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壶可以在火上煮茶吗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关于每一款茶的冲泡技巧,你掌握了吗?

  泡一壶好茶,既要讲究实用性、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所谓“实用性”,就是要从实际需要与条件出发,可以是冲泡一杯普通的“大碗茶”,也可以是冲泡一壶高贵的名茶;所谓“科学性”,就是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所谓“艺术性”,就是要选用合适的器皿以及优美的手法。

  要泡出好喝的茶,要掌握茶叶用量。每次用量多少,并无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消费者饮用习惯而定。泡茶用量之多寡,关键掌握茶与水的比率,茶多水少,味浓;茶少水多,味淡。

  1、红茶、绿茶:200毫升的一只茶杯或一把茶壶,放上3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分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的茶汤了。

  2、乌龙茶:它的用茶量在中国茶中是最大的,通常投入1克乌龙茶冲水量20毫升左右。如果是比较紧的半球形的乌龙茶,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四、五分满;松散的条状乌龙茶,投茶量甚至达到茶壶容积的七、八分满。这是因为啜乌龙茶,重在闻香玩味,所以,用茶量要比大宗茶类高得多,而冲水量却要减少很多。

  3、普洱茶:普洱茶的用茶量仅次于乌龙茶。一般说来,饮普洱茶侧重于尝味,其次是闻香。用茶量一般是每克茶冲20~30毫升水。

  4、砖茶:主要是供边陲兄弟民族饮用,如藏族的酥油茶、哈萨克族的奶茶、维吾尔族的香茶、蒙古族的咸奶茶等,他们多以肉食为主,缺少蔬菜,喝茶主要服从生理需要,因此,普遍喜喝浓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或锅子煮茶。一般每50克茶,加水1.5~2.0升,煨在火上煎煮。这样,随时可根据需要调制成各种茶,以便饮用。

  5、碎茶:多采用袋包形式泡茶。由于碎茶已经揉切成小颗粒状,很容易将茶汁浸润于水中,所以,多为一次性沏茶,通常每克茶可冲水60~70毫升。

  注:内容来源茶艺小壶仙,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梦华录》火了,宋代人的“茶生活”真的那么拽吗?

· 引 言 ·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加上不少人居家,让电视剧《梦华录》火起来。这部古装剧改编自关汉卿的四折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上线第5天播放量已超7亿次,豆瓣评分开分即达8.3分。目前。该剧评分已经高达8.8分。

《梦华录》对原著人设进行了扩充,讲述了赵盼儿、宋引章、孙三娘三姐妹携手将小茶社开成汴京最大酒楼的故事。剧中呈现的饮茶环境、饮茶方式、还有茶具和各色的茶点,引起了许多爱茶人对宋代人们生活的向往。

今天,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小编对《梦华录》中体现的茶元素进行一次盘点。咱们一边学习,一边追剧!

宋代人喝什么茶?

北苑贡茶

北宋时期最顶流的茶品当属产于建州(今福建建瓯)的北苑官焙(贡茶)。这是一种源于唐代福州研膏茶工艺的蒸青紧压团茶。在宋代经历了丁谓和蔡襄两次重要的技术改革。苏轼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陈晓饰演的男主角顾千帆在第1集中说:“龙凤茶之所以名龙凤,是因为里面含有龙脑香。”宋代贡茶中有龙脑香是真的,但也只是贡茶才有,一般百姓(茶农)就算能喝到北苑团茶也是不加龙脑的。蔡襄所著《茶录》中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

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不过北苑贡茶又叫龙凤团茶并不是因为加了龙脑香,而是因为压制团茶的模具上雕有龙凤图案,紧压出的茶也就有龙凤的图案。故名龙凤团茶或者龙茶。

龙凤图案的茶银模图。

不过,北苑官焙的龙凤团茶是顶流,一般人家并不容易喝到。就算是官宦之家也须是皇帝恩赐才能分到一些。

青凤髓

第1集中,顾千帆手下点的青凤髓确有其茶,也是北苑茶中的一种,属于蒸青紧压茶。《红楼梦》中所说的“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就是这种茶。对于即便著于清代的《红楼梦》,青凤髓也是极其古意与清雅。

双井白芽茶

民间制作的茶称为草茶,更可能是不经压制的散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的双井茶就是草茶中的佼佼者。欧阳修认为“十斤茶养一两芽”的双井白芽是草茶中最好的。黄庭坚、司马光、苏轼、杨万里、梅尧臣等也多次赋诗赞颂双井茶。

灵隐佛茶

佛教自传入中原以来就与茶事相伴。除了茶有破睡之功外,南方寺庙所在也大多适合茶树生长。种茶、制茶与奉茶常常作为佛门清修。佛茶指的是由僧人自己栽种、制作的茶,大多用于供奉佛祖、僧人自饮及招待香客。

唐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灵隐佛茶被认为始于唐而盛于南宋。剧情设定的北宋时期确实产量并不算高。而到了南宋时期,灵隐佛茶和浙江另一款著名佛茶——普陀佛茶并驾齐驱,合称“浙江佛茶”,列为贡茶。

宋代人怎么喝茶?

点茶

宋代“点茶”之风盛行,《梦华录》就对“点茶”进行了细致的展示。把“点茶”中“碾茶、热盏、击拂、水痕”等制作流程一一呈现。

刘亦菲饰演的女主角赵盼儿在剧中不仅开茶社,还是位“点茶”高手。宋代饮茶最主流的方式就是将茶磨碎、研细,最好还要用罗筛出细末,然后将茶粉放入烫热的盏中,先加一点水调成糊状,再一边加水一边击拂出均匀细腻的泡沫。这就叫做“点茶”。点好的茶可以直接一个人喝掉,也可以像剧中用小勺舀到小杯中与他人分享。

剧中提及的“茶百戏”,也让观众们充满好奇。其实,“茶百戏”就是从“点茶”演变而来的。相对于适合饮用的“点茶”,“茶百戏”所用的茶汤更浓而不适合品饮,只适合观赏。在浓茶汤击拂出的泡沫上,用专门的器具蘸水来作画,所以又叫作“水丹青”,类似于国画中墨分五色的原理。创作“水丹青”不但需要画功,还考验“点茶”的基本功,因为只有打出更为绵密持久的泡沫才有作画和欣赏的时间。

煎茶

剧中的茶博士在制作“煎茶”。

从唐代就流行起来的“煎茶”在宋代并没有因为过时而遭受鄙视,相反很多文人认为这种前朝饮法很有古意。“煎”就是煮的意思。宋代烹茶只煎水不煎茶,也就是用烧开的水冲点茶末,所以叫“点茶”。而唐代则是将研碎的茶投入烧沸的水中煮,所以叫“煎茶”。

在陆羽著《茶经》之前,人们煎茶时还会一并放些葱、姜、茱萸等等,大致能起到发散祛瘴的作用。但陆羽认为加了太多调料的茶简直就是沟渠中的废水,不堪为饮。“煎茶”只要用少许盐调味即可。湖南的姜盐豆子茶还保留了这种古老的饮茶方式,特别适合生活在山区的人饮用。

剧中首先出现的茶品“紫苏饮子”,为赵氏茶坊的当红饮品。只见赵盼儿右手提壶,左手收于背后,茶壶离茶杯三尺远,一起一落间茶水便倒于杯中,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动作轻盈曼妙,看起来赏心悦目,在座的茶客都忍不住称赞叫绝。

“紫苏饮子”在古代也被称为“紫苏熟水”,熟水即是古代的饮料。

明代高濂曾在《遵生八笺》中介绍过紫苏熟水的做法:“取叶,火上隔纸烘焙,不可翻动,修香收起。每用,以滚汤洗泡一次,倾去,将泡过紫苏入壶,倾入滚水。服之,能宽胸导滞。”由此可见,制备紫苏熟水需要将紫苏叶用火炙逼出其香味,冲泡饮用与茶叶基本上类似,并且都强调了热饮。

宋代人的泡茶、喝茶器具有哪些?

十二先生

剧中,管云鹏饰演的陈廉在每一集片尾都会为大家介绍一个宋代文化知识。其中一集,他饶有兴致地介绍了宋代的“点茶”茶器——“十二先生”,让观众们不禁对“十二先生”充满了好奇。

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中的“十二先生”。

上面的“十二先生”图出自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详,他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代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足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茶具钟爱之情。

“十二先生”中,专门用来储存茶饼的焙笼称为“韦鸿胪”,用于捣茶的茶臼称为“木待制”,碾茶的茶碾称为“金法曹”,磨茶用的茶磨称为“石转运”,用来入茶的是“胡员外”,筛茶用的茶罗称为“罗枢密”,清茶用的茶帚称为“宗从事”,盛茶用的盏托称为“漆雕密阁”,茶盏称为“陶宝文”,注汤用的汤瓶叫做“汤提点”,调沸茶汤用的茶筅叫做“竺副帅”,清洁茶具用的茶巾叫做“司职方”。

建盏

剧中,赵盼儿就着茶博士的位置坐下,用竹茶则舀出茶粉放入一个黑盏中。这种深色的盏就是主产于建安(今福建建阳)的建盏。“茶色白,宜黑盏”。宋代冲点出的茶有丰富的泡沫,泡沫越洁白、细腻、持久,说明茶品和茶艺越好。深色的茶盏能够突显茶色的白,于是在北宋斗茶的盛行之下,建盏也随之备受推崇。而底色青黑的建盏本身也十分具有观赏价值。徽宗说“玉毫条达者为上”。也就是说建盏内部有银白玉色的直条花纹的为上品,这就是“兔毫盏”。

龙泉青瓷

《梦华录》中,从喝茶茶具到茶坊装饰都出现了龙泉青瓷。“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龙泉青瓷为典雅的茶坊添加了满满的江南水乡韵味。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在南宋时达到巅峰,以哥窑、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国唯一一个入选世界保护名录的陶瓷“非遗”。

今日话题讨论

今天,关于《梦华录》中的茶文化知识分享就先到这里了。

您还在《梦华录》中看到哪些茶知识?请在评论区留言!

最后祝各位茶友开心追剧,健康饮茶!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走进中国茶叶博物馆 品赏茶文化盛宴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四周茶园簇拥。举目四望,粉墙、黛瓦、绿树与连绵青翠的茶园相映成趣——这便是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

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水景与茶座。

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浙江杭州,包括双峰馆区和龙井馆区两部分,建筑面积共约1.3万平方米,展厅面积4875平方米。两馆区由一条古韵浓厚的“乾隆御道”和秀丽的“龙井八景”相连,引领观众踏上一场独特的茶文化之旅。

清代铜胎画珐琅花卉纹提梁壶。

茶史源远流长

中国茶叶博物馆1991年建成开放,现有5000余件藏品,涵盖茶具、茶书、茶叶加工工具、茶样、茶画、茶碑帖等。“作为国内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除了做好茶文物的收藏、研究、展示外,还注重茶知识、茶文化的保存与传承,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展览品牌。”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包静说。

走进双峰馆区,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映入眼帘,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逶迤勾连,尽显江南园林的韵味。

“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是一个‘馆在茶间、茶在馆内’的无围墙博物馆,由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5个展示空间组成,从不同角度诠释茶文化。”中国茶叶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展陈学术部主任乐素娜介绍,双峰馆区的常设展览为“中华茶文化展”,2003年荣获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茶史厅通过丰富的文物、图文资料和复原场景,介绍了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了历代茶文化的精华。茶起源于中国,古巴蜀一带是茶文化的发源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但此时的饮茶主体多为上层贵族、士人。茶叶真正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在唐代,这一时期,茶始征税,茶始定名,茶始成书。“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陆羽《茶经》的问世,把茶文化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两宋时期,斗茶蔚然成风,从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到市井百姓,无不对此兴致盎然。展厅内的蜡像再现了宋代民间斗茶场景——一个妇人在炉前摇着蒲扇烧水煮茶,4名男子手持茶盏,手掌略微倾斜,展示茶面汤花的色泽与均匀程度,以此判定高下。

斗茶是一种兼具趣味性与技术性的活动。到了以冲泡散茶为主流的明代,斗茶基本绝迹。

明清时期,随着欧洲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远洋贸易的重要货物。展柜里,一份有着近300年历史的茶样,诉说着中国茶叶漂洋过海的故事。“这个茶样十分珍贵,它是从载有近370吨茶叶的瑞典哥德堡号沉船中打捞上来的,我馆有幸保存了两份。”乐素娜说。

哥德堡号是大航海时代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远洋商船,曾三次远航至中国广州。1745年1月,“哥德堡Ⅰ号”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载有约700吨中国商品。经过8个月的航行,在离哥德堡港约900米的海面,哥德堡号突然触礁沉没。1984年,瑞典人发现了沉睡海底的哥德堡号,并于1986年进行水下考古,打捞出大量茶叶和饮茶用的精美瓷器。

唐代白釉煮茶器。

茶俗丰富多彩

你见过360公斤的紧压茶吗?漫步茶萃厅,一块巨大的云南普洱茶砖吸引了笔者的目光。茶砖长宽均为186厘米,厚12厘米,采用2000余公斤的野生普洱茶鲜叶加工制成。在这个展厅,可以看到100多种中国名茶和国外茶叶的茶样实物,涵盖六大基本茶类——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和黑茶,还有花茶、紧压茶等再加工茶。乐素娜介绍,中国茶叶博物馆设有茶样库,收藏古代茶样10余种、现代茶叶1500多种,年代最早的是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茶叶。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俗语道出了茶与中国人生活的紧密关系。茶事厅介绍了茶的种植、采制、保存、品鉴、应用等相关知识以及由茶衍生出来的各类文艺活动。

在“茶之制”单元,不少参观者在一个玻璃展柜前俯身细看。柜中展示了槽式鲜叶处理装置、揉切机、解块分筛机、发酵室、滚筒杀青机、揉捻机、滚筒炒干机等一系列等比例缩小的机器模型,组成了红茶、绿茶的“迷你版”加工生产线。“原来我们喝的茶叶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带着孩子参观的袁女士兴奋地说,“孩子看展览觉得很有趣,我自己也长了不少知识。”

魏晋时期的陶盆、宋代的黑釉盏、明末的紫砂茶壶、清代的粉彩盖碗、近代象牙雕刻的茶匙……“器为茶之父”,茶具厅里陈列着几百件与茶有关的器具,让人大开眼界。一个时代的茶具往往是当时饮茶方式的直观体现。唐宋时期,饮茶需要将茶饼碾成末,故而成套的唐宋茶具里除了碗、盏等,还有碾茶器。在“唐煮宋点”饮茶方式的影响下,唐代的茶具组合里常常会有煮茶所需的风炉、釜等。一套雅致的唐代白釉煮茶器引人注目。“这套茶具出土于河南洛阳,是随葬明器,由茶碾、茶炉、茶釜、茶盏托组合而成,它反映了唐代主流的饮茶方式——煮茶法。”乐素娜说。

茶具厅的独立展柜中有一把精美的清代铜胎画珐琅提梁壶。此壶以黄铜做内胎,再施以画珐琅工艺,纹饰富有层次,用色淡雅,壶腹开光内绘有秀美的花蝶纹。从整体风格来看,这件茶壶应是当时的外销产品。

茶俗厅以场景还原的方式,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与茶有关的风俗习惯。藏族人在帐篷里喝着热腾腾的酥油茶;云南傣家竹楼里的傣族人把茶叶放进土罐,在火上烤香后冲入开水饮用;四川人坐在竹椅上喝盖碗茶,摆龙门阵……

中国茶叶博物馆举办的“茶都伢儿快乐学茶”夏令营。

茶香远飘海外

中国茶走向世界,给世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茶成为流行最广的饮料之一,衍生了丰富的饮用习惯和仪式习俗。

为什么法国人把茶读作THE,日本人把茶读作CHA?俄罗斯人怎样饮茶?英国人的下午茶有什么讲究?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馆区常设展览“世界茶茶世界展”以跨文化视角,讲述了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路径和发展历程。

“龙井馆区是具有山地园林景观特色的茶主题互动体验博物馆,坐落在翁家山茶山东麓,森林覆盖率高达70%。”乐素娜介绍,茶山中有大量喀斯特地貌组织形成的自然石林和岩洞,游人可以一边爬山赏景,一边参观展览。登高过程中有“茶有真香亭”“问茶亭”“真逸亭”“迟桂亭”等休憩处,还会经过鸿渐阁、茶文化体验大师工作室等体验空间。登上龙井馆区最高处,可以看到一座观景平台,名曰“茶坛”。置身此处,远眺四周茶山,俯瞰西湖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除了策划观众喜爱的展览,我们还希望通过互动体验,让茶文化真正走进当代人的生活。”中国茶叶博物馆党政办主任朱阳说,双峰馆区是茶文化展示馆,龙井馆区则是茶文化体验馆,注重满足体验者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茶叶博物馆打造了“中国茶人之家大赛”“宋代茶生活体验”“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走进中茶博”等品牌特色活动,研创了“一笺杭梦龙井香”“西湖龙井大碗泡法”等茶艺表演项目,还开设了适合不同人群的茶文化培训课程。截至目前,中国茶叶博物馆已推出9项研学课程,包括四季茶香、宋韵杭州、茶叶科普、伟人与茶、非遗传承等主题,涉及茶的知识科普、采摘制作、冲泡品饮等。

朱阳说,除了线下的体验活动,线上的数字展厅也让越来越多人能够通过远程互动的形式感受茶文化。中国茶叶博物馆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推出“节气茶生活”栏目,普及茶知识、推广茶文化,备受好评。(方彭依梦)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茶叶博物馆提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