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与儒读后感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中国铁观音》


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

只见读书荣,不见读书坠。


文末有福利~


1



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舌,唯茶是也。


陈宗懋院士的序里,第一句便是。


你对铁观音的印象是什么?


是它的传奇故事吗?那你选择“文人献茶,乾隆赐名”还是“观音托梦,魏荫传茶”呢?


今天,有位友人找来要我推荐一款“开水一冲花香四溢的茶”。脑海里不假思索蹦出来的,便是铁观音。


所以,我对铁观音的印象是“花香四溢”。


雪之于南方,更多的时候是奢侈的,而雪之于铁观音,是其华丽逆袭的恩赐。在十八世纪二三十年代里,或许是那连年大雪,催生了铁观音这个珍奇的茶树品种,让无数世人为之着迷。


从铁观音的诞生,写到安溪八大名茶、短穗扦插、婚礼茶俗,作者许以它的词是:


“不偏不倚,中庸之美。”


是的,形如观音重如铁,却又花香四溢;耐得寒风和大雪,还可千锤火炼。


2


Δ2018年4月20日,汕头中山公园,万人共品铁观音


八十万安溪人,有二十万在外卖茶。


这真的不是一句夸张的玩笑话,而是实情。


从潮汕到东南亚,到日本、英国、美国...还有神州大地,安溪铁观音走过的路,到过的地方,并非三言两语可表述,但文中依然可窥其一二,瞻仰其地图一角。


而说起安溪铁观音的人物史,其实也是安溪铁观音的崛起史。


陈水潮、林金科、王文礼、肖文华、魏月德、魏荣南、刘纪恒、吴荣山、高碰来、王艺生、李金登、王清海、刘金龙、黄琴、张顺儒......


每一个名字都掷地有声。


3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铁粉”就有一千种“观音韵。


古人造字真的鬼斧神工,拨完弦之后的颤音,飘渺地回荡在空气里,看不见、摸不着,称之为“韵”。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也是如此。


“空谷幽兰般馥郁隽永的灵妙香气”

“口中无茶,回味绵长”

“满嘴生香,咽后齿缝溢出丝丝甜津,

久久不散”

“茶名于清水,又名于圣泉”

“愉悦顿生,饮用时有醍醐灌顶之势”

“轻呷一口,韵致绵长,若文学之通感”

“是天、地、人、种四者的有机融合”

“是有精灵附着在上面的”


4



“蛱蝶呀——”


“来~~~啦~~~”


茶的健康功效,既扑朔迷离,又显而易见。科学界对其的研究从未停止。


——《中国铁观音读后感》by 萧萧


“封底 《中国铁观音》作者在感观的人文和客观的地理间扩展出一个安溪铁观音的全景视野,从人与茶、物与茶、茶与茶进行多维度诠释,彰显安溪铁观音的“中国功夫、中庸之美、大慈大悲”的三大灵魂,为我们深度解读安溪铁观音提供了一把解码钥匙。”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 


“安溪铁观音的生长环境,吸雄伟之山气,纳浩瀚之海韵。阅读《中国铁观音》,你会发现安溪土地上的神明、宗族、物产,皆可谓“观音韵、兰花香”的天然配方。作者长期深入山野调研,查阅历史资料,结合科学研究,揭开了安溪铁观音的神秘面纱。”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


“到过安溪,不能不被安溪铁观音所迷醉;拍摄过安溪铁观音,不能不被博大精深的安溪茶文化所倾倒。读着《安溪铁观音》,回味喝过的安溪铁观音,口中无茶书为茶,让茶香在第三空间氤氲升腾,这该是喝铁观音的最高境界吧。 ”

——中央电视台策划人黄灿红 


《中国铁观音:深刻解读传奇茶叶的内外世界》

作者:林荣溪  陈德进

出版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一片叶子香飘万家,一本图书激荡华夏。


1月12日,《中国铁观音——深度解读传奇铁观音的内外世界》首发仪式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自发布以来,《中国铁观音》受到各级领导、专家、媒体和广大茶友的广泛关注,图书已被北京商琨茶学院、中华茶通典、安溪沼泽图书馆收藏,几个国家级、省级和各大高校图书馆都在准备收藏,社会各界要书的热情胜似备年货,中国书市茶香四溢。



林先生说:“阅读一本含香的茶书雅作,是否能给您春节期间补充精神能量?让您的内心世界随着一杯好茶更加笃实?”



送 书 福 利


“说茶”将在1月29日(周二)采访作者之一——林荣溪先生,了解这本书背后更多的故事。


林荣溪先生也特地准备了三本书,送给“说茶”的朋友们。


还是和之前一样,从留言中抽取3位朋友赠予《中国铁观音》。


这一次想问的问题有点多,你挑一个留言告诉我们就可以了:


Q1 :你第一次喝铁观音是什么样的感受?


Q2 :你觉得什么是“观音韵”?


Q3 :关于《中国铁观音》你有什么问题想了解吗?


Q4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林荣溪先生吗?


公布时间:2月1日(周五)头条文章文末,敬请关注。


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变老。


  ——《温一壶月光下酒》


你们的每一个留言,待我们温一壶酒,慢慢地看。

撰文 / 萧 萧

编辑 / 曾金莲

责编 / 萧 萧


《习茶精要详解》新书分享会

近日,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举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周智修研究员的“知行合一:《习茶精要详解》新书分享会”在深圳举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余悦首席研究员,国家一级作家、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名誉院长王旭烽教授等7名专家与现场数百余名茶友共同分享了读后感。

《习茶精要详解》凝聚了作者周智修研究员20余年的习茶心得,历经5年终于成书。《习茶精要详解》分为上、下两册,上册的主体内容为“习茶应知”和“习茶应会”。应知部分作者提出了习茶的理论构架,包括对茶艺涵义的阐述以及习茶七要、七则、七美、七境、七忌等。应会部分作者亲自演示的2000余张图片详细示范了习茶的基础动作。下册主体为泡、煮、点等九套茶艺修习,以学生演示的2000余张图片,重点示范了各茶艺流程。该书作为习茶基础教程,系统、完整详细,对当代中国茶艺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周智修研究员表示:《习茶精要详解》能顺利成书,首先我要感谢我所在的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非常幸运,能让我接触到全国顶级的茶学专家和茶文化专家,工作的同时,我不断地从他们那里吸取“营养”,提高我的专业水平。2002年,中茶所又赋予我传播茶科技和茶文化的光荣使命,让我在高层次平台上不断地研习茶艺、培养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同时不断打磨自己。第二,我要感谢我的先生,是他把我带进了茶的世界。很多人可能是先有茶缘,然后有了姻缘,而我是先从姻缘,再到茶缘。第三,要感恩茶,是茶让你我相识、相知。通过读这本书,让茶走近我们的心灵,让你我心与心的距离更近。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余悦首席研究员

周智修研究员的《习茶精要详解》,上册是茶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思想内涵,有哲学高度;下册是不同的茶艺,如何精修,如何融入生活。这套书,可以说极具权威性,因为它有三个国家级:

第一,作者周智修研究员是来自我们国家级最权威的综合性茶叶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第二,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是著名的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茶叶方面的书籍多,时间久。

第三,编辑李梅老师也是获得国家级奖的图书一一陈宗懋院士主编巨著《中国茶叶大辞典》的编辑工作参与者,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我可能是在座的各位专家里面,认识周智修研究员最久的一位了。二十多年前,我受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邀请,参与编写《中国茶叶大辞典》时,就是周智修研究员负责接待我们。这么多年来,周智修研究员致力于茶艺教学和茶文化研究,非常的用心和严谨。同时,图书的写作,茶叶自然科学家参与其中,所以这本书内容的科学性有了保证。周智修研究员花了5年的时间,将20多年来的习茶心得写进了这本《习茶精要详解》,内容新颖而独特,融入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正是我们当今茶艺所需要的。这部著作,应该成为极具生命力的茶书,值得大家去认真反复的研读。

国家一级作家、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名誉院长 王旭烽 教授

《习茶精要详解》这套书我每天晚上翻阅,阅读完之后我就认定它可以作为大学教材,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这本书靠谱,权威的出版社和权威的作者,放心的用书里的知识点。因为经典,所以存世。周老师的这本书必然将成为一本长销书。周老师在这本书里花了很多很多的心思。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化的茶文化传播,我们需要一些经得起翻译,经得起到海外去传播的茶书,在国际茶文化交流中作为教材使用。这就是一本是可以翻译、值得翻译的茶文化图书。因为它图文并茂,知识的传授点会很精准。

茶文化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融汇着儒释道精神载体的茶,已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仅我们自己要继承和发扬这已经滋养着中华上下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精神食粮,更要让中国的茶文化走向世界,久久流传。周老师这本书《习茶精要详解》从理论到实操,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一套很好的学习材料,我准备将这套书作为我们学院学生的日常培训教材,也希望周老师尽快将该书翻译成外文,推动我们茶文化的全球传播。

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 陈书谦老师

今天我在这里要对周老师说的两个字,就是“感谢”。为什么要感谢呢?大家知道,我们中国茶叶在最近的20年来,得到高速的发展,面积、产量都大幅增长。目前我们的茶叶不是生产的问题,不是加工的问题,而是消费的问题,是流通的问题。怎么样促进消费,让中国人都喜欢茶、都喝茶,尤其是年轻的一代,特别是通过“一带一路”,如何让中国茶更快地走向世界,这都需要茶文化的宣传和推动,周智修老师的《习茶精要详解》就是一个范本。刚才王旭烽老师提到了,我们也希望尽快有英文或者其他外文版岀版,促进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文化走出去。这需要我们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像我们周老师这样“知行合一”的茶人,用实际行动去推广和传播。这本书我有幸提前拜读,既有自然科学的部分,也有社会科学的部分,确实对我们绝大多数不是科班出身的茶文化工作者,茶叶消费者来说,都非常有意思,非常有帮助。周老师办了十几年的茶艺培训,一言一行,站姿、坐姿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表率。在这本书里,每一张图片都是一位老师,只要每个从业人员都按照图片来学习,来表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就会发扬光大,就一定能走向世界。

《茗边》主编 孙状云 老师

周智修老师的书,我读了以后觉得非常震撼。很多很多年前,韩国、日本、台湾等地的茶艺团来到杭州,没有地方可以交流。这么多年来,可以说我们都是茶艺发展历史的见证者,也见证了周智修老师20年实践的过程中如何建立茶艺的理论、开展茶叶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从无到有,周老师为茶艺建立了一个标准化的体系,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如今,周老师辛苦著成《习茶精要详解》,不仅可以作为茶艺职业技能培训的教材,也是爱茶之人认识茶艺、了解茶艺很好的入门参考书。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 周红杰教授

周老师在中茶所、中国茶叶学会一直从事茶知识、茶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我每次到杭州,参与中国茶叶学会的茶叶审评教学,见到周老师,都能感受到她对教学的科学严谨和人才培养的执着,这都与这本书中体现的思想相契合。周老师开始组织茶艺相关培训,到成立了大师工作室,到现在有了规范的培训模板,一大批茶艺技能人才从周老师这边培养出来。中国的茶艺师、评茶员的最高学习殿堂在哪里?我认为应该就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周老师这里。与这些学生在一起,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茶产业的希望。茶艺是一门学问,周老师的《习茶精要详解》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中国茶文化从实践到精神方面走进了一个“新时期”。这不仅是提升精神境界的一本好书,更是茶人必备的一本参考书。在习茶中体会茶之美,合理的冲泡将好茶的信息释放出来,品味一杯好茶就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一种健康生活。当全民都来习茶的时候,这个社会必然就是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周智修老师未来的茶文化传播之路任重而道远。

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 何春雷 教授

茶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普遍的饮料,不仅仅因为它有很多功能成分,具有抗癌防癌、抗氧化等保健的功能。如何愉快的喝茶?除了茶叶本身要种得好,采得好,制得好,关键还要泡得好。很多人觉得茶很苦涩,基本是因为他们在泡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好技巧。我们的周智修老师在这方面有很多的科学认知,也有很多的人生感悟,都在这一套书里与读者们进行了分享。何教授打趣道,“再过两年,当我退休了,也不搞科学研究了,我也想向周老师学习,写一些茶道相关的书,为茶文化的推广做一些我的小小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陈亮 研究员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算是一个比较严谨、认真的人,但是她的要求有时比我还要高。茶叶与水的比例、冲泡的温度等一系列参数,她都要通过反复的试验去慢慢地斟酌;包括很多的术语,不断地去查找参考文献,都反复的推敲和提炼;照片也是从春天拍到夏天再拍到秋天,一遍一遍历时两年多,直到满意为止。我也从我的角度,给了一些帮助,尽量将科学性、艺术性与生活性完美的结合。在这本书里,大家确实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心血,很不容易。

周智修研究员说,她把自己对茶艺的一些阶段性的思考、做法与感悟写进了这套《习茶精要详解》。书里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需要习茶之人共同去传播。

第一,习茶要有始有终。《老子》中有言:“慎始慎终,则无败事。”习茶亦是如此,习茶者选茶、择器、备水、布席,而后温杯、泡茶、奉茶、品饮,有序完成。自然在品饮结束后,必须做到有序收回茶具,恢复到席面的“无”,清洁整理、物归原位,如此才算圆满。有始有终是个好习惯,习茶如此,做其它的事亦如此。

第二,怀着良好的心态来习茶。茶集天地之神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灵物,习茶之人对茶要有敬畏之心。茶从山谷来到我们面前,凝结着种茶人的辛劳、采茶人的希望和制茶人的寄托,我们怀着感恩之心来泡这杯茶,会珍惜手中的这泡茶,想方设法呈现它的美好。当我们在茶的世界里 游,知道得越多,也让我们知道“不知道”的越多,茶让我们学会谦卑,越在茶汤里浸润,茶人会越内敛而有涵养。此外,要怀着平和之心来泡一杯茶,虚心学习,不断精进,真心付出,知足常乐。

第三,茶艺是一门综合艺术。茶艺不仅仅是泡好这杯茶,它集中浓缩了沏茶的形象美,又比沏茶更具有形而上的审美特性,蕴含了科学、文化、艺术、人体工程学、哲学等知识,同时又具有生活美。茶艺是创作者审美理想的结晶,是美的创造结果。它不仅以美感人,更以情动人,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享受,得到自我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提升。

第四,茶艺一定是大道至简。爱因斯坦发现宇宙的能量守恒定律,也不过是“E = mc2”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行茶的过程应简到无处可简,不需要多余的动作和器物,更不需要夸张的动作和华丽的修饰。只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其中,用心泡茶即可。

第五,追求完美,而不执着于完美。完美是一个人想要追求的理想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奋斗去靠近完美,但不要过度的去追求完美。朱光潜先生在《谈美》的结尾告诫人们:“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风景很美,不要因为执着于赶路,而错过了沿途的风景。习茶犹如赴美学之旅、心灵之旅,让身心慢下来,品味其中的美好。

第六,习茶一直在路上。从初入师门,先是模仿,再到形神兼备,随着技艺的不断精进,达到内外兼修、自觉自悟、技进乎道的境界,最后,做到泡茶能够随心所欲,恰到好处,并能够以茶弘道度人。道无界,艺无止,修习无疆。

第七,“知行合一”,以习茶来抵达“良知”。“知行合一”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重要思想之一。知而不行为未知,行而不知为无行,知与行密不可分。我们领悟了茶文化的精神核心和中国茶德、茶道思想,那么,茶人们就要去践行,去推广,传播正能量!在浮躁、急于求成的社会中,茶是一股“清流”,茶人们则是这股清流的引领者!在“事茶”过程中,潜心钻研、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让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同样富有,人民生活更美好。

作为茶文化的传播者,周智修研究员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国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中华茶文化传播至全世界,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这杯美好的茶。当前我国出版的茶文化相关的外文书籍少之又少,周智修研究员希望能够集大家的力量,共同创造一批高质量的外文茶文化相关系列书籍。而这一套《习茶精要详解》也正在翻译中,在不久的将来将出版英文版,向世界各地传播。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