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绘画不了

找到约2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绘画图解:一泡满屋生香的茉莉花茶是怎样制成的

关于茉莉花茶,最直接的印象,莫过于香。

茉莉花茶的香,属于你无法忽略的那一种:一盏茶推到跟前,花香透过茶汤弥散,澄澈,轻灵,满室芬芳,喝上一口,花香沁人心脾。

这种香,大俗大雅,上得了庙堂国宴,下得了市口茶馆。即便不懂茶的人,也很容易喜欢上它,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美好得十分直接”。

为什么花茶越来越少?询问了个中原因,我们得到了这些答案:

花茶的制作过程艰辛,且依赖人工。为了得到香气最佳的茉莉,花农们需要在酷暑最炎热的午后开工,更不必说每晚都得熬更守夜的制茶师傅们。而实际情况是,福州茉莉花田几乎年年减产(最近几年趋于稳定甚至小幅上升),坚持这门手艺的茶人更是寥寥无几。

茉莉花茶的地位被长期低估。也许福建好茶实在太多,大红袍、金骏眉就足以吸走人们的眼球,很难再有余光去关注闽东这一方花地。同时人们很难撇除它“廉价”的印象,好茶也卖不了好价钱。

一朵花,到一杯茶,需要经历多少?

从初春的茶坯,到八月的伏花;

从午后顶着烈日的花农,

到凌晨不眠不休的茶人。

以花换茶,脱胎换骨,

不变的,是茉莉始终清幽芬郁的香气。

熟茶2.0时代的极致之美:“润活气韵”说

2018年春天的广州茶博会,润元昌的“润活发酵技术”正式隆重登台亮相,其主张“为熟茶发酵注入新活力”。这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熟茶。在熟茶2.0时代,“有活性与润感”是好熟茶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香甜厚滑韵。如果茶叶发酵得很死,失去活性,即便喝起来非常香,非常厚滑,但因基础分不过关,也不是好熟茶。

在润活的基础上,再讲究“气韵”,就构成了今后好熟茶的一种可堪探讨的主张——“润活气韵说”。

喝惯传统熟茶的,可能觉得新派熟茶演技太好,因为慕名一喝,还是觉得传统经典的茶够味。有人问我,喝不出惊艳的感觉,什么情况?我说多喝,喝多了就习惯了,一天不喝不舒服。喝茶界都有先入主,口感路径依赖,接受新物的最好办法是“多喝”……

熟茶喝出生茶的气韵,但比生茶醇厚甜香,一款“润活”的熟茶,应该具有老生茶的感觉。

今后的熟茶,活性是基础,气韵生动是熟茶的极致之美!

巅茶的“甘活”,润元昌的“润活”都在遍及活性,我们要做有活性的熟茶,喝有活性的熟茶。这跟传统滇红与新派滇红的升级路径一致。传统滇红,高温提香,闻起来高香,但茶叶失去了活性。如今熟茶也讲内涵,不要外在的色香味形,缺乏活性的色香味形,只是味觉与色相刺激,而不是中国传统审美核心价值观——气韵生动的体现。

“润活”是基础,“气韵生动”是高端熟茶的极致之美

我们先看一下传统滇红怎样升级到新派滇红的,因为熟茶升级之路有类似的内生发展逻辑。

传统的滇红,为了做外国人的调饮市场,往往高温烘焙提香,让茶叶失去了活性,这种“高火红茶”,闻起来高香,喝到嘴里口干口苦,失去了由润活带来的中国茶叶特有的宽广深长之韵味。

新派滇红为什么喝起来韵味十足,是因为其将烘焙的火温降低,让茶叶的活性不被高温“烤死”,而且在原料上舍得用好料,比如用野生茶、古树茶、高香型的小叶种来发酵,再加上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以及调整工艺,让风味物质尽量完美呈现,不愉快的味道尽量避免。从萎凋、揉捻、发酵到干燥过程中,避免不愉快的酸味产生,让红茶更香甜润,一个很重要的诀窍就是在制作全过程中增氧。这是滇红界在去年研究的一大成果。

增氧加工滇红,是不是跟润活技术的富氧发酵熟茶想到一块了?其实这是科学原理的普适性之表现,氧气的控制,不光在红茶,在熟茶领域也至关重要!

针对的国外的调饮市场,传统滇红的好茶标准是“浓强鲜”。这三个指标其实是高刺激性的指标,用来调奶,能立马释放出茶叶的色香味,符合老外的喝茶“只喝一泡,或者两三泡”之消费习惯,让红茶的精华在“一泡”之间以高强度、高刺激性的方式一次性绽放——一泡而红。而中国人喝茶,讲究慢慢品味,渐入佳境之清饮。滇红要做好国内市场,就必须进行颠覆性改革,走清饮路线。这就是新派滇红在近几年崛起的时代背景。

传统熟茶向熟茶2.0迈进,其市场逻辑也是一样的。传统滇红针对的是国外市场,传统熟茶针对的是低端市场。在古树茶兴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熟茶成为上不了台面的东西,是一种用料低劣,加工极不卫生,口感欠佳,喝了对身体无益之茶品。这显然与事实不符,是市场对熟茶妖魔化的一种表现。但我们得承认,当整个市场将熟茶打入底层,卖不起价,做熟茶的厂家会很用心生产熟茶吗?反正是便宜货,那么我怎么舍得用好料,粗放式加工就行了,茶叶做出来能喝就OK。

这就是熟茶1.0时代的现状。不是说在那个时代没有用心做熟茶的企业,而是整体层次不高。如同传统滇红一样,传统熟茶将色香味的高刺激性也看得很重,比如高香,润滑,厚重,甜等等,而忽视了中国茶叶清饮的传统,茶叶要润活,要清雅,要韵味悠长,有了这个基础分,再谈香甜厚滑好不好?千万不要用外在的感官刺激性,来掩盖内涵品质的不足!

传统生茶走过由重视外在的“不苦不涩不是茶”之高刺激性阶段,早在十年前就进入了“冲淡之美”的拼内涵品质之阶段。熟茶也会重复生茶升级之路,由高刺激性到讲内在的和谐韵味之阶段。润元昌首家独创的“润活发酵技术”,打响了新派熟茶由外转内第一枪,“润活”是茶叶气韵足之基础,“气韵生动”堪称高端熟茶的极致之美。

由此看来,“做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不仅仅是新派熟茶的一句口号,而是熟茶消费升级的命门所在!

“轻发酵+慢养仓”,十年成就一杯“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

针对传统熟茶片面强调外在的刺激性,而忽视了中国清饮路线的内在审美,我们看看润元昌倡导的“熟茶2.0”时代,怎样用技术创新来解决这一新时代命题。

润元昌首创的国家专利“润活”发酵技术,是指在熟茶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富氧发酵”、“加压发酵”等一系列新工艺的应用,提高茶叶内含物质的释放度,减少鲜爽物质损耗,更大程度保持茶叶活性,最终达到提升熟茶滋润鲜活口感的目的。

这项技术要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一切以符合中国茶清饮审美以及身心健康为旨归,尽量增加有活性与韵味的风味物质,避免不愉悦不健康的物质产生。

服务高端群体,前文讲过了“要做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以体现“润活是基础,气韵生动是熟茶的极致之美”。

相信这非一般的熟茶,即便喝惯古树生茶、武夷岩茶、凤凰单丛之刁钻老茶客,也愿意去尝试体验,去主动传播“润活与气韵生动”之熟茶新主张。

要做出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首先要选好原料——用春茶发酵的熟茶,而且是经过醇化的原料;其次要做精细化、能管控与提升活性风味物质,避免不愉悦、不健康物质产生之新型发酵模型,让做出来的茶叶充满活性,喝起来口感愉悦,身心健康;最后是要长时间后期仓储,用时光的慢养来大幅度提升熟茶的品质。

要保留熟茶的足够活性空间,就宜采用轻发酵技术,才出堆的熟茶只是半成品,要经过长时间养堆,再压成饼砖沱。饼砖沱再放置仓库里长期慢养,让时光成为最好的雕刻师,花十年时间来成就气韵生动——高端熟茶的极致之美!

这一熟茶开发模型可以总结为:轻发酵+慢养仓,用十年时光来养成一杯“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

润元昌有个计划,采用轻发酵的熟茶,才做出来的新茶,只卖百分之二十,百分八十的茶品,仓储十年再销售。这就是轻发酵的二八原则。

以后的好熟茶,是幅意境幽远的水墨画

曹胜高在《气韵生动:中国画的灵魂》一文中说:

中国诗歌和中国绘画将“气韵”作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分别用来描述、评价那些令人涵咏不尽的优美诗篇和引人入胜的动人画面。早在六朝时期,“气韵”一词已经成为评价文学和绘画的重要标准。南朝齐谢赫在《古画品录》里,将“气韵生动”列为首要标准,品评画家。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也说:“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认为文章创作的最高境界在于“气韵”天成。那么,什么是气韵呢?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

我们可以这样说:要达到气韵生动,就是要求艺术家把握住所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掌握其内在韵律,表现出形象蕴含的生机和活力。这是中国画的最高审美追求,也可以看成是中国画的灵魂。

以后不要再将口腔刺激当审美。

以前生茶“不苦不涩不是茶”,就是玩口腔刺激,现在呢?现在的古树生茶,要淡而有韵致!据说用熟茶汤调墨汁,画画,写字,都很好……好的熟茶,是幅意境幽远的水墨画!

2.0时代的熟茶审美,是建立在“润活气韵”说基础上的。润活是基础,“气韵生动”是熟茶的极致之美。香甜滑厚只是口腔刺激,气韵才是中国茶叶的审美至高境界。润活是产生气韵的基础。据此,我们就可以重新定义什么是好熟茶!

熟茶的审美,可能会重复生茶的道路。古树茶的品饮价值没有普及之前,大家追求刺激性的口感,有“不苦不涩不是普洱茶”之说。2014年以后,古树生茶的真味就是平淡。为什么古六山越来越火,有茶人说,从易武出发,绕了无数山头,最终回归易武。其实,易武茶就是极绚烂归于平谈的典型,所以易武归来不看山!熟茶也一样,从2018年开始,口腔的刺激将让位于平淡而有韵致。喝惯老派熟茶的,可能才喝新风尚熟茶,会觉得淡,不够带劲,但多喝几次,就会爱上平平淡淡才是真……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4980位萌萌哒的小茶人,都来北京青少年茶文化创意大赛啦


“这一年参加了许多场茶文化、茶事活动,今天这场活动,我最开心、最放松。”

2018年12月16日上午,资深茶界专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老师感慨地说。


老先生出席的活动,是在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举办的2018北京市青少年茶文化创意大赛颁奖大会


一群生龙活虎的小茶人,围着开心的于爷爷。

于爷爷欣然挥毫,一幅酣畅淋漓的“中华茶艺有传人”,跃然纸上。


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茶人吴觉农先生提出了“中国茶业复兴”的计划和口号。


如今,生根于华夏大地的这片树叶,它的千古传奇已广为流传。

更多、更年轻的孩子们,在各界力量的影响下,开始讲述起“少年兴则茶兴”的新一代故事。



比赛很火热


4980位学生参加



2018北京市青少年茶文化创意大赛,是由校内、校外、家庭,多方教育力量推动的。


主办单位,是北京市教育学会社会大课堂教育研究会。千龙网协办、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承办。


据本次比赛的主策划——北京东城区少年宫教研室主任、茶艺高级技师霍艳平老师介绍,大赛从3月启动,设有茶艺表演、茶故事、茶绘画、茶书法、茶作文、茶席设计、茶文化微电影,七个竞赛项目。



整个比赛,非常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紧密结合,力求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呈现出学生在茶文化方面的创新。


大赛报名非常火爆,吸引了全北京29所学校的4980名学生,纷纷提交创新作品。

历经校级选拔、区级评选、市级评选,最终327件作品获奖获奖名单,请看文末)。




翩然之美


茉莉花茶艺表演



上午9点,东城区少年宫的9层大厅,欢声笑语。

近百名获奖的小茶人,和他们的父母,前后出现在颁奖现场。


北京市社会大课堂主任高付元、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康丽颖、东城区少年宫主任王越,以及茶传媒创始人微一等多位嘉宾出席。


活动区的四周,各种“茶香”四溢。

这边,一幅幅笔法稚嫩有趣的茶漫画,吸引着大小茶人的目光。




那面,几幅颇有大家风范的茶书法作品,引来了大家的赞赏不断。


舞台旁,是四席安静且美好的茶席。

4位小茶人,早就端坐在那里。茶席上,主泡器,茶杯,都一一归位,静候着主人。


活动开始了。

首先出场的是,茶艺组的获奖作品《茉莉花茶茶艺》。

来自北京市第十一中分校的张景雯、乔丹洋、王蕊三位同学,身着汉服,像三位美丽的茶仙子。

她们,一人讲解,两人演示,在茶席前翩翩演出一个美丽的茉莉花茶故事。




15岁的小茶人王蕊说,她们一家人都喜欢喝茶,尤其是爸爸。

“一穿上这身茶服,我就会变成一个文静的姑娘。喝茶,有益身心健康,长大后我相信自己也会一直喜欢的。”


她说,自己以前是个有点疯的姑娘,自从学茶后,感觉茶艺给自己带来了礼仪的约束和引导。




双语茶故事 


“请”出了乾隆爷



七个竞赛项目,分为茶艺表演、茶故事、茶绘画、茶书法、茶作文、茶席设计、茶文化微电影。

其中,茶故事表演,最受同学们欢迎。


在现场,小茶人的各种茶故事创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龙井虾仁的传说》,是一个三人演绎的双语茶卡通故事。

这个故事,更像一个多媒体互动的茶话剧。

孩子们亲手绘制的中文茶画,加上英文故事情节,三个小演员演得非常有趣。


呃!乾隆爷开始讲英语了,还挺溜的:“Waiter, serve the dishes and make me a cuppa.”


后台大厨一时犯迷糊了,把锅里皇帝要吃的葱花虾仁,抓进去一把龙井茶。

店小二忐忑不安端了上来。

没想到,乾隆爷吃了龙心大悦,竟然直呼“好吃!太好吃了!”


“龙井虾仁,甚得朕心”——这个故事,实在也是甚得本仙女之心啦。



有一位幼儿园的小小可爱,也来讲故事了。

她叫姚颖昕,来自空后蓝天幼儿园。



她讲的《龙井茶治病》,奶声奶气,和小哥哥小姐姐们有一拼呢。




小孩子


为什么迷上中国茶?



本次大赛,设立了微电影奖项。可能是因为太专业,参赛的作品并不多。


最后,东城区分司厅小学高嘉彤小朋友的微电影作品《茶心》,摘取了桂冠。


《茶心》,是小茶人和妈妈一起表演的。

讲述了一个小朋友,考试没考好,就想泡一杯茶让妈妈不生气。

一杯暖暖的茶,端到了妈妈面前。


妈妈借着一杯茶告诉他:人生就像茶一样,都是先苦后甜的。




看到这么多的孩子喜爱茶、演绎茶,小仙心里不禁冒出一个疑问:“这么多的小孩子,为什么都迷上中国茶?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呢?


活动结束,小仙采访了霍艳平老师。

她说,首先是茶好看,又好喝,还可以入菜。这些都是能给孩子们带来感官愉悦的。


其次,学习茶,很多是需要实践体验的内容,比如泡茶、创作茶文化的各种作品,都能带给孩子很好的成功感受。


此外,茶课堂中,教孩子们为父母、长辈奉茶,从孩子的角度讲,他们会觉得自己“很厉害呀,也可以服务别人、服务大人”,于是就会越来越喜欢,这是教育的一种正向回馈。


霍艳平老师从事青少年茶文化教育已近20年。

她说,茶德思想“廉美和静”,是青少年茶文化教育的思想源泉。“小时侯给孩子喂上一口茶,长大后,他们永远忘记不了这个味道。”





结语




养正于蒙。

在孩子们智慧开蒙之际,让中国茶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味蕾,成为他们成长的基因。

——这,对中国茶文化传播很有意义。


这些孩子,长大了不起。

相信以后的中国茶,会在他们的带领下重回世界舞台,重新掌握世界话语权。



►附:2018年北京市青少年茶文化创新大赛获奖名单:


绘画组 共有802人参赛:

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 张心远同学等36人获一等奖。

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小关校区 余孟洋同学等30人获二等奖。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 王馨语同学等29人获三等奖。

付祎等12位教师获 绘画项目优秀辅导教师奖。


茶故事组 共有453人参赛: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 李嘉晨同学等10人获一等奖。

东城区分司厅小学 马泽涵同学等8人获二等奖。

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 李思奇同学等19人获三等奖。

杨茜等12位教师获 茶故事项目优秀辅导教师奖。


书法组共371人参赛: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谢昕怡同学等29人获一等奖。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附属雍和宫小学 贾逸翔同学等28人获二等奖。

北京市中央工艺美院附中小学 赵晓璐同学等30人获三等奖。

舒君等8位教师获 书法项目优秀辅导教师奖。


茶席组共38人参赛:

和平里四小和二小区 崔辰静等13人获一等奖。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 刑惠雯等5人获二等奖。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分校 孙涵同学等10人获三等奖。

徐斯家等8位教师获 茶席设计项目优秀辅导教师奖。


茶艺组共39人参赛:

和平里四小和二校区 陈雨贝同学等11人获一等奖。

北京市东城区革新里小学 李家齐等9人获二等奖。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 李子琪同学等13人获三等奖。

崔燕等4位教师获 茶艺项目优秀辅导教师奖。


茶作文组共774人参赛: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 任世琦同学等12人获一等奖。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附属雍和宫小学 蔡畔同学等10人获二等奖。

北京市东城区艺美小学 刘若水同学等24人获三等奖。

雷芸等12位教师获 茶作文项目优秀辅导教师奖。


微电影组共1人参赛:

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 高嘉彤同学获一等奖。

姚静老师荣获 微电影项目优秀辅导教师奖。


来源:茶传媒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