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大师昆明

找到约263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热烈祝贺!六大茶山董事长阮殿蓉女士荣获“中国制茶大师”称号

10月12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了第六批制茶大师名单,六大茶山董事长阮殿蓉女士荣获黑茶类(普洱茶)“制茶大师”称号。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历时半年组织开展了“国茶工匠·人物推选——制茶大师”第六次调查工作,经调查申报、资格审核、基础评定,于8月30日公布了34位新增候选人名单。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按照《国茶工匠·人物推选——制茶大师调查推选工作管理办法》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团体标准《国茶工匠―—制茶大师推选细则》(T/CTMA 003-2018)相关规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前六批全部候选人进行综合评议推荐,于10月12日公布了第六批制茶大师名单,共30人。


六大茶山创始人阮殿蓉女士
RUAN DIAN RONG
阮殿蓉女士是“2011-2020云茶产业发展振兴规划专家组”成员、是普洱茶国家标准参与制订者、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普洱茶工作组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云南普洱茶协会常务副会长、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昆明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云南茶叶协会理事、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理事。2013年获得中国茶叶行业年度十大经济人物。2018年被评选为广州茶业协会名誉会长、云南茶区十佳匠心茶人。2020年荣获“杰出中华茶人”。

把云南带入普洱茶时代

1998年——2002年,阮殿蓉女士任职国有勐海茶厂厂长期间,决定关停持续亏损的绿茶、CTC红碎茶的生产线,将生产结构调整为以普洱茶生产为主,让勐海茶厂迅速的走出低谷,带领勐海茶厂扭亏为盈。

阮殿蓉女士主张普洱茶的陈香是建立在安全卫生上的陈香,倡导有机绿色食品,代表作:1999年勐海茶厂班章有机茶(大白菜)、BZ(班章)棕色丝带熟茶、易武绿大树、92青饼、7592、99御赏饼、澳门金丝带等。主张普洱茶是有生命和记忆的产品,推出60周年纪念饼、99世博饼、建国50周年纪念饼、澳门回归纪念饼等,开辟了普洱茶纪念饼先河。

阮殿蓉女士推出黄大益班章老树圆茶、红大益易武老树圆茶以及野生茶系列产品,开辟了普洱茶绿色、有机、古树茶产品时代;在普洱茶的高端产品定制时,带领团队推出布袋小堆发酵茶,成功完成了高端熟茶的发酵生产,把勐海茶厂一手带入了普洱茶时代。

1999年前的普洱茶饼都没有生产日期,阮殿蓉女士为了产品溯源断代,聘请退休技术顾问整理勐海茶厂产品档案,并从1999年的产品开始在每个茶饼内飞的右下角写上傣文字,市场称为傣文青;在产品的竹筒及唛号纸上专门盖有生产及质检人员的代号章,开启了普洱茶质量的溯源管理体系。

1999年把已经改制为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原勐海茶厂)出品的产品当机立断的恢复为勐海茶厂、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出品,让有近六十年历史的勐海茶厂品牌得以传承下来;勐海茶厂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饼是阮殿蓉女士在国有勐海茶厂唯一的签名版产品,也是历史上第一片有限量、有编号、有公证书、有转让证书的产品。


意承先辈,以启未来

2002年,阮殿蓉女士创办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寄托自己的普洱情怀,意承先辈,以启未来,以“百年古方、人文普洱”作为企业理念,开启百年的企业建设之路。

阮殿蓉女士在多类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并在《云南日报》上开辟有“说茶专栏”;撰写出版了《六大茶山》、《我的人文普洱》和《普洱茶再发现》;同时作为副主编参与编辑了云南省农业厅主编的《云南省普洱茶年鉴·2017年卷》。如此丰富的茶文化输出背后,是她多年来带领团队深入各大山头了解的结果。

通过实践,阮殿蓉女士在渥堆发酵的基础上率先尝试了小堆发酵,同时对于菌种发酵进行了研发,取得了专利。作为骆英才先生的外孙媳妇,“云南老字号·百年俊昌号”的传人,她还在研究普洱茶的过程中找到祖传的拼配方法,重新恢复俊昌号传统制茶古法。

在老配方的基础上,阮殿蓉带领团队在反复的拼配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拼配技术,她创新了四仓拼配方法,四仓为昆明仓(高香)、东莞仓(醇厚)、勐海仓(韵足)、凤庆仓(甜爽),把4种不同温湿度储存的茶叶进行了融合,集四仓之香、韵、甜、醇,给品茶者不一样的老茶体验。产品一经推出,四仓拼配的消费型老茶概念便成为行业标杆和同行争相效仿的对象。经过市场检验四仓拼配的窖藏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和推崇。

2011年,六大茶山公司拿到了贺开古茶山的综合开发权,打造别开生面的贺开庄园。原产地茶窖、拉祜族民俗馆、古茶园民宿、贺开古树茶毛茶交易中心、古茶树初制精制体验中心等为到访的茶人提供毛茶加工、茶饼压制、博物馆参观、古茶园民宿等一些列茶旅及茶修文化体验。

在贺开庄园,普洱茶博物馆里有阮殿蓉从业20多年所收集的珍贵的普洱茶文物;普洱茶档案馆陈列了六大茶山公司成立至今的1.6万多份产品档案、产区原料档案、包装档案、检测档案、图片年鉴档案等,重量达3.6吨。这里完整记录了六大茶山成立以来生产的每一片茶叶,清晰完整的溯源机制令人叹为观止,引领着普洱茶行业的发展。

- End -

谭梅老师荣获“国茶人物·制茶大师”称号

谭梅老师荣获

“国茶人物·制茶大师”称号


11月18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国茶人物·制茶大师”第七批推选结果公布,谭梅老师荣获“国茶人物·制茶大师”称号。


时光为冕岁月成章


今年是谭梅老师从事普洱茶发酵与制作40周年,四十年来生产一线的坚守,和对熟普发酵技艺的潜心承继,不仅将熟普醇正本味一直延续至今,更保证茶品味道稳定如一,这是谭梅老师一直在做的事。

2004年,谭梅老师和她的技术团队转入昆明南香茶业有限公司下属的云南省沧源佤山茶厂,建立了“佤山映象”这个品牌。无论市场风云变幻,她毅然决然选择深耕土地、茶树与工艺。她带给茶友的茶味也隽永,经得起再三品味。

【大益茶史01】范和钧——大益帝国的「开国功勋」,从法国巴黎到云南佛海

大家好,我是茶不多先生,

一个每天都幻想用八八青泡脚的硬核男人。

友情提示:

本文篇幅近4000字,宜为睡前读物或者私人时间读物

虽然一直在传递佛系炒茶的心态,但是自己前后聊了两个月的行情,难免有点婊子立牌坊的嫌疑。幸好最近行情转淡,终于可以聊聊自己之前承诺的一些内容了。茶叶历史太复杂,自己也没有尝试过这种体量的内容,所以决定先从大益的历史开始着手,这几天搜罗了诸多资料,同样结合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与猜测,尽量用相对诙谐的手法,跟各位聊聊。当然,如果阅读反馈不佳,我也可以马上调转笔锋可能还是会转回去写行情。

关于本系列的定位,

可能是你在全网能找到关于大益最详细的历史内容。

如果要跟别人聊大益史,你看这个系列就够了。

1905年,清政府还剩7年阳寿,彼时的中国已经与列强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内忧外患不断,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岌岌可危。这一年最出名的战争是日俄战争,但彼时的中国,是一个人见人欺的国家,于是这场战争的主战场便来到了东北,即使我们是一名非参战国,老百姓的日子一样的民不聊生。

这一年,相继诞生了冼星海、邹容等伟大名家,以及我们这个系列的主角之一——范和钧,为了表示尊重,后文统一以范老尊称。

虽然出生在日本,但是范老祖籍在江苏常熟县,范老原名范樱,现在看来虽然有点娘,但是在那个年代,还是非常具有文化气息的。据江苏常熟县县志记载,“范和钧,原名樱,乃北宋范仲淹第27代孙。”没错,就是写《岳阳楼记》的那个范仲淹。

不幸的是,范老的父亲在他11岁那年匆匆过世,从那时起,他母亲就开始独立承担供书教学的责任。1920年,15岁的范老以优异学习成绩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在母亲和众多亲戚的资助下进入浦东中学读书。不过,更不幸的是,在他进入浦东中学的第二年,他母亲染了病,从此一病不起。这里有个传言:当他收到电报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病重,吃什么药都不管用。那时范老正直青春年少,血气方刚的年纪,情急之下效仿古人「割股疗亲」,他忍痛从左腿切下一块肉,熬汤喂母亲喝。母亲喝过肉汤之后,精神竟然好了很多,从床上坐了起来。但是很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母亲也去世了。

1924年,范老19岁,从上海浦东高级中学毕业,父母双亡的他了无牵挂,优异的成绩让他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只身前往法国留学。因为没有法语基础,范老先是在里昂学习了一年的法文,然后转到巴黎大学学习“数学概论”和“高等物理”。

范老的住所位于巴黎第五区圣约克街,是当地出名的学术区。不久,同船来法的柳圃庆、何定杰也相继搬到。身在异乡,三个中国人一见如故,互相以兄弟相称。是日,三人来到香榭丽大道的一处桃园,各执三支檀木香,许下了皇天在上……的诺言,三人分别相差5岁,何定杰略长,以哥哥自称,范老最小,自然成了三弟,当然,绿色这段是我编的,从范老后来的发展轨迹来看,三人的关系应该还没有到称兄道弟的地步。而把这段讲出来的目的,主要是范老在二位的游说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三人所在的公寓,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共产党法国分党。

如今的巴黎第五区

不久后,国内财政收紧,范老的公费断绝了,光鲜的留学生不得不打工挣钱。天生的文化差异+加上华人的外貌+仅仅一年的法语基础。范老的选择余地并不多,最终去了古董店做漆器修补。在修补漆器的过程中,范老居然遇见了许多明清漆器,一边问候着法兰西为首的八国联军家属,一边又趁闲暇之余开始研究那些在中国已难觅踪迹的明清漆器,琢磨老祖宗的制作方法,感叹祖先们的工艺牛逼。这里不妨换位思考下,范老当时肯定也想过将漆器带一部分回国,但是这群强盗实在抢的太多了。

留法的后半段时间,范老白天晚上也不闲着,白天在中国古董行中做油漆绘画等工作,晚上在巴黎市立的“美术与工艺”专科学校学习。俨然一副工科男的造型,并且成功吸引了同样就读于巴黎大学医学系的娄允琴女士的注意,20多岁的少男少女在异乡遇见,还是自带浪漫气息的法国,很难不发生点什么浪漫的事情,不久后便双双坠入爱河,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先后生下了两个女儿,这让范老重新遇见了久违的亲情。

1931年(一说1930年),26岁的范老毕业,留学生的身份加娇妻在侧,膝下还有两个可爱的小女儿,范老成为了人人羡慕的人生赢家。归国后,受「当代陆羽」吴觉农之邀,进入上海商检局,负责茶叶出口检验工作。不料,这一次安排直接拉开了范老二十多年的传奇茶业生涯。与此同时,范老与巴黎的缘分就此结束,直到2019年,辣个男人带着一款名为「巴黎妙韵」的产品回到了熟悉的第五区,成为中法友谊的桥梁。当然,这是后面几期才会提到的事情了。

五年后,范老所在的上海商品检验局承办了一场中国茶叶展,类似如今的「茶博会」,展室悬挂两幅世界产茶国的巨型图表,一边是近百年来世界产茶国家茶叶产量直线上升,另一边则是我国茶叶出口数量逐年下降,说人话就是全世界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喝中国茶的人越来越少了。范老看在眼里,觉得中国作为数千年茶文化的泱泱大国,这个数据就很不对劲。31岁的范老内心燃起了小火苗……

1937年春,经济部在沪召开中国茶叶公司筹备会议,范老也凭借在茶叶出口6年的宝贵经验,应邀出席。会议意思很简单:国家打算振兴中国茶文化,你们安徽、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五个省份也属于产茶大省,各出资20万元,我们再号召几个私营厂商集资200万元,凑个300万搞个中茶总公司。当然,这个中茶并不是现在市场流传的中茶,这个中茶总公司在建国之后就被裁撤了。公司办起来很快,起初选址是在上海,谁知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中茶公司不得不从上海迁往武汉,并在湖北恩施筹办恩施实验茶厂。这时候,范老发挥出自己工科男的属性,凭借多年的补漆练就的精细手活,开始着手设计各种制茶机器,用来替代落后的手工操作,最终大幅提高了茶叶的数量与质量,为发展国茶外销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也为今后国内各地办厂打了样,产品悉数运销重庆,畅销后方,成效显著。

1938年12月,中茶公司拟定在顺宁、佛海及宜良三地设立茶厂,汲取恩施茶厂办厂的经验,全面安排机械化制茶。各厂目标均为年产红绿茶5000标准箱,比现在的沧海群峰还多多了。在决定佛海茶厂的厂长人选时,虽然厂还没有建好,但是我们的范老当仁不让,成为佛海茶厂的第一任厂长。当然,这个时候的厂长远不及如今光鲜,亲力亲为是免不了的,更像一个光杆司令。

范老,左二

1939年3月,受云南中国茶叶公司之命,范厂长深入蛮荒之地,决定把天赋带到云南佛海,正式筹建佛海茶厂。他将妻女安顿在昆明后,与清华大学毕业的技师张石城一起于4月1日从昆明出发,10日下午抵达仰光。在仰光他与佛海茶商李拂一会合,三人于5月27日终于到达了佛海县。经过一系列的实地考察与民情调研之后,1940年1月1日,“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正式成立。范厂长除了负责建设佛海茶厂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经营刚刚成立的“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直到4月,范厂长才第二次回到佛海。好在茶厂的工人和傣族民工在张石城的带领下已经建起了几栋茅草房,建筑面积更是达到了3000多平,按当时的条件,已经算是颇具规模。这一年,佛海茶厂生产红绿茶132担。以服务社名义试制藏销紧茶1000担(每担120斤)。范老一看,卧槽!原来紧茶的产量可以这么大!遂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紧茶。这一年,中国茶叶公司开始实行统购统销。中小茶商纷纷将茶叶卖给范老领导的佛海服务社,加入紧茶联合运销的大军,由服务社的人将这些紧茶通过缅甸、印度运抵印藏交界处的市场葛伦堡,再有藏族商人运进西藏。相信你也猜到了,这里的紧茶,其实就是普洱茶。而作为光荣的共产党一员,范老将茶厂的大部分收益也捐献给了国家,成为了军资的一部分。

范老,右一

1942年,佛海服务社又收购紧茶一万余担,正当所有人以为一座茶业巨头即将冉冉升起的时候,狗日的日军又来了,日军攻入缅甸,天上的飞机像苍蝇一样接连不断的实行轰炸。无奈之下,范老下达了撤退命令,员工先后抢运了数千担紧茶到印度以后立即撤回佛海,两千余担紧茶全部在佛海分散到参加联运的十余个茶庄,这样即使被日机轰炸,也不会一次全部损失。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机械化制茶减少了人工,即使面对如此高频的轰炸,佛海茶厂仅仅预留三名员工即可,机器在、厂房在,每年还可以少量制作茶叶,维持基本开销。范老则带着茶厂的大部分员工撤回昆明。其实这个时候的佛海茶厂,基本已经和范老没有太多关系了,即使到了1950年佛海茶厂被国家接管,茶厂常年由一群副厂长同谋同策,彼时的范老,也不过45岁。据悉,因为各种原因,抗战胜利后,范老没有选择回到佛海,而是直接去了宝岛台湾,仍从事茶叶种植和加工。但是由于台湾土地改革的影响,茶厂转向。失业的他只得重操留学时期的旧业,靠制作仿古漆器为生,一个不注意又混成了中国高仿漆器方面的大师,甚至写下了权威著作《中华漆饰研究》一书。

范老,右一

范老的晚年去了美国, 离开前,他也将自己多年制作的未售精品漆器捐赠给了台北华岗博物馆。至于茶,则成为范老的一种精神,永远留在了云南,并且留存到了现在。

1989年,范老与世长辞,享年84岁,一代茶叶大师,漆器大师的传奇落幕,由他创办的佛海茶厂(既勐海茶厂)是国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抗日风云中诞生,在日机的轰炸中撤离,为时虽然短暂,但它以高起点、高格局开创了国家大宗机器制茶的先河。范和均先生和他的“战友们”在乱世之中给中国茶业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技术财富和精神财富,也赋予了此后的大益品牌一抹亮丽的殷红底色。

找到约25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