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八十年普洱茶

找到约2,781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时代担当砥砺奋进|八十年中茶历程八十年普洱传奇

  1938年12月16日,中国茶业公司与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合资,在昆明威远街208号,正式创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即“中茶云南前身”,中茶云南历经几次更名,该文统称“中茶云南”)。八十载栉风沐雨,八十载砥砺奋进,中茶云南始终牢记时代担当,书写了一部属于云南茶叶,特别是普洱茶行业的现代篇章。

  中茶云南于1938年12月16日,在昆明的威远街208号成立。当时中国茶业公司与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合资,成立了“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中茶云南的第一个名称。公司的成立,是中茶公司成立时定下的开辟中国西南茶叶市场战略的落实。今年,适逢云南中茶公司80华诞,回望云南中茶公司80年的历程,历经风雨,跌宕起伏,但历史终将铭记:八十年中茶历程,八十年普洱传奇。
  
  昆明茶厂,前身系成立于1939年10月的复兴实验茶厂,主要负责加工名牌复兴沱茶,后一度更名为“昆明茶叶加工厂”,1960年正式定名为“昆明茶厂”。作为中茶云南一直所辖的茶厂,过去,它主要是茶叶的初加工,生产大众喜爱的绿茶——花茶,老昆明称为“香片”的茶叶。它的产品不愁销路,就连边疆地区都可以买到昆明茶厂的这种花茶。

  进入70年代,改革大潮涌起。整个云南茶业都遇到了一个机遇:1973年,中茶云南取得自营出口权,开始办理自营出口业务。以昆明茶厂为主研创的一项创举,为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传奇。
  
  1973年,中茶云南一名叫黄又新的先生代表云南茶叶界到广州参加春季“广交会”。在“广交会”上,他发现这里展销的广东广州茶叶厂生产的普洱茶很受香港和世界各地的欢迎。他知道,普洱茶的陈化过程是非常缓慢的,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时间才会陈化,因此茶叶界里素有“爷爷做茶孙子喝”的说法。这里怎么会有大量陈化好的普洱茶上市?于是,“广交会”结束后,他取了一些广东茶样,回到昆明把这个问题连同茶样向公司作了汇报。

  经过咨询,广东方面坦诚相告,这是人工发酵生产的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普洱茶,在云南这个普洱茶产地还是空白工艺。公司立即派出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和一位名叫李桂英的工人师傅,加上下关茶厂、勐海茶厂各派出的两人,共七人组成云南茶叶考察团,由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二人带队,赴广东考察参观,希望尽快将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技术学到手。
  
  在安增荣一行赴粤考察学习的同时,昆明茶厂一位名叫陈佩仁的老茶师,在听取了黄又新的报告之后,表示“自己曾在四十年代就对此技术进行过实验”为由,主动请求试制。公司领导在“学习、试制可以双管齐下”的准则下,同意了他的请示。因此,还在安增荣一行还在学习广东经验之时,昆明茶厂就率先生产出1吨多的人工发酵的熟普洱茶,由黄又新先生带到这一年的秋季“广交会”参与展销。这一吨熟茶,在秋季“广交会”上大受粤、港客商的欢迎。粤、港商家觉得:云南的普洱熟茶,入口醇和,回味悠长,无论从外观品鉴,到内在质量,都远远超过广东产的普洱熟茶,当时的香港报纸是这样评价云南普洱茶的:“这才是真正的普洱茶。”因此,这一吨昆明茶厂生产的熟普,很快就销售一空。后面还有源源不断的商家要求订购。黄又新先生赶快通知昆明茶厂再行生产人工发酵的熟茶。这时,赴粤学习的安增荣、吴启英一行也返回昆明,人工发酵普洱茶这件事,立即提上议事日程。

  一开始,安增荣、吴启英他们也是全套照搬广东技术,采用温水渥堆。效果不是很理想,广州那个地方,海拔低、气温高、空气湿度大、适合用温水渥堆,普洱茶熟化得快,而昆明地区海拔高、气候凉爽、干燥,采用广东温水渥堆技术,没有成功。但是,昆明茶厂一次一次地实验,一次一次地失败,也一次一次地总结经验,陈佩仁也把他渥堆的秘诀传递给茶厂,共同攻关。后来采用冷水渥堆,终于大获成功。
  
  普洱茶的熟化过程由过去自然发酵要漫长的年份,一下子缩短为45天~60天。人工发酵的普洱茶透出阵阵陈香,外观条索肥大粗壮,呈猪肝色,冲泡出来的茶汤,晶莹剔透,滋味醇厚回甘,和自然陈化的普洱茶几乎一模一样。送去审检室化验,茶红素、茶黄素、维c等指标也和自然陈化的普洱茶相近,其中,维c的含量甚至比自然陈化的普洱茶还高。当年,昆明茶厂就生产出熟普10吨,(含陈佩仁的1吨)运往广东。接着,勐海茶厂、下关茶厂也相继投产熟普。
  
  后来,时任昆明茶厂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多次到普洱、保山、德宏等云南的茶叶生产地,传授人工发酵普洱茶技术,使云南真正成为普洱茶生产的王国,占据了港、粤茶叶市场的半壁江山。1979年2月,在全省普洱茶出口加工座谈会上,通过了《云南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其中明确指出,“我省普洱茶制造采用湿水发酵的速成法是1975年在昆明茶厂开始,逐步推广到勐海、下关、普洱茶厂等地”,言及“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各地积累了很多经验。现为进一步提高普洱茶质量,划一品质规格,巩固和发扬我省普洱茶声誉。根据现有经验,经过全省普洱茶座谈会补充修改,提出普洱茶制造的工艺要求(草稿),在全省试行。”《云南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的出台,为现代普洱茶的生产提供了科学的生产工艺和规范的质量标准,至今还为云南各个茶厂所用。
  
  (本文作者周少蝶,媒体人,生于昆,长与昆,其作品常见各大报纸杂志。文章刊发时略有删减。)

时代担当 砥砺奋进 | 八十年中茶历程 八十年普洱传奇

1938年12月16日,中国茶业公司与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合资,在昆明威远街208号,正式创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即“中茶云南前身”,中茶云南历经几次更名,该文统称“中茶云南”)。八十载栉风沐雨,八十载砥砺奋进,中茶云南始终牢记时代担当,书写了一部属于云南茶叶,特别是普洱茶行业的现代篇章。


中茶云南于1938年12月16日,在昆明的威远街208号成立。当时中国茶业公司与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合资,成立了“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中茶云南的第一个名称。公司的成立,是中茶公司成立时定下的开辟中国西南茶叶市场战略的落实。今年,适逢云南中茶公司80华诞,回望云南中茶公司80年的历程,历经风雨,跌宕起伏,但历史终将铭记:八十年中茶历程,八十年普洱传奇。


昆明茶厂,前身系成立于1939年10月的复兴实验茶厂,主要负责加工名牌复兴沱茶,后一度更名为“昆明茶叶加工厂”,1960年正式定名为“昆明茶厂”。作为中茶云南一直所辖的茶厂,过去,它主要是茶叶的初加工,生产大众喜爱的绿茶——花茶,老昆明称为“香片”的茶叶。它的产品不愁销路,就连边疆地区都可以买到昆明茶厂的这种花茶。


进入70年代,改革大潮涌起。整个云南茶业都遇到了一个机遇:1973年,中茶云南取得自营出口权,开始办理自营出口业务。以昆明茶厂为主研创的一项创举,为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传奇。


1973年,中茶云南一名叫黄又新的先生代表云南茶叶界到广州参加春季“广交会”。在“广交会”上,他发现这里展销的广东广州茶叶厂生产的普洱茶很受香港和世界各地的欢迎。他知道,普洱茶的陈化过程是非常缓慢的,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时间才会陈化,因此茶叶界里素有“爷爷做茶孙子喝”的说法。这里怎么会有大量陈化好的普洱茶上市?于是,“广交会”结束后,他取了一些广东茶样,回到昆明把这个问题连同茶样向公司作了汇报。


经过咨询,广东方面坦诚相告,这是人工发酵生产的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普洱茶,在云南这个普洱茶产地还是空白工艺。公司立即派出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和一位名叫李桂英的工人师傅,加上下关茶厂、勐海茶厂各派出的两人,共七人组成云南茶叶考察团,由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二人带队,赴广东考察参观,希望尽快将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技术学到手。


在安增荣一行赴粤考察学习的同时,昆明茶厂一位名叫陈佩仁的老茶师,在听取了黄又新的报告之后,表示“自己曾在四十年代就对此技术进行过实验”为由,主动请求试制。公司领导在“学习、试制可以双管齐下”的准则下,同意了他的请示。因此,还在安增荣一行还在学习广东经验之时,昆明茶厂就率先生产出1吨多的人工发酵的熟普洱茶,由黄又新先生带到这一年的秋季“广交会”参与展销。这一吨熟茶,在秋季“广交会”上大受粤、港客商的欢迎。粤、港商家觉得:云南的普洱熟茶,入口醇和,回味悠长,无论从外观品鉴,到内在质量,都远远超过广东产的普洱熟茶,当时的香港报纸是这样评价云南普洱茶的:“这才是真正的普洱茶。”因此,这一吨昆明茶厂生产的熟普,很快就销售一空。后面还有源源不断的商家要求订购。黄又新先生赶快通知昆明茶厂再行生产人工发酵的熟茶。这时,赴粤学习的安增荣、吴启英一行也返回昆明,人工发酵普洱茶这件事,立即提上议事日程。


一开始,安增荣、吴启英他们也是全套照搬广东技术,采用温水渥堆。效果不是很理想,广州那个地方,海拔低、气温高、空气湿度大、适合用温水渥堆,普洱茶熟化得快,而昆明地区海拔高、气候凉爽、干燥,采用广东温水渥堆技术,没有成功。但是,昆明茶厂一次一次地实验,一次一次地失败,也一次一次地总结经验,陈佩仁也把他渥堆的秘诀传递给茶厂,共同攻关。后来采用冷水渥堆,终于大获成功。


普洱茶的熟化过程由过去自然发酵要漫长的年份,一下子缩短为45天~60天。人工发酵的普洱茶透出阵阵陈香,外观条索肥大粗壮,呈猪肝色,冲泡出来的茶汤,晶莹剔透,滋味醇厚回甘,和自然陈化的普洱茶几乎一模一样。送去审检室化验,茶红素、茶黄素、维c等指标也和自然陈化的普洱茶相近,其中,维c的含量甚至比自然陈化的普洱茶还高。当年,昆明茶厂就生产出熟普10吨,(含陈佩仁的1吨)运往广东。接着,勐海茶厂、下关茶厂也相继投产熟普。


后来,时任昆明茶厂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多次到普洱、保山、德宏等云南的茶叶生产地,传授人工发酵普洱茶技术,使云南真正成为普洱茶生产的王国,占据了港、粤茶叶市场的半壁江山。1979年2月,在全省普洱茶出口加工座谈会上,通过了《云南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其中明确指出,“我省普洱茶制造采用湿水发酵的速成法是1975年在昆明茶厂开始,逐步推广到勐海、下关、普洱茶厂等地”,言及“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各地积累了很多经验。现为进一步提高普洱茶质量,划一品质规格,巩固和发扬我省普洱茶声誉。根据现有经验,经过全省普洱茶座谈会补充修改,提出普洱茶制造的工艺要求(草稿),在全省试行。”《云南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的出台,为现代普洱茶的生产提供了科学的生产工艺和规范的质量标准,至今还为云南各个茶厂所用

 

(本文作者周少蝶,媒体人,生于昆,长与昆,其作品常见各大报纸杂志。文章刊发时略有删减。)

青春无悔,岁月成金 :《流金岁月——大益八十年》新书发售

《流金岁月——大益八十年》

吴远之

大益智库出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历经两年的精心编撰,由吴远之先生主编、首部真实记录了大益八十年沧海巨变的著作《流金岁月——大益八十年》于日前正式出版发行。本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融趣味性、文学性和纪实性于一体,力争为读者展现历史时空下奋发前进的大益集团。

这本书:

带你领略大益八十年的

光辉历程、峥嵘岁月;

带你了解大益人的

自强不息、砥砺奋斗。

首部完整讲述

大益八十年的“编年史”

10月28日,在昆明举办的第51期梧桐茶会暨《流金岁月——大益八十年》新书发布会上,本书首次露出真容。

大益智库院长,同时也是本书副主编的范建华先生在新书发布会上向大家介绍:“2020年时,受吴远之先生委托,我与大益集团副总裁李占文先生发起成立了一个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睿莲教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宋磊博士、大益集团内部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专家学者组成的专题工作小组,共同梳理、编辑首部大益史。历经两年的精心撰写,几易其稿,《流金岁月——大益八十年》现在终于和大家见面了。不幸的是,正值本书付梓之际,吴远之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本书,是对他的一个深切哀悼与永久纪念。”

“这本书,是企业文化的需要,更是民族工业品牌存世、传承、教育人民的需要,是为民族工业树碑立传。”范建华说道。

《流金岁月——大益八十年》以大益的发展历史为脉络,叙述和记录了企业从初创到改制、再创辉煌的壮阔历程。为力求详实与真实,笔者曾深入云南省档案馆、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档案馆查阅了海量的历史资料,做了上百个G的文字、图片的收集整理。采访了从创办佛海茶厂(勐海茶厂前身)至今还健在的多位老员工及企业家——包括当时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勐海茶厂的、云南大学原副校长林超民教授。林超民是一名历史学家,向笔者介绍了当年他在勐海茶厂的各种情况;包括当年从凤庆过去支援勐海茶厂的几位老员工,现在都已经九十多岁了……本书融趣味性、文学性、纪实性于一体,力争为读者展现历史时空下奋发前进的大益集团,糅合厚重的历史人文,实现茶与文化的对接,将大益八十年的奋斗轨迹呈现得更加清晰,是广大普洱茶爱好者、茶行业从事者、企业家等走近大益、了解大益的不二之选。

本书分为六大章节——前世今生:勐海茶香八十年、人杰地灵:一心只为做好茶、全产业链:引领行业发展、创新大益:科技人文,交相辉映、惜茶爱人:公益绝非仅仅捐助钱物、健康生活:茶有益,茶有大益。从佛海茶厂的创立到人文情怀的倾注,再到科技元素的加持,终于产业布局的延伸,力求能够较为全面地让读者领略到大益集团的八十年发展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附有一章“大益八十年大事记”,记录了每一年富有标志性的大事件,证明了大益的历史从未间断过,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图文并茂

系统了解大益的“教科书”

本书图文并茂,配有珍贵的历史照片共计260多张,30多万字,既是一部企业发展史,也是一部产业兴衰史,是一份坎坷而又奋进的发展实录,从多角度浓缩、展示、书写了一个中国企业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变化,也是时代痕迹的重要体现和折射。

本书封套采用大益红,书脊处配有一饼普洱茶的绿色图案。封面则采用暗绿色,契合当下呼唤绿色、呼唤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点睛之笔是右上角的大益LOGO,“流金岁月”四个字为烫金设计,每一个字的其中一个笔画为一片茶叶,可谓是匠心独具。工艺则是采用了皮雕,一棵古茶树意喻着大益扎根云南,枝叶繁茂,吐故纳新,生生不息。

正如吴远之在本书中的序言中所写的那样:“唯恒者能行远,唯思者能常新。站在八十年的历史方位上展望未来,待到2040年大益百年华诞之时,伟大的祖国也将雄立于世界东方,而大益,也要为努力实现‘让天下人共享一杯好茶的美好时光’愿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找到约2,658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