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泊园茶人服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茶界批判! 穿茶服戴佛珠就是“茶人”了?



当代茶文化兴起,衍生出许多相关的文化产品及各式商业现象。很多所谓的茶人靠着写书、开班、培训、演讲、茶艺表演,及搞茶具、茶人服、茶空间等衍生产品,赚得盆满钵满。其中不乏滥竽充数之辈,以茶人为幌子,以茶牟利,忽悠大众。茶界既有真心推动茶文化发展的茶人、孜孜不倦探索茶道真义的茶友,也有些人只把茶当作一门生意。无疑,这是茶人的怪现状。



茶人怪现状之

茶服茶饰:穿茶服戴佛珠就是“茶人”了?



       曾几何时,茶圈办茶会时,与会者们悄然褪下平日的服装,穿上宽松飘逸的棉麻布衣,正襟危坐,气场瞬间变得强大起来。一些爱茶人无论日常,还是参加茶事活动,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茶服加身,挂(戴)上佛珠,仿佛这是爱茶人有意区别于普通人的必备“行头”。


        茶服、茶饰正受到越来越多爱茶人的追崇。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国内几乎所有的茶博会,除了展销常规的茶叶、茶器、包装外,必少不了茶人服、茶配饰的展位,有的还开辟专区、举办专场。例如,在2015年4月份举行的杭州国际名茶博览会上,就专门打造了一次中国茶服展。同时,随着茶服产业的兴起,还涌现出了一批专业经营茶服的企业,如泊园、布弥、照本堂等,它们在茶博会上高调亮相,展位前聚集了很高的人气。



另外,在一些茶会所、茶馆、茶店,也有兼卖茶服、茶饰的专柜。据一名茶店的销售人员介绍,茶服、手串以及甚至比茶叶卖得还要好。


而在电商平台上,茶服茶饰的市场更大。打开“淘宝”,输入“茶人服”搜索,据不完全统计,可找到17000多家有售茶服的网店。一家名为“花缘民族风棉麻文艺女”的店家,销量高达2万多件。如果搜索“佛珠”、“手串”,那就更多了,全网共计有12万多家,销量最大的店铺高达78000多件。




可以说,作为茶叶的文化衍生品,茶服、茶饰在引领时尚消费潮流的同时,也蕴藏着无限商机,并正在迅速成长为一个朝阳产业。


以一件棉麻盘扣长袖上衣为例,少则三五百元,多则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价格贵在哪里?卖家给出的说辞是:用的是上好面料,裁制是全手工,还有一流的设计。最重要的是,穿出来的是气质!



不过,同茶配饰相比,茶服的价格还算相对透明、相对“接地气”。檀木、崖柏、沉香、红木、海黄、菩提子等以及砗磲、玛瑙、绿松石、蜜蜡、琥珀等不同材质做成的佛珠,价格就深不可测了,名贵珍罕者一串几万元甚至十多万元,堪称茶界炫富斗富的“新宠”,有人美其名曰“低调的奢华”。因此,这与崇尚清新质朴的茶道精神就背道而驰了。



      试想一下,穿一身仙风道骨的茶服,再搭一二件珍奇配饰,现身高端茶会,如遇慧眼识宝者,势必迎来一片赞叹艳羡,而隐藏在茶服后面的那颗虚荣心想必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吧。


       对于茶从业者来说,茶服、茶饰是一种标签还是一种标配?



马来西亚知名茶人许玉莲认为,举办茶会或茶道展演不要本末倒置地将心思与目光放在服装,茶法、茶艺、茶汤才是核心,服装仪容只需整洁卫生、得体大方,泡茶时不会引起不便,适合当时环境就可以,否则打扮得像“茶道大师”、“茶人”,泡茶时粗俗无比,“那才够恶心呢”。



事实上,一些广袖长袍式的茶服,或长串的茶饰,或许可以给人很强的仪式感,但从实用功能来说,并不可取,长袖阔袖,手串“环佩叮当”,拖泥带水,且很容易在泡茶时打翻茶具。在许玉莲看来,即使这类服饰符合了泡茶的原则,大家纷纷效仿这样的穿戴,“也难免形成另外一种制服,大家以为穿上这类服装才能让人辨识、让人尊重,才可以壮大声势,让人知道我们的犀利,告诉他人这就是‘茶人’,就是‘茶道’。其实,那是泡茶的另一个陷阱”



她说,“‘茶人’也可以打扮得像平常那么真实,那么自在,穿上属于自己的衣着,用属于自己的衣着,用属于自己的话说出我们对茶文化的感受,将属于自己的思想融入泡茶、喝茶,走出属于自己的‘茶道’”


穿茶服、戴茶饰,是标签还是标配?


曾几何时,茶圈办茶会时,与会者们悄然褪下平日的服装,穿上宽松飘逸的棉麻布衣,正襟危坐,气场瞬间变得强大起来。一些爱茶人无论日常,还是参加茶事活动,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茶服加身,挂(戴)上佛珠,仿佛这是爱茶人有意区别于普通人的必备“行头”。

茶服、茶饰正受到越来越多爱茶人的追崇。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国内几乎所有的茶博会,除了展销常规的茶叶、茶器、包装外,必少不了茶人服、茶配饰的展位,有的还开辟专区、举办专场。例如,在2015年4月份举行的杭州国际名茶博览会上,就专门打造了一次中国茶服展。同时,随着茶服产业的兴起,还涌现出了一批专业经营茶服的企业,如泊园、布弥、照本堂等,它们在茶博会上高调亮相,展位前聚集了很高的人气。



另外,在一些茶会所、茶馆、茶店,也有兼卖茶服、茶饰的专柜。据一名茶店的销售人员介绍,茶服、手串以及甚至比茶叶卖得还要好。


而在电商平台上,茶服茶饰的市场更大。打开“淘宝”,输入“茶人服”搜索,据不完全统计,可找到17000多家有售茶服的网店。一家名为“花缘民族风棉麻文艺女”的店家,销量高达2万多件。如果搜索“佛珠”、“手串”,那就更多了,全网共计有12万多家,销量最大的店铺高达78000多件。

可以说,作为茶叶的文化衍生品,茶服、茶饰在引领时尚消费潮流的同时,也蕴藏着无限商机,并正在迅速成长为一个朝阳产业。


以一件棉麻盘扣长袖上衣为例,少则三五百元,多则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价格贵在哪里?卖家给出的说辞是:用的是上好面料,裁制是全手工,还有一流的设计。最重要的是,穿出来的是气质!



不过,同茶配饰相比,茶服的价格还算相对透明、相对“接地气”。檀木、崖柏、沉香、红木、海黄、菩提子等以及砗磲、玛瑙、绿松石、蜜蜡、琥珀等不同材质做成的佛珠,价格就深不可测了,名贵珍罕者一串几万元甚至十多万元,堪称茶界炫富斗富的“新宠”,有人美其名曰“低调的奢华”。因此,这与崇尚清新质朴的茶道精神就背道而驰了。


试想一下,穿一身仙风道骨的茶服,再搭一二件珍奇配饰,现身高端茶会,如遇慧眼识宝者,势必迎来一片赞叹艳羡,而隐藏在茶服后面的那颗虚荣心想必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吧。

 对于茶从业者来说,茶服、茶饰是一种标签还是一种标配?



马来西亚知名茶人许玉莲认为,举办茶会或茶道展演不要本末倒置地将心思与目光放在服装,茶法、茶艺、茶汤才是核心,服装仪容只需整洁卫生、得体大方,泡茶时不会引起不便,适合当时环境就可以,否则打扮得像“茶道大师”、“茶人”,泡茶时粗俗无比,“那才够恶心呢”。


事实上,一些广袖长袍式的茶服,或长串的茶饰,或许可以给人很强的仪式感,但从实用功能来说,并不可取,长袖阔袖,手串“环佩叮当”,拖泥带水,且很容易在泡茶时打翻茶具。在许玉莲看来,即使这类服饰符合了泡茶的原则,大家纷纷效仿这样的穿戴,“也难免形成另外一种制服,大家以为穿上这类服装才能让人辨识、让人尊重,才可以壮大声势,让人知道我们的犀利,告诉他人这就是‘茶人’,就是‘茶道’。其实,那是泡茶的另一个陷阱”。


她说,“‘茶人’也可以打扮得像平常那么真实,那么自在,穿上属于自己的衣着,用属于自己的衣着,用属于自己的话说出我们对茶文化的感受,将属于自己的思想融入泡茶、喝茶,走出属于自己的‘茶道’”。



来源: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茶是美好生活的刚需

“茶是美好生活的刚需”,这是弘益大学堂的校长李乐骏常说的一句话。当我们已经不再为温饱问题烦恼,当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丰富了,那么,我们追寻的“美好生活”一定与精神世界有关,茶可以是连接物质与精神的最好媒介,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同是一个“茶”字,不仅连接了两个维度,而且同时游走于两个维度空间中。

属于中国人的“美好生活”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这是我们的精神命脉。尤其是在我们国力日渐强盛的时候,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冉冉升起,茶文化在当代的复兴正是源于这份自信。毋庸置疑,中国茶终于走到了自己最好的时代。对于普洱茶来说,也是最好的时代,60亿元的品牌价值,已经让普洱茶位列中国茶之首。有别于其他茶类,普洱茶是多元的,是丰富的,是变化多端的,是玩味无穷的,集生态价值、健康价值与人文价值于一体的。

因为普洱茶的玩味无穷,让它天然具备了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基因,而当社会的文化精英成了普洱茶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的时候,普洱茶便洞开了东方美学生活方式之门。从玩普洱茶到把玩茶器、花道、香道、书画、古典诗词、古典音乐、茶服、茶席、茶空间等诸如此类传统文化的东西,这样的茶友比比皆是。也许普洱茶正是那把钥匙,让人们能够自然而然地去亲近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习来反观和渗透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让现代人能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下焦躁、放下名利,让生活慢下来,重拾一份东方式生活的优雅与从容。就算我们无法做到一直那么优雅,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在普洱茶的世界里,穿越时空,享受片刻的宁静,重新收拾心绪,在面对日常生活的烦琐与粗俗的时候,能够让自己变得从容起来。

雅玩普洱雅人雅事

识茶、品茶、论茶是由接触一个个鲜活可亲的茶人开始的。对茶的认知,由抽象而入具体。在一次对弘益大学堂的讲师尚高德先生的拜访中,他对茶的浪漫让我吃惊。相信很多不太资深的茶友对学界形容的普洱茶香,诸如樟香、兰香、蜜香、枣香这等难描难画的词汇都是亲近而陌生。尚老师让我颠覆了这一认知,没错,走入他的茶室,恍如进入老学究的藏物间,各种古色古香的茶具好似从古人茶饮的席间蹒跚步出,观之不尽,茶席间数十个小玻璃瓶让我们急欲一知究竟。尚老师却不慌不慢,慢条斯理地边泡茶,一边揭开瓶塞,道出它们的来历。其中有山中折取的樟木、树根,我们大多不知其用一一置于鼻端而闻,所谓的樟香这才具体而微。茶,让诗不期自来;道,见于细微。看着瓶中一截枯枝,或是一段根茎,我的脑海中映出尚老师在晨间野外,于鸡声茅店月之时,或是日头西斜,过溪桥、探野径,轻踩山间木叶,吱吱有声,扒开枝丫,摘取一段可见的茶香。

尚老师可称普洱茶玩家,研磨茶粉与咖啡冲泡混饮,并尝试和威士忌等酒类搭配,自出新意,颇多心得。他借鉴咖啡香气表自制的茶汤品鉴风味轮,以此把玩普洱茶的汤香、色泽、口感,可说是把茶喝明白了。浸淫普洱之道者,诸如雅玩普洱的何作如先生,他们无不是于此中探索出一方天地,倾尽精力投入其中,自得其乐,这其实和琴棋书画共通其趣,也是普洱茶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

山水间一席茶于当下现悠然

品茗问茶的风月,莫过泊舟一水间了,在一水间茶道传习馆,初见王迎新,便觉得亲切。传习馆“人文”二字出自易经的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王迎新谈茶的美学历程,认为茶在中国的发展呈两个梯级,似金字塔形,上半部分或者说顶端,古来属权贵或文人占据主导权,他们追求精致的生活,倡引风雅的饮茶方式,为之口吟笔撰,于是,茶因其自有的天地,适乎节气之宜,在文人长日清谈之间,入禅、入道、入哲、入诗文、入书画,莫不相与契合,互为阐发,辉映成趣。若以书画品茶,西湖龙井恰如明清小品,雅致嫣然;乌龙茶好似宋花鸟工笔,鲜丽重彩,唯普洱卓然成家,浑如秦汉石刻,大巧不工,伟岸厚重,最可把玩。

在明代,茶寮渐独立于书房之外,成为雅士造园的一个独立空间。那时的士子撰文描述:“茶寮: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中国的饮茶风尚,始由天地而入雅室,但古人饮茶讲究的意境却没改变,或处江湖之远,或居庙堂之高,终是不离山水之间。国人的茶席不像日本茶道那般烦琐,正因为千百年来的文人士子所重者,并不在饮茶的形式,现代人也很好地秉承了这一风尚,迎新老师常在名山古寺间布设茶席,其足迹遍至敦煌、九华山、杭州等地,而茶会名为“无上清凉”,取自弘一法师墨宝中的四个字,用以阐发茶会的主旨,大抵有导引众生,一苇渡航之慈悲。茶是一朵云,一片天,以之见自己,见众生,复见自己。

茶者人在草木间

王迎新比茶席为“半亩方塘”,那源头活水来自何处呢?近来由于普洱茶在国内市场的火热,引发了一批以茶道为主题,衍生花道、香道,结合茶道等国学技艺的培训机构,在省内,弘益大学堂、一水间人文茶道传习馆可算其典型的代表,亦为先驱。

茶入山水,因限于节气或地缘,主办者或因地制宜,或借助花艺、香道以为辅助,不仅扬长避短,而且于斗室之中,见烟渚之邈远,也是借草木于自然,以饮茶移情山水的真实写照。现代茶会的置办,在选地上也颇为考量,要么于名山大川间,在依傍山水的寺观古刹,以天地为幕景;要么幽处市井隐僻之所,在远离红尘的会馆庄园,方能彰显饮者的境界,招引幽客前往。

插花、挂画、点茶和燃香独立于琴棋书画之外,在古人是“生活四艺”。“焚香伴茗”的饮茶方式在明代就颇受文人墨客青睐,但香文化在近代中国割地赔款的炮火声中渐行远去,直到附着于茶之一叶的复兴,方才借盛世之东风,在坊间渐行兴起。

花道与茶,最早并无直接关联。花道始于隋唐时期的佛前供花,其意示的枯寂之象正合于茶与禅的交融体悟,在漫长的茶会演变史中,插花的技艺得以僭入茶席之间,成为相映成趣的点缀。因现代茶席多受制于地理因素,常在封闭的空间内布置,剪裁花枝布于席间便有取法自然的意蕴彰显。每逢展演,艺师必着汉服或类似的丝麻制品,体态举止,一颦一笑皆与普洱茶的大和之象相契,于开汤品鉴前观赏,愉悦心神。

与茶际会,可在有意无意之间;与普洱茶的相遇,也是或早或晚的事。如果光阴有彼岸,当于菩提树下觅一方青石,置三杯两盏淡茶,起身,落座,佛指拈花,拂袖而去,一盏茶的温度,冷暖也只在片刻之间。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2018年1月刊

作者丨三胡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