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园防害

找到约85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十四五”专题7,茶园绿色防控“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

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是基于茶园病虫草害发生规律,遵循综合治理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生态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并结合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达到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在保障茶叶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茶叶质量安全、保护茶园生物多样性、减少茶园环境污染。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是我国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技术支撑。

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 5 年中对茶园主要有害生物的命名和生物学特性有了一些新认识,这为发展新的绿色防控技术奠定了基础。同时高效性诱剂、窄波LED杀虫灯、黄红双色诱虫板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茶园化学农药选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国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茶园化学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


“茶园害虫高效绿色防控技术”介绍

◆ ◆ ◆

一、“十三五”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主要进展

1. 茶园主要有害生物的命名变更与生物学研究进展(1)对茶树主要病害病原鉴定开展了大量工作

茶树炭疽病是我国茶树重要的叶部病害,但对其病原菌归属一直存在争议。2012年起,我国学者就茶树炭疽病、云纹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开展了大量工作。利用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形态学特征和致病性验证,共从茶炭疽病叶、茶云纹叶枯病叶,主要是炭疽病叶,分离得到 18 种炭疽菌。目前研究显示,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均由炭疽菌属真菌引起,同时果生炭疽菌、胶孢炭疽菌等可同时引起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

虽然目前我国学者就茶树炭疽菌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目前存在以下 3 个问题亟待澄清。其一,茶云纹叶枯病和茶炭疽病的症状完全不同,这两种茶树病害病原不应大量重复;其二,我国学者有关茶炭疽病病原菌的研究结果与日本学者的并不一致;其三,目前国内研究鉴定出的近20种茶树炭疽病病原菌是否都可引发茶树炭疽病,还有待确定。

(2)茶园主要害虫生物学研究进展

“十二五”期间,明确了过去统称的“茶尺蠖”包含茶尺蠖 Ectropis obliqua 和灰茶尺蠖 E.grisescens 两个种。“十三五”期间又开展了2种尺蠖的杂交和地理分布研究。杂交研究显示,灰茶尺蠖、茶尺蠖两近缘种间存在着不对称的交配作用,且其混合群体后代的发生量会明显减少,其中灰茶尺蠖对茶尺蠖的生殖干扰作用更为明显。这进一步证明了灰茶尺蠖、茶尺蠖是两个种。

继茶园首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 Empoasca vitis更名为小贯小绿叶蝉 E. onukii 后,“十三五”期间又进一步明确了小贯小绿叶蝉为茶园叶蝉优势种。全国范围的采样鉴定显示,茶园叶蝉包括小贯小绿叶蝉、锐偏茎叶蝉 Asymmetrasca rybiogon、拟小茎小绿叶蝉E. paraparvipenis、波宁雅氏叶蝉Jacobiasca boninensis 等近 10 个种。但小贯小绿叶蝉发生最普遍且数量最多,占总检视样品的98.53%。此外,相关生物研究显示:茶小绿叶蝉仅凭视觉就可辨别茶树叶片的老嫩程度,叶片的光谱组成和反射光强度是重要指标。

(3)茶园杂草无效名录修订

2019年,吴慧平等收集整理了1959—2018年茶园杂草种类的报道文献,并结合实地调查,确认了中国已报道茶园杂草名录759条,其中存在无效名录517条。无效名录主要集中于 1959—2012 年期间的文献中,成因主要为未使用拉丁名、中文种名异名同种和拉丁文种属名不明等。这些无效名录中,修订转化 331 条有效名录。同时新增 170 条有效名录。目前,中国累计报道茶园杂草种类 412 种,分属 72 科 251属。其中,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繁缕Stellaria media、白茅Imperatacylindrica 为茶园优势杂草。这为中国茶园杂草种类统计、分布研究和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部分茶园优势杂草

2. 茶树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发展迅速

(1)以性诱剂为代表的化学生态防控技术已成为茶园绿色防控的重要技术组成

2016年成功鉴定出了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性信息素成分,初步明确茶尺蠖性信息素特有组分是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求偶通讯种间隔离的化学基础。随着灰茶尺蠖性信息素的正确鉴定,其高效性诱剂被研制出来。全国范围开展的对比试验显示:灰茶尺蠖高效性诱剂的诱蛾效果是市面原有产品的 4~264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配合性诱剂使用的缓释载体、诱捕器以及放置密度等,建立了灰茶尺蠖性诱杀防治技术。该技术诱杀一代灰茶尺蠖雄蛾,防效达50%;连续诱杀两代,防效可达70%。此外,利用化学生态学原理,在茶树害虫引诱剂、驱避剂、诱抗剂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2)茶园物理诱杀技术越发精准、高效

杀虫灯、粘虫色板是茶园常用的害虫物理诱杀技术。但茶园常用的频振式杀虫灯、黄色诱虫板诱虫谱广,对茶园天敌昆虫有较大误杀。通过研究灰茶尺蠖、茶小绿叶蝉等茶园主要害虫和茶园主要天敌对不同单色光的趋性,明确了茶园主要害虫、天敌的趋光特性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 LED 灯光色纯的优点,提出发射峰值波长为385 nm和420 nm的窄波LED杀虫灯。

12个省份的验证试验显示:相对于频振式电网型杀虫灯,天敌友好型 LED 杀虫灯对主要害虫诱杀量提高127%,对茶园天敌的诱杀量降低40%。同时,在了解了夜间害虫、天敌活动节律差异后,为进一步避免误伤天敌昆虫,窄波LED杀虫灯仅在日落后3 h工作。茶小绿叶蝉与茶园主要天敌的趋色反应也不一致。在明确了差异后,经不断设计尝试,提出可生物降解的黄红双色诱虫板。该色板含黄、红两种颜色,黄色用来引诱茶小绿叶蝉、红色用来驱避天敌昆虫。2018年在全国23个地区的验证试验显示,与市售黄色色板相比,夏、秋季黄红双色诱虫板对茶小绿叶蝉的诱捕量分别提升 29%、66%,对天敌的诱捕量分别平均下降 30%、35%。窄波 LED 杀虫灯、黄红双色诱虫板实现了茶园害虫诱杀的精准化、高效化,保护了茶园生态环境,已应用超 1 万 hm² 和0.67万hm² 。

诱虫板、天敌友好型LED杀虫灯在茶园中的应用

(3)茶园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稳步发展

为提高病毒对灰茶尺蠖的防治效果,进行了高效毒株筛选。高效毒株Q4对灰茶尺蠖致死率比原毒株提高51.5%,致死中时间缩短1.5 d;对茶尺蠖致死率与原毒株相同,但致死中时间缩短1.6 d。从斜纹夜蛾罹病死亡的4龄幼虫尸体中分离出的 1 种新型细菌杀虫剂“短稳杆菌”,它对多种鳞翅目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可达90%,且速效性好,已成为有机茶园鳞翅目害虫防治的有力武器。研制出用以防治茶小绿叶蝉、茶棍蓟马的植物源农药“茶皂素”,2次用药或与印楝素混合施用,防效可达 70%。茶园释放捕食螨胡瓜钝绥螨防治茶橙瘿螨、茶跗线螨等茶园害螨获得成功,防治效果可达 80% 。同时,针对炭疽病、白星病、轮斑病等茶树主要病害,筛选出木霉菌、紫苏提取物、薄荷提取物、香茅草挥发物等具应用前景的生防资源。

(4)茶园绿色除草技术的发展

当前茶园人工除草劳动力短缺、除草技术匮乏,茶园草害问题日益突出。借鉴果园成熟除草技术,经优化、改进,提出了防草布覆盖除草技术和鼠茅草以草抑草技术。防草布由聚丙烯或聚乙烯扁丝编织而成,透气、透水、强力高、耐老化,克服了地膜易破损、不透气等缺点。茶园行间覆盖防草布,夏季杂草防治效果可达到 100%。鼠茅草是一种耐严寒而不耐高温的草本绿肥植物,可通过竞争生长抑制、枯草覆盖控制杂草生长。茶园间作鼠茅草,杂草防效达 80%。此外,防草布具有较好的保水作用、冬季保温作用,可以促进茶树的萌发和生长;鼠茅草可降低茶园土壤容重和紧实度,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与人工除草相比,这两项绿色除草技术可节省成本 32%~54%,已在安徽、贵州、湖北、浙江等省示范应用。

茶园间作鼠茅草技术(5)茶园化学农药选用体系得到完善,吡虫啉、啶虫脒等高水溶性农药使用明显减少

筛选出虫螨腈、茚虫威、唑虫酰胺等高效低水溶性农药,用以替代吡虫啉、啶虫脒等我国使用量大且普遍的高水溶性农药。茶小绿叶蝉不同地理种群对10多种农药的敏感性测定显示:筛选出的高效低水溶性农药对茶小绿叶蝉毒力最高。经 5 年示范推广,高效低水溶性农药已成为我国茶园用药的主要品种,茶叶中高水溶性农药吡虫啉、啶虫脒检出率均大幅降低。2020年,茶叶中吡虫啉、啶虫脒检出率分别为25.5%、16.0%,相比2016年下降约30个百分点。这极大降低了饮茶者的农药摄入风险。

(6)绿色防控的示范推广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国家茶叶产业体系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下,我国各产茶省均根据自身病虫害实际发生情况,通过集成高效性诱剂、窄波LED杀虫灯、黄红双色诱虫板、高效生物农药、高效低水溶性化学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了相应的茶树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至 2020 年,全国以高效性诱剂、窄波 LED 杀虫灯、黄红双色诱虫板为核心技术的茶园绿色精准防控示范推广面积已超1.3万hm² ,示范区化学农药平均减施达76.0%,茶叶产量略有增加,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明显,茶农收益得到增加。

二、“十四五”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1. 未来防治压力主要来自茶树小型害虫,相关基础研究需加强

由于已有性诱剂、病毒等高效化学农药替代技术,目前灰茶尺蠖、茶尺蠖、茶毛虫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压力不是太大,而茶小绿叶蝉、茶棍蓟马、茶网蝽、盲蝽、食叶甲虫等小型害虫的防治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茶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园重要害虫,但始终缺乏高效无害化的防治技术。同时近年来,茶棍蓟马、茶网蝽、盲蝽、食叶甲虫等区域暴发性害虫的发生范围逐步扩大、程度逐步加重,且缺乏防治技术。过去主要在贵州茶区发生的茶棍蓟马,目前在浙江、江西、江苏、湖北、湖南等省均有严重发生;茶网蝽已从西南茶区逐步向东扩散,传入汉中、安康、恩施等地,严重影响当地茶叶生产。过去对这些害虫关注较少,对其基础生物学、成灾机制还缺少了解。加强上述害虫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有助于研发防控技术、制定防控策略、消除暴发因子。

此外,随着西南茶园面积大幅增加,茶饼病、白星病、赤星病等春茶期易发的病害对我国茶叶生产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但对这些病害缺乏有效防治技术;对于我国茶园发生面积最大的茶树病害“炭疽病”,也还缺乏高效的化学农药替代防控技术。同时茶炭疽病和茶云纹叶枯病等茶园主要病害的病原仍然模糊,在命名和鉴定技术上尚存“误区”,需待研究明确。对茶树与病原菌间互作关系的研究也相对滞后。无论是对病原菌致病性还是茶树抗病性的研究,对抗病品种培育和病害精准防控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 防控技术创新将会开创茶园有害生物防治新途径

为应对挑战,必须不断创新发展茶树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在对有害生物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创新防控技术的有效途径。如在明确抗性机理的基础上,日本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改进了茶树育种技术,使得育种速度提高 1 倍以上,育种周期缩短至 10 年以下,近年来连续育成了抗炭疽病品种、抗轮斑病品种和抗桑盾蚧品种;日本茶小卷叶蛾性信息素迷向剂的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相当,但成本却比化学防治低,其研制过程中,融合了化学合成、剂型制备、微电子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

“十四五”在预测预报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远程自动化的茶园主要害虫预警测报平台,建立主要病害预测预报系统,增强茶树病虫害防控的预见性和计划性。针对茶小绿叶蝉、食叶甲虫等茶树害虫及茶树主要病害,虽然已挖掘出多种高效生物防治资源,但对这些生物防治资源的工厂化人工繁育、田间高效使用技术还需深入研究。同时利用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害虫的振动求偶特性,可创新发展物理防控新技术。化学生态学方面,要进一步扩大茶树害虫性诱剂种类并研发更加高效的使用技术,进一步发挥性信息素在茶园绿色防控中的作用;针对蓟马、网蝽、食叶甲虫等害虫,探明种内和三营养级间的化学通讯机理、茶树诱导抗性机理,研发引诱剂、诱抗剂,可为这些害虫的防控提供新手段。此外,加快建立茶树分子育种技术,培育抗茶饼病、白星病等重要病害的茶树品种,对茶园病害防控尤为重要。

3. 化学农药在未来仍将起到重要作用,需更加安全合理高效使用

化学农药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茶叶的正常生产。尤其是有害生物暴发时,化学农药可起到立竿见影的防治效果。今后一段时间内,化学农药仍将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实际生产中水溶性农药的使用占比还是较高。同时有研究显示,茶小绿叶蝉已对虫螨腈、唑虫酰胺等“十二五”期间筛选出的高效低水溶性农药产生了抗性。这就需要研究人员不断挖掘高效低水溶性农药新品种,逐步让高水溶性农药退出茶产业,并替换已产生抗性的农药。

在农药使用方面,由于劳动力短缺,植保无人飞机等高效施药器械的应用已是必然趋势,但作业效率高不一定能保证在防效、质量安全等方面满足茶叶生产需求。研究显示,无人飞机施药会显著提高茶叶中农药残留水平。因此,当务之急是从防治效果、质量安全等方面加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施药器械在茶园的应用技术研究。此外,结合智能识别、自动控制系统、高效喷雾技术,研发茶园精准高效施药装备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什么是茶园绿色控草?带你了解茶园绿色控草的技术发展与应用

我国茶园分布区域广泛,各茶区间的地形及气候不同,导致茶园杂草种类繁多,防治难度大。茶园杂草与茶树争夺空气、水分、养分、阳光等资源,同时很多杂草还是茶树病虫害的中间宿主,严重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有研究表明,不进行任何除草管理的茶园比正常除草茶园减产14.98%~19.84%。

化学除草是我国过去茶园除草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除草效果显著、成本低等优点,但长期在茶园中使用化学除草剂严重影响了茶园生态系统的稳定,也给茶叶质量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随着社会公众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加强,研究与推广茶园绿色控草技术势在必行。

一、我国茶园杂草防控技术的发展

1. 传统人工除草阶段

我国茶园早期主要依赖人工除草方式清除茶园杂草,即通过人工拔除、割除和耕除等方式除草。人工除草简单、安全,但人工需求大、投入高、工效低,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茶园除草管理要求。

2. 化学除草阶段

20世纪 60年代以后,化学除草方式逐渐在我国茶园兴起,当时茶园中常用的化学除草剂有西玛津、莠去津、扑草净、草甘膦、百草枯和茅草枯等。化学除草剂除草具有除草效果好、持效期长和成本低等优点,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茶园基本推广使用化学除草剂,化学除草成为当时茶园杂草防治的主要手段。

3. 茶园杂草绿色防控理念形成

到20世纪80—90年代,国际社会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提倡在全球范围内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茶园中使用化学除草剂的危害。为避免化学除草剂使用造成环境污染、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等问题,综合使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生态防治等方法,替代化学除草的茶园绿色控草理念开始形成。

二、我国茶园绿色控草技术应用现状

1. 机械除草

机械除草是利用农业机械设备进行除草的技术措施,是一种非化学除草方法。目前茶园常用的除草机械根据原理可以划分为耕地式除草机械和刈割式除草机械。

2. 人工覆盖除草

人工覆盖除草是指在茶园利用无生命覆盖物,如秸秆、稻谷壳、黑膜、防草布等隔绝杂草生长所需的光、热、空间等资源,从而抑制杂草生长。人工覆盖除草简单、易行、高效,是一种非常适于幼龄茶园杂草防控的措施。

3. 天然除草剂除草

天然除草剂是指以动植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抑草作用的次级代谢物开发的除草剂。与化学除草剂相比,天然除草剂在自然环境下更容易降解且毒性较小,是一种环境友好型除草剂。天然除草活性物质来源广泛,目前研究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天然活性物质较多。

(1)植物源除草剂除草

植物源除草剂是指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得到的具有除草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或将其作为先导物质进行衍生化得到的除草剂。植物源除草活性物质来源广泛,目前在全球30多科植物中已发现超过2 000 种具有抑草活性的天然物质,这些物质根据结构划分为萜烯类、生物碱类、香豆素类等。植物源除草剂具有低毒低残留、安全高效等优点,在杂草防治领域深受人们关注,但目前植物源除草剂在茶园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

(2)微生物源除草剂除草

微生物源除草剂是以微生物或其组织、代谢物为对象生产的一类除草剂。用于开发的微生物主要是植物病原微生物,目前研究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源除草剂较多。

(3)矿物源除草剂

艾敌达是目前有文献报道的一种茶园矿物源除草剂,主成分为57%的石蜡油。艾敌达是一种非选择性、茎叶触杀型的除草剂,对于1 年生、多年生阔叶和禾本科杂草,以及地衣、苔藓、蕨 类等低等植物防除效果较好。艾敌达喷施后见效时间快、施药当天大部分杂草即干枯。但目前茶园使用艾敌达除草的成本较高,因此仍难以推广使用。

4. 生物控草

生物控草指利用不利于杂草生长的生物天敌,如其他草类、农作物、食草动物来控制杂草发生和为害的方法。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产生药害、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同时生物防治比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要简便,是今后草害防控重要的研究方向。

(1)间作控草

茶园生草后,草类以一定量的生物量提前占据茶园空白生境,形成优势物种,使得杂草无法获得充足的光照、水分、空间等生长条件,从而抑制其萌发、生长。目前已有很多生草植物被引入茶园,常用的草种有禾本科类包括鼠茅草、黑麦草、百喜草 、早熟禾等;豆科类包括白三叶、平托花生、紫花苜蓿、圆叶决明、毛苕子等;同时茶园还可以间作一些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作物,如大豆、绿豆、花生、 荞麦、芋头等农作物,广金钱草、百日菊等中药材来抑制杂草的发生。

(2)昆虫控草

昆虫控草是利用具有寄主专一性的昆虫取食杂草,达到防除杂草的目的。昆虫被释放后会逐渐与杂草达成平衡,一般一经释放就可长期发挥作用。利用昆虫控草是杂草生物防控中应用最早的技术之一,但主要应用于对外来入侵杂草的防控,如利用豚草卷蛾防治世界性恶性杂草豚草。茶园中应用此类技术还未见报道。

(3)植食性动物控草

植食性动物控草利用的是一些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如鸡、鸭、鹅、羊等,利用它们踩踏、取食杂草来控制茶园杂草数量。动物控草不仅可以有效防治茶园杂草,动物粪便也可以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同时出售动物也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经济效益高的茶园控草方式。

三、展望

目前我国茶园绿色控草技术还相对落后,推动绿色、高效控草还需从思想理念、控草技术研发与完善、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

1. 改除草为控草

要摒弃茶园中“寸草不生”的传统除草观念,改除草为控草,采用生草、留草,实施“以草抑草”。加大区域杂草种类、发生规律及杂草危害分级研究,及时控制恶性杂草,合理留养对茶园危害性小、不成为优势种的杂草。

2. 推进茶园除草机械化

我国茶园地形复杂,大部分茶园建园与茶树种植欠规范,市场上的农田或果园除草机械难以直接应用于茶园,而市场上的茶园机械质量参差不齐,田间除草效果仍需评估与验证。为顺利推行茶园机械除草,必须规范建园及种植,研发茶园专属除草机械,简化茶园除草机械结构、降低整体质量、方便运输,以适应复杂地形茶园。

3. 加速天然除草剂研发

天然除草剂是环境友好型除草剂,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天然除草剂具有很好的防除茶园杂草作用,其除草效果不逊于传统化学除草剂。但目前我国天然除草剂的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研发阶段,十分缺乏商品化产品,未来应跟踪研究具有良好商品化潜力的天然除草剂产品,降低生产成本,规模化生产,使研发的产品成功商品化,再逐步在茶园中推广使用。

4. 完善间作控草技术研究

间作控草是现在茶园常用的控草方式,筛选适合茶园的间作草种和配套的应用模式是研究的重点。现在推广使用的鼠茅草、白三叶、紫云英等仍有不足。如鼠茅草的草种偏贵、需要补氮,名优茶手采茶园春季踩踏、深修剪等会影响鼠茅草下一个周期的生长等。

各茶区应根据本区域的气候特点,茶园耕作、修剪与施肥管理模式来选 择合适的茶园间作植物与模式。间作控草还需要研究间作植物的抑草机理,是否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解决机械化高效播种及配套管理等问题,从而让广大茶农更好地接受“以草抑草”的技术。

5. 建立绿色控草技术组合体系

我国茶园分布地区广、地形差异大,导致杂草组成复杂,使用单一的控草技术可能效果甚微,达不到茶园草害防控要求,因此未来研究茶园杂草绿色防控技术应根据不同地形环境茶园建立相应的技术组合模式。如幼龄茶园中可以应用覆盖与间作技术相结合的模式,即在茶行垄面覆盖防草布,行间种植鼠茅草、白三叶等。成年茶园可以在夏季、秋季轮作不同草种达到长效控草效果。同时各种控草技术还应与耕作、施肥等管理技术有机配套,形成一套完备的绿色栽培管理模式。

6. 加速茶园绿色控草技术的推广

目前茶园绿色控草技术已有较多研究,但茶园除草仍以传统人工为主,应定时开展茶园绿色控草技术知识讲座,通过明白纸、技术挂图、短视频和微信小程序等方式科普茶园杂草绿色防控知识,宣传与推广绿色控草技术。让广大茶农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真正推动绿色控草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本文节选自《中国茶叶》2022年第7期,P10-15,《茶园绿色控草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作者:左从国,罗垚,张显晨,李叶云。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以草抑草”有方:茶园间作白三叶草技术

茶园杂草种类多、草相复杂、稳定性强,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国内茶园常见杂草共达202种,分属49科163属。杂草影响茶树生长,使茶树表现出生长矮化、叶片黄化、落叶、茶树发育滞缓等。杂草还可能携带茶树病害或虫害,或成为茶树的过渡寄主,间接影响茶树的生长和发育。

“以草抑草”是贵州茶园绿色高效防控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防为先”理念的践行。在茶园中种植白三叶草,能够起到有效抑制杂草、抵抗茶树病虫害的效果。小编特整理出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茶园白三叶草与传粉昆虫-蜜蜂

茶园间种白三叶草

有效“以草抑草”

近年来,贵州大学、省植保植检站、省农科院、省土壤肥料总站的科研团队,开展了茶园“以草抑草”的系列研究和示范推广。研究针对贵州茶园杂草危害,筛选出适合茶园间作的绿肥植物,并从杂草控制效果、生态系统评价、茶叶产量测定及品质评价、增收节支等方面开展。

经过宋宝安院士带领的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团队在石阡开展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园间作白三叶草,可通过“根系化感物质抑草”、“根系和茎干生理占位控草”和“匍匐茎物理占位控草”等机制有效控制杂草。

茶园种植三叶草的控草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与清耕处理组相比,白三叶草处理组杂草种类、密度和杂草发生量均显著减少。例如,经2017年5~10月的调查,龙塘茶叶园区白三叶草处理组的杂草种类为35种,清耕处理组的种类为58种;白三叶草处理组的杂草生物发生量为16.71 g/m2,清耕处理组的杂草生物发生量为146.88 g/m2。

石阡县龙塘茶叶园区的杂草调查

茶园昆虫调查发现,白三叶草处理组天敌种类及数量显著增加,茶小绿叶蝉、茶棍蓟马等害虫数量显著减少,虫害危害程度显著降低20~35%。此外,田间调查表明,白三叶草花期长,蜜源丰富,可为茶园天敌昆虫及蜜蜂等传粉昆虫提供蜜源,显著增加茶园蜂群数量,提高茶园害虫寄生性天敌或捕食性天敌的寿命,增加茶园天敌田间种群数量,增强对茶园害虫的寄生能力或捕食能力,调控茶园益害比,有助于构建良好的茶园生态系统。

石阡县龙塘茶叶园区的茶园昆虫调查

与清耕除草或人工除草处理相比较,全年节约除草用工4~6次,亩除草用工按120元计,亩节约除草用工费用约480~720元。基于前期研究,该科学团队认为幼龄茶园间作白三叶草是一项安全、简便、经济的茶园绿色防控措施。下一步,该团队将在三叶草控草机理、茶园套种白三叶草的生态调控效应,以及茶园种植三叶草与蜂群指数间的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种三叶草之前的杂草量

种三叶草一个月后

种三叶草三个月的效果

种三叶草一年后效果

茶园间种白三叶草

技术措施

播种时期:

白三叶草种子的适宜播种时期为春播和秋播。夏季因气温高,不建议播种。春播可在3月底至4月底;秋播可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考虑茶园采茶等农事操作,建议茶园三叶草播种时间为秋播。

土壤处理:

三叶草种子小,幼苗纤细,出土力弱,苗期生长缓慢。播种前需深耕翻地,清除茶园杂草,带离茶园。平整地面,耙碎土块,使土层疏松、透气。

播种方法:

播种前将种子放入1克钼酸铵和1.5 千克水中浸泡12小时,沥干种子,用细土、黄沙或基质土搅拌混匀,进行撒播。播种深度为1~2厘米,播种后,可用细土或基质土覆盖1厘米。三叶草的理论播种量为10克/平方米,每克种子含1400~2000粒种子,每平方厘米含1粒种子即可。但生产上播种量往往大过理论播种量,原因与种子发芽率、播种效果等有关。可根据土壤等实际情况,将每亩种子播种量控制在2~3公斤。

生长管护:

苗期三叶草需补充少量氮肥,利于壮苗。对于播种前的茶园土壤没有根瘤菌的情况,可适当增加根瘤菌的菌剂或菌肥,利于三叶草根系固氮。三叶草生长2年后的土层紧实、透气性差。在春秋两季返青前,进行耙地松土,增施追肥。三叶草病虫害较少发生,偶有褐斑病和白粉病,可通过及时收割三叶草去除病害,也可施用石硫合剂等药剂进行防治。三叶草茎叶可受蚧壳虫危害,可选用矿物油等药剂进行防治。

来源:黔茶资讯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

找到约8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