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无轮斑病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茶轮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茶轮斑病(Tea grey blight)是最严重的茶树叶部病害之一,又名茶梢枯死病,主要由植物病原真菌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侵染引起。茶轮斑病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也可为害嫩梢等,引起叶片枯萎脱落,甚至整株死亡,对茶叶的产量、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年来,我国对茶轮斑病致病菌鉴定有陆续报道,发现引起该病的病原菌具有多样性,其致病菌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种类较多,生物学特性差异大,给茶轮斑病病害的防治带来困难。

目前防治该病害主要依靠化学杀菌剂,以多菌灵、甲基托布津、铜制剂等为主,同时逐步应用生物杀菌剂,如假单胞菌、芽孢杆菌等茶拮抗菌,武夷菌素、油茶皂素、春雷霉素、宁南霉素等抗生素,洋金花等约30种植物提取物也可用于该病的防治。本文对茶轮斑病的分布与为害、病原菌生物学特征、流行规律进行论述,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建议,以期为实际生产中对茶轮斑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一、分布与为害

茶轮斑病在国外广泛分布于印度、日本等茶区,在国内各茶区也均有发生,茶轮斑病在嫩梢、成叶与老叶上的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至黑褐色,上生浓黑色墨汁状小粒点的子实体,沿轮纹排列。病斑中心、边缘或整个病斑表面均呈灰白色。其典型症状是病斑呈明显同心轮纹(图1-A~C),似大树主杆横切面上的年轮,由此而得名;同时,田间调查发现部分发病叶片的病斑无轮纹,叶面散生黑色子实体(图1-D~F)。大小不一的病斑在发病后期往往融合为大病斑(图1-E),病叶脱落。严重时引起枯梢,茶树长势变弱,茶轮斑病在全球茶区的发生一般导致减产10%~20%。

图1 茶轮斑病的田间为害症状

二、病原菌生物学特征

茶轮斑病于1973年首次在日本鹿儿岛发现,并被命名为Zonate leaf spot。茶轮斑病致病菌为半知菌亚门拟盘多毛孢属(Pestaiotiopsis)真菌,具有多样性,其中Pestaiotiopsis theae(Sawada)Steyaert和Pestaiotiopsis. longiseta(Speg.)K. Dai & Tak. Kobay为优势菌种。前者广泛存在于印度、中国等主产茶国,后者广泛存在于日本各茶区。除此之外,在世界各国还记载Pestalotiopsis属中9个种的病原菌能侵染茶树叶片,产生类似症状;同时还陆续鉴定出茶单毛孢(Monochaetia Camelliae Milei)、茶假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 Camelliae sinensis)以及茶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等3个新属菌,也是侵染引致茶轮斑病的病原菌。

Pestaiotiopsis theae作为茶轮斑病优势菌种,生长7 d的菌落边缘平整,具有明显的同心轮纹,中心有黑色小粒,背面呈淡黄色,菌丝较致密,呈白色(图2-A),生长后期菌落轮状不明显,但黑色子实体明显膨大,在培养基平板上随机分布(图2-B)。分生孢子盘扁平,黑漆状,其中堆积着大量的分生孢子(图2-C~D)。分生孢子纺锤形、无色,具4个隔膜,两端细,基底细胞倒圆锥形,透明,壁薄光滑,顶部2~3个细胞黑色至黑褐色。孢子大小为(24.0~28.0) µm×(6.6~8.0) µm。孢子顶端细胞上生有2~9根附属丝(图2-E~F)。

注:A、B-致病菌菌落形态,C、D-致病菌的分生孢子器,E、F-致病菌的分生孢子(标尺:3 μm)。

图2 茶轮斑病致病菌的形态观察图

三、流行规律

茶轮斑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气温25~28 ℃、相对湿度85%~87%利于发病。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附着在病叶上越冬;翌年,待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

病原菌常从茶树叶尖或者叶缘开始侵染,或者是从成叶或嫩叶伤口入侵,经过1~2周潜育期后引起叶片发病,形成病斑;子实体借助风雨传播,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四、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一般中小叶品种对茶轮斑病抗性较强,大叶品种抗性较弱,连年发病较重的茶园,可改种中小叶抗病品种。二是栽培管理措施得当,修剪茶树后及时喷施杀菌剂保护,并尽量避免因不适宜的农事操作产生茶树伤口,减少发病机会。茶园施肥不偏施氮肥,适当提高钾肥含量,通过营养均衡提高茶树抗性。

2.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控,可喷施1%申嗪霉素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25%苯醚甲环唑悬浮剂1 500~2 500倍液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等。冬季封园可选用45%石硫合剂晶体200~300倍液。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有机茶园五维解析系列(二):病虫害的农业管理措施

  一、有机茶园病虫害的农业管理措施

  (1)选择抗病虫性较强的优良品种

  虽然我们说所有茶园都有发生病虫害的可能,但是根据各地茶园生态环境的不同,病虫害的生物种类和危害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抗虫性较强的优良品种。尤其是在有机茶园新建或改造过程中,最适合进行此项农业管理措施,效果最佳。

  (2)选择适合的茶园间作物种

  通常,我们在有机茶园的管理过程中,为了调节茶园的整体生态环境状况,会适当的进行一些茶园间作活动。而在间作套种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植物栽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为套种而引发严重的共生病虫害现象。

  (3)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管理

  有机茶园不能使用化肥,只能使用经过腐熟处理的农家有机肥。农家肥中的氮肥含量较高,但施肥时却不能偏施氮肥,要结合磷钾肥和其他微量元素肥一起使用。所以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才能让茶树吸收足够全面均衡的营养,才能提高茶树的抗逆能力,减少叶蝉、螨类等吸汁型虫害的发生。

  (4)及时进行排水灌溉管理

  茶树生长喜阴喜湿,但如果茶园积水较多,没有及时清沟排水的话,可能会诱发茶树根病和红锈藻病等,对茶树的生长极其不利。如果茶园长期处于干旱状态,没有及时进行灌溉抗旱管理,则有可能诱发叶枯病、茶赤叶斑病等。所以,排水灌溉管理也是茶园防治病虫害的一项重要农业措施。

  (5)及时分批多次采摘

  像小绿叶蝉一类的病虫害喜欢咬食茶树的嫩芽新梢,并且还会在芽叶内部产卵,繁殖下一代。茶饼病、芽枯病、白星病等也主要是危害新嫩鲜叶。所以进行及时芽叶采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这些病虫害侵占的芽叶清理干净。如果一次不够,可以分批多次进行采摘,务必要将病虫害咬食产卵的茶树鲜叶新梢直接去除,以免影响到其他正常的茶树生长,危害整个茶园的健康发育。

  (6)重视茶树修剪管理

  对于一些病虫害影响较为严重的有机茶园,通过采摘的方式已经无法进行有效的防治。这时候就有必要通过修剪的方式来处理。采用轻、深度修剪,将树冠树梢患病部位剪除,对于茶树茎病和卷叶蛾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而台刈则是治疗严重长白蚧、黑刺粉虱等病虫害的重要方法。

  二、有机茶园病虫害的物理调节措施

  (1)采用人工直接进行捕杀

  人工捕杀是有机茶园病虫害管理中一项非常直接有效的措施。利用一些特制的工具和人力,对整个有机茶园,特别是患有严重病虫害的茶园进行地毯式搜索。像茶毛虫、天牛幼虫、卷叶蛾、茶丽纹象甲等,都可以使用人工捕杀的方式清除。比较严重的茶树介壳虫病患,也可以采用人工进行刮除。

  人工捕杀,必须做到“勤观察、勤动手、勤复查”。因为茶园密植的特性,一次捕杀可能会有所遗漏,所以必须要保持对茶园极高的关注度,进行多次复查,这样才能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止损,及时控制病情,解决病虫害危机。

  (2)使用物理器具进行诱杀

  在有机茶园中,我们比较常用的杀虫物理器具,包括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黄色粘虫板、紫外线黑灯光诱杀、诱捕器等。很多虫类都有趋光性,因此使用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和紫外线黑灯光可以诱集多种昆虫,落入特制电网中触杀,或者通过风吸系统负压吸引灭虫,也可以在灯下放置添加肥皂水的水盆诱杀。现在的新式太阳能杀虫灯,已经能够做到区分虫害和天敌,尽量在消灭虫害的同时,减少对病虫害天敌的影响,效果显著。

  同时利用病虫害的某些趋化性,在粘虫黄板或诱蛾器皿中放置糖、醋、酒液等进行诱捕,来灭杀有翅茶蚜、假眼小绿叶蝉等,有比较不错的效果。利用干扰昆虫性信息素方式,将未经交配的雌虫腹部末端剪下,置于特制诱捕器的笼内,可以大量诱捕雄虫,致使雌虫保持不孕状态,降低下一代的虫口数量。这也是物理防治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按季节的茶园管护方案

  有机茶园种植和管理中,提倡在生境调控、物理调控基础上,加强病虫监测,以生物防治为主要手段来调控茶树病虫害;以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为茶树提供养分,同时改良茶园土壤理化性质,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以采摘、修剪和保护茶园有益生物为基础,合理运用杀虫灯、诱虫色板等防控手段,重点应用植物源、矿物源及微生物源农药,来对有机茶园的病虫害进行控制。具体管理方案如下:

  1、春茶期(3月~4月)

  春季是茶叶的主要采收期,也是茶蚜虫、茶黑翅粉虱、茶圆赤星病、茶炭疽病等病虫害的初发阶段。此时通过茶叶的分批多次采摘,可以摘除掉一些带病虫的茶叶,春茶采摘结束后,立即进行轻修剪,清除病虫枝条,同时配合喷施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需提前施用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配合印楝油600~800倍液防治茶蚜虫和茶黑翅粉虱,一般10天左右施药一次;利用氢氧化铜或波尔多液防治茶炭疽病喷施后至少间隔20天方可采摘,但应避免和印楝素混用;视病虫害发生情况决定施药次数。3月上旬~中旬或春茶采摘前施用“金楝”有机肥料400~500公斤/亩,在茶树冠边缘垂直下方开沟深20~30厘米施入并覆土。

  2、夏茶期(5月~7月)

  春茶后,随着气温的升高,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毛虫、茶黑翅粉虱、茶炭疽病、茶饼病、云纹叶枯病等病虫害也开始进入为害茶树的高峰期。此阶段会出现茶小绿叶蝉第一个发生高峰期,于5月上旬喷施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或茶皂素预防和防治茶小绿叶蝉,利用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配合印楝油600~800倍液或Bt或苦参碱等生物农药防治茶尺蠖、茶毛虫和茶黑翅粉虱,7~10天施药一次,连续喷施2~3次;同时在茶园每亩悬挂30~40张黄板诱杀;利用氢氧化铜或波尔多液预防和防治茶炭疽病、茶饼病等多种病害;视病虫害发生情况决定施药次数。于5月上旬~下旬用“益植生”复合微生物菌剂稀释150~200倍液后灌根,增加茶叶对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

  3、秋茶期(8月~10月)

  秋茶期茶园病虫如茶小绿叶蝉、茶毛虫、茶尺蠖、茶黄蓟马、茶饼病、云纹叶枯病发生也较严重,此阶段茶小绿叶蝉出现第二次发生高峰期,尤其注意对此害虫的防治,病虫害防治同夏茶期,但视病虫害发生情况决定打药次数。于10月上旬~11月上旬施足基肥,此阶段是茶树根系生长发育高峰期,在茶树冠边缘垂直下方开沟深20~30厘米,施“益植生”生物有机肥400~500公斤/亩,并覆土浇水;保证茶叶来年生长对肥料的需求,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4、休眠期(11月至次年2月)

  此阶段是各种虫卵和病原的越冬期,根据当地情况对茶树进行适当修剪,并及时清除病虫枯枝和落叶,集中销毁;于11月下旬~12月下旬使用印楝油800~1000倍液、矿物油和石硫合剂进行清园,喷药时要将茶丛上下、内外,叶片正面背面都喷到,地面的杂草及茶蓬内的枝条也要喷及,以确保全面覆盖提高防治效果。

  四、有机茶园可能的病虫害处置方案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中医农业

  有机茶园,不用化学农药、不施用化肥,如果遭遇大面积重度病虫害,该如何应对?

  今天,小禾就为您找到一个特别有效的答案:使用中草药除虫防病技术,既绿色环保,又效果极好,这就是“中医农业”思维的魅力所在。

  灾害:

  150亩茶园被毛虫啃光

  2017年2月,云南普洱市思茅市三家村茶厂爆发茶毛虫灾,150亩茶园被茶毛虫啃光,并不断蔓延。

  据悉,该茶园为有机茶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对茶树的病虫害防治只能依靠物理及部分植物源农药防治,防治效果并不理想,茶毛虫仍在蔓延。

  该茶厂共有1700多亩茶树,截至2月8日,已有150亩茶树被茶毛虫啃光,另有周围250亩茶树正在被茶毛虫啃食,形势比较危急。

  应对:

  植物营养素“力挽狂澜”

  针对三家村茶厂爆发的茶毛虫灾害,广西素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接到求救电话后,农用中草药除虫防病技术发明人黎钦涛立即安排茶毛虫中草药专用营养素的配制,并于2月9日出发带往虫灾区。

  认真查看了茶毛虫的灾情后,黎钦涛立即拟定茶园救治方案:

  1.目的:除虫、促进生长、提高产量、保住品质。

  2.使用方法:先喷茶毛虫专用营养素,按300倍喷施,5天后喷原茶叶营养素,茶园基本恢复正常,过后正常使用做好预防(2月10日该茶园安排专用营养素喷施,截止2月13日,茶毛虫已经控制,部分树枝开始抽芽)。

  3.重点:枝叶、树兜和地上的叶子。

  4.目标:除虫、杀卵、促进根部生长、促进光合作用、增加产量,在1个月内实现茶园重新采茶。

  5.喷施办法:早上九点左右喷施,从周围往中间喷;周围茶园全部预防。

  结果,使用素安第4天,茶毛虫基本控制,新芽冒出。

  茶叶主要虫害有哪些?

  1.茶小绿叶蝉

  危害特征:

  该虫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雌成虫产卵于嫩梢茎内,致使茶树生长受阻,被害芽叶卷曲、硬化,叶尖、叶缘红褐焦枯。

  虫害规律:

  1.在低山茶区该虫年发生12—13代;危害盛期5—6月及9—10月;

  2.高山茶区该虫年发生8—9代;危害盛期7—9月。

  3.以成虫在茶树、豆科植物及杂草上越冬。成虫多产卵于新梢第二、三叶间嫩茎内。

  2.茶橙瘿螨

  危害特征:主要以成、若螨吸食成叶及嫩叶汁液,致使被害叶片呈黄绿色,主脉变红褐色,失去光泽,叶背出现褐色细斑纹,芽叶萎缩。

  虫害规律:该虫年发生20多代,虫口主要分布在上层成叶及嫩芽叶上。高温、干旱、雨量大、雨期长的环境,茶园虫数少,危害轻。全年有两次明显高峰,第一次在5—6月,第二次一般在高温干旱期后发生。

  3.茶跗线螨

  危害特征:又名侧多食跗线螨、茶半跗线螨。成、若螨栖息于茶树嫩芽叶背面吸汁危害,被害叶背出现铁锈色,硬化增厚,叶尖扭曲畸形,芽叶萎缩。

  虫害规律:

  该螨年发生20--30代,以雌成螨在残留芽叶、鳞片、叶柄。缝穴及杂草上越冬。高温干旱的气候环境有利其发生。一般夏秋茶发生较危严重。

  4.茶叶瘿螨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被害叶片失去光泽呈古铜色,叶面沿叶脉密布白色尘埃状蜡质蜕皮壳,叶脆易裂,严重时大量落叶。

  虫害规律:该螨年发生10多代,以成螨在茶树叶背越冬。高温干旱季节有利发生,全年以7--10月发生最盛。

  5.茶短须螨

  危害特征:以成、若螨刺吸成叶或老叶汁液,致使叶片失去光泽,叶背常有紫色斑块,主脉及叶柄变褐,后期霉烂,引起大量落叶。

  虫害规律:该螨年发生10代左右,主要以雌成螨群集在土下1—6厘米茶树根颈部越冬,少数在叶背、腋芽及落叶中越冬。茶园中多数为雌螨,行孤雌生殖,主要栖息叶背危害。全年以7--9月份高温干旱季节危害严重。

  6.咖啡小爪螨

  危害特征:该螨以成若螨吸食危害成叶,被害叶局部变红,后呈暗红色斑,失去光泽。露水未干时叶面上可见一层细蛛丝,手捏螨数多处叶片即见指染血迹小红点,细看叶上有红色虫体爬动,螨体附近有许多白色蜕皮壳和卵壳。

  虫害规律:年发生10---20代,世代重叠。多栖息叶面危害。卵散产于叶正面且以主、侧脉两侧及凹陷处为多。早期、秋冬季危害严重。

  7.茶蚜

  危害特征:茶蚜多聚于新梢叶背且常以芽下一、二叶最多,以口针刺进嫩叶组织内不时尽力吸食危害,致芽叶萎缩,伸长停止,甚至芽梢枯死,其排泄物“蜜露”不仅污染嫩梢且能诱发煤病。

  虫害规律:一年发生20代以上,全部以卵或无翅蚜在叶背越冬,早春虫口多在茶丛中下部嫩叶上,春暖后渐向中上部芽梢转移,炎夏虫口较少,且以下部为多,秋季又以上中部芽梢为多。

  8.黑刺粉虱

  危害特征:以幼虫聚集叶背,固定吸食汁液,并排泄“蜜露”,诱发煤烟病发生。被害枝叶发黑,严重时大量落叶,致使树势衰弱,影响茶叶产质量。

  虫害规律:该虫年发生四代,以老熟幼虫在叶背越冬,次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羽化。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6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10月上旬至12月。

  9.茶丽纹象甲

  危害特征:又名茶小黑象鼻虫。我市局部茶区危害严重。幼虫在土中食须根,主要以成虫咬食叶片,致使叶片边缘呈弧形缺刻。严重时全园残叶秃脉,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虫害规律:该虫年发生6代,以老熟幼虫在虫苞中越冬。各代幼虫始见期常在3月下旬、5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上旬、11月上旬,世代重叠发生,幼虫共六龄。成虫有趋光性,卵呈块多产在叶面。

  10.茶枝蠊蛾

  危害特征:又名蛀梗虫,幼虫蛀食枝条常蛀枝干,初期枝上芽叶停止伸长,后蛀枝中空部位以上枝叶全部枯死。该虫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蛀枝中越冬。

  虫害规律:次年3月下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化蛹盛期,5月中下旬为成虫盛期。成虫产卵于嫩梢二、三叶节间。幼虫蛀人嫩梢数天后,上方芽叶枯萎,三龄后至入枝干内,终蛀近地处。蛀道较直,每隔一定距离向荫面咬穿近圆形排泄孔,孔内下方积絮状残屑,附近叶或地面散积暗黄色短柱形粪粒。

  11.苔藓和地衣

  危害特征:苔藓是高等绿色植物,生活在阴湿之地,地衣是菌和藻的共生体,据外形分为叶状、壳状、枝状地衣,它们都能自茶树根茎部向上蔓延,致使茶树树皮褐腐,长势逐渐衰弱,严重影响正常生长和发育。

  规律:在春季阴雨连绵或梅雨季节,生长最快,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停止生长。

  12.茶尺蠖

  危害特征:幼虫主要取食嫩叶和成叶,大发生时可将茶树老叶、新梢、嫩皮、幼果全部食光。幼虫孵化后爬至茶树顶部叶缘或叶面咬食表皮和叶肉,二龄后咬食叶片成C字形缺口。

  虫害规律: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产卵,4月初第一代幼虫始发,危害春茶。

  13.茶毛虫

  危害特征:幼虫咬食叶片,严重时连芽叶、花和幼果均可吃光,仅留秃枝。以卵块在茶丛下部叶片背面越冬。少数蛹或幼虫越冬。

  虫害规律:第一代幼虫发生于4~6月,第二代幼虫7~9月。

  14.茶蓑蛾

  危害特征:幼虫在护囊中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造成局部茶丛光秃。

  虫害规律:繁殖为5月中下旬后幼虫陆续化蛹,6月上旬一7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产卵,当年1代幼虫于6—8月发生,7—8月为害最重。

  茶叶主要病害有哪些?

  1.茶白星病

  症状: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初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圆形小病斑,直径小于2毫米,中央凹陷,呈灰白色,周围有褐色隆起线。后期病斑散生黑色小粒点,一张嫩叶上多达百多个病斑。

  发病规律: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以菌丝体在病枝叶上越冬,次年春季,当气温升至l0℃以上时,在高湿条件下,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害幼嫩芽梢。低温多雨春茶季节,最适于孢子形成,引起病害流行。高山及幼龄茶园容易发病。土壤瘠薄,偏施N肥,管理不当都易发病。

  2.茶饼病

  症状:初期叶上出现淡黄色水渍状小斑,后渐扩大成淡黄褐色斑,边缘明显,正面凹陷,背面突起成饼状,上生灰白色粉状物,后转为暗褐色溃疡状斑。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或越夏。温度15—20℃,相对湿度85%以上环境容易发病。一般3—5月和9—10月间危害严重。坡地茶园阴面较阳面易发病,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施肥不当、遮荫茶园也易发病。

  3.茶炭疽病

  症状:主要危害成叶或老叶,病斑多从叶缘或叶尖产生,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后渐扩大或呈不规则形大病斑,色泽黄褐色或淡褐色,最后变灰白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上无轮纹,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明显。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次年当气温升至20℃,相对湿度80%以上时形成孢子,借雨水传播。湿度25—27℃,高湿条件下最有利于发病。全年以梅雨季节和秋雨季节发生最盛。扦插茶园、台刈茶园,叶片幼嫩,水分含量高,有利于发病。偏施N肥茶园发病也重。

  4.茶云纹叶枯病

  症状:主要危害老叶,嫩叶、果实、枝条上也可发生。病斑多发生在叶尖、叶缘,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后转褐色,其上有波状轮纹,形似云纹状。最后病斑由中央向外变灰白色,上生灰黑色小粒点,沿轮纹排列。

  发病规律:该病在高温(20℃以上)高湿(相对湿度80%以上)条件下发病最盛。树势衰弱、管理不善,遭受冻害、虫害的茶园发病也重。

  5.茶轮斑病

  症状:主要危害以成叶和老叶上发生较多,先从叶尖、叶缘产生黄绿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褐色,有明显的同心圆状轮纹,后期中央变灰白色,上生浓黑色较粗的小粒点,沿轮纹排成环状,病斑边缘常有褐色隆起线。

  发病规律:该病菌从伤口侵入茶树组织产生新病斑,高温高湿的夏秋季发病较多。修剪或机采茶园,虫害多发茶园发病较重。树势衰弱、排水不良茶园发病也重。

  植物营养素如何防治病虫害?

  每次每亩用量100克兑水100斤,搅拌均匀后,喷施于茶树叶面、叶背、茎部。间隔15-25天喷施一次,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整使用次数。

  此外:1.若用于严重除虫、治病:配水300倍喷施;2.若用于大规模除虫、治病,配水300倍喷施,间隔5天再喷施一次,即连喷2次,后转正常使用。

  注意事项:

  1、避开雨、旱天气及中午曝晒和高温时喷施,喷施后6小时遇中雨、大雨应补喷

  2、调剂时先将营养素粉末倒入400-500ml清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再加足量清水搅拌均匀方可喷施

  3、产品兑水3小时内用完

  4、产品单独使用,不再添加其它产品;(使用素安产品前后三天不用其它肥料,特别是生物菌肥类)

  5、因地域气候不同,使用者按茶树的生长规律调整素安产品的使用时间。

  6、产品置于避光、干燥处保存,如有少量结块,不影响效果(保质期内,产品保质期12个月)

  7.调剂时水温不得高于40℃。

  来源于:TeaChaThe

如何使用植物有效的防治茶叶害虫

用植物防治茶园病虫害,既可以省钱,又可以保证茶叶中没有农药残留,可以生产出高档优质的茶叶,让饮者无后顾之忧。它不会污染环境,真的是一举多得的。

楝叶:取楝叶2公斤,切碎,加水10公斤,煮沸1小时,过滤,冷却,加2%洗衣粉溶液200倍喷雾。可防治茶蛾、小绿叶蝉、茶毛虫、卷叶蛾、刺蛾等多种害虫。

枫叶:摘取5公斤枫叶,切碎加少许水挤榨出叶汁,然后每公斤原汁加2公斤水喷洒,可防止茶尺蠖、卷叶蛾、茶毛虫、茶衰蛾、刺蛾等。

樟叶:取樟叶2公斤,切碎,加水10公斤,盐0.2公斤,煮沸1小时,过滤喷洒,可防治茶炭疽病、烟煤病、纹羽病、白粉病、白星病、园赤星病、茶云纹病等。

松针:摘取松针5公斤,切碎捣碎,加水25公斤,煮沸1小时,过滤,然后用2%皂液喷洒400次。每周喷1次,连续喷3次。可防治茶纹羽病、茶纹叶枯病、轮斑病、茶饼病、藻斑病等。还可治茶毛虫、茶尺蠖、、红蜘蛛、蚜虫、刺蛾、介壳虫等。

泡桐叶:摘取新鲜泡桐叶5公斤,切碎,加少许水,挤出原叶汁,再加入黄烟叶及其茎、叶、根及加工后的下脚料(叶柄、叶脉)提取200倍喷雾可防治茶螨、小绿叶螨、茶毛虫、茶尺蠖、卷叶蛾、刺蛾类、茶蚜、介壳虫、黑粉刺虱、红蜘蛛等。

来源:品柑论橘,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