叶,决不忍心在茶芽鲜嫩时采摘,以伤害茶树。我想其他山中采摘茶叶,也应当像茶一样,较晚采摘,采取蒸的方法,似乎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没有经过尝试,不敢随意作出论断。


茶叶以谷雨之前初萌的芽茶为佳,只有罗在立夏时节才开园采茶。吴中地区人们所珍贵的佳品是梗粗叶厚的茶叶,夹带有箫箬竹叶的气味,还是立夏前六七天犹如雀舌的芽茶,最为难得。


清代王《檀几丛书》记载:南岳衡山的贡茶,是天子所品尝的名品,不敢置评。县官修贡,定期在清明节这一天入山进行祭拜,才开始开园采摘制造。与松萝茶、虎丘茶相比,色香丰美,自然不愧为皇家清供,称为片茶。起初其制造方法与罗茶一样,万历丙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僧人稠荫游历松萝,才仿制为片茶。


明代冯时可《滇行记略》记载:滇南城外的石马井泉,水质与号称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泉没有什么差别;感通寺的茶叶,也不亚于苏州天池茶和伏龙茶;只可惜当地人不善于焙制罢了。徽州的松萝茶原来也是默默无闻,偶然有一位苏州虎丘的和尚到松萝庵,按照虎丘茶的制法进行焙制,于是就被天下人所嗜爱。遗憾的是石马井泉没有遇到陆羽的品鉴,感通寺茶没有遇到虎丘和尚的焙制!


《湖州志》记载:长兴县啄木岭的金沙泉,唐朝的时候是每年制造贡茶的地方,该地正好处于湖州、常州两郡(府)的交界处,泉水处于沙中,平常没有水。每年开始制造贡茶的时候,两郡太守(知府)都来到这里,履行完备的礼节,拜读诏敕,祭祀泉水,顷刻间泉水涌出。当晚清泉四溢,等到进贡皇家的茶叶制造完毕,泉水就稍微减小了;进贡中央各部堂官的茶叶制造完毕,泉水只剩一半;等到太守(知府)所要的茶叶制造完毕,泉水就干涸了。一旦太守(知府)用泉水制造茶叶的日期延长,就会有上天示警的灾异,有时会出现凶恶的野兽、毒蛇、山间的鬼怪、阳光下的幻景之类的怪异现象。一般商旅之人多用顾渚泉水造茶,无法沾溉金沙泉水的惠爱。如今的紫笋茶,就是用顾渚泉水制造的,也非常好。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说:收藏茶叶的方法,用箬叶密封包裹放入茶焙之中,两三天一次进行烘焙,火的温度应当像体温一样,这样茶中的湿气自然祛除。如果火力过大,就会使茶叶焦枯,不可饮用了。


明代陈继儒《太平清话》(一作周亮工《闽小记》)记载:福建武夷山、紫帽、龙山,都出产茶叶。当地的僧人不善焙制,采摘之后先蒸后焙,所以茶色多呈紫红,只配供应宫中洗涤所用罢了。近来有采用松萝茶的制法进行焙制的,经过试验,色泽香味都很充足。经过一个月,茶色依然紫红如故。因为以此法制茶的,不过是当地的几个僧人罢了。谈论三吴地区的制茶方法,转相仿效,旧态毕露。这就好比古人谈论琵琶弹奏方法,假如数年不弹奏,就把原来的调子全忘记了,而后再用三吴地区的制茶方法进行焙制,或许有其适当之处。


徐桂(字茂吴,明长洲人)说:“把茶叶装在大瓮中,瓮底放上箬叶,瓮口密封,颠倒过来放置,这样就可以使茶叶经过夏天也不变黄。这是因为其气味不会外泄的缘故。”子晋(清宗室文昭,字子晋)说:“茶叶应当放置在有盖的缸内,缸适宜砂底,这样就不致产生水汽而经常保持干燥。仔细谨慎地密封贮存,不宜见到阳光,见到阳光就会产生潮气而有损茶味。贮藏还不宜在热处。新茶不宜马上饮用,贮藏过了梅雨季节,其味道才会充足。”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中说:松萝茶的香味馥郁,庙后的界茶香味清淡,顾渚茶的香味扑人鼻孔,品饮口感都不一样,却都会令人难忘。然而其中的奥妙在于制造,大凡天下正宗的名茶,其本性都相近,只是制造和品饮的风习相去甚远。我曾经在深夜饮酒而醉,打开张震所赠送的顾渚茶,连饮数杯,随即清醒。


清代宗室文昭(字子晋,号芗婴居士)《古集》中说:桐花颇有清淡之味,于是收桐花用来熏茶,命名叫做桐茶,有“长泉细火夜煎茶,觉有桐香入齿牙”的诗句。


清代王复礼(字需人,号草堂,钱塘人)《茶说》中说:武夷茶从谷雨到立夏采制,称作头春;大约间隔两旬再采,称作二春;再间隔两旬又采,称作三春。头春茶叶粗味浓,二春、三春茶叶逐渐纤细,味道也逐渐淡薄,而且带有苦味。夏末秋初再采摘一次,称作秋露,香更浓,味也佳,但是为了来年考虑,珍惜茶树而不能多采。茶叶采摘之后,用竹筐均匀摊开铺好,悬架到通风而且阳光充足的地方,称作晒青。等到其青色逐渐消退,然后再进行炒焙。阳羡的片只蒸不炒,以火烘焙而成。松萝茶、龙井茶则是只炒而不焙,所以其色泽更为纯正。只有武夷茶兼用炒法和烘焙,烹点之时茶色半青半红,青的是炒色,红的是焙色。茶叶采摘之后要摊开,摊开之后要摇动,等到香气散发出来随即炒制,超过或不到时机都不行。经过炒制和烘焙之后,还要拣择去掉其中的老叶和枝蒂,使之色泽一致。超全和尚有诗写道:“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可以说形容殆尽了。


王复礼《节物出典》中说:《养生仁术》记载:“谷雨日采摘茶叶,炒制、收藏合乎标准,就能治疗痰疾以及其他各种疾病。”清代屈擢升《随见录》中说:大凡茶叶见到阳光就使茶味受到侵夺,只有武夷茶喜欢阳光暴晒。

武夷山制造茶叶,其中的岩茶以僧家所制的最为得法。至于洲茶,采摘回来要逐片拣择其背上有白毛的茶叶,另外炒制和烘焙,称为白毫,又叫做寿星眉。采摘刚刚萌发的茶芽,一个茶芽尚未舒展开来的,称为莲子心。连同茶枝二寸剪下来烘焙的,称为凤尾、龙须。总之都是追求制作方法的新奇,以便欺骗世人,谋求高利,其实都不足以取法。

文/网络综合

2019年茶界之最,鑫隆茗董事长许宏明主持获奖茶王的品鉴会

欢呼吧!

鼓掌吧!

厦门又一大盛事落幕啦!

就是它


“海堤”杯第八届海峡两岸茶文化季

暨两岸春茶茶王擂台赛颁奖活动

圆!满!收!官!

7月28日,“海堤杯”第八届海峡两岸茶文化季暨两岸春茶茶王擂台赛(以下简称“茶王赛”)颁奖活动在厦门举行。

近千茶商、茶农、茶企代表、茶叶爱好者与专家学者,齐聚帝元维多利亚酒店。两岸13个茶样问鼎本届“茶王赛”最高奖——“茶王”称号,其中,大陆的“茶王”12个、台湾茶“茶王”1个。


现场图片


莅临颁奖活动的嘉宾分别有: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水利厅原厅长杨志英,福建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庄晏成,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黄国才,冠名商中茶厦门公司负责人、常务副总经理陈志雄,台湾阿里山茶叶生产合作社创会理事长林育丞,海峡导报社社长、福建日报厦门记者站站长林世雄,海峡导报社副总编吴建忠,大田县茶业局局长陈益存,海沧区石室书院负责人柯晶婷,泉州茶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文山,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丁建南,泉州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汪速清,台湾阿里山茶叶生产合作社郭雅淳,台湾两岸实业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铂之爵主持学院荣誉院长吴序侬,台湾新住民党副主席暨芊秀,台湾云林县政府顾问郭庚辉,台商协会思明区总干事陈村金,福建省水仙茶联盟主席杨廷生。



据介绍,本届“茶王赛”于今年3月份开始茶叶征集,参赛品种分为乌龙茶、红茶、绿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六大类。大陆与台湾两个赛区共4000多个茶样参赛,其中台湾茶样超过1000个,规模为历年之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主办方专门率团队走进台湾寻找优质茶样,来自台湾的茶样,不仅有阿里山茶产区,台北、台中、高雄、苗栗、台南、嘉义等地也积极送样参赛。


7月9日至11日,两岸十几位专家在厦门石室禅院中的石室书院对茶样进行审评。经过严格的“盲评”,最终评出6大类、20多个专项的“茶王”、金奖、银奖和优质奖。


鑫隆茗董事长许宏明主持获奖茶王的品鉴会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杨志英在颁奖活动中表示,今年获奖的茶王能够享受主办方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他们参加今年的“98茶博会”将获得展位费补贴。同时主办方也透露,第八届海峡两岸茶文化季暨两岸秋茶茶王擂台赛,将在“98茶博会”期间启动。


 



主办方还在本届参赛茶获评的“茶王”中进行抽奖,武夷山瑶珍茶叶有限公司的水仙“茶王”刘芳成为“幸运者”,将参加由海峡导报主办的“海峡两岸中秋博饼王中王决赛”。



本届茶王赛由海峡导报携手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福建日报社、台湾阿里山茶叶生产合作社、台湾中华茶联、泉州茶文化研究会、厦门茶叶协(学)会主办,中华名茶网、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福建水仙茶联盟、华夏酒报、大田县茶业协会、安溪龙涓乡钱塘村茶业技术协会等20多个组织协办。

嘉宾致辞

活动现场

来了很多重磅嘉宾

对于这场活动

他们是这么说的——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原福建水利厅厅长杨志英:


两岸茶界互补长短,合作空间广


茶是国艺,茶叶是联结两岸的重要载体。通过茶叶合作,可以增加两岸人民的情谊,共同推进茶产业的发展。两岸可以互补长短,合作空间广阔。我们希望通过两岸茶界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茶叶的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带领培育优质品牌和龙头茶企,促进两岸茶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海峡导报社社长、厦门海峡导报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福建日报厦门记者站站长林世雄:


“幕后英雄”的辛劳,成就专业比赛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第八届海峡两岸茶文化季暨两岸春茶茶王擂台赛颁奖典礼。我记得去年我讲过三个“最”:我们茶文化季是“最广泛”的,去年有13个省,今年则增加到15个省;第二是“最专业”,邀请了十几个全国顶级的茶专家;第三是影响“最深刻”,本届“茶王”评比的三天,累积有三千多万视频浏览量。


我想讲几件事来表达我对“茶王赛”的感受,今年茶样征集从三月开始,六月份截止后,还有人给我打电话说“没赶上”。我只能说“明年赶早”,说明参与情况真的非常踊跃。也有人想“通融”奖项,但茶样收来后就编号封存,全程“盲评”,连工作人员都不知道是哪家的茶,足以说明比赛公正公平公开。“茶王赛”也离不开各方的支持,今年我们首次将茶叶评选搬到海沧石室书院举办,石室书院派出六十几个志愿者、12部车,并购买了大量无影灯支持活动。茶半香初董事长陈春芬把自己的店关了,连一个小时2000元的茶艺表演也不接单,带着员工来支持“茶王赛,并且连续十几天来支持活动,多天为了活动只睡4个小时。正是这些“幕后英雄”付出的辛劳,点点滴滴,成就了专业的比赛。


以茶为缘,以茶为媒,海峡导报希望通过“茶王赛”的平台来架设桥梁。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走进茶商、走进茶企、走进茶产业基地,拓展茶产业链和茶旅线路。组织茶商走“一带一路”、走东南亚。希望两岸茶商茶企们,继续支持海峡两岸茶文化季。



冠名商中茶厦门公司负责人、常务副总经理陈志雄:


“茶王赛”是两岸茶界交流重要平台


闽台有着深厚的“五缘”关系,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简而言之,就是“两岸一家亲”。从2017年开始,作为世界500强中粮集团旗下的国有企业,中茶厦门公司就开始赞助冠名海峡两岸茶文化季暨两岸茶王擂台赛。


海峡两岸茶文化季暨两岸茶王擂台赛作为两岸茶叶界的重要交流平台,对于促进两岸茶文化、茶产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海峡两岸影响极大。作为活动冠名商,“海堤”茶也希望能同各位商家一起,营造积极有序的茶叶市场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安全健康高品质的茶叶产品。



台湾阿里山茶叶生产合作社理事主席林育丞:


茶叶为媒的桥梁要架得更高更远

海峡两岸茶文化季暨两岸茶王擂台赛办了八届,需要“永续经营”下去。这个以茶叶为媒的两岸桥梁,不仅要架起来,还要架得更高更远,让两岸茶界在技术层面能有更深的交流。

相关新闻

“茶王”火热竞拍 最高拍得9.8万元


茶王赛颁奖活动中,“茶王”拍卖环节,历来都是备受瞩目,本届茶王赛的拍卖会更是盛况空前。当天的颁奖现场,各界爱茶人士齐聚一堂,共襄盛举。茶王拍卖中,各路竞拍者你来我往,一争高下,拍卖现场气氛热烈。

各茶王均高价成交:这次李功耀送样参赛夺得的大红袍茶王的茶样50克,被人以9800元拍走;大田县瑞边龙茶厂陈大显参赛获得金奖的大田美人茶的50克茶样,被人以9.8万元拍走;大田县奇韬镇岬顶山生态茶业专业合作社参赛获得大田高山红茶茶王的茶样50克,被人以9.8万元竞拍走;夷安大红袍许珠娜参赛获得岩茶肉桂茶王的茶样50克,被人以2万元拍走;平和县丰留香茶叶商行张其荣参赛获得白芽奇兰茶王的50克茶样,被人以2万元拍走;福鼎市太姥禅心茶业有限公司雷祖植参赛获得白牡丹茶王的茶样50克,被人以9800元拍走;十三制茶王俊杰参赛送样获得的台湾茶茶王50克,被人以2万元拍走。


大有智荟在现场进行茶艺表演



获奖茶王感言


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王(李功耀)

这是行业的高水平盛事,我们新一代的茶人希望通过斗茶赛,将我们的好茶呈现给大家,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大家认识我们百年瑶珍號。“瑶珍號”始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经有200个年头了。这次很幸运,我与夫人荣获了“瑶珍夫妻双茶王”,被称为岩茶界的“神雕侠侣”。


武夷岩茶肉桂茶王(许珠娜)

武夷独特的山水和气候环境孕育了肉桂干茶。感谢主办方,感谢各大媒体对赛事以及武夷岩茶的关注。参赛的作品都是今年的精髓,用心栽培出来的结果,要用心去呵护,用心去感受。参赛作品就像自己培养的孩子一样,希望它们是优秀的。


白芽奇兰茶王(张齐荣)

我从事茶行业有30年了,从2017年开始陆陆续续参加了一些类似的比赛,第六届海峡两岸茶王擂台赛获金奖等等。我觉得也是上天在眷顾我们,我一直坚持做这一个品种的茶,坚持传统的做法,坚持我们独特的味道。



大田美人茶(陈大显)

1994年台湾同胞来我们这边办了两个茶厂,当时家兄在跟着学,也时常带上我。那时起我便萌生了对茶的兴趣,2009年我全心全意投入到茶里去。一开始接触的是铁观音,2014年接触到美人茶,第二年,邻里就拿我的茶样去比赛,结果还获了奖,自此对自家的茶叶的品质十分自信,开始研究怎么将茶做得更好,很多亲友也加入进来。


白牡丹茶王(雷祖植)

我们是畲族,从小就伴着茶山长大,这边的山脉是太姥山麓的延伸,特定的地域、气候,十分适合福鼎大毫茶的生长。我从2003年开始接触茶业,2014年开始专门研究白牡丹等级的茶,这次带来的茶样是我6年研究的心血。这次荣获“茶王”称号,也是对我们付出的一种肯定。


大田高山红茶茶王大田县奇韬镇岬顶山生态茶业专业合作社

茶王都是地道的大田特产,通过多年的积累才能够得到茶王。另外,通过海峡导报这个平台,我们拍得9.8万元的高价,我们一定不负消费者所望,争取制作出更多的茶王。让两岸的爱茶人士都能够前往大田享受开心喝茶的感受。

台湾茶茶王十三制茶王俊杰

“茶王赛”给了茶农学习的平台。今年获得台湾茶“茶王”的“十三制茶”负责人王俊杰,来自台湾阿里山石棹茶区。他的家族从1981年就开始专注制作台湾高山乌龙茶,传到他已经是第三代。此前“十三制茶”多次参加“茶王赛”,今年终获殊荣,王俊杰表示“很开心、很荣幸”,也颇为自信地表示,自家茶叶“气味清香高雅,滋味鲜爽甘醇。”

太棒了啊!

一起来为这些"茶王"们

疯狂打call吧!

接下来,重头戏!

经过激烈比拼

7月9-11日

专家评审的公平决选

六大茶类“茶王”获奖名单

公!布!啦!

台湾茶


茶王

TW106十三制茶


金奖

TW109祥元茗茶

TW101懿鼎茶业


银奖

TW113祥元茗茶

TW123恒诚农场

TW115福建漳平生富农场发展有限公司


优质奖

TW103淳之韻茶業

TW129台茶联合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TW107祥元茗茶

TW126张慈静

TW110祥元茗茶

TW125张慈静

TW112祥元茗茶

TW114福建漳平椿亿农场发展有限公司

TW116福建漳平生富农场发展有限公司

TW117谷堤茶业

TW118名山正大

TW119茶博士综合农场有限公司

TW120茶博士综合农场有限公司

TW121茶博士综合农场有限公司

TW122茶博士综合农场有限公司

TW124依然茶业

TW108祥元茗茶

TW127林飘枫

TW128南靖乾龙茶叶事业合作社

TW111祥元茗茶

TW130恒诚农场

TW131台湾茶研有限公司

TW105淳之韵茶业


绿茶


金奖

L120江西会昌县庄溪茶业专业合作社


银奖

L118杭州径山五峰茶业有限公司

L106江西省本无尘茶业有限公司


优质奖

L111武平县新礤春茶叶责任公司

L113武平县新礤春茶叶责任公司

L122贵州省丹寨县三泉茶业有限公司


美人茶


金奖

DF119大田县瑞边龙茶厂

DF111大田县奇韬岬顶茶厂


银奖

DF110大田县岬顶峰茶业研究所

DF117大田县瑞边龙茶厂

DF118福建省象山岩茶业有限公司


优质奖

DF105云顶筑巢茶庄园东方美人茶

DF113心平茶厂

DF106芯仙茗堂东方美人茶 

DF109大田县奇韬镇岬顶生态茶业专业合作社

DF108大田县岬顶峰茶业有限公司

DF114大田县屏山乡云雾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

DF115大田县济阳乡上丰村广宣茶厂

DF104云南茗日苑茶叶有限公司东方美人茶

DF121台湾茶馥飘乡制茶厂东方美人茶


清香铁观音


金奖

QT112感德高牌合作社

QT127港益茶叶有限公司


银奖

QT110灿记传承

QT119工钛一品

QT121新春香韵茶业


优质奖

QT109感德祯清香茶业有限公司

QT113好韵来茗茶

QT123鑫隆茗茶业

QT125泉州八闽茶业

QT126泉州翁山茶业


浓香铁观音


茶王

NT203泰宗味茶业


金奖

NT174肖朝远

NT201泰宗味茶业

NT204泰宗味茶业


银奖

NT121知茗山房

NT130日荣香韵茶业

NT131刘春霞

NT156肖全龙

NT177秋香韵茶业

NT202泰宗味茶业


优质奖

NT158谷骏芸山

NT181秋浓茗茶

NT168陈玉珍

NT141李智远茶业

NT169肖齐锋

NT176王坚忍

NT124李建勤

NT191敏月鸿茶业有限公司

NT193泉州八闽茶业

NT153厦门钰祺茗茶业有限公司

NT120厦门市锦龙韵茶厂

NT133詹国珍

NT170安溪县颖香馨茶叶专业合作社

NT175老磨功夫茶

NT178世信茶行

NT196洪阳花

NT199林月生

NT132春礼人茶行

NT152金恒峰茶叶合作社

NT162新春香韵茶业


岩茶大红袍


茶王

YH245李功耀


金奖

YH257夷安大红袍

YH119建阳天地和茶叶专业合作社

YH175杨冬苹

YH186武夷山乡巴佬岩茶厂

YH263武夷山武味茶业

YH243武夷山瑶珍茶业有限公司


银奖

YH267武夷山兰袍茶业贸易有限公司

YH261武夷山岩乐茶业有限公司

YH273武夷山岩天下有限公司

YH188武夷山普祥茶业

YH138武夷山正茗茶业

YH128建阳天地和茶叶专业合作社

YH137武夷山望山岩茶厂

YH202溪呱茶业

YH201茗探茶业


优质奖

YH109武夷山奇夏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YH250武夷山市贡枞生态茶叶有限公司

YH190武夷山市利客隆岩茶厂

YH210武夷山市千幽茶业有限公司

YH281林自然

YH147厦门新景茗茶

YH247刘芳

YH206葫呱岩茶厂

YH183柏汇茶业

YH278武夷山棵比茶业有限公司

YH277叶伟峰

YH232众品缘茗茶

YH251武夷山朱氏功夫茶业

YH265武夷山文珠茶业

YH274武夷山夷泡状元茶业

YH238武夷山金奇茶叶有限公司

YH181武夷山大千茶业有限公司

YH171武夷牛栏坊

YH105建瓯市鸿韵茶业

YH140王志浩

YH170武夷山市山水岩茶厂

YH104建瓯市玉山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YH168武夷山市半落岩茶厂

YH249武夷山陆羽兴红岩茶厂

YH135福建武夷天地和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YH145武夷山市明昌茶厂

YH151思无暇茶叶

YH205厦门恬溢茶业有限公司 林竹珠

YH184肖全龙

YH259武夷山夷泡状元茶业

YH218武夷山市红山堂茶叶

YH174付明霞

YH246厦门茶古兴茶业有限公司

YH162武夷山市忠恕合儒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岩茶肉桂


茶王

YG212夷安大红袍


金奖

YG113福建秋艺茶行

YG130王建平

YG182武益坊茶业

YG204武夷山人人茶业有限公司


银奖

YG223活水泉茶业

YG211厦门泰尚颖贸易有限公司

YG157孙华宁

YG137九曲隆嘉岩茶厂

YG181武夷山市乔兴岩茶厂

YG217一祥茶业


优质奖

YG190方繁林

YG165武夷山乡巴佬岩茶厂

YG146星古茗茶厂

YG210吴火平

YG218一祥茶业

YG194浦城县大王山生态家庭农场

YG197建瓯市沁园春岩茶厂

YG184福建环兴堂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YG112方发松

YG189日泰茶业有限公司

YG185武夷山市茂林修竹茶叶店

YG109武夷山奇夏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YG160品百山岩茶业

YG167武夷山静修堂茶庄

YG172辉翔茶业

YG188占崇阳

YG226武夷山棵比茶业有限公司

YG187彭蔚赟

YG161詹朱祥

YG131武夷山市三月珍茗茶坊

YG102林清恋

YG151武夷山大千茶业有限公司

YG228武夷山市慧岩百茗茶业有限公司

YG205元会国茶

YG158孙华宁

YG123韵之闽茶叶店


岩茶水仙


茶王

YS199武夷山瑶珍茶业有限公司 


金奖

YS143武夷山清木人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游杰

YS177武夷山市茶发芽茶业有限公司

YS190武夷山岩乐茶业有限公司

YS117晟鑫茶叶


银奖

YS136江燕燕

YS137九曲隆嘉岩茶厂

YS158武夷山普祥茶业

YS172厦门恬溢茶业有限公司 林竹珠

YS188茗探

YS195武夷山陆羽兴红岩茶厂


优质奖

YS110武夷山湘煜岩茶厂

YS105建瓯市鸿韵茶业

YS149余国亮

YS162武夷山市国胜生态茶厂

YS181武夷山茂林修竹茶叶店

YS209积瑞祥茶业

YS147福建省建瓯市富源茶厂

YS122交椅山茶业有限公司

YS126厦门新景茗茶

YS106建瓯市鸿韵茶业

YS165谷骏芸山

YS146江庆丰

YS144付明霞

YS150和是茶业

YS192活水泉茶业

YS204武夷山棵比茶业有限公司

YS207奇茗岩茶厂

YS175建瓯市百年乌龙茶厂

YS132岩岑生态茶叶

YS128望香来岩茶

YS113福建武夷天地和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YS124岩树茶业


白芽奇兰


茶王

BY269平和县丰留香茶叶商行


金奖

BY216平和县茗状元茶叶经营部

BY185平和县皇源茶叶有限公司

BY151春章茶业

BY153建彬茶行

BY275漳州汇春秋茶行

BY276平和县天睿茶叶商行


银奖

BY111平和县奇兰山茗茶

BY126天富茶庄

BY113漳州芗城区心欢茶叶店

BY174平和县云山达岑家庭农场

BY293平和县漳南茶叶经营部

BY221平和县老灿茶叶店

BY289福建省平和县彭岩山茶厂

BY244平和县奇跃茶业

BY280平和县闽畲茗茶

BY197平和县天露茶厂

BY213平和县阳奇茶厂

BY291平和县奇香茶叶经营部

BY148漳州御胜贸有限公司

BY180漳州市坤松茶业有限公司

BY290厦门恬溢茶业有限公司 林竹珠

BY266正尖山茗茶

BY193龙海市石码天富茶庄

BY209平和县彭臻茶业


优质奖

BY104平和天一茶业

BY236平和县利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BY107立耿茶叶

BY171平和县石降塘茶业

BY136平和县福顶山茶叶专业合作社

BY122平和县久居茗茶茶行

BY128福建名峰商贸有限公司

BY140平和县舍香茶业

BY183漳州市兰语茶业有限公司

BY226御琯茗茶

BY204坤松闽南味

BY157雅好茶业

BY208漳州市闽芹山茶业有限公司

BY265平和县正尖山家庭农场

BY134平和九徽茶业有限公司

BY177漳州玉露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BY267漳州正尖山茶业

BY137平和县福顶山茶叶专业合作社

BY294平和县漳南茶叶经营部

BY222平和县老灿茶叶店

BY225平和闽鑫白芽奇兰茶总厂

BY258嘉木奇葩茶业

BY239平和县杨家茶业

BY272平和县丰留香茶叶商行

BY252平和县康庄茶业

BY254平和县醇兰茶业

BY124漳州皇兰茶业有限公司

BY186水香韵厚

BY247平和县白叶塘茶叶专业合作社

BY212平和县逸香福茶叶加工厂

BY211厦门玉壶缘茶叶有限公司 

BY282平和县华韵茶叶经营部

BY162平和县季达茶叶专业合作社

BY145漳州市毅龙农产品有限公司

BY187平和县至和茶业

BY243漳州御蘭馨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BY165平和县季达茶叶专业合作社


大田高山红茶


茶王

DH128大田县奇韬镇岬顶山生态茶业专业合作社


金奖

DH147朝阳茶厂

DH167大田县草木缘茶业有限公司


银奖

DH136大田县静美人茶叶店

DH137大田县允宣茶业有限公司

DH110大田县岬顶峰茶业有限公司


优质奖

DH123大田桥都茶厂

DH121吴山乡科山村荣旺茶厂

DH102大田县西坑茶叶专业合作社

DH153大田县大寨山茶厂

DH112大田县岬顶茶厂

DH132御茗茶业

DH151大田县瑞边龙茶厂

DH152大田县星宇茶叶专业合作社

DH111大田县岬顶峰茶业研究所

DH105福建逢元茶业有限公司

DH107仙友茶业

DH116大田县桉坑农场

DH160大田县星宇茶叶专业合作社

DH157福建南方天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漳平水仙


茶王

ZP195大鸿茶业


金奖

ZP159朱美菊

ZP153漳平市茗鼎茶业有限公司

ZP129聪颖茶厂

ZP123林新木


银奖

ZP201闽龙仙茶业

ZP158林新科茶厂

ZP120珠仙茶场

ZP179龙岩市兮品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ZP155创新茗茶

ZP210中村有味道家庭农场

ZP143华祺园茶业

ZP108陈启光


优质奖

ZP164林显福

ZP186东然茶园

ZP206御品茗茶

ZP218活水泉茶业

ZP161林龙承

ZP165何王寿

ZP185名青茶铺有限公司

ZP147峰韵茶厂

ZP215陈福广

ZP112梁新彩

ZP140新罗区老前辈茶叶店

ZP177漳平市仙茗茶坊

ZP202南山家庭农场

ZP200沈达铭

ZP116陈甘宗

ZP110中辉茶场 

ZP182云虹茗香茶叶店

ZP133炳清水仙茶厂

ZP130成铭家庭农场

ZP134漳平市昱谦日用品商店

ZP166漳平市珊红茶业经营部

ZP188漳平市德枝茶业有限公司

ZP199漳平市友珍茶行

ZP109兰淑辉


红茶


茶王H199茗探茶业


金奖

H198茗探茶业

H201茗探茶业

H245众品缘茗茶

H214福建安溪咏梅茶叶专业合作社


银奖

H217茗博坊茶业

H185周宁县裕坤大鸿图茶叶有限公司

H181厦门茗博坊茶业有限公司

H203溪呱茶业

H162意肆茶空间

H143大恒益茶业


优质奖

H211厦门市大南山茶业有限公司

H218茗博坊茶业

H226廊峰韵

H232叶伟双

H150武夷山国胜生态茶厂

H155一山一道

H240武夷山棵比茶业有限公司

H241武夷山天勤生态茶厂

H184湘西宏英茶叶合作社

H179廊韵红

H151武夷山国胜生态茶厂

H184湘西宏英茶叶合作社

H123福州市晋安区亦茗茶庄

H154一山一道

H147寿宁县茗瑞茶业有限公司

H153一山一道

H234谷骏芸山

H146茗记于心

H196谷骏芸山

H188李淑凤

H195武夷山若惜茶叶

H227武夷山市家忠茶业

H221康溪茶业

H148厦门溪东湾茶业

H129武夷山岩天下茶叶有限公司

H180厦门茗博坊茶业有限公司

H133茶唐传祺茶业有限公司

H135唐茶御饮牌红茶

H220芯仙茗堂

H168福建一杯春茶业有限公司

H183保靖县黄金村黄金单枞茶叶合作社

H212厦门市大南山茶业有限公司

H192文师傅茶叶


广东普洱

茶王

GSP113云南勐海鸿中鸿茶厂


金奖

GSP115云南和氏壁茶业有限公司

GSP135王志伟


银奖

GSP134王碧娟

GSP102御茗香茶业

GSP143柯达海


优质奖

GSP116杨沛基

GSP109杨朝丽

GSP131肖丽珠

GSP132王文良

GSP139刘建海

GSP110正园茶业贸易有限公司

GSP130陈文宇

GSP133王榕江

GSP137刘建德

GSP138刘亚川

GSP144陈火生

GSP147马雄芝

GSP148刘金荣

GSP127陈火生


生普

茶王

SP117三春缘


金奖

GSP160昊志号

GSP163广州天德茶业有限公司


银奖

SP107厦门醇沁茶庄李丽红

SP114三春缘

GSP157天德茶业


优质奖

SP124探茗

SP112云南景福祥茶业有限公司

SP119品津阁

SP118品津阁

SP115三春缘

SP110云南景福祥茶业有限公司

GSP158昊志号

GSP159昊志号

SP109云南景福祥茶业有限公司

SP120福建茗人棠茶业

SP121朴茗如真茶业

SP123芯仙古茶

SP104迦百农

SP106厦门醇沁茶庄李丽红

GSP161广州天德茶业有限公司


佛手

金奖

FS128永春县天马岩茶叶专业合作社


银奖

FS102万福韵茶业

FS108龙霞山茶叶专业合作社


优质奖

FS115永春春兴茶厂

FS116永春苏坑秀明茶厂

FS117琼都茶行

FS119好享来茶行


白牡丹

茶王

B163福鼎市太姥禅心茶业有限公司


金奖

B146宁德市南岭农业有限公司

B154积庆流香


银奖

B104福建顺茗道茶业有限公司

B175福鼎市誉帆茶业有限公司

B206周宁县裕坤大鸿图茶叶有限公司


优质奖

B136福鼎国南茶业有限公司

B174宁德市初心堂茶业有限公司

B112福鼎市西坑孔家茶业有限公司

B153福鼎市桷农茶业有限公司

B123福鼎市春宸茶业

B132福鼎闽六都茶业有限公司

B150福建省福鼎市一叶九鼎茶业有限公司

B172福鼎市鹿野苑生态白茶有限公司

B118宁德市益元茶业有限公司

B131福建公大瑞科茶业有限公司

B109福鼎市福瑞扬茶业有限公司

B221刘冬红

B139福建省福鼎市董氏茶业有限公司

B182福鼎市长惜茶业有限公司

B126政和县世发茶厂


白毫银针

茶王

B120福建鼎白茶业有限公司


金奖

B137福鼎国南茶业有限公司

B183福建名茶茶业有限公司


银奖

B199福鼎市闽翁茶业有限公司

B138福建省福鼎市董氏茶业有限公司

B184福建天湖茶业有限公司


优质奖

B180福建奇古枝茶业有限公司

B149福建省福鼎市一叶九鼎茶业有限公司

B143福鼎润古今白茶有限公司

B230三善水

B215厦门市大南山茶业有限公司

B217福鼎市长惜茶业有限公司

B179福建奇古枝茶业有限公司

B148福建福鼎市顺缘茶业有限公司


寿眉

优质奖

B144福建周鼎兴茶业有限公司

B168宁德市叁拾叁茶业有限公司

B169宁德市叁拾叁茶业有限公司


黄茶


优质奖

HC102平阳县雪韵茶业有限公司


黑茶


优质奖

HE101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


永春水仙


优质奖

YCS101施华章

YCS102施华章


熟普


优质奖

SU102厦门金镒号茶文化有限公司

SU101厦门金镒号茶文化有限公司

SU103云南景福祥茶业有限公司

海峡导报记者 林静娴 林毅彬 吴语

实习生 庄钧淯  王鹏  黄彤 /文   沈威/图

2020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颁奖典礼盛大开启

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同时也是“闽南斗茶”升格为“两岸斗茶”十周年

12月19日上午,2020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

为“两岸斗茶”十周年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众茶企、茶人、茶客汇聚鹭岛

共同见证2020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颁奖典礼

两岸文化交流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2020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

颁奖典礼现场

在颁奖典礼上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厦门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江曙曜说

“茶叶这个东西,真是非常奇妙,一小片一小片,就带给我们健康,带给我们享受,带给我们财富,它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向往,共同的寄托。

两岸斗茶平台,权威、规范、传播力强,从2005年闽南斗茶到2011年升格为两岸斗茶发展至今,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两岸人民都喜欢茶,都爱喝茶,随着茶产业的兴旺发展,我相信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肯定会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大。”

他指出,如今时代变了,这是个讲质量的时代,是讲诚信的时代,只有坚持品质和诚信,我们才有回头客,我们才能做百年企业。也只有坚持品质和诚信,两岸斗茶才能办得更好,走得更远。

江曙曜在2020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颁奖典礼致辞

近年来,两岸斗茶不断成熟成长,现已成为两岸茶行业参赛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权威品牌。

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厦门市茶叶协(学)会秘书长陈志雄表示,两岸斗茶选出茶王、评出好茶只是一个推手,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引领和推动福建乃至全国茶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茶企、茶农、茶商通过这个平台,参与了解市场需求,引导茶产业的市场方向,比学赶帮,相互学习交流,知道了怎么做好茶,怎么卖茶,并不断提高收益,从而使整个茶区做出更好更健康的茶,让中国茶走向全世界。

今年,两岸斗茶新增了政和、福鼎两个分会。如今,两岸斗茶已在武夷山、漳州、安溪、福鼎、政和、汕头、云南、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3个地区设立了分会。

汪金铭为政和分会授牌

厦门日报社副总编辑、厦门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两岸斗茶组委会主任汪金铭说:“两岸斗茶平台有四大特点:佳茗汇集,茶香两岸;层层遴选,巅峰对决;名家审评,规范公正;主流推介,美誉市场”。

他表示,参加两岸斗茶的茶叶都是好茶,在市场上都叫得响、吃得开。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全媒体放能传播专家优势,为共同繁荣两岸茶产业、讲好中国茶文化美好故事贡献更多力量。

截至昨日,2020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经过近两个月的层层筛选,严格审评,包含清香型铁观音、浓香型铁观音、岩茶(肉桂、水仙、大红袍)、红茶、青心乌龙、白茶、白芽奇兰、普洱茶在内的八大品种茶,最终角逐出了茶王、金奖、银奖、铜奖及优质奖,并于昨日举行颁奖典礼。

2020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

获奖榜单

清香型铁观音

茶 王

欣庆宏茶业

金 奖

冠香名茶、广东龙灿茶业有限公司、陈金燕

银 奖

老磨功夫茶、香博士茶业、安溪新百和茶业有限公司、陈金燕、涵盖乾坤茶业

铜 奖

安溪老固茶叶专业合作社、鑫隆茗茶业、安溪感德王秀惠家庭农场、闽南人茶叶、詹国珍、幽香园茶业有限公司、三观正茶业有限公司、翁山茶业、珍田山茗茶、安溪日月升茶业、峰盛阁茶业、优而特茶业、安溪县占魁堂茶叶有限公司、香博士茶业

优 质 奖

北八道、厦门清石园茶业、陈凤哲、陈金志、厦门拾朴茶业有限公司、厦门钰祺茗茶业有限公司、诚茗艺茶业、福建珍山茶业有限公司、詹公子名茶、陈凤哲、茗溢香茶行、两固名茶、安溪县首品冠家庭农场、八闽茶业、圣知茶业有限公司、东润远茶文化有限公司、可清心茗茶、两固名茶、无及茶业、广东龙灿茶业有限公司、祥诚韵、满庭芳茶厂、安溪县隆泉家庭农场、陈连发、福建省天香魂茶业有限公司、泽芳茶业、香当香、新远峰茶园、青津茶业、宝春名茶、庆芸茶叶合作社、兰州市圣峰茶叶、凤溢茗茶、陈清龙、铁布青杉茶、故香茶行、觅茶人家、山后头、和碗福茶业、龙涎韵茶业、觅茶人家、韵芳阁茶业、茶乡村茶业有限公司、青津茶业、成珠茶业①、中闽八百里茶业有限公司、黄小兵、冠春秋名茶、兰州市圣峰茶叶、感德茶世界、吉林茶行、安溪县林园茗茶

浓香型铁观音

茶 王

庆尊茶业

金 奖

广东龙灿茶业有限公司、聖品茶行、庆尊茶业

银 奖

丰津茶业、春礼人茶业、安溪县林義隆家庭农场、莲祥茗茶、聚闽香茶业

铜 奖

厦门德佳传茶业有限公司、肖福音、李智远茶业、涵盖乾坤茶业、金湖泉茶业、九足茶业、安溪县火烧香茶叶专业合作社、安溪九艺、将军茶行、安溪四进名茶有限公司、纯花香茶行、胡世平、广东龙灿茶业有限公司、安溪新百和茶业、厦门汉艺唐风有限公司

优 质 奖

叶司令茗茶、怡之韵茗茶、陈凤哲、苏山茶业、厦门拾朴茶业、诚茗艺茶业、玉茗峰、肖齐峰、逸冠茶业、日荣香茶业、丰津茶业、厦门百年香茶业有限公司、肖晨光、新春香韵、天圯茶业、世信茶行、绿韵茶庄、连氏茶酒行、金质茶业、林月生、铭峰茶汇、森秋茶业、祥和香茶业、三合绿纯茶业、安溪县茶都景盛茶庄、悠然茶行、福建省安溪一尊茶业有限公司、杏园茶业、詹清辉、祥和香茶业、安溪县城厢礼享茶庄、王碧燃、双旅茶业、郑小英茶业、森秋茶业、茶缘功主茶行、首品冠、林阿鹏、安溪县隆泉家庭农场、火烧香茶叶合作社、翁山茶业、八闽茶业、冠香茗茶、安溪奉名、篆香、故香茶行、金湖泉茶业、安溪县感德陈燕华茶行、五中品茶业、陈连发、吴焱茶行、八品茗茶、五峰润茶业、新中茗茶、安溪县龙涓乡金恒峰茶厂、魏清良、众品香茶业、天裕龙茶业、乌龙六君子茶业、将军茶行、骁尧茶行、淳正茶业、正禾茶业、安溪县茶都王贵宾茶店、闽老铁、淳正名茶、泉州木汇茶业、颜乙知①、豪爽茶叶、成珠茶业、佳毅茶业、泓发茶业、溢山香茶业、闽泉烤出茗、加走林胜记茶叶加工厂、遇安坪茶业、怡之韵名茶、望川名茶、四进名茶、四进茶业、丛林野韵、郑金海、绿丰韵、王启示、王碧清、津典茗茶、公主岩茶业、安溪县占魁堂茶叶有限公司、梦亦香、高树钦、安溪县凤城新乾茶行、香博士茶业、两固茗茶、沁鸿缘茶业、鸿源茶行、福秋茗茶、素叶源蔚茶叶商行、两固茗茶、吴清军、厦门汉艺唐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红芯铁韵、龙之燕、胡细红、厦门萌香、王志超、泉州浓久贸易有限公司、晟润名茶、福建莲绵香茶业

肉 桂

金奖茶王

谷骏芸山

银 奖

亗岩茶叶、武夷山市万水千枞茶业

铜 奖

厦门活水泉茶业有限公司、谷骏芸山、武夷山市九龙袍茶业有限公司、方庭宝、武夷山市皇翔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朴易舍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玖叶岩茶厂、金斗窠岩茶厂、夷安大红袍、谷骏芸山、武夷山市一举香岩茶厂

优 质 奖

茗间传说、邓祝秋、亗岩茶叶、武夷山思袍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守正岩茶有限公司、郑韬、武夷山焙芳亭茶业、岩育茶场、夷窠岩茶厂、九运丹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市百亩嘉叶岩茶厂、祥闻茶业、武夷山市靖鑫陶茶坊、武夷山市韵轩阁茶厂、三月珍茶业、武夷山市万水千枞茶业、武夷山锁香轩有限公司、武夷山百年恒芯茶业、武夷山市茶发芽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市天游晒布岩茶厂、新峰岩茶业、吴玲、武夷山市弘睿茶、福建咏甘华茶业有限公司

水 仙

金奖茶王

梅岚竹茶空间

银 奖

王忠兴茶叶、何枫

铜 奖

武夷山市靖鑫陶茶坊、武夷山市九曲岗岩茶厂、福建省武夷山市亦初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武夷山市亦初茶业有限公司、山东省泰安市茶木古、闽悦红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市岩中良人岩茶厂

优 质 奖

武夷山市珍锦源岩茶厂、玄初茶叶店、金鹊袍岩茶厂、武夷山市玖叶岩茶厂、武夷山市亦初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市明兰岩茶厂、武夷山市万水千枞茶业、武夷山市韵轩阁茶厂、金鹊袍岩茶厂、涧龙幽谷岩茶厂、武夷山市背靠岩茶业有限公司、博琛茶业、叶己茶业、雾里山茶茶厂、武夷山市恒羽生态茶叶有限公司、武夷山市春茗岩茶厂、恒羽茶厂、武夷山东方苑茶业有限公司、尊袍茶业、添又雅茗茶业有限公司、吴贵锋、武夷评韵、武夷山市雅林博青茶业有限公司、寻荒迹茶叶、徐小红、新峰岩茶业、厦门钰祺茗茶业有限公司、百年恒芯茶业、厦门活水泉茶业有限公司、浩馨阁茶业

大红袍

两岸茶王

武夷山三十一枚老茶章茶业有限公司

金奖茶王

厦门茶心良品茶业

银 奖

七里桥茶业、安溪新百和茶业(故茗思遇)

铜 奖

武夷山市紫竹苑茶业有限公司、刘泽浩、马少荣、武夷山金沟岭岩茶厂、武夷山奇缘古韵茶业、武夷山市屿希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茗滋韵茶行、丁丽娟、马姐的茶、宝兴茶行、厦门震生堂实业有限公司、厦门锦香贸易有限公司、厦门玉中苑茶业、肖全龙、聚品道茗茶店、程书文、厦门紫云和商贸有限公司

优质奖

春茗岩茶厂、月聆茶坊、玖木神枞、武夷山火焱岩茶有限公司、福山岩茶厂、武夷山市君然岩茶厂、武夷山市清水坑岩茶厂、涧龙幽谷岩茶厂、忠有岩茶厂、武夷山市山义堂茶业、遵古工夫茶业、武夷山市万水千枞茶业、裕丰昌、武夷山市韵轩阁茶厂、武夷山市明兰岩茶厂、武夷山市泊信斋茶业有限公司、忠德岩茶厂、武夷山惜春茶业有限公司、老株晨韵岩茶厂、武夷山市展岩茶业、武夷山市云瑞岩茶厂、武夷山市君临政通茶业、李功耀、武夷山市天游晒布岩茶厂、龙熙茶业、厦门山水载道茶业、武夷山百年恒芯茶业、武夷山百年恒芯茶业、谷骏芸山、南故香茗茶

红茶

金奖茶王

杨进斌

银 奖

杨进斌、山远碧雾茶业

铜 奖

武夷山市响桐茶坊、厦门市拾朴茶业有限公司、闽南人茶业、武夷山市山坑古韵茶厂

优质奖

寿宁山度茶业寿宁高山红茶(叶茶)、吴细莲、厦门云初商贸有限公司、三方岩茶叶店、寿宁山度茶业寿宁高山红茶(芽茶)、福建省安溪一尊茶业有限公司、老七牛岩茶坊

青心乌龙

茶 王

中兴制茶

金 奖

嵩雪坊、林东翰、一品茶业

银 奖

梅山大李茶号、一品茶业

铜 奖

松山茶园、雪顶制茶、宸瑞高山茶业、台湾育丞茶业、湘庭茗茶、梅山大李茶号、徐明锋、承德精制茶业、一品茶业、湘林茶业

优质奖

崧赫茶业、王俊杰、十三制茶、珠芸本土茶园、金兰茶香商行、祥元茗茶有限公司、现代茶业、草堂人间茶事、悟‧佐茶、寈芳茶厂、台湾淳之韵茶业、简伯庭、陈彦安、绿能多元化企业社、叶育菱、上露茶叶、湘庭茗茶、上豊茗茶、哲学茶礼、峨眉茶行、椿丰茶业、一品茶业、甘露制茶

白 茶

金奖茶王

福鼎市永德益茶业有限公司

银 奖

政和县骏皓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政和县澄源祥源茶厂、政和县锦屏煜晨茶叶

铜 奖

政和县世发茶厂、南平祥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政和县天下一人茶业有限公司

优质奖

福鼎市磻溪玉德林茶业有限公司、政和县颜氏宗茶茶业有限公司、厦门震生堂实业有限公司、胜慧源茗茶、政和县齐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政和县颜氏宗茶茶业有限公司

白芽奇兰

茶 王

平和县秀港斜阳茶业有限公司

金 奖

平和县久居茗茶茶行、平和县香四韵茶叶经营部、平和县奇兰之星茶业

银 奖

漳州正尖山茶业有限公司、平和县志贤茶庄、漳州市御胜贸易有限公司、平和县清颖茶行、龙海市程溪佳承茶庄、平和县山格镇茗香阁茶业

铜 奖

平和县老灿茶叶店、漳州华桂兴茶业有限公司、漳州琳睿农资商贸有限公司、福建省半山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平和县欣兰茶行、漳州市御胜贸易有限公司、平和县天睿茶叶商行、平和县和悦奇茶叶商行、漳州迎谊乐食品有限公司、平和县奇兰之星茶业、平和县协昌茶行、平和县茗状元茶叶经营部、平和县醇兰茶业

优质奖

平和县龙祥都茶业、漳州市闽芹山茶业有限公司、平和怡利茶业有限公司、福建芹露茶业有限公司、蘭滋韵茗茶、平和县云山达岑家庭农场、曾东梅、福建龙湖山茶业有限公司、韵聚萱茗茶、平和县春和茶业商行、平和县九峰镇六一茶行、平和县九峰镇眉山村文兴茶业、平和县七层磜茶业、厦门棠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老爹茶堂)、南靖县流水音茶叶专业合作社、彭岩山茶店、平和县彭岩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平和县奇香茶叶经营部、福建吉冠茶业有限公司、平和县山格镇茗香阁茶业、漳州市芹之润茶业有限公司、大埔县俊美茶店、平和县游玉桂茶叶店、鹅公山、平和县高海拔茶叶店、平和县品茗轩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平和县兰巢茶业、赖寿松、林和生、平和县朱永盛茶业、林绍山、平和县逸香福茶叶加工厂、曾成光、漳州市坤松茶业有限公司、平和县茗状元茶叶经营部、张四海、福建小仙园茶业有限公司、平和县安厚镇清城茶庄、平和县天睿茶叶商行、朱美玲、平和县芹峰茶叶专业合作社、漳州市奇兰山茶业、竣芸春家庭农场、平和县峰岚韵茶业、平和县天睿茶叶商行、漳州华桂兴茶业有限公司、漳州华桂兴茶业有限公司、平和县醇兰茶业、平和县醇兰茶业、平和县漳南茶叶经营部、平和县蘭巢茶业、福建天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平和县丰留香茶叶商行、平和县志贤茶庄、平和县闻真茗茶行、平和县峰韵茶厂、印象白叶塘、漳州正尖山茶业有限公司、漳州正尖山茶业有限公司、平和县华韵茶叶经营部、漳州正尖山茶业有限公司、平和县欣兰茶行

普洱茶

茶 王

勐海逐鹿号茶业有限公司-班章五寨

金 奖

勐海邹记福茶厂、勐海七彩云南茶厂有限公司

银 奖

西双版纳勐海源章茶业有限公司、勐海家滇哈尼茶业有限公司、林燕玲、勐海云福祥茶业有限公司

铜 奖

勐海信记茶业·步步高升、2019年官廷、勐海峥稀茶业有限公司、云南元今茶业有限公司、普恩茶庄熟茶、勐海七彩云南茶厂有限公司、勐海黎明星火茶厂、勐海恒兴瑞茶厂、勐海逐鹿号茶业有限公司-冰岛古树、勐海逐鹿号茶业有限公司-勐宋古树、昆明君子道茶业有限公司、勐海恒兴瑞茶厂、西双版纳勐海国艳茶厂(普通合伙)、西双版纳欣源茶行

优质奖

天璞印象、布朗山、勐海古茶源茶业有限公司、勐海县信记茶业、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勐海峥稀茶业有限公司、勐海存普升茶业有限公司、勐海布有茗茶业有限公司、云南大元昌茶业有限公司、勐海邹记福茶厂、西双版纳濮夫子茶业有限公司、广州承之彦贸易有限公司、西双版纳益中云古树茶业有限公司、勐海织茶女茶叶专业合作社、勐海云福祥茶业有限公司、普恩茶庄、勐海县信记茶业、勐海金橍茶业有限公司、勐海正皓茶业有限公司、勐海濮子园商贸有限公司、西双版纳春宇号茶业有限公司、勐海古茶源茶业有限公司、勐海年茶古韵茶业有限公司、西双版纳龙怡茶业有限公司、昆明君子道茶业有限公司、勐海远达茶厂

来源:名茶网

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