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不想在让别人倒茶了杯子怎么放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茶圈高手必备蹭茶技能:想喝冰岛老寨一类古树,却不想买!

茶叶江湖,总有神奇的人。

混迹茶圈,要卖茶,要开心地喝茶,还要静下心来看戏。

-01-

老夫专为化缘而来

大客户王哥带着两个朋友来喝茶。

他的一个朋友,一坐下来,自带一个差不多拳头大的杯子,往桌上一放,“登”的一声,声音异常清脆。

茶杯大,茶汤少,多倒点

看见这一幕,老杨突然想起:

春茶时候,有个大哥自带大茶杯去喝冰岛老寨,他那杯子往桌上一放,把年轻的茶艺师都吓到了。

茶艺师倒茶,两泡一回,要让桌上10来个人都喝到每一泡茶。差不多的量,倒在他的大茶杯里,看着只有一小点,那大哥就很不开心地说:多倒点,还不够一口。

想到这里,老杨的内心深处已经笑了十八次,心想:拼着自己一口不喝,也要把您的大茶杯倒至七分满。

“我的一个朋友很厉害”

这位自带茶杯的陌生朋友,一见面就很熟的样子,说:我去冰岛老寨,薄荷糖买茶,这种好茶一定要盯采,而且,做这种茶一定要知道工艺的重要性。

随后,这位朋友又开始说:你认识XXX吗?他是你们茶行业的制茶大师和品鉴大师,他那工艺,茶山找不出第二个,什么茶到了他嘴里,三杯喝下去,分分钟显形。

老杨一听,没听过这人,就说:我圈子小,不认识这么厉害的人。

随后,这朋友又强调:我跟他很熟,回头我介绍给你认识,只要他随便教你两招,以后在茶山,你可以横着走,再也不用担心被坑。

老杨很受震撼的样子,连连表示感谢。

“不是古树我不喝”

随后,老杨打算泡个冰岛老寨的茶。

茶叶泡出来,客户的朋友问:这茶是不是古树,嘴已经喝挑了,不是古树我不喝。

老杨淡定地说:放心,冰岛老寨的一类古树,说贵是产量稀缺,说不贵也只是一泡茶,难得来一次,我不可能拿一般的茶给大家喝。

把冰岛老寨当口粮的王哥点点头,有些无奈地笑了笑。


“树龄是300年,不是500年”

喝茶的时候,这位陌生的朋友喝了一杯,先是一阵吹捧,说:冰岛老寨就是不一样,入口兰花香脂粉香,汤感协调度堪称极品,尤其茶汤的张力和穿透力,只此一家。

茶桌上,另一个陌生的茶友说了句:你以为,4万6一公斤的冰岛老寨古树茶啊!

到了第二杯的时候,这朋友马上就变脸了,说:我怎么感觉,这个树龄是300年,不是500年。

老杨淡定地笑了笑,说:如今的树龄,已经是文化概念了。具体多少年,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

只怕茶树听到别人说它的年龄,也想说一句:我不要面子的啊!你说300年就300年?

见老杨这么说,这陌生朋友更加坚定地觉得:这个茶的树龄就是300年,不是500年。

老杨喝杯茶压压惊,为了避免矛盾激化,本着你说的都对,要错一定是我错的原则,老杨点点头:对,就是300年。

不料,这朋友居然来一句:300年,不算一类嘛,要300年以上,才是一类,你怎么说一类呢。

老杨有些尴尬,心想:300年以上,301年也是300年以上,莫非,真能喝出是1723年还是1722年种下去的?

茶好喝,戏更好看

另一位陌生的茶友有些看不下去了,赶紧说:没喝过这么好的冰岛老寨。树龄我喝不出来,能喝到这种级别的茶,知足了。

不想,这位杠精朋友却说:300年的说成一类,你不真,我本来想给介绍客户的,如此一来,我怎么敢介绍给客户。

老杨淡定地说一句:市场上好茶还是多的,别的茶商那里也有冰岛老寨,多对比着试试。

这时,王哥突然发来条消息:跟朋友一起来的,我也不认识他,别影响心情。今年春茶去茶山,指定不带他去。

老杨淡定地回到:混迹茶圈,看别人演戏,也是一种快乐。

想不到的是,离开的时候,这位杠精大哥,又改回一副好脸色,说是又发现茶的魅力了。想带一泡回去给他的朋友试试。这一幕,真应了那句: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老杨张口就是:好的,好的。赶紧给他称一泡。

最后,老杨淡定地喝杯茶,心想:

一进门就显得跟你很熟,说到茶叶,夸夸其谈,无所不知。张口几千万的生意,认识哪个大人物。

这类人,吹牛最厉害,免费的最积极。遇到好茶,临走的时候顺上一泡,才是最终目的。

遇到这类人,挺有意思的,不能太较真。要以笑看茶圈如戏的心态,看他静静地表演,才不辜负这与茶相伴的人生短短几十年。

-02-

茶圈,必备蹭茶技能

卖茶几年,见的人多了。

渐渐地,蹭茶这事,也就释怀了:一泡茶而已,不要太小气。


先说心态

出来混,如果不了解茶就买,被坑怎么办。

所以,茶,该蹭的时候大胆地蹭,千万不要客气。

如果蹭茶真的需要理由,那一定是:老夫在勐库偷火龙果都是不给钱的,喝你两口破茶叶是给你面子。说简单点就是:脸皮一定要厚。

再说了,既然都是爱茶的人,蹭茶,怎么能叫蹭呢。说是占茶商便宜,那更是瞎说。

应该叫:闲着没事,随便找家卖茶的,整一杯,如果一杯不够,那就再来一杯。

避免雷区

拿人家手短,喝人家的嘴短。然而,有一类高手,从来不这么觉得。

这类人非常嚣张,张口就是:品质好的茶我才买。但喝了好茶又不想买,只想蹭。于是,鸡蛋里挑骨头,各种找茬,为自己不买茶找借口。

比如,你这个茶口感虽然好,但工艺有问题,存不住。都存不住了,还买了干什么。

还有人,在茶桌上摆出一副很拽的样子,仿佛别人都应该惧怕他、尊敬他似的。

比如,茶商请他喝个冰岛中小树,偏要证明自己很有品味很有实力,是天天都喝冰岛老寨一类古树的主,张口就来:中小树喝不成,我要喝古树。这不是真性情,而是无知、傲慢。

真正把冰岛老寨当日常口粮的人,不屑于为一泡茶在人面前摆谱。

毕竟,就算冰岛老寨一类古树,也不过400块一泡,哪个虚怀若谷的大佬,会被一泡茶影响心情。

只有夸夸其谈嫌这嫌那的蹭神,才会为了一泡茶面红耳赤,在茶桌上都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能蹭到好茶,那是缘分。蹭到一般的,心态要好,千万别摆谱。


还有一类人,为了显示自己很懂茶,一坐下来,就开启呱啦模式。

但所说的话,全都是从别人文章里采摘来的,摘抄几段记下来,而且,还当成自己的理论科普个不停。

甚至一锅茶都没炒过,偏要指点工艺。还深谙装家精髓,要一针见血地从火功和韵味上指出茶的不足。

然而,又学成了半吊子,只能来一句:你这茶工艺不行,XX家也是做冰岛的,他家工艺比你家好。

等蹭茶高手喝完两杯,回头一看,茶商头发都冒烟了。分明就是:蹭茶就算了,想调戏茶艺师也忍了,你竟然还要黑我家茶叶。

核心技能,真诚加适当赞美

出来蹭茶,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让人舒服。但是,绝不能满嘴跑火车地走向极端。

比如,有的人一坐下来就难掩激动,张口就来:你这个中小树是我喝过最好的茶,一杯下去就发汗,两杯下去就打通任督二脉,第三杯的时候,感觉能秒了大拉菲的样子。

还有更夸张的,仰天长叹:茶商老弟,我对你的敬仰像盘龙江水,滔滔不绝,像滇池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类似的话,要是说出来,场面分分钟就崩溃。

蹭茶,核心秘诀是:对茶对人,真诚,加上适当的赞美。

蹭一般的口粮茶,品质要说真话。最终,要把话题升华到茶商做茶的底线。

蹭到冰岛老寨古树这类真正的高端茶,要放大茶叶品质,最终,把话题升华到茶商卖茶的格局。

千万别搞反了。

加分项,蹭与买结合

如果只蹭从来不买,蹭上10次,茶商也会反感。

为了让蹭茶大业长久进行下去,最好是蹭三次,买一次。让蹭茶与适当买茶完美结合,一定能潇洒喝茶到老。

当然,还有一类极品,云南几万家大大小小的茶企,一家蹭一次,家家不重复。

这类人,已经超脱五行之外,不属茶界之中,也算是百年一遇的人才。

如果有幸一遇,要搬根小板凳,静静地看他表演。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揭秘小罐茶的商业逻辑

 

国楹,生于1973年,小罐茶创始人。本文为2017年12月3日演讲实录。

 

学而时习之

 

“别人看到的是我一次一次创业的成功,在我内心却是梦想的一次次破灭”。

大家好,我是杜国楹,各位都比我年轻多了,我是70后。20年前的1997年,我第一次创业,今天的小罐茶,在我心里这应该是最后一次创业。都说我是一个连续创业者,我每一次创业都成功了。但别人看到的是我一次一次创业的成功,事实上,在我内心却是梦想的一次次破灭,非常矛盾。

创业历程

 

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这么多次去创业,这中间充满了太多的无奈,每一个品牌诞生,从思考到上市的整个过程,我想,可能和在座的大部分创业者一样,我们内心都是有特别的情感的。所以我们是非常纠结的,一直到今天我还在纠结不想卖,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卖),这个分享起来可能需要太长时间。事实上, 我每一次都希望把它做长做久。

 

“科技是美国的,奢侈品是欧洲的,茶是中国的”

 

为什么选择茶,接下来,我会对这个观点进行表达。2008年之前,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之后,我记得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去了非洲一个非常小的国家采访:

 

“知道中国吗?”

“知道!”

“中国有什么?”

“中国有长城。”

“中国还有什么?”

“中国还有茶。”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这是世界人民的共识,这个是不需要讲的,茶源自中国,中国是茶叶的故乡。

在消费电子领域干了15年,我个人的体会是:科技是美国的,很多原创的技术,尤其是硬件都源自美国。我本身不是技术出身,但我觉得我们在产业链条上想去主宰产业市场的挑战非常大,我们过去的创业大都是在成熟的领域利用技术做一些细分的应用而已。所以我想,在这个行业当中很难有大的作为;奢侈品是欧洲的,顶级的奢侈品品牌法国、意大利居多,这跟过去欧洲几百年的辉煌历史有关;那中国有什么,可以成为中国的LV?我觉得,从历史来看,中国的陶瓷,中国的丝绸,中国的茶叶都可以。而在这些传统的优质认知品项里,我觉得茶的空间是最大的。

 

所以,2012年6月我们出发了。整个团队经历了四年时间进行前期调研,但我们没有生产一片叶子,我们没有任何声响的进行调研,虽然茶行业都知道我们来了,但是行业外没有人知道我们在做这件事情。所以我可以说,对中国茶行业的熟知,我超过今天在座的任何一位,因为我了解过茶行业所有的核心领域。其中包括每一个茶的前十大规模企业;每一个茶叶基地、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每一个核心产区茶叶局的局长、分管的农业司长、中国产业龙头协会,以及所有的茶学院的教授,我们几乎全都拜访过,目标就是探寻中国茶叶的真相。我觉得我喝了20年的茶,为什么越喝越糊涂?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到底什么是好茶,我们中国人自己搞不明白,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没有。这个行业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这个行业没有强势的品牌?茶叶就是一个消费品,凭什么没有品牌出现?我试图去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茶是一片神奇的树叶,是意外的发现,是生活方式的载体”

 

接下来,我从茶——中国茶——小罐茶的逻辑来跟大家分享。

 

茶是什么?茶的品类繁多,估计大部分人不能认清全部。也许只清楚绿茶、普洱等。我是一个北方人,做茶之前没见过茶树,之前我还一直认为红茶应该是在红茶树上,绿茶应该在绿茶树上,黑茶是不是在黑茶树上?这些我搞不清楚。事实上,所有的茶树都是绿色的,只是品种不同而已。不同的茶有不同的保健功效。

 

所以我们说,茶是什么?茶是一片神奇的树叶!我们去斯里兰卡发现,一百多年前,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还没有种植茶叶的时候,整个西方世界对茶充满好奇,想了解中国茶的种植加工,但很多信息都被屏蔽了。后来茶虽然被移植到了印度,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印度、斯里兰卡这些国家仍然对中国茶充满了好奇,他们只拿走了红茶,除了红茶之外,中国茶还有这么多学问,还有绿茶、普洱茶、岩茶、乌龙茶、黄茶,等等。中国是世界上茶叶最多元的地方,在过去的上千年的历史中,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品种。所以,我觉得茶是一片神奇的树叶。

 

第二是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茶是意外的发现!举例说,iPhone X怎么来的?它两年前就立了项,然后被研发出来的。但茶不是被研发出来的。茶是怎么被发现的?

 

传说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

 

红茶怎么来的?最早世界上都是绿茶,因为战争,做好的绿茶没来得及打理坏掉了,战争以后回来舍不得丢掉,淘一淘继续喝。这就是红茶,今天工艺已经过了若干次的改进。

 

为什么有乌龙茶?乌龙茶有一种特殊的香气,这是因为采茶工背个竹篓在上山下山的过程当中叶片在里面来回摇动,把绿叶拿出来发现有了一种香气,这就是乌龙茶的摇青工艺,成就了一个特殊的茶,这也一个意外的发现。

 

普洱茶是什么?普洱茶就是绿茶,因为运输的人员要从云南把茶运到西藏去,松散的绿茶很麻烦,所以把它压成了饼子,压了饼之后经过风吹日晒,在保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发生了发酵,就变成了后来的普洱茶。所以,所有的茶、所有的品类几乎都是意外的发现,在过去几千年的生活过程中,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偶然原因产生了不同的工艺茶。当然,这些茶后期的工艺都经历了复杂的过程。

 

茶也是文明的武器。为什么呢?鸦片战争的背后就是茶叶的战争,当时出口整个欧洲,船只来了,装上满满的茶叶,船底是瓷器。而回来的只有白银,中国人什么都不要。大量的贸易差,导致英国人把鸦片输出到中国,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茶叶。不仅中国,美国波士顿倾茶事件也是茶。

 

我们说,茶也是生活方式的记录。我们今天喝的茶,这种泡法是从明代开始的。较早前唐代的时候,茶可以放佐料,可以跟主食在一起煮。到宋代的时候是点,今天我们大家看到的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这个时期传到日本的,上千年没有改革。但是,中国在明朝时期茶的喝法变成了冲泡方式。主流的茶文化还包括英国的下午茶、日本的抹茶道、中国的工夫茶、大碗茶等。

 

我们说茶是健康的“毒品”,为什么说它是健康的“毒品”。烟酒茶都是毒品。第一,它们都来自于植物,烟是植物的叶子,茶是植物的叶子,酒是植物的果实;第二,都有高度的上瘾性,抽烟上瘾,喝茶上瘾,喝酒更上瘾。但是,相对于烟酒来说,茶变得越来越健康。

 

这就是我理解的茶:它是意外,它是生活方式的记录,它也是毒品。

 

“七万茶企不及一个立顿,中国茶的问题是什么?”

 

在中国茶行业,有一句话叫“七万茶企不敌一个立顿”,这话十年前就有,今天互联网上这句话还是有。中国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说七万茶企不敌一个立顿?因为中国茶行业前一百名的品牌加起来10%的市场份额都没有,极度分散。

 

对老百姓来说,茶是一个有价格的东西,到底什么是好茶,人们识别不出来。对企业来说没有自己的品牌。想喝茶的时候你会想起谁?我能想起西湖龙井。西湖是谁的?杭州市政府的。龙井是谁的?也是杭州市政府的,跟企业无关。资本几乎跟这个行业零接触。刚才说喜茶,喜茶是一个行业,是往星巴克方向发展的一个品牌,这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而实际上传统的茶企,包括一些有一些创新的模式,几乎跟资本没有接触。

 

年轻人心里的中国茶是什么样呢?

 

土,喝茶不是一个洋气的事情;老,办公室里端个茶杯,一看就是大叔;事儿,太罗嗦,喝个茶整得太复杂;还有一个就是奢。几十万、几百万一斤的茶层出不穷。市场上炒的老茶一斤几十万、上百万多的是,有几块是真的?

 

还有品牌认知的问题。西湖产的龙井品类、安溪产的铁观音品类、武夷大红袍、云南普洱、福鼎白茶等都是产地和品类,没有强势的品牌;市场问题,我刚才讲,前一百名加起来不足10%,最大的一个15亿,是天福茗茶,市场份额0.5%不到;产业链很长,上游农业,中游工业,下游商业。上游整合难度非常大,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包产到户,所有的茶园全都分散到各个农户手里,大规模种植很少。所以说企业的产业链非常长,从整体上说是专业分工不足。

 

我们做手机从来没想过做工厂,只是专心去做好自己的研发。但在茶行业有富士康吗?没有,没有加工企业怎么办?必须自己去干。所以,对于茶,我们最后的结论就是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充分洗礼。集约化在上游,进行规范化种植,中游是进行标准化的生产,下游则是品牌创建。

 

此外,还有视角问题。我们说中国有三个茶。第一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第二是烟酒茶,第三是琴棋书画诗酒茶。这是中国人语境当中的三大茶。

 

第一个茶是农产品的茶,非常初级。第二个是消费品的茶,第三个是文化的茶。这三个市场也是不同的市场,农产品茶应该是大宗茶,消费品的茶应该是真正的品牌茶,而琴棋书画诗酒茶,我认为应该属于发烧友喝茶,商业价值太大了。对茶行业来说最具参照价值的行业我觉得是烟酒,它属于消费品,不像酱油不像醋,不像琴棋书画。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讲,我觉得茶属性更多是消费品的属性,它更应该从烟酒茶的维度去审视。

 

中国茶叶3600亿的市场,230万吨的产量,4316万亩的种植面积,这是中国茶行业的现状。2016年,中国烟草市场1.3万亿,大概销售了1200亿包香烟,平均单价是11块。平均每个中国人抽了将近一百包烟。中国白酒市场6100亿,销售1350万吨,单价事实上只有40块,你发现喝茅台的还是少数,大部分老百姓喝的可能是二三十块的酒。中国茶叶市场3600亿,销售230万吨,80元一斤。中国茶叶目前保持着接近10%的增长,中国白酒增长非常弱了,大概5%以内,而中国烟草整个产值和产能的增长都在下降,几乎不增长,通过不断提高单价在维持这个行业的规模。

 

我们看到,中国烟草业的第一是中华,大概产值是1200亿,占将近10%市场份额。中国白酒行业第一是茅台,也将近10%的市场份额。从烟酒茶这三个品类里看,茶行业理论上也有机会出现一个10%市场份额的品牌。但茶行业第一品牌只有0.4%,所以我们进入了一个非常初级的竞争状态。我们认为,茶有机会成为一个过万亿的行业。

 

“我们要做现代的茶,科学的茶,健康的茶,这是世界的中国茶”

 

基于对茶的认知和中国茶行业的现状,小罐茶要如何去做呢?

 

我们先看一下茶叶消费的三个场景:买、喝、送,就是这三个场景,几乎没有第四个。买的时候有困惑:你去马连道街头的茶叶店,两三百块钱一斤的茶可能选择起来比较吃力,要非常小心,因为很难鉴别,也没有专门的判断标准;喝的时候不方便:我们在广东潮汕地区、福建地区发现大量地方都有茶摊,可是在北京有几个人在摆茶摊?实际上,大量的人需要喝茶,可到底怎么喝是个问题;送的时候不清晰:送条烟、送瓶酒,送任何一个礼品几乎都有明确的价格,可是送包茶,尤其是用牛皮纸包了一包,是五百?五千?还是5万?并不知道。没有清晰价格标签,所以我们说这三个场景实际上存在三个痛点。

 

怎么去解决?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加减法。加什么,减什么?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还原茶叶真相。我们希望消费者离真相更近,而不是让消费者离真相更远。茶、茶具、茶文化所有这些东西我们加减法怎么去做?

 

茶叶面对的是众多不懂行业的消费者,给他更多的选择就是没有选择。我们要减去更多的选择,缩小选择的范围,这是品牌厂商以专业性为消费者做出的选择。所以,要把重量、价格、包装等进行统一。第二是关于茶文化。太多传统的东西,太多的烦琐要变得现代一些。我们要把茶具变得现代一些,把茶文化变得更接地气一些,让它与我们的生活场景、生活方式做一个充分的结合。

 

此外,目标客户的定位要清晰。将所有人都作为目标客户,这不是品牌的做法,品牌的做法一定是要锁定目标用户。不可能老板是你的客户、广场舞大妈也是你的客户、出租车司机也是你的客户,我觉得这不可以,所以,我们必须减去对更多目标客户的选择。

 

所以我们说,物质的茶产品要标准化,文化的茶要生活化,要和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场景结合,非要把上千年前古人的喝法搬到现代的生活场景当中,我们认为是不合时宜的。有没有这样做的人?有!可不可以?可以!但这绝不应该是主流。茶文化一定要与时俱进。

 

我们是一家商业公司。商业的茶就是要品牌化,这是我们推崇的。我们看一看中国的红木、中国的饮食、中国的茶、中国的中医几乎都是一个套路。没有标准,靠的是经验。经验当然重要,但是必须要把它归拢到科学的轨道来。所以我们要做现代的茶,科学的茶,健康的茶,这是世界的中国茶。

 

所以大家看到了小罐,小罐仅仅是一个形式,是一个表象,其背后是标准化的思考,为什么要做一个罐?因为我们要把所有的认知标准建立起来。

 

小罐茶第一个筹备期用了四年,到三年半的时候,才诞生了“小罐茶·大师作”这六个字。为什么?因为不知道茶叶公司叫什么名字,我也不知道做什么品牌,不知道做什么样的包装。所以我们官网上讲,花三年时间制作小罐的时候,有人说这帮人脑袋被驴踢了,一个破罐子做了三年,花了500万。以前弄一个大罐子,不管谁来都抓一把,这存在卫生问题,我们要改变这个现象。但用什么方式来改变,开始并不知道。我们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讨,仅设计稿就做了两年多。

 

茶叶如何做到价格统一呢,茉莉花茶和普洱茶的价格怎么能一样呢?我们所说的统一是在同一个品类上把价格统一。在大概跑了三年的时间后,我自己做了这样一个结论:有三个因素会影响茶叶成本。第一是产地的稀缺性。我们要喝西湖龙井还是龙井,价格差了一两倍,甚至两三倍。这就涉及到核心产区的问题。第二是采摘的标准。很多人喝过毛尖,不管是贵州的还是河南的信阳毛尖,还有今天大家喝到的金骏眉,一斤茶大概6500个芽头,都是采茶工一个一个采下来的,亩产最多八斤,而铁观音亩产可以达到50至100斤,是一芽三叶,一芽两叶。所以说产能差异是巨大的,越是芽尖的茶,理论上越贵。采摘的标准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因为采摘越往芽头走,产量越低,成本一定越高。第三个是工艺的复杂程度。白茶工艺非常简单,绿茶工艺也很简单。而大红袍,5月份开始做,9月份才上市,其中的三四个月每个月要焙一次火,后期的工艺比较复杂,对专业的要求也就非常的高。从这三个维度去评价茶,就能快速识别它的成本是不是高的离谱。

 

“以用户体验思维去做产品、以消费品思维做营销、以生活方式思维做品牌、以现代商业文明思维做企业”

 

以逆向思维,从需求痛点出发,直到2016年,经四年的筹备期结束之后,我们开始做市销,测试市场,今年又开始建工厂,从年底开始将从上游开始做规范化的茶园建设相关工作。

 

小罐茶的经营理念包括四点:以用户体验思维去做产品、以消费品思维做营销、以生活方式思维做品牌、以现代商业文明思维做企业。

 

怎么去理解这四句话呢?以用户体验思维去做产品,我们要制定的是茶叶的认知和体验标准。过去是没有标准的,而我们要改变的是茶叶到嘴巴之间的体验。所以,大家看到了我们对小罐的设计。

 

2012年10月,我们不知道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包装,只是希望一个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日本设计师神原秀夫从2012年开始介入包装设计。后期Tim Kobe也介入店面设计。

 

我们做了八大名茶。中国有上千种茶,南方几乎每个县都有一些品种以及各自的叫法。但中国主流上只有八大名茶。我们把核心产区按品类做细分的时候,把整体份额比较高的品种做了选择,并且每一罐茶都来自原产地,出自每一个品类当中最顶级的制茶大师。这个制茶大师不是我们封的,而是农业部、文化部或当地的农业主管部门(授予的)。有的是非遗传承人、有的是制茶大师。总之,他们在当地这个品类当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人。

 

每一罐茶都充氮保鲜,所以我们才把它做成一个铝制的小罐,以应对包装容易破碎的问题。此外,小罐包装还可以很好的保持茶的形状。一罐一泡,手不再沾茶。过去,办公室来了客人,无论是多么尊贵,我们泡茶时总是随手一抓就泡了,而没有人在抓茶叶前去洗手。今天去看,这是一个多么LOW的行为,但是你想讲究却讲究不起来。有了小罐茶,我们整个泡茶的动作手是不碰茶的,一罐一泡,客人多就两罐。容易保存,喝起来也更加方便,更有颜值,体验感就更好。

 

我们讲用户体验还不止如此,我们还有首席撕膜官,他在广告里出现过,是我们小罐的产品经理。他负责研发整个小罐包括撕膜的工艺,在广告里他说撕了近三万张膜,所有人都觉得夸张,可这是事实。我们广告里出现的所有人只是把工作中的细节还原出来,而不需要编故事,工作中的故事挖掘出来就是广告。所以我们要求的是反复实验的最舒适的标准,我们有专门的仪器,每一撕一般是18牛顿的力量。不像酸奶一样力度特别小的时候没有撕的感觉,力量特别大时容易撕裂,所有的这些都是经过后期研究论证得出来的结果,包括我们的色彩也是。所以我们讲,更多选择就是没有选择,统一一个标准,简化认知。统一的小罐、统一的重量、统一的品级、统一的大师、统一的价格,小罐茶属于你闭着眼睛就能能买到的好茶。

 

除此之外,还有茶具的设计。喝茶的时候也分为三个场景。第一是多人饮用;第二是单人饮用,比如,自己在家里,在办公室里;此外,还有移动状态下怎么去喝茶。所以,你看到我们的茶具非常简单,招待的时候怎么去喝,自己喝怎么去喝,出门怎么去喝。

 

小罐茶具第一个是把金属和陶瓷做了结合。至于为什么是110毫升的杯子,大家知道在生活中主要用到两种杯子。第一种喝功夫茶要用功夫茶的杯子,大概有多大呢,一小口一杯。喝功夫茶是什么呢,你一动手,主人也动手,一口没有了,然后接着倒。第二个不太讲究,经常用一次性纸杯。朋友来的时候是一杯,走的时候还有半杯。我们发现,按照正常人谈话,110毫升大概坚持5分钟,100度的水,5分钟左右温度大概下降到60度,茶还是热的,香气还在。因此,适用于大多数商务场景中,避免了传统泡茶方式的频繁,大家顾不上说话,你一动手他也动手,都成了不停的在喝茶,也避免了传统大杯子泡茶方式,倒一杯,喝三分之一就凉了,几乎没有人再喝下去。

 

我们的店面也跟传统做茶完全不一样。所以说,罐茶不仅仅是一个茶,而是我们基于对茶叶的消费场景的洞察,锁定了一个人群,给出了茶的解决方案。

 

我们对茶叶产品进行了标准化设计,对茶具产品进行了生活化设计。生活化就是要把所有的产品放到生活场景中去思考。产品做简化认知,买的时候就有了标准,喝的时候就变得科学,送的时候就有清晰的价值标签。无论是招待还是自己还是差旅等特殊场景饮用,我们都有清晰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用设计重塑了用户对茶的消费体验,这个消费体验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喝的体验,还包括了买的过程。所以中国茶是意外的发现,但小罐茶肯定不是意外,它从头到尾都是用心的设计。

 

我们说中国茶如果不能让现代年轻人喜欢,就无法真正的走向世界,因为西方世界不可能接受我们传统的功夫茶,不可能走进他们的生活。这同咖啡走进我们的生活一样,咖啡是怎么走进中国人生活的呢?如果没有雀巢这样的速溶咖啡,没有星巴克,中国人喝咖啡如果从头开始自己买咖啡机,学习怎样烘焙、怎样去研磨,最终自己调制出一杯咖啡,我相信在座的大多数人喝不到咖啡,因为太复杂了,就像今天的中国茶一样。所以中国茶必须降低消费门槛,让年轻人接受,我觉得我们一样可以让西方世界充分接受中国茶,把中国茶的各种茶独特的魅力让西方接受。

 

我们有40人的设计团队,有三家国际设计机构,我们有自己的平面,空间,产品陈列,有专业团队在从事这些事情。我们有一个复杂的守恒定律,产品背后的复杂等于用户的简单。要想让用户的消费体验好起来、简单起来,一定是企业的复杂和产品的复杂,背后是我们工程师和设计师设身处地的为用户着想:在什么样的场景中会有什么样的困惑,我们如何去解决这个需求。过去,茶行业对用户是没有理解的,他们只是站在茶的视角,专家的视角来做茶,没有去考虑用户在哪里,在选择时会有什么样的困惑。企业本身应该以专业能力替用户做思考,做选择。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更年轻的品牌。在我们线上的用户中,小罐茶35岁以下的用户占70%,比我们最早预期的用户年龄小10岁。

 

所以说,我们不玩传统的茶文化,而是与现代生活方式充分融合,突出茶的现代感,时尚感,使茶文化跟音乐,跟餐饮,跟旅行,跟艺术,跟设计有不断的跨界合作。我们就是要揭开中国茶文化的枷锁,让它融入到今天主流人群的生活场景当中去,才能机会重新走出国门。

 

今天是虎嗅的创新节,下一个30年,商业跟物种一定比上一个30年发生更大的变化。过去,传统的“直男企业”一味追求业绩,追求目标,没有人文关怀。生存空间一定越来越小,品牌一定越来越没有市场,一个企业应该在整个产业链上多做一些思考,如何持续去分享利益,如何对社会,如何对大自然多一些保护,对社会多一些正能量。我觉得,这才是下一个30年品牌企业应该去做的事情,而一味的关注业绩,关注目标,也许非常重要,但是从品牌的温度来讲,可能也会被消费者所抛弃。

 

小罐茶和传统茶的差异是什么?第一是形象。

 

你看到店面差异都是巨大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茶叶江湖」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当如发现本公众号信息含有侵犯其著作权的内容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其立即删除。

跨界思想的共创——第三届青年茶人TED论坛现场回顾

9月5日下午,在深圳茶博会茶文化活动区的现场,现场观众席坐得满满当当,就连唯一的入口处也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深圳市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与茶道新生活共同主办的第三届青年茶人TED论坛,几位分别来自茶行业不同版块以及来品牌讲好故事、数字化、茶产业投资、产品思维对销售的影响等跨界领域的重量级嘉宾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思想的交锋,从不同的维度就茶行业的创新和发展话题进行各自的分享以及激烈地讨论。

他们分别是中国茶界的文化学者余悦先生,浙江大学教授博导屠幼英女士,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茶学系教授博士陈文品先生,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朱澄先生,深圳天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CEO贾华先生,首席故事官、关于创始人故事思维理论的奠基人戚泽明先生,多采自然陈宗爱先生,茶道新生活研究所数字中心主任、资深IT专家任鹏先生,华巨臣企划总监易琼女士,茶道新生活创始人、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女士。

计划3个小时的活动,超时了一个小时结束,而许多场内外的观众也全程陪伴着嘉宾们一起共品了这场思想的盛宴。在一阵雷霆般的掌声下,主持人即茶道新生活创始人、《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女士缓缓走上台为大家介绍到场的专家和评委们。

首先由华巨臣企划总监易琼女士为大家致辞。在致辞中易女士表示,乡村茶产业要依托青年、面向青年,借助青年在市场观察和创新型上的优势,积极开发更具有市场接受度的茶产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走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可喜的是在华巨臣茶博会的平台上,青年茶人论坛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力量的崛起,听到了越来越多的新锐观点,延续往届风采,书写崭新篇章,第三届青年茶人论坛再度升级,举办首届赢在中国茶,青年茶人创业大赛,为青年茶人提供展现自我、实现创业梦想的舞台,也为茶企和茶产区注入更多新鲜的力量,对茶行业精准输入人才。在这里我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在中国乡村广阔天地,在古老又焕发这无限生机的茶产业找到为之燃烧的事业,书写自己的茶业故事。  

从江西、浙江、云南到深圳这样传递,第一位发言的嘉宾正是多采自然的陈宗爱先生。他讲述了如何使用产品思维做营销与市场,以及是如何打开他心目中这一片的茶世界。

陈宗爱先生是一位创作者且是一个连续创业者来到这个舞台上。他很风趣的说是因为经常失败才会连续创业,他把今天分享更多的内容应该是叫坑,于是他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避免以及面对踩坑的问题。

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建议大家不要谈卖点,而是应该谈买点。因为消费者只会选择他认为好的东西。因此为了创意而创意的产品是没有意义的,产品的关键点是真正能解决什么问题。他不建议花大量的精力集中在茶的口感上面,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的内卷行为。在茶产业中,同质化的竞争最为严重。他举了一次去德化找茶和茶具的例子,在茶行业一定是防贼一样防着的,因为茶都是一样,虽然这片叶子很神奇、很神秘,但是终究要考虑到自己跟他有什么不一样,不是都做一样的东西。比如普洱里面,他曾经因为翘铁饼而伤到手,他认为这个体验感不舒服。因此他认为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茶叶的品质细节的提升上,价值不大。因为有比企业更专业、更专心在研究茶的品位跟口感的人。创新是一个坑,创新是巨头干的,企业对于这些巨头来说没有钱、没有精力、没有团队,可是有资格去培养用户习惯。创新最大的一个定义叫培养用户习惯,因此做企业的人可以做优化,可以把市场上卖的最好的、最有优质的产品再进行升级、优化,或者是进行一些差异化的拓展。

做产品的思维,叫逆向思维,要考虑这个产品是谁买单,性别是什么,喜欢的风格与客单价。当精准的做到产品对应到精准人群的时候,销量和转化率会快很多。另一个是用户的定。茶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从来不考虑消费者感受,只是考虑自己的感受。过于我行我素往往忽视了消费者真正的需求。颜值即正义,做茶叶的增量市场,他建议大家把设计放在心上。设计需要做出差异化的感觉、差异化的东西,不做同质化的竞争。

当有了产品,最终是想把这个产品卖成钱。在产业的运营和企业的运营当中,有限的资源需要行分配统筹,在进行物流和卖货整个过程中,资源应如何分配呢?关于运作,关于投资,接下来是贾华先生来分享《当资本遇到茶》。

贾华先生来分享他出生在北方,在他的印象里茶叶就是一个大茶缸,北方人都是“牛饮”,他儿时有一个很大的茶缸,把茶泡在里面喝。他真正了解茶是2015年来到深圳后才看到很多的老板喝茶,才开始对茶有了真正了解。他从“为什么需要投资、做什么吸引投资、做什么能满足投资的需求”来跟大家来讲。

如今已是一个商业的社会,他列举出他福建朋友和深圳朋友做茶的例子。讲到很多茶商囤了茶换了钱又囤了茶的循环,钱基本上都换成了茶。对于资本来说,这样的钱流动不起来,是对社会巨大的浪费。他建议引入投资,让库存转起来。他还提到茶产业小作坊很多,凭借自身实力很难吸引到投资。他也提到投资存在一定风险(投行有风险,吸引进来投资也是有风险)。假如要判断到底这个企业属于谁,当大家吸引投资之时,可能资本控制了你的企业,这个时候是否能发挥你原来茶文化的本质,取决于办企业引入投资的人是否坚持自己的商业本质和商业初衷。

有了商业计划书不一定会吸引到资本。最核心的是要让消费者觉得有买点。当引入投资之后,企业就应该在整个市场规模规划的过程中就要和资本方去沟通清楚,到底企业要做的规模、市场的份额和怎么做,以及建立运营系统的模式。这个系统是如何做打造的,商业价值要在最后有保留。因为资本需要不断的复制,商业模式也需要有复制功能,否则资本就很难进入进来。他还分享了其中的关键的是销售、人事和披露。而披露的最关键之处在于沟通。资本对于茶行业来说一定会推动效率,当想把一个企业做大做强,必然离不开资本的运作。

当有了投资的时候,还离不开数字化数据化,茶道新生活研究所数字中心主任、资深IT专家任鹏先生为大家讲述《当传统的茶遇到数字化》。

任鹏先生通过数据分析,中国流量的负增长时代即将到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总用户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在整个存量时代发现公域流量很昂贵(对于传统来讲,阿里、拼多多、美团就是线上的公域流量),他列举了京东和美团的信息化已经在上升,可是商家的利润被无限的挤压,可以说中心化的流量对用户、对商家来说非常不友好。这里明显表示公域流量对用户的控制力是不足的,所以采用新的系统,成为新的方向。

当有了新的方向的时候,大部分商家的结果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白忙活。比如私域要写公众号文章,要搭建运营。任鹏先生强调,数字化运营首要是要清晰目标用户,另一个是要明确内容方向,要做整个内容和数量的匹配,不断的从内容去筛选标签,最终要做精细化运营,最后到人物互联。我们基于人的消费者分析,基于标签的客户分层,基于货的转化,形成长期价值,一定要通过数字技术达到整个的营销变革。另外是强调了数字化分四个阶段,业务的信息化、业务的数字化、数字业务化、数字的智能化。数字化在茶行业的应用中也有做的不错的,比如喜茶奈雪这样的新式调饮品牌。新茶饮的崛起定义了四个标准:产品品质、产品影响力、线下线上全场景、数字化赋能。前三个都能够看到,第四个是看不到的,是在品牌产品背后的。而数字化升级成为后疫情时代新产品的主要着力点,主要做了三部分,第一个是建立了消费者的数据资产挖掘消费者数据为他的决策、品牌经营以及产品研发提供支持。第二个,通过线上化的数字平台,帮助消费者提升用户体验,包括建立小程序、实现精准营销、最后做了私域的培育,公域是越来越贵的,不管任何行业都一定要进入私域,所以新茶饮做数字化主要是这三步。

比如喜茶做数字化任鹏先生认为它做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客户数字化也就是说消费者数据分析及私运营的构建,因此在2017年的时候喜茶的公众号单篇可以100万+的阅读量;第二个是营销数字化,也就是千人千面的线上营销;第三个是做供应链的数字化,这也是喜茶在做的。从这里可以看到新茶饮是从各个环节和数字化来赋能转型的,从原料的获取到运输,到门店,到整个运营、接单、制作、配比、交付,每一个环节都做了所谓数字化的赋能,只有这样才能叫数字化企业。他们仅仅是做了尝试,本质来讲就是掌握了数字资产,可能未来年轻人的饮茶方式就被奈雪、喜茶吸引了,这种习惯有可能会慢慢的被改变。对于名优茶来说,任鹏先生认为也是有机会的。让传统茶成为时尚化,用数字化提升茶的产业,是近年来传统茶叶应该走的一条路。

当有了好的产品,有了好的数字化营销,还需要有好的故事,有了好的故事才能便于消费者更了解企业的产品。由故事首席官戚泽明先生为大家带来《茶企如何讲好品牌故事》精彩分享。

戚泽明先生为大家讲述品牌故事的绝招,以一个吃汤圆和pizza的故事举例说明。这本质上味道并不是事物的特性,而是我们人的体验,是我们大脑接收的信号,比如说去吃东西,跟食材有一点关系,跟环境、氛围、餐具、心情、服务员的笑容都有很多关系,这都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点输入到自己的大脑,大脑告诉自己这叫好吃。所以食材只是其中的一项而已。比如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同样的一杯酒倒到两个杯子里,一个是特别华丽的杯子,一个是一次性杯子,去扫描他们的大脑,发现大脑中的嗅觉区域的反应是一样的,但是愉悦区域是明显不一样的,拿着华丽杯子的大脑区域的愉悦区域明显要大很多。

首先戚泽明先生讲述“是叫为什么的故事”,当我们能够把这个问题回答出来的时候,就说明故事的模型已经有了。这里他给大家举了个化妆品品牌孙来春故事和李子柒的例子。其二他讲了选择的故事,以探鱼为例,在企业中你的哪些选择让你跟别人不一样,你的哪些选择让你的产品比别人更好。最后一个是用户的故事,他列举了一个百度导航的故事。当你更好的回答好这三个问题的时候,你的故事就开始慢慢的出现了。

从这些例子证明,故事是改变人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方式,是故事改变了消费者。故事有人物故事、创始人的故事、合伙人的故事、员工的故事、用户的故事,包括产品故事、研发过程中的故事、功能故事、卖点故事和买点故事,都会有,这是整个企业故事化的模型。他列举了林清轩和李子柒的故事。并由此展开论述,人是感性动物,本质上没有人想听“干货”,比如在朋友圈都看到干货保存收藏,然后再也不看了,本质上没人不想听干货,想听故事。因为故事在打动人们的心理,是故事在改变人们的立场,是故事让人们心甘情愿的去掏腰包,这一切都是故事的辛劳。

大会进行到这里便开始了四个年轻团队的的演说,讲述他们在创业项目中的成长与经营模型。

来自春来茶文化的王赫同学介绍了他的创业项目茶研所V2.0,首先他介绍了自己的企业愿景、使命与价值观,进而对目标市场与客户,分析环境政策和产业现状,然后进行标准化与本地化的结合模式,并且讲出了他们的实践方式、规划与团队组成部分。

来自竹罐茶的演讲者叶童,他们的项目团队起源于广东省英德市,英德有着巨大的麻竹资源。项目组翻阅相关文献与历史数据,提出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能解决当地麻竹资源浪费和红茶产业持续的问题,二是如何能打造一款结合麻竹资源和红茶品质优势的产品,三是如何能打造一个能快速传播茶竹文化的品牌。通过打造一个茶竹文化的ID,借此来推动赢得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鼓励青年学生返乡创业。最后他们讲述了自己线上的运营模式与团队的组成。

来自福鼎白茶印的翁寿宇同学,讲述了他对于B端茶馆解决销售的难题,帮C端解决了购买的难题。他的定义是好产品会说话。在他看来,真正能够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可能不是最好看的产品,但他一定是最记忆深刻的产品。在他的产品上,从纸盒到整个木箱,有着一体化的视觉呈现。在标签上可以明显看到右边是溯源,左边是所有的背书。这算是一个营销卖点,在这个产品上他们项目组了一个讨巧的事情,让茶叶回到最初的味道。他们为了证明了这款产品能够让大家震撼,并且白茶印三个字让大家感受到就是一款你能够喝到的正宗的福鼎白茶饼。在讲述期间,他们还分享了自己如何做C端,提出了打造2.0的想法和努力的方向,并且也已经在实践中。

来自茶叶小作坊之家的曾晓嘉同学,他从现状分析、愿景、市场分析、财务可行性分析、商业模式及企业战略、团队介绍进行了具体汇报。他们在做潮州产品的时候,做好了仿伪溯源管理、线上和线下精准对接客户,提升品牌和孵化能力,引入现代企业化管理。他们的企业愿景是国内健康和乡村振兴,让深山茶农过上好日子,带上更多人就业,为我们的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我们让中国人喝上更多天然绿色的精品茶。他们的项目让每一杯茶都可追溯,让我们的茶商、茶农之间有连接。并分析了自己优势与不足。

大会最后一项是对于四位选手的点评、评分与颁奖环节。第四名是茶研所,优秀奖;第三名是竹罐茶,三等奖。第二名是茶叶小作坊之家,二等奖。第一名是白茶印。点评环节中各位专家给出了专业意见,价值千万。

致橡树:

【主持人】:谢谢小佳最后一个商场,让老师和观众朋友们都需要更大的耐心来聆听这个项目。现在请各位评委老师先对以上的4位演讲者做出第一轮的评分,因为这个时候已经进行了展示,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第二个环节,就是辩论和答辩的环节,你可以就你的项目进行再次的说明,有老师会对你的项目感兴趣或者是提出质疑,千万不要玻璃心。这个环节结束之后就会收上您手中的并表来做最后的统计,下面请评委老师都上场就坐。对他们有提问。

【余悦】:您觉得你这个项目为什么打70分,你们2.0和现在推出的板块除了产品的质量、构想之外,还有什么不同点可以体现出特殊?

【翁寿宇】:回到2.0和1.0的事情,因为这个思路或者是说这个启发是之前在小米的时候提出来,他说你们的产品很好,如果我喜欢会去买,但是我们的茶之心没有感受到,在整个1.0的时候针对B端,回归到2.0虽然说后期做项目的角度不一样,更多的会从一款好茶饼的角度去思考怎么去优化。

【余悦】:我16年前就去过福鼎,我刚才注意到一个问题,有没有发现有瑕疵?比如说你们在团队当中,蔡先生是制茶方面的专家,可以追溯到宋代,所以我想通过细节能不能更加让别人有印象,给你一点建议。

【翁寿宇】:谢谢老师。

【余悦】:第二位,你是广东的,姓曾的有一个名人是曾国藩。你们一年有多少销售是你们创新之后,原有的就是这个基数?

【曾晓嘉】:创新之后我们有了120万元销售。

【余悦】:在原有的56亩茶园你们是什么样的情况?

【曾晓嘉】:现在的茶园还是自产自售的方式。

【余悦】:区块链的技术怎么应用有没有考虑?

【曾晓嘉】:正在考虑当中。

【余悦】:你刚才讲了培训,培训当中全国现在在茶艺培训这一块,品茶培训这一块,线上做的最好的,你能不能给我介绍5家?

【王赫】:在厦门有一个机构,在北京有一个机构,这种是商业机构,还有是像院校里面的王教授个人在慕课大学上的浏览量。

【余悦】:在全国如果要建立一个独立体系的线上课程体系,他的投入是多少?

【王赫】:就每一个细分渠道来说,包括茶艺、插花,一门课程如果是从职业技能角度讲,不同的等级,从学科的角度来讲像少儿的课程是10万左右,不包括日常的运维,只是前期的产品开发。

【余悦】:网络课程这一块你了解的还不够全面,王越辉是教育部的慕课课程的,我指的和你做的培训课程是不一样的。投入当中有一家光是课程投入就600万,为什么我提出财务的问题。

【王赫】:法务方面的成本我没有计算进去。

【余悦】:培训这一块我是最了解的人员之一,因为国家标准从第一版到现在版,过去的教材到现在是我总结,所以我很熟悉。你们那个项目我觉得有一个生态概念非常好,茶竹是什么关系?

【吴玥】:我们竹和茶的结合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在产品上,用产品包装结合竹和茶。

【余悦】:你是饮料型的还是纯茶?

【吴玥】:我们做的是甘茶,冲泡的时候是将竹管和茶叶一起冲泡,但是我们是用茶叶来做包装。

【余悦】:有没有注意到茶的年份,一般是45-60年,你们的成本是多少?所以细节的问题是需要作为年轻的创业人群要更重要的,我是设计院的,我们有一个叫可行性研究,还有一个是不可行性研究,两方面,有利的在哪里,不利的在哪里,这个供你参考。最重要的一点是你们有想法,一定会有办法,有办法一定能够找到你们发展的方向和出路,一定能够创造你们自己追求的目标,也会实现你们人生的价值,谢谢你们四位。

【主持人】:今天我觉得四位年轻的朋友要特别感恩,有这样一个老前辈坐在这里,将他既有产业的深度经验,又有现代思维,对于线上的运营和区块链、成本他都非常清楚,包括对于运营和产品也结合着考虑,我们自己是不是有这样扎根和让我们去务实的思考一个项目的能力。其他的老师有什么提问?

【屠幼英】:我先从吴悦开始,我是大学的老师,也参加过一些大赛,也拿到过不少的奖,我也喜欢做创新的事情,今天看到这四位年轻人能有这样的一些想法,设想已经实施了,非常好,整个茶产业的发展是有希望的,也传承的,今天这个论坛让我耳目一新,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年轻团队,我觉得这个事情要做下去。刚才于老师已经提到了,本身年轻人能够站在创意茶和竹的角度是很好的,很多地方竹叶是可以喝的,但是你不做研究可以,但是你可以做健康市场,如果你没有健康市场,竹筒为什么适合做红茶呢,而不是绿茶呢?你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因为茶的清香跟红茶的品质有影响,竹筒的烘干才能储藏好红茶,或者是存放过程中他们两个是相互结合和影响的,其实你可以把他作为一个卖点,因为你的竹子是有天然功能,所以把红茶放在里面,存放带来新的品质是怎么样的,甚至在干燥的环境里,把茶装进去,在干燥的过程中产生更加有魅力的香气和更加健康的产品,这个可以作为你的亮点。

对于王赫,你已经在上海已经有创业空间了,说明你已经实施成功了,你要做更多的传播方式,你刚才讲到王老师,最早课程是一起做的,我也参加过。我觉得我们自己不同的单位,因为我们是教育部的单位,有国家的支持,于老师刚才说的很对,慕课国家是有钱的,学生去做群众演讲是不要钱的,你做文化传播处处都需要钱,你要做出你的亮点或者是与众不同,你不能全方位的去做,我认为你的面太宽,你不要每样都想做,因为你就这么多人、这么多财力,怎么可能包罗万象,做出你的特色就可以。年轻人有很多做的好的我也看过,根据你的定位找一两个就可以了,不要把全国的榜样都学了,这样思路会混乱一点。今天你们的打分都低了。

曾晓嘉的想法,我也去过潮汕,你们的思路很好,产品特色也很好,怎么把产品特色挖掘和传播,这个就可以了,这是我自己的观点。当然你说溯源,这是产业必须的。

白茶印我打的还是比较高的,因为产品已经出来了,全方位的品牌都已经加入到产品里面去了。但是我看这个数据不太懂你刚才说第一天直播的时候卖了10000片,150万,你平常都是打3折卖吗?

【翁寿宇】:是的。

【余悦】:标的售价和实际的网络售价是有差异的,因为直播卖货是不断的在变。

【主持人】:下来之后你们的项目成功了,要给屠顾问股份。朱老师是在新疆的云南人,有什么问题?

【朱老师】:第一个是竹罐茶,在云南和浙江都有很多对茶的运用,竹筒茶不像你说的那样,不同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方法,而且在使用当中有一些是破坏性的,云南人对于茶和竹的利用是有历史经验的。竹筒对茶的存放当中是很多材质无法具备的优势的,非常环保,价值比较低廉,他是少有的不但不会影响茶叶气息,反而对茶叶气息有改善提升的少有的材质。但也有他的短板,材料如果处理不好非常容易生虫,为什么云南对竹子的部位要求很严,就是因为我们知道什么竹子会生虫。我们在使用当中发现有一道工序叫洗茶,有软化的作用。商品有一个属性是标准性,一个35公分,一个25公分,对于商品的买卖者不太可能接受。你是以竹为主还是以茶为主?你的竹是让茶叶升华,还是茶叶只是为了把竹子盖上去成为一种包装?

【吴悦】:第二个。

【朱老师】:这个是我很关注的,当你一件事情有两个目的的时候100%会失败,只有一个目的的时候成功率要高很多。首先你是为茶服务还是为竹服务要搞清楚。

你的茶跟红茶的区分我很赞赏,你要研究的更清楚,茶放在竹子里面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让茶变的更好吗,为什么只放甘茶呢?竹子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把酒注入进去,到达竹子成熟的时候砍下来就是天生的竹酒,年轻人创业必须要天马行空。我是来自云南的,竹子在云南的区域很广,在干燥的地区你要防止开裂的问题,如果运到那边三五个月开裂了,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都会有很大的问题,竹子开裂在南方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湿度够,但是你的东西不能只卖给南方,这是你要考虑的。

茶叶小作坊,我本身是搞茶叶加工的,而且我的主要看家本事是冰配,如果成大量出的时候有一个品质的问题,一百家、两百家全部集中在一起出货,形成品牌,很好,这是一个解决名门的问题,放量的问题,你们谁对质量把关。毛茶加工,尤其是茶叶加工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品质的关键,商品不一定是品质好、品质差,稳定是命门,如果不稳定,今天这个很好,明天那个很差,不能今天这个好久得意,你如何解决品质稳定的问题。如何取长补短,这是你们要考虑的问题,否则这个创业会因为这些短板命悬一线。

关于白茶印我打了很高分,花了8个月的时间推出这个东西非常好,为什么急于推出2.0,我做一个猜想,因为1.0的发展趋势慢了?

【翁寿宇】:当时这款产品计划用三个月的时间去卖,结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2.0上线是因为下半年疫情的结束,加上展会的增加,我们希望如果通过茶博会现场零售能赚到这个差价,我们什么都不用做,通过华巨臣聚焦产品。

【朱老师】:宣传纸非常好,让我眼前一亮,非常好。

【主持人】:陈老师肯定有话要说。

【陈文品】:这个盛会是为我们茶人能够更好的为这个产业服务举办的,今天四位演讲者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好的产品的思维,我们的产业应该怎么做的更好,大数据的思维是他把现代的科技技术手段和对消费者更好的服务,用数据进行信息化传递,更好的把我们的产品和消费者的对接联系起来。还有一个是资本,现在茶产业非常大,中国占全世界65%的茶叶种植面积,这么大的资产存量,有几千万人在从事这个产业,一年几百万的产量,这个是很大的资本,但是这个资本的配置是不是有效率,还要由跨界的更好的合理的资本配置,要有跨界的资本进入,集中更多的社会资本来参与这个行业,茶产叶的效率才能更好的去提升。

文化的思维是要讲好一个茶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是虚的故事,是实实在在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的故事,怎么样能够打动消费者,说话是初心。今天的四位参赛者都很年轻,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中展示他们的创业,他们的思想,其实非常好。四位创业者他们处于不同的阶段,能够很好的把一系列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实现价值和目标。他们今天的表现都不错,应该给他们鼓励,给他们掌声。

我打的分基本上都是70多分,最好的是80分以上,创业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在想创业有基本的三个过程,第一个是价值目标的确定过程,我们要干什么,为什么要做,怎么来做,价值目标的确定就是消费者,茶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从事茶产业,从事茶产业的初心应该是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这杯茶对消费者来讲是什么。吴垠老师开场的时候提过,这杯茶对消费者的价值可以是减疲劳、可以是美容、抗癌,是心脑血管病的克星,是让我们世界和平的健康饮料。他还是灵魂之液,可以把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把中庸之道的体系加以践行,加以实践,去修养。以至于我们把这杯茶怎么喝好泡好的过程中去服务消费者,所以是灵魂之液。

茶还是友谊之桥,客人到来,茶是主任对客人最好的关怀,茶还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载体。茶还是艺术之味,刚才王赫团队介绍茶的审评,怎么样让消费者怎么样泡好这杯茶,是艺术之味,把茶泡好会更优雅,形成甘美、甜美、醇美的一杯茶。茶的价值体现在中华文化里面以至于在全世界的消费体系里面有非常多的价值体现。

第二个是价值创建的过程,就是创业者要做什么,我们说茶产业发展了几千年,这么多人从事茶产业,一个是要怎么样更加优化的实现价值,一个是要有创新,所以创业的过程,你在从事茶企业的很多工作者来说,企业老板,你在不断的优化、在革新、在创新的路上。

第三个是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市场的思维、消费者的思维,爱茶是因为爱人。

茶是一个目标确定、价值创建和价值实现的过程,谢谢大家。祝未来大家在茶产业工作创业中顺利,谢谢。

【主持人】:今天非常好,各位老师都是不同纬度的视角,有微观的、宏观的,确实我们在做产业创新的时候既要了解政策产业和趋势,又要能够对每个产品的细节和概念精打细磨,做到入微之处。想听听任总跟贾总有什么话要说?

【任鹏】:我给个建议,第一位选手要抓住给年轻人的茶,年轻人对传统茶不太一样,关键是调性,怎么样给年轻人的茶。第二位建议你重新整理一下商业计划书,要用最精简的话简单的梳理出来,你讲了很多,但并没有把核心的东西梳理出来,另外一位或多或少也有问题,但是他们的基本框架是有的,您这边没有,我建议你做好这个。第三位选手虽然是小作坊,又做零售,我觉得是一个大平台,所以我建议你要找最小的点在哪里,把这个定位做好,因为小作坊一开始卖的太大确实不好。第四位一直讲小米,我给你一个建议,小米的发家,包括华为,都是名粉、花粉,在我看来是“脑残粉”,你做的很好,利用了视频的流量红利,但是未来一定要把这一块的粉丝抓住,形成KOC,由这个部分再扩大,所以这一步很重要,不要说茶一天就卖完了,这是第一步,最终要做到给你做脑残粉那一位,再推2.0、3.0都没有问题,因为你整个视觉效果和体验都比较好,所以最关键的玩法是先怎么样找到最关键的脑残粉,把他给运营起来,这个是最关键的。

我就讲这些。

【贾华】:我对茶不是特别了解,对茶行业也没有特别的建议,对茶行业也没有问题。但是我关注大学生创业这件事情,所以问一下吴悦,你们的创业团队全部都是学生吗?

【吴玥】:学生是主要团队,有指导老师,还有专门做比赛的指导老师。

【贾华】:我注意到你们的指导老师,创业团队你们是大学生?

【吴玥】:对,在校学生。

【贾华】:创业本身就是九死一生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现在社会的宣传,把乔布斯的创业过程搬出来,让大家都误以为创业很容易。你们在没有商业背景,在没有社会经验的过程当中,虽然有指导老师指导你们,但是他们替代不了你们创业,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你们竹罐茶这个方向用事实证明做不了怎么办?

【吴玥】:把我们既有的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记录下来,给以后创业的参考。

【贾华】:我换一个问法,你们为什么一定要创业?

【主持人】:可不可以去找一份工作?

【吴玥】:可以。

【贾华】:那为什么非要创业呢?

【主持人】:你真的要创业吗?

【吴玥】:先尝试。

【王赫】:一定是。

【曾晓嘉】:是。

【翁寿宇】:当然。

【贾华】:你自己都要放弃了,别人肯定放弃你了。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不会要去打工的,这件事我非要干成。

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和参与,今天由于场地的局限,我们很遗憾只能让选手们站着来做讨论,在我们的世界里面茶是最平等的而愿意为茶做通过的人都是我们想要祝福和平等交流的。于越老师的意思是要鼓励你们向上的力量,站着是向上的生长的力量。再一次感谢四位。感谢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加持。

下面要进行下一个环节,我们要请继续教育学院的蒋波先生和华巨臣的向飞先生,让他们在我们持续探索的道路上继续往前,让大家有一个机会接受茶的继续教育和教育成长,共同探讨。在今天老中青三代的见证下,下面有请华巨臣的向飞先生上场,有请继续教育学院的蒋波书记上场,让我们大家在不同领域茶的见证者和推动者的关注下,见证他们将青年人的力量在这个现场进行定格,愿这样的学院能够将茶的产业、文化、科技、市场、思想、艺术都能够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让我们用掌声祝贺他们的签约成功。大家再次用热烈的掌声祝贺。

(颁奖典礼)

用掌声祝贺四位老师,让他们继续为茶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感谢。

现在采访一下各位老师,请各位老师说一下三个感受。

【屠幼英】:这样的活动真的非常好,青年茶人如果有创意,思想活跃,爱茶,一定能在茶产业发扬光大。第二个,茶是全世界人民的事情,不止是我们的事情。第三个,这样的事情要多办,茶道新生活。

【主持人】:贾老师第一次来我们茶行业“玩”,感觉怎么样?

【贾华】:感觉非常好,以前对茶叶不是特别了解,通过这样的活动对活动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了解了茶背后很多的故事,我们期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多多交流,多多学习。

【主持人】:茶行业真的是一直都需要跨界的思维,特别需要,更缺企业的运营框架,所以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整体的运营体系。

任总也聊一聊,之前您都是在广州闷声做研究,今天终于亮相了,讲了茶的数字化,有什么心得吗?

【任鹏】:茶的数字化我认为是刚刚起步,今天会上我最大的感慨是这些创业者们基本都是95后,非常好,在传统的行业里有年轻人在做,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主持人】:您愿意为这个行业做一份贡献吗?

【任鹏】:一定的,我本身就是爱茶人,所以一定会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

【主持人】:于越老师讲一下感觉和意见,再讲一点意见?

【余悦】:茶道新生活,掌握青年就是掌握了未来,刚才你问屠老师说明年还会来吗?这个说的太小气了,像我们这样的人起码茶寿的时候还要跟年轻人交流。

【主持人】:我特别想隔着桌子跟于越老师拥抱一下,希望大家在华巨臣的展会舞台,之内、之外都可以将跟青年人的交流持续做下去,也感谢于越老师的祝福,茶道新生活就是在一个“新”字,我们一定要保持开放探索的心去做。

【陈老师】:给我们主持人,美丽的吴垠女士鼓个掌好不好,今天主持的非常精彩,多的就不说了。

【主持人】:戚泽明讲故事讲的特别好,刚才我看到新加坡的同业理事长,他们家四代都是做茶的,把茶叶采下来,用缆车来运茶,发到群里说,快来听这个故事,说还有那个数字化,这里有新东西,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能够把我们茶的故事讲好一点,请你们跟我们讲一讲怎么把茶的故事讲好。

【戚泽明】:我先讲今天的论坛,7、8年前我也是在台上评过奖的,我从大一开始就参加这种大赛,一年参加4、5次,每次我带队参加的时候没有一次拿奖,每次都是在决赛的时候淘汰。第二个,我觉得在学校内创业的,你就是用来失败的,确实什么都没有,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即使失败了,以后的经历也会非常丰富。

【余悦】:在校的创业者就是失败者,不怕失败,你们就是站在平地上,你们想往上走,平地摔跤不可怕,山顶摔下来最可怕,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在学校创业的时候,哪怕摔一跤,没有关系,平地摔一跤,如果今后成为商界巨子摔下来会是什么样子,为了今后不摔跤,宁愿今天摔跤,摔跤之后一定攀上山顶。

【主持人】:王赫的茶里面缺少一颗心是真的,策略上是OK的,心还没有出来,要像这样的老人家出茶心。第二个是原料怎么保障。晓嘉的战略太大了,干不了,王赫讲了太多宏观的东西,具体项目的心得没有表达出来。叶童好好干,肯定行。

经过了各位老师们的点评,选手们信心满满,仿佛获得了新生力量。屠幼英老师说TED才第三次,以后要继续举办她还要来;余悦老师说茶寿是108岁,要办到108年,茶道新生活把握了年轻人,也是把握了未来。这是茶行业非常有创新力的活动,未来也是年轻人的,时代也是年轻人的。作为一个年轻人主导的创造平台,青年茶人TED希望能够给茶界年轻人提供展现创新的舞台,而也期望通过更多跨界嘉宾的分享开阔茶行业从业者的事业,从而推动整个茶行业的创新发展。本次的青年茶人创业大赛圆满落幕,我们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记者:程雪夫

摄影:鱼啊乐

图片:部分图片来源于华巨臣

来源: 茶道君 茶道新生活,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