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吃过肉后多久喝茶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吃货的“初冬”怎么过?教你几招吧!

  冬天是一个快乐的季节。

  天气虽然冷,但可以随便吃吃喝喝,大鱼大肉放肆进补。

  冬天,是每个吃货的春天。

  

  然而,冬天也是一个郁闷的季节。

  处处需要瞎操心,冷就不说了,多穿衣就是了;

  然而干燥、长肉还真有些令人头疼。

  01

  现在的天气真是干到令人抓狂。

  皮肤干裂,嗓子冒烟,有时候晚上睡觉还会流鼻血,睡都睡不好。起皮的皮肤影响我们的颜值,睡不好让我们心情不美丽。

  

  不要觉得这是冬季的正常小症状哦,不仅如此,室内干燥还会带来很多健康问题呢。

  冬天空气湿度小,流感病毒繁殖速度快,如果空气干燥还不流通的话,流感传播的几率会大大增大。且干燥的空气让鼻腔、支气管黏膜脱水,预防病毒的能力下降,免疫差的人很容易身体不适。

  前不久,我们的一位同事就不小心中招了,到医院走了一遭,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吓得我赶紧喝杯茶压压惊。

  

  该怎么改善这恼人的干燥呢?我是这样做的:

  多喝水多喝茶,成为水宝宝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的 70% 由水组成,所以对付干燥最简单实用的方式:喝水!每天坚持少量、多次喝足够的水,让自己成为“水宝宝”,保持皮肤和口腔的湿润。

  

  不过,每天喝足够的水我往往做不到,经常是等渴了才去喝。所以我一般是以茶解燥,工作中工作外都会来上很多杯。

  其实,喝茶也是一种很好的补水方法,在摄入大量水分和维生素的同时,它的回甘生津作用,有利于改善咽喉干渴的症状。

  再有,喝茶也可以改善皮肤干痒症,茶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锰、维生素C、茶多酚等成分,能够保护人体皮肤,促进皮脂代谢,增强皮肤抗炎的功能。

  保湿补水

  ●做好保湿,减少身体水分流失;

  ●使用加湿器给环境补水,改善室内干燥,保持皮肤、口腔、鼻腔的水润;

  ●在干燥的时候避免舔嘴唇及用过热的水洗澡洗脸,以免更多水分丢失。

  

  02

  一到冬天,最难抵抗的就是食物的诱惑了。所以我们对于冬天长肉这件事,往往是痛并快乐着。

  不过话说回来,冬天不放开进补,还怎么抗寒保暖?况且在寒冷的天气吃上热乎的食物是一件多么浪漫幸福的事情啊,不吃是不可能的,放开吃,才是对冬天最起码的尊重。

  这样的后果就是,没过多久便发现自己有小肚腩了,害怕,只想做一个开心的吃货,不想长肉怎么办?

  

  作为一个坚韧的人,自然是要快速击破,有过多年经验的我,虽然偶感烦恼,却也早有一套应对之法,在此贡献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少食多餐

  冬天身体需更多的热量来维持温度,所以总是会感到肚子饿,学会正确吃很重要。每次过多进食后,血糖都会马上上升,血液中含糖量变高,身体就很容易囤积脂肪。反之,如果每次进食变少,我们就很难会长胖啦,少食多餐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还可使得代谢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美食与佳茗更配

  看到美味的食物,馋瘾往往难以克制,一不小心就摄入过多,这种情况发生的还少吗?

  不过,也不用太过担心。

  

  喝茶就好了。饭后一小时喝为宜。

  茶叶含有较多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维生素C等物质,茶多酚能去脂解油腻,叶绿素能阻碍胆固醇的消化和吸收,维生素C能促进胆固醇的排泄,这对降脂和预防肥胖都是很有帮助的。

  冬天,捧着暖茶,看看窗外的美景,也是挺美的。

  初冬喝什么茶好?

  针对冬天天气寒冷、天气干燥的常态,适合喝一些温和养胃、生津润燥的茶类,普洱熟茶、黑茶、柑普茶和红茶都是很好的选择。

  除此之外,具备较强的降脂能力的茶会更加分,比如普洱熟茶,因由云南大叶种制作而成,茶多酚、儿茶素等物质含量较小叶种高,减肥降脂功效好,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还具一定量有益菌群,如黑曲霉、酵母菌属之类,能够助消化、促进代谢。

  这些生活小技能你掌握了吗,赶快用起来,以后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

台地茶无人问津,古树茶备受追捧!百年古树茶还能火多久?

古树茶,成就了普洱茶今天的江湖地位!

古树茶,撑起了云南茶叶在世界的知名度!

20年前,那个在崇山峻岭中发现云南茶山还是刀耕火种的香港茶商一定想不到:今天,最贵的普洱茶已经涨到近22万一公斤,正是去年88万,今年99万,只做4公斤茶叶的那棵。冰岛老寨的一类古树茶,也涨到了4万块一公斤。

很多省外的茶友也想不到:其实,除了临沧、版纳,普洱三个普洱茶大产区,红河州等地也产普洱茶,这边的普洱茶很便宜,均价20来块一公斤。

普洱茶的价格,最低的台地茶到最高古树茶王,20块-22万,一斤茶叶,相差万倍!古树茶天价,但放眼市场,古树茶却供不应求。台地茶实惠,而台地茶却无人问津。

时至今日,已经有一种,喝茶必谈普洱,喝普洱必谈古树的风潮,也带来了不喝古树不甘心,喝着古树不放心的尴尬局面!

- 01 -

普洱茶界本无古树

现在,树龄100以上的茶树被称为古树茶。然而,在很久以前,普洱茶界是没有古树茶的。

上个世纪,无论勐海茶厂、还是中茶集团,都没有古树茶这个说法,制作普洱茶,清一色的大叶种晒青毛茶混采加工。

关于古树茶的由来,有老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说法:历史上,氐羌,百越人迁徙到云南,汉族人也迁来迁去,混在一起,在当地大量开垦,到清朝末年,饥荒战乱严重,茶叶不能当饭吃,没空打理茶园,让茶树和林木一样自然生长。百余年之后,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古树茶。

茶圈内有个说法,有拉祜族的地方就有好茶。反观汉族人口聚居的村寨,古树茶不多,并不是天公不作美,而是建国以后,可以安心过日子了,汉族人太勤劳,为了增加茶叶产量,把大茶树的尖砍掉,将茶树矮化,让茶树往四周发展,增加产量。

产量是上去了,但今天,汉族人聚居的寨子,古树茶很少。都是因为太勤劳了。

无论是战乱等历史原因,还是少数民族同胞只喜欢烤烧酒,对管理茶园每兴趣。古树茶的出现,都是个巧妙的误会。

往后很多年,茶山的茶农,照样把牛栓在今天的500年古树上,80岁的老奶奶也在大古树下搭个鸡窝,每天叫孙子去蹲点捡鸡蛋。

年轻勤劳的汉族小伙子在当地混不下去,跑到沿海去打工,运气好,还带回来个妹子。少数民族的小伙子就简单多了,年纪轻轻就领悟到了喝茶随缘的境界,春天采采茶,能卖多少算多少。

卖不出去也没关系,烤点烧酒自己喝,到山上打打猎,六七月捡点吃了会见小人的云南菌子卖,一年到头,虽然发不了财,倒是很惬意的过去了。

他们做梦都想不到,几十年以后,他们的生活,会被这些懒得打理茶树彻底改变。

上世纪90年代末,台湾普洱茶崩了,台湾商人到云南茶山考察,发现一棵棵比脑袋还粗的茶树,着实被吓了一跳。

说也难怪,中国绝大多数茶叶都是台地茶,云南茶树专治这种不服,长在原始森林里,一棵比一棵粗,最狂野的3200年锦秀茶祖,要8个成年人才能围起来。

这些原始森林里的茶树很粗大,特立独行,有投资的价值。古树茶概念,就这样被发现了。

2007年,普洱茶价格跳水之后,古树茶逐渐成为普洱茶的新名词,最早出现在景迈山、然后是古六大茶山,最后,古树茶概念在整个普洱茶区都普及开来。

古树茶概念要脱颖而出,必须烧钱。

港台商人、韩国商人,大陆商人,马来西亚商人,纷纷涌进云南茶山,用资本开道,宣传古树茶的价值,把古树茶这个概念炒得热火朝天。

各路商人为自己的利益代言,辗转云南各地深山老林,竖山头,造领袖,版纳造出了老班章,临沧造出了冰岛。

这两个寨子,2000年的时候,茶叶价格10元左右,如今,老班章古树万元一斤,冰岛古树4万一斤,茶王树就不用说了。

云南茶山,一山不服一山,两个王还不够,现在仍然在造神。茶山轮番上演茶王树拍卖大戏,老班章茶王68万,冰岛拍出了99万,倚邦表示不服,造了个202万。

明年,不知道又是哪个山头被宠幸。

平心而论,炒作不是好事,旧瓶装新酒的表演,也让茶友们越来越让人反感。但不可否认,炒作起来的古树茶,已经深入人心。上千万茶客,是古树茶坚挺的支持者。

茶友们追古树乐此不疲,手捧一饼真正的古树茶,马上就能在一众茶客中脱颖而出。

- 02 -

不喝古树不甘心,喝着古树不放心

普洱茶圈有个说法,不喝古树不甘心,是因为:古树茶是真的好。

物以稀为贵

数据统计,云南16个州市,14个州市产茶,普洱茶占了云南茶叶的半壁江山。

据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19年,云南省茶叶总产量43.1万吨,比2018年增长3.3万吨,茶类以普洱茶为主,占总产量近50%。大约21.5万吨。

然而,古树茶只占普洱茶产量的4%,最最乐观估计,云南古树茶年产量只有8600吨,事实上,可能没有这么多。

物以稀为贵,茶叶一旦十分稀少,就可以演变为身份的象征,古树茶自然也就在喝普洱茶的人中火了。

高山云雾出好茶

古树茶的品饮价值,经得住考验。

古树茶每年发芽较慢,主要是生长在高山原始森林里,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茶树蒸腾作用快。芽叶本身不得不分泌芳香油来抑制水分的过渡蒸腾,故而,高山古树茶香气相对较高,冲泡后杯底留香,持续时间较长。

高山紫外线强烈,空气中的氮很容易离子化,浸入土壤,充足的氮源,为茶树积累芳香物创造了条件,再加上古树茶根系发达,茶叶中芳香物质含量是普通的茶叶的数倍,而且更耐泡。

生长在高山密林中的古树茶,热带雨林的高大乔木,为古茶树遮挡了强烈的阳光,而使得这些古茶的内含物质更加谐调,口感更加柔和。

古树茶品饮价值,比普通茶叶更高,这是古树茶炙手可热的重要原因。

喝着古树不放心

古树茶就那么点,普洱茶市场也还大,供不应求,假古树茶上台了!

这几年,古树茶太火热了,很多茶店直接搞起了台地茶冒充古树茶的拙劣伎俩,还创造了北方美女到云南西双版纳旅游,1500元买到30块“古树茶”的花边新闻。

不喝古树不甘心,喝着古树不放心,也算是普洱茶界的一个共识吧!

央视几次曝光过,台地茶换个包装,冒充古树茶,价格翻几倍的新闻。

放眼茶叶市场,这样事情真的很多。无论云南茶山,还是各地茶城,随便走进一个茶叶店,消费者想要古树,老板一定给你推荐一大批“传说中的古树茶”,价格不贵,99元-9999元不等。

虽然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料,至少包装上那几个字是真的。

古树茶市场很乱?

这个问题,十有八九的人都会说:肯定乱呀!

其实,古树茶没有忽悠你,但心利者忽悠了茶市!

从表面上看,古树茶市场造假猖獗,但对资深茶叶玩家来说,古树茶市场有逻辑可寻。正如古玩市场遍地假货,并不影响专业收藏圈的人玩古董。

对假货,大家都心照不宣。真假并存也没有导致天下大乱。因为对于真正收藏的人,他们有成熟的渠道,这里头基本没有假货,纵然有,也忽悠不了他们。

普洱茶行业,老班章冰岛的古树最有名,但去茶城,随便找一家店,买到真正冰岛老班章古树的概率。跟到小区楼下的超市,买到一瓶真正82年大拉菲的概率一样,不用怀疑,概率是零。

比如,2020年冰岛老寨的古树,起步价就是2.4万一公斤,做成357克的茶饼,成本也要8000块,加上制茶过程中损耗,卖1.5万元一饼不算坑。

所以,非要在茶店里纠结一饼8000块的冰岛老寨古树?茶老板不是雷锋!就算看到1万2一饼的冰岛古树茶,那也是假的。真正的冰岛古树,不会出现在终端市场。

名寨古树的玩法

冰岛、老班章、易武等纯正的古树茶,产量很小。一部分被藏家定制,一部分被茶商定制,流入高端市场。名寨古树,不可能出现在终端市场。

这类茶,藏家派人,搬根小板凳全程看着茶农做茶,担心茶叶被掉包,做好之后,验货带走,不发快递物流,不会多经一个人的手,市场上根本买不到。

有人想到茶山包一棵大古树,自己做茶带走,其实不现实(实在不差钱的除外)。古树茶就这么点,古树卖了,大树茶,中小树茶怎么卖?茶农只会打包卖给茶商,茶商派一个团队,从采茶到做茶,全程监督。

古树茶市场有个规律:原料价格越高,藏家定制或小茶商定制的可能性越大。原料价格低的,才有可能流入终端市场。

想在终端市场买到真正冰岛老班章古树茶的茶友,快醒醒!名寨古树茶的玩法,靠的是信誉,离开了原产地,离开了信任你的人,根本没法出手。

所以,买名寨古树茶坐等升值的人,也该醒醒,除非,除了靠嘴吹,你能证明你的茶是真正的名寨古树。

至于非名寨的古树茶,一小部分进了收藏市场,很大一部分进入终端零售市场。但绝不是,随便跑进一家茶店,拍着胸脯说要买古树茶,老板随便指一袋:我这个就是古树茶,2500一斤。

请记住,压箱底的宝贝,是不会放在店铺的麻袋里供人参观抚摸的!

写在最后:

古树茶市场,有两种人,一种是真正喝茶的,有追名寨古树的玩家,也有适口为珍的藏家,也有恪守性价比,买茶不过千元的茶客。

另一种是不喝茶的人,有的是到云南旅游的游客,有的是不懂茶的人送礼。这类群体,人人都买冰岛老班章“古树”,送人倍有面儿。央视曝光过,台地茶换个包装,冒充古树茶的对象,就是他们了。

所有人在古树茶这趟水里,各取所需。古树茶这个市场,只有值不值,没有假不假,重点看人,是玩是装,还是凑热闹。

好茶,何须古树

喝茶,不求名山,也不必追古树,只要是好茶即可,适合自己即可。

云南茶山,好茶相当多,每个寨子各具特色。一些普通山头的茶叶,也有相当惊艳的表现。喝茶,完全可以选择性价比高的。

而名山茶,这几年,一些名寨为了增产,过度施肥、过度采摘。这样的茶树长出来的茶叶,对资深茶客来说,肯定不是最佳选择。

但对于不差钱,不了解古树茶行情,不太相信自己的品鉴能力,也不甘心被人忽悠的人来说,找信任的人买到真正名寨的古树,却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选择茶叶,自己乐意就好,无关对错。

古树茶,最后的结局

古树茶,目前已经走过巅峰,冰岛老班章等名寨的古树,过万一斤,市场已经不允许名寨古树茶的价格继续往上飙,市场也不允许山头继续炒作下去,这两年,哪里冒出个茶王拍卖,马上就在一阵骂声中惨淡收场。

因为大家都看清楚了:真正做古树茶的,多为中小企业。如今,每个人都可以到茶山,茶叶市场信息越来越透明化。炒作寨子,抬高了鲜叶价格,茶商只能为茶农打工,再拉动一批造假茶的茶商。

而真正卖古树茶的小茶商,根本玩不过99块造假冰岛老寨古树的。

有一种声音说:古树茶炒得这么高,某一天会不会崩了。

市场上,看过太多的平地起高楼,看过太多的楼塌了。20年前,一只藏獒炒到可以在北京买两套房,如今,一代神犬终究沦为餐馆的糜肉。

古树茶,会不会也楼塌了?这一点,不大可能。目前,中国市场就有4000-5000万人喝普洱茶,这个市场,完全可以支撑名寨古树的高光。

真正的古树茶,已经是铁板一块!形成的格局,与波尔多顶级名庄类似!拉菲再贵,总有人追!

古树茶!炒不上去了!但也降不下来!

来源:网茶会习茶社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论中国茶叶之复兴

这是一个繁荣的时代,这是一个衰落的时代。


茶,这片原始而古老的树叶,数千年来春秋枯荣、历久弥新,它早已被裱上厚厚的文化;被委以倾国的重任;被背负利益的大梁;被套上重重的枷锁。


在这个不那么景气的冬天,这片树叶的前程如同帝都的雾霾,让人捉摸不透,究竟路在何方?


一:迷惘的源头

茶叶产业链里面,茶农似乎是被遗忘的一个群体,人们看到的只是茶专家、茶教授、茶艺师、茶企业、茶市场、茶商、茶馆、茶楼、茶经。。。。。。却很少有人想起他们喝的每一片茶都是茶农们起早摸黑、风餐露宿手把手采摘炒制的。离开数千万茶农,其他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狗屁。


茶农是这个产业链里面付出最多的,也是得到最少的。为了提高产量、增加收益,他们只能不断给茶树施肥;为了增加效益,他们只能给茶树施药,因为茶是他们的生存来源、是他们的生活保障。


请不要认为夏秋茶都是有毒的,还从来没听说过有喝茶被毒死的。茶树也有生命,有生命就要成长,要成长就需要施肥,茶树也会生病,要生病就得施药;请不要以为绿茶这么绿是放过色素的,虽然以前曾经有过此类事件;请不要认为乌龙茶这么香是因为加了香精的,乌龙茶本身就有千变万化的香味。


看过“洗衣粉油条”事件后难道从此以后就不吃油条了吗?听说过“抛光大米”的事件后难道再也不吃饭了吗?每个群体都有害群之马,但不要用一棍子打死的思维来看待一个事件。


民以食为天,一切食品的源头几乎都来自农民之手,食品安全方面我们是要加以宣传、加以监管、加以引导、加以规范,最归根结底的要素还是要给与他们足够的利益和生存空间。



2015中国茶叶种植面积达4316万亩,并且每年还在以几百万亩的速度在增加。另一方面却是全国有百分之四十的茶区发生茶叶弃采现象。采茶工短缺俨然已经成为制约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随着我国人口逐步老龄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工、商、服务业等行业转移,使农村劳动力呈现出青黄不接、严重短缺之态势,特别是给容易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的茶叶产业带来不利。每年春茶季节,都需要大量的采茶工抢时间采摘名茶,采茶工的数量决定了茶叶的品质、产量,更决定了茶农和茶企一年的经济收益。从而在每年春茶季节全国各大茶叶产区的采茶工都会成为抢手货,难怪各地茶人在种植茶叶选址时考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当地的采茶工是否充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讲采茶劳动力决定了茶叶产业的命运。


当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正在逐步取代传统人工劳作的重大变革之中。以茶叶产业来讲,修剪茶叶有修剪机,采收大宗茶有采茶机,后续加工环节更不缺先进完善的制茶加工设备,现在唯独缺的就是名优茶的采摘机械,而名茶的收益又占全年茶叶收益的百分之六十,如果有一种可以采收名茶的采摘机,那将会给千万茶农和茶企业带来福音,也将会是中国茶叶产业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央视《我爱发明》:采茶无影手)


中国有二十多个省市种茶,茶和茶农在每个地方的待遇也不一样。在西南茶区(比如四川、贵州)种茶叶是有补贴的,普通茶农种上几亩几分也有补贴。在江南茶区(比如浙江),普通茶农要拿到补贴很难,政策文件指定的一个萝卜一个孔,只有那些其实很富有的茶企、茶场主们才能跨入拿钱的门槛。我不想以此比较来说明什么,因为说的再多一切都是然并卵。


看到有不少茶区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旧茶园改造,把大片优质的,口感、香气都非常有层次感的群体种挖掉,换成口感、香气单一、产茶早的无性繁殖品种。这就好比国人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城老建筑拆掉,全部改成清一色的洋房一样。若干年后一些地方的群体种将销声匿迹。


中国茶产业这么大,对人们的生活这么重要,却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是把茶叶归口于农业局管理,技术层面的东西又归口一个外行的又是全能的技术监督局。反观印度把茶叶产业作为国家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看待,有专门的国家级行政机构茶叶局。从源头种植管理、生产加工、市场准入、茶企的QS认证、有机认证(且是免费的)等环节,政府都会要求他们的茶企业要做的规范,也会让他们减少负担。这是一个号称种了几千年茶叶的国家和一个只种了一百多年茶叶的国家之间的真实写照。



二:混乱的市场

这世上买茶的百分之九十都是不懂茶的,这世上百分之九十九卖茶的都会说自己的茶是最好的。


茶作为一种商品用来交易赚取利润是无可厚非的,但若是为了追求暴利而进行炒作那就另当别论了。


当年“大师”张悟本开始“豆你玩”,把黑豆从3.5元每斤炒到19元,接着“李悟本”“王悟本”等“大师”们又玩起了“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鸽你肉”爆炒游戏……于是轰轰烈烈的炒作风刮遍了神州大地、大江南北,这些年某些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通货膨胀占了主要的因素,但是那些以炒作商品获利的民间游资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茶叶作为我国粮油除外的最大农特产品,当然是游资们的首选炒作目标。要炒,首先洗脑!


先被选中的是铁观音,什么正味、拖酸、消青;什么浓香、清香、老铁;什么内山、外山、山外,搞得你云山雾罩,一时间卖铁观音的店铺开满全国,有关铁观音的广告、传说充斥着各大网络,更有福建小妹加你QQ,问:大哥,你喝茶吗?你说喝,那么好,她接着问喝什么价位的,来一斤我们家自己产的铁观音如何。。。。。,如果你说不喝,不好意思,把你就地删除,你应该碰到过吧。


铁观音过后炒普洱。云南出好茶,但绝大部分的茶叶是高山台地茶,古树茶的比例少之又少,君不见现在市面上哪一家店面不在卖古树、名山普洱?各种山头、各种口味、各种年份、各种汤色、各种嘜号,可以说普洱茶是茶叶界里最复杂的学科。


安化黑茶紧随其后,十两、百两、千两,天尖、贡尖、生尖。主治高血压、高血脂、抗氧化、延缓衰老、抗癌、抗突变,俨然是一味仙药。


至于红茶老大金骏眉、正山小种(我不知道何时被封上的,反正比它们好的红茶有的是)出桐木关至京城扬名立万后,全民非金骏眉、正山小种不喝了,从京城到小镇,哪家茶叶店没有卖金骏眉、正山小种的,茶叶是不是桐木关的我不知道,但包装上肯定是印的那几个字的,价格也是8000到100不等,可怜桐木关那几棵茶树身上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


风水轮流转,闽南乌龙衰落,闽北乌龙崛起,大红袍、肉桂、水仙已经已经充斥整个市场,马肉(马头岩肉桂)、牛肉(牛栏坑肉桂)这些稀缺品种也已比比皆是……



去年炒的最热是白茶,一个制作工艺极其简单(基本就是采下来晒一晒、烘烘干即可),成本很轻的茶叶被吹成“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仙草,即可消热降火,消暑解毒,还有三抗(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三降(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之保健功效。又是一味仙药,医院的危机感太大了。


资本进入茶行业,短期来看似乎能拉动茶产业一时风生水起,实则是饮鸩止渴,哪个投资者不是惟利是图,最终只会破坏茶界生态,古树普洱茶就是最现实的例子。


掐指该轮到黄茶了,怎么炒?拭目以待!


而绿茶,却是炒不起来的,见作者另一文章:它是茶类老大,却为什么没人敢“炒”它


至于茶叶的原产地域保护已经是一张废纸。西湖龙井未必是杭州产的,很有可能是来自贵州的龙井;黄山毛峰不一定是黄山出的,很有可能是四川产的;正山小种、金骏眉那就不用说了,包装上写着是那几个字,能碰到百分之一正宗的算你运气了。与其说龙井、黄山毛峰、金骏眉等等名茶是一个地方的特产倒不如说是一种通用的制作工艺的代名词罢了。


从芳村茶市罢市到惠州茶都撤场风波,从茶叶销售旺季时北京马连道到福建五里亭等全国茶叶大批发市场的门庭冷落,传统销售市场进入萧条期。茶叶电商的崛起到滑坡也不过短短三年五年间,进入淘宝100元一斤的金骏眉,35元一斤的西湖龙井,18元一斤的铁观音等比比皆是,且通通包邮,不否认电子商务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鸡鸣狗盗、假冒伪劣,此消彼长,也给传统市场造成了倒退。生意难做可以从千千万万茶商口中得到证实,一切的纸上的每年被增长都是幻象


中国的茶、烟、酒销售市场似乎好坏都跟政治有关,烟酒茶生意好做时,官场腐败;烟酒茶生意不景气时,官场反而清廉,这样的市场是不正常的、是不健康的,当人伦道德与市场发展相违背时,人们肯定要选择牺牲市场。于是八项规定狠狠打击了茶叶的GDP,数年的天价茶泡沫瞬间破灭,茶叶总体行情回归理性。可就有那么些人,在今年国家领导人接待国外元首之后又再次把茶叙外交扯到政治层面,还把它当作年度茶界头条。可怜这片纯洁的树叶刚刚在肮脏的政治经济利益链上摘下,又被扣上了政治的帽子。


一个不挖掘自身潜力而一味寻求政治来养的市场是做不强大、做不长远的。这个进入门槛极低、且足够庞大、上无监管、下无秩序、画地为牢、各自吹嘘、表面繁荣、暗底汹涌的市场何时才能步入健康呢?



三:可怕的浮夸风

在亩产到达“两万斤”的那个年代里,我们却饿死了几千万人。既然能产两万斤就要你交税啊,结果是谷子在粮库里烂了,人在家里饿死了。如今世道变了,哭穷有补贴,吹牛有奖励(免税了),没看到现在一大把贫困县坚持每年把贫困这顶帽子牢牢的戴着吗!


G省号称全省茶叶种植面积600多万亩,相当于浙江加上福建还要多。这十年间我几乎到过此省的全部茶叶产地,在这个省,许多地方的农民把水稻、玉米的地位看的比茶叶不知要重多少倍。


在跟云南接壤的某地,我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去他们口中所说的茶叶大户家里采风,进他们家时女主人在挑玉米种子,以下是我与她的对话。


“你好,听说你家茶叶很多。”

“是啊,多。”

“有多少。”

“四五亩。”

“那为什么不去采茶叶。”(那时随便炒干的茶叶可以卖25元一斤)

“忙”

“忙什么呢”?

“栽包谷”

“哦,包谷很贵吗”(我有些激将她)

“贵,贵得很”!

“多少钱一斤啊”

“八角”

“那你现在炒一斤茶叶不是可以换很多包谷啊”

“哎~那不得行,今年的秋包谷不种,我们家六口人吃啥子嘛,我们家两头猪、十只鸭吃啥子嘛,这个不得行,忙,现在忙得很……”


这不是笑话,这是我在一个布依族村庄遇到的亲身经历。


G省的另一地,与湖南、广西交界的某县,茶叶品质非常不错,由于业务关系我在那里呆过两年,第一位合作伙伴是当地的茶叶局副局长,他也有一百多亩茶园,第一天带我去他茶山上看时就在车上跟我说:别看我在分管这个行业,其实连我自己的茶叶该怎么做(管理)、做什么茶(没技术)、做了卖给谁(没市场)都没底啊。


他说的没错,那个地方的农民非常淳朴,喜欢过传统的农耕生活,家家的农机具备的很齐,田耙的跟镜面一样,田埂很多都是混凝土现浇的。当地针对茶叶有肥料补贴,说好了只能用在茶园里,结果很多人还是会把肥料用在稻田里。当地的春茶和春耕种会碰在一起,当地的农民基本都会撂下茶叶不管,全家出动耕田插秧,那怕那几天一斤茶鲜叶可以卖到50块钱。乡下集市逢三六九赶场,但凡赶场日茶场里的采茶工骤减,因为她们逢场必赶,把昨天挣的钱去花掉。


还是此县,2012年有当地一茶场主找到我,说他有两千亩茶园需求合作。结果到他茶场一看,两千亩茶园存活率只有五百来亩,存活的茶叶全部淹没在杂草之中,长得跟09年栽种当初一般大,品种多达五六个,有白茶、乌龙、绿茶几大系列,非常之杂。


在我的再三询问下,他道出了原由:当地每年种茶有指标,他们通过各种关系拿到指标,然后伐树开山整地,茶苗拿最便宜的,品种不论,种好后验收、拿钱,各利益方分钱打点,一切over,明年再来。至于种下去的茶再也无人问津,过些年想到要自己搞或转让的才会去重新打理,而每年报上去的面积总是超额完成的。此县对外宣称全县茶叶种植面积有25万亩,我三年内几乎走遍每片茶园,粗略估算最多不会超过5万亩,全省的状况大致差不多。



去年五月份,某知名茶公众平台全文转发G省某报发表的有关此省茶叶的宏大数字成绩和蓝图。文中最后提到G省春茶平均价在400元每公斤,我当时致电此省茶叶第一县M县茶商那里打听,对方说太扯淡了,这两天一般的炒青茶只有十来块钱一斤。


当我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有关G省茶叶的情况我比较了解,这篇报道吹得太厉害了,这样的文章你们也发啊。对方回复:各有所需,何必较真呢。G省的未来目标是一千万亩,在这个地无三分平的省域种这么多茶,水土流失考虑过吗?山体滑坡考虑过吗?采茶工考虑过吗?做什么茶考虑过吗?市场供大于求考虑过吗?以后产业过剩了要退茶还林考虑过吗?靠吹嘘!你全宇宙第一又如何?


当G省说种植面积全国第一时,Y省说他们采摘面积全国第一,产量全国第二,产值全国第三(江南茶区的Z省也说自己产值全国第三哎)。当S省在全省茶山上插上“打造千亿元茶产业”的横幅时,H省也在本省的茶叶博览会上喊出了“建设茶叶强省,打造千亿产业”的口号。


英国金融时报蹭撰文对中国茶叶大国的地位提出过质疑:中国二十个省产茶,8000万茶农(这个数据值得推敲),每年产茶120万吨(几年前的数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为195万吨),仅有30吨出口。2008年7万家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人民币,而同年,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企业年产值即达230亿人民币,相当于国内整个茶叶产值的2/3。近几年国内茶叶产值虽有提升,但却仍难撼动立顿公司的地位。


在中国,什么都要大,房要大,车要大,十五米跨度的桥称大桥,三层楼的旅馆叫大酒店,茶叶交易市场当然也无例外,卖铁观音的市场叫“中国茶都”,批发龙井茶的市场称“中国茶市”,不清楚卖什么茶的取“中国茶城”,若以此推断马连道茶城是否应改为“帝都茶城”呢?芳村茶叶市场是否要改成“东南亚茶叶集散中心”呢?实力不是叫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那些个“国字级”的称谓且当是个笑料。


而对于整个茶叶产业起到了莫大作用的茶楼行业,也是假以茶楼名义打麻将、扑克进行赌博的多,正儿八经经营纯茶的很少。很无奈,眼下国情如此,国民素质如此。


四:泛滥的茶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符号,是一个家国的印记。文化兴,则国家盛;文化衰,则民族亡。它是一柄双刃剑。


茶,一种树叶,用来泡水喝,可以解渴,可以提神,可以当作日常生活的一种商品。茶,是一种植物,它本身没有思想,也没有文化。


茶文化,是自古以来爱茶之人以茶为主题或命题,以自己的学识、见解、领悟,用语言、文字、仪式来阐述和表达的一种东西。任何文化,都是因人而生的,文化是人类的特产,离开了人什么都没有文化。


茶文化可以用文字和语言等方式来传播,传播的到位,可以提升它的价值、促进行业的发展,为我们所用;传播的失败,则会导致行业混乱、受众群体迷惘。


国人说的最滥的一段关于茶的文字,莫过于: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是全球第一大产茶国。早在3000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有了饮茶说(现在已经有人把它推到了8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了)……茶叶的归属问题不似钓鱼岛,这些毋容置疑却又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老生常谈实在无益。


一方面大肆宣扬喝茶能抗氧化:一杯茶=12杯白葡萄酒、抗衰老:比维生素e强18倍、能减肥:每天喝8-10克茶,减脂约为3斤、能提高免疫力、能预防辐射、能抗癌、能降低患帕金森病的概率、能减少心血管病的危险指数、不容易患白内障、对糖尿病症状有明显减轻、能有效阻止艾滋病……茶简直无所不能,被“无耻之徒”们吹写了成万病之药,仿佛只要人人喝茶就不用医院了,能立马解决“看病就医难”这件关乎民生的大计了,这是茶之矛。


一方面又大肆普及肝病患者不能喝茶、神经衰弱者不能喝茶、发烧不能喝茶、孕妇不能喝茶、溃疡者不能喝茶、营养不良者不能喝茶、醉酒不能喝茶、服药不能喝茶、贫血不能喝茶、冠心病不能喝茶、高血压不能喝茶、结石患者不能喝茶、空腹不能喝茶、饭前饭后不能喝茶、忌喝隔夜茶、忌饮头道茶、儿童不宜饮茶、老年人不宜饮茶……这简直又是“茶是万病之药”论调的死对头,这叫那些千千万万喜欢茶却又不了解茶的人们情何以堪,是该听前者?还是相信后者?这是茶之盾。



喝茶本是一件很随机的事,何需讲究申时卯时;品茶本是件很随性的事,何需要装扮茶服佛珠。喝茶这点平常事要平常心去对待,若一定要往高雅格调上去靠,只会让人感到曲高和寡、敬而远之。我不反对申时茶和茶人服等等之类,但我视作他们只是一种商业行为的营销手段,与文化无关。请原谅我的学识和见解浅薄。


中国茶界诸侯林立,拜的庙堂当然不一,有祭神农氏为茶祖的、有祭陆羽为茶祖的、有祭吴理真为茶祖的、有祭孔明为茶祖的、也有祭支遁为茶祖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皆扯着茶文化大旗,杜撰着“山海经”似的历史。


不知何时起,茶艺师、茶道培训风生水起。


在我眼中,茶艺师是茶的化身、茶的使者、茶的媒人。既然称师,就得传道、授业、解惑、榜样,中国茶一千多种,试问你多久才能搞懂,搞不懂何以传道、授业、解惑?而现在在有关部门、有关组织、有关院校花十天半月就能“混”到一本相关部门颁发的“茶艺师证书”。


我知道整个流程大致是这样的:第一天报名交钱领取统一茶服、茶具———第2到8天空杯、空盖碗练动作(不用水、不用茶)——第九天上午温水练半天、下午温水加茶练半天(开水怕烫手)——第十天考试通过,毕业合影留念。


他们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一堆华丽花哨的娘娘动作兰花指(女的成格格,男的成娘炮),得到了一本可以在家人面前吹嘘、朋友圈里炫耀的证书(诚然,我理解国人的证书情节)。至于以后接不接着深造、继不继续学习、干不干此行就不得而知了,叶公好龙也罢、真心好学也罢,反正已经拿到国家承认的证书了。


茶艺,茶在前、艺在后;主角在前、配角在后,而今已沦为但凡茶艺师只要年轻漂亮上得了台面就行,领导和客官感到愉悦就行,至于泡的茶好不好喝太次要了。


各大茶媒体、茶平台、茶频道每天发表的无非还是那些褒扬各地政府与组织对于茶的“贡献”,高压锅炖的的“茶禅一味”(鸡汤体),换个标题反复滥炒那些自相矛盾、毫无道理的“茶知识”……也难怪,正是这些充满着虚伪的“正能量”的、以茶为名带点风月的内容能让读者们趋之若鹜、争相转载;而那些有真知灼见、能理性地剖析茶界各种市场现象、人性折射与未来分析的文章和茶公众平台却是门可罗雀、鲜有人问津。


在这个物欲横流、虚荣心膨胀的浮躁社会,这些快速泛滥的“文化商业产物”对业界和社会是贡献?还是危害?是利益凌驾于文化之上?还是文化在引领着市场?是茶在变?还是我们的人心在变?


值得我们深思!



五:终极破局

未来数年,经济仍将处在低谷徘徊,反腐运动仍将持续,一直依赖政治来催生GDP的茶产业显得很不适应,却又很无奈。既然上行不通,只能往民生(人们日常需求)这条路上发展,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做到了吗?没有!在中国,茶的地位跟前面几样生活必需品相比显然差太远了。


眼下,茶似乎正在走文艺路线。君不见喝点茶,不喝出个之乎者也、呜呼嗟叹、上通千古、下入神灵来誓不罢休者;喝点茶,不摆点谱、不造点作、不装点道、不弄点神皆不上品者。我们需要、也倡导“琴棋书画诗歌茶”的精神之茶,但茶叶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日用品、一种商品,生理需求永远是在精神需求之上的。然现实生活中那些懂“品”茶(自以为高雅人)就看不起“饮”茶(粗人)的怪胎现象不知何时才能休止、才能融合。


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均茶叶消费量却只有556g,排名世界第19位,被排名第一的土耳其(3157g)远远地甩在后面。


中国唯一真正全民饮茶的可能只有藏民族,从1300年前文成公主嫁到吐蕃的那一刻起直到现在。土耳其这个国家从种茶开始到全民饮茶只用了一百多年时间,而茶的发源地中国从植茶到喝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到现在又有多少人有喝茶的习惯呢?


中国喝茶的人群可能比3.5亿烟民(烟草传入中国不过四百多年历史)多不了多少。前者花了数千年弘扬传播、铭文立传,上至大夫耄耋、下至市井垂髻,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却始终难以到达全民皆饮茶的终极目标;后者是个矛盾体,一方面政府不提倡吸烟,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一方面又将烟草商品遍布到角角落落人所能及的商业终端。据网上数据:2014年中国烟草纳税1600亿(比中石油多600亿),销售额超万亿;而当年中国茶产业纯农业收入1000亿,加上流通、终端、其他全部一起才5000亿(含水分)。-------以上数据来自网络


从商业角度讲,为什么一片有着几千年历史健康且又有文化积淀的树叶却干不过只有四百年历史且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草叶呢?说一千道一万,生理需求是王道,其他皆浮云。


影响中国茶界发展的症结数不胜数,只有自我检讨、洗心革面,挖掘、开辟、发展新市场,才能走出困境,从新繁荣。



下面几条是我个人的看法,孰优孰劣、孰轻孰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茶园管理逐步从去无公害、向绿色和有机标准的方向发展,这是项大工程,需要政府从食品安全宣传、源头用肥药和入场监测三管齐下来倒逼茶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对茶叶品质的提升。食品安全问题是人类的立命之本,一切以牺牲人们健康为代价的GDP都是再开历史倒车。这也是中国茶能否扩大出口份额、能否在“一带一路”中受益的重要因素。


2.暂停新增茶园,目前中国茶界已呈两难境地市场,一方面市场萎靡不振,一方面大量的夏秋茶白白浪费在树上。不是茶园种植面积不够,而是源头劳动力红利枯竭,茶叶采摘的机器换人时代已经到来,特别是名茶采摘这一块。一件成熟商品的最终成本是它能否进入市场获取利润的决定性因素。


3.结束浮夸风,这种政治上的利益短视实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最终只会对整个业界造成误判,贻害一方百姓。


4.跟茶叶相关的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含茶企)多做点茶叶深加工利用的实际贡献,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多是停留在论文中、新闻上的表面文章。不要扯着幌子拿着国家补贴不干实事,这么多年了大家能看到对多的茶深加工产品也就是加了甜蜜素和色素的茶饮料,没看到疯长在茶树上的夏秋茶能有别的什么作为。


5.学茶,从娃娃抓起。一千个好的营销方案抵不上一个好的产品,而一千个好的产品则需要足够大的市场来支撑它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现在用梁启超先生的这段话用来促进中国的茶产业是显得有多么的必要。中国喝茶人群多为成人,既然大家已经把茶作为世界第一大健康饮品,那么茶为什么不能在所有人群中来普及呢?


这不是像“足球,从娃娃抓起”这类受制于体制和条件制约的不可操作的空洞性口号。我们遭受过文化的断层和教育的缺失,使得中国的家长们常识匮乏,唯专家意见是命,以为孩子只该喝甜的饮料、茶会使小孩睡不着觉、会伤胃等等一些错误的谬论,这也让美国可乐有机可趁,成为了中国少儿眼中的首选饮料(虽然现在中国家长们已经有所醒悟可乐的害处)。


茶叶中的维生素C能促进少儿生长发育,增强抗病力,防止坏血病;茶叶中的叶酸含有B族维生素,能有效预防儿童贫血;茶叶中的氟含量是一般食物的10倍,对儿童预防龋齿、坚固齿质起着良好作用。中国有三亿少年儿童,如果每人每天一杯茶(日本已经在中小学普及),怕苦可以泡淡一点,绿茶不喜欢可以喝红茶,每周开设一节茶技课,让他们在孩提时代就喜欢上茶,那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新生市场。


只有到全民皆饮茶的地步,才是中国茶叶正真复兴的时候。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以上论点止于共鸣者。


本文授权转载自[啖茶论道],作者:书卷弯刀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