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煮”茶的心情

儒家之风,清淡滋味,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陆羽《茶经》

(《吃茶去》杂志刊文)小时候,我是围着祖父煮茶的火塘长大的。那时候,自然是不大明白“煮”茶的心情。但祖父“煮”茶时的慈祥面容,却在我少年的心中,留下了至今都难以忘怀的一个美好形象。

及至长大,为人夫为人父之后,才洞察了祖父煮茶时的神态与心情。

那是对生活感到满足的一种神态,是对某一件美好事物的淡淡回忆与回味;或者是对农事的细心梳理,是筹划生计时内心流露出的一种安详……

每天凌晨、中午、晚上,祖父准会在这三个时辰的某一时段开始煮茶。一日三道茶,“煮”得生活溢出许多滋味。后来,我对祖父煮茶的情境批了十六个字:春夏不缀,阴晴无碍,自得其乐,心满意足。

在城市生活,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有人像祖父一样,怀有那种煮茶的心境和情境了。当然,城市里的人几乎是不煮茶的,没有乡下老人煮茶那么普遍。对这一点,我倒差一点忘掉!

也许是受祖父的影响,我对煮茶也是情有独衷。奈何在兰州羁居数载,却没有那种煮茶的心境,更缺少那种煮茶的心情!

城市似乎只适合冲泡(茶),且越来越适宜咖啡的速溶、节奏。因为煮茶,不但需要较多的时间,还更需要一种闲适的心态或心情。这样,才能饮尽茶的个中滋味。

去年冬日的一个大雪天,我忽而“兴致勃发”,就在伏龙坪九米斋中燃起炉子,“煮”了一回茶饮。

由于事发突然,在仓促之间自然不很具备“煮茶”的“硬件”,只好将就着在球煤炉子上“煮”了一回。而难得的是那一份“煮”茶的心情!

对于煮茶,唐·陆羽在《茶经》中是这样说的:三个人以上,只需一炉。如果 是五六个人,就应当用两个炉鼎,用一个童子专门来做,才能调出好茶来……由此可见,煮茶确需要用一种淡淡的心情去“做”。

也是在《茶经》一书中读到这样的句子: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陆放翁也有诗云:“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诗人一个“闲”字,道尽了“煮”茶的心境。

有诗又云:“毓秀蒙顶,蜚英玉川,搜揽胸中,书传五千。儒素家风,清淡滋味,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翻完一本《茶经》,对煮茶更是“推崇备至”。

追溯历史,我发现身处的这个地域与茶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深厚而悠远的联系。

早在唐、宋时代,古“丝绸之路” 皆因“便于应接”而“商旅云集”,即今甘肃、青海、宁夏、陕西一带的都曾经开辟了茶马互市。

日本研究“丝绸之路”的学者长泽和俊在其著述中指出:“五代宋初时代的河西地方,绝妙地体现了其作为绿州走廊地带的地域特殊性。即在沙州、瓜州有曹氏归义军,在甘州有甘州回鹘可汉,在凉州有西凉吐蕃,他们分别建立了独立的政权,积极的开展着中间贸易” 。

这里所说的“贸易”正是“茶马互市” 的活动。

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兰州市,皆到处可见一些与茶有关的习俗:从城东到城西,从黄河北到黄河南,茶摊、茶园、茶楼、茶艺馆比比皆是,特别在夏天,这些茶摊茶肆更成为“金城”民俗一景。

闲语至此,还是回头再品味那回“煮”茶时的心情。

……那天清晨,起床后推开门时,我才发现四合院中盈满了积雪,空中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出了院子,做了几口深呼吸,就站在崖边上,看金城在雪花中的柔润……临近中午,室内的炉火越燃越旺。就在我正要沏茶时,忽而转念:为何不“煮”茶来饮呢?

周日的闲情,还有忽如其来的逸致,茶未“煮”,已经怀有一份不错的心情了!

找一搪瓷杯作“鼎”,注入半杯水(当然是城市里的自来水)置于被烧红的炉盖上,然后清洗茶杯(在这一过程中,心中的郁闷也一同被洗涤干净)。片刻水沸后,再放进茶叶开“煮”。煮好第一杯茶,再煮第二杯……

饮了一口还烫的茶汁时,就感觉非常不错!

室内开始有点热,我索性挂起门帘,一边煮茶、一边赏雪、一边饮茶……

那天不知饮了多少杯,直饮得心中空荡荡:无挂无碍。心中,是一种说不出的宁静;神思,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空灵!

在以后的日子,虽说没有处在那种“荒江茅屋,三两素心人”的饮茶道境,但却学会了在面对生存重压时,如何放松心情,即是冲泡一杯苦茶,也能饮出甘甜的滋味来。

其实,“煮”茶的心情,正是生活于都市的我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常态,一种淡泊的心态,只有如此,才不会被“生存”压垮,才会取“我”之所需,才会活得坦然无虑,使生命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祖父离开我们三周年的祭日快要到了,那时回到陇南去,必有机会再品“煮”茶的滋味,再揣度一番“煮”茶的心情……

在城市生活,既然不能煮茶,就冲泡上一杯吧。只要能怀有“煮”茶的那种心情,也将会有不错的“滋味”泛起!

(摘自2012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张 筱)

关于茶的美文:茶”的雅称,你知道几个?


“茶”并不是一直叫做“茶”的。


陆羽《茶经》记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只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后来,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古人茶事,总伴着风雅,茶在诗文中,有着各种称呼,今天我们也盘点茶在古代诗文中的几种别称。


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


“荼”最早见于《诗经·邺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学者推考说法不一。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茶也。”


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基本通用,为茶之雅称。


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


香港陆羽茶室有名作家台静农题写的茶联:“泉烹苦茗琉璃碧,菊酿香醪琥珀黄。”


不夜侯

喝茶有醒脑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


唐代曹邺诗云:“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

五代十国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消毒臣

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


唐代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涤烦子

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


唐代《唐国史补》载:

“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


唐代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明代潘允哲诗曰:“泠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清风使

据《清异录》载,五代十国时,有人即称茶为清风使。


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余甘氏

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说:

“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清友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等句。


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茶于文人可谓挚友,从功效、心情、感悟等多方面去赋予茶名字,足可见茶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或许很难再找到一样东西在诗文中如此大量的出现

茶”的雅称,你知道几个?

“茶”并不是一直叫做“茶”的。


陆羽《茶经》记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只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后来,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古人茶事,总伴着风雅,茶在诗文中,有着各种称呼,今天我们也盘点茶在古代诗文中的几种别称。


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


“荼”最早见于《诗经·邺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学者推考说法不一。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茶也。”


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基本通用,为茶之雅称。


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


香港陆羽茶室有名作家台静农题写的茶联:“泉烹苦茗琉璃碧,菊酿香醪琥珀黄。”


不夜侯

喝茶有醒脑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


唐代曹邺诗云:“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

五代十国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消毒臣

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


唐代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涤烦子

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


唐代《唐国史补》载:

“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


唐代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明代潘允哲诗曰:“泠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清风使

据《清异录》载,五代十国时,有人即称茶为清风使。


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余甘氏

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说:

“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清友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等句。


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茶于文人可谓挚友,从功效、心情、感悟等多方面去赋予茶名字,足可见茶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或许很难再找到一样东西在诗文中如此大量的出现

找到约29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