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枕业有限公司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新华每日电讯:福鼎白茶茶中黑马,改变万千人生

  

在外省打工多年却依然赚钱无望的阿铁,2011年从东北返回家乡福建福鼎——一座地处闽浙交界的县级城市;5年后,他花100万元盖起了村里最体面的楼房;2019年,已43岁的阿铁娶到了一位贤惠的贵州姑娘。让这个畲族汉子交上好运的,是福鼎特产的一种茶。

过去十年,福鼎白茶以“黑马”姿态在中国茶叶市场异军突起,成为综合产值逾百亿的富民产业。而成千上万像阿铁这样的福鼎人,也靠白茶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的生活。

↑福鼎市太姥山镇的一处茶山(4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图片均由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福鼎白茶:茶中“黑马”的崛起

“小时候家里很穷,我爸爸叫‘阿金’,有人跟我开玩笑说,‘现在你阿铁才是金贵的命’!”精瘦的阿铁憨笑着说。他的大名叫李照铁,这些年他茶园出产的“荒野白茶”颇受欢迎,人们夸赞“人铁茶更铁”。

白茶是中国绿、红、黑、黄、白、青(乌龙)茶六大传统茶类之一。依山傍海的福鼎,白茶史源远流长。相传,尧帝时才山有一老母种兰为业,乐善好施,采“绿雪芽”茶来治疗麻疹,救了很多小孩子,人们把她奉为神明,称为“太母”,这座山因此得名太母山,也即今日的“太姥山”。唐代陆羽《茶经》有言:“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专家认为,“白茶山”很可能就是福鼎太姥山。

六大茶类中,白茶工序最简单,经采摘、萎凋、干燥而制成,不炒不揉。其中的“萎凋”,即通过日晒、阴干或人工热风的方法去除茶青中的水分,并使茶叶内含物发生活跃变化,是形成白茶色、香、味的关键。白茶自然晾青的“萎凋”工艺,与古老的制草药方法相似,人们猜想,这可能就是古人最初制茶的模样。

↑4月2日,茶农在福鼎市佳阳畲族乡的一处茶山采茶(无人机照片)。

福鼎白茶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等优良茶树为原料来源,因采用鲜叶原料的区别,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18世纪末,福鼎茶农创制银针,白茶随华侨的脚步传播到东南亚、欧洲等地,长期以外销为主。白茶虽位列我国六大传统茶类、白毫银针为十大名茶,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人对白茶却知之甚少。

上世纪90年代,福鼎所在的闽东是全国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怀着对过上好日子的向往,当地人纷纷外出经商或打工,阿铁正是其中之一。他不识字,11岁放牛,有兄弟多人,家里生活贫寒。阿铁15岁就离开家乡,辗转半个中国,做切割板材的活计。

而茶叶机械技术员林有希因所在的国营茶厂破产“下海”,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卖福鼎茶叶。那时,白茶在国内鲜为人知,他主要是卖绿茶和花茶。1999年,37岁的林有希和夫人决定回到福鼎,并于次年创办了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承包茶山开始做有机绿茶。

林有希从小耳濡目染白茶文化,亲见家乡人用白毫银针炖水清热解毒,意识到白茶有独特保健功效,市场潜力大。因此,天湖茶业在推广有机绿茶的同时,做了大量的白茶储备,利用业界年会等场合尝试推广白茶,以“绿雪芽”为品牌,不断探索白茶饼等新制作手法。渐渐地,一些福鼎茶企也加入推广白茶的努力当中。

2007年,在福鼎白茶发展史上是标志性的一年:福鼎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推动茶企参加全国各地展会,不遗余力推广白茶。此后数年,福鼎白茶迅速赢得消费者青睐,“福鼎白茶”成为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可以说,福鼎白茶是以‘黑马’姿态出现在中国茶叶市场上。”林有希感慨地说。

↑4月2日,制茶师傅在福鼎佳阳畲族乡一茶厂识别日晒茶叶的香气。

2010年以后,随着福鼎白茶成为茶界新宠,在外的福鼎人纷纷返乡,融入发展大潮。

阿铁,这个为石材老板打工的畲族汉子在外干了20年,并没赚到什么钱。偶然听说家乡的白茶“火”起来了,他便于2012年回到福鼎。在天湖茶业公司帮扶下,阿铁打理起家中多年荒弃的老茶园,化腐朽为神奇,出产的“荒野白茶”很受市场欢迎。几年之间,阿铁致了富,盖了房,又娶了妻,现在是有180多亩茶园的小老板。

邱学勇,自部队转业后在广州开办茶庄多年,2014年回到福鼎,成立国之白茶(福建)有限公司。目前,这家企业在太姥山后花园方家山拥有1000余亩茶园基地,辐射带动周边1100余户茶农实现增产增收。

庄长强,本来在福鼎本地做“茶枕”生意,2006年成立公司开始做白茶。现在,他拥有的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营销、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公司。

目前福鼎茶园可采摘面积约30万亩,2020年,全市茶产业主要指标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仍实现新增长:总产量3.24万吨,其中白茶产量2.53万吨,茶产业综合总产值119.5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一半以上来自茶叶。

↑3月31日,李照铁(右)在白茶制作过程中进行翻茶工序。

振兴白茶:福鼎做对了什么

从小众茶叶、鲜为人知,到产值百亿、名扬全国,福鼎白茶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一个县级城市,凭一己之力推动白茶走向全国,福鼎到底做对了什么?

福鼎白茶长期以外销为主,2007年福鼎市茶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时,国内对白茶还十分陌生,甚至很多人将白叶类的绿茶安吉白茶误认为“白茶”。福鼎成立茶业发展领导小组,就是要扭转白茶“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在国内茶叶消费市场上开辟一席之地。

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后,集中力量带领企业打造“福鼎白茶”公共品牌,制订产业政策并推动实施,用心用力推广白茶文化,解决了许多企业想不到的问题,做了大量企业做不到的事。

↑4月2日,制茶师傅在福鼎市佳阳畲族乡的一家茶企业内摊放茶青。

2020年4月,“福鼎白茶”以49.74亿元的评估价值,位列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四位,已连续11年跻身十强,被授予“最具品牌发展力”品牌。2019年,福鼎成为中国茶业十强县。福鼎白茶入选九部委联合认定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说起福鼎茶业迅速崛起的原因,林有希认为是靠了四种“力”:政府“给力”,企业“努力”,社会各界“协力”,再加上白茶自身有“魅力”。“应该好好表扬一下领导小组,他们工作没有星期天,小组成员个个都是专家,讲起来头头是道,”林有希说,“如果没有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怎么会有福鼎白茶的今天?”

福鼎企业有多“努力”?当地茶协负责人曾这样形容:千军万马的茶人,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换来福鼎白茶走进千家万户。

今天,白茶已成为福鼎摆脱贫困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龙头企业+中小型加工企业+茶园基地+合作社+茶农”,形成了白茶利益共同体。

在“中国白茶第一镇”点头镇,农民将多余茶园流转给六妙这样的龙头企业,可获得三份收入——“土地流转拿租金,入企打工赚薪金,入股参股拿股金”。比如,大坪村茶农翁杨产有6亩茶园,3亩自己打理,3亩租给六妙,采茶季一过,他又可以到茶厂打工,算下来,一年收入可以达到十几万元。

“农民有茶园,还能到茶企打工,就肯定脱贫了,”点头镇镇长张龙贵说,“在我们这里,只要人勤快,就不可能受穷。”

↑4月1日,李照铁在茶园里采摘白茶。李照铁是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镇方家山村村民。这些年,他靠着种植、加工茶,过上了富足开心的好日子。

白茶之城:接受新的挑战

已在全国叫响的福鼎白茶,支撑起百亿产业,给一个县级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它也面对新的挑战:护牌。

成名之后的福鼎白茶面临外部市场的严重冲击。目前,全国白茶产区已从福建逐步扩大至十多个省的部分地区。省内外茶叶市场以及互联网上销售伪劣假冒福鼎白茶的侵权问题比较普遍,一些外地茶青及初制茶通过各种渠道流入福鼎的现象时有发生。

质量安全也存在隐忧。有的茶企、茶农缺乏共同维护品牌意识,不按绿色生态要求管理茶园、加工不卫生、粗制滥造、紧压茶掺杂不纯、年份不实等违规现象仍然存在,有损福鼎白茶品牌声誉。

“我们的危机感是很强的: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福鼎白茶品牌就可能前功尽弃,”林有希说,“喝茶就是喝健康,生态是白茶质量‘核心的核心’。”

一场静悄悄的“绿色革命”正在福鼎的茶山上展开:推动农户小散茶园向龙头企业流转聚集形成基地,政府、企业和茶农共同出资请专业植保公司来防治虫害,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全面禁止使用除草剂,实现整村推进茶园“统防统治”,到2021年全面实现基地化生态茶园管理,打响“生态清新·福鼎白茶”的绿色高质量品牌。目前,全市70家茶企的茶园获得有机认证,有机茶园面积达到32184亩。

大数据为保护福鼎白茶的纯洁性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无人机等手段,福鼎将全市农户和茶企的茶园面积进行了精准测量。而掌握了茶园面积,就掌握了白茶产量,也就掌握了终端产品的数据,通过溯源管理系统,实现每一款产品都有独立不可复制的数据信息,消费者通过查询大数据平台来识别福鼎白茶是否来源正宗。

目前,白茶占全国茶叶消费的份额尚不足2%。福鼎白茶占全国白茶产量约一半,产值虽逾百亿,仍有可观的成长空间。如果说,福鼎白茶的未来,一头系于茶园里的绿色革命,那么另一头则有赖于业态创新与发展。

↑3月31日,李照铁(右)和妻子吴冒花在加工白茶。

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实体销售产生了不利影响,但也加速了福鼎白茶行业线上转型升级的进程,几十家福鼎白茶授权企业入驻知名电商平台。2020年,成为福鼎白茶向电商业态转型的重要拐点。

在点头镇“馥益堂”的大厅里,有三个面向不同电商平台的直播间,女主播对着镜头讲解白茶知识,演示品饮技巧,推荐自家产品。这一新兴福鼎白茶品牌2020年销售额大幅增长,全年达8200万元,其中大部分来自线上销售。创办者张金川是“85后”,2012年退伍回到家乡创业。基于对互联网和大健康是未来趋势的判断,他于2014年创立了“馥益堂”,主打白茶线上销售,已连续数年在电商平台的白茶销量榜上领先。

传统茶山正在蜕变为综合性的白茶庄园。六妙白茶庄园中,受法国波尔多酒窖理念启发建起的标准白茶窖规模巨大,而随着白茶博物馆、白茶主题酒店的建成,这里将形成集白茶生产加工、制作体验、文化传播、旅游住宿为一体的生态茶园观光区。

六妙白茶董事长庄长强目睹了点头镇大坪村这些年来的变化。2012年,六妙刚来这里时,村庄破烂,丛生的杂草“高得老虎都能藏”,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几十个,年轻人穷得找不到老婆,社会治安也不好;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这一杯茶,一片叶,让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现在每家储蓄至少是六位数,有房有车有茶园,小伙子现在可以挑媳妇了”。

福鼎60万人口中,约三分之二从事着和白茶相关的工作。对这座充满活力的白茶之城来说,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也悄然改变着城市的气质。

来源于:福建频道,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福鼎白茶,茶中黑马,改变万千人生

在外省打工多年却依然赚钱无望的阿铁,2011年从东北返回家乡福建福鼎——一座地处闽浙交界的县级城市;5年后,他花100万元盖起了村里最体面的楼房;2019年,已43岁的阿铁娶到了一位贤惠的贵州姑娘。让这个畲族汉子交上好运的,是福鼎特产的一种茶。

过去十年,福鼎白茶以“黑马”姿态在中国茶叶市场异军突起,成为综合产值逾百亿的富民产业。而成千上万像阿铁这样的福鼎人,也靠白茶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的生活。

福鼎市太姥山镇的一处茶山(4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

福鼎白茶:茶中“黑马”的崛起

“小时候家里很穷,我爸爸叫‘阿金’,有人跟我开玩笑说,‘现在你阿铁才是金贵的命’!”精瘦的阿铁憨笑着说。他的大名叫李照铁,这些年他茶园出产的“荒野白茶”颇受欢迎,人们夸赞“人铁茶更铁”。

白茶是中国绿、红、黑、黄、白、青(乌龙)茶六大传统茶类之一。依山傍海的福鼎,白茶史源远流长。相传,尧帝时才山有一老母种兰为业,乐善好施,采“绿雪芽”茶来治疗麻疹,救了很多小孩子,人们把她奉为神明,称为“太母”,这座山因此得名太母山,也即今日的“太姥山”。唐代陆羽《茶经》有言:“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专家认为,“白茶山”很可能就是福鼎太姥山。

六大茶类中,白茶工序最简单,经采摘、萎凋、干燥而制成,不炒不揉。其中的“萎凋”,即通过日晒、阴干或人工热风的方法去除茶青中的水分,并使茶叶内含物发生活跃变化,是形成白茶色、香、味的关键。白茶自然晾青的“萎凋”工艺,与古老的制草药方法相似,人们猜想,这可能就是古人最初制茶的模样。

4月2日,茶农在福鼎市佳阳畲族乡的一处茶山采茶(无人机照片)。

福鼎白茶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等优良茶树为原料来源,因采用鲜叶原料的区别,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18世纪末,福鼎茶农创制银针,白茶随华侨的脚步传播到东南亚、欧洲等地,长期以外销为主。白茶虽位列我国六大传统茶类、白毫银针为十大名茶,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人对白茶却知之甚少。

上世纪90年代,福鼎所在的闽东是全国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怀着对过上好日子的向往,当地人纷纷外出经商或打工,阿铁正是其中之一。他不识字,11岁放牛,有兄弟多人,家里生活贫寒。阿铁15岁就离开家乡,辗转半个中国,做切割板材的活计。

而茶叶机械技术员林有希因所在的国营茶厂破产“下海”,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卖福鼎茶叶。那时,白茶在国内鲜为人知,他主要是卖绿茶和花茶。1999年,37岁的林有希和夫人决定回到福鼎,并于次年创办了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承包茶山开始做有机绿茶。

林有希从小耳濡目染白茶文化,亲见家乡人用白毫银针炖水清热解毒,意识到白茶有独特保健功效,市场潜力大。因此,天湖茶业在推广有机绿茶的同时,做了大量的白茶储备,利用业界年会等场合尝试推广白茶,以“绿雪芽”为品牌,不断探索白茶饼等新制作手法。渐渐地,一些福鼎茶企也加入推广白茶的努力当中。

2007年,在福鼎白茶发展史上是标志性的一年:福鼎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推动茶企参加全国各地展会,不遗余力推广白茶。此后数年,福鼎白茶迅速赢得消费者青睐,“福鼎白茶”成为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可以说,福鼎白茶是以‘黑马’姿态出现在中国茶叶市场上。”林有希感慨地说。

4月2日,制茶师傅在福鼎佳阳畲族乡一茶厂识别日晒茶叶的香气。

2010年以后,随着福鼎白茶成为茶界新宠,在外的福鼎人纷纷返乡,融入发展大潮。

阿铁,这个为石材老板打工的畲族汉子在外干了20年,并没赚到什么钱。偶然听说家乡的白茶“火”起来了,他便于2012年回到福鼎。在天湖茶业公司帮扶下,阿铁打理起家中多年荒弃的老茶园,化腐朽为神奇,出产的“荒野白茶”很受市场欢迎。几年之间,阿铁致了富,盖了房,又娶了妻,现在是有180多亩茶园的小老板。

邱学勇,自部队转业后在广州开办茶庄多年,2014年回到福鼎,成立国之白茶(福建)有限公司。目前,这家企业在太姥山后花园方家山拥有1000余亩茶园基地,辐射带动周边1100余户茶农实现增产增收。

庄长强,本来在福鼎本地做“茶枕”生意,2006年成立公司开始做白茶。现在,他拥有的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营销、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公司。

目前福鼎茶园可采摘面积约30万亩,2020年,全市茶产业主要指标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仍实现新增长:总产量3.24万吨,其中白茶产量2.53万吨,茶产业综合总产值119.5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一半以上来自茶叶。

3月31日,李照铁(右)在白茶制作过程中进行翻茶工序。

振兴白茶:福鼎做对了什么

从小众茶叶、鲜为人知,到产值百亿、名扬全国,福鼎白茶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一个县级城市,凭一己之力推动白茶走向全国,福鼎到底做对了什么?

福鼎白茶长期以外销为主,2007年福鼎市茶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时,国内对白茶还十分陌生,甚至很多人将白叶类的绿茶安吉白茶误认为“白茶”。福鼎成立茶业发展领导小组,就是要扭转白茶“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在国内茶叶消费市场上开辟一席之地。

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后,集中力量带领企业打造“福鼎白茶”公共品牌,制订产业政策并推动实施,用心用力推广白茶文化,解决了许多企业想不到的问题,做了大量企业做不到的事。

4月2日,制茶师傅在福鼎市佳阳畲族乡的一家茶企业内摊放茶青。

2020年4月,“福鼎白茶”以49.74亿元的评估价值,位列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四位,已连续11年跻身十强,被授予“最具品牌发展力”品牌。2019年,福鼎成为中国茶业十强县。福鼎白茶入选九部委联合认定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说起福鼎茶业迅速崛起的原因,林有希认为是靠了四种“力”:政府“给力”,企业“努力”,社会各界“协力”,再加上白茶自身有“魅力”。“应该好好表扬一下领导小组,他们工作没有星期天,小组成员个个都是专家,讲起来头头是道,”林有希说,“如果没有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怎么会有福鼎白茶的今天?”

福鼎企业有多“努力”?当地茶协负责人曾这样形容:千军万马的茶人,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换来福鼎白茶走进千家万户。

今天,白茶已成为福鼎摆脱贫困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龙头企业+中小型加工企业+茶园基地+合作社+茶农”,形成了白茶利益共同体。

在“中国白茶第一镇”点头镇,农民将多余茶园流转给六妙这样的龙头企业,可获得三份收入——“土地流转拿租金,入企打工赚薪金,入股参股拿股金”。比如,大坪村茶农翁杨产有6亩茶园,3亩自己打理,3亩租给六妙,采茶季一过,他又可以到茶厂打工,算下来,一年收入可以达到十几万元。

“农民有茶园,还能到茶企打工,就肯定脱贫了,”点头镇镇长张龙贵说,“在我们这里,只要人勤快,就不可能受穷。”

4月1日,李照铁在茶园里采摘白茶。李照铁是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镇方家山村村民。这些年,他靠着种植、加工茶,过上了富足开心的好日子。

白茶之城:接受新的挑战

已在全国叫响的福鼎白茶,支撑起百亿产业,给一个县级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它也面对新的挑战:护牌。

成名之后的福鼎白茶面临外部市场的严重冲击。目前,全国白茶产区已从福建逐步扩大至十多个省的部分地区。省内外茶叶市场以及互联网上销售伪劣假冒福鼎白茶的侵权问题比较普遍,一些外地茶青及初制茶通过各种渠道流入福鼎的现象时有发生。

质量安全也存在隐忧。有的茶企、茶农缺乏共同维护品牌意识,不按绿色生态要求管理茶园、加工不卫生、粗制滥造、紧压茶掺杂不纯、年份不实等违规现象仍然存在,有损福鼎白茶品牌声誉。

“我们的危机感是很强的: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福鼎白茶品牌就可能前功尽弃,”林有希说,“喝茶就是喝健康,生态是白茶质量‘核心的核心’。”

一场静悄悄的“绿色革命”正在福鼎的茶山上展开:推动农户小散茶园向龙头企业流转聚集形成基地,政府、企业和茶农共同出资请专业植保公司来防治虫害,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全面禁止使用除草剂,实现整村推进茶园“统防统治”,到2021年全面实现基地化生态茶园管理,打响“生态清新·福鼎白茶”的绿色高质量品牌。目前,全市70家茶企的茶园获得有机认证,有机茶园面积达到32184亩。

大数据为保护福鼎白茶的纯洁性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无人机等手段,福鼎将全市农户和茶企的茶园面积进行了精准测量。而掌握了茶园面积,就掌握了白茶产量,也就掌握了终端产品的数据,通过溯源管理系统,实现每一款产品都有独立不可复制的数据信息,消费者通过查询大数据平台来识别福鼎白茶是否来源正宗。

目前,白茶占全国茶叶消费的份额尚不足2%。福鼎白茶占全国白茶产量约一半,产值虽逾百亿,仍有可观的成长空间。如果说,福鼎白茶的未来,一头系于茶园里的绿色革命,那么另一头则有赖于业态创新与发展。

3月31日,李照铁(右)和妻子吴冒花在加工白茶。

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实体销售产生了不利影响,但也加速了福鼎白茶行业线上转型升级的进程,几十家福鼎白茶授权企业入驻知名电商平台。2020年,成为福鼎白茶向电商业态转型的重要拐点。

在点头镇“馥益堂”的大厅里,有三个面向不同电商平台的直播间,女主播对着镜头讲解白茶知识,演示品饮技巧,推荐自家产品。这一新兴福鼎白茶品牌2020年销售额大幅增长,全年达8200万元,其中大部分来自线上销售。创办者张金川是“85后”,2012年退伍回到家乡创业。基于对互联网和大健康是未来趋势的判断,他于2014年创立了“馥益堂”,主打白茶线上销售,已连续数年在电商平台的白茶销量榜上领先。

传统茶山正在蜕变为综合性的白茶庄园。六妙白茶庄园中,受法国波尔多酒窖理念启发建起的标准白茶窖规模巨大,而随着白茶博物馆、白茶主题酒店的建成,这里将形成集白茶生产加工、制作体验、文化传播、旅游住宿为一体的生态茶园观光区。

六妙白茶董事长庄长强目睹了点头镇大坪村这些年来的变化。2012年,六妙刚来这里时,村庄破烂,丛生的杂草“高得老虎都能藏”,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几十个,年轻人穷得找不到老婆,社会治安也不好;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这一杯茶,一片叶,让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现在每家储蓄至少是六位数,有房有车有茶园,小伙子现在可以挑媳妇了”。

福鼎60万人口中,约三分之二从事着和白茶相关的工作。对这座充满活力的白茶之城来说,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也悄然改变着城市的气质。

(来源:福鼎白茶)

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小小叶子铺就乡村振兴大道——遵义市茶产业发展综述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供图)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走过砖阶木道石板路,拂过青砖黛瓦木门窗,一群人正在参观绿茶机制车间,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宣教办主任王启进正在向大家解说,这是一段黔中大地与中国茶叶的不解之缘……

文化引领

撒落一颗籽 缘起大西南

南方有嘉木,黔地出好茶。茶叶起源中国西南地区已得到公认。

贵州茶籽化石图片(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供图)

1980年,科研人员在贵州省晴隆县发现了一块形状迥异的石头,一颗“距今一百多万年的‘四球古茶籽’化石”横空出世。

迄今为止,世界上尚未发现比此更古老的茶籽化石。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佐证了中国西南地区就是茶树的原产地域。

贵州各地种茶历史由来已久。唐陆羽《茶经》中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现今遵义主产茶区均分布在古思州、播州、夷州范围内。

20世纪中期,著名茶学家李联标在务川县老鹰山岩上发现了野生乔木型大茶树,又称务川高树茶、都濡高株茶,树龄在1000年以上,是贵州最早的茶树品种之一。

现在湄潭、务川、道真、习水、桐梓等县境内均有大量100年以上的老茶树分布。

资料图片(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供图)

跨越历史,时间来到现代。1939年,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地湄潭。

选址湄潭,除了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外,更为重要的是当地群众早已与茶结缘、有种茶的习惯,湄潭城边的象山就有茶园。

资料图片(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供图)

1940年,国立浙江大学西迁湄潭永兴镇办学,培育茶叶生产技术人员。时至今日,很多茶界专家都与该校有很深的渊源,这也为贵州茶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在湄潭的浙大农学院与中央实验茶场强强联手,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湄潭龙井、湄红等名优产品,这就是湄潭翠芽、遵义红的前身。

湄潭茶场制茶工厂旧址红茶精制车间(左)、名茶与包装车间(右)(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供图)

抗战时期,贵州依靠出口茶叶为国家换取外汇,这一片小小的树叶,悲壮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从此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贵州不仅茶历史悠久,茶习俗更是丰富多彩。世居贵州的17个民族,将茶的饮用文化演绎到了极致。尤其是在黔北一带,以茶为引的仡佬族“三幺台”、油茶汤等原生态的民族茶食、茶俗、茶礼,极大丰富了绚丽多姿、别具一格的茶文化。

仡佬族油茶宴是仡佬族“三幺台”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务川县龙潭古寨村民申福进自幼传习仡佬族的饮食技艺,每年都有大批食客慕名而来,品尝他的手艺。当地人常配以酥食、麻饼、红帽子粑、草石蚕等一起组成油茶宴,浓郁的油茶搭配精致的茶点,浓淡相宜,深受食客喜爱。

凉拌新茶、鸡蛋炒新茶、茶叶红烧肉……每年春天,茶区的全茶宴也会吸引众多食客纷至沓来,只为感受那一片叶子带来的味觉盛宴。

业兴民富

采撷一片叶 换得幸福来

茶山春景(凤冈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站在凤冈县田坝社区仙人岭观景台,极目远眺,远山起伏,云雾缥缈,目光所至,皆是茶海。

住在仙人岭山下田坝社区的陈其波记得,其父陈仕友在1984就开始种茶,还自学了茶叶加工技术。2002年,政府通过免费发放茶苗、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等方式,引导群众大面积种植茶叶。

2005年,陈仕友创办了公司,把小作坊变成了大厂房。

如今,陈其波创办的凤冈县浪竹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

也是在2002年,市、县两级茶产业工作人员翻山越岭来到湄潭县兴隆镇大庙场村,送茶苗、送技术,在山上一住就是几天,手把手教村民种茶。

二十年后,大庙场村所在的云贵山上茶园已成片,当年依靠种地只能解决温饱的村民们也吃上了“茶业饭”,产业路修到了茶园,家家户户开上了小汽车。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至今,茶产业已成为遵义市特色优势产业,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并每年递增。涉茶乡镇达到133个,其中全市万亩以上的乡镇达56个、村32个,种植15亩以上茶园的家庭农场1.09万户,产业覆盖25.1万户100万余茶农。

这么多茶种下去,茶叶卖给谁?遵义市坚持“走出去”战略,紧盯国内市场做文章,同时将眼光投射到全球,创造了许多个“第一”:

2001年,全省第一个标准化的成品茶交易市场—西南茶城在湄潭建成,并于2004年成为农业部定点市场;

2008年,全省首次茶产业发展大会在湄潭县召开;

2009年,全省首届茶产业博览会在遵义召开,至今已连续举办15届,“贵州茶博会”已成为全国茶界品牌,也是茶企宣传推介贵州茶的重要平台;

……

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遵义市组织营销团队,走进北京、上海、山东、浙江等地,推介贵州茶,他们带去了贵州茶,带来了外地茶商。每年春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外地茶商走进贵州茶园采购。在茶博会的带动下,遵义茶现有省内营销窗口4950个,省外营销窗口5178个。

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茶叶出口自古以来就是看家本领。2022年,仅遵义海关检验检疫出口茶叶就达2200吨,价值4.2亿人民币。

湄潭县栗香茶业有限公司自2022年1月正式启动对外贸易,产品出口至香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仅2022年累计完成茶叶出口额2800多万美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无污染的干净好茶,为遵义茶外销和出口提供了坚强后盾和底气。

凤冈茶(罗逸拍摄)

遵义市地处北纬27°世界茶叶生产黄金线上,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遵义茶“鲜、香、浓、醇”的品质特征。

天时地利人和,好茶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也得益于茶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

茶农正在采摘春茶(凤冈融媒体中心供图)

遵义市对茶产业从种植、采摘、加工等全产业链实施监管,在茶山上,不仅穿梭着茶农、茶商,也一定少不了工作人员的身影。他们指导、监督茶农规范种植,推行生态种植和绿色防控,同时稳步推进低产茶园改造,提升茶园标准化管护水平,牢牢守住了全市茶叶质量安全的底线。

2022年省、市级茶青农残检测抽样526个,合格率均达99.6%。

进入新时代,呼唤着新的销售方式。在凤冈县田坝社区的茶海之心,几位年轻人正在直播茶叶采摘的全过程,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围观买茶。

据凤冈县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县茶业产业专班班长任胜介绍,近年来,该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数商兴农”“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扎实做好“电商赋能”文章,打造了电商直播基地,组建了卖茶队伍,让凤冈茶叶搭上科技快车卖向全国各地。今年一季度,凤冈县网络实现茶叶销售1200万元。

茶产业的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一垄垄茶树吐露出嫩绿的新芽,正铺就成一条前景广阔的乡村振兴之路。

茶旅融合

奉上一杯茶 诚邀贵客到

余庆县松烟镇二龙村茶山山顶(来源:多彩贵州网)

余庆县松烟镇二龙村曾是一个贫困村。以前,这里只有省茶科所种植的100余亩茶叶。自2008年起,当地政府引导村民发展茶产业,截至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10000多亩。

近年来,二龙万亩茶海生态体育公园围绕打造“城郊旅游度假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旅游观光区、农村致富样板区”的思路,大力推进茶旅融合发展。

余庆春花·春茶(周磊摄)

余庆县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二龙茶场打造“中国第一骑游小镇”。该项目于2017年被列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松烟骑游线路曾获得“全国十佳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连续举办了11届山地自行车赛,成为贵州唯一体育骑游公园,年均接特游客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

自行车骑行爱好者在松烟镇二龙茶园骑行(穆明飞 摄)

2021年,二龙茶场被评选为贵州茶产业十佳茶旅融合基地。

像二龙茶场这样的茶旅基地在遵义还有很多。他们以茶带旅促发展,打造以茶产品为主的旅游商品,不断延伸茶产业链条,开发茶疗、茶饮、茶枕等茶产品,挖掘民俗茶饮食,增强游客的茶乡体验感。

知青文化园(来源:文旅凤冈)

茶区变景区,景区即茶区。凤冈县田坝村、玛瑙山营盘遗址、知青文化园等10余个景区(景点)茶叶覆盖面积达80%以上,同时在茶园配植桂花、栾树、紫荆、油柿等,形成“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中有花、茶林相间、花香茶海”的独特景观,吸引不少游客参观打卡。

遵义市文化旅游发展中心主任陈叇介绍道:遵义 “茶旅一体化” 乡村旅游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已形成集休闲避暑、会务接待、民居风情、茶文化体验、特色餐饮、水上娱乐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湄潭县天下第一壶、中国茶海、湄潭翠芽27°景区、凤冈县田坝茶海之心、道真县关子山茶旅融合基地、正安县罗汉洞茶旅融合园区等茶文旅融合发展景区和乡村旅游综合体,充分挖掘开发了茶与生态、茶与旅游、茶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成为全国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遵义的茶旅融合产业,正在呈现出“全景域、人气旺、业态多、效益好”的良好发展势头。

2022年,仅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三地接待游客897.85万人次,占全市接待游客总量的11%,实现旅游收入85.45亿元,占全市旅游收入9.8%。

连片的茶海成了茶农致富的产业,也丰富了城里人的旅游业态,增强了旅游体验感。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家人,走进茶山,体验采茶的乐趣,亲手制作一杯新茶,吃上一桌全茶宴,和家人共度一段美好时光。

重庆的李明先生退休后,就与同事相约游山玩水,他最爱的是贵州的茶山。在湄潭七彩部落小住两天后,他们又到了凤冈的茶海之心,下一站,他们打算去余庆的二龙茶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特色产业的发展。关于以茶兴业、因茶致富的故事,在今天的遵义大地,仍在续写。

来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