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鱼叶怎么区分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茶叶的叶形太复杂,教你一招简单区分!

近日,茶友“一半是海水”给小懂提了个问题:“茶叶品种非常多,叶形也是乱七八糟,有没有一个简单又比较科学的分类?”

这个问题看起来一点不简单,茶叶树种这么多,这么多叶形,该如何归类呢?

如何辨别叶形

其实,归纳起来,茶树的叶形也不难辨别,就那么几类: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披针形。


那么怎么判定茶树的叶片到底属于哪一类呢?有一个科学而简单的计算公式:


叶形=叶长(cm)/叶宽(cm)


比值在2以下的为圆形,2.1~2.5的为椭圆形,2.6~3.0的为长椭圆形,3.1以上的为披针形。


叶长和叶宽的计量,也有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小懂做了一张图很直观,一起来看看:

依据上图,叶长,不含叶柄和叶尖;叶宽,则是叶基和叶尖对折后的中间部位。


此外,茶树叶片还有一个部位很有特点,那就是叶尖,叶尖分为急尖、渐尖、钝尖和圆尖四种类型。我们来看看图片就一目了然了。

怎么样,茶树叶尖的几种类型是不是都在图上了?快快收藏起来,哈哈!

如何判断叶种

前面说到了茶叶的叶形,除此之外,茶叶叶片的大小也很重要。而叶片大小也被用来作为判断叶种的标准。


我们都知道茶叶叶种分为特大叶种、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等类型。其实就是简单地根据叶面的面积来判断,那么,叶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判断的标准又是怎样的呢?


叶面积计算公式是这样的:


叶面积(cm²)=叶长(cm)×叶宽(cm)×0.7(系数)


具体来看,按照以上方法计算出来的叶片面积:


叶面积≥60平方厘米的,为特大叶种茶树;


叶面积≥40-60平方厘米的,为大叶种茶树;


叶面积≥20-40平方厘米的,为中叶种茶树;


叶面积≤20平方厘米的,为小叶种茶树。



大小叶种的茶叶大小差异明显


需要指出的是,测量茶树叶面积的大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选择典型环境下的叶片进行测量。同一种茶树在不同的生育环境下,叶片的大小也会有所不同,环境和肥水条件好的,叶片大而肥壮,反之,小而瘦薄。


2、必须选择成熟叶片进行测量。茶树叶片的生长需要一个过程,处于生长期的叶片大小,不能代表茶树的种性,必须选择定型后的成熟叶片进行测量。


3、多点取样,多次重复测量,求取平均值。由于叶片所处的部位不同,同一株茶树的叶片,位于树体边缘、中央、上部、下部的叶片大小是不同的。即便是同株茶树同一枝条上的叶片,也会因为着生位置不同而面积大小不同。因此,测量时,一定要做到多点取样,多次重复测量。求取平均值,以平均值为最终结论。


4、必须选取真叶进行测量。茶树的叶片,分为鳞片、鱼叶、真叶三种。鳞片状如鱼鳞,是茶树枝条上最早长出的保护性叶,寿命短,脱落快。鱼叶较鳞片大,比真叶小,是茶树新梢上抽出的第一片叶子。真叶是继鱼叶以后长出的叶片,人们通常所说的茶树叶片就是真叶。鳞片和鱼叶不是典型叶,不能代表茶树的种性。应选择真叶进行测量。


参考资料:

《茶树栽培技术》,姚美芹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本文授权转载自【懂茶帝】

茶叶的叶形太复杂,教你一招简单区分!【建议收藏】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客观。


近日,茶友“一半是海水”给小懂提了个问题:“茶叶品种非常多,叶形也是乱七八糟,有没有一个简单又比较科学的分类?”


这个问题看起来一点不简单,茶叶树种这么多,这么多叶形,该如何归类呢?

如何辨别叶形

其实,归纳起来,茶树的叶形也不难辨别,就那么几类: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披针形。


那么怎么判定茶树的叶片到底属于哪一类呢?有一个科学而简单的计算公式:


叶形=叶长(cm)/叶宽(cm)


比值在2以下的为圆形,2.1~2.5的为椭圆形,2.6~3.0的为长椭圆形,3.1以上的为披针形。


叶长和叶宽的计量,也有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小懂做了一张图很直观,一起来看看:

依据上图,叶长,不含叶柄和叶尖;叶宽,则是叶基和叶尖对折后的中间部位。


此外,茶树叶片还有一个部位很有特点,那就是叶尖,叶尖分为急尖、渐尖、钝尖和圆尖四种类型。我们来看看图片就一目了然了。

怎么样,茶树叶尖的几种类型是不是都在图上了?快快收藏起来,哈哈!

如何判断叶种

前面说到了茶叶的叶形,除此之外,茶叶叶片的大小也很重要。而叶片大小也被用来作为判断叶种的标准。


我们都知道茶叶叶种分为特大叶种、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等类型。其实就是简单地根据叶面的面积来判断,那么,叶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判断的标准又是怎样的呢?


叶面积计算公式是这样的:


叶面积(cm²)=叶长(cm)×叶宽(cm)×0.7(系数)


具体来看,按照以上方法计算出来的叶片面积:


叶面积≥60平方厘米的,为特大叶种茶树;


叶面积≥40-60平方厘米的,为大叶种茶树;


叶面积≥20-40平方厘米的,为中叶种茶树;


叶面积≤20平方厘米的,为小叶种茶树。


大小叶种的茶叶大小差异明显

需要指出的是,测量茶树叶面积的大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选择典型环境下的叶片进行测量。同一种茶树在不同的生育环境下,叶片的大小也会有所不同,环境和肥水条件好的,叶片大而肥壮,反之,小而瘦薄。

2、必须选择成熟叶片进行测量。茶树叶片的生长需要一个过程,处于生长期的叶片大小,不能代表茶树的种性,必须选择定型后的成熟叶片进行测量。

3、多点取样,多次重复测量,求取平均值。由于叶片所处的部位不同,同一株茶树的叶片,位于树体边缘、中央、上部、下部的叶片大小是不同的。即便是同株茶树同一枝条上的叶片,也会因为着生位置不同而面积大小不同。因此,测量时,一定要做到多点取样,多次重复测量。求取平均值,以平均值为最终结论。

4、必须选取真叶进行测量。茶树的叶片,分为鳞片、鱼叶、真叶三种。鳞片状如鱼鳞,是茶树枝条上最早长出的保护性叶,寿命短,脱落快。鱼叶较鳞片大,比真叶小,是茶树新梢上抽出的第一片叶子。真叶是继鱼叶以后长出的叶片,人们通常所说的茶树叶片就是真叶。鳞片和鱼叶不是典型叶,不能代表茶树的种性。应选择真叶进行测量。

参考资料:

《茶树栽培技术》,姚美芹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喝茶审评看叶底,好比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我吃到一条鱼,觉得鱼肉味道很鲜美,吃完后翻了一下鱼骨作了记录:整条鱼骨外形完整、鱼刺排列整齐,泛瓷白色,手感坚硬,手指被鱼刺扎到有刺痛感.......

你肯定会说:你没病吧?吃饱了撑的吧!

哎,你说对了,我们现在的茶叶审评就是这么干的。

你去看,但凡学过茶叶审评带证的,在茶叶审评报告的最后都会写上类似这样的内容:叶底鲜活有光泽、肥壮匀称,色黄绿,手感柔软有弹性......

茶都喝好了,还写这样无关痛痒的废话干嘛呢!

有人说,从叶底可以看出很多信息?

能看出什么信息?

信息都在茶汤的香气和滋味里了好吧!

你都已经榨干了它的灵魂,难道还有必要作个“尸检报告”吗?

龙井茶有炒豆香、板栗香,说明采制天气晴好、杀青火候到位;有青臭气、寡淡无味说明是雨水茶。

安吉白茶泛青竹香、滋味鲜爽是高山茶;有鱼腥味、口感淡薄是大田里化肥施的过多或雨天茶。

红茶泛薯香是入门级,有花果香是好茶;有青味是发酵不到位、有沤味是发酵过头、反酸是茶叶返潮。

好的生普有苦有涩但能迅速化作回甘,杯盏泛花蜜香;差的生普有怪味,苦涩不化、难以下咽。

好的武夷肉桂有花果香、有山场气息、有坑涧韵味且耐泡;差的肉桂只有火香,且味苦涩不耐泡。

好的水仙香气悠长、口感细腻、木质味浓郁且耐泡,差的水仙香气浅薄、滋味寡淡索然无味。

安化黑茶里能喝出浅沤味、松烟香是对的,这是加工时经过热揉渥堆和七星灶烘烤留下的痕迹,反之则不是地道安化茶.......

但凡天下茶,好喝就继续喝,不好喝就倒掉,你还看什么叶底?

明前茶、还是雨前茶;春茶、还是秋茶;高山茶、还是低海拔茶;正岩茶、还是洲茶;古树茶、还是台地茶。茶中所含的一切信息都可以在品饮的过程中都体现出来,你看叶底有何用?

有人说,茶叶审评技能是给茶厂、茶企业的工作人员用的,这点我相信,茶企的茶叶需要拼配、匀兑,尽力做到口感接近、品质统一。

好吧,茶厂、茶企业审评人员怎么评我们不知道,我只看到现在满大街的各级评茶师们,在喝茶时都在用填鸭式的茶叶审评方式和专用术语对茶叶进行评头论足。

不管是初级评茶员,还是高级评茶技师为某款茶写评鉴报告时都是一样的内容,比如:色泽翠绿、较翠绿、尚翠绿;外形匀称、较匀称、尚匀称;香气馥郁、较馥郁、尚馥郁;滋味鲜爽、较鲜爽、尚鲜爽;茶汤明亮、较明亮、尚明亮等模棱两可的形容词。

这是许许多多各种等级的评茶师们日常品茗时的机械填鸭式表格

这是日常喝茶啊,又不要你拼配、匀兑,我真不知道他们证书的等级高低是靠什么来区分的?那些动不动在自己头衔上写上国家一级评茶师等字样的人,其实只是学会了做几道填空题而已。

三教九流的评茶水平,你属哪一型?请对号入座——点击浏览

我不喜欢填鸭,更愿意用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来描述,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看得懂的方法来写茶评,简单、实用、贴近最真的感受。

比如喝到一款荒野黄茶,我会这样写品鉴报告:

干茶紧瘦盘曲,乌褐间白毫,泛烟丝、小车麻油、成熟的玉米香,极其诱人。

取干茶5克,投120ml盖碗,沸水细水打圈冲泡,第一泡30秒出汤,汤色淡黄清亮,茶汤甘甜醇厚、柔顺至极,汤含青甘蔗皮的甜香,杯底泛蜜香。

第二泡10秒出汤,汤色金亮,碗盖泛丁香花、杉木叶、玉米汁、木槿花的混合香,甚是开胃。茶汤柔顺,甘中带辛,微苦中泛甜,生津如泉涌,那内功让人不得不贪杯。

第三泡12秒出汤,汤色浅黄透亮,茶汤入口肥美鲜爽甘甜,荒野茶特有的辛香与滋味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般舒畅让人欲罢不能。

第四泡15秒出汤,汤色金黄透亮,茶汤入口仿佛是浅浅的蜜糖水般浓稠醇厚,加上那微微的苦与涩,将口腔对茶汤的欲望控制的死死的。杯底泛浅蜜香和盛开的木槿花香。

第五泡25秒出汤,碗盖带汤闻泛淡雅的米兰、小叶女贞、杉木叶、木槿花的混合香。茶汤甘甜醇厚,生津极快,舌尖微泛涩,如同练了10年的太极推手,绵里藏针,功力非凡。

第六泡30秒出汤,滋味依旧甘甜,涩感蔓延到舌头中部,水味不易觉察,随着一声饱嗝上来,总算有了歇息一下的满足感。

用保温杯减少投茶量闷泡口感也能让你喜出望外,一杯可以保证你半天的续命。

茶是饮品,我们所追求和享受的无非就是它的香气和滋味而已。我一直认定盲人评茶最中立、最精确,他们不受花花世界的干扰,细心静品一款茶的各种香气、滋味与真谛。

而我们正常人却常常被所看到的外表所迷惑,被教条主义所禁锢。

很多时候,形状不好的未必不是好茶,高山茶比起大田里的茶要难看很多,但却好喝;

色泽绿的茶未必是好茶,翠绿鲜活非常漂亮的竹叶青肯定没做干,极其难喝;

茶芽叶细嫩的未必是好茶,绝大多数茶叶的香气和甜度是要靠叶片和叶茎所积累的。

但你看当下绿茶流通市场里,无论茶企、茶商、还是消费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外貌协会”,茶叶只要形状好看、颜色好看,只有好看才能卖上好价钱,这变成他们制作、销售时的硬道理。至于好不好喝不重要,因为消费者也是“看脸”(外相)漂不漂亮,内在的东西又有多少人懂。

这就造成了一个奇葩又无奈的怪象:中看不中喝的茶叶大家趋之若鹜,好喝不好看的茶叶却无人问津。

能体现茶叶本质的排列应该是:香、味、色、形。

而现在已经本末倒置了。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喝茶这件事:味道才是王道,其他都是狗屁。

——作者:书卷弯刀,独立茶人,不止于茶。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