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除茶叶霉味的最好办法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普洱茶知识普及、茶叶起源,对世界影响

一、茶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曾经有印度等一些国家想申报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但是最后都被否定了,因为他们引种茶的历史最多才有三百多年。经国内外专家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部,现在仍有大面积的千年野生及栽培型古茶树群落就是活着的证据。迄今发现的地球上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为云南临沧市凤庆县香竹箐茶树王,树龄达3200年、胸径达1.84米,基围需5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现在还郁郁葱葱。2015年,在凤庆县茶文化艺术节拍卖会上,用该树上采摘的鲜叶制作成的100克红茶以12.8万元、100克晒青茶以35万元的价格成交;迄今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密度最大、抗逆性最强、唯一可以制茶饮用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注:专家鉴定结论)为云南临沧市双江自治县邦马雪山的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平均每个样方(62平方米)的野生古茶树多达19棵,最大的1号野生大茶树树高达16.8米、胸径达1米。云南省是国内外现存野生及栽培型古茶树最多的地方,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的临沧市、保山市和东岸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中临沧市现存野生和栽培型古茶树最多,达80多万亩。

中国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陆羽的《茶经》记载:“茶之饮,发乎神农”。这说明中国从炎帝神农时代就开始发现茶、利用茶,距今已近5000年。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同,最早大规模栽种和利用茶叶的是古濮人。“濮人”是中国古代对居住在云南西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称。通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茶已在中国人生活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物质生活中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精神生活中的风雅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都已离不开茶,并留下大量的著述、诗词、故事。


二、茶对世界的影响


茶是迄今唯一对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原产地为中国的农产品。从汉唐时代开始,中国茶叶和茶文化随着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东和欧洲,深受欢迎,被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等都源于中国。茶叶也随古丝绸之路上的客商引种到世界许多适宜种茶的国家,现在世界上主要种植茶叶的国家都分布在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如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当今中国的茶园面积和产量仍然位居世界第一,但出口量只位居第三。


中国茶叶还对近代大国兴衰产生过重大影响。如随着与中国的茶叶、陶瓷、丝绸贸易产生了巨大的逆差,英国等国家为平衡贸易,赚取巨额利润,包藏祸心地将鸦片输入中国,并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入侵中国,使中国国运开始衰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1773年,因北美人民不满英国殖民者的统治,波士顿人塞缪尔·亚当斯率60人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342箱茶叶倒入大海,史称“波士顿倾茶事件”。该事件点燃了美国的独立战争,终使美利坚共和国成立,并发展成为今天的世界第一强国。

三、中国茶的分类


中国茶树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繁多的种类,基本的分为野生型和栽培型两大类。栽培型的又依据植株形态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依据叶片大小分为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有的还依据植株形态、种植地域、内含物质的不同,将茶树细分成更多不同的种类。其实,茶叶是农产品,随着移植地域光热水土的变化和栽培方法的不同,同一品种茶叶的植株形态和内含物质都会发生很大变化,“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作为普通消费者不必太在意茶树过细的分类。


中国茶叶制成品的分类标准也很多,最有影响的是按照制作工艺将茶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黑茶和红茶6大类。这一分类排序还暗含了汤色由浅到深,发酵程度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茶性从性寒、性温到性热等3条不同的分类线索。任何地域、任何种类茶树上采摘的鲜叶,只要按照对应的制作工艺,都可以制成这6类茶品,只不过看该茶的芽叶型状及内含物质更适合制作哪一类茶而已,如用产自江南的小叶种茶青制成绿茶为上品,制成普洱茶则品质欠佳;用云南大叶种茶制成普洱茶为上品,制成绿茶则品质欠佳。“茶靠那片山”,依据不同地域茶青的生物特性,通过市场经年累月的检验,制茶者和消费者共同选出了最适合制作这6类茶的茶区,并都用产地加以冠名,如绿茶类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白茶类的“福鼎白茶”“政和白茶”;黄茶类的“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青茶(乌龙茶)类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凤凰单丛”;黑茶类的“云南普洱”“安化黑茶”;红茶类的 “滇红”“祁红”等等。

现在社会上追捧喝古树茶、乔木茶,认为台地茶、小树茶不好,但基本上说不清楚科学依据,不知道如何区分。个人认为只要依据有性和无性两种不同的栽培方法进行划分,可以说得比较清楚。所谓有性栽培,指直接用茶树上结出的茶籽育苗后进行移栽的方法。此方法的优点是茶树有主根和主干,随着时光的流逝,茶树的主根和侧根都深入土壤达几米甚至十几米,主干若不加以修剪,可以长成高达一、二十米的高大乔木。粗长的茶树根从土壤中源源不断吸收大量有机养分,即便不给茶树施肥,树根吸收的养分也能保证茶树茁壮成长,茶芽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多,比较耐泡,并且不容易发生虫害(尤其是栽种在高海拔地区的茶树基本不会发生虫害),一般不需使用农药驱虫,制成品也就较少有农药残留。缺点是因自然授粉的粉源不一致、授粉不均匀,导致茶苗的性状不稳定,同一茶园的茶树会出现品种、性状不一致的情况,加之茶树侧枝较疏散,发芽率低,发芽不齐整,单产较低且采摘难度大,大规模制茶时易出现规格、品质不一致、不稳定情况。所谓无性栽培,是指用所选中茶树的枝条进行扦插育苗后移栽的方法。此法在清代巴蜀地区就已开始使用,但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科学家为提高茶叶单产和保持茶叶性状稳定,才开始大规模在全国推广。此法种植出的茶树没有主根,植株多为灌木,为保持水肥,需在经过平整的台地上密植栽种,故称台地茶,优点是茶园长势齐整、单产较高、可以用机器采摘,且茶叶性状稳定,较容易保证大规模制茶时规格、品质的一致和稳定。缺点是因茶树只有须根,扎入土壤的深度较浅,加之发芽多,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一般无法保证茶树的茁壮生长,需要靠施外用肥料才能保证发芽率,进而导致茶芽生长快,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减少,不耐泡。因此,我们大致可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栽种的茶树划为大树茶(距今约50年以上),之后栽种的茶树划为小树茶,而百年以上的在植物学上可以称之为古树茶;将采用有性栽培法的茶树划为乔木茶,采用无性栽培法的茶树划为台地茶。对没有办法对茶叶内在品质和安全性作科学检测的消费者来说,自然是选择喝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栽种的,特别是选择高海拔茶区出产的古树茶、乔木茶,滋味更醇厚、更耐泡、更安全。


四、普洱茶的常识


(一)普洱茶的产区。


许多当代人以为普洱茶是一种新的茶种,其实普洱茶古已有之。据南宋李石的《续博物志》记载:“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西藩”是指居住在康藏地区的兄弟民族,“普茶”就是普洱茶,是用产自现今澜沧江流域南段两岸的云南省临沧市、西双版纳自治州、普洱市、保山市等茶区所产的大叶种茶制作而成的茶产品。所以,至少从唐代开始,茶商们从云南西南地区收购茶叶后,组织浩浩荡荡的马帮,一路翻山越岭,经年累月,进川入藏,沿茶马古道,将茶叶销到四川、西藏、新疆、内蒙等牧区,成为以肉食为主的牧民消脂去腻、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生活必需品。之所以被称为“普茶”,是因为现今普洱市内有一个地方在古代名叫“普”,这个地方出产食盐,小茶商们将来自各地的茶叶收购汇集后,用马匹驼到“普”这个地方,卖给大茶商,然后换回食盐,驼回茶区卖给茶农,“普”便逐渐成为古代云南茶叶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从这里销售出去的茶便统称“普茶”。其实,位于现今临沧市凤庆县内的鲁史古镇,也是古代“普茶”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据《徐霞客游记》记载,这位明代大旅行家游历祖国的大江南北,最西南就是到了凤庆,并在鲁史古镇一位梅姓老人家留宿,梅姓老人以“普茶”中的“太华茶”招待他。鲁史古镇至今还集中完整地保留了624户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深嵌马帮马蹄印的石板路,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雍正七年(公元1726年),鄂尔泰出任云贵总督,在“普”这个地方设置“普洱府”,并开始将“普茶”进贡朝廷,自此,“普茶”名称变更为“普洱茶”,并从牧民生活必需品变成皇宫、京城达官显贵的心头好。普洱茶进贡朝廷一直持续了近200年,直至清朝覆亡。故宫博物院成立时,从宫中发现大量普洱茶,其中有的已保存了150年,但仍然可以开汤饮用。从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到的“闷一壶普洱茶吃了去”,可以窥见在清朝,不仅在宫廷,在富贵人家中,喝普洱茶也是很流行的。随着清朝的覆亡,国内除牧区仍然保留喝普洱茶习惯外,其它地区则普遍流行喝绿茶、青茶(乌龙茶)。进入当代,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普洱茶开始在生活富裕起来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圈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开始流行起来,进而得到因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广东人的青睐,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风靡全国。现代许多人以为普洱茶只产自普洱市,都是因思茅地区撤地设市而起。普洱市的前身叫思茅地区,随着普洱茶在国内的火热,2007年思茅地区撤地设市时,将市名改为“普洱”,一时混淆了大家对普洱茶产地的认知。好在随着普洱茶知识的普及,这种认识正逐渐被纠正。

(二)普洱茶的分类。


在6大茶类中,专家将普洱茶归于黑茶类,并按发酵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生茶(生普)和熟茶(熟普)两种。生普是指将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在铁锅中翻炒变软,然后人工揉捻使其成条索状,在阳光下晒干成为晒青毛茶,将晒青毛茶用蒸汽蒸软后迅速紧压成饼、砖、沱、瓜等不同形状,再晾干包装而成的茶制品,故普洱茶又被称为“紧压茶”“饼茶”“砖茶”“沱茶”“瓜茶”。古代的普洱茶都是生普,之所以紧压成饼、砖、沱、瓜等不同形状,是因为过去云南山高谷深,交通极为不便,离销区又路途遥远,为解决晒青毛茶松散难于大规模运输的问题而发明的制作方法。由于生普是所有茶类中最完整保留了茶叶活性的茶品,饼、砖、沱、瓜等形状虽然给饮用带来一定的不便,但不经意间为茶叶中的内含物质转化营造了一个适宜的环境。随着存放时间越来越长,生普逐渐开始发酵转化,汤色逐渐从清亮变成红浓明亮,滋味逐渐变得越来越醇厚、顺滑,并有一股独特的陈香味,消脂去腻的功效也越来越明显,普洱茶爱好者趋之若鹜。生普的这一后发酵特性,使保存得法的生普陈年老茶滋味丰富多变,增加了普洱茶的文化属性,变成了“可以喝的古董”,在当代价比黄金,又使生普成为一种极具保值、增值潜力的商品,无数人疯狂买茶存茶。熟普制作工艺是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发明的,是茶叶专家从安化黑茶制作工艺中得到启发,为加速晒青毛茶陈化,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将一定规模晒青毛茶加水加温后进行渥堆发酵而成的茶制品。经过1至2个月的高温高湿渥堆发酵后,晒青毛茶的内含物质迅速转化,功效上达到了生普需自然存放几十年才能达到的效果。但经过渥堆发酵,晒青毛茶的活性会降低,长期保存的潜力没有生茶大,所以茶界有“存生普、喝熟普”之说。生普品质的优劣主要靠晒青毛茶的品质和后期存储的环境条件,而熟普品质的优劣主要靠渥堆发酵的技术,故普洱茶界也有“生茶靠品质、熟茶靠工艺”的说法。熟普汤色、功效虽然快速达到了陈年生普的效果,但也失去了生普在岁月时光洗礼下一点一点变化,慢慢滋养出的独特魅力,这也是普洱茶发烧友们多追逐陈年生普的原因。现代有人认为只有用云南澜沧江流域南段区域茶区的大叶种茶制作成的才叫普洱茶,这实在是一大错误。其实,用云南地域保护范围内茶区的鲜叶,只要按照普洱茶制作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制品都是普洱茶,只不过云南澜沧江流域南段区域大叶种茶因内含物质最丰富、水浸出物最高,利于后发酵,陈化出的老茶滋味最醇厚顺滑,为普洱茶的上品而已。这与天下皆产葡萄酒,以法国波尔多出产葡萄酿出的为上品是同一道理。

(三)普洱茶的存储。


要使生普后期发酵转化出独特美妙的滋味,除晒青毛茶的品质外,仓储的条件至关重要,否则好原料也会被存出劣质货。古人的生普都是干仓存放的,但现代有了干仓茶、湿仓茶之说。据专家研究,存茶的核心条件是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空气湿度65%-70%、空气洁净无异味的环境最有利于生茶转化出好茶品。所以,简单地划分,可将湿度低于75%的存茶环境称为干仓、高于80%的环境称为湿仓。随着普洱老茶市场的火爆,有的无良商人为追求暴利,等不及自然陈化,将生茶存放到高热高湿的地方,让其快速发酵,甚至用发霉变质的湿仓茶烘干后冒充陈年生普,忽悠顾客,导致老茶市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普通消费者无从辨别,上当受骗。针对这一市场痛点,一些精明的商家开始在条件适宜的地方打造专业的普洱茶存储仓库,帮助茶厂、茶商和购茶较多的茶客专业干仓存放普洱茶。当然,消费者若拥有的普洱茶数量不多,不必非要到专业茶仓去存放,储存在自己家里即可,量稍大的可以单独用一房间存储,但房间内必须无异味,并随时注意观察房间内湿度的变化,有条件的可在屋内放置湿度计帮助观察。北方人家普遍空气干燥、湿度不足,可在存茶的屋内摆放一台加湿机或一桶水加以改善。南方人家夏季特别是“梅雨季”,往往湿度过大,茶容易发霉变质,故要经常查看,一旦发现湿度过大要及时翻动晾晒,有条件的最好在存茶的屋内摆放一台除湿机加以改善。除大环境外,普洱茶的转化需要一定的内部小环境。有的消费者喜欢将厂家的外包装除去,一片一片地将普洱茶摆在架子上,这很不利于普洱茶的后期陈化。正确的方法是尽可能将同类的茶叶收纳集中装入纸箱、陶罐等透气的容器中存放,构建利于普洱茶相互作用,促进后发酵的小环境。


(四)普洱茶的功效。


中华药祖神农用茶解毒的记载说明,中国先民最早是把茶作为一种解毒的药物来加以利用的,至今在临沧凤庆民间还沿用着猪、鸡等家畜食用掺有老鼠药的食物后,用生普茶汤加猪油、红糖进行解毒的土方。云南是产烟大省,云南人吸烟的比例远高于全国,但云南人因吸烟而发生相关疾病的比例并没有高过全国,这可能与云南抽烟的人都喜欢喝普洱茶有关。由此可见,生普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茶界有“盛世普洱”之说,指的是普洱茶只有在社会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才会流行。这主要是因为普洱茶有优于其它茶类的消脂去腻、降“三高”的功效,只有生活富裕起来,肉食摄入量大,“富贵病”多起来后,普洱茶才会被人们喜爱。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不用去看那些枯燥的检测和实验数据,从前面讲到的川、藏、疆、蒙等牧区从古到今一直饮用普洱茶,并达到了“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清朝只在上流社会流行喝普洱茶以及当代普洱茶从马来、印尼、港台→广东→全国的流行路径图,就可以清楚地印证这一点。道家养生讲究辟谷吞津,“津”即口水,是帮助人更好消化吸收的不可或缺的体液。很多人喝了普洱茶尤其是喝了好的生普后,都会有满口生津,需不断吞咽口水的现象,这也是普洱茶有益身体保健最直观的证据。“禅茶一味”,喜欢禅修的人,生普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五)普洱茶的选购。


现在的普洱茶市场品名多如牛毛,价格从每公斤十几、几十、几百、几千到几万元的都有,让消费者很难选择。“好喝就是硬道理”,口感是选茶的第一法则,最简单的方法是只选入口后自己感觉好喝的茶。若要买到各方面都不错的普洱茶,可采用4步法进行选购。第一步是观汤色。好的普洱茶,无论生普、熟普,还是新茶、老茶,开汤后茶汤必须是干净、清亮的(即便是几十年的老生普,虽然汤色红浓,但放到光线下看仍然是透亮的),那些汤色发浑发暗的绝不是好茶,坚决弃之不要;第二步是察口感。茶好不好,全在口中的感觉。好的生普,最突出的特点是几杯茶汤入口后,舌面便会开始生津,俗称回甘,越好的茶生津越猛烈持久,如产自临沧双江勐库的“冰岛茶”,即使停止喝茶,生津还可以持续一个小时以上。需要提醒的是,有的生普会有轻微的苦底,但入口片刻后即化为生津,若苦底持续时间过长或舌面不生津,则为一般的茶叶。若出现口腔发麻等感觉,则可能有安全隐患,坚决弃之不要。生普老茶因随着生茶存放时间的延长,内含物质逐渐转化,舌面生津的感觉会逐渐减弱,但会逐渐转化为陈香、顺、滑、甜等其它令人舒服的味道,所以,不会生津的老茶不一定是差的茶。熟普的特点是茶汤入口滋味甘甜、顺滑,口腔感觉很舒服。若茶汤入口后感觉寡淡无味,则为一般的茶。若出现怪味、霉味或口干情况,则多为湿仓茶、劣质茶,坚决弃之不要;第三步是是闻杯香。这主要是在选购生普时使用。好的生普尤其是古树茶,前几泡除茶汤香气外,普遍都还有挂杯香,即喝尽茶汤后闻茶杯的内壁,会有一股蜜香或花香,茶越好香味越浓烈持久。若茶杯内壁香气很淡或没有香气,则茶的品质一般。若有怪味、霉味,则为劣质茶,坚决弃之不要;第四步是看茶底。叶底肥嫩有活性的为佳。识别生普老茶和熟普的同样看茶底,生普老茶的茶底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返青,熟茶的茶底则不会返青。消费者选购生普时,还要注意避免两种经常犯的常识性错误,一是喜欢选条索齐整,看上去很漂亮的茶,其实古树茶如前面提到的原因,是很难有条索齐整情况的;二是喜欢选芽头较多甚至全是芽头的茶,其实芽头成熟度不高,内含物质种类偏少,好的普洱茶多用一芽二叶的鲜叶制作。


现代人们流行选购名山头出产的普洱茶。茶是农产品的生物特性,决定了选择名山头茶是一个简单的选购好茶的方法。因为名山头茶往往是经过市场实践检验后公认的好茶。经过大浪淘沙,目前普洱茶界公认的4大名茶山为临沧双江勐库茶山、西双版纳勐海布朗茶山、临沧临翔邦东茶山、普洱澜沧景迈茶山。这4大茶山内各自又分为许多小茶山,不同的小茶山出产的茶品质也不一样。按市场公认度和价格从高到低排列,第一名为勐库茶山的冰岛茶、第二名为布朗茶山的老班章茶、第三名为邦东茶山的昔归茶、第四名为易武茶山的易武茶。这4大普洱名山名茶,以清明节前出产的茶品质最好,价格最高,第一名的冰岛茶,单株大古树茶价格高达7、8万元一公斤,几百年古树茶茶达2万元以上一公斤,第四名的易武茶许多也要3、4千元一公斤,非普通消费者所能承受。现在市场上遍地是冒充这4大名山名茶的茶品,所标价格与上面的价格进行对照,绝大多数连买原料的价格都不够,怎么可能是真品。其实,选择喝普洱茶主要是选择它的保健功效,只要干净、无异味的即可。消费者可以按照名山名茶→名山内其它小茶山出产的茶→普洱茶主产区(临沧市、西双版自治纳州、普洱市)出产的茶→普洱茶主产区以外茶区出产的茶这一选茶顺序,根据自己对价格的承受能力和口味喜好进行选择。

五、茶的品饮常识


(一)“喝茶”与“品茶”的区别。


中国人平时经常约朋友“喝茶去”而非“品茶去”,其实“喝茶”与“品茶”大有不同。单从古人造字角度看,“喝”茶与“品”茶各有讲究,“喝”只有1个“口”字,1杯茶一饮而尽谓之“喝”;“品”有3个“口”字,1杯茶分3口饮尽谓之“品”。所以“喝”茶只是达到解渴、保健效果,对茶的独特香气、滋味往往饮而不知其味。只有通过“品”,将少量茶汤入口,并停留片刻,让自己的味觉充分感知茶的滋味,才能很好享受唇齿留香的美妙感觉。同一泡茶叶,“喝”和“品”的滋味会有天壤之别。所以,当我们拥有一泡好茶约朋友分享时,应该对朋友说“品茶去”而不是“喝茶去”。在选购茶叶时,为了能对茶叶的优劣作出正确的判断,必须是“品茶”而不是“喝茶”。当工作时或器具不就手时,可以“喝茶”,但当自己有闲暇和器具就手时,建议尽可能“品茶”。有闲情逸致和追求养心怡性的人,应该“品茶”而不是“喝茶”。


(二)泡茶器具的选择。


“喝茶”还是“品茶”,与泡茶所用器具大有关系。大多数人自己一个人泡茶时,尤其是在上班期间,经常是将茶叶直接投入自己常用的茶杯中加水饮用,人多时则用诸如飘逸杯、大茶壶等比较大的茶具进行冲泡后分给其他人,此种方法只能称之为“喝”茶。若要“品”出茶的好滋味,泡茶工具最好选用小盖碗或小茶壶(紫砂最佳),冲泡时用盖子盖好,这样能让茶叶香气留存其中,加之内部温度上下一致,易泡出茶的好滋味。品茶用的杯子最好选用小的白瓷杯或玻璃杯,以便欣赏茶的汤色。


(三)水的选择及冲泡手法。


“喝茶”还是“品茶”,与所用的水和冲泡手法大有关系。消费者“品”茶时,大可不必像古人和发烧友那样追求雨水、雪水、露水、泉水等等需要耗费功夫弄到的水,用市场上的纯净水和矿泉水即可,但最好不要用自来水,因为茶是最吸异味的,自来水内含有漂白粉等物质,会对茶的滋味造成极不好的影响。若只有自来水可用,也必须让水多烧沸一会,并打开烧水的壶盖,让化学物质挥发掉。“品”茶时最好每泡都用90-100度的水,这样能让茶的香气和内含物质能充分释放,所以建议每次烧水时不要注入过多的水,以免水变凉影响出汤质量。高海拔地区水的沸点较低,可采用煮的方法改善,牧区的人们多用此法。在无法确认所泡之茶是否干净和有无农药残留的情况下,建议第一泡茶汤都倒掉,以确保安全。普洱茶因为是紧压茶,加之存放时间较长,需要醒茶和洗茶,将茶泡散开利于出味以及将保存过程中可能附着上去的灰尘等杂物清洗掉,所以头泡茶汤都倒掉不喝。大部分茶类的茶的香气是指茶汤的香气,但普洱茶除茶汤有香气外,还特有挂杯香,并且在最初几泡最为明显,所以头泡茶汤直接倒掉可惜,可将其倒入闻香杯、品茶杯、公道杯,稍停留一会儿倒掉后,享受杯底留存的茶香并鉴别其储存环境和状况。泡茶时,若要追求出香和出味快,注水时抬高水壶,让壶嘴与盖碗(茶壶)保持一定距离,让水快速注入,使茶在盖碗(茶壶)中翻滚,这样冲泡出的茶香浓味厚。若要茶出香和出味慢一点,可将水壶嘴搭在盖碗(茶壶中)边沿的一个位置,让水徐徐注入,不让茶叶翻动,这样冲泡出的茶香幽味柔。茶在盖碗(茶壶)中泡的时间长短还取决于茶的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的对少,一般来说,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少的要时间泡长一点,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多的就要时间泡短一点;头几泡时间需短一点,后几泡时间需长一点;喜欢喝浓茶的泡长一点,喜欢喝淡茶的泡短一点,具体需消费者可以根据茶性和自己对茶汤的浓淡喜好进行选择,并通过实践来掌握。需要提醒的是,用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普洱茶是所有茶类中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最高的,最为耐泡(如冰岛茶可以泡二三十泡),所以冲泡时,一是投茶量不宜过多,一般3小杯盖碗7、8克即可;二是泡的时间不能过长,特别是前几泡10秒左右就要出汤,否则茶汤就会苦涩味过重,影响了口感。


茶,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消费日报网,岳峰矫正)

所谓的干仓湿仓是指什么

所谓的干仓湿仓,是一种市场概念。干仓指比较干燥的环境,湿仓是指高温高湿的环境,但是,大部分人指的湿仓其实是指用高温高湿的仓储造假,或者高温高湿仓储环境导致茶叶发霉、放坏。


在仓储实践中,并没有所谓的“干仓”或者“湿仓”的仓储转化工艺。尤其市场都说老茶来源于港仓,港仓就变成了所谓的湿仓,其实是现在的新派港商的宣传,这些新派茶商并没有传统茶商的存茶经验。


所谓干仓湿仓不过是一种“忽悠人的仓”。所谓纯干仓,其实茶叶无法转化,存放昆明,十年也像新茶,仓储的意义就不大。


爷爷存茶孙子喝,那是想象,做商人的,不可能做到这样的境界。


纯干仓茶,其实往往是一种骗局。


纯干仓茶,1年茶、5年茶之间的口感、叶底变化都不是太大,市场的大师往往就利用这一点。如果把第一年的茶品被炒作为名茶,再一套上“纯干仓”的名义,则货品就可以源源不断。而在正常的仓储体系里面,温度、湿度适宜,存放楼层适宜,那么一年茶和五年的茶,口感、叶底的区别都很大,偷鸡就没有办法。


纯干仓茶,要实现的就是,大师存包装纸,你存茶。


所以,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港台大师都有源源不断的干仓老茶,秘诀就在这里。


现在提“自然仓”的概念,其实,香港的自然仓、广州的自然仓、昆明的自然仓、易武的自然仓,存放经年后,出来的结果都是大相径庭,口感完全不同。


所以,仅仅是玩弄一个“仓储”的概念,对于市场并无指导意义,因为最基本的条件都不一样,温度,湿度,存放地点的海拔、周围的空气,都有影响,甚至,当阳与否对于长期的转化也都有影响。


具体的仓,还是得看具体的条件。


(发霉的茶)


05年之前,行业内外流传发霉就是转化,所以,都在挖溶洞,或者找防空洞,结果出来的茶,转化快,而仓味难除。


现在市场一反之前的认识,霉味、仓味的茶品一概不要。有些茶商拼命推销什么99系列的茶品,基本都是这种概念之下的产物,离茶品5米远都有刺鼻的霉味仓味,拿这样的茶推销,其实是害人。


(茶体已经发霉、炭化)


(霉茶的鉴别很简单,一个是汤色,一个是直观的干茶样,需要注意的是,与正常仓储的“白霜”有区别。)



发霉的食品有毒,发霉的茶品自然也有毒,这应该是一个常识得不能再常识的东西。


当然,这里面有个概念,有些茶有仓味,而不是霉味,这种茶是可以退仓的,退仓干净,这样的茶品比在完全干燥区域(如昆明)存放的,要润滑得多。


有所区别的是,云南人喝生茶,现在市场又流行古树纯料茶,存放“干仓”,茶叶就容易保留“山头气”,茶香更上扬。


这是一种个人喜好了,无所谓正确与否,转化与否。


个人存茶,建议不用搞得这么复杂的理论体系。茶叶最好原箱保存、密封,尽量创造一个单独存茶的空间,离墙、垫板、门窗紧闭,老茶人言“茶喜睡”,最好不要随时开关门,定期检查即可。


在潮湿区域,满仓即可保证不会发霉。原理与你冬天坐公交车原理一样,冬天,你早上去坐一个空车,肯定很冷,直到全部挤满人,你就会发热冒汗,因为每个人都是发热体,存茶的道理也在这里,每片茶饼都有水分,存茶一多,挤在一起,就都会成为发热体。


——本文来自公众号吴疆说普洱,感谢作者付出。

颠覆所有藏茶认知!干仓湿仓并不是关键!

三士闻道各不同

这篇文章的题目看起来有点惊人,没关系,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会发现,内容更惊人。

对于真正藏茶的人,无论藏家,行家,还是茶友,这都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很多关于藏茶的疑问,都会迎刃而解。

这里提出的概念会深入影响整个行业,早一步和晚一步认识到,收益是天壤之别的。其实本来想靠这个赚点大钱的,可能是学佛修道学傻了,现在也没有这个心气了,直接放到网上,谁有本事谁就去用,能让好茶越来越多就行了。

聪明人一点就透,一般人会将信将疑,傻子会认为这有什么呀。下士闻道则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我也想帮傻子,因为有的傻子很善良,但是无奈,钱就是会被聪明人拿走,哪怕我很不喜欢那些精明过头的人,但是这些年的人生经验就是这样,没办法。我也没法改大家的业力,随缘吧。

不说这些闲话了,进入正题。核心的东西就一两句话,但是为了你能真正理解这一两句话,还是需要花点时间,文章有点长,可以先收藏慢慢看,这个肯定是值得的。

两个故事

先来讲两个故事,和我后面要提到的理念密切相关。

第一个故事

说有一位普洱茶前辈,就是说出来谁都知道的前辈。他在泡他自己存的茶时,有一个特别奇怪的做法。

他先用盖碗洗两道,第一道15秒,第二道10秒,而且不是一般的洗茶,在这个过程中他要敲打和搅拌茶叶。


之后他再将茶叶从盖碗转到紫砂壶,同时再洗一道。


之后再正式开始他的冲泡。

任何有经验的茶友,都会觉得这个做法令人疑惑。一泡茶如果前三泡都倒掉,而且请注意,不是自然润茶后倒掉,而是敲打搅拌后闷泡,这样的三泡相当于正常的五六泡了。那这个茶最精华的内容相当大一部分都损失了,为什么这位大师要这样操作?

有的人说是因为有霉味,有的人说是因为有杂味,其实都不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他的这种茶这样冲泡是合理的,但是反过来说,他的藏茶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茶无论新老,前几泡都是精华所在,如果藏茶都要这样牺牲大量精华,无论从香气滋味的品鉴,还是茶气体感的体验来说,都是损失太大了,得不偿失。我们后面再揭晓答案。

第二个故事

我平时喜欢到处淘一些存的好的优质老茶,如果有好资源的当然也可以联系我。话说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这些年专做老茶的同行。手里有一些品质还不错的二十年左右的老茶。

他给我试了一款茶。为了避免大家不必要的互相盘道试探浪费时间,我直接告诉他:

1这款茶原料还可以,至少不是台地,

2版纳仓,二十年左右的年份没问题,

3但是开始是散料存放,后期才压饼的,而且压饼后的时间不超过三年,好在没有人为处理过。

他当时惊的差点跳起来,他说你是看饼型?不对啊,我刚才拿的是自封袋里剩的一点茶样,看不出饼型啊,怎么回事你?


老料老压十八年存期易武麻黑纯料古树,与此处提到的茶无关,这是我们的库存。

其实关键的东西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你也可以说出个大概,至于准确度达到多高,就靠你天分和经验了。

你要说奇怪,也真是奇怪,这么重要的一个概念,这么多年大家就是没有关注。

后面我把这个概念说清楚,返回来再看这两个故事,就一目了然了。

六大茶类带来的误区

只要是对茶稍有了解的茶友,都听过六大茶类的说法。这是陈椽老先生为中国茶做出的一项重要贡献。从工艺的角度,把中国茶分为六大类。这个本身并没有问题,而且这么多年实践下来,也普遍为大家所认可。

当然我个人更习惯用温凉寒热的角度来分,和六大茶类并不一致,绿茶也有温的,黑茶也有寒的,乌龙茶就更是四种都有,这个对于消费者根据体质选择来说比较好操作,这个是题外话,有机会再说。

但是,六大茶类划分带来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尽管陈椽先生在《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中明确的说,六大茶类是按加工过程中“黄烷醇类氧化程度”的差别来分的。但是大家仍然习惯用一个更为熟悉的说法——“发酵”,来代替氧化。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根据“发酵”程度不同,划分了六大茶类。

如图,尽管实际上是氧化,但大家仍习惯称为发酵

这个没办法,谁叫大家叫顺口了呢。这个来源应该是民国时期受日本的茶叶技术书籍的影响,这里面历史和翻译的考证就不做了。反正你记住这一点就行了,大家一时也改不过来了。

如果把红茶,乌龙茶,这些氧化过程,都叫作发酵,那真正的发酵怎么办?什么是真正的发酵,就是微生物主导的把原料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酿酒、酿醋,臭豆腐、腌菜、奶酪等等。

这是问到点子上了,氧化和微生物发酵的混淆,为普洱茶后期转化问题带来了很大误导,直到今天,大部分人还是糊涂的。

你说专家应该知道这两个是两码事呀,但是语言有一种潜移默化的魔力,人们稀里糊涂的就把普洱茶后期转化定位成了发酵,于是进一步等同于微生物的发酵,这就成了普洱茶后期转化的一个大坑。

而实际上对于干仓普洱茶的转化来说,微生物作用不能说完全没有,哪没有微生物呢?但并不是主导作用和核心作用。

这个后期转化过程中,茶汤发生了变色,肯定同时发生了氧化,这个都没有疑问。但是这个氧化过程,对于干仓,对于湿仓,对于做仓茶,对于熟茶,这四个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个概念不清楚,对存茶就还没有入门。

干氧化和湿氧化

我讲茶尽量用大家能听懂的话。

这有两点考虑,一个是掉书袋没意思,尽管是从全国最顶尖的生化专业出来的,但我从来也不提这种事,你又不是发表论文,没必要装。

第二点,科学研究需要非常严谨,很多东西还没研究到那么细,不要硬去用科学解释。还是从实践出发,先把事儿说明白,理论再慢慢研究跟上,不能生搬硬套。

好,我们回到前面说的六大茶类,陈椽先生说的黄烷醇类氧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茶多酚儿茶素这些东西发生了氧化。在各大茶类加工过程都是在水分含量较高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们用一个简单粗暴的词来命名,就叫湿氧化。

如果水分含量很低,比如做好的绿茶,如果我们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也会发生氧化,我们也粗暴的命名一下,叫干氧化。

从科学的角度,这肯定都不严谨,实际涉及的物理化学反应也比较复杂,我们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分类,主要是为了好用。


通过我说的例子,你也大概看出点门道:湿氧化没问题,本来茶叶加工过程中就发生的。而且如果你想让氧化程度高,含水量必须大,比如红茶的“发酵”(氧化),你得用布蒙起来,防止水分蒸发,有时候太干了还得洒点水,这都是正常过程。

干氧化似乎不太好,可能会导致茶叶品质下降。所以绿茶、清香乌龙甚至要密封,要抽真空,要放冰箱,这些都是怕这个干的“氧化”。其他的茶类,哪怕加工的时候已经深度氧化的,比如红茶,你要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也是不好的。

好,如果到这里,你能看懂,那这个基础就有了,就这么简单。

干仓怕什么,湿仓怕什么

关于普洱茶转化,或者说陈化,最核心的因素和反应是什么,这个目前学界还没有结论,甚至是一头雾水。我虽然有大概的猜想,但是没有严谨的研究,所以我也不说。咱们先说一点,从茶汤可以看出来,氧化是必然发生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也是我认为普洱茶转化三条线索中最明显,最好懂的一条。

那么,对于普洱茶转化来说,氧化是快一点好,还是慢一点好?

答案是,要看普洱茶处在什么样的条件,好的茶应该是氧化适度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才叫适度呢?

就是氧化程度要和风味转化相匹配。如果是比较干的仓,我们希望不要太快;如果是比较湿的仓,我们希望不要太慢。

简单的做个界定,我们说的干仓还是湿仓,指的都是不会导致变质的范围内,不包括做仓。从广义来说干仓是湿度在65以下,严格一点是在50以下。湿仓至少要在70以上。其实干湿必须要结合温度一起说才明确,如果温度够,湿仓湿度应该更高,这里为了简便只是大致的区分一下。

这里面有一句话,之前没人说过,我也一直没有说过,我认为价值至少应该以亿来衡量,可能你认为我疯了,但我告诉你,因为搞不清楚这个道理,每年浪费的好茶何止十亿百亿,那才是真疯了。

这句话就是:

“干仓怕氧化快,湿仓怕氧化慢。”

因为前面说了,干氧化是很麻烦的,不令人愉悦的,随便一点就可能过度。所以我们可以把前半句调整为:“干仓怕氧化。”完全不氧化也不行,但是因为主要防止的是氧化过度,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说“干仓怕氧化”。

再看后半句,湿仓已经界定了湿度,只要温度够,在这种高温湿的情况下,氧化自然不会很慢。所以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湿仓怕低温”。

于是经过调整之后,这两句话变成:

“干仓怕氧化,湿仓怕低温。”

其实后半句不仅关系品质问题,也关系食品安全问题,湿仓如果低温会导致有害菌滋生,对人体健康不利。

而且这背后还有一个很深的原理:“湿热同频”。这个我在《茶经三句义》中有过说明,不仅是普洱茶转化的原理,是所有茶的基本原理,以后也会不断提起这个概念,大家可以先有一个印象。

干仓最为重要的是要控制氧化程度,因为这是干氧化,一旦干氧化速度过快,就会明显的影响风味,导致品质急速下降,对于丰富的香气与滋味层次,这种下降是不可逆的。从高阶品鉴的角度,可以说这种茶已经存废了。

在湿仓转化过程中,微生物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如果我们希望有更丰富的体验,我们还是希望这个转化有其自身的节奏,不能完全变成微生物的作品,那样我们更多的只是得到了类似熟茶的体验。

一切豁然开朗

这样两句话说完了,如果是顶尖聪明的人,已经举一反三豁然开朗了,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也没什么,有什么用呢?

可以说基础性存茶最关键的点已经讲完了,一般人大多数关于存茶的困惑也都解决了,接下来就是看你理解到哪一层,怎么用的问题了。

不信我们一步一步往深了看,一共有四层用法,我敢保证后面的两层你从来没听说过,先从最表层的说。

第一层:存放条件

普洱茶的包装按照国家标准,上面都会写:应该在清洁、干燥、通风、避光、无异味的条件下保存。这是对的吗?

清洁、无异味,这个没什么可说的,任何食物都应该,何况茶叶还吸味。

干燥,这个当然是怕发霉,其实对于现在的家庭存茶没有什么难度,不是干燥就好,我们需要的是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湿度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避光,这个正是为了防止光照氧化,在光照条件下,氧化速度大大增加,这就违背了我们前面说的原则。

通风,是对的吗?如果从空间防止潮湿和异味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我们按照“干仓怕氧化”的口诀来看,则大不然。

在干仓前提下,如果对茶品暴露的空间通风,加快空气流通的同时明显也会加速氧化,这其实是存茶应该避免的。

从这个原则出发,不仅茶品本身不能经常被风吹,就是存茶的仓库,在没有潮湿和异味风险的前提下,也不需要日常保持通风。一个仓库没有潮湿和异味,本来就是很基础的要求,尤其对于高端茶,这种仓库只需要偶尔通通风除除尘就可以了。

回到开始的那位大师,作为干仓的代表人物,他在香港的仓库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日常的通风,而且茶也都是以笋壳方式裸露的。这导致他的干仓茶的氧化程度相当严重,已经到了不得不边搅拌边清洗三道的程度。

当不了解底层逻辑的时候,人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做一些背道而驰的事情。

我对这位前辈是非常尊敬的。但是你想一想,他的茶已经一饼能卖几万几十万了,完全具备建立大型科学藏养仓库的能力。在技术如此发展的今天,居然还在用强通风的方法来除湿,保持所谓的干仓,真的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一件事。

实际上他当年成名的那批茶,也可以说是阴差阳错,恰恰是因为开始是在不通风环境里干仓存的,如果一开始就用这种方法保存的话,也就没有后来的经典了。历史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我们接触老港仓,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如果是那种堆得满的仓库,中间部分的茶存的最好,喝起来不仅没有明显的仓味,而且醇厚有力道。除了受外部潮气影响小之外,其实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也是中心部分接触空气少,流动性小,没有过度氧化,很多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句话的事。

从控制氧化的角度来说,最好的保存方式在大方向上就是密封或者近似密封,分为茶品密封和仓库密封。

当然对于高阶藏养来说,我们还需要调整其他参数,但总体上也是密封的,除了防止跑香和内含物质流失,更为重要的,还是为了控制氧化。换句话说,即使你鼻子失灵,对香气不在意,相对密封仍然是更好的存茶方式。

抽真空是不行的,因为是控制氧化而不是完全不氧化,而且还涉及到空气中水蒸气等等问题。实验证明,即使抽真空也还是会转化的,但是会慢一些,死一点。

比较理想的做法是控温湿的同时控制空气中的含氧量,用缓慢置换的方法来调整,切忌使用强通风。

这里顺便再说一句,对于微生物生长,通风也是起副作用的。最简单的道理,闷着存放的食物肯定比通风存放的更容易发霉。

香港湿仓的通风,为什么会有还不错的茶出现,恰恰是因为通风促进氧化的同时,抑制了微生物的作用,从而达到了一种平衡。也就是印证我前面说的后半句,“湿仓怕氧化慢”。本篇主要说干仓,这些不展开了。

如果是逻辑思维比较清楚的人,现在就明白,你之前听到的那些关于普洱茶仓储的说法和认知有多离谱。

这些技术细节就不说了,我们先大致了解一下,然后进入第二层

第二层存放形态

普洱茶存茶究竟是散茶存放好,还是饼茶存放好?如果是饼茶或者砖茶,那是紧一点好,还是松一点好?

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其实解决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氧化速度。


八十年代易武老散茶,版纳加昆明仓。

如果是纯自然存放,长期存的话,散茶接触空气面积远远超过饼茶,是很容易氧化过度的。前面说了,干氧化是不令人愉悦的,只要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就会过度。哪怕是压得松的茶饼,时间长了空气都会进入,氧化也是过度的。

所以,在不进行任何控制前提下长期干仓存放,如果想保留复杂的风味,应该采用紧压的形态。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本身能控制氧化速度,那其实各种形态都是可以的。如果我们能做到合理密封,那散茶存下来的效果也没有问题,不一定哪种方式更好,对于有些树种和茶园,散茶存下来的效果其实是更好的。不信可以加我们“品鉴游戏群”,我们都有实际样品对比。

这个如果再往深里走,你会发现普洱茶头一两年和后面的转化其实是有很大差别的。头一两年其实是需要一定的氧化过程参与的,后面氧化就需要放慢了。

从这个角度说,毛茶刚做好就压饼,不如散放一段时间再压饼。有经验的茶人会说这是“发汗”,因为他注意到这些散茶的含水率并不稳定,会发生变化,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氧化的过程,发汗是氧化的产物。

经过这个氧化过程,普洱茶转化会更顺畅,我们对茗寿堂茶友一般建议大家在第一年做一些透气,目的也在于此。

当然头一两年这个氧化也是适度氧化,强通风,光照,这些都是必须避免的。一般散茶在箱子内袋里自然放置,只要不受潮,这个氧化程度就可以了。

有些高端古树,如果我们想在两三年内喝掉,以散茶的形态放在紫陶缸里,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个氧化速度还是可以的,当然环境湿度不能太大。

紫砂缸风险要更更大一些,因为紫砂吸水性更强,如果不是长期阴雨连绵,或者放在长期潮湿的地下室里,紫陶缸基本都没问题。但对于紫砂缸来说,可能只是下了两天雨,就有可能造成湿气存留,导致变质。

如果超过三年以上,那么你的首要问题就变成控氧化了,密封程度必须加强,这些瓶瓶罐罐就不合适了。

关于第二层,我们先讲这么多。

第三层,老茶鉴别与品鉴

说了半天,我们其实忽略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氧化程度能不能通过品鉴喝出来。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要告诉你,这是鉴别和品鉴老茶的关键。

当然外观也可以大致看出来,长时间氧化的茶饼表面更灰暗一些,而氧化适度的茶会给油润黑亮。但是外观只能看大概,要准确判断,获得更多信息,乃至被人封神,那只有靠品鉴。


一饼中度氧化十几年存期的茶饼,表面有一种蒙了一层灰的感觉。可以和我们前面那饼易武麻黑对照一下。

我们这篇文章主要讨论干仓,干仓如果氧化过度,会产生类似鲜花生或者花生芽的味道,这种味道算是比较轻一种氧化过度,如果不严重,有些可以慢慢追回来。如果非常严重,会产生陈旧包装纸箱、过期坚果食品、甚至生臭味,那除非做仓改变转化方向,基本无法挽救了。

说到这里,让我想到一件有趣的往事。

某一年,云南某权威普洱茶研究机构发表了一片论文,讲普洱茶在负氧离子浓度越高的条件下,转化越好。

我初看到,感到非常疑惑,因为这和我前面讲的氧化理论明显是违背的。但是这么大的机构,茶界最顶尖的教授,总不可能胡说八道吧。

好在这个实验非常简单,只要淘宝买一个大功率负氧离子发生器,然后在简单搭建一下实验环境就行了。实验结果您猜怎么着?

就是我上面说的,那种氧化过度比较严重的味道,不是不好喝,是没法喝。

这是科学研究?这是人情世故,甚至是某种任务,为了推广原产地仓储硬搞的一个论文。唉,一言难尽啊。

回到正题,如果你对不同条件下氧化的味道熟悉,你就掌握了一项特殊技能——你能侦探老茶的历史。

开头的第二个故事,我之所以说出让同行跳起来的结论。说穿了,并不神秘。就是第二层和第三层的结合。长期存放散茶的氧化程度和饼茶氧化度是明显不同的,通过品鉴是完全可以喝出来的。

而且我又有把氧化茶压饼之后继续存的经验,所以才会把他惊呆,就好比一个魔术,说破了,一点都不神秘。

就靠这一招,你去中老期茶的市场,几乎可以横扫,因为别人不懂这里面的道理啊。

其实这只是其中一点应用罢了,因为氧化本身是普洱茶后期转化的三大核心线索之一,而且是最外在的线索。

氧化有点像人的外衣,一层又一层,承载了时间的记忆,当外衣一层层脱去,你其实可以大致复原这个茶存放的时间历程,这便是更高阶的玩法。前面说的区别散茶和饼茶存放很容易,这个就不容易了,需要你喝过足够多的样本,还要有点悟性,才能进入这个境界。

哪怕我们只掌握了一点点喝氧化历程的本领,绝大多数造假老茶根本不堪一击。因为这些造假老茶完全提供不了我说的一层层的生命记忆,只有单一的氧化印迹。好比年青人只是带个白发头套就来装老人家,一入口就知道了。

还记得我之前有篇文章《你对真正的老茶造假一无所知》,那里提到的最顶尖的高科技做旧方式。不仅一般人喝不出来,我一开始也有点懵。因为当时不想透露喝氧化的这个秘诀,其实,我还是靠喝氧化喝出来的。

一般的造假一看就是年轻人装老人家,这种造假相当于是加上了高超的化妆术,一般人是无法区分的,但是如果你习惯了喝老茶那种一层层氧化的痕迹,还是很容易喝出来,这里面缺了很多东西。容貌可以造假,人生阅历没法造假,举手投足之间一目了然。

第三层就说到这里,无论是鉴别还是品鉴,如果你能喝懂氧化,都好比是拿着探照灯走路,和别人在黑暗里摸索完全是不同的层面。聪明的人实践一两年就完全可以超过那些号称几十年的老茶客。

第四层风光无限

如果你掌握了第三层,只要用心努力,在大湾区这种藏茶资源丰厚的地方,两三年就能白手起家了。如果再有点商业头脑,进入一些圈子,搞一两套房子也不算什么。

但是和第四层比起来,这些还是属于小打小闹了。

什么意思?前面三层,无论藏茶的形态条件,老茶的鉴别品鉴,这些我们只是被动的在应用氧化的原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主动的用这个原理,这也就是我说可以真正获得巨大收益的领域。

别想歪了,我说的不是老茶造假。

从原料到工艺再到藏养,都大有可为。而且还有一个隐秘的领域,可以点石成金,影响整个市场。

这些大突破的领域我先不说,我再随便说两点大家可以自己参究:

1普洱茶真正传统工艺的潮水,到底是怎么回事?

2我们通常说的醒茶又是怎么回事?

对聪明的人,不用我继续说已经可以举一反三了,对于普通人可能还在琢磨这些事是真是假,说实话,即使我说了,甚至手把手教你,这些钱其实也不是你的。

有的人说,你说的那么好,你自己怎么不上。这事儿道理上说是很明白,但是操作也是需要费心费力,毕竟你要运作一个企业,要运营团队,要推广营销,肯定也不可能说悠哉悠哉就成功了。让我配合可以,让我去从头打造,以我现在这种佛系心态,还是提不起这口气。

目前的生活节奏对我来说还是可以承受的,现在把日常团队控制在最小的规模。能有时间做我喜欢的研究,随时开启任何产区的茶山之行,而且还有我认为更重要的一些事可以慢慢展开。

来源:茗寿堂 一碗茗粥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