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北川雀舌

找到约3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刚刚入选全国名录,“北川苔子茶”诚邀共品

刚刚,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了《2023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北川苔子茶”入选,成为北川首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北川苔子茶,属绿茶,因其外形节间长,故称苔子茶。1989年认定为四川省地方良种,产于北川高山深谷地带,分布海拔800-1800米之间。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先后获得“亚太茶茗大奖特别金奖”、“世界绿茶金奖”等国际国内20余项大奖。

产品等级分为:单芽、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形象产品为“旗羌(枪)”,采“北川苔子茶”一芽三茎,摘叶留苔,冲泡如羌(枪)似旗直立。

北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种茶制茶历史。截至2022年,已有3项茶叶相关非遗项目:省级非遗——羌族罐罐茶制作技艺、市级非遗——羌族手工茶制作技艺、县级非遗——西路边茶制作技艺。

近年来,北川将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作为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重要举措,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促进品牌上行,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北川苔子茶”主要生产经营单位有27家,产业规模9万余亩、年商品量1250余吨,综合产值4.53亿元。有“旗羌”等知名品牌20余个,获评“三品一标”认证茶产品37个,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各1个,茶产品评比大赛金奖20余个。

下一步,北川将依托省级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断巩固“北川苔子茶”产业基础,全力打造茶旅融合发展示范片。

10月19日-22日,受2023中国(成都)国际茶业博览会邀请,“北川苔子茶”十多家知名企业将抱团亮相,集中展示北川苔子茶、北川雀舌、旗羌、西羌红等多种品类名茶,期待广大茶友、茶商及社会各界人士到“北川苔子茶”展位(3号馆T306)参观、品茶、交流。

来源:四川茶博会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书写春茶故事,谋划茶乡振兴!第10届四川国际茶博会4月29日在蓉启幕!

《亚太茶业》全媒体讯:4月16日下午第十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蓉隆重举行。茶是世界三大健康饮料之一,是世界卫生组织首推的绿色食品。四川是茶叶大省,是茶树的发源地和茶文化的发祥地,是国家规划的长江上中游名优绿茶和出口茶优势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川茶产业发展,把精制川茶作为“5+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把川茶作为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优先发展,提出了建成“千亿茶产业强省”的战略目标。

为进一步提升四川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搭建四川与国内外茶业经贸交流合作平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由省农业农村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政府驻重庆办事处支持,中国茶叶学会、省市场营销协会、省供货商商会主办的第10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将于4月29日至5月2日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本届茶博会呈现出七个特点和亮点:

一是规模持续扩大。布展面积达到7万平米,共设7个展馆,其中:省内名茶馆2个,省外境外名茶馆2个,茶器茶具馆2个,产业融合馆1个。比上届茶博会增加1万平米,已有1200余家企业确定参展。我省11个主产茶市、32个茶产业优势县全部参展;甘孜、凉山、南充、德阳、攀枝花、内江等非主产茶区企业也积极参展。参展产品包括绿茶、花茶、黑茶、红茶、黄茶、白茶等各类茶系。云南保山、普洱,甘肃陇南、陕西安康、广东江门、贵州遵义、福建福鼎、湖北赤壁及重庆永川、大足、荣昌、秀山等10余个省外政府组团参展。截至目前,已有俄罗斯、法国、日本、阿联酋、尼泊尔、斯里兰卡、越南、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确定参展。

二是突出产业深融合。本届茶博会全新打造产业融合与国际贸易、非遗及文创等特色展馆展区,整合川酒、川水、川烟、川竹的产业资源,挖掘我省非遗、文创、旅游的地域优势,打造茶+竹、茶+酒、茶+烟、茶+水、茶+文创、茶+旅游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水井坊等川酒,蓝剑、农夫山泉、峨眉山等川水积极亮相,突出氛围融合、渠道融合、产品融合、品牌融合、产业融合。探讨成熟市场渠道“一店多用”、“多店共享”合作模式等。

三是打造西部茶器具第一展。全国产业基地、各品类茶叶、茶机械、茶包装、交易市场、经营主体、金融、文创机构等全链条资源积极参展,优势互补。较去年组织了更多的个性工匠、特色器皿、工艺师作品参与展示,定瓷、钧瓷、汝瓷、龙泉青瓷、德化白瓷、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建水紫陶、建阳建盏等特色品类均组团参展。未名窑、细工坊、道道一壶、朋涛窑、新铜器时代、王振宇官窑、物隐集、五色土、铜话、寸彦伟、世福堂、善竹工坊、北川名阁等品牌茶具参展。茶器具展区面积比上届增加5000平米,达到20000平米,努力打造西部茶器具第一展。

四是精制川茶整齐亮相,阵容强大。本届茶博会雅安、宜宾、乐山、成都、泸州、广元、绵阳、自贡、达州、巴中、眉山等11个主产市悉数亮相,集中展示天府龙芽、蒙顶山茶、峨眉山茶、宜宾早茶、米仓山茶、巴中云顶茶、纳溪特早茶、万源富硒茶、蒲江雀舌、雅安藏茶、邛崃黑茶、犍为茉莉茶等区域品牌,以及竹叶青、川茶、川红、早白尖、跃华、文君、花秋、巴山雀舌、罗村、瀚源等企业品牌。规模最大的市州展团是雅安市,组织了名山区、雨城区、荥经县企业参展,展位面积超过1800平米,重点展示推介中国名茶品牌“蒙顶山茶.甘露”。成都展团展位面积接近1000平方米,组织了邛崃、蒲江、大邑、都江堰等市区县茶叶龙头企业参展。宜宾市展位面积超过1400平米,组织了翠屏区、珙县、叙州区、高县、筠连县、屏山县、兴文县、江安县等重点茶企企业参展。乐山市展位面积超过1200平米,组织了犍为县、夹江县、峨眉山市、沐川县、马边县等40多家企业参展。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也组织了50家“天府龙芽”地标企业产品参展,并对今年评选的“四川十大名茶”进行集中展示。

五是突出品牌展示。“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及峨眉山茶、蒙顶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巴中云顶、万源富硒茶、纳溪特早茶、犍为茉莉茶等省内地方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永川秀芽、赤壁青砖茶、陇南绿茶、安康富硒茶、贵州绿茶、遵义红茶、湄潭翠芽、安化黑茶、福鼎白茶、新会陈皮等省外地方知名区域公用品牌纷纷设立特装展位,展示区域文化、产品特色。竹叶青等绿茶品牌;中茶、大益、陈升号、澜沧古茶、勐傣、书剑古茶、滇南古韵等普洱茶;品品香、绿雪芽、六妙、白大师等福鼎白茶;白沙溪、湘益等安化黑茶;武夷星、山尔堂等大红袍;羊楼洞、赵李桥、川字牌等青砖茶,300多家省内外茶叶品牌纷纷设立了品牌形象展位,充分展示企业文化产品。

六是线上线下融合办展。本届茶博会以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模式举办,线上交易平台已于3月中旬开放,截止目前,已有100多家企业上线,提前入驻,展示品类1000多个,部分产品已实现了成交。会期无法到场的观众可以搜索微信小程序-四川茶博会,到线上茶博会参观或下单采购。既为线下展预热,又为茶企、消费者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

七是会期茶事活动十分丰富。会期将举办自贡主题市活动、精制川茶高质量发展论坛、“茶+”创新创意大赛暨“茶+科技消费”论坛、四川茶业十强县名茶品鉴推介会、雅安蒙顶山茶招商推介会、成都茶业产销对接推介会、广元黄茶专场推介会、福鼎市福鼎白茶成都推介会、安康“富硒茶·陕茶一号”茶产品专场推介会、毕节高山生态茶推介会、大益茶新品发布会、达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山食荟专题推介会、尚好桑茶招商推介会、静和茶道体验·茶歌舞演出、中华花艺插画展示、孝行天下亲子茶会、茶驼纷尚成都站茶行业经营者交流会、全民泡茶节免费学泡茶等40余场茶事活动。

4月29日-5月2日,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欢迎参观第10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约香茗、选茶器、观茶艺、学泡茶。为满足家庭、单位等团队品茶需求,组委会专门开通了团队约茶热线028-86618176,为团队品茶提供免费的专场接待服务。

四川农业大学杜晓教授:精耕茶产业,做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人物简介:杜晓,男,1963年生,无党派人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茶叶品质控制及质量安全监测研究工作。现任四川省高校茶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精制茶学研究院院长、四川农业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荣获四川省同心专家服务先进个人、四川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茶的香气里,明明写满了一片叶子整整一生的苦难,却呈现出了令人宽慰的芬芳与甘甜。”这是茶叶华丽蜕变的生动诠释,也是无党派人士、茶叶评审加工专家杜晓教授四十年如一日的真实写照。

他是一位饱受茶农喜爱的茶学专家,也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茶学教师。作为四川农业大学知联会会长、同心服务团骨干专家、一名老科技特派员,杜晓自1984年从四川农学院毕业后,用将近40年时间,致力于做好一件事,那就是不断帮助茶企茶农提高茶叶品质,凭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他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精耕茶产业,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

202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其中一个点位便是北川石椅村,当地通过结合羌民俗体验、茶文化研学等旅游项目,蹚出了一条文旅兴村之路。总书记听完介绍后,特别询问了北川特产-苔子茶的生产情况,苔子茶也因此“一炮而红”。

随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并以苔子茶为媒,相继举办了首届浙川茶产业融合发展大会暨绵阳·北川第十届羌茶节,为北川带来了21亿元的乡村振兴“大订单”。而苔子茶走红的背后,与杜晓团队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北川有着1300多年的种茶制茶历史,以古茶树群生的方式分布在高山峡谷之间,因受昼夜温差大、云雾多等自然条件影响,使得北川苔子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等优点。由于地处大山,交通不便,直到改革开放前,都是靠着茶农肩扛手提和马帮往外送。2008年汶川地震,更使原本就分散、低效的茶叶种植雪上加霜,茶农收入难有起色。

杜晓一直笃信高山出好茶,但近年来茶叶种植海拔越来越低,不仅侵占了大量粮田,茶叶品质也大幅下降,当他看到大量撂荒的高山土地,以及苔子茶被随意散卖贱卖的时候,杜晓经常扼腕痛惜。为助力北川走出一条以茶兴业、以茶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自2000年初,杜晓便开始扎根北川,与当地共建北川苔子茶古树茶研究博士工作站,带领团队跑遍了北川县所有乡镇,不断为当地茶产业发展把脉支招。

由于早期的北川制茶工艺属于粗放型,也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所以茶农每批次做出来的茶叶品质高低不同、产量极不稳定,这样既不能满足大品牌需要,也难以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杜晓深谙培育一个市场认可度高的品牌和建立一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质量体系,是推动北川苔子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服务之初他就牢牢抓住“品牌”和“体系”这两大抓手,一边通过集成创新将原有产品升级换代,一边紧锣密鼓地制定符合当地的产品质量体系。

如今,在杜晓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北川苔子茶由过去绿茶扩展到现在拥有花茶、红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等种类,同时也打造出了旗羌、雀舌、露毫、贡熙、毛尖、雪芽等三十多种品目,有力打响了“生态好茶、小众高端、特色优质”的国家地理茶标志。由其牵头制定的《北川苔子茶“绿茶+红茶”》团体标准、《地理标志产品北川苔子茶》绵阳地方标准也于今年初正式发布,标准从产品分类、实物茶样、感官品质、储运保鲜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明确规定,进而形成强烈的品牌效应和稳固的消费市场。

“一个茶农制茶手艺好不算什么,整个行业都有好工艺才能真正致富。”在开展地方服务时,杜晓总是另辟蹊径,主动加强与当地茶叶产业协会合作,通过协会带动茶企、茶农,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辐射引领作用。正是在杜晓的帮助下,家庭种植农场的赵丹从前只能卖几十元一斤的大宗茶,如今开始有能力供应几百乃至上千元一斤的品质茶,繁忙的时候还得请人帮忙,才能满足接踵而至的购茶订单,而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


弘扬茶文化,做好文化传承这项大工程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六大茶类的国家。杜晓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茶文化。

上世纪90年代末,杜晓在日本求学时,他的老师承担了一个如何让天然产物提高附加价值的研究课题,前期一直由一名日本博士后负责,但三年都没做出结果。正当老师焦头烂额时,他想到了杜晓,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老师问杜晓敢不敢做?面对这个“高难度”课题,杜晓没有拒绝,而是给出了“一定能做出来”的肯定答复。

“想要研究一种物质的分子结构必须先得到纯物质,再加上茶是发源于我国,日本人都可以做得这么好,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行?”凭着刻进骨子里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杜晓坚定必胜信念、全力攻坚克难,每天工作12个小时,连续蒸发有机溶剂20公斤。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以及依托早期在国内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他不到一年便成功完成了课题,成功分离出18个倍半萜类成分,并鉴定揭示了其化学结构式,其中3个为世界上首次发现并报道的新化合物。杜晓取得的这一成绩,让日本老师及同学不由得刮目相看,那一刻,他深深感受到了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

进入新世纪后,杜晓萌发了恢复川红工夫茶的想法。谈及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坦言那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川红工夫茶又名四川红茶,是中国在世界上知名的三大红茶之一。由于缺少代表性品牌,川红功夫茶逐渐衰落到停产数年。杜晓深知如果不抓紧开展抢救性恢复和生产工作,川红功夫茶可能将永远退出历史舞台,而这必将是四川茶产业及茶文化的一大损失。

于是杜晓采取了“以技术创新引领产品创新、以名优产品引领市场消费、以国际品牌开拓国内市场”的研发战略思路和技术路线,开展了川红名优红茶加工继承与产品创新的研究工作,抢救性地继承、恢复和创新川红功夫茶。从2005年开始,艰难的试生产过程开始了,一次次尝试与摸索终于赢来成效;2010年,试验开始成功带动川红工夫恢复生产;2014年,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成功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四川红茶总产量突破百万斤;2020年,川红工夫品牌“宜枝独秀”进入大众视野……几乎要在历史中消失的川红工夫茶产业,奇迹般地复苏了。

培养茶人才,做好教书育人这件良心活

“教书育人是一件大事,是一件良心活,要做就要做好。”这是杜晓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杜晓就跟随茶学系的老教师施家璠、陈瑜进、王宗尧等深入雷波、高县、荣县等地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尽管当时的吃、住、行条件异常艰苦,但前辈们爱岗敬业、不畏艰难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杜晓。他暗下决心,要把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发扬传承下去,在往后的40年教学工作中,他都始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

对于时间,杜晓始终抱着“要不到就抢”的信念。除了外出开展科技服务外,平日里杜晓待得最多的就是办公室和实验室,通常他是最早来办公的人,往往又是最晚下班的人,即使周末也不例外。长此以往,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也深受感染,养成了常泡实验室的习惯。他的学生们常常笑着说:“进入杜老师的实验室有一种不同的感觉,最开始是实在不想来,接着是不得不来,再后来就是主动要来,最后就是走了还想来。”

为了推动学生深入做好茶学方面的研究,杜晓不仅要求学生学精学透专业课本知识,也要求他们广泛涉猎与茶学相关的经济、管理等知识。他有两个不成文的教学习惯,就是检查纸质档的学生报告和两周一次的学生工作检查,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修改的痕迹,帮助学生去理解,也能适当增加学习压力,促使其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杜老师就是一个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儿女对待的人,为我们掏心掏肺。”研究生王婷婷深有感触地说道。杜晓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等活动,也经常带领学生参加茶艺表演等课外实践,当遇到困难时,杜晓往往“袖手旁观”,不会出手相救,而是要求大家开动脑筋解决难题。刚开始学生们还不太理解,后来逐渐才认识到这是杜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样不仅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还培养了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

他也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学生团队,常年带着博士、硕士驻点在各地茶园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良性循环,同时也达到帮助基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提升生产技术水平的双重目的。生活中,杜晓更是给予了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不仅在学习与科研上给予辛勤指导,也在工作与情感中给予关怀照顾,甚至自掏腰包支持学生完成研究课题。

回首过往,在精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培养茶人才这篇大文章上,杜晓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如今他的学生大多供职于科研院所和茶学研发机构,正循着他的脚步继续前行。展望未来,他也相信在一代代茶人的接续奋斗下,茶产业一定可以在乡村振兴中更加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来源:同心人物,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