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邦海茶厂2015年产品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复盘“云南岩茶”:一个可惜的顶层战略设计项目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的定位是,做茶行业的趋势深度分析工作室、顶层战略设计工作室、品牌文化深度包装与资源整合工作室。“云南岩茶”是工作室的第一个顶层战略设计项目。

其缘起是,2013年11月底白马非马跟古农茶业一起深入邦东,进行采访、考察与调研,以期能整体宣传打造邦东茶区。回来后,关于邦东茶区的整体打造,白马非马写了一系列文章,其中包括《徐亚和:用“石介茶”为邦东找魂》。期间,白马非马看到古农茶业掌门人岩文在茶文化网络论坛发“云南岩茶”的介绍文章,白马非马立即打电话给岩总,说云南岩茶可以放大,可以打造成企业的核心名片。2014年初,白马非马接连写了《不挤古树独木桥,云南岩茶剑指何方?》《岩文:我为什么要提云南岩茶概念》两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发表于2014年1月份,第二篇文章被岩总压下来了,其说时机不成熟,将近一年后才于2014年12月份发表。

战略设计让位于机会主义,以及三点检讨

为什么说云南岩茶项目可惜,是因为好的战略设计,在执行过程中受机会主义思路的影响,没有得到认真贯彻执行,本来是一个产业化、规模化的项目,结果运作成“石头缝里长出来的古树茶”之小众玩家品牌。“云南岩茶”发起的缘起是,不挤古树独木桥,结果自己反而钻进古树的石头缝里了。

在风头最劲时,没有及时产业化、规模化打造是第一点要检讨的。

第二点,也是最需要检讨的。当初做顶层设计时,白马非马跟岩总一致认为,先借用普洱茶、红茶等成熟品类推云南岩茶,第二步根据云南岩茶鲜叶的适制性,打造云南岩茶独有的原创工艺。也就是云南岩茶的核心价值是“原产地保护+原创工艺保护”。

原产地保护方面,可纳入政府规划,统一打造云南岩茶小产区,组建云南岩茶协会,由古农作为龙头企业牵头实施,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整体打造云南岩茶公共品牌。在这方面,古农做得不错,2014年初正式入驻马台乡,在政府支持下,竖立了“云南岩茶之乡——马台”大旗,打造云南岩茶产业基地,组建马台乡云南岩茶协会(为什么不是云南省云南岩茶协会)。

但原创工艺一直没去搞。假如两三年内研发出独特的核心工艺,并申请国家专利,估计是受益无穷的事。为什么工艺原创与专利这么重要,因为其可以竖立专业主义门槛。如果没有工艺的原创,仅仅将云南岩茶定义为石头缝里长出来的古树茶、生态茶,那么大家都可以去收原料,做出来的茶都可以叫云南岩茶。如果云南岩茶跟特殊的工艺挂钩,而且这种工艺是受国家专利保护的原创工艺,那么就可以修建护城河,真正将“古农茶业:云南岩茶首倡者与领导品牌”落到实处!

第三点是错过了古树茶热的高峰期。云南岩茶战略的提出,是2014年初,但真正启动宣传造势与强势招商是2015年初。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古树茶热、概念热、炒作热已经慢慢冷下来了。可以说“云南岩茶”错过了最佳宣传打造的黄金期。为什么拖一年,是因为企业想把基础做牢。2014年初,应马台乡政府邀请,古农正式入驻马台,在做许多前期准备工作,企业认为时机不成熟。但一年后,整个市场面目全非。时间不等人,错过了,事倍功半,抓风口太重要了……

图为在云南岩茶之乡——马台,采访马台村退休老支记,了解马台民国与计划经济年代往事

用几篇重要文章来复盘“云南岩茶”

《不挤古树独木桥,云南岩茶剑指何方?》

这篇文章发布于2014年1月初,文章开门见山写道:

当古树茶已经陷入畸形热的时候,我们要用全新的方式来破局,我们要在古树普洱的路径依赖之上,找到更多的卖点,这才是我们今天提出“云南岩茶”概念的真正意图——我们不仅仅站在盘活邦东独特的茶资源的角度上,还希望“云南岩茶”能成为云南茶产业“一山一品”的样板工程,让更多的茶区跳出古树这个狭隘的圈子,思考做茶还有哪些更多的可能和想象空间。倚天不出,谁与争锋?我们用“云南岩茶”来破云南茶叶被古树茶绑架的局,从而使得云南茶产业在继续做好古树市场的同时,开启健康、科学、持续发展的春天。

并倡议发起“云南岩茶”公共品牌:

“云南岩茶”理念发起人:

岩文:“云南岩茶”概念首倡者,古农茶业掌门人,多年在邦东推广高端手工茶,是邦东茶崛起的民间推手之一。

白马非马:茶界独立评论人、策划人,站在茶区产业经济的角度,以民间观察者之身份深入报道邦东茶的方方面面。

发起者说:

“云南岩茶”作为新生事物,我们的提法肯定显得初级,存在许多偏颇与不足的地方,还请各位朋友多包涵,也诚恳的期待你们的批评意见,这是帮助我们进步的源泉。

“云南岩茶”是邦东茶这个公共品牌最核心的理论,我们一起为邦东茶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以及推广,做点锦上添花的事。“云南岩茶”是公共资源,我们打算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欢迎社会的有识之士加入进来,大家共同探讨“云南岩茶”的价值体系该如何建设,宣传推广该如何破题,用社会的集体力量来建设大家的共同财富。

《岩文:我为什么要提云南岩茶概念》

此是写于2014年1月份的文章,2014年12月份才发布。一年的战略机遇期由此错过……这篇是阐述云南岩茶的核心价值观,等于说是纲领性文章。

《云南岩茶模式:打造全新顶级名茶的范本》

2015年古农茶业大力推广“云南岩茶”,在云南岩茶进京首秀期间,为配合宣传造势,白马非马写了这么一篇文章,将云南岩茶的立意再拔高一层:云南岩茶是继景迈山、老班章之后的云南茶山最新整合模式,开启了全新的“名茶+名企”模式,打造中国顶级名茶……

文章写道:

“云南岩茶”的最大意义乃在于,其引领了云南茶区资源深度开发的新思路、新格局,有资深茶友戏称为“老班章,新岩茶”。虽然是玩笑话,但其点明了,“云南岩茶”是一种全新的茶山开发模式,跟2007年陈升茶厂布局老班章,通过“老班章”模式引领了古树纯料时代一样,“云南岩茶模式”无疑是云南茶山寻求一山一品、一乡一品之深度打造的绝好范本,也是云南茶行业规避同质化竞争,开辟全新蓝海市场的一个先进案例。

“云南岩茶”这一开创性的全新提法,有助于云南茶产业摆脱片面追求热点茶山与概念,结果做到后面整个行业面临残酷的同质化竞争之弊端,而是根植于一山或者一乡,深入挖掘该地的自然与人文之禀赋,对当地之资源进入深入包装,让资源变成产品,产品得到强大的品牌文化支持,并进一步形成区域性的公共品牌,举天下之合力来共推一方之特产,其善莫大焉!

与云南茶产业著名的老班章模式、景迈山模式不同的是,云南岩茶跳出了普洱茶、滇红、滇绿等云南传统茶叶分类范畴,是一种全新的顶级名茶打造模式。“云南岩茶”通过深挖云南临沧市邦东、马台一带得天独厚的奇石与古茶树共生资源,打造类似福建武夷岩茶之顶级名片,堪称云南茶叶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是继普洱茶、滇红之后云南推出的最新名茶。通过顶级名茶绽放的巨大公共品牌价值,来带动邦东、马台茶产业的腾飞,打造临沧茶叶的新高度。

用“名茶+名企”打造中国顶级名茶:

古农茶业在茶界首倡“名茶+名企”之公共品牌打造模式。

众所周知,名茶无疑是中国茶叶资源的高地,是创建名企、名牌的最佳沃土,正是有了云南普洱茶在全国十年来的异军突起,才拥有大益、下关、中茶之云南强势茶叶品牌的崛起;同理安溪铁观音这个名茶品类在全国攻城略地,才有天福、八马、安溪铁观音集团等福建茶叶巨头的崛起。

但,我们知道,无论是安溪铁观音也好,还是云南普洱茶也罢,都是传统名茶,我们享受的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福德资粮。而“云南岩茶”通过深挖云南临沧市邦东、马台一带得天独厚的奇石与古茶树共生资源,打造类似福建武夷岩茶之顶级名片,堪称云南茶叶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是继普洱茶、滇红之后云南推出的最新名茶。古农茶业依托“云南岩茶”这一全新名茶资源,无疑手握布局全国市场,打造名企、名牌之最大法宝,成为2015年云南茶界的一匹黑马。

《“云南岩茶”走向全国,古农茶业开启茶界新蓝海》

此文是为配合2015年11月份广州茶博会宣传造势写的。文章说到:

在北国飘雪的日子里,南方温暖如春,我们相约茶界最盛大的节日——广州茶博会,天南海北的朋友欢聚一堂,共赴云南岩茶战略发布会,这标志着云南新星茶企古农茶业将以云南岩茶这一中国最新顶级名茶之名义,在整个中国茶行业处于低谷的时候开启全新的蓝海战略,与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朋友一起携手奋进创造中国茶的新奇迹。

在普洱茶乃至整个中国茶行业陷入残酷同质化竞争的红海之时,我们总想仰望星空,去迎接辽阔无边的蔚蓝之海,去放飞我们关于茶,关于品牌,关于长久发展的一切梦想。但是企业的蓝海战略该怎样达成呢?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与回答的,期待方家指正,共襄茶界新蓝海的破局之旅。

升级之海:

茶企找到一片新领域来发展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竖立起专业主义门槛,让别人很难进来,即便进来了也很难挑战首倡者的行业地位,而且这个首倡者还通过不断升级迭代,将自己塑造成细分领域的很难超越的领导品牌。古农茶业来做云南岩茶,就是怀着倡导者与领导者的愿景来做的,其首先是跟政府深度合作,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整体运作“云南岩茶”“云南岩茶之乡”两大小产区概念,其二是成立了云南岩茶协会,在政府与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将云南岩茶塑造成公共品牌,而古农茶业充当核心推动企业;其三是古农茶业拥有核心制茶技术,而且将来会在云南岩茶上不断加大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用技术迭代的方式来建立核心生产优势。古农茶业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做法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

《逆势建仓,云南岩茶仓储交易中心胜算几何》

2016年的春天,行业的深层次发展逻辑变了。白马非马跟古农茶业岩总交流探讨,觉得今后是仓储赢天下。于是白马非马写了这篇文章。临沧市茶办得知古农想建云南岩茶仓储交易中心后,建议做大点,直接去做临沧市国际茶叶仓储交易中心,白马非马还根据茶办领导的提议,写了国际茶叶交易中心的方案。后因时机不成熟,不了了之……

留有遗憾的项目,努力付出的人们

白马非马一直强调现在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而是在顶层设计这杆大旗下,各个专业团队与个人协同作战,只有靠强大的系统集成,才能将有价值的事业做大做强。云南岩茶虽然是一个非常可惜的项目,几年运作下来,虽有小成,但离预期目标还远。但白马非马认为,云南岩茶的行业价值远大于项目实施企业所获得的实际商业利益,其做为先行者,开启了小产区、名茶资源整体打造新思路,可以给身陷同质化竞争的从业者以镜鉴意义,原来茶行业可以玩的东西还很多?原创远比盲目跟风有意义!

需要指出的一点,在云南的邦东、马台、大朝山,甚至云南其他茶石共生的地方,做岩茶,做岩韵,已经是云南茶企的一个标配。当年我们做的宣传文案,许多已经成为行业的公版。开启了云南岩茶品类,让整个行业受益,这也算是另一种行业贡献吧……

云南岩茶是一个集体参与的项目,其取的一些小成就也是集体努力的结果。

首先要感谢古农茶业掌门人岩文先生,其有着非凡的识见与企业运作格局,以及坚韧不拔的执行决心与耐力,广聚天下智力财力为我所用的气魄。虽因种种原因,雷声大雨点小,但岩总的付出与努力值得钦佩。

其次要感谢方一知企业外脑团队在商业应用系统方面的智力支持,以及实操付出。

还有和君咨询茶事业部蒋同团队的智力与资源整合支持,其在打通政商关系方面,功劳不小。

特别要感谢古农茶业自已内部的精英团队,比如原副总危斌先生扎根马台,抓云南岩茶产业基地建设,犹记得2014年底、2015年初,我俩跑遍了马台乡产茶的几个重点村,然后冒着大雪,千里驱车赶回昆明。不久就正式吹响云南岩茶走向全国的号角……

那时古农体系人才很多,兵强马壮。

资深茶人、云南岩茶协会游贤用会长,江湖人称老游,独创“游氏重泡法”,讲起茶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为云南岩茶的推广立下汗马功劳。

才子刀哥,现在以“刀哥说茶”闻名江湖,那时刀哥是云南岩茶的“宣传部长”,海量云南岩茶宣传美文出自刀哥之手。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时隔两年来复盘,感触良多。只能证明时间是人类的朋友,某种程度上经历是一种财富,相聚是一种缘分。若干年后再聚,我们会端起茶杯说,那年我们一起做过“云南岩茶”……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普洱茶的时代秀

中国人自古擅于修史,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史官,然而普洱茶这个远在云南边地的小茶种,显然是不入史官法眼的,在清代以前的正史里难觅普洱茶的踪影。关于普洱茶的记录也只散见于一些文人的风物文章里,直到清代才有阮福的一篇小文《普洱茶记》为普洱茶命名。所以,我们很难系统地去学习普洱茶的历史,当然这并不妨碍大家热爱普洱茶。我们从普洱茶的历史长河里拎出一些关键词来,让大家能够用最快的速度厘清普洱茶历史的脉络,当然这些脉络都是粗线条的,笔者在此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对普洱茶的历史做出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明代:“普洱”两个字出现

普洱茶得到命名,是在明代。

普洱茶的出现,和普洱建制的设置直接相关。今普洱市中心地区思茅区、宁洱县一带,宋代大理国时期称为“步日部”,先属威楚府,后划归蒙舍镇管辖;元代改“步日部”为“普日部”;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普日”为“普耳”,属元江军民府之车里宣慰司地,万历年间,“普耳”又正式改称“普洱”。因普洱产茶,这里的茶,就被称为“普茶”或者“普洱茶”。

地理标识的出现,虽让普洱茶获得了最初的身份证,但仅仅凭借一个原产地的“普洱”名号,尚不足以让普洱茶成为名茶。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这一时期,茶叶在技术革新、茶种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了过去的一些蔽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明代,通过一系列统治制度的建设和大规模移民政策的实施,明朝中央政府实现了对云南的直接统治,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在此时期获得了重要发展。这一时期,也是云南茶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其重要标志就是,云南开始出现了一比较有名气的茶类,如昆明的太华茶、大理的感通茶和湾甸茶、永宁“剪刀粗茶”、车里的“普茶”和昭通的“乌蒙茶”。

这些茶中,普洱茶的名气越来越大,逐渐盖过了其它茶类,成为云南茶的代表。万历《云南通志》载:“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有车里一头目居之。”还只是简单说明车里的“普耳”一地产茶,而万历年间博学广识的谢肇淛在《滇略》一书中则已经提到云南“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说明当时在云南流通全省,销量最大的当属“普茶”。而明末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更有“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的重要记载。这里的“西番”就是指西藏。这说明在明代,普洱茶除了行销云南全省之外,主要销售地点就是藏区。此外,方以智的记载还值得留意——这是“普洱茶”一名最早见于文字的记录。

此外,在明代,普洱茶还形成了自己最具代表性的制作工艺——“蒸而成团”的团茶。也就是说,在明代,普洱茶工艺初步成型,成为压制茶。这一工艺,一举改变了明代以前普洱茶的粗糙样貌。而普洱茶的主要原料——大叶种茶,也是天然最适合制作紧压茶的茶种。普洱茶若以散茶、绿茶的形态出现,在早已被内地茶、江浙、福建茶定义了的中国茶谱系中,作为大叶种茶的云南茶毫无优势可言,不仅形态粗陋,而且霸气的味道也很难让人接受。而一旦蒸压成紧压茶,原先的劣势就成了优势,不仅形态美观,而且味道通过蒸压工艺和一定时间的陈放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开始甘爽可口了。正是因为紧压团茶的制作工艺展示出了普洱茶的优点,普洱茶开始成为贡茶,受到朝廷赞赏,除了藏区之外,每年还有少量普洱茶销往内地,天启年间达到了每年400多担。

正是在明代,普洱茶得到命名,获得了自己的身份证,惊艳亮相。但普洱茶得到命名后,直到清代,才进入自己古代时光里的黄金时代。

清代:“普洱府”的设置

清代在云南建立更加巩固的统治,茶叶市场进一步扩大,普洱茶获得了更大发展。清顺治十八年,清政府同意五世达赖喇嘛的要求,在北胜州(今丽江永胜)建立茶叶市场。清乾隆十三年,丽江府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丽江建立茶市,商人领引后赴普洱府买茶贩往“鹤庆州之中甸各番夷地方行销”。其时,贩茶入藏,每驮抽税银四钱五分,年解银三百七十九两五钱二分,相当于八百四十三驮。藏区对茶叶的大量需求,极大地刺激了云南的茶叶生产,普洱茶开始作为大宗商品开始大量进入藏区,进入内地。为了规范市场,清政府规定云南藏销茶为七子饼茶,每七圆为一筒,重七七四十九两。据《清朝通典》记录,当时政府每年发茶引三千,每引卖茶一担,则每年卖茶3000担,每担是100斤。清代每斤重是596.82克,则每年由政府课税后销往内地和藏区的茶叶有179吨。普洱茶商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到六大茶山种茶、贩茶。其中石屏人很多到了易武茶区,他们的后裔现在仍在易武茶区种茶、制茶。

清代普洱府的设立,进一步扩大了普洱茶的生产和贸易,极大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清政府在西南地区推行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政策背景下,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雍正同意,于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设立了普洱府。普洱府辖宁洱县、威远厅(今景谷)、他朗厅(今墨江)、思茅厅(管辖今思茅区及六大茶山)、车里宣慰司。车里宣慰司本来管辖十二版纳地,设普洱府时将江内六版纳归普洱府直接管辖,车里宣慰司辖区只剩下江外六版纳。普洱府成立的同年,还在思茅设茶叶总店负责管理六大茶山茶叶贸易及相关贡茶事宜。普洱府的设立,扩大了普洱茶产区,尤其是将车里宣慰司管辖的江内六版纳,也就是今日版纳州勐腊县境内所谓的“古六大茶山”地区划归普洱府思茅厅,使普洱府成为茶叶的集中产区,也使普洱府的政治中心普洱府城(今宁洱县城)、思茅厅一带成为普洱茶最重要的集散地。

阮福《普洱茶记》,普洱茶的命名之作

在中国,一种真正的名茶,是离不开诗词歌赋的。一种茶,如果仅只停留在普通人的生活日用层面,而得不到社会上流阶层,尤其是文人雅士的认可和青睐,并进而将其镶嵌在诗文里面,是不可能获得精神文化的因子,真正成为名茶的。普洱茶成为名茶,同样走过了相似的道路。清朝中叶之前,虽然有过明代谢肇淛、方以智、清代檀萃、曹雪芹等著名文人的书写,但他们的书写是零散的,影响力尚较为有限。名重天下的普洱茶在期待着一位有心的著名文人,为它写下第一篇专门介绍的文字。道光六年丙戌(公元1826年),25岁的阮福写下《普洱茶记》这篇800余字的小文,奠定了普洱茶成为名茶的基础。

普洱茶在当代复兴之后,各类与普洱茶有关的文章、书籍大量出版,可谓汗牛充栋,阮福的《普洱茶记》一定是被引用最多的,尤其是开篇第一句“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这既是为普洱茶定位,也是对普洱茶在清代中期时在中国茶格局中的真实地位进行描述。在清代,普洱茶已经以贡茶的身份跻身上流社会了,故宫博物院的仓库里保存上百年,至今仍然外观完好并具备品饮价值的人头贡茶、普洱茶膏等不仅真实见证了这段历史,而且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的独特属性。

贡茶,普洱茶名重京师

清代,普洱贡茶制度进一步完善,在大大提高普洱茶制作工艺,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普洱茶的品牌档次,使普洱茶开始成为中国的著名茶类。普洱茶成为贡茶,开始于明代,但没有形成完善制度,影响力有限。清代康熙年间,普洱茶再次成为贡茶,到雍正年间普洱府设置之后,进贡普洱茶成为云南的“成例”,也就是云南总督府的一项固定的政治义务。由于长期进贡皇宫,普洱茶成为皇帝、王公大臣的喜爱之物。皇室除了自己品饮之外还将普洱茶赏赐功臣及外国使节等。宫廷的喜好,在京城时尚潮流中具有引领作用,于是,到了雍正、乾隆年间,普洱茶就开始“名重京师”了。

那重到了什么地步呢?重到了连皇室都要把普洱茶作为宝贝,赠送给外国使节,以显示皇恩和炫耀天朝地大物博,盛产各种珍奇玩好的地步。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以补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名义派出以马噶尔尼勋爵和副使斯当东爵士为首的800多人的使团访问大清帝国。对普洱茶来说,这次访问是一个重要插曲。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宴待英国使节团,并按照惯例在接见之后赠送了大批礼物,以显示天朝的富有和恩德。

在所赐礼物中,最多的就是普洱茶,其中有普洱女儿茶、圆茶、普洱茶膏等,由此可见普洱茶在清朝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到18世纪末的最后一年,即公元1799年,清人檀萃撰写《滇海虞衡志》时提到普洱茶,这时的普洱茶已是“名重天下,……普洱茶所属六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的一种盛况了。此时的普洱府城,已经是一座砖砌的大城,清政府在城中设有茶局,专办“茶引”(茶的营业执照)、茶税及督办贡茶等事务。每年三千担的交易量(这只是官方法定的合法交易量,实际上交易量远不止此),吸引着来自秦陕西、山西、两广、四川、江西、两湘,以及石屏、腾越、下关、玉溪、通海、思茅等地的茶商纷纷在普洱府署宁洱城建立茶庄和商业会馆,对普洱茶进行收购、加工、精制、包装、运输等业务。

普洱茶得名于明代,鼎盛于十八世纪的清代中叶,并在这个时期登上中国名茶的文化殿堂,繁荣了百年之久。十九世纪中叶后,近代中国开始衰败,到十九世纪末,曾是中国“茶瓷丝三位一体”,代表和象征着传统中国至高无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优越地位之一的整个中国茶都开始衰落,消退了昔日的无限荣光,失去了在世界茶叶贸易上的主导地位。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普洱茶又何能幸免?光绪十三年(1908年),云南地方混乱,盗匪蜂起,贡茶运至昆明附近被匪徒抢劫一空,而早已焦头烂额苟延残喘的朝廷也无暇追究,云南地方政府也因此借机停止了交纳普洱贡茶这一事项。从此,普洱贡茶绝。而这,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古代的普洱茶,开始成为一个必将日益远去的传说。

民国,老茶号的黄金时代

民国年间,云南的传统普洱茶商号在继承古老传统的同时,注入了崭新的现代商业意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民国三年(1914), 普洱道署由宁洱迁驻思茅,思茅成了普洱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成为传统普洱茶产业的中心。据民国《续云南通志长编》记载,仅在思茅城区就有雷永丰、同仁利、信和祥、裕泰丰、 乾利贞、李衡记、裕兴祥、恒和元、庆盛元、大吉祥、瑞丰号、谦益祥、复和园、钧义祥、鼎春利、同和祥、恒泰祥、大有庆、利华茶庄等制茶商号22家,年制茶1万担左右(旧衡制100老斤为一担)。众多茶庄商号中,“雷永丰”最负盛名,位列思茅八大茶号之首。

民国年间,普洱茶产区扩大,特别是今日所谓“江右(外)六大茶山”,也就是勐海茶区的崛起(那时叫“佛海”),开始和传统的“江左(内)六大茶山”,也即勐腊易武倚邦茶区并驾齐驱,并大有超越之势,极大改变了普洱茶产区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变化,加上民国十五年(1926),思茅暴发瘟疫,普洱道署为避瘟疫,由思茅迁回宁洱,众多商号茶庄也陆续迁往倚邦、易武、江城、勐海,开始把制茶场所设在原产地,只在思茅设置经营总部。

民国年间普洱传统制茶业的兴旺,还“制造”了一批著名的制茶师傅,当时最有名气的就有刘渭成、朱根林、燕益庆、余长福、周小舟等人。这些制茶师傅们,开始对茶叶分级,把晒青毛茶分为“春尖”“谷花”“细黑”“老黄叶”四个等级,再用各等级毛茶掺内飞揉制成专销藏区的紧茶、专销省内外各地的砖茶、圆茶,不经揉制的春尖、谷花两种散装生茶,则运往昆明代销的茶庄,再加精选,分别加入茉莉、菊花等,再销往省内外各地,是为一等茶。那时的普洱“一等茶”,竟然用来做花茶,这在今天是不可思议的。但却说明,那时的消费者心中,还是绿茶为王,只有最好的普洱茶才有资格做绿茶里的花茶。

四大茶厂

普洱茶现代产业之滥觞

民国年间,除了大批传统茶庄商号之外,一批现代机制茶厂的建立和运作,是普洱茶产业最值得纪念的事情。

1938年后,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前身)成立,冯绍裘、范和均、郑鹤春等著名内地茶人来到云南,和云南地方政府一起建立了顺宁(凤庆茶厂前身)、佛海(勐海茶厂前身)、康藏(下关茶厂前身)和复兴(昆明茶厂前身)等云南中茶公司旗下的民国云南四大茶厂。四大茶厂和云南中茶公司近十年间的成功运作,极大推动和整合了云南的现代茶产业,也使普洱茶的现代产业意识相比民国之前有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

而这批现代茶厂的建立和运作不是偶然的,这说明,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古老的普洱茶产业已经具备现代产业性的根基了。

民国年间,普洱茶的现代产业物质根基,即原料基础初步建立了。

从晚清政府1908年大力倡导现代茶产业开始,云南各地开始了又一个茶叶种植的浪潮。1908年前,相比清中后期,云南茶叶种植面积有极大缩减,但从1908年开始,特别是民国初年,不仅原来的普洱茶主产区普洱、版纳等地的茶叶种植面积开始回升与扩大,临沧的凤庆、云县、镇康等地区和保山腾冲等地区的茶叶种植也开始发轫壮大。正是在民国年间,今日普洱茶区的资源开始得到整合,开始逐渐恢复昔日的荣光;正是在民国年间,以勐海为中心的“江右(外)六大茶山”迅速崛起,超越传统的普洱“江左(内)六大茶山”,成为云南茶的重要主产区;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原来绝对边缘的江外临沧、缅甸边境范围茶区发展壮大为与普洱、版纳云南茶三大茶区并列的重要茶区之一。总之,民国年间云南现代种茶业的兴起,奠定了云南现代普洱茶产业的原料基础。

正是在云南茶叶种植业极大扩张的基础之上,一批具有现代性的茶厂、茶业公司实体建立了。特别是云南中茶公司和其旗下的四大茶厂的成功建立和有效运作,使云南第一次具有了一个现代性的茶业公司和几个初步现代化生产的茶厂。现代茶业公司的建立,是现代性的资本、原料、设备等物质因素的聚集与整合,云南中茶公司和四大茶厂的建立和有效运作,说明这些因素都已成功聚合了。这在云南茶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一个重大的成就。而这一成就,成为了民国年间云南茶留给后人的巨大遗产。

民国年间,云南茶的现代管理、运作、技术基础,也就是人才基础初步奠定了。现代性茶业公司的建立,除了原料、资本、设备等物质因素的有效聚合外,离不开管理、运作、技术等智力资源的聚合。云南中茶公司和四大茶厂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是民国云南茶业具备开始现代性茶业智力资源的重要标志。虽然云南在现代茶产业的智力投入上起步较早,派出了朱文精、陈洪畴等最早的现代茶业留学生,并且,他们回国后也在云南地方政府支持下做了大量努力,但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他们很少取得实绩。但不容忽视的是,这方面的努力,为云南茶准备了一批技术上的人才。云南中茶公司建立后,范和均、冯绍裘、郑鹤春等一大批现代茶业技术和管理的著名专家来到云南。他们到来之后,又在内地招募了一大批成熟的技术工人来到云南。这批内地专家和成熟技术工人的到来并与云南本土的专家与技术人才相结合,使云南的现代茶业具备了人才智力上的初步基础,使云南中茶公司和旗下的茶厂得以顺利运作。而云南中茶公司和旗下的茶厂的顺利运作又促进了大批云南现代茶产业技术人才的产生,为日后云南的现代茶产业生存与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人才智力基础。

“八中茶”

普洱茶最经典的品牌LOGO

民国年间,普洱茶的现代品牌意识开始觉醒。

民国年间,云南茶的品牌系列得以拓展。民国以前,云南茶的主要品牌是“圆茶”(今日所谓的传统“七子饼茶”),民国年间,在“圆茶”的基础上,云南茶又出现了碗形紧压沱茶,并开始成为消费者广为认可的云南普洱茶又一种重要茶品。云南中茶公司建立后,云南红茶又以优异的质量获得极大声誉。与此同时,云南宝洪茶也有一定声誉。也就是说,民国年间,在1905年贡茶消逝之后,表面上,普洱茶走下宫廷的神坛,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更为广大的民间,云南茶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品牌系列也有极大扩展,走出了普洱“圆茶”单一系列的格局,成为普洱“圆茶”(七子饼)、普洱沱茶、滇红三大品牌系列并驾齐驱的格局,极大增强了云南茶的品牌实力。与此同时,云南中茶公司的建立和其对自己品牌的管理与维护,极大地提升了云南茶的品牌意识。

遗憾的是,民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内忧外患极为严重的一个时代,政局极不稳定,这直接影响了现代中国一系列事业的发展,普洱茶自然也不例外。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南侵,南洋交通受阻,兼之疟疾流行,道路不靖,商旅裹足,通货膨胀,茶叶销售跟不上飞涨的货币,加上众多商号和茶厂为资金困扰,生产更为困难,导致普洱茶产业衰落,各种茶庄商号和茶厂公司纷纷歇业。1948年,苦苦挣扎的最后一家普洱茶传统商号——以何璞生为庄主的鼎春利茶庄也歇业,传统的普洱茶庄就这样拉上了最后的幕布。与此同时,民国云南四大茶厂的勉强经营也接近尾声,1950年3月,云南中国茶叶公司及其旗下的四大茶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管会接管,从此,云南中茶公司进入中国茶叶公司云南分公司时代,民国普洱茶时代正式终结。

1951年12月“中茶牌”商标注册成功,1952年7月,当时的中国茶叶总公司下发通知,启用“中茶牌”商标,也就是八个红色的“中”字围绕着一个绿色的“茶”字,俗称“八中茶”,这也是云南普洱茶最经典的商标。从1952年起所生产的茶叶包装的文字最上面是倒读的“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中间是“八中茶”商标,下方是倒读的“中茶牌圆茶”繁体字。由于“八中茶”商标中的茶字是手工加盖,因印色之别而有红印、黄印、绿印之称,这期间所生产的茶俗称为“印级茶”。

从1972年起“中茶牌圆茶”停用,开始改称“云南七子饼茶”,上面文字为“云南七子饼茶”下有英文,中间仍是“八中茶”商标,下面文字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下面同样有英文,“八中茶”商标中的茶字同样是手工加盖,因印色的不同有红印、黄印、绿印、水蓝印之分,从此开始了“饼级茶”时代。如今,“八中茶”商标是中粮集团下属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茶叶产品的专属商标。

1976年为出口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规范普洱茶商标号,饼茶用4位数字,头两位是该产品创制年份,第3位是毛茶等级,第4位是茶厂编号。当时1是昆明茶厂,2是勐海茶厂,3是下关茶厂。

当代

渥堆发酵技术,普洱熟茶诞生

从1950年到20世纪80年代,普洱茶古茶园遭到破坏,产销量大幅下滑,最致命的是失去了普洱茶的品牌意识和价值,沦落为茶的原料产地,堪称普洱茶觉醒之后的迷失年代或者黑暗年代里。但事物的发展却是复杂而奇妙的,正所谓否极泰来,正是在这个所谓的黑暗年代里,现代普洱茶历史上意义最为重大的技术突破——人工渥堆发酵技术诞生了。

为了满足香港人喝老茶的需求,1973年昆明茶厂在厂长、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分别派出技术骨干组成考察小组赴广东学习发酵技术。后来在借鉴香港、广东做湿仓加速发酵方法的基础上,成功试制出了普洱熟茶。20世纪70年代末,云南终于实现了普洱熟茶的大规模批量生产。人工渥堆发酵技术的发明,是普洱茶黑暗年代里的巨大突破,它开创了普洱茶熟茶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不仅如此,在1979年2月,云南普洱茶界还由吴启英女士领衔,制定了《云南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详细制定了普洱茶生产质量标准,生产工艺以及各大厂家的代码(现市场上广为流行的茶唛号都源于此。如:7581的含义为75年、8级茶,昆明茶厂出品的茶砖;7552的含义为75年、5级茶,勐海茶厂出品的饼茶;8653的含义为86年、5级茶、下关茶厂出品的沱茶。),由省公司下发到各大茶厂,成为全省普洱茶试行生产的规范。从此,云南普洱茶产业在生产工艺上上了一个极大的台阶,为现代普洱茶产业的复兴奠定了技术上的基础。

21世纪初:四大国有茶厂改制,普洱茶全面复兴

普洱茶在1984年之前,都是由国家统购统销,以外销为主,生产普洱茶的茶厂也都属于国营企业。改革开放后,沉寂多年的普洱茶开始缓慢苏醒,但前行的步履一直无比艰难。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正式确立。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营茶厂纷纷改制。现在普洱茶的四大茶厂,都是起身于原云南省茶叶公司,由国营茶厂改制而来的。2004年,下关茶厂、勐海茶厂和普洱茶厂相继完成改制,而中茶公司旗下生产普洱茶的企业只保留了昆明茶厂。昆明茶厂在1994年停产,直到2006年才恢复生产。改制后,这四家茶厂目前分别是:昆明茶厂(现名:云南中茶茶业),下关茶厂(现名:下关沱茶集团),勐海茶厂(现名:大益茶业集团),普洱茶厂(现名:云南普洱茶集团)。

民营资本的强势注入,让这些曾经一度面临倒闭的茶厂获得了新的生机,同时,一大批大大小小的民营茶企诞生,完全根据市场需要生产产品,普洱茶逐渐恢复生机活力,开始走上迅猛发展的道路。1996年,普洱茶年产量不到1万吨,2006年,已经扩展到8万吨左右。在短短10年里,普洱茶的年产量几乎年年翻番。2007年,狂飙突进的普洱茶经历一次价格大跳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之后直到2015年度的7年里,在全国茶市普遍不景气的背景里,普洱茶却逆势上扬,价格和产销量都大幅增长。据统计,2015年云南省茶园面积已经扩张到近600万亩,年茶叶总产量达36万吨,其中普洱茶12.9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600多亿元,其中普洱茶的产值也超过了100亿元。

也是乘着中国茶文化全面复兴的东风,普洱茶在21世纪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普洱茶这个特立独行的茶类,“越陈越香”“百年古树”“收藏投资”等等概念,不断颠覆着人们对茶叶的固有思维。在短短10多年间,普洱茶从一个鲜有人问津的小茶类,发展到如今产值过百亿的大茶类,在此过程中,也因普洱茶不断创造出一个个创富奇迹,云南数百万的茶农因为普洱茶实现了脱贫致富。

和产销量的增长相比,普洱茶品牌影响力的强势崛起更加引人瞩目,成为近十余年里中国茶叶界最热门的话题。如今的中国大地凡有茶台处,必饮普洱茶。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17年2月刊

作者|杂花生树

图|段兆顺 李一波 樊韦

北京国际茶业展完美收官︱四大亮点一一数来(下)

云南白药天颐茶品:茶叶与医药的跨界联合

 

 

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与医学界挂钩,传统美容院业已被新生的医疗美容业所取代,养老业也正向提供医疗援助的全方位养老服务升级,而从局部的跨界来看,医疗元素更是几乎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茶叶也不例外,其药用价值始终是茶行业内外所关注的焦点之一,绿茶的抗癌、老白茶的消炎等,成为茶叶价值的重要加持。而云南白药对茶行业声势浩大的跨界进军,则更加彰显了这一茶医结合的趋势,成为一个引人玩味的标志性事件。

 

茶博会开幕当天下午,云南白药天颐茶品2017新品推介会在北展5号会议室隆重举行,会上发布了普洱茶“醉春秋”系列产品若干款,各款名字也有别出机杼:仁厚至诚,义薄云天,忠勇无敌,以及醉春秋-同福生茶。推介会主题为:“紫气春生,义结同福”。

 

 

2010年,云南白药集团提出“新白药·大健康”发展战略,云南白药天颐茶品有限公司顺势而生,接手始于1939年的滇红茶创制企业——云南省凤庆茶厂,成立云南省凤庆茶厂有限公司。从此开启了药企跨界打造茶叶全产业链服务商,用制药理念做健康好茶的匠心之路。众所周知,云南白药是个百年老字号,然而这个存活了115年却始终保持信誉和活力的生态系统并非一朝一夕建成,在白药大健康系列产品创新迭代的过程中,产品质量始终是品牌的第一要素,如果没有百年品质的产品做支撑,百年品牌也将岌岌可危。深知任重道远,天颐茶品以一脉相承的匠心情怀,用制药出身的专业优势,潜心磨砺六年,今天终于在业界喊出自己响亮的口号:“用制药的理念做健康的好茶,喝健康的茶才有利健康。”

 

以此为宗旨,从甄选优质的生态茶园基地为源头,天颐茶品质控体系严格把关。六年来,这群做茶人的脚步遍布云南茶山的村村寨寨,所到之处必然留下他们调研生态环境系统、水土检测的各项评估报告,为安全、高品质的产品打下坚实基础。茶园基地现已覆盖临沧、版纳、普洱三大核心产区,包括凤庆优质红茶基地、优质普洱茶临沧邦东基地、临沧坝糯基地、临沧勐库基地、版纳易武基地、优质月光白茶普洱景谷基地等6万亩高优茶园、3千亩古茶园基地。管理团队学习并运用云南白药GAP管理规范,使这些生态茶园的管理更加标准化。他们还拥有一支强大的茶品研发团队,由白药资深研发专家领军,结合茶学、药学、食品学、微生物学等各领域专家和40年以上制茶经验的工艺大师组建的专业科研人员。

 

 

 

以安全、卫生、科技、规范的制药理念做健康茶,以优质原料、经典工艺、品牌文化做传世好茶,云南白药天颐茶品这一理念深得消费者和茶友之心,使得产品一经推出即受到热捧。从红茶典范品牌“红瑞徕”到庄园普洱茶品牌“醉春秋”、特色月光白茶品牌“当年的月光”,以及“金酒保”酒前酒后植物饮料和独具国家发明专利的功能性饮料“一罐清”膳食平衡茶饮料,天颐茶品已经覆盖红茶、普洱茶、白茶三大传统茶主板块和饮料快消领域。产品得到了市场越来越多的认可,这得益于天颐茶品从源头基地到最终成品的每一步严格把控。 

 

 

遵义茶亮相北京:上下齐力,各展英姿

 

遵义,一座具有红色历史的旅游城市,一座拥有“黔北粮仓”美誉的绿色生态城市,一座拥有万亩茶园的茶产业城市,带着她独具魅力的一绿一红遵义茶来到了北京,湄潭、凤冈、余庆、道真等各重点产茶县在北展举行了精彩纷呈、各具魅力的推介会。

 

凤冈

6月18日上午,“锌硒茶乡,醉美凤冈”推介会拉开帷幕。这是一场舞美茶香的盛筵,锌硒茶乡艺术团进行了舞蹈《浣纱》、《土家油茶清》、《禅茶瑜伽》、《女儿茶》等精彩表演。凤冈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乌江北岸大娄山南麓,海拨900-1400米,茶区森林覆盖率达80%。常年空气清新、气候温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属典型的喀斯特溶山区,丘陵、沟谷密布、土壤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发育。

 

 

红色遵义、绿色凤冈。在近几年的茶产业发展历程中,凤冈的发展有目共睹。茶海之心、仙人岭的茶旅打造,一跃让凤冈成为“中国十大最美茶园”。上苍从来都是眷顾自强不息的民族,在这片有凤来仪的土地上郁郁葱葱地生长着人类魂——茶叶。风霜雨露、高山云巅,茶便像精灵一般“得心应手”,牢牢扎根,恣意生长,又由于凤冈土地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锌、硒,使得茶叶含有的微量元素也大幅增加,我们冠之以名为凤冈锌硒茶。

 

东有龙井,西有凤冈。几年来,贵州省委政府提出了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命题,为实现凤冈锌硒茶与西湖龙井茶强强联手,凤冈县积极探索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与贵州凤冈锌硒茶共同发展的基础和合作空间,采取一系列方式进行对接融合,孜孜以求促进贵州茶叶发展的黔茶梦。茶叶是凤冈县的支柱产业,勤劳的凤冈人民又利用锌硒茶的优势迅速铺开国内市场,获得业界乃至国际的广泛好评。凤冈享有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全国绿化造林百佳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健康小城等多项殊荣。

 

湄潭

6月17日下午,湄潭县专场推介会在北京展览馆报告厅举行。推介会围绕湄潭茶发展、茶旅一体化、浓郁的茶文化,“遵义红”“湄潭翠芽”等品牌茶进行宣传推介。湄潭是贵州最大的茶区,在“全国重点产茶县”排位第二。2016年,全县有茶园60万亩,涉及8.8万农户35.1万余人。投产茶园48万亩,茶叶总产量5.3万吨、产值35.9亿元、综合收入88.5亿元。在2016年第十二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黄山茶会上,湄潭茶获“中国十大最美茶乡”。在2017北京国际茶业展茶叶评选推介活动中,贵州遵义湄潭栗香茶业公司的贵州栗香茶、兰馨茶业公司的兰馨牌湄潭翠芽、盛兴茶业公司的遵义红醉相思获特别金奖,阳春白雪茶业公司的阳春白雪牌湄潭翠芽获香金奖。

 

 

湄潭着力于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多措并举打造贵州干净茶。结合贵州茶“一节一会”生态茶园建设,通过政府采购粘虫板、杀虫灯,在铜鼓井、接官坪、七彩部落、核桃坝、中国茶海、高台茶山等茶旅区域以及高速公路、湄潭至马山公路沿线实施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在马山村、观音阁村等地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全县实施绿色防控4万多亩。且湄潭立足生态为先,特色为要,依托60余万亩生态茶园和63.9%的森林覆盖率,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等的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如何做大做强茶旅一体化,湄潭县全力做强茶旅游。一头连着文化,深入挖掘茶文化知识,寻找文化载体;一头连接茶园,做大生态、养生休闲旅游,是湄潭茶旅一体化的探索发展的新路子,也是湄潭得天独厚的资源。在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的同时,湄潭县加快茶文化的开发和挖掘。湄潭茶文化生态茶博馆是关于茶文化主题的展览馆,共展陈了茶的起源、古代茶事、历史名茶、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茶叶农垦、茶叶科研、茶叶供销与外贸、当代茶叶、茶礼茶俗等内容。全面、系统展示贵州茶文化从起源发展至现在的全过程。不仅见证了上个世纪我国茶业的辉煌历史,更是奠定贵州在上世纪中国现当代茶业的地位。

 

余庆

生态余庆,茶旅养生。6月16日下午,遵义市余庆县“干净茶”专场推介会隆重举行。北京、遵义两地20多家新闻媒体和80多家企业代表参加推介会。余庆具有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地形和气候特点,种茶、制茶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优良的生态,纯朴的民风,铸就了余庆茶独有的滋味。余庆被称为“高原水乡·园林之城”,属于中国西部茶海核心区,是中国小叶苦丁茶之乡,有“都市第三地”现代农业观光园,有红渡“旅居农家”,有贵州第一大湖,有风情飞龙寨。余庆融红色文化、灵山秀水、中国茶海、民族风情于一体,一步一景,处处是景。

 

 

“余庆茶干净走四方”。余庆小叶苦丁茶富含18种氨基酸成份和多种生命,荣获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余庆白茶游离氨基酸含量高达8%左右,最高的甚至高于9%。2015年飞龙湖牌白茶斩获“中茶杯”金奖。余庆绿茶15000吨出口生产线,确保了茶叶生产专业化、安全化、品质化。余庆茶以475项欧标标准为质量门槛,“茶园建设生态化、产品质量安全化、加工企业集群化、产品开发多样化、市场开拓多元化、品牌建设知名化”,六化建设积极推进,为严格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余庆着力于构建“茶在林中、林在山间、山环水绕、色彩缤纷”的现代茶园景观,实现产业发展与旅游度假的深度融合。“远看是公园,走近是茶园”的松烟二龙茶海景区已经连续八年举办茶海山地自行车赛被称为“中国第一骑游小镇”,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是贵州省唯一一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道真

6月16日上午,“神秘仡佬,硒锶茶香”,道真县茶产业推介会在11号馆举行。道真县的民间种茶、制茶、爱茶、嗜茶风俗浓厚,仡山大宴“三幺台”以茶开席、味美情浓;原生态民族茶食、茶饮、茶俗、茶事、茶礼与民间传唱的十二月茶歌、仡山茶酒歌、敬茶歌等,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别具一格的仡佬族茶文化。“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有机质、无公害”是道真硒锶茶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赋予了道真硒锶茶“香高味浓、香味持久、色泽翠绿明亮、滋味清醇鲜爽”等特质;道真茶还富含锶硒等微量元素,硒含量0.01~0.07mg/kg、锶含量1.7~10.8mg/kg,具有防癌治癌、防治心血管疾病等独特保健功效。

 

 

道真县有富硒富锶宜茶土地资源50万亩,现有茶园20.8万亩,2012年首次进入全国重点产茶县行列。该县海拔在600-1500米,生态环境、空气质量良好,无污染,无重大病虫害,所产道真硒锶茶香气好、内含物质丰富、氨基酸含量高、含有硒锶等人体必须微量元素,产品汤色碧绿,叶底翠绿,多次冲泡风味犹存。既是饮品佳茗,也是健康伴侣,居同类产品之冠。道真硒锶茶,因含微量元素硒、锶而得名。硒,抗癌之王、明亮的使者、肝病的天敌。锶,心脏的守护神,壮骨健齿、排钠保钙、促进新陈代谢。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