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陈雪芬中茶所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茶院士”陈宗懋:一片叶子也关情

学人小传

陈宗懋,1933年生,浙江海盐人。茶学家、茶树植保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0年考入复旦大学农艺系,1952年到沈阳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学习。1954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任技术员,1960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长期致力于茶叶农药残留研究、茶树害虫防治研究。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主编《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等。

古有茶博士,今有茶院士。“茶院士”陈宗懋是我国当代茶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的质量安全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从20世纪中叶起,陈宗懋就开始关注茶叶农药残留问题。几十年来,他带领团队率先开拓出茶叶农药残留、茶园化学生态防治两大研究领域。如今,年已九秩的陈宗懋院士仍坚守在科研岗位上,为我国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辛勤耕耘。

“天选”茶人

陈氏家族世居浙北海盐,陈宗懋的父亲年轻时赴沪创业,经营有方,在棉布行做得风生水起。1933年10月1日,陈宗懋在上海出生,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他先是在家里跟着一位晚清秀才诵读古文,打下国学根底,后来进入上海致行小学、清心中学读书,培养了英文能力。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大人串门,他会跟着去找书看;客人拜访,也会给他带书来。他喜欢阅读名人传记和回忆录,从中感悟成功人士的非常之处。

读高中时,父亲北上开拓业务,陈宗懋随着去了南京,在金陵大学附中读了一年半书,新中国成立前夕回到上海,在清心高中完成了学业。因为母亲从医,陈宗懋也有意悬壶济世。高考的报名点设在同济大学,陈宗懋赶去一看,有一长一短两列队伍,为省时便去短的那列排队。不久轮到他报名了,陈宗懋傻眼了,原来这一队是报考农科的。负责报名的人热情鼓励他说,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农业,学农正逢其时,几句话让陈宗懋热血沸腾,便随缘报了农科,并顺利考入复旦大学农学院,在农艺系学习防治病虫害专业。回想起报考大学站错队的往事,陈宗懋说:“既然老天爷选我干这行,那就一定要干好!”

在复旦大学,对陈宗懋影响最大的老师是著名农学家严家显。陈宗懋记得,这位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毕业的昆虫学博士在黑板上画的昆虫栩栩如生。当时只有六七个学生,他们时常去严家上课。严先生讲得不多,但会提供大量参考资料,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农艺系并入沈阳农学院,陈宗懋也跟着踏上黑土地,在东北继续自己的学业。

两年后,走出校门,陈宗懋继续北行,来到黑龙江,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做技术员。自幼在南方生活的陈宗懋,极不适应东北的严寒,1960年年初,他调到杭州,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自此与茶结缘,不离不弃。

当时,我国出口英伦三岛的一批茶叶被退回广州港,原因是农药残留超标,所里安排陈宗懋负责找出这批出口茶叶农药残留物的来源。这是一道难题,有关部门给出了解决的期限:两年。一转眼,一年半过去了,对于超标物的来源,陈宗懋仍然毫无头绪。一天,他来到一家茶厂,发现加工车间里烟雾缭绕。原来,工人们为防蚊虫叮咬,点了很多蚊香。陈宗懋心生疑窦,便带回两把蚊香进行测试。果然,气相色谱仪测出有“峰”。他让团队成员搜集市场上的各种蚊香,随后对这200多种蚊香逐一检测,确认出口茶叶里的八氯二丙醚源自蚊香,终于解开了这道谜题。不久,有关部门出台规定,禁止在蚊香生产过程中添加八氯二丙醚。

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茶园是最好的实验室

由于初入茶领域的这次难忘经历,陈宗懋为后来的科研之路找到了航向:不仅重视基础研究,更重视发掘生产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生产实践是科研的活水源头,实际效果是科研的质量鉴定书”,这是陈宗懋一以贯之的信念。多年来,他跑遍了全国主要产茶区,哪里有茶园,哪里就有他的足迹。陈宗懋说,茶园是最好的实验室。

我国约有半数人饮茶,饮用安全至为重要。20世纪70年代,我国98%的茶树都喷农药。陈宗懋团队对茶树种植过程中使用的60多种农药进行残留、降解研究,筛选出一批高效安全农药,构建了我国第一个作物产前农药选用体系。陈宗懋提出20余种农药用于茶树的安全使用标准,其中有18项作为国家标准颁布实施,还有5项成为部颁标准。

我国产茶区气候暖热高湿,加之茶树树冠茂密郁闭,使得很多茶园杂草蔓延、害虫滋生,常见的茶树害虫达430种,每年给我国茶产量造成一两成的损失。多年来,陈宗懋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着茶树病虫害防控研究,通过在科研基地的反复实验,总结出了多管齐下、综合防治的系统方法。

陈宗懋早年就归纳出了中国茶树害虫区系演替的规律,并率先提出茶树病虫害防治新策略。他在浙江茶区组建起茶树植保联系点,发动植保人员查虫情、发预报,落实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浙江省的茶叶产量因此大幅提高。

每当进入虫声四起的茶园,陈宗懋就像着了魔一般,为了寻找基于自然的防控技术,昆虫的视觉、气味、鸣叫声,他都要一探究竟。陈宗懋发现,茶园的害虫喜欢黄色,益虫害怕红色,而蓝色可防治蓟马、小绿叶蝉,便根据昆虫的视觉差异性选用颜色,指导团队开发出了LED风吸式杀虫灯。茶树在不同季节和状态下会释放不同的气味,形成“植物语言”。陈宗懋团队利用电子设备模拟害虫喜好的气味,引诱害虫到特定地点产卵,集中捕杀。浙江绍兴的一个茶园中利用此法,几年里灭杀了约70万只成虫。他们还请声呐专家帮助分析小绿叶蝉的鸣声和听觉特点,在茶园放出模拟声招引来害虫将其消灭。

十多年前,陈宗懋深入福建漳州的茶园了解绿色生物防控技术的使用效果。他蹲点的地方是长白蚧高发区,这种害虫体外裹着一层蜡质,农药很难杀灭。陈宗懋通过细致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一个简易而有效的方法:把附有长白蚧的茶树枝条装入玻璃试管中,用棉花絮塞住管口,每天观察棉塞上的虫数,从而掌握了虫子孵化的周期,在虫子孵化时杀虫。这种方法推广开来后,浙江茶区长白蚧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陈宗懋借鉴其他作物防治上已有的成功案例,通过创新化学生态技术,发展植物挥发物、天敌昆虫高效利用技术。茶树有三种主要害虫,茶尺蠖、茶蚜和假眼小绿叶蝉,陈宗懋不仅研究这三种害虫,而且深入研究了害虫的天敌。他发现,当害虫危害茶树后,其口腔分泌物中的酶类会由叶片的伤口进入茶树组织,从而使茶树体内的代谢途径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挥发性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对害虫的天敌有很强的引诱作用,而对害虫却没有或只有很弱的引诱活性。也就是说,这类化合物为害虫的天敌提供了寻觅猎物的线索,同时为被害的茶树提供了保护。这一全新的学术思想,在生产实践中有效提高了茶园害虫天敌的生防效率。

陈宗懋团队基于茶园病虫草害发生规律,遵循综合治理原则,从多年科研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整套绿色防控方法,在保障茶叶生产的同时,可以从源头上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并能保护茶园的生物多样性。

建设生态茶园:科研必须大胆创新

陈宗懋从事科研工作的座右铭是“科研必须大胆创新”。他始终将科研目标锚定在高新技术上,不断提高绿色防控的科技含量和应用效果。

我国的茶树大多分布在北纬18度至37度、东经94度至122度之间。陈宗懋的心目中有一张“有机茶生产基地分布图”,这也是他全力以赴正在做的事情——选择生态环境优越、海拔相对较高、土壤和气候适宜的地方,建设更多面向未来的生态型茶园。建设具有高科技品质的生态茶园,是一项涉及多个研究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科技的“压舱石”作用,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陈宗懋团队指导广东英德等地建立标准化生态茶园,当茶田萌发虫害时,能够借助信息化平台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技术予以应对。陈宗懋与他的学生姜爱芹一起,在西湖和千岛湖的龙井茶种植园全面推广友好型绿色防控技术,严格按照龙井茶制作标准生产的茶叶实现了“农残零检出”,让老百姓喝上了“放心茶”。

在陈宗懋看来,产茶区都应组建高效的科技推广队伍,以强化绿色防控等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他强调用绿色理念和方式来管理茶园,在源头上保证茶树的营养补给和有害生物的治理,目标是发展绿色、生态、协调的以茶树为主体的茶叶综合生产区。进入制茶阶段,应发展集中化、机械化、清洁化和标准化的加工区。茶叶质量与安全取决于茶园种植、管理,茶叶加工、包装、运输的全过程,只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与要求在每个环节逐一实施,才能保证茶叶成为健康饮品。

2010年,根据农药的水溶解度差异,陈宗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以茶汤中农药残留水平作为茶叶安全标准制定和风险评价的准绳。后来,这一建议和相应的新式检测法,被相关国际机构和主要产茶国普遍采纳,6项国际标准因此得以修订,实现了我国制定农产品国际标准零的突破。陈宗懋构建了以“MRLs(最大残留量)制定、残留控制、识别检测”为核心技术的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体系,推广后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茶产业的绿色发展。

陈宗懋常能反乎常规摸索出新的科研手段,不仅开我国茶叶生产农药研究之先河,还从改善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和营养组成、高产优质早生品种选育、提高茶叶加工品质等方面,开辟了茶叶研究的方向性路径。

秉承“养万物之生”的自然之道,融入现代科技的系统生态观,陈宗懋团队更长远的目标是在丘陵山区修复茶园生态系统,实现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心系茶产业:文化与科技是两翼

陈宗懋是“茶院士”,但他的目光从不局限于茶园。“茶院士”的专业是研究茶叶农药残留、茶园化学生态防治,但他心里总惦念着中国茶产业的发展。

茶产业是不少地区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山区增收的重要途径。茶产业如何健康快速发展呢?陈宗懋常说,茶产业宛如一架翱翔天宇的飞机,文化与科技就是它的两只翅膀。

一翼是“茶文化”。陈宗懋阐述道,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从神农氏“得茶而解之”,茶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的演变过程。唐代陆羽的《茶经》在茶文化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促使煮茶、煎茶、饮茶之风扩散到了民间,还随着佛教传至日韩等国。宋代出现了专业茶师,斗茶成风,茶学评论和以茶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明末至清中期,海陆茶叶之路将茶叶传至欧美各地,茶文化在全球流行不衰,并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以茶旅游、茶禅相融、茶器和茶具等茶文化为内容的第三产业从21世纪初开始发展,至今方兴未艾。如将茶嫩叶制成抹茶粉,加入饼干、冰激凌等食物中,形成了吸引年轻人的茶饮、茶食品文化。陈宗懋风趣地说,如今许多人开始“玩茶”了,小则养“茶宠”,大则拓展茶文化旅游等。茶的“玩法”还包括建设景观茶园、开展茶主题科普活动、研究茶叶保健功能,打造茶庄、茶博馆、茶文化园和茶叶特色小镇。陈宗懋发现,茶至今还是不可替代的交际中介物,以茶为姻的事例不胜枚举。他还认为,茶叶具有中和之美,其深郁的味道饱含人生况味,茶文化已融入民族文化之中。总之,这是我们加速发展茶产业的文化优势,也是新的经济增长源。

另一翼是茶科学,包括茶生态。别看小小的一片叶子,从种植、加工到饮用,处处浸透着科技含量。近年来,人工智能、分子生物学、新材料等新兴技术逐渐渗透到茶业领域。陈宗懋总能得风气之先,在第一时间跟进追寻,在新知地带和多学科的接壤处敏锐地发现具有风向标意义的茶叶科技资讯,多次撰文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他的论文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了我国与世界其他主要产茶国的差距,对我国茶产业的科技创新提出建议,包括将现代生物技术、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引入茶叶生产中来。陈宗懋希望,宣讲茶科技要通俗易懂,推广茶科技要简便易行,这样才能通过发展茶产业来助力乡村振兴。茶生态尤其被陈宗懋看重。“好山好水出好茶”“一方水土一方茶”,名茶的原产地都是风水宝地。比如湖南吉首山高水长,土壤中富含硒,有益于茶叶的微生物菌群丰富,所产黄金茶是我国优质绿茶品种之一。近年来,陈宗懋带领团队在吉首推广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打造生态茶园和标准化茶园的样板,显著提升了湘西黄金茶的品质。

我国现有4500万亩茶田,产能业已过剩。发展中国的茶产业,中低档茶的出路问题亟待解决。陈宗懋为此献计献策,强调首先要拓展茶产业的发展空间,构建从第一产业到第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通过第一产业加工生产各类茶叶,借助第二产业提取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并开发多样化的新型茶叶产品,进军第三产业发展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茶旅游。实际上,中低档茶叶的应用领域十分宽广。我国的茶饮料仅用6%的原料就创造了茶产业40%的产值;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喜欢有营养、保健功能且饮用便利的茶饮料。陈宗懋认为,可以通过饮茶培育充满诗意的健康生活方式。茶产业从业者首先需要细分不同茶类的优势保健功能,针对特定人群的健康诉求,根据人群、年龄、性别、职业和爱好,开发对路子的茶饮料。通过再加工的科技工艺,提取有益物质,剔除不良成分,可以大大提升中低档茶叶的产品品质。茶叶原料通过精深加工可增值数十倍,能有效解决中低档茶的出路问题。

陈宗懋说,国外一个大公司每年售出的各种茶叶达到37万吨,仅这家企业的销售额就大大超过了我们第一产茶大国的出口额。如此看来,茶叶外销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那么,如何促进国产茶叶外销呢?陈宗懋认为,一定要依靠科技,加快机械化、规模化,促进茶叶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与此同时,要切实保证茶叶的质量和饮用安全。在发展具有优势的地域性茶产品的同时,一定要做好中国茶的公共品牌,在发展壮大中国茶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促进中国茶再度风靡世界。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倡导“茶为国饮”

陈宗懋乐天达观,起居饮食行之有规,老来仍身心两健。他的夫人陈雪芬也是农科专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这对志趣相投的夫妻也是志同道合的学术伴侣,年年岁岁,一心扑在事业上。陈雪芬告诉我们,陈院士是个闲不下来的人,90岁高龄了,每天都要工作十来个小时。在高铁车厢里、飞机上,他都会阅读最新的茶叶文献,还能走十几里的山路去茶园指导生产。陈宗懋健康长寿的秘诀,一是工作,二是喝茶。他的喝茶习惯是一天喝三种茶,早、中、晚各一杯。陈宗懋曾说:“饮茶一分钟,解渴;饮茶一小时,休闲;饮茶一个月,健康。”

陈宗懋自己喝了80多年茶,从事茶叶研究工作也60多年了,他在琢磨:“多酚是茶叶的主要成分,这个东西进入人体后,究竟会对健康产生什么影响呢?”近年来,茶叶的生物可利用性是陈宗懋研究的重点之一。陈宗懋说,古人认为茶是众疾之药,而今在“回归自然”理念的影响下,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饮茶与健康的研究。国际上每年发表的茶叶论文逾900篇,十有七八是论述茶与健康的。饮茶有益于健康已为世界所公认,但其保健机理尚不够明晰,科学界有责任通过科学研究和实验加以明确。十年前,作为领衔人之一,陈宗懋带领“茶叶保健功能评估和茶市场发展战略”课题组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评估了茶叶在预防多种疾病上的功效与机理,进而阐述了茶叶对人体健康的总体效应,其研究成果也为我国古代“药食同源论”提供了一定科学支持。

陈宗懋告诉我们,绿茶的抗氧化活性非常强,一天喝两杯茶,人的抗氧化功能和免疫力强了,有助于预防各种疾病的侵扰。喝茶也是有讲究的,应因人而异,饮茶者应根据不同体质选择合适的茶,还须顺应自然节律和气候变化,寒冬宜饮红茶,暑夏多喝绿茶。古人把108岁称为“茶寿”,茶叶自古就和健康长寿联系在了一起,不过茶毕竟不是药,陈宗懋说,茶叶作为调节剂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性,但不能以茶代药。

陈宗懋认为,茶叶中有开发价值的活性成分种类很多,如茶多酚/儿茶素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等功能,茶氨酸具有解除疲劳、抗抑郁、增强免疫力等功效,茶黄素、茶红素具有降血脂、抗衰老、缓解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如果按照医药和化学工业中更换基团的方法来获取完全不同的化学、物理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崭新化合物,会使茶叶中有效活性组分发挥更大的作用。显然,将食品科学引入茶叶加工和深加工之中,会使茶叶产品愈加丰富多彩。

陈宗懋预计,未来十年有关茶与健康的研究将进入实用化阶段。他精心编撰的《茶叶的保健功能》取材翔实、论述缜密,对茶叶的功能性成分以及生物转化和利用度进行了化学分析,通过对茶叶与人的健康的总体研究,倡导“茶为国饮”。

我国是茶叶的原乡,茶文明源远流长。长达1.3万公里的“茶叶之路”和西南“茶马古道”,历史上均是中外交流的大通道。四年前,我们在进行“绿色茶叶之路”专题科考时,陈宗懋及其团队结合中国工程院“一带一路”茶叶科研项目,为这次科考提出了许多专业建议,还提供了很多鲜活的实践范例。陈宗懋说,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与壮大我国的茶产业,必须把“创新、绿色”作为关键词,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在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时,也应致力于推动绿色茶叶之路的建设和绿色茶产业的发展,希望中国茶人共同努力,为世界贡献中国绿色茶产业的生态智慧和实践经验。

作者:郝耀华 陈向军(分别系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人与生物圈》杂志副总编辑)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25日 1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承传道授业志,圆茶圣醒狮梦——浙江大学茶学系七十周年华诞庆典隆重举行

七十年峥嵘岁月,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年薪火相传。从华家池畔的构想到紫金港的成绩,浙江大学茶学系为我国茶产业发展尽心竭力,成为茶界一段佳话。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相看七十载,我们不得不为之动容、骄傲,因为才有了这场独属于茶的盛典。

11月25日,浙江大学茶学建系七十周年庆典活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举行。浙江省政协原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周国富,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建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及夫人陈雪芬研究员,全国政协原常委、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夏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姜仁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原厅长林建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科技厅原厅长、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宛晓春,上海海关副关长、上海海关学会会长戴永华,杭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关新,浙江省人社厅原副厅长黄亚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原党委书记、浙大宁波茶友会会长胡征宇研,浙江大学党委常务、统战部长叶恭银,著名茶学家、茶树育种科学家、浙江大学茶学系原系主任刘祖生教授及夫人胡月龄,著名茶学家、茶文化专家,浙江大学茶学系原系主任童启庆,著名茶学家、中国茶叶学会原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程启坤研究员及夫人王惠和来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农业厅、十余家兄弟单位及伙伴单位领导以及上千名系友、茶友齐聚启真湖畔,共襄系庆盛典。浙江大学农业与生命环境学部副主任郑绍建,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现任班子成员、农学院各系所负责人等出席,农学院党委书记吕黎江主持庆典。

农学院党委书记吕黎江主持庆典

庆典开始,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院士致辞,他表示茶学系是浙江大学的标杆院系,茶学系发展的70年,是浙大引领科教的70年,是鼓舞国家贡献社会的70年,是走向世界享誉全球的70年茶学系在庚续求是文脉、永葆创新精神中展示了独特风采,在培养专业人才、赋能社会发展中践行了办学初心,在树立教育品牌、展示中国智慧中彰显了学界担当,以实际行动描绘了浓墨重彩的奋进之笔。70年来,茶学系开创了学科发展的新局面、呈现了人才孕育的新高度、谱写了科研创新的新篇章,成为茶文化的传播者、茶事业的推动者、茶学科的带头者,为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浙大智慧。

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建满进行大会讲话。他提到,浙大茶学系作为中国茶业人才培养主阵地,中国茶业科技研究的主力军,70年来不断求是创新、勇攀高峰,成果累累,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从茶叶大国走向茶叶强国作出重要贡献。王建满先生还希望茶学系能够保持新态势,谱写创新发展亮色;构建绿的格局,彰显人才培养特色;描绘美的画卷,绘就三茶统筹底色。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宏耀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刘仲华

而后会上展示了相关友好单位、友好人士贺词、贺信,播放了80级校友,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宏耀,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刘仲华等嘉宾的祝贺视频,一封封贺信、一条条视频、一幅幅题词都寄托着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于浙大茶学系七十周年诞辰的热烈祝福和殷切期待,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注视下、在浙大茶学系自身奋发的基础上,中国茶产业将更进一步。

随后,浙大茶学系系主任陆建良教授作茶学发展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安徽农业大学原校长宛晓春发言并向茶学系建系七十周年表示热烈地祝贺。姜仁华所长希望茶学系能够继续发扬教学相长、顶天立地的精神与风格,积极推动茶科技成果转化,为茶产业的美好未来提供浙大智慧。宛晓春教授希望浙大茶学系能够继续在国际创新、产业服务、科技引领上保持国内外领先水平,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科支持。教师代表屠幼英教授,学生代表陶成鸿以及校友代表戴永华先生也先后进行发言,祝贺茶学系建系70周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

安徽农业大学原校长宛晓春

教师代表屠幼英教授

学生代表陶成鸿

校友代表戴永华

大会在颁发荣誉证书以及授牌、捐赠仪式中将庆典氛围推至高潮,浙江大学茶业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主持颁奖环节。七十年的发展历程,让我们见证了一代代茶学人凝心聚力、托举梦想的智慧和汗水,也感受着一代代茶学人薪火相传、开拓创新的执着和奋进。

浙江大学茶业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主持

【浙江大学茶学功勋教师】刘祖生 胡月龄 潘根生 童启庆 龚琦 徐幼君 时桂英

【浙江大学茶学荣誉教师】

陈宗懋 胡萃 程子道 辜博厚 毛祖法 赵启泉 黄亚萍曹望成 沈伟桥 苏祝成 董尚胜 周树红 孙国良 夏桂荣刘波静 唐德松 胡松金 任翔 徐建萍 徐波 奚彪 钱之江 张碧莲 胡振长 杨子银

【浙江大学茶学系最美校友】

陈树森 卢心寄 俞永明 俞宜湘 聂春琳 韩孝敏 程启坤 王惠 徐束 姚光琦 黄品凤 戚国荣 沈根荣 陈席卿 何懿富 施海根 周淑兰 斯光华 吴喜云 姚豫生 钱志群 楼苹苹 俞妙芹 陈菊月 方仙卿 韩敏华 黄芳焕 毛爱清 毛国雄 邵秀娟 孙玉冬 王宝香 王兴明 吴茂棋 吴锡金 叶留英 俞亦子 虞大澄 赵红梅 王立 袁文义 徐南眉 曹达人

【浙江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行业导师】

姜仁华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行业导师】

陈亮 尹军峰 陆德彪 俞燎远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研究生校外行业导师】

朱跃进 杨秀芳 毛立民 王开荣 揭国良 黄海涛 熊昌云 金子晶 吴颖 董俊杰 邵淑宏 吴亮宇 柳丽萍 钱虹 苏中强 唐鹤军

【浙江大学茶学系本科生校外指导老师】

尹晓民 戚英杰 马亚平 吴锡端 顾海龙 朱朝安 刘志荣 庞言良 潘元清 潘佩卿 王叶 高静 张燕 叶金章 陈东 李成 罗凯鸿 王少江 王洪江 潘君耀 蔡良绥 谌哲求 魏嘉宏 蔡小勇

图:资深茶学学者姚国坤为支持茶科学研究和茶文化发展,向母系捐赠茶学相关书籍3000册。

庆典最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周国富作总结,他提到,中国茶事业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美好新时代,希望我们能够正确处理和把握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一元与多元等的茶学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三产融合、跨界拓展、六茶共舞、千方百计的提升茶产业科技链、文化链、产业链、价值链,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茶和茶文化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值此盛典,四方志同道合者欢聚一堂为中国茶事业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当天下午举办了“新时代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暨茶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论坛”。论坛分别进行了主旨报告,新时代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家圆桌论坛以及茶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圆桌论坛,论坛上就茶产业发展与前景进行深刻探讨,并为茶学专业发展方案和未来规划进行总体部署。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杨秀芳为总主持。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杨秀芳总主持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建东致辞

浙江树人学院国际茶文化学院院长、浙江省现代化服务业研究中心执行院长朱红缨教授主持论坛主旨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作《为国茶业科技进展及发展趋势展望》专题报告,报告指出,我国茶产业目前遇到了茶树品种选育周期太长,产业渴望更多优异品种;构建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突破茶树基因编辑技术;探明茶园土壤生物特性,构建茶树营养精准调控;探明茶树抗寒作用机制,构建茶树寒害防御技术;探明茶树病害发生机制,实施茶园病害绿色防控;突破智能采茶技术瓶颈,实施名茶鲜叶智慧采摘;突破茶叶智慧加工瓶颈,实现茶叶全程智能加工;突破功能成分应用技术,高效开发茶叶功能产品;发掘茶叶新的保健功能,有效驱动茶叶健康消费等9大亟待突破的科技瓶颈,因此我们需要让茶产品市场需求更加多元化、茶叶生产方式更加现代化、茶产业业态更加多样化并按照“四个面向”需求,以“提升茶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支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力争在茶学基础前沿和茶叶绿色发展、智慧发展、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科学发展、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产品创新,高效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安徽农业大学原校长宛晓春作《新学科视域下茶学专业建设》主题报告,宛教授从新农业和大农科作为切入点阐述了什么是新学科,并提出了要从以推动学科专业改革为代表的新教改、以发展在线教育为代表的新形态、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代表的新质量、以建立质量国际互认体系为代表的新保障为重要发力点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在四个方面的领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名誉院长王旭烽作《三茶统筹·交叉学科·一级建置——关于茶交叉学科建设的思考与浅议》专题报告,王院长介绍了交叉学科的定义,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的新兴学科。目前茶学具有科学定义与古典茶学遗产之间有明显错位、茶文化形态在现有学科背景找不到归属口、学科的科学发展观前景设计不足、三茶统筹的高度引导方向与学科建设不够匹配、茶作为精神符号急需挖掘呈现等问题。茶文化是文明发展史上茶与人类精神发生全部关系的总和,体现在与人类建立的日常生活、审美生活、制度建设和茶因人类精神需求而形成的哲学思想上。因此,有交叉学科的支撑,茶文化的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设置,将会起到阿基米德杠杆理论的效果,但目前由于无法为这一片伟大的叶子提升到它应有的位置,不能更好地落实三茶统筹的英明知识,无法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伟大使命:讲好中国故事等存在的现象,体现了建设交叉学科的迫切性。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教务部部长楼程富作《数智时代茶学教育教学变革的思考》主题报告,楼教授从小学科大产业、老专业新科技、农专业有文化三大方面进行阐述茶学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需要进行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数字化实验教学改革、数字化茶园建设、数字化茶文化推广等方面的建设才能让茶学专业更符合潮流,走在前端。

浙江骆驼九宇有机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毛立民作《中国茶叶外贸的创新发展》专题报告,他提到在外贸领域,“变”是主旋律,因此需要重新理解、适应、定义,目前中国茶叶的出口现状呈现“内卷化”,需要我们在产品、服务、体验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

新时代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家圆桌论坛邀请了大益集团勐海茶厂副总经理杜瑞萍,浙江省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茶荟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万融茶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径山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施鸿鑫进行高质量发展茶产业研讨,他们从自身企业出发,介绍了自己企业在茶业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点,为当地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关路径支持。

茶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圆桌论坛邀请了浙江大学陆建良,安徽农业大学李大祥,湖南农业大学朱海燕,南京农业大学陈暄,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福建农林大学郭玉琼,华南农业大学曹藩荣,信阳农林学院郭桂义,武夷学院李远华,浙江农林大学张帅分别阐述各自院校如何有效开展茶学科建设,各位教授从各自院校的开展经验、举措、对策展开论讨,向我们指出了有效方法论和方向。此外,庆典活动还举办了“永远青春”茶学校友游园会以及“茶香悠悠,万里争流”文艺晚会,丰富多样的活动以及异彩纷呈的视觉盛宴进一步密切了茶学系与校友之间的深刻感情,给校友们留下美好而深切的记忆。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此次盛典不仅是一次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展示了浙大茶学系在茶学教育、科研以及文化传承方面的突出贡献。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使命。浙大茶学系的学子们应当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秉持“求是、创新”的理念,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茶学学科的长足发展不断奋斗!行文至此,笔者看到活动《服务指南》上的系庆公告,觉之甚妙,摘抄片段,以期浙大茶学系之辉煌延年——茶名之盛,茶业之兴,自古已然。有茶然后有茶饮,茶饮之妙系乎茶技。所求者艺,所存者道。道艺之事,继继存存。茶科之日,辉光日增。茶科之设,始于觉农。怀醒狮之梦,兴茶业于华夏,以正国饮之名。继往开来,不愧茶圣之誉。浙大茶学,任农肇其端。蒋氏芸生,求学东瀛,扬名浙农。筚路蓝缕,殚精竭虑,成不世之功。庄氏晚芳,承茶道之蕴,倡廉美和敬。平湖张氏,定茶叶标准,育茶业菁英。七十载茶学,英才辈出,灿若星辰。秉求是之神,攀茶学之峰。吾侪后学,与有荣焉。龙潜之月,吐故纳新。从心之年,踔厉奋发!悠悠茶学,日新月异。定此佳日,各界贤达,齐聚启真湖畔,共襄茶界盛事,同绘茶业蓝图。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2中国·浮梁买茶节暨浮梁茶产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圆满举行

2022年5月24日,“2022中国·浮梁买茶节暨浮梁茶产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的大唐茶市景区圆满举行。


中国工程院陈宗懋、刘仲华两位院士同时出席本次活动,为浮梁茶建言献策。以茶科技赋能茶产业,助力浮梁茶高质量、现代化发展,让本次论坛成为了中国茶界的一大盛事。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有中共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吴隽、景德镇市农业农村局长黎廷相、景德镇市国资委主任朱平生、景德镇市乡村振兴局长罗莉、黑猫集团董事会主席王耀、中共浮梁县委书记程新宇、中共浮梁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汉坤。茶界专家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陈宗懋院士夫人陈雪芬、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仲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林智等以及全国茶城代表、电商平台代表、茶人代表、媒体代表。

今天的活动共分为:千年共续盛唐情;茶界共创浮梁梦;世界共品浮梁茶三个篇章。层层递进,精彩纷呈。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在致辞中表示:“这次来到浮梁,感受到了江西浮梁是一个景美、林深、茶香的好地方。浮梁茶的发展,生动诠释了‘一片叶子造福一方百姓’”。陈宗懋同时也肯定了浮梁茶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助力茶产业高质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陈宗懋表示,浮梁茶有历史文化底蕴、有科技创新、有专家的助力支持,和浮梁县委县政府的不断努力,真正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到了一起,相信未来浮梁茶一定能书写出一个新的篇章。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发表视频致辞,并为浮梁县授予“中国古树红茶核心产区”的荣誉称号。

在“浮梁茶产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仲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林智;南昌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建生,以“科技浮梁绿色对话”浮梁茶产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话题围绕“以守正创新的思路,实现浮梁茶科技发展”、“茶产业现代化浮梁是如何走在前列的”“浮梁茶应该如何发挥优势、把握趋势,彰显特色,走出一条茶产业现代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把握浮梁茶的科技机遇与文化使命,助力浮梁茶产业乡村振兴”进行探讨交流,助推浮梁茶产业现代化发展。

刘仲华院士首先回顾了浮梁县悠久的茶文化和历史地位,认为瓷茶融合将会成为浮梁县打造茶叶区域公共品牌的核心标签,并且在中国乃至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拥有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核心的科技赋能,科技文化一体化发展,将推动浮梁茶产业和浮梁茶品牌走向高质量发展。

活动当天,还举行了2022浮梁茶斗茶赛获奖颁奖仪式。据了解,本次斗茶大赛已于5月23日进行,数名国家级评委在百余个茶样中,评审出了绿茶、红茶、古树红茶三大类目的金、银、铜奖。

此外,景德镇学院与浮茶集团在活动中进行了校企合作授牌、全国茶城及电商平台代表共同签约浮梁茶战略推广合作、浮梁茶全国各地经销商代表与浮梁茶企进行代理签约。

“浮梁买茶”,曾是中国茶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的浮梁茶,在浮梁县委县政府的有序规划下,是茶乡沃土,更是一片发展热土。截至2021年,浮梁县茶园总面积达20.02万亩,县内高山茶园面积5万余亩,有机化管理标准茶园面积7万余亩,浮梁槠叶种古茶园6000亩,单株古茶树108株。如今,浮梁是世界三大高山茶产区之一,也是中国古树红茶核心产区,并拥有江南茶区最大的古树茶园、高山茶园、品种茶园等稀缺古茶树3万亩。茶叶生产总产量在1.15万吨,综合产值17亿元。

回望历史,浮梁茶始于汉、盛于唐,在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着眼现在,在浮梁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浮梁茶的辉煌赓续传承,生动演绎了“一片叶子造福一方百姓”的佳话;放眼未来,有机茶基地建设、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茶叶精制智能生产线等技术成果的转化落地,为浮梁茶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有力地支撑了浮梁县茶产业向绿色化、数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浮梁,山川不改,浮梁茶,生生不息,乘着创新发展的东风,托起富民的希望,浮梁的又一个千年大幕已然拉开,让我们共同期许浮梁茶崭新的未来。

据悉,“中国·浮梁买茶节”已成为中国茶界的一项重要的、极具影响力的年度活动。今年的浮梁买茶节从4月开始将一直持续至6月28日,节会期间举行了如浮梁茶主题摄影大赛、浮梁茶线上买茶节、大唐茶市游园会、浮梁茶旅体验等系列精彩纷呈、内容多样的活动。而本次“2022中国·浮梁买茶节暨浮梁茶产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更是汇集全国茶界专家,将“2022中国·浮梁买茶节”推向了高潮。

“2022中国·浮梁买茶节”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共浮梁县委、浮梁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浮梁县委宣传部、浮梁县乡村振兴局、浮梁县文广新旅局、浮梁县商务局协办,湖南广播电视台茶频道、浮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浮梁县茶叶协会、浮梁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浮梁茶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李梓摄 影)

原文标题为:双院士助力浮梁茶高质量发展--“2022中国·浮梁买茶节暨浮梁茶产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圆满举行

来源:中国日报江西 记者站记者 王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