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翠芽毛尖对比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2022年12月,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叶品牌建设专业委员会和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等机构联合组建课题组,继续开展第十四次“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公益课题研究 (评估对象邀请不包含我国港、澳、台地区)。

一、数据分析

参与本次评估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共133个。课题组依据“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采用科学、系统、量化的方法,经过对品牌持有单位调查、消费者评价调查、专家意见咨询、海量数据分析,最终获得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共计118个。

本次获得评估的118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其品牌所在的地域范围覆盖全国四大茶区16个省(市、自治区)。以浙江省为代表的江南产区品牌数量最多,共66个,占获评品牌数的55.93%;其次,是以四川省为代表的西南产区,有21个,占17.80%;再次,是以福建省为代表的华南产区,共18个,占15.25%;以山东省为代表的江北产区,共13个,占11.02%。数据可见,除江南产区外,其余各茶区获得本次评估的品牌总数占比均低于20%。从省域来看,浙江省是全国范围内参评品牌数量最多的省份,共参评20个,而后依次是福建省、安徽省和湖北省,分别为16个、13个、11个,其余各省参评数量均在10个以内。

根据茶类统计,绿茶类品牌有76个,红茶类品牌共18个,乌龙茶类品牌有7个,黑茶、黄茶、白茶类品牌分别为6个、3个与2个,再加工茶与其他类型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各有1个。另外,本次获评的品牌中,绿茶与红茶比例各占一半的品牌共计4个,本次统计将这4个品牌与再加工茶品牌一同归入其他茶类品牌。根据本次获评品牌不同茶品类的区域分布来看,绿茶类品牌数量最多的是浙江省,共计10个;红茶类品牌数量最多的是福建省和湖北省,均为3个;乌龙茶类和白茶类品牌数量最多的均为福建省,分别为7个和2个;黄茶类品牌数量最多的是安徽省,为2个。

根据CARD模型,品牌价值=品牌收益×品牌忠诚度因子×品牌强度乘数。本文依据CARD模型中各项指标,对本次获得评估的118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进行针对性的数据分析。

1. 品牌价值:整体呈现上涨趋势,高于50亿元的品牌数量创新高

品牌价值是品牌建设成效的综合体现。本次获得评估的11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为3 116.98亿元,单个品牌最高值为82.64亿元。与2022年评估结果相比,单个品牌最高值提升了3.59亿元。

进一步比较近3年来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与增长率可见,2021年为22.18亿元和10.39%,2022年为23.15亿元与4.37%,2023年为26.41亿元与14.08%。数据说明,近年来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呈逐年递增趋势。

根据品牌价值大小区间分布可见(表1),本次评估中品牌价值超过50亿元的品牌有9个,占7.62%,分别为西湖龙井(82.64亿元)、普洱茶(82.21亿元)、信阳毛尖(79.84亿元)、潇湘茶(69.10亿元)、福鼎白茶(60.70亿元)、洞庭山碧螺春(53.05亿元)、大佛龙井(52.33亿元)、安吉白茶(52.06亿元)、武夷山大红袍(51.81亿元)。浙江省的安吉白茶与福建省的武夷山大红袍两个品牌的品牌价值首次突破50亿元。品牌价值处于20亿~50亿元的品牌数量最多,为57个,占48.31%;品牌价值处在10亿~20亿元之间的品牌为28个,占23.73%;品牌价值在10亿元以下的品牌有24个,占20.34%。

数据表明,本次评估中,品牌价值≥50亿元的品牌数量及所占比重较往年有所增长,尤其在品牌数量上有了明显突破。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及增长率也再创历史新高。所有获评品牌的品牌价值均高于1亿元。这说明,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整体建设在不断进步,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效。

2. 品牌收益:个别品牌收益增长较快,两种发展模式各有千秋

品牌收益,指的是在剔除生产环节的劳动收益,结合市场交换完成的最终零售价格,并充分考虑茶叶产品在再生产环节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以连续3年的数据统计得出的由品牌本身带来的收益,其计算公式为:品牌收益=年销量×(品牌零售均价-原料收购价)×(1-产品经营费率)。

如图1所示,近3年来,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呈现“高-低-高”的曲线递增趋势,2023年较2022年的增长率有所回升。本次获得评估的118个品牌,其平均品牌收益为16 362.75万元,比2022年增加了1 777.62万元,增长率为12.19%。其中,品牌收益最高的是福鼎白茶,达到了55 419.00万元。

从省域比较来看,云南、广西、广东、河南和贵州5省(自治区)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均达到了2亿元以上。山东省与重庆市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相对较低,均不足亿元,分别为7 916.99万元、6 624.46万元(表2)。

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是每千克茶叶的品牌溢价能力的直观体现。本次有效获评的118个品牌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为96.76元/kg,较2022年获评品牌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增加了8.22 元/kg,增幅为9.28%。

从省域比较数据来看,江苏省蝉联榜首,获评品牌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为674.29元/kg。排名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浙江省和安徽省,分别为213.80元/kg和55.49元/kg。数据显示,江苏省、浙江省获评品牌的单位溢价能力相对较强。其中,来自江苏省的洞庭山碧螺春、镇江金山翠芽分别以2 333.00元/kg与1 208.89元/kg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带动了江苏省整体平均水平;浙江省以武阳春雨(999.35元/kg)、西湖龙井(967.66元/kg)、径山茶(890.77元/kg)和缙云黄茶(624.22元/kg)等品牌提升了浙江省获评品牌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其余各省域获评品牌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相对不高,均低于60元/kg,其中,云南省获评品牌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最低,仅为2.57元/kg。

从表3可见,本次获评品牌的品牌收益位于前10的品牌中,浙江省的品牌数量最多,共有3个;其次是福建省,共2个;河南、云南、湖南、贵州和江苏各1个。本次评估结果显示,贵州省的湄潭翠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首次进入了品牌收益前10位,为29 987.86万元,较2022年(25 446.45万元)增加了4 541.41万元,增长率为17.85%,该品牌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也从2022年的48.38 元/kg增加至56.83元/kg。

具体分析本次获评品牌的品牌收益位于前10的品牌可见。2023年,福鼎白茶的品牌收益排名第一,达55 419.00万元;洞庭山碧螺春的品牌收益为29 373.04万元,排名虽位列第十,但其单位销量品牌收益高达 2 333.00 元/kg,可见其单位溢价能力极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潇湘茶、普洱茶和信阳毛尖,这3个品牌的品牌收益均在35 000万元以上,但品牌单位销量收益不足10.00元/kg。数据说明,这3个品牌主要采取规模化经营、“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以此提高整体品牌收益,但单位销量价格较低;而洞庭山碧螺春等品牌则以高单位溢价能力取胜。

从单位销量品牌收益(表4)可见,洞庭山碧螺春单位销量品牌效益最高;镇江金山翠芽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排名第二,达到了1 208.89元/kg;第三为武阳春雨,单位销量品牌收益999.35元/kg;从省域进行比较可见,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位于前10的品牌中,来自浙江省的品牌数量最多,共有4个;其次是江苏省,共3个;贵州省、江西省、山东省各1个。从生产的茶类比较可见,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位于前10的品牌,均只生产绿茶或以绿茶为主,其中,长清茶区域公用品牌旗下绿茶和红茶平分秋色。

综合考量品牌收益、单位销量品牌收益的数据表现可见,目前,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基本呈现两种特征。一是以规模取胜,通常以扩大茶园面积、提高茶叶产量、提升茶叶销量,从而增加品牌收益;二是以溢价取胜,通常在茶叶种植面积与产量等方面缺少“量”的优势,便深耕独特的品种、品质、文化与体验等,以此提高茶叶品牌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实现品牌高位溢价。两种模式,各有千秋。但两者如果均能够找到更适当的规模、溢价空间,均可以进一步提高品牌溢价能力。

3. 品牌忠诚度:品牌市场价格整体平稳,个别品牌波动较大

品牌忠诚度因子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及忠诚程度。该因子侧重于测算价格波动对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在CARD模型中,品牌忠诚度因子=(过去3年平均售价-销售价格标准差)/过去3年平均售价。产品售价越稳定,品牌忠诚度因子越高。

在本次获评的11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885,与2022年(0.876)相比,品牌忠诚度因子虽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仅提升了0.009。这说明,茶叶平均市场售价较之前或有朝着相对稳定方向发展的迹象。

比较不同茶类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图 2)可见,我国绿茶类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最高,为0.898,较2022年(0.886)增加了0.012。尽管绿茶区域公用品牌之间的竞争如往年一般激烈,但其总体价格波动变小,品牌忠诚度因子得以上升。主要原因在于品牌市场价格具有高稳定性的绿茶类品牌在增加,而市场价格呈现不稳定性的绿茶类品牌数量在减少。白茶类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相对最低,仅为0.706,但与2022年相比,提升了0.083。主要是因为连续2年获评的2个白茶类品牌,其品牌忠诚度因子都有所提升。黄茶类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从2022年的0.730上升到了0.798,增加了0.068,黄茶类品牌连续2年获评的品牌数量为3个,其中1个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在2023年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小,另外2个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都在上升,整体带动了2023年黄茶类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提升。黑茶、红茶、乌龙茶与其他茶类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均在0.870以上,其中,乌龙茶与红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较2022年(0.876、0.874)都有小幅度增长,分别增长0.005与0.002;黑茶区域公用品牌比2022年(0.881)下跌了0.015。

比较近3年获评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大小区间分布(表5)可见,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98及以上的品牌共6个,占获评品牌数量的5.08%,较2022年增加了1.91个百分点;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95至0.98之间的品牌数为17个,占14.41%,与2022年数量一致,占比高0.92个百分点;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90至0.95之间的品牌为38个,占32.20%;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80至0.90之间的品牌个数为41个,占34.75%,比重基本与2022 年(34.13%)持平;品牌忠诚度因子小于0.80的品牌数共计16个,占13.56%,较2022年(14.29%)下降0.73个百分点。由表5可见,与2022年相比,2023年获评品牌总体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得到提升;但与2021年相比,本次获评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位于尾部的品牌数量与比重仍较大。这说明,获评品牌的整体价格波动虽有所减弱,但尚未恢复到2年前的水准。

同时,数据显示,本次获评的个别品牌,其品牌忠诚度因子达到了1。这意味着,该品牌的市场零售价在过去3年中几乎未发生任何变化,价格相当稳定。该数据同时反映出,该品牌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如成本、季节、物价、市场走势等) 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节。也就是说,虽然生产、营销等成本在增加,但产品的品牌溢价却没有进一步产生。另一方面,数据同时显示,2023年品牌忠诚度因子最低的品牌是福鼎白茶,为0.564,主要原因是近3年福鼎白茶市场零售价格大幅上涨,对品牌忠诚度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相较于2022年(0.403),福鼎白茶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已有所回升,说明价格上升正在进入相对稳定向前时期。

品牌建设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品牌忠诚度是一个品牌获得持久生命力的重要指标。品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顾及消费者感受,保持相对平稳上升的价格趋势,是品牌建构起消费者心中良好形象、获得消费者信任的重要条件。唯有稳步前行、有效掌握定价权,才能使一个品牌走得稳健,走得长远。

4. 品牌强度:品牌发展力有所下降,高品牌价值的品牌需提升好感度

品牌强度及其乘数是一组能够体现品牌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因子,由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 (统称“品牌强度五力”)等5个二级指标构成,这是对品牌强度高低的量化呈现,同时体现出品牌未来持续收益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大小。

根据统计结果,本次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乘数为18.19,比2022年(18.14)略有提升。品牌强度乘数最高的品牌仍是普洱茶,为19.94,但比2022年(20.00)略有下降。本次评估中,普洱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带动力101.07、品牌资源力102.75、品牌经营力89.58、品牌传播力114.94和品牌发展力85.78;其中,普洱茶的品牌带动力与品牌传播力是本次获评品牌的最高值。可见,普洱茶的高品牌强度主要得益于其广泛的区域规模产业资源及其普遍的知名度。

如图3可见,本次获评品牌的“品牌强度五力”平均值分别为品牌带动力84.13、品牌资源力86.19、品牌经营力84.27、品牌传播力81.29和品牌发展力79.43,与2022年相比,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和品牌传播力分别增加了0.05、0.36、0.43和0.74,但品牌发展力下降了0.49。横向比较,118个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资源力最高,而平均品牌发展力是唯一一个不足80的指标。

品牌发展力主要考察的是品牌保护、市场覆盖、生产趋势与营销趋势等4个方面的指标。茶叶基建、改造的投入,茶树品种、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品牌的持续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图4所示,根据品牌价值大小划分,比较品牌价值前10位、前50位、前100位以及获评品牌整体的平均品牌发展力以及其近3年的平均基建、改造和平均品种、技术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可见,平均品牌发展力从左至右依次降低,即位次越靠前的品牌其品牌发展力越强。比较品牌价值位于前10位、前50位、前100位和整体品牌4个层级品牌的平均品牌发展力与基建、改造和品种、技术研发投入之间的基本关系可见,品牌价值前10位的获评品牌近3年的平均基建、改造和平均品种、技术研发投入均不高,分别仅为7 763.67 万元和2 776.67万元。数据反映,品牌价值相对较高的品牌,其资金投入已经从基建和研发逐渐过渡到品牌营销、品牌保护、市场覆盖等方面。这说明,这些品牌在以往注重生产性投入的基础上,已经着眼于与消费市场的互动投入、品牌营销与品牌保护的投入。但整体而言,获评品牌在品牌保护、市场覆盖、营销趋势等方面的品牌发展性投入不高,因此,导致了平均品牌发展力不足80的情况。

图3显示,除品牌发展力之外,本次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也相对较弱。品牌传播力由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构成,该项指标直接关联一个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互动、品牌的传播推广工作成效。比较品牌价值前10位、前50位、前100位和整体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以及近3年来平均品牌宣传与推广投入,如图5所示,平均品牌传播力从左至右依次降低,分别为96.33、87.85、82.42和81.29。可见,品牌价值前10位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远高于后面3组的平均值。同时,近3年平均品牌宣传与推广投入从左至右也呈现依次下降的特征。数据表明,高品牌价值的品牌在品牌宣传与推广上的重视程度更高,投入金额也越大,品牌传播推广工作成效也更为显著。

进一步对品牌传播力的二级指标进行比较,如图6所示,品牌价值位于前10的品牌的平均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分别为114.20、93.63和83.99,品牌价值位于前50位的品牌的平均值分别为95.48、85.15和84.05,与品牌价值位于前100的品牌、整体品牌的平均值差异明显。尤其是平均品牌知名度,品牌价值前10位品牌较整体品牌的平均值高38.07%,高低差异明显。数据同时显示,平均品牌好感度与平均品牌知名度呈现不同趋势。品牌价值位于前10的品牌,其平均品牌好感度仅为83.99,低于品牌价值前50位品牌的平均水平,同时,4组品牌的平均品牌好感度均较为接近。值得注意的是,品牌传播力位列第一的普洱茶,其品牌知名度、认知度与好感度分别为156.51、113.33、81.81,知名度和认知度均为本次获评品牌的最高值,但品牌好感度却不及整体品牌的平均水平。品牌声誉评价数据同时显示,普洱茶过分依赖于其超高的品牌感知力(知名度、认知度)。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品牌好感度由媒体报道、消费者评价、电商平台用户反馈等因素综合而成。普洱茶等品牌的有关数据反映一个事实,虽然因其产业规模体量大、高品牌传播力等,使得其品牌价值处于较高水平,但因其以高知名度、认知度取胜,而品牌好感度相对不足。品牌好感度低会对品牌的未来产生隐患,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未来,应当加强自身品牌形象的维护,提高品牌的消费者好感度,持续提高品牌强度,为未来品牌忠诚度打下坚实的品牌声誉基础。

二、现象与趋势

1. 文化赋能,中国茶品牌迎来历史新机遇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此项申报共包含中国15个省(市、区) 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中国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中国茶制作技艺及风俗的成功申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这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保护传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更是为中国茶产业、茶文化的复兴,重新出海,回归世界茶舞台的视野,奏响了主旋律。

本次获评的118个品牌中,共有30个品牌的相关制作技艺或习俗列入非遗名录。其中,27个品牌拥有茶产品出口相关数据,比重高达九成。其他未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的88个品牌,其中59个品牌设有出口业务,占67.05%。从图7可知,近3年来,获人类非遗认证的区域公用品牌的茶叶平均出口量在逐年递增,从2020年的6 907.09 t增长至2022年的7 584.82 t,增长率为9.81%,而与2021年相比,增长率仅为0.31%。从平均出口额上看,列入人类非遗名录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近3年平均出口额从25 361.88万元提升至33 478.56万元。图7同时可见,未被列入人类非遗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近3年的平均出口量和平均出口额也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均低于列入人类非遗名录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值。总体而言,本次获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茶叶平均出口额与出口量都呈现一定的增长,说明这些品牌的茶叶产品在出口方面走势积极。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38.94 万 t,较上年增长1.54%;出口总额22.7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0.25%;出口均价5.83美元/kg,同比上年下降11.53%。可见,尽管本次评估数据显示,获评品牌的出口额和出口量均较2021年有所提升,但与海关“量增价跌总额减”的数据统计之间存有差异。数据说明,茶叶出口量增长,但茶叶出口溢价未能得到体现。此次“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为中国茶国际贸易带来新的机遇,也为我国茶叶品牌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支撑和文化品质保障。这同时也提升了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今后走向海外市场、亮相国际舞台的原产国底气。

2. 迎合数智化时代,全链路赋能新茶业

近年,我们已步入数智时代,通过数智化手段、数据库以及数据分析等,为茶产业赋能。赋能不仅体现在生产端,在市场端也同样得到充分体现。“算法”“云计算”、数智链等能够通过数字孪生,营造更具匹配性的消费场景,从而提高消费体验,反向赋能品牌再优化。

数智化为茶叶品牌的生产、运营与消费提供了良性循环的可能,尤其有利于品牌在生产端与消费端之间的信息传输、信息反馈、信息分析。当前,品牌在生产端的数字管理已逐步成熟,茶叶主体可借助物联网技术,对茶叶生产、加工、运输环节进行数智化管理,从而实现茶叶供应链端到端可视化、高效化运营,提高品牌的生产质量与效率。比如安吉白茶等品牌,其数智化建设与服务已在生产端卓有成效。但目前,针对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全生命周期的数智化管理平台,尚未有较成熟的案例。

使消费者通过数智化场景营销享受用户体验,这一切都依托于数字电商平台、数智化装备的迅速发展。像京东、天猫、淘宝等大型数字化平台早已将先进的科学数智技术融入平台,服务消费者与从业者。本次获评的11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共计有27个品牌建有天猫或京东旗舰店。调查显示,建有统一的天猫旗舰店或京东旗舰店的获评品牌,其平均品牌收益为21 629.04万元。而未建立天猫或京东旗舰店的获评品牌,其平均品牌收益为14 800.22万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同时,建有天猫或京东旗舰店的获评品牌平均品牌传播力为86.84,也比未建立天猫或京东旗舰店的获评品牌 (79.81) 更具优势。可见,充分有效运用大型数字平台能够为品牌带来更多的关注与收益。

分析本次获评品牌近3年的国内电商销售情况,如图8所示。2020年,获评品牌平均国内电商销售量为2 632.80 t,占当年度茶叶平均销售总量的15.99%,贡献了18.88%的销售额;2021年,平均国内电商销售量5 640.61 t,占 31.98%,贡献21.50%的销售额;2022 年,平均国内电商销售量下降至4 652.61 t,仅占当年度平均销售总量的23.47%,较2021年下降了8.51个百分点,但销售额比重不降反升,提高了2.57个百分点。这说明通过数字化营销,使得品牌溢价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释放。

3. 多元化探索,推动中国式茶业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报告还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共性与中国特色。当下,中国式现代化赋能茶业发展,茶业同时深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践行“三茶统筹”理念,以“茶文化筑魂,茶产业助力,茶科技赋能”之势,努力提升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结合课题组14年来的研究可见,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大致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是以西湖龙井、洞庭山碧螺春、福鼎白茶等品牌为代表的经典型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模式。这类品牌的历史渊源深厚,文脉悠长,以代代传承,书写茶叶发展篇章。这类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大多形成于历史名优茶,其茶叶种植范围受限于长期以来的地理生态区划,茶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赋能。第二种,是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采用“一县一品”,发展全县域甚至以上地区的、具有地理标志产品特征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区域公用品牌,如普洱茶、汉中仙毫、安康富硒茶等,有相当的产业规模与标准化生产基地,其茶叶种植范围与行政区划高度统一。第三种,则是近年来以天府龙芽、潇湘茶等品牌为代表的跨行政区划的整合型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模式。这类品牌以整合大区域资源为优势,打破原有的地缘疆界,汇聚多个小而散的区域子品牌,形成合力,共同面向市场。一般来说,这类模式的品牌覆盖范围较前两种广,不受制于县域、甚至地市区划的局限,可囊括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多类茶产品,建构起较为庞大的产品矩阵。

比如“潇湘茶”,2015年,经湖南省委省政府指导,开展以大湘西地区为地域范畴的茶叶公用品牌建设。2016年,组建湖南省大湘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统一产业布局、统一品牌标志、统一准入机制、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市场形象,合力打造“潇湘茶”区域公用品牌。2021年,促进会更名为湖南省茶叶品牌建设促进会,“潇湘茶”区域公用品牌实施范围扩大到全省,覆盖 45 个县(市、区),品类涵盖了绿茶 (花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以及代用茶 (如莓茶、青钱柳、绞股蓝)等。数据显示,“潇湘茶”的整合效果较为显著。如图9所示,2020年,潇湘茶相关从业人数达235万人,占品牌所在区域范围内农业相关从业人员的13.98%;2022年,潇湘茶从业人数达到300万人,占15.65%。

天府龙芽是四川省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4年,四川省政府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成立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130多家茶叶主体抱团启动品牌培育;2018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范围覆盖四川省11个设区市32个县(市、区)。天府龙芽依托促进会和川茶集团,以多方合作、协同、聚力的方式共同实施品牌战略。数据显示,从已授权许可使用“天府龙芽”品牌的2批企业(50 家)看,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1家,地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2家。

品牌的打造,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只要符合品牌发展规律,适应市场竞争逻辑,适合当地资源特征,能为当地带来品牌效益的,都值得探索。目前已长期形成或近年出现的3种模式,是实现中国式茶业现代化的3种探索路径。经典型模式,重地理、文化基础,注重地理生态及历史人文因素;产业型模式,按照“一县一品”的模式打造品牌,形成了以县域茶业为主的模式特征;整合型模式,着眼更大区域的茶业资源整合,重视品牌的营销传播,以统一形象面向市场,形成整合优势。3种模式,各有所长,也各有局限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经典型模式,重点需要解决如何利用品牌思维,结合现代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开掘文脉资源,创新产业链,构建新的品牌溢价空间等问题;产业型模式,重点需要解决适度规模、产业集群、区域空间资源整合等问题;整合型模式,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品牌整合打造模式,正“摸着石头过河”,试图通过更大规模的产业集聚,集中资源,做大做强,在品牌管理上存在着更新、更大的挑战,特别需要加强品牌运营队伍的能力建设,关注品牌旗下各县、区、市之间的关系处理,注重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品控等内部管理与自律问题。

4. 拒绝茶叶过度包装,绿色文明表征价值观

产品包装是品牌符号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产品的外在保护与储运设施,更是体现品牌核心价值的载体,是品牌个性的表达工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1年发布国家标准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23350—2021),该标准将于2023年9月1日正式实施。2022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的通知》,强调将茶叶等商品列为过度包装执法监督的重点对象,《通知》还要求,到2025年,茶叶等商品存在的过度包装等违法行为需得以有效禁止,相关企业需做到快速“瘦身”。2023年4月3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 《倡导茶叶适度包装,推动绿色文明消费》倡议书。

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产业,从产品到包装都应秉承绿色、环保、生态等理念。本次获评的11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共有105个品牌具备统一的包装应用体系,占比近九成。统一包装大多由茶叶品牌相关协会组织专业设计并指导印制。中华茶奥会关于茶叶品牌包装设计大赛上的评审标准,从环保、醒目、理解、好感、便利、文化和创新等7个方面进行考量,其中,环保作为首条细则,以提倡作品“符合节能、低碳、绿色、可再生等适应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重要的评分标准。在2022年的茶奥会赛事中,有多件获奖作品为协会选送的统一包装,如新昌县名茶协会选送的“大佛龙井”统一礼盒包装便是其中之一。

但是,因茶的文化属性和文化赋能的特殊性,茶叶过度包装问题长期以来较为严重。特别是在材质采用、空间比例等方面,豪华装较为普遍。未来,相关协会、联盟的自律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应当加强绿色包装标准建设、包装物设计,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引导茶叶企业适度包装。

三、未来建议

1. 传承与创新结合,活化“中国茶技艺习俗”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是中国茶人生活方式的展示与延续。此次申遗成功,是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如何通过传承与创新结合,活化这一重大文化遗产,成为当下及未来的重要课题。

要传承,必要注重传承人才的培养,传承技艺与相关习俗。中国茶非遗传承人普遍拥有传统、高超的制茶技艺,但大多年事已高,因此保护传承人及其技艺,应当设置各层级的相关保护工程,在传承中保护,加大力度,培养年轻一代非遗接班人,加大对新生力量的培养系统工程设计、培养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后辈接力作用,进一步弘扬中国茶技艺、茶习俗与茶文化。

中国茶产业、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同频共振。要注重研究传统技艺的现代化创新,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结合。技艺方面,既需要秉持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精神,恪守传统手艺的精髓,也需要接纳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让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进行持续改进和提升,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创新中国茶制作方式,实现守正与创新并肩。相关习俗方面,既要有标准范式的传承,同时也要有创新突破。如径山茶宴的复原,让现代人看到了唐宋风雅;而潮州工夫茶,则深入了潮汕人的生活日常,自然延续了千年茶文化。让传统习俗不止于表演,而是真正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才能活化中国茶传统文化与相关习俗,焕发其新的生命力,使其不断焕新、延续与发展。

2. 跨次元梦幻联动,品牌乘势破圈突围

数智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令茶业年轻化、时尚化发展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早在十余年前,新式茶饮便借助互联网、现代技术配合,吸引了年轻消费一族,将传统茶饮与现代生活相联,衍化出与中国传统饮茶方式不同,却比较接近于西式茶饮的新的茶空间、茶元素、茶产品、茶文化。如今,“国潮”消费来袭,新式茶饮纷纷主动回归茶的本质,推出以区域公用品牌传统中国茶为茶底的系列饮品,如“奈雪的茶”龙井系列、福鼎老白茶系列等,深受消费者追捧,在短时间内,以惊人的销量出圈,也打破了许多年轻消费者对传统中国茶的刻板印象,并达成反向“种草”的效果。《2022 年新式茶饮高质量发展报告》 调查显示,超七成的消费者表示在喝过新式茶饮之后,愿意尝试更多的传统原叶茶。

目前,我国尚有较多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生产于区域,消费在区域,尚未突破区域之疆界。而跨次元梦幻联动等方式,可以令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乘势破圈突围。其一,可积极探索与新式茶饮等新业态的跨界联动,打破次元壁,融入到年轻消费群的生活习惯中,链接传统与流行。当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与其产生联动,则能够将品牌推向年轻、时尚的大众市场。

其二,发现与及时互动,实现不同产业的横向联动。如 2022 年冬季火爆的“围炉煮茶”到2023年春出现的“围炉冰茶”,实现茶文旅的联动组合,又如“茶+酒”“茶+咖”的重新结合,“茶+教育”“茶+健康”“茶+娱乐”“茶+影视”等,不改变茶品牌本身的价值内涵,以“茶+”形式衍生多种玩法,都可以成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出圈突围的有效路径。

3. 全链路数智管理,精确设计市场策略

数字化、数智化,一字之差,但其内涵不同。数字化技术及其应用,只是当今社会的基础设施。这个时代的制胜方法,绝不仅仅是建设数字化平台,更重要的是实现数智化管理与应用。

目前,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市场定位与消费者确定,更多地依赖经验。在数智化时代,应当尽快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智化管理平台,打通从茶叶生产、流通、市场、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信息管理,实现智能化分析,这不仅可以实现茶叶生产与品质管控的精确性与高效率,更能链接生产与消费的链路,达到精准生产、精准保质、精准销售,协会可以借助管理平台以精准的消费画像指导企业展开品牌营销,从而更有效贴近与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健康化的内心需求。其次,茶品牌从业者要理解、掌握数智时代品牌传播的逻辑与规律,充分利用算法、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找到茶品牌在市场上的消费群体,描绘精准的用户画像。

目前,大量的市场调研可以通过数智化分析,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赋能。比如,根据凯度发布的《2023年十大消费者洞察趋势》,消费者的价值主张在回归理性,品牌需要减少对流量的依赖,转向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对全生命周期健康的追求。2023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发布的《女性消费力洞察报告》显示,女性消费主要集中于“深度悦己”和“注重家庭”,表现为对“品牌+国货”“绿色+健康”“个性+定制”等6个方面的消费趋势。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主体,可以依据以上消费洞察数据,引导企业结合自身产品优势,制定茶与健康、茶与女性、茶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品牌策略。为了实现数智化、全链路、精确性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各品牌主体需要调整协会成员、品牌运营者、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构,引进具有深度而精确的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

4. 借助国际共识,推广中国茶品牌个性

国际化是中国茶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近日,由安徽农业大学专家牵头,联合来自印度、英国等31位专家制定的国际标准《茶叶分类》(ISO 20715:2023)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及分类标准已获得国际共识。此前,我国茶学专家已牵头制定并发布国际标准 《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ISO 20716:2022),国际标准《白茶-定义与基本要求》(ISO 20680)也已正式获批立项。可以看到,我国茶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者等在国际茶界越来越具有话语权,也越来越获得了国际共识。中国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进一步奠定了中国茶在国际上的地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让世界看到中国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与独特的民俗魅力。借此,中国茶可以向国际市场推出“仁雅义朴”的整合品牌个性,各区域公用品牌可以同时向国际市场推出自己的品牌个性,立足中国茶本身的差异化特质,表达中国茶以及各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个性。

3年疫情,曾阻挡了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走向市场、走向国际的步伐。而今,中国茶,当以各区域公用品牌为品牌集群基础,迈步从头越,开辟更广阔的市场,提供更具品质感、美感、情感、价值感的中国茶,获得中国茶的现代化复兴。

附表 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单位:亿元)

声明:本研究中所估算之品牌价值,均基于本次有效评估得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持有单位提供的数据及其他公开可得的信息,并以“CARD模型”为理论工具与计算方法,协同数字化技术应用,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的结果。本评估所涉及的品牌只包括在中国内地注册、登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全文)

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胡晓云 李闯 魏春丽

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

课题顾问:鲁成银 黄祖辉 钱文荣

专家组成员:鲁成银 王岳飞 胡晓云 翁蔚 孙状云

课题负责人:胡晓云

课题组成员:魏春丽 李闯 杨小竹 吴蕙含 李殊燕 罗欣然 叶柯楠 刘建丽 李婧 秦嘉贤

  摘要

  本文以“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1)为理论工具,延续2010年开始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专项课题,对2017-2019三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相关调研、评估,得出2020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论,并以本次专项评估数据为基础,结合近年有关数据,分析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并对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运营者提出趋势建议:加速品牌化与数字化的双轮驱动、双化互动;推进茶叶出口,着重国际品牌传播;聚焦研判茶产业用工问题。

  关键词: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价值评估

  作者简介:胡晓云,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院长;多年从事品牌特别是区域品牌、农业品牌相关研究,邮箱:zjubrand@163.com。

  前言

  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法选择地将中国经济、世界经济推进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上。就中国的茶产业而言,茶叶的生产加工、消费渠道、出口贸易、消费需求、消费理念、品牌传播方式等等,都将面临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

  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要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在许多优势茶产区,茶产业是乡村和城镇的重要产业,甚至成为多个省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带动作用。2019年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第三部分中,我们曾专门分析了10年评估期间我国茶产业的江北产区信阳毛尖、江南产区恩施玉露、华南产区福鼎白茶、西南产区湄潭翠芽和普洱茶的系统数据,充分表明了,发展茶产业、打造茶品牌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协同作用。

  然而,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我国的茶产业发展及茶品牌运营蒙上了一层阴影。开春以来,全国各地的茶叶主产区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采茶工人短缺、销售渠道遇阻、防疫物资匮乏、转战电商经验不足等多重困难。同时,疫情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注重绿色消费理念,而茶叶是健康饮品,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并消除炎症,已得到广泛的消费共识;人们宅家时间越来越多,而茶馆等场所的外部消费将减少,礼品茶、大集团消费茶、三产延伸消费茶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家庭口粮茶消费将快速递增;人们转变了茶叶购买方式,更多地在网络上寻找好茶,过去盛行的产地体验消费、实体专卖店消费将下降,而网络消费将上升。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能否及时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以新的品牌价值观、品牌传播策略、品牌销售方式去适应新的消费环境、新的竞争格局,呼应机遇,转危为机,实现逆势增长。

  延续2010年以来十年间的研究初衷与研究方向,为了提供专业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调研成果,进而为促进全国茶产业的品牌化建设、提高全国茶产业的品牌溢价、提升中国茶产业的品牌影响力与竞争力做出专业贡献,2019年12月,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第十一次开展了“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港澳台地区除外)的专项研究。历时三个多月,评估依据浙江大学胡晓云领衔自主研发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采用科学、系统、量化的方法,经过对品牌持有单位调查、消费者评价调查、专家意见咨询、海量数据分析,最后形成相关评估结果。

  一、数据分析

  本次参评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数量达111个,获得有效评估的品牌共计98个,其中,91个品牌连续参与了2019年和2020年两轮评估。由于疫情影响,有效评估品牌数量较2019年减少了9个。

  根据茶产区分布统计,来自江南产区的有效评估品牌数量仍然占据第一位,共计55个;其它产区,按品牌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西南产区18个,华南产区16个,江北产区9个。

  从有效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类来看,由多到少依次为:绿茶类品牌70个、红茶类品牌10个、黑茶类品牌6个、乌龙茶类品牌4个、黄茶类品牌3个、白茶类品牌2个、茉莉花茶等其它茶类3个。参评品牌的各茶类数量比例,基本反映了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各茶类中的数量结构,绿茶类品牌最多,占本次有效评估品牌总量的71.42%。

  在CARD模型中,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品牌收益×品牌忠诚度因子×品牌强度乘数,本节将依据获得品牌价值的各项各级相关指标展开相关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展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现状。

  1、品牌价值:平均品牌价值首度超越20亿元但头部品牌的价值提升面临瓶颈

  根据本次评估数据所得,98个有效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总价值为1970.62亿元,较2019年有效评估的107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总价值高出71.34亿元。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为20.11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2.36亿元,增长率为13.29%,比去年的平均品牌价值增长率高出了4个百分点。平均品牌价值跨越了20亿元的门槛,这是本评估十一年来的首次跨越,令人欣喜。

  按品牌价值大小区间分布,如图1所示,在本次评估中,品牌价值位于50亿元以上的品牌有3个,分别是西湖龙井(70.76亿元)、普洱茶(70.35亿元)和信阳毛尖(68.86亿元);品牌价值位于20~50亿元之间的品牌共计39个,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39.80%;品牌价值在20亿元以上的品牌,占总体有效评估品牌的比率为42.86%,比去年高出5.48%。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跨过20亿元的门槛,加入单个品牌实现高品牌价值的行列,如赤壁青砖茶,从2017年首次参评品牌价值20.65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30.29亿元,整体增长幅度高达46.68%。同时,本次有效评估的98个品牌均在1亿元以上。这说明,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总体呈现提升状态,且突破了平均品牌价值20亿元的大关,即便是一些弱势的、小产茶区的区域公用品牌,也获得了令人欣喜的增长。

图1-2020年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价值区间分布

  从产区来看,华南产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最高,为23.56亿元;西南产区、江北产区的平均品牌价值分别为20.55亿元、20.34亿元,均在整体平均值之上;来自江南产区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为18.92亿元,尚未跨越20亿元。具体数据可见图2。

图2-2020年四大产区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比较

  比较连续参与2019、2020两度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可见,2019年,91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为18.86亿元,2020年,该平均值为20.65亿元,增长幅度达到9.49%。进一步比较四大产区中连续参与2019、2020两度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如图3所示,江北产区、华南产区的平均品牌价值增长率达到10%以上,西南产区的增长率为9.60%,江南产区的平均品牌价值增长率为9.01%。

图3-四大产区连续参评2019-2020两度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及增长率比较

  以上两组数据表明,华南产区的平均品牌价值和增长率相对领先,江南产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增长幅度、增长速度均略低于其它产区。在品牌价值前10位的品牌中,我们看到,有5个品牌来自江南产区,即西湖龙井、大佛龙井、安吉白茶、安化黑茶和六安瓜片,该5个品牌的品牌价值增长率分别为4.98%、4.92%、1.75%、12.53%和7.34%。除安化黑茶外,2020年的数据可见,其余4个品牌的品牌价值增长率均低于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尽管江南产区存在较多高品牌价值的品牌,但江南产区品牌数量基数大,品牌强弱悬殊,故平均品牌价值不高。数据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价值位于头部的一些品牌,由于其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起步早,目前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在持续提升品牌价值的问题上,已经存在一定的瓶颈,有待适应茶叶品牌竞争的新环境、茶叶消费的新趋势,寻找突破口,才能进一步提高品牌价值。

  2、品牌收益:江南产区品牌溢价能力强华南产区规模并举整体品牌收益高

  品牌收益是指剔除生产、劳动等环节产生的收益,由品牌所带来的收益部分。在CARD模型中,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收益是年销量×(品牌零售均价-原料收购价)×(1-产品经营费率)三年数据综合得出的结果,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则直观体现品牌溢价能力大小。

  本次评估中,9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为11910.68万元,比2019年增加了1332.95万元,增长了12.60%。比较产区差异可见,除江南产区外,华南、江北和西南产区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均在整体平均值之上,其中,华南产区的平均品牌收益最高,达到了13979.50万元。由图4可见,江南产区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突出,达到了96.08元/Kg,其次是西南产区(54.31元/Kg),华南和江北产区则相对较低。数据可知,江南产区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相对规模小,整体品牌收益不高,但在单位品牌溢价能力上表现突出。也就是说,相对而言,各个茶产区的品牌收益具体情况不同:有的茶产区,其各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规模效应与品牌效应并举,获得了规模优势前提下的整体品牌收益优势,但单位品牌优势却并不强;而有的茶产区,其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由于产业规模小,缺乏规模效应,但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因此,虽然整体品牌收益不高,但实际的品牌收益能力强,品牌收益高。

图4-2020年四大产区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和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比较

  图5是本次评估中品牌收益位于前10位品牌的品牌收益和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比较。

  由图可见,普洱茶的品牌收益最高,达到了40494.40万元,西湖龙井和信阳毛尖分别以38142.21万元、37259.55万元的品牌收益位于前三位。上述3个品牌的品牌收益明显高于其它7个品牌。从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比较可见,西湖龙井以高达911.80元/Kg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遥遥领先,位列第二位的安吉白茶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位126.96元/Kg,其次是大佛龙井(49.39元/Kg)、坦洋工夫(31.95元/Kg)、汉中仙毫(26.56元/Kg)。整体品牌收益最高的普洱茶,其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则仅为2.22元/Kg。尽管普洱茶的部分古树茶、山头茶存在“天价”现象,但从整体来看,普洱茶在单位品牌溢价能力上表现不高。数据说明,上述相关品牌中,有的品牌虽然产业规模不大,但单位销量品牌收益高,生产与经营者可以获得相对高的品牌溢价;有的品牌虽然产业规模大,但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低,虽然以规模取胜,整体品牌收益不低,但单位销量的品牌溢价不高。

图5-2020年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收益前10位比较

  进一步比较连续参与2019、2020两度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及增长率,如图6所示,四大产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其中,江北产区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从2019年的10344.20万元提升至2020年的11800.66万元,增长幅度达14.08%;华南产区和江南产区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0.66%和9.88%;相对而言,西南产区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增长不明显,仅提升了3.01%。可见,江北产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收益成长较其它3个产区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更为明显。

图6-四大产区连续参评2019-2020两度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及增长率比较

  本次评估可见,逾八成有效评估品牌拥有出口业务。其中,祁门红茶、婺源绿茶、政和白茶等5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以出口为主;78个品牌有少量出口,主要出口至欧美、俄罗斯、东南亚、日本、韩国、北非等国家和地区。图7可见,华南产区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平均出口至28.6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范围最广;相对而言,江北产区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出口范围较窄,平均出口6.33个国家和地区。

图7-2020年评估数据显示,四大产区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出口国家和地区数量比较

  比较出口品牌与不出口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和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如图8所示:以出口为主的品牌,平均整体品牌收益高,但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低;而不出口品牌的平均整体品牌收益低,但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有的高达175.62元/Kg。数据表明,本次有效评估的品牌中,出口品牌一般具有规模优势,而不出口品牌多为“小而美”品牌,茶产品供应量不大,但单位销量品牌收益高,品牌溢价能力强。

图8-2020年有效评估品牌中,出口品牌与不出口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和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比较

  3、品牌忠诚度因子:市场价格体系整体平稳,黑茶类价格波动相对较大

  品牌忠诚度因子(BL)指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及忠诚程度,该因子测算侧重于能否在长时间内维持稳定的价格及销售。在CARD模型中,品牌忠诚度因子=(过去3年平均售价-销售价格标准差)÷过去三年平均售价。产品售价越稳定,品牌忠诚度因子越高。

  据评估数据显示,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898,基本与去年持平(去年该因子大小为0.897)。本次评估可见,98个有效评估品牌中,品牌忠诚度因子位于0.90以上的品牌数共计58个,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59.18%。其中,品牌忠诚度因子位于0.980以上的品牌有7个,因子大小介于0.95和0.98之间的品牌共计19个,另有32个品牌的因子介于0.90至0.95之间。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90以下的品牌中,有29个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高于0.80,另有11个品牌的因子居于0.80以下,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11.23%,具体可见图9所示。数据表明,本次有效评估的98个品牌中,近六成数量的品牌拥有较稳定的市场价格。

图9-2020年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大小区间分布

  继续按四大产区比较可见,连续参与2019、2020两度有效评估的91个品牌,如图10所示,华南产区和西南产区的有效评估品牌,其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获得了提升。其中,西南产区的平均值从0.831提至0.871,增长较为明显,表明该地区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市场价格较之前更为稳定。江北产区和江南产区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均出现了下降,其中,江北产区的平均值从0.876降至0.852,说明江北产区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市场价格波动加剧。

图10-四大产区连续参评2019-2020两度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比较

  进一步按六大茶类比较可见,连续参与2019、2020两度有效评估的91个品牌,如图11所示,白茶、红茶、绿茶类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有所下降,其中,红茶类的平均值从0.900降至0.868,可见红茶类品牌的市场价格波动加剧明显;黑茶、黄茶、乌龙茶类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黑茶和乌龙茶的市场价格稳定性显著提升。整体而言,黑茶类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相对低于其它茶类。

图11-2019-2020两度有效评估的六大茶类相关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比较

  根据CARD模型可知,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会造成品牌忠诚度因子走低。本次评估可见,大部分品牌由于涨价所带来的影响导致了品牌忠诚度因子降低。数据显示,本次有效评估的品牌忠诚度因子低于0.80的11个品牌中,有10个品牌是因为价格的大幅上升而导致品牌忠诚度因子降低。在品牌的发展成长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段、不同的消费关系进行价格体系调整理所当然,但要注意的是,价格调整要科学判断并符合市场供需关系,不可盲目涨价或降价,以免损害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4、品牌强度:不同产区品牌强度差异大,品牌强度五力表现不均衡

  品牌强度及其乘数由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等五个能够表现品牌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因子加权得出,是体现品牌未来持续收益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小的指标,是对品牌强度高低的量化呈现。

  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乘数为18.51,去年该平均值为18.52,略有下降。如图12所示,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分别为83.20、89.62、89.12、81.59和81.97,比较可见,品牌资源力和品牌经营力具有相对优势。数据同时显示,华南产区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五力”表现突出,其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等指标的平均值均高于其余三个产区的平均值;江南产区有效评估品牌在平均品牌经营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品牌带动力、品牌传播力的平均值上处在相对弱势;江北产区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资源力低于其余三个产区;西南产区有效评估品牌在平均品牌发展力上低于其它产区。

图12-2020年四大产区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强度五力”平均值的比较

  以上数据表明,整体而言,本次有效评估品牌在“品牌强度五力”上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历史文脉资源占有与发掘、品牌的组织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成效较好,但在区域联动、品牌传播与营销拓展等方面表现较弱。于产区而言,也同样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华南产区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强度五力”较强,其余三个产区则存在不同层面的不足之处。

  品牌的创建与发展、提升需要不断的投入,其中就包括经费的投入。据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数据显示,98个品牌的“平均年度品牌专项资金”达到了2214.25万元,有的品牌的品牌专项资金投入达到了20000万元,可见,各产茶区对茶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图13的数据,显示了本次有效评估品牌、本次品牌价值前10位品牌的平均年度品牌专项资金、平均品牌强度乘数得分的比较,由图可见:品牌价值前10位品牌在“平均年度品牌专项资金”投入达到了3215.00万元,比整体平均水平高出了1000.75万元;品牌价值前10位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乘数”得分95.37,也远高于本次有效评估品牌整体的平均值。可见,品牌专项资金的有效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品牌强度相关指数的巩固与提升。

图13-2020年品牌价值前10位品牌与品牌整体的平均年度品牌专项资金和平均品牌强度乘数得分比较

  进一步比较品牌价值前10位品牌与有效评估品牌整体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如图14所示,品牌价值前10位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分别达到了96.38、95.93、94.62、98.12和89.38,均比有效评估品牌整体的平均值要高。其中,平均品牌传播力、平均品牌带动力的优势明显,分别高出了20.25%和15.84%。数据反映出,高品牌价值的品牌相对更注重品牌传播,也更能带动区域经济、区域产业的发展。如普洱茶,其“品牌强度五力”分别达到了105.36、101.40、95.44、114.02和91.23,其中,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和品牌传播力均列本次有效评估品牌整体的榜首。该品牌带动了1000余万人口就业,是云南省支柱型农业产业,当地协会、茶农、政府、企业、媒体等多方联动,共同保障普洱茶区域公用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安化黑茶的“品牌强度五力”在有效评估品牌整体中均排位前十,特别是“品牌经营力”,排名第一,表现其在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和组织执行等方面的品牌经营能力与品牌经营效果显著。截至目前,安化黑茶已先后参与组织制订了8项国家标准、17个地方标准,打造了安化黑茶从种植、加工、生产、冲泡等涵盖一、二、三产业的标准规范。

图14-2020年品牌价值前10位品牌与有效评估品牌整体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比较

  品牌传播力证明一个品牌与消费者沟通、交流、形成良好关系的投入程度与传播效果。该指数一直是品牌评估中重点关注的数值之一,由知名度、认知度、好感度等三级指标构成。如图15所示,本次评估中,98个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知名度为80.11,平均认知度为82.27,平均好感度为82.17;品牌价值前10位品牌的平均知名度、平均认知度和平均好感度分别为108.54、100.01和87.65。由图可见,高品牌价值的品牌具备高品牌传播力。课题组相关调研同时显示,由于我国大部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传播方式雷同、传播内容固化等因素,难以实现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独特位置、形成独特好感与美誉的定位关系。

  单从9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双微(微信公众号、微博)及网站建设情况便可见一斑。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运营与传播,是十分重要的消费者沟通渠道,多掌握一个新媒体平台就等于多获得了一份话语权,在品牌竞争、品牌形象塑造和消费者联结等方面就会取得更多主动权和机遇。但截至目前,仍然有27个有效评估品牌尚未申请相关平台账号,其余71个品牌的自媒体平台建设也尚不完善与专业。

图15-2020年品牌价值前10位品牌与有效评估品牌整体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三项子指标比较

  上文图14显示,品牌价值前10强品牌的平均品牌发展力优势相对不明显。在CARD模型中,品牌发展力由品牌保护、市场覆盖、生产趋势和营销趋势等4项指标构成,分别考量一个品牌在知识产权保护、渠道建设、生产规模、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投入与成效。在2010-2020年间连续十一年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品牌建设初期,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发展力提升主要得益于生产趋势提升,比如规模和产量的提升,而在品牌发展期,品牌发展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市场覆盖和营销趋势的不断提升。

  作为一个具有相对高品牌价值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近三年来福鼎白茶的评估数据可见,其品牌发展力在不断提升,从2018年的87.22提升至2019年90.92,到2020年,其品牌发展力再次提升达到了94.61。由图16可见,这主要得益于福鼎白茶品牌在市场覆盖与市场深化方面的不断突破。目前,福鼎白茶销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出口至欧美、俄罗斯、东南亚等45个国家和地区。

图16-2018-2020年三度评估中,福鼎白茶品牌的品牌发展力四项子指标比较

  作为一个相对只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德苞茶,在本次有效评估中,竟以105.44的品牌发展力得分占据第一位。可见,建德苞茶以“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的发展思路实现品牌复兴,在短期内促进了生产和销售两方面的大幅度提升。数据同时显示,近三年,其产品的销售量由2017年的90吨增长至2019年的600吨,翻了近7倍。

图17-2020年有效评估品牌中,出口品牌与不出口品牌的平均品牌发展力比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对品牌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图17可知,以出口为主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发展力明显高于不出口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值。进一步比较出口品牌、不出口品牌在品牌发展力四项子指标上的表现,如图18所示,以出口为主的品牌,在品牌保护、市场覆盖和营销趋势等三项指标上均高于不出口品牌,其中,市场覆盖平均得分达到93.02,高出不出口品牌的36.89%;不出口品牌在生产趋势上的平均得分较高,达到了82.01,比出口为主品牌的平均值高7.24%,其市场覆盖平均得分最低,仅为67.95。数据表明,以出口为主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市场销售、渠道建设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优势显著,品牌发展力高;不出口品牌的品牌发展主要依靠生产规模的扩张,在其余方面存在较大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现象,即,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要具有较强的品牌发展力,需要在生产方面通过一定的规模化发展,并在市场覆盖、营销趋势上从小区域走向大区域,乃至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并形成高的品牌保护能力,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图18-2020年有效评估的出口品牌与不出口品牌的平均品牌发展力的四项子指标比较

  二、现象与问题

  1、茶产业扶贫对于脱贫攻坚有着重要意义,头部品牌的价值提升需要突破

  如前述,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中,茶产业的良好发展是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产业,也是促进“三产融合”、“三生平衡”、“五位一体”、“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7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5月21日定为“国际茶日”。此次通过的决议确认茶叶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能够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发展、减贫和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决议提出,茶叶生产和加工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家庭的主要生计来源,也是若干最不发达国家数百万贫困家庭的主要谋生手段。国际茶日的根本目的是用茶产业、茶消费摆脱贫困。

  对比连续三年有效评估的79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区域带动指标平均得分数据,可以看出这些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对区域农村、农民的区域经济、区域产业支撑、就业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同时,数据也显示,产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这种基于产业规模、就业带动的作用会逐步放缓,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对区域的带动力,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头部品牌的价值提升更需要突破瓶颈,努力挖潜,提高品牌的附加值与消费者粘性,腰部与底部品牌要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加工技艺,进一步创造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溢价,提高品牌收益,才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茶产业、茶品牌对区域经济更高的带动作用。

图19-近三年连续有效评估的79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区域带动力指标的平均得分

  2、品牌传播力对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具有拉动作用,整体品牌收益受茶叶规模影响

  品牌传播可以提升品牌的溢价能力,这对于种植规模不大、产量不大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而言,尤为明显。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排名前3的分别是西湖龙井、武阳春雨、缙云黄茶,其品牌传播力与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图20-2020年评估中,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前三的品牌与其品牌传播力的关系

  数据同时告诉我们,对于产量大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而言,品牌传播力对单位销量品牌收益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例如,普洱茶的品牌传播力高,其得分为114.02,其产品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仅为2.22元/千克。从这意义上分析,普洱茶中,少量的顶级价格茶与大量的低价格茶之间,已经形成了分裂的品牌形象与消费认知,而普洱茶的低价值、低价格、大通货消费定位也许正在形成。

  3、价值波动是好感度波动的重要诱因,好感度对忠诚度存在滞后影响

  在茶叶产能充足、产品选择丰富的市场上,特别是网络消费透明度高的前提下,消费者对价格相对敏感,数据也说明,价格波动会导致消费者用脚投票,使品牌好感度发生波动。

图21-普洱茶近六年的品牌好感度得分

  图21所示,受普洱茶价格急剧攀升又逐渐回落再缓慢增长的波峰谷底影响,其品牌好感度一直在起起伏伏。本次有效评估的数据显示,普洱茶呈现出高知名度(152.74)、较高认知度(107.05)、低好感度(88.35)的品牌传播力特点。虽然综合起来,普洱茶的品牌强度乘数达到20.15,位于本次有效评估的98个品牌的榜首,但普洱茶的品牌忠诚度因子仅为0.862,虽然比2015年的0.812,提高了0.05,但在98个有效评估品牌中处于中下水平。

图22-普洱茶近六年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得分

  对比图21和图22,我们发现品牌好感度与品牌忠诚度因子虽然存在一年时间滞后效应,但基本走向一致。2016年,普洱茶的品牌好感度为近六年来最高,达到98.50,然后降低至2018年的84.98,接着在2019年轻微上扬至90.38。相应地,其品牌忠诚度因子在2017年达到近六年来最高的0.87,然后一直下降,在2019年降至0.82,随后攀升至2020年的0.86。

  前述数据显示,黑茶类价格波动相对最大。各黑茶类的茶叶品牌,应当充分注意价格波动与品牌好感度之间、品牌好感度与品牌忠诚度因子之间的关系,科学预测供求关系,科学制定价格体系,才能产生久远的、基于消费者品牌好感度基础上的品牌忠诚消费。

  4、品牌传播投入、品牌传播力与品牌价值三者之间呈现强相关

  按品牌价值前十、前二十、前五十和所有有效参与评估的品牌进行分类,计算其平均品牌传播投入、平均品牌传播力,可以发现品牌传播投入、品牌传播力和品牌价值三者之间整体上呈现强相关关系,如图23所示。这说明,品牌传播投入能够塑造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价值;另一方面,逆向的因果关系也可能存在,即越是品牌价值高的强势品牌,越具有历史造就和现实形成的强大品牌传播力,越有实力、有意识地进行品牌传播。因此,有关品牌的宣传与推广的经费投入、品牌传播力和品牌价值之间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体系。

图23-品牌传播投入、品牌传播力与品牌价值的强相关关系

  必须指出的是,整体上的强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一味地加大年度宣传与推广的费用。在品牌传播中,既要有适合的品牌传播投入经费额度,更要有合理有效、科学高效的经费使用。为了达到低成本、高效益,要运用科学、专业的传播策略和传播活动,甚至是引发消费者的自发传播。

  个案研究表明,在本次评估品牌价值前十的品牌中,年度宣传与推广投入最多的三个是安化黑茶(95000万)、六安瓜片(40000万)、蒙顶山茶(38000万),其品牌传播力分别为99.69、84.63、96.62,在品牌价值前十中分别排在第三、第十、第六。这说明,年度宣传与推广投入与品牌传播力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对应前述数据分析低四部分可见,品牌价值前10位品牌的品牌传播力虽然强,但平均知名度、平均认知度和平均好感度之比,存在巨大差距,品牌好感度远远低于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根据品牌营销相关理论可见,品牌好感度是一个品牌未来取胜的关键因素。如果不提高品牌好感度,那么,头部品牌的价值提升,无法打破瓶颈出现突破性成长。因此,品牌传播绝不仅仅是投入巨资,扩大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与消费者之间良好的关系,形成好感互动。同时,品牌传播可以是品牌运营管理主体通过付费开展的一种行为,也可以是媒体、消费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自发的一种免费传播行为。在当前移动互联时代,如何利用创意和体验引发消费者自媒体的正面群体传播,是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值得思考的课题。

  5、积极走向国际市场,探索中国茶的国际表达

  2019年,多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品牌传播活动。在2019年9月27日举办的全球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武夷岩茶传习人黄锋被评选为中国茶叶十大杰出企业家。蒙顶山茶、蒙顶黄茶、雅安藏茶依托2019文旅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交流合作重点项目,利用雅安在莫斯科举办的文化旅游推介周,将龙行十八式茶技表演、互动和品尝体验带给莫斯科消费者。

  另一方面,中国的媒体特别是茶叶相关媒体也在为中国茶品牌走向世界摇旗呐喊。2020年伊始,《茶道》杂志就在多个国家的茶馆举办了第十届全球茶友迎春茶会,向全球推介中国茶文化。新华社则通过云上直播的形式开展了中文视频直播和海媒直播两场活动,向全球消费者推介湄潭茶。媒体对中国茶品牌的国际报道和推介有利于促进全球消费者对中国茶文化的认知和茶品牌的消费,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应善于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国际传播,扩大消费市场,提升品牌价值。

  调研显示,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已经在通过相关渠道进行品牌的国际传播,但传播的方式、路径依然相对传统,且一事一议,尚无整合品牌传播(IBC)的意识,也缺乏整合品牌传播的策略与方法,所以,也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的传播效果。

  6、品牌顶层设计与价值表达喜忧参半

  98个有效评估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有60个品牌进行了品牌战略规划设计,占有效评估总数的61.22%。这说明,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运营者已经具有了品牌意识,拥有了一定的品牌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但是,调研同时说明,在具体的品牌运营中,依然少有品牌战略的具体应用。比如,调查显示,一些品牌,虽然有了品牌战略规划,但具体运营时,依然按老习惯行事,甚至将规划锁进抽屉,品牌规划没有真正起到引领品牌,成为品牌行动纲领的作用。至今,虽有74个品牌已有了并在使用品牌口号或广告语进行传播,但还有24个品牌还没有自己的品牌口号,从这一点便可见,适应品牌消费时代的基本的品牌传播方式,一些品牌的运营者尚未使用或掌握。众所周知,品牌口号是一个品牌的核心价值表达;广告语可以用有说服力的诉求,刺激消费需求,促进购买。一个品牌缺少品牌口号或广告语,会使品牌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在拥有品牌口号、广告语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品牌口号缺少差异性,没有凸显自己独有的优势,甚至有些品牌使用《广告法》明令禁止的“第一”等类似的极端表达。

  三、未来发展趋势

  1、数字化与品牌化双轮驱动、双化互动局面将快速形成

  2019年有效评估的107个品牌中,36个品牌尚未建立品牌的微博或微信帐号,比例达33.64%;2020年有效评估的98个品牌中,27个品牌没有自己的微博或微信帐号,比例达27.55%,较去年有所下降,说明越来越多的品牌运营者意识到了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

  使用新媒体传播这一举措,贴合当下茶叶消费市场的年轻化、电商化消费特征。淘宝2019年4月2日发布了《春茶消费数据》,报告的内容围绕春茶这一消费热点而展开,包括春茶茶类的热搜指数、消费增长情况、消费人群画像,以及全国春茶消费区域分布等各种解析,引发行业热议。淘宝发布的《春茶消费数据》表明,年轻人消费占比提升,大多数年轻人不仅希望喝茶简单而时尚,也希望买茶简单而便捷。

  由于疫情的影响,2020年茶季,许多茶品牌将销售渠道和品牌传播放在了互联网、移动手机终端上,不少茶品牌开启了线上茶事活动以及直播带货活动。如2020年4月1日,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开展了名为“云游中国茶海”的直播,围绕湄潭翠芽的茶叶优势、生产加工、生态收益、促农增收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新华社系列平台、今日头条、百度、推特、Facebook、YouTube等各大平台,向国内外的观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湄潭茶产业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当天观看中文直播的人数超过500万。

  同样在四月,新昌县的大佛龙井茶借品牌重塑和价值再造之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云节庆”,通过提前预热和精心设计的七朵祥云——云直播、云游览、云互动、云发布、云观点、云连线、云消费等环节,借助互联网实现高效精准传播,当天的直播曝光量便达到1800多万人次。

  新媒体的运用,顺应了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及其转型,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并通过专业团队的把关,呈现符合品牌个性与品牌核心价值的“镜像表达”,形成虚拟世界的品牌场景与品牌吸引力。未来,新媒体传播不仅会得到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重视,更将体现超越传统传播方式的革命性转型价值。

  上述数据与个案说明,顺应互联网时代与3B(品牌消费、品牌竞争、品牌经济)时代的数字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双化互动的趋势正在形成。

  2、茶叶出口步伐加快,国际品牌传播将成为重要阵地

  中国茶叶的内销量额持续缓增,均价出现回调,反映出供大于求的压力不断增大。如何拓展茶消费,将成为发展重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9年1-12月,中国茶叶出口数量36.65万吨,同比上升0.52%;金额20.20亿美元,同比上升13.61%;出口均价5.51美元/公斤,同比上升13.14%。2019年,中国茶叶在传统市场(如摩洛哥、美国)面临严峻挑战,制约出口在局部市场出现下降的两大因素是技术壁垒和关税壁垒。但在新兴市场方面,中国茶叶对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成为新亮点。

  2019年有效评估品牌中,不出口的品牌占比17.76%,国际销售覆盖国家和地区在10个以内的品牌占比38.32%、出口10~30个国家和地区的品牌占比28.97%、出口30个及以上国家和地区的品牌占比14.95%,出口国家与地区最多的茶叶品牌为婺源绿茶,出口了至93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有效评估品牌中,不出口的品牌占比下降至15.31%,出口10个以下国家和地区的品牌占比下降至36.73%,而出口1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的品牌占比提升,具体见图22。比较可见,不出口的品牌比例减少了,体现中国茶叶品牌加快了“走出去”的进程。

图24-近两年有效评估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出口国家和地区数量变化

  由于近期各国疫情引起的贸易封锁和停滞,茶叶外贸的新常态由此形成。中国茶品牌走出去,既要看出口国家数量,也要看出口质量,学会中国茶的世界表达。2020年1月11日,中国《茶道》杂志在国内30多个城市以及海外多个国家的茶馆主办第十届全球茶友迎春茶会——“茗读会”,致力于让更多人认识中国茶文化及其与时俱进的哲学内涵,旨在使中国茶文化的海外推广之路更加顺畅、有效。如何掌握国际品牌竞争的通用话语体系,熟悉国际竞争的话术,并在国际竞争中研究出一套既符合中国茶文化特色,又能够融入国际消费环境的中国茶文化的世界表达体系,是未来的重要问题。

  3、茶产业用工问题成为焦点问题

  数据显示,2017-2019年间,有效评估品牌的产区总人口呈下降趋势,而从业人数却呈逐年上涨趋势。疫情期间,采茶工的来源与到位成为各产茶区的焦点问题。2020年,各产茶区出现了茶叶产量下降的情况,主要原因是采茶工缺乏导致茶叶采摘不到位。茶品牌未来发展,已经存在着用工供给的巨大矛盾,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将对品牌建设构成严峻的挑战。除了加快“人改机器”之外,需要各品牌尽早做好用工预案。

图25-2020年有效评估品牌2017-2019年平均农村总人口与平均从业人数比较

  2020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形式揭幕,并演变成始料未及、动荡不安的世界新格局和消费新形态。对于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而言,危与机并存。茶叶是我国许多区域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每一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都有民生责任在肩,发展稍有不慎,影响面甚广,迫切需要地方主管部门提早谋划、尽早行动。而能够尽快适应消费者需求迭代、外界市场环境变化、外贸游戏规则、电商营销特征、品牌传播新策略的品牌,更可能在经济下滑、需求内敛和外贸萎缩的形势下将损失降到最低,并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附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单位:亿元)

  声明:本研究中所估算之品牌价值,均基于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持有单位提供数据及其它公开可的信息,且运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专用评估方法对采集数据处理的结果。本评估所涉及的品牌只包括在中国内地注册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注:资料来源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重磅发布: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摘 要

以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研发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为理论工具,延续2010年开始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专项课题。2022年,课题组通过多方调研,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对2019—2021年3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调研、甄别、赋值、评估,得出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论。同时,以本次专项评估数据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我国茶产业相关数据和信息,探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价值评估

前 言

自2010年起,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等权威机构开展“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专项评估”公益课题,希望通过系统性研究,发现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并给出品牌价值升维的对策与建设性意见,以推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2021年12月,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业品牌建设专业委员会和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等机构联合组建课题组,持续开展“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评估对象邀请不包含我国港澳台地区)。

1 数据分析

参与本次评估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总数为128个。课题组依据“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采用科学、系统、量化的方法,经过对品牌持有单位调查、消费者评价调查、专家意见咨询、海量数据分析,最终完成了对126个品牌的有效评估。有效评估品牌数量比2021年增加了18个。

本次获得有效评估的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地域范围覆盖全国四大茶区1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69个品牌来自江南产区,其次是西南产区26个品牌,华南产区18个,江北产区13个。浙江、福建和安徽3省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数量位列前三甲,分别为20个、16个和13个,占15.87%、12.70%和10.32%。有效评估品牌数量在10个以上的省份还有湖北、四川和湖南3省;广东、广西分别仅有1个区域公用品牌获得有效评估。

按照品类进行比较,获得有效评估的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产品涵盖多种茶类的品牌有46个,其中37个以绿茶为主,3个形成了一绿一红的产品格局;产品仅单一茶类的,绿茶44个,红茶14个,乌龙茶6个,黑茶8个,黄茶3个,白茶2个;另外还有3个茉莉花茶、苦丁茶等其他品类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数据可见,本次有效评估品牌中,产品涵盖多种茶类的品牌数量及比重创历史新高,其中由绿茶延伸出其它茶类的品牌居多,反映出我国茶产业普遍存在着绿改红、绿改白、单一品类改综合品类等产品结构调整变化;单一绿茶类品牌的比重虽依然超过其它茶类,占比达34.92%,但比较2021年(55.56%)和2020年(71.42%)均有所下降。可见,综合生产、加工多种茶类的发展模式在悄然形成。

根据CARD模型,品牌价值=品牌收益×品牌忠诚度因子×品牌强度乘数。本文将根据CARD模型中各项指标,对本次获得有效评估的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进行数据分析。

1.1 品牌价值:近3年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增速放缓

品牌价值是品牌建设成效的综合体现。此次获得有效评估的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总价值2916.93亿元,平均品牌价值为23.15亿元,品牌最高值为79.05亿元。

比较近3年评估数据,2020年平均品牌价值与增长率分别为20.09亿元和13.29%,2021年分别为22.18亿元和10.39%,2022年分别为23.15亿元和4.37%。可见,近3年来,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在持续增长,但增长幅度逐年下降,表明近3年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升维速度在减慢。

按照品牌价值大小区间分布可见,此次评估中,品牌价值高于50亿元的品牌为7个(较2021年增加了2个),占比5.56%,其中品牌价值最高的依然是西湖龙井,为79.05亿元(2021年为74.03亿元),其余分别是普洱茶(78.06亿元)、信阳毛尖(75.72亿元)、潇湘茶(68.42亿元)、福鼎白茶(52.22亿元)、洞庭山碧螺春(50.99亿元)和大佛龙井(50.04亿元)。品牌价值处于20亿-50亿元的品牌数量最多,达到了56个,占44.44%;品牌价值处在10亿-20亿元之间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占26.19%;品牌价值在10亿元以下的有30个品牌,其中,有1个品牌的品牌价值不足1亿元(表1)。

表1 近3年有效评估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 (BV) 区间及比例

由表1可见,与2020、2021年相比,2022年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价值在20亿元以上的数量和比重在提升,1亿-20亿元的品牌数量虽有增加,但比重呈下降趋势。数据表明,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体的价值在升维,在向头部品牌靠拢,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集群体现出越来越整齐、向上的发展风貌。

表2 各省份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和品牌总价值比较

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广东两地均仅有 1 个 品牌,平均品牌价值和品牌总价值相等,不具比较性。因此,比较本次有效评估品牌所属省份(表 2) 可见,浙江、福建、安徽等3省的品牌总价值位列前三甲,分别为476.80亿元、404.16亿元和306.77亿元,但由于有效评估的品牌数量多,且品牌价值高低较为悬殊,因此,其平均品牌价值则分别23.84亿元、25.26亿元和23.60亿元。从平均品牌价值来看,云南、河南、陕西等3省分别以51.65亿元、33.97亿元和29.51亿元位列前三。相对而言,山东省、重庆市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较弱,分别为10.35亿元和11.43亿元。

以上各项数据可见,近3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品牌价值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仍然整体向好,品牌价值依然在逐步提升,且多数茶叶主产省份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达20亿元以上。这表明,我国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成效良好,扛住了疫情影响,并获得了一定的增长率和可见的成长性。

1.2 品牌收益:江浙地区有效评估品牌溢价能力强

品牌收益指的是在剔除生产环节的劳动收益,结合市场交换完成的最终零售价格,并充分考虑茶叶产品在再生产环节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后,以连续3年的数据统计得出的由品牌本身带来的收益,其计算公式为:品牌收益=年销量×(品牌零售均价-原料收购价)×(1-产品经营费率)。

本次获得有效评估的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其平均品牌收益为14585.13万元,品牌收益最高值达到了67417.30万元。与2021年度相比,平均品牌收益增加1313.20万元,提升了9.89%,但对比2021年的平均品牌收益增长率,增幅下降了1.53个百分点。据图1可见,近3年,获得有效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逐年递增,但增长率逐年下降,与平均品牌价值及其增长趋势相吻合。

图1 近3年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及增长率

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是每千克茶叶品牌溢价能力的直观体现。本次评估中,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为88.54元/Kg,较2021年度仅增加了2.01元/Kg,涨幅2.32%,增幅下降9.10个百分点。可见,单位品牌收益在上升,但增幅在下降。

表3 各省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及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比较

按省份比较(表3),云南、广西、广东和河南等4省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位于前列,均达2亿元以上;山东省和重庆市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分别为7106.85万元和6959.04万元,是有效评估的16个产茶省份中平均品牌收益最低的2个区域。从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来看,江苏省以平均796.05元/Kg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高居榜首,表现出强劲的品牌溢价能力;其次是浙江,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为179.31元/Kg。除江苏、浙江2省以外,其余产茶省份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均在百元以下。其中,云南省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仅2.47元/Kg,广西和广东分别为12.24元/Kg和16.97元/Kg,与其较高的平均品牌收益形成明显反差。可见,这3个省的有效评估品牌更多的是以“薄利多销”形式,成就整体品牌收益,但单位品牌溢价不高。

表4是本次126个有效评估品牌中品牌收益排在前10位的品牌。其中来自浙江的品牌占3个,福建、河南、云南、湖南、江苏、陕西和贵州等7省的品牌各占1个。福鼎白茶、西湖龙井和信阳毛尖3个品牌分列品牌收益前三甲,其余7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收益也均在2亿元以上。但比较这10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品牌溢价能力各不相同,最高为洞庭山碧螺春(2326.45元/Kg),最低为普洱茶(2.58元/Kg),跨度巨大。

表4 品牌收益前10位品牌

按照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排序,10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仅浙江、江苏两省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便占据了7席,另有2个品牌来自江西省,1个品牌来自贵州省。洞庭山碧螺春、镇江金山翠芽、西湖龙井分别以2326.45元/Kg、1220.23元/Kg和1075.00元/Kg分列前三甲;其余7个品牌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从167.45元/Kg到999.17元/Kg不等(表5)。同时,该10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收益最高的达51522.87万元,最低为1344.62万元,跨度同样很大。

表 5 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前10位品牌

以上数据可见,江苏、浙江两省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品牌溢价能力上显著高于其它省份的品牌。数据同时表明,如西湖龙井、洞庭山碧螺春这样的品牌收益与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同时表现强势的品牌,凤毛麟角。

1.3 品牌忠诚度因子:部分品牌市场价格不稳定现象加剧

品牌忠诚度因子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及忠诚程度。该因子侧重于测算价格波动对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在CARD模型中,品牌忠诚度因子=(过去3年平均售价-销售价格标准差)/过去3年平均售价。

本次有效评估的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876,创下近3年评估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最低水平(2021年平均值为0.902,2020年平均值为0.898)。可见,2021年,我国茶叶平均市场零售价格体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波动现象。

根据品牌忠诚度因子大小进行划分,如表6所示,2022年,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95以上的品牌共计21个,占16.66%,品牌数量和比重均低于2020年(26个,26.53%)和2021年水平(35个,32.40%);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90-0.95之间的品牌数量为44个,占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34.92%,较2021年评估结果增加了8.99个百分点;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80-0.90之间的品牌共计43个,占比34.13%,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80以下的品牌共计18个,占14.29%,较2021年翻了近1番。

表6 近3年有效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区间分布变化比较

2022年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较往年低的原因主要在于,高品牌忠诚度因子品牌减少、低品牌忠诚度因子品牌增加。近3年市场零售价格体系具有高稳定性的品牌在减少,而价格体系存在波动、呈现不稳定性的品牌数量在增加。

比较不同品类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图2),白茶类和黄茶类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分别为0.623和0.730,在所有品类中表现较低;黑茶、红茶、绿茶、乌龙茶类,以及含多种茶类产品的品牌和其他类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均在0.87至0.89之间,表现较为均衡。

图2 各品类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

可见,白茶类和黄茶类有效评估品牌近3年的市场价格体系存在较为显著的不稳定性。其中,品牌忠诚度因子最低的是福鼎白茶,仅为0.403。

市场价格的大涨或大跌,可能会导致品牌忠诚度因子下降。福鼎白茶品牌忠诚度因子不高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来福鼎白茶的价格在不断走高,资本市场对福鼎白茶也出现了热衷与追捧。产品价格的大幅提升一般意味着品牌收益的提升,但同时也会导致品牌忠诚度因子的下降。比较福鼎白茶近3年的品牌收益和品牌忠诚度因子(图3),2020年,福鼎白茶品牌收益28072.68万元,品牌忠诚度因子0.909,;2021年,福鼎白茶的品牌收益和品牌忠诚度因子分别为32777.36万元和0.828,品牌收益增长而品牌忠诚度因子下降;到2022年,福鼎白茶品牌收益翻了1番,达到了67417.30万元,而品牌忠诚度因子跌到0.403。尽管品牌收益翻番,但由于品牌忠诚度因子的下降,福鼎白茶的品牌价值较上一年度基本持平,仅增加了0.13%。

图3 近3年福鼎白茶品牌的品牌收益与品牌忠诚度因子

数据表明,通过短期内大幅提价,能一定程度提高品牌溢价,获得高收益。但需警惕由此所带来的品牌忠诚度问题,可能会增加茶农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未来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的价格体系,是品牌能否持续收益的关键之一。这需要以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品牌发展战略引领,并处理好品牌收益与品牌忠诚度因子之间的关系平衡,以期持续稳步发展,不影响品牌价值的有效升维。

1.4 品牌强度:品牌发展后劲与品牌传播问题仍有待破解

品牌强度及其乘数是由一组能够表现品牌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因子所构成。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强度具体考察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等5个二级指标,是对品牌强度高低的量化呈现,体现品牌未来持续收益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大小。

根据数据统计,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乘数为18.14,较2021年略有提升(2021年平均值为18.13)。其中,品牌强度乘数最高的依然是普洱茶,为20.00,但与2021年度(20.10)相比,略有下降。具体分析品牌强度“五力”(图4),126个品牌的平均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分别为84.08、85.83、83.84、80.55和79.92,相对而言,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强度都没有达到高水平,且品牌发展力、品牌传播力表现较为薄弱。

图4 品牌强度“五力”的平均值、最高值

在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最高值分别为100.04(普洱茶)、107.02(普洱茶)、94.96(武夷山大红袍)、110.61(普洱茶)和91.85(恩施玉露)。

横向比较,品牌传播力平均值与最高值之间的差距最大,跨度高达30.06;其次是品牌资源力,跨度为21.19。可见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品牌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也较为明显。

比较四大产区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平均品牌强度“五力”。如图5所示,江南产区六大茶叶省份,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和浙江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平均品牌强度分别为85.26、83.33、83.68、81.80、83.74和83.09,各省间平均品牌强度较为接近。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江南产区六大省份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五力”中平均品牌资源力均为本省最佳,其中平均值最高的是安徽(89.30),其余依次是江苏(87.79)、江西(86.97)、湖南(86.89)、浙江(86.22)和湖北(85.68);除湖北外,其余5省的平均品牌发展力均为本省平均品牌强度“五力”最低。在江南6省中,平均品牌带动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表现最佳的分别为安徽、湖北、安徽、安徽。安徽省除平均品牌经营力略低于湖北省以外,其余“四力”均为江南6省中第一,而江苏省有效评估品牌除平均品牌资源力之外,其余“四力”均排在江南6省的末位。

图5 江南产区各省品牌强度“五力”平均值

可见,在江南6省中,安徽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品牌强度上具有相对优势,江苏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虽然具有较为深厚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内涵,但在区域带动、经营管理、传播推广和持续性发展等方面的表现不显著。

比较江北产区的河南、山东、陕西等3省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数据(图6),3省平均品牌强度得分分别为81.37、75.98和86.23,差距较为明显。河南省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相对较为均衡,其中平均品牌资源力82.15,略高于其余“四力”;山东省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经营力为79.81,是其最具优势的一项,而平均品牌资源力仅71.08;陕西省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整体高于河南和山东两省,其中,表现最优的是品牌带动力方面,平均值达到了88.20。

图6 江北产区各省品牌强度“五力”平均值

数据可见,江北3省的有效评估品牌具有较大的差异。陕西省有效评估品牌的未来持续收益能力、抗风险能力等均较强;山东省作为“南茶北引”的主要阵地,其环境资源以及在茶文化、茶历史资源方面相对欠缺,品牌资源力处于相对弱势,同时,在品牌带动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图7 西南产区各省(市)的品牌强度“五力”平均值

比较西南产区贵州、四川、云南和重庆4省(市),云南省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为92.34,远高于其余3省(市);贵州和四川两省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较为接近,分别为83.96和83.00;重庆市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仅为76.63,在西南4省(市)中表现最弱。进一步比较平均品牌强度“五力”,如图7可见,贵州省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带动力较强,为87.76,平均品牌发展力相对较低,为81.04,但较四川、重庆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发展力高。四川省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资源力相对较高,为85.77,表现相对较弱的是平均品牌传播力,仅79.10;云南省有效评估品牌的资源禀赋深厚,平均品牌资源力高达97.28。相对而言,云南省可在品牌持续性发展上再行突破,目前平均品牌发展力为83.65。重庆市有效评估品牌在平均品牌强度“五力”上均较其余3省低,除平均品牌资源力达到81.39外,其余“四力”均不足80,其中,平均品牌传播力仅73.35,可见其品牌传播工作成效欠佳。

处于华南产区的福建、广东和广西3地,由于广东、广西两地均仅有1个品牌获得有效评估,因此,平均品牌强度及平均品牌强度“五力”数据可比性小,重点比较福建省相关数据。如图8所示,福建省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84.54,平均品牌强度“五力”相对较为均衡,均在80以上,其中较高的是平均品牌资源力(87.18),较低的是平均品牌发展力(80.56)。

图8 华南产区各省(区)的品牌强度“五力”平均值

通过分析各省(市、区)的平均品牌强度及平均品牌强度“五力”可见,多数省(市、自治区)有效评估品牌在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上优势不足。

品牌传播力由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所构成,这与品牌的传播推广工作成效有直接关系。经统计,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61个品牌曾在央视投放广告(多为5s标版,短期投放),54个品牌在高铁投放广告,83个品牌曾上央视节目传播,开展一类及以上的央视/高铁广告或央视节目的品牌合计97个,占总品牌数量的76.98%。另据数据统计,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20-2022年的平均品牌宣传与推广投入经费依次为3555.56万元、3947.38万元、和4990.72万元,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可见,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对品牌传播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品牌传播投入力度也在加强。

表7 各省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及平均品牌宣传与推广投入金额

比较各省(市、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近3年的平均品牌宣传与推广投入经费(表7),四川省有效评估品牌近3年的平均投入为9702.39万元,在16个省的有效评估品牌中经费投入最大;其次是陕西(8920.00万元)和云南(8049.00万元);重庆、山东和浙江3地的有效评估品牌近3年的平均传播宣传与推广投入经费相对不高,分别为1251.11万元、1463.95万元和1474.77万元。理论上,品牌传播与推广投入的高低与品牌传播力呈现正相关关系。平均品牌传播与推广投入经费大的省份,其平均品牌传播力并不高。如四川省,平均投入经费最大,但平均品牌传播力不到80,远低于云南省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水平。数据说明,重视品牌传播,除了要保障经费投入以外,更要注重对品牌传播成效的把控,制定相应科学的、精准的品牌传播策略,打出系统传播组合拳,才能有效提高品牌传播力。

品牌发展力由品牌保护、市场覆盖、生产趋势和营销趋势4项内容所构成。地理标志、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是品牌保护的基础,品种、技术研发等从科技赋能角度对品牌持续性发展保驾护航。生产趋势主要考察规模发展趋势,市场覆盖和营销趋势则从渠道拓展、销售提升、营销创新等方面考察品牌未来发展空间。

图9 恩施玉露品牌发展力三级指标

本次评估数据显示,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发展力普遍不高,其主要原因是生产趋势与市场覆盖、营销趋势之间的博弈。如恩施玉露,品牌发展力91.85,是本次评估品牌中品牌发展力最高的品牌,但其在品牌保护、市场覆盖和营销趋势上的得分分别为89.67、83.56和84.89,仅仅略高于整体品牌的平均水平,与最高值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而恩施玉露的生产趋势得分高达112.44,位列本次评估品牌榜首(图9)。主要原因在于,2021年,恩施玉露的茶叶生产范围从恩施市(县级市)调整扩大到了恩施州,导致生产规模获得了快速增长,从而在生产趋势上有较大提高,获得了较高的品牌发展力数值反映。但是,虽然借助了规模扩张获得了较高品牌发展力,如果今后不能够补足品牌保护、市场覆盖、营销趋势等板块,恩施玉露品牌的未来发展力,也是难以高位持续的。

一般而言,处在产业发展初期的品牌,在生产趋势上具有相对优势,其优势会在品牌发展力上得到一定的反映。如浙江的建德苞茶,其生产趋势得分93.86;而对于规模已达上限的品牌,生产趋势得分相对较低,如西湖龙井的生产趋势得分仅71.45。

2 现象与趋势

2.1 品牌保护升级,保障品牌发展

根据前述数据分析中对品牌强度“五力”的比较可见,品牌发展力略显弱势。现实中,各地对品牌能否获得持续性发展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品牌保护是品牌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障。福建、湖北曾相继出台促进茶产业发展的保护条例,从立法层面保护当地茶产业有序发展。去年,杭州市出台了《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并于今年3月1日正式施行。该《条例》从种质资源保护、品质提升、市场监督管理、文化传承、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得对于西湖龙井这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保护提升到了法律层面。为了提高西湖龙井茶的司法保护效能,在《条例》基础上,杭州市还成立了“西湖龙井茶保护特设共享法庭”,品牌保护手段不断升级。

除此以外,我国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基地建设与改造、品种研发等方面也加大了投入,保障品牌持续发展。据统计,本次有效评估的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平均在基地建设、改造上的经费投入为7299.36万元,平均品种、技术研发投入为1745.66万元,分别占当年茶叶销售额的2.63%和0.63%;2020年,平均基建、改造投入和平均品种、技术研发投入分别为8697.30万元和2101.16万元,占当年销售额的比重分别提升至2.76%和0.67%;2021年,平均基地建设、改造投入达到了10807.54万元,平均品种、技术研发投入达3118.49万元,分别占比2.82%和0.81%(图10)。数据清晰可见,126 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基地建设、改造与品种、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无论是具体金额还是与当年度销售额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由此可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茶树品种研发及茶叶基地建设上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强,此举有利于提高茶叶生产质量与产品独特性,促进茶叶品牌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化,推动了“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生产”的新“三品一标”的应用进程,也为未来的品牌发展提供了新生的产业潜力。

图10 有效评估品牌近3年的平均基地建设、改造,品种、技术研发投入及占比

2.2 数字化支撑,持续赋能品牌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数字化与科技化也逐渐深入到茶叶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数字化不仅体现在茶园里,也在流通、销售环节提供便利。数字科技赋能,带来茶产业的标准化与科学化,让茶产业迸发新的生机。

本次评估中,共计有38个有效评估品牌已建或正在建设品牌数字化管理系统,占总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30.16%。如西湖龙井,于2020年开始创建数字化管理系统,以数字化手段,对茶企、茶农实现茶叶产销的在线管理。今春伊始,杭州市又启动西湖龙井茶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应用项目的建设,全面改造西湖龙井茶产业链,用数字化贯穿西湖龙井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运营,链接生产端与消费端,赋能西湖龙井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福鼎白茶区域公用品牌,实施了品牌数字化管理,在其“福鼎白茶交易大数据”数字平台上,茶产量、茶交易、茶价格、地理标志防伪追溯等,从田田间地头到销售的整体一条链,极大地方便了协会的管理。

2.3 逆势突围,出口量价齐增

新冠疫情爆发对国际贸易带来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据中国海关相关数据统计(图11),2017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35.53万t,出口总额109.02亿元;疫情爆发后,2020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受到影响,下降至34.88万t,但出口总额不降反升为141.64亿元;2021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36.94万t,出口量水平恢复到了疫情爆发之前并略有提升,出口总额达到了148.53亿元。

图11 近5年全国茶叶出口额和出口量

数据可见,2020年和2021年的出口额增长幅度较此前同比下降,但与2017年相比,2021年,我国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增长了3.97%和36.24%,达到了量价齐增。

比较本次有效评估的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有86个品牌涉及茶叶出口,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68.25%。该8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近3年的平均出口量、出口额如图12所示,2019年,平均出口量2480.53t,出口额22287.37万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平均出口量下降至2223.93t,平均出口额为24187.84万元;2021年,平均出口量升至2778.15t,平均出口额达到了27645.22万元,与中国海关数据趋势基本吻合。

可见,尽管这两年来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茶叶生产难度加大、成本提高、茶叶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我国茶叶出口的势头仍稳中有升,并达到了量价齐增。

图12 有效评估的出口品牌近3年的平均出口额和出口量

2.4 国际销售,品牌溢价待提升

根据本次评估数据统计,2019年,86个出口品牌的平均出口额占当年平均销售总额的8.03%,而平均出口量比重为13.84%;2020年,平均出口额和平均出口量比重分别下降至7.69%和11.07%;2021年,平均出口量比重回升至12.29%,但平均出口额比重下降到了7.22%。数据说明,同样的销售量,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回报并未同比增长,甚至有所下降。

进一步比较出口品牌与不出口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和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出口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为16617.67万元,是不出口品牌平均值 (10 215.16万元)的1.63倍;而出口品牌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68.01元/Kg,仅为不出口品牌平均值(132.66元/kg)的一半左右。

综合以上数据可见,涉及国际贸易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多为规模较大的品牌,但出口业务更多的是解决茶叶销量的问题,其品牌溢价较低。尽管国际市场的茶叶需求总量并未大幅减少,但对于我国茶叶品牌而言,众多因素阻挡了进军国际市场的脚步。今年1月,“中国茶叶进出口供求信息采集平台”上线,建立茶叶出口供应信息常态化沟通机制,链接国际市场,助力茶叶出口。未来,需更多关注中国茶叶品牌出口的各种障碍及沟通命题,以进一步提升中国茶在海外市场销售的市场占比与品牌溢价。

2.5 电商销售,开辟营销新局面

茶叶电子商务已不是新鲜事,从传统电商到直播电商,都不乏茶叶的身影。据《2022抖音电商茶行业洞察报告》统计,2021年,抖音电商茶行业交易规模在3月至12月的同比增幅达到了891%。可见,茶叶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

本次有效评估的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有118个品牌已涉及电子商务,占93.65%。2019年,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国内电商销售额47650.40万元,平均国内电商销售量2757.97t;2020年,平均国内电商销售额和销售量分别提高至62080.57万元和3147.09t,涨幅达30.28%和14.11%;2021年,平均国内电商销售额和销售量分别达到了83438.26万元和3745.26t,涨幅分别为34.40%和19.01%。

比较近3年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国内电商销售额、销售量比重,2019年,平均国内电商销售额比重为17.17%,平均国内电商销售量比重15.39%;2020年,平均国内电商销售额比重19.73%,较上年度提升了2.56个百分点,而平均国内电商销售量比重15.67%,仅较上年度提升了0.28个百分点;到2021年,平均国内电商销售额比重提升至21.79%,较上年度增加了2.06个百分点,平均国内电商销售量比重16.57%,较上年度增加0.90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国内电子商务交易呈现了“量价齐升”的新局面。

本次评估的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国内电商销售量占比20%以上的品牌共计41个,占总体品牌数量的32.53%。以电商销量占比20%为标准,比较平均品牌收益和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电商销量占比20%以上的品牌,平均品牌收益为16733.43万元,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为144.59元/kg;电商销量占比20%以下的品牌,平均品牌收益为13548.88万元,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61.50元/kg。

数据反映,将电商平台作为重要销售渠道之一的品牌,其品牌综合溢价高,品牌溢价能力强。数据也从侧面反映,疫情之下,电商平台能为品牌创造更多价值,同时也为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声誉提供了重要平台。

2.6 茶产业发展,带动共同富裕

作为我国重要的特色农业产业,茶产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次评估的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平均从业人数297377.60人,2020年平均带动301719.92人就业,2021年平均从业人数达到了310199.24人。3年间,平均从业人数增幅达4.31%。茶产业的振兴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就业,为更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较自2010年至今评估中统计的15年毛茶收购价 (图13),2007年,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毛茶收购价格为187.39元/Kg;2021年,平均毛茶收购价上升至391.95元/Kg,较14年前的平均收购价增长了109.16%,价格曲线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毛茶收购价,为茶叶加工企业从茶农手中收购毛茶的价格。毛茶收购价的增长,可从侧面反映出茶农收入的增长趋势,使产业兴旺达到共同富裕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数据反映,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使茶农的收入逐年增加,其生活质量有了更可靠的保障,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带动茶农增收的效果显著。

图13 15年来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毛茶收购价格

本次评价中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收益位于第一的福鼎白茶,将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的战略性产业。目前,福鼎白茶种植面积达2万hm2,产量达2.6万t,综合产值达137.26亿元,提供茶叶岗位10万余个,有效带动38万涉茶人员增收致富。在福鼎白茶交易大数据平台,每隔1h更新茶青交易量和交易额统计。据13轮品牌价值评估数据统计,2007年,福鼎白茶平均毛茶收购价仅22元/Kg;2021年,平均收购达到了230元/Kg,增长了近10倍。可见,通过15年的品牌管理经营,福鼎白茶区域公用品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品牌,为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百姓共同富裕作出了巨大贡献,表现了一个区域公用品牌的共建、共享、共富价值。

3 结语

通过13年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课题组见证了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多项针对性建议,部分建议依然适用于当下产业现状。一个品牌从创建到成长,每一个环节都面临诸多挑战,环环相扣,品牌价值就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获得逐步累积、成长壮大。针对本次评估的数据呈现及发现的突出问题,我们重点提出以下4点建议。

3.1 立足“三茶统筹”,探索“三化互动”,打通从产业数字化到品牌数字化的链条

众所周知,“三茶统筹”指的是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的统筹发展。而课题组提出的“三化互动”,是指“品牌化引领、数字化赋能、组织化创新”,强调在茶产业发展、茶科技赋能、茶文化体现附加价值的同时,以品牌为纲、品牌强茶,实现品牌化引领,融合茶文化、茶产品、茶产业、茶科技的力量,并应对数字化时代,实现数字化支撑,实现组织化创新,以“三化互动”,助推“三茶统筹”,实现共同富裕。

“品牌化引领”,以品牌强茶,壮大中国茶产业的品牌影响力,提升其市场好感度,提高其品牌溢价,这一建议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数字化赋能”,要求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正确认识“数字化”,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茶产品的高质量生产管理,茶品牌的高效管理,要呈现以品牌为核心的赋能体系。

目前,从物联网化发展到产业数字化,未来,应当探索从产业数字化走向品牌数字化,从而形成以品牌为核心的数字化闭环,更好地为品牌提供赋能价值。“组织化创新”是品牌化与数字化的主体保障。基于区域公用品牌的特殊性,大多数品牌的建设主体与责任重担仍压在政府一方,协会的力量未得到释放与有效发挥。随着现代化品牌竞争格局的加剧,仅依靠政府机构远远不够,探索构建“政府引导、协会主导、茶企主营、茶商协同、茶村联动、茶农共享、咨询/传播/媒介/服务等第三方专业社会机构参与”的创新型组织结构,让“三化”能够有效互动。

3.2 持续、系统打造品牌,加强品牌保护,应对市场格局的新变化

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与演变,大多遵循以行政区划为范围,以地理标志或历史名优茶为依托,形成“一县一业一品”的总体格局,如安吉白茶、洞庭山碧螺春等。随着品牌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对品牌适度规模、品牌形象一致性等需求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对规模化发展的理解等缘由,部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覆盖区域出现由小变大的情况。如蒙顶山茶、庐山云雾茶等,从原先的一个县(市、区)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生产范畴,扩大成为地市(州)范围内的生产范畴,实施市级层面的品牌管理;也有地市(州)直接整合各县(市、区)茶叶品牌形成一个全新的地市(州)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如安康富硒茶、恩施硒茶等;龙井茶的打造模式,是将省内生产相同单一类型的茶叶整合成一个浙江省内跨区域的大品牌,形成含“西湖龙井”“大佛龙井”“越乡龙井”等子区域公用品牌在内的“龙井茶”品牌集群,以满足全国大市场的不同需求,形成不同区域的特色龙井茶。除以上3种主要方式之外,近年还出现了潇湘茶、天府龙芽等,通过整合资源,以省级协会在省一级层面整合授权相关茶叶企业,形成跨区域、多茶类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并以此代表该省茶产业,应对大市场的竞争。

从品牌战略是竞争战略而言,探索任何一种品牌打造模式都有其特定的因由、不同的价值,因此,以上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合理性。第一种,随着产业规模变化,形成更大范畴的品牌覆盖;第二种,在更高层面上,建立更大规模的品牌;第三种,基于资源匹配和市场互动关系,探索省域资源及母品牌、企业子品牌之间联动竞争,形成茶叶航母品牌。但是,这3种模式中,第一种品牌,需要以完善商标的法律保护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前提。否则,实际的品牌管理、授权适用范畴与商标保护范畴不一致,将导致法律风险与消费权益受损。第二种品牌,需要更强的品牌管理能力匹配,并保护好旗下子品牌(包括旗下区域公用子品牌、企业品牌等)的个性化发展,形成个性发展与共性互动的平衡关系。第三种,需要理顺省域新品牌与原有州、市、县、区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间的互动关系,双方形成自律模式与有效互动模式,形成产业基础利用、产业发展责任、品牌责权利关系、授权企业品牌的多方协同新关系,才能让品牌、产业、区域、企业、茶农、消费者的诸种权益得到科学、合理的保障,才能让品牌真正体现航母的功能。无论何种方式,均需要科学实现资源整合,有效应对各方、各层级市场,构建并优化自身内在品牌生态结构,打造品牌个性,创造品牌价值。

3.3 根据品牌不同的生命周期,探索不同的发展重心

每一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都处于自己独特的品牌生命周期。不同的品牌生命周期,其品牌管理、品牌发展的重心不同。品牌刚刚诞生初期,其基地建设、品种培育、品质管控、适度规模、标准建立等是重心。但品牌处于成长阶段,除了前面的工作之外,还要保持高水平的发展力,在生产趋势基本定型的前提下,要通过完善的品牌保护机制、更大力度的市场建设和营销传播推广等,将发展重心从生产端转移到市场端,通过不断提升市场覆盖和营销趋势,从而提高品牌发展力。

3.4 重视品牌声誉,确保制胜未来

品牌声誉,是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相对应的产品质量感知、好感评价,是品牌未来制胜的法宝。品牌价值评估是预测品牌未来的经济收益。基于茶在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中的特殊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不仅仅是经济价值,同时承载着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更承载着“以茶为媒,茶和天下”价值使命。因此,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重视提升品牌价值的基础之上,更需要注重对品牌声誉的维护与提升。

根据《2021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声誉评估报告”》[1],在1471个获得农业农村部 (原农业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工商局商标局、原质检总局) 两个及以上部门登记 (或注册商标)保护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中,茶叶类品牌在品牌声誉各方面的表现整体较为突出,反映了我国茶叶类地标品牌较其他农业产业更重视品牌声誉的维护与提升。

由于品牌声誉体现并决定着一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未来的市场走向与消费者关系,每一个品牌都应当高度重视品牌声誉管理,提升品牌好感度,形成消费者口碑,扩大消费者自动传播的可能性。

品牌声誉与品牌传播力有关联但并非同一个概念。品牌传播力是指品牌传播能力的大小,而品牌声誉是从消费市场的角度衡量一个品牌的感知力和感召力。多年以来的评估数据显示,我国因为长期以来推行名优茶生产,多数品牌具有相当的品牌知名度,品牌好感度。但是,也有一些品牌,知名度很高,好感度不足,品牌声誉受到负面影响,对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市场开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障碍。重视品牌声誉,才能确保制胜未来。加强品牌主动传播,加大正面信息引导力度,提高品牌声誉,是未来各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必做的功课。

3.5 打造“中国茶”品牌,从走向国际市场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17-20世纪,中国茶远销海外,曾经蜚声海外,赞誉有加,但由于战乱、列强欺凌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茶在19世纪中叶曾一度削弱了国际话语权。虽然,2021年,我国的茶叶出口量价齐增,但依然让我们看到,原料茶出口的低价回报。

中国茶的复兴,要谋求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复兴,需要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联合,形成“品牌集团军”的“茶业品牌集群”格局,在“中国茶”的国家品牌旗帜下,以品牌的方式,走向国际市场,走进国际茶业竞争话语圈,让国际消费者因为中国的茶品种、茶品质、茶文化、茶品牌而产生茶消费,赢得新时代、新环境、新消费背景下的新声誉、新消费人群,进而促进中国茶的繁荣复兴。

参考文献[1] 胡晓云, 魏春丽. 2021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评价报告[J]. 农产品市场, 2022(5): 48-53.

来源:农业品牌研究院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