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中品人生下一句是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蒙顶山茶事

蜀地有三山,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留一个“雨”字给了蒙顶山,偏这一“雨”,成就了蒙顶天下茶。

——题记

这蒙顶茶何其了得?历代文人骚客争相称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唐·白居易)视蒙顶茶若老友故交,以饮蒙顶茶为快事

“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唐·施肩吾)点赞蒙顶茶为琼浆玉液。

“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宋·文彦博)誉其如云之脂膏,赛过醍醐。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宋·文同)尊其为茶中极品。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明·王越)品鉴蒙顶茶为天下之最。

“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元曲·李德载)由此脱胎而出的“蒙山顶上茶,扬子江中水”,不知醉倒天下多少茶客,至今仍被奉为茶中双绝。犹如旧时酒肆常以飘扬的酒旗作为醒目的标志一样,各地茶馆相率以此联作为门对,题刻于楹柱,广而告之,招徕茶客。

还有一位写过《游子吟》的苦吟派诗人孟郊,也是个“蒙粉”,竟玩出“呈诗乞茶”的故事来。当他身边“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时,急如星火地向在朝廷当官的朋友呈诗“乞茶”。“锦水有鲜色,蜀山饶芳丛”,“幸为乞寄来,救此病劣躬”。情到深处自然萌,算得上一段茶坛佳话了。有心细者统计,历代赞誉、吟咏蒙顶茶的詩詞歌賦达2000余首,真可谓风光无限,洋洋大观。

在风靡诗坛之前,蒙顶茶已为当地百姓熟知,被视为医治宿疾的神药、“仙茶”。前蜀毛文锡《茶谱》中,就记载了蒙顶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病;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语多夸张,颇富传奇。

中国茶的名字,占主流的都是以产地命名。蒙顶茶产自蒙顶山,亦称蒙山,跨名山、雅安两地。西侧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面则是平畴千里的四川盆地,冷暖气流交互于此,形成了雅安一带雨日多,雨时长,雨量丰沛的气候环境。历来有“蜀犬吠日”、“雅无三日晴”之民谚,是出了名的“雨城”。

对此,雅安人则另有说法。《雅州府志》载:“去州数十里石壁一带,悬石数百,皆五彩,锦川纹,灿烂夺目,唐人谓女娲补天之彩石也。”传说这里是女娲补天终极之地,当她来至蒙顶山上空时,元气耗尽,身融大地,手化五峰,留下一块“漏天”,甘露常沥,从此雅安便成为多雨之地,古称“西蜀漏天”。

雅安广场矗立着一座“西蜀漏天”大型雕塑:女娲手托五彩石,奋力将手臂伸向天空。雅安人喜欢这个美丽的传说。他们说,蒙顶山乃始祖化身之圣山,女娲文化是解密雅安文化的钥匙。女娲补天后,在雅安撒下两片叶子,一片是竹叶,养育了大熊猫(雅安是大熊猫故乡和栖息地);一片是茶叶,滋润了百姓。

蒙顶茶成为茶中至珍,“雨”之功也。“雅安多雨,中心蒙山”,蒙顶山缘“雨雾蒙沫”而得名。这种多云、多雾、多雨的气候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独特的光照条件,再加上是酸性土壤,为蒙顶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当地茶农说,蒙顶山是种茶的好地方,这里产的茶,品质无可替代。

在中国古代,极品的标志是贡品。蒙顶茶初种于西汉,唐宋时名扬天下。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颁发圣旨,封蒙顶山茶为皇宫贡茶,且名列贡茶之首。宋孝宗淳熙,改蒙顶山茶园为“皇茶园”。日夜派武士镇守,“民间不可瀹饮,樵牧不可擅入”。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中,介绍了各地的茗茶数十种,以蒙顶茶最为名贵,有“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的记载,可见世人对其垂青与追捧。

蒙顶茶是可以摆一摆老资格的。“今杭州之龙井茶,苏州洞庭之碧螺春,皆名闻天下,而在唐时,则皆下品也。”(清.俞樾《茶香室丛钞》)有蒙顶茶在,彼等不自得而退之。

蒙顶茶是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每到春天茶树抽芽之时,当地县令选择吉日,沐斋更衣,于蒙顶上清峰焚香跪拜。礼仪毕,由十二名僧人采摘茶叶,每芽只取一叶,共采三百六十叶。众寺僧盘坐颂经,由制茶僧精心炒制。制成茶后,盛入两只银瓶内,入贡京城,供皇帝祀祖之用。另外,又在菱角峰下采摘被称为“凡种”的茶叶精制成茶,贮于18只锡瓶,陪贡入京,称之为“陪茶”,供帝王宫内饮用。

这种贡茶礼仪,自唐代中期开始,一直沿袭至清末。在各种贡茶中,惟有蒙顶茶连享五朝贡茶之殊荣。赫赫然,独步天下。

如今,蒙顶茶已脱去“贡茶”之华衮,重归市井巷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此,何不亲手泡壶蒙顶茶,且饮且品,好茶自己会说话。

我周边的茶友中,知蒙顶茶者众,知吴理真者寡。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因为没有吴理真则没有蒙顶茶。同许多有大贡献于人类的高人一样,吴理真已邈邈然遁迹于历史的深处。

倒是有位皇帝还记得他,淳熙十三年(1186年),宋孝宗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不是嘉其禅修道法,而是因为喜欢喝他的蒙顶茶。

《华阳国志·巴志》(晋·常琚撰)中,有巴王给周天子的一份“贡单”,内含“园有芳萌香茗”。说明西周时我国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比吴理真早了大几百年。只是当时的种茶人并无具名,是集体创造的伟大“作品”。而有明确文字记载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是吴理真。他推动了中国茶叶生产由野生植物转向人工栽培,为茶叶种植和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打开了历史的新纪元。后人尊其“种茶始祖”,可谓名至实归。

有研究者持论葛玄为最早的植茶人,引证之一是南宋诗人胡融的《葛仙茗园》。这首诗是赞美葛玄仙茶的:“草秀仙翁园,春风坼幽茗。野僧四五人,脑绀瞳子炯。携壶汲飞瀑,呼我烹石鼎。”末句笔锋一转,“濯足卧禅扃,幽梦堕蒙顶。”独臥禅房,遐想悠思,神驰于蒙顶山。这恰恰佐证了蒙顶茶先于葛玄茶,且清香致远。葛玄茶乃步其后,欲结援蒙顶茶。若依时序论,西汉吴理真较东汉、三国之葛玄早了近三百年,自然该有个先来后到。

《四川通志》曰:“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孙渐《智炬寺留题》、明代《杨慎记》等典籍中,均有此类记载。讲述了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前50年),吴理真“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即在自己家乡蒙顶山,开始栽培种植蒙山茶。这些记载,秉笔直书,言之凿凿,确可信据,只是笔墨太简括了。

莫若求之于野。于是我们把目光转向民间,继续去寻觅先驱者的身影。历史一旦接上了地气,气象顿时生动活泼。吴理真蒙山种茶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有三种版本。一是亲情版。吴理真祖居名山县(今属雅安市)城西蒙山村。在他十多岁时,父亲(药农)在罗绳岗采药不慎坠崖殒命。吴理真遂辍学,每日采药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某日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顿觉精神倍增。于是,他摘了些带回家中煎煮,其母连服月余,宿疾竟神奇般地康复了。为了满足乡亲们治病的需要,吴理真跑遍了蒙顶山三十八峰,采到茶树种籽。选择适宜茶树生长的上清峰、菱角峰,结庐造屋,掘井汲水,苦身疾作,培植茶树(也有说是采掘移植茶苗的)。后来,他出家为僧,专心礼佛与种茶,终其一生之努力,为后世留下了人工栽培驯化的7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有典籍记载,昔有僧病冷且久,服此仙茶而病瘥。

二是爱情版。雅安青衣江河神之女玉女,扮村姑到蒙山游春,巧遇英俊忠厚的吴理真进山采药,两人一见钟情。玉女赠茶树籽给吴理真作为爱情信物。两人相亲相爱,共同培育茶苗。玉女解下肩头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蒙山雨雾蒙沫,滋润着茶树越长越旺。两人生下一儿一女,一家人年年采茶制茶,济世救人,生活幸福美满。结局自然是老窠臼:仙凡结合,触犯天条,天命难违,玉女惜别人间。生离死别之时,玉女留下了白纱,化云播雨,帮助吴理真种茶育茶。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投身青衣江,追寻日夜思念的玉女去了。一段流传至今民间传说,故事,不独有悲欢离合的爱情,还留下千年茶香和不老的茶情。

三是综合版。大意是吴理真的孝行善举,感动了青衣江鱼仙。鱼仙赠其茶苗,助其种茶。鱼仙在当地被称为茶仙姑娘,她的雕像就矗立在蒙顶山玉女峰。

我以为民间故事虽有虚构,但绝非不着边际的瞎说,内里蕴藏着源于生活的诗意的真实。有位西哲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略加梳理,可以发现,其一,吴理真原本是个农民(或药农)。起初他不识茶,也不曾想过种茶,只想做个孝子,还想行些善事,采药给乡亲们治病。其二,吴理真种茶,是孝行善举的选择,这是最符合中国传统美德的行为方式。后人喜欢用天意、机缘、好运等为这种行为披上一层神话色彩。其三,吴理真对茶树的生长环境和栽培技术,进行了认真调研,绝非侥幸,而是勠力肆心,长期探索和反复实践之结果。

诸位不妨到蒙顶山走走,那里还保留着吴理真开辟的茶园。茶山会给我们答疑解惑,一看便知。

蒙顶山有关茶的历史遗产、文物古迹,名人题刻之多,保留之完好,名播天下。这自然是得益于“种茶始祖”生于兹,长于兹,种茶于兹。蒙顶山因之而成为世界茶文明的基壤,居于世界茶文化圣山之列。

蒙顶山麓茂林修竹,小桥流水,茅屋农舍,一派浓郁的川西乡野风光。沿翠微山径拾级而上,穿过石牌坊,绕过麒麟石屏风,喧嚣渐隐。继续迤逦而行,有片片茶园,堆青叠翠。这是茶人最心仪的美景。如我,每遇氤氲之茶香,便觉莫名之畅快,宛若心灵的憩园。

时光仿佛在这里止步,在湿漉漉的山崖边仍有“甘露”、“古蒙泉”,是当年吴理真种茶汲水处。名山县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取此井水烹茶则有异香。旁有甘露石室,吴理真种茶时曾结庐于此。放眼眺望千佛寺、静居庵、智矩寺、永兴寺等古刹梵宇,皆掩映于茶园翠霭之中。历史上这些寺庙曾分别负责种茶、采茶、制茶、评茶。

在蒙顶山五峰之间,有一处斑驳苍老的石栏,中有一方茶园,最为引人瞩目,此即皇茶园遗址,约十二平米,其前身就是吴理真手植“七株甘露种,五峰碧云芽”的“仙茶园”。从唐代起在此采摘贡茶,直清末,凡此1200余年,绵延不绝。

现今有关部门曾对这块茶园做过实测,此地年均气温、雨量、无霜期、日照、湿度等环境,以及酸性土壤,最适宜茶树生长。两千年前,吴理真对这些指标未必了然,但是他确凿地为后世留下了一块“样板茶园”。于此足矣,夫复何求?我们不能不由衷的赞叹吴理真不仅种出了茶树,而且探索了怎样种茶,成为后人考察茶叶栽培的珍贵史料。这是“种茶始祖”吴理真又一历史贡献。

五峰之下的天盖寺内,供奉着吴理真像。当年这位种茶僧一定不曾料到自己死后竟“位列仙班”,享庙堂之祭祀。大殿前香客不绝,烟雾缭绕。这大概更非他之所愿。其实,莫若撤去香案,于其坐像前,另置一竹编茶席,清清爽爽的,敬一盏蒙顶甘露茶,碧沉香泛,茶气氤氲,几分淡雅,几分禅意。我以为这才是是吴理真生之所愿,死之所念,是他萦绕于胸中的不泯情思。我等俗人,或可从一盏蒙顶茶的滴水微香中,感悟大自然的真味,领略生活的真趣。

【摘自2018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袁振生(山西阳泉)】

宋代士人茶饮生活,以俗为雅、以平常为道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神农氏以茶入药,到秦汉时茶叶种植的大规模普及,后来又受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推动,茶文化与唐诗宋词相融合,于两宋时期达到顶峰。

宋代士人别具一格的茶俗、茶诗风尚,及其中包含的“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茶”文化的起源:从神农尝百草,到宋代士人的“斗茶”风尚

在上古神话传说中,华夏祖先神农氏立志尝遍世间百草,为世人消灾祛病。他曾在一日之内服下七十二种毒草,饮茶之后则毒性尽除。

可见早在几千年前,上古时期的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茶叶的药用价值。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茶叶逐渐从东南边疆传入中原,成为一种深受百姓喜爱的时尚饮品。

两晋时期,世族朝堂奢侈风气弥漫,以清廉俭朴自居的有识之士,为了与官场上的不正之风划清界限,对具有提神醒脑功效的茶推崇备至,饮茶礼仪与品茶风尚开始逐渐向文学艺术领域拓展。

进入唐朝,得益于气候变暖,茶树的种植面积大面积增加,茶叶价格越发亲民,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掀起一股“全民饮茶”的风潮,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开始迈向全盛。

唐朝“茶圣”陆羽有《茶经》三卷传世,将中华茶道首度做出系统化的阐释。著名诗僧皎然作《饮茶歌》一首,提出品茶可以“礼仁敬意”“雅志行道”,更是将茶的功能拔高到道德教化的崇高境界。

两宋社会海晏河清、民殷国富,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民间的制茶工艺也不断精进。伴随着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我国的茶文化迎来了登峰造极的鼎盛期,五花八门的名贵茶叶不下二百余种,成为普罗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之物。

名相王安石甚至把茶的重要性等同于柴米油盐,感叹道“不可一日无”。

在品茶技艺上,宋代文人承继前朝范式,基于传统的点茶、分茶基础之上,发展出别具一格的“煎茶法”,为文人墨客聚会娱乐之时平添雅趣。

“点茶”又称“斗茶”,分为碾茶、罗茶、候汤、点茶四个步骤。碾茶就是将茶饼碾成粉末,有利于保持茶叶原有的颜色,泡出来的茶也会芬芳四溢;罗茶是指将茶叶粉末进一步筛细,使其“入汤轻泛”“粥面光凝”。

候汤就是泡茶之前先将水烧开,对水质和火候颇有一番讲究;最后的点茶凝聚“斗茶”之精髓,先将少量沸水加入茶粉调成膏状,然后用专门的茶具反复击拂,最终以汤花色泽鲜白、茶面细碎均匀、保持时间长者为胜。

二、“茶诗”精神的思想内核:安贫乐道(儒)、乐天知命(道)、至静无求(佛)

中国古代的茶文化之所以在两宋时期达到极盛,与当时文人对于生活、社会和文化心理状态的变化密不可分。

与唐人的“全民饮茶”之风相比,宋人在品茗时多了一份闲适和恬淡,体现出他们敬畏生命、从容不迫的豁达。

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曾做出一份精辟的总结,认为自汉魏六朝以后,中国诗词歌赋的总体基调开始向悲情发展,文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生如枯木落叶一般终将凋零,走向死亡的过程令人扼腕叹息,却又无可奈何。

然而,在浩如烟海的宋朝诗句中,这种悲观的氛围却极少见到,特别是围绕饮茶品茶所著的茶诗,更体现出宋代士人一种顺其自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杯豪迈恣意的烈酒,那么宋词就是一盏沁人心脾的淡茶,虽然不像前者那般令人兴奋,却能给人的心灵带来长时间的喜悦。

纵观两宋几千余首茶诗,大都折射出宋人宁静快乐的人生观念,根据哲学来源的不同,又可细分为三种殊途同归的思想境界:一是儒学中的“箪食壶浆”“安贫乐道”,二是道家的“齐物无我”“乐天知命”,三则是佛家理论阐述的“至静无求”“达观不羁”。

(一)儒家:箪食壶浆、安贫乐道

先秦儒家思想先驱孔子,曾经盛赞弟子颜回甘于清贫的精神,说他人住陋巷、衣食朴素,换了常人早就苦不堪言了,可颜回却能够苦中作乐,逍遥快活。

孔子认为,这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至于尘世俗人蝇营狗苟的不义之财,于他而言不过浮云而已。

对于这种“安贫乐道”的儒家人生观,汉唐两朝的文人士子少有拥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甚至毫不掩饰自己鄙夷的态度,认为这不过是一些哲学家吃饱了没事干,提出的自诩清高之谈。

然而到了两宋时期,尤其在读书人当中,这种哲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获得了空前地重视,认为这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至理名言。

朱熹、欧阳修、苏东坡等人曾先后撰文,表达对孔夫子“安贫乐道”精神的向往,同时针锋相对地抨击前辈韩愈的观点以偏概全、不足称道。

宋代文人平生七件雅事,分别是“琴棋书画诗酒茶”,其中最能体现儒家“安贫乐道”思想的就是最后一项闲居品茗。

宋代官场根据治国方略的不同,往往私下里结党结派,党同伐异明争暗斗之事每天都在上演。

文士们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后,往往还要经受党派争斗和宦海浮沉的一番考验。每逢失意不顺之时,他们大都选择归隐乡里,以隐居品茗为乐,凸显了一种世外高人超脱俗尘的非凡境界。

世人都道苏东坡爱酒,殊不知其嗜茶之甚竟比爱酒更高一筹,尤其在人生下半程仕途失意之后,不论贬谪何地,每日都与香茗笔墨为伴,为后世留下数百篇经典茶诗。

旅居黄州期间,他还对当地的名茶细加考究,认为南中一带盛产的贡茶虽然远近闻名、价格不菲,但细细品来,滋味竟不如自己早年所种的山茶甘美。

在《试院煎茶》一诗中,苏东坡更将自己醉心世外、无意功名的崇高志向表露无遗,何须日著文章五千卷,但愿常及睡足日高时。

虽然深居山野,随身无名茶玉器,但即便用简陋的茶器品饮,同样会感到常人难以体会的满足。可见,宋代文人雅士品的并不仅仅是茶本身,更是一种安贫乐道、超凡脱俗的心境。

(二)道家:齐物无我、乐天知命

先秦时期异军突起的道家思想,歌颂超世逍遥、乐天知命的人生观念,对后世历朝文人士子影响颇深。

如魏晋风骨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唐朝豪放派诗人代表李白、王绩等,无不通过狂醉豪饮、纵欲享乐等看似荒诞的生活方式,体现愤世嫉俗的内心世界,渴望借酒消愁、借茶忘忧的生命解脱。

中唐开始,乐天知命的现世主义在文人士大夫当中盛行一时,闲适派诗人白居易在著名的《与元九书》中,将自己的平生志向凝练地概括为八字箴言——“志在兼济,行在独善”,成为无数后世子孙的座右铭。

白居易所向往的闲适,并不是颜回“箪食壶浆”的苦行僧生活,也非李白的狂浪不羁,而是一种衣食无忧的快足生活。

聊寄傲于琴书,品香茗于江湖,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壶,心如止水了无一物,这便是白居易在《琴茶》一诗中袒露的闲适心境,展现了其适性快意的心理特点。

随着两宋文人制度改革的深化,士子阶级的“文官化”进程越发成熟,以陶渊明的田园诗、白居易的闲适诗为代表的茶诗,受到宋人普遍的推崇和效仿。

贬谪闲居是宋代文士的常态,每逢仕途不顺、官场失意,道家主张的“乐天知命”给了文人士大夫一个适时的“精神慰藉”,而抱膝品茶的诗意生活,则是通往世外桃源最好的渠道。

当年欧阳修贬谪滁州、颍州期间,醉心山野林泉、闲居品茗。

即便后来重返官场,高官厚禄,这份生活情调也不曾失去。晚年欧阳修作诗《次韵再作》,感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老之将至惟喜饮茶。

(三)佛家:至静无求、达观不羁

除了儒家的“安贫乐道”、道家的“乐天知命”以外,佛家禅宗思想中的“至静无求、达观不羁”同样是宋代士子茶诗精神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

佛教高僧禅宗六祖惠能有揭语传世:“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惹尘埃”,高度概括了佛家思想中无欲无求的至静境界,与向往淡泊宁静的茶诗精神极为相近。

不少文人墨客闲暇之余常常登山访寺,与得道禅僧交往甚密,彼此相约品茗参禅悟道,体会内心与世隔绝的澄明愉悦。

如南宋爱国诗人王洋,晚年曾长期定居信州,就经常到宝刹古庵中寻访僧侣、饮茶论道,并将禅僧烹茶待客的过程记录在《尝新茶》等诗作当中,“人间富贵有纯真,静中此味真殊绝”,将品茶后内心的淡泊宁静描摹得淋漓极致。

南宋末年,社会动荡政权不稳,骚人墨客纷纷躲避乱世遁入山林之中,掀起一股参禅悟道的风潮。

他们将前人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茶诗奉为经典,认为其中包含着抛开世累、自在快乐的禅宗妙理和人生智慧。

酌泉试茶、品茗悟道,尽显宋朝士子独具一格的闲情逸趣,将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拔高到“禅茶一味”的别样境界。

结语:宋代文人士子品茶时的心态,因人生遭际的差异各有不同,最终却又殊途同归,不论出自儒家的“安贫乐道”、道家的“乐天知命”,还是佛家的“至静无求”,都能在品茗过程中,静静体悟人生的闲适和快乐。

唐宋两代清茶的盛行,与文人士大夫阶层宁静淡泊的崇高志趣高度契合,也是传统“茶”文化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宋人为何如此好茶?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神农尝百草、张骞游历西域、唐代陆羽写《茶经》等,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宋朝人甚是爱茶,当时的饮茶风气很盛,他们注重品茶的技艺和茶道的精神。通过《梦梁录》我们可以看出,宋朝的茶文化极为兴盛,不管是朝廷官员,甚至是平民百姓,都对茶事极为关注,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茶道精神。今日,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宋朝的茶道精神,感受当时的饮茶艺术。

宋人好茶

宋朝因为茶而延伸出的茶文学

宋代是我国古代文艺发展最鼎盛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文化方面,也呈现出了史无前例的繁荣景象,文人士大夫阶层对茶事活动有着非常高的参与度,而且还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品茶艺术,一些文人更是将饮茶艺术提升到了一种艺术的境界。茶被视为一种有着高风亮节品质的饮料,茶文化也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蕴,茶人也常常以茶来比喻自己,或是以茶来表达自己的意志。

以茶会友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许多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也随之产生,《梦梁录》、《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等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宋代茶人的生活细节,还描写了宋朝茶事的盛况。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宋朝人的文雅更是体现在了诗句里。这种恬然的生活,令人向往。雨过茶尖漏清香,清寂、平淡、带有情谊。静谧安详满足,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茶贸易

宋代茶文化的出国之路

宋朝时,茶叶不仅在中国很受欢迎,还很迅速的传播到了日本和东南亚。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茶文化也越来越广泛地流传于世界各地。

日本人饮茶

中国在宋朝时期的茶叶生产和制作,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随着茶叶生产的不断发展,茶文化也逐渐走向了世界。此时的日本,因与唐朝时间与中国来往频繁,文化和生活交融较多,于是日本人也有了饮茶的习俗。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衍生出一种饮食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文化。这个传统也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认同和效仿,并逐渐成为世界茶文化的中心。

宋人饮茶风气盛行

论宋朝的饮茶风气在皇室之中有多受重视!宋徽宗曾亲自为茶事亲作《大观茶论》。时至今日,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史上都具有深远 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茶书的代表作。其所作的《大观茶论》一文,将当时社会上的饮茶之风盛行情况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评价。

其中写道,宋人对茶的品质有较高的要求,对泡茶之水、用茶之器、烹茶之法有着严格的规定。在文人士大夫之中,品茶是一种很高雅的生活方式,从宋人饮茶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人生、社会、自然、艺术等多方面看法。

茶百戏

风靡京都的点茶技艺,宋人将茶玩到出神入化

点茶

与唐代的烹茶之法不同,宋朝的饮茶方式被改为“点茶”。由于宋代茶叶大多是以未发酵的饼状形式出现的。点茶的方法也很有讲究,首先要将茶叶研磨成粉状,再将粗劣的茶叶过筛,挑出最细碎的茶叶,倒入杯子里。

点茶工具

往杯子里倒上一杯沸水,把茶粉煮成糊状,再倒进沸水,用竹筷子不停地搅动,使茶粉和茶粉混和在一起,一直搅动,直到有泡沫冒出来,这一过程叫做“点”。所以在那个时代,人们把这一过程叫做“点茶”。

点茶

这种方式随后被日本僧侣带进日本,并且融合他们的审美与品味,发展成了日本茶道。日本人将自己的茶称之为“抹茶”。

斗茶与辩茶

宋朝爱茶体现在各方面,光是品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所以出现了斗茶。在宋朝,斗茶是一种习俗,用比赛的方式评估茶的质量,他们判断茶的质量与加工的方式,就是观察茶液的颜色与杯子里面的水印。

同时茶的颜色反映了茶的质量与加工技术:纯白色的茶表示茶液很嫩,产量恰到好处,茶越白越好。茶色如果些微发绿,说明这茶缺乏蒸煮。

茶的颜色如果发灰,那么这茶就是蒸过的。黄色的茶就像发黄的菜叶,表明这个茶摘叶不及时。

红色的茶表明茶叶已经经过了烘烤。将茶磨碎后,加上最佳的倾倒和搅拌技巧,那么这茶泡会很好,还能在杯子内部停留很长时间。茶叶泡沫迅速消失则表示点茶技术有点欠缺。

龙团凤饼

专供皇宫贵族的“贡茶”

贡茶分为两类:一类由各茶区的当地官吏推选,一类则由朝廷委任。宋代的皇帝爱饮茶.大臣们为讨好皇上,便想方设法研制出新的贡茶。虽然后来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但是对宋代茶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福建省的北苑茶,在宋代就已十分兴盛,并对中国茶叶发展史,乃至元、明之后,都有深远的影响。

龙凤茶团产区

龙凤团茶

北苑是著名的皇家茶园。它的团茶制作工艺,在当时已是登峰造极。早在宋朝,朝廷就派人在北园刻龙凤形,供皇帝和皇后享用。在中国文化中,龙是皇帝的象征,凤是皇后的象征。从那以后,贡茶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更精细的制作方法。茶水变得更加的细腻,茶饼变得更加的致密,茶饼上的花纹变得更加的精致。不仅提高了产量,还扩大了贡茶的种植面积。

慈茶

宋朝的皇帝有许多上等的茶叶。为显示其雅量,他们常把茶叶送给文人、高官、和尚以及平民。能从皇上那里得到一杯茶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茶叶在社会上、文化上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

茶叶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庭。为表示招待,他们给客人上茶。在结婚典礼上,茶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直到今天,在中国,新人们仍然需要给双方的父母端茶倒水。茶楼遍布各地,成了工薪阶层的交际场所。

宋代茶叶的种类以及饮茶方式

茶叶的种类繁多,在宋代茶叶主要有绿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等五大类。宋代的饮茶方式有煮、点、煎、泡四种,其中煮最为流行。

煎茶:就是将茶叶投入茶盏中,用沸水冲泡,茶盏里的茶叶在水的滋润下开始慢慢舒展。

绿茶:毛尖

绿 茶

绿茶是中国最早期的茶类,也是我国传统的饮料。宋朝人在煮茶时,会先将茶叶放入水中,然后用炭火慢慢加热,这个做法可以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慢慢溶解,这样煮出的茶汤,不仅可以尝到茶叶里面透露出来的香醇和甘甜,而且还可以起到护胃、去火等作用。宋朝人在煮茶时通常使用蒸青工艺,在蒸青时,茶叶中的叶绿素和芳香物质会由于高温慢慢溶解,因为蒸青工艺在蒸的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维生素流失,所以煮出来的茶味道很淡,营养也不够。到了宋后期,煮茶加入了晒青工艺,将刚摘下来的茶叶直接摊开在太阳下晾干。这个方法可以保留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和芳香物质,比蒸青工艺好上不少。

北宋时期,绿茶口味最好,茶叶里的物质保留较高,所以绿茶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茶类。

白茶

白 茶

白茶是一种特殊的茶,宋朝流行于福建地区,白茶在唐代时期就已经产生,只不过到了北宋才开始流行起来,当时白茶会被人们制作成薄片,这样方便携带,白茶呈白色,名字由颜色而得。

白茶制作的工艺与绿茶基本一样,都是先将茶叶在锅里炒制,然后压成饼状。与绿茶不同的地方在于,白茶里面含有大量的茶多酚、茶氨酸和咖啡碱等物质,所以白茶又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效,还可以去火、降脂、减肥、消炎等功效。

白茶最大的特点就是香气,这种茶香在一般茶叶中不多见,由于产量少,所以十分珍贵,价格高,除了皇室和贵族外,其他地方很难见到,市场流通率小,因此当时的白茶,也是身份的象征。

黄茶

黄 茶

黄茶饼又称“贡茶”,“寿茶”。在宋代非常受欢迎,主要用于祭祀。黄茶饼的制作比较简单,先将杀青后的新鲜茶叶制作成毛茶,通过萎凋、揉捻、干燥等工艺制作,黄茶加工很简单,但是成品很优良。黄茶饼不仅在皇宫中使用,在民间也很受欢迎,有次可见宋代黄茶的优质。

饮茶工具

《大观茶论》:“建安州贡黄茶一斤,赐臣僚,上以赐近侍官及近臣之家。”北宋政和年间,寿州进贡了黄茶,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又进贡了黄茶。

末茶

黄茶末又称黄芽茶、茶膏、黄芽。宋代称茶末为“末”,唐代称“末茶”。因其成茶外形细小,呈黄色,故称“黄茶末”。黄茶末始于唐,至宋时已广为生产,成为主要的出口商品。由于黄茶叶质细嫩,炒制时要以文火细炒,成品茶以色、香、味俱佳为上。

黄茶末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生物碱等营养物质,具有滋阴补肾、延年益寿的功效。

黑茶

黑 茶

黑茶产自中国西南,与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同为我国最早的三大名茶,早在唐代就成为人们喜爱的饮品之一。宋代时,黑茶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在国际上享有“茶圣”的美誉。

北宋后期,黑茶茶制工艺更加成熟,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专门生产黑茶者,在当时被称为“黑砖茶”。此后,黑茶就成为了我国的重要产品。

黑茶茶砖

黑茶由六大类组成:湖南安化黑茶、四川藏茶、云南普洱茶、福建六堡茶和安徽祁门红茶。黑砖茶外形紧密结实,色泽乌黑油润,俗称“黑如漆,香如馨。”汤色红艳明亮,香气浓郁持久

黑茶的加工工艺就比较复杂了,工序也比较多,有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四道程序。其中渥堆是最重要的一项,也是黑茶发酵的关键工序,决定着黑茶的品质和汤色,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翻堆和拍打等处理。

乌龙茶

乌龙茶

乌龙茶,又称青茶、是半发酵茶,我国特有的茶类,与红茶、绿茶并称为中国三大茶。乌龙茶原产于福建省,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成为贡品。因其产自乌龙县而得名,乌龙茶以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和鲜明的风格在我国茶史上独树一帜。

宋代以后,由于饮茶风尚和方式改变,乌龙茶人气逐渐下滑,明代以后乌龙茶的产地减少,品质下降,清代乌龙茶就仅存于福建地区了。

宋代茶局

宋代茶叶的管理制度及其演变

宋代茶叶管理制度有两种,一种是将国家的茶叶从生产、销售到管理统一,然后以政府的名义颁布一个专有法律法规,这个被称之为茶引制度。二是茶法制度,就是政府以法令形式管理茶叶的产业及各项事宜。

从宋太祖开始,统治者就已经意识到了茶的重要性。因此,宋太祖曾下诏“限十年造茶”,并且规定了造茶的具体时间和数量。到了宋太宗时,他还专门制定了《茶法》,将茶叶的生产、销售以及管理制度进行了统一规范,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除此之外,宋人还把茶分为“芽茶”和“散茶”两种。而将“芽茶”分为“上贡”、“贡品”、“法饮”三种;将“散茶”分为“官茶”和“商茶”两种。可见,宋代是我国茶叶生产、销售及管理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

结语

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和、敬、清、寂”为精神内涵,并以茶为载体,在品茗过程中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最繁盛的时期。宋代人不仅在品茶过程中追求完美的品茗艺术和茶道精神,而且还在饮茶过程中追求自然淳朴的心境。

以茶会友,以茶代酒,足以见得我们对茶的看中,在闲暇之余,我们不妨放松下来,与友人品茶谈心,放松身心。

【参考文献】:1、《茶经》2、《宋会要辑稿》3、《神农百草经》4、《梦梁录》5、《中国茶艺导论》6、《茶学概论》7、《宋人茗饮考》8、《续文献通考·艺文一·茶录》

来源:泽青茶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