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八闽是哪八闽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斗茶K歌,端壶蹦迪,福建人喝茶有多魔性?

火星有多远

福建人的茶就能喝多远

中国之大,无茶不有。然而,当我们聊“喝茶”时,大家首先想到的,多半是福建人。

毕竟,八闽大地茶铺四处有,茶痴遍地走。你去趟福建,除了充盈耳膜的地瓜腔普通话,就是四处不在的茶,和茶,以及茶。在这里,人人都是饮茶高手,烫杯、取茶、洗茶、泡茶,就连小朋友都是信手拈来、一气呵成,而且泡得就是比你好喝。

在福建,茶水之于生活,犹如氧气之于呼吸,一天到晚甚至每时每刻,皆不可或缺。无论你去哪、作甚,必定是茶过三巡再聊正事;若运气到家,还能碰上他们珍藏的名山老茶,一口下去,心旷神怡、醍醐灌顶。

品质好的铁观音,干茶紧结圆润。

总之,福建人到了哪,茶就一路泡到哪。谈生意,最好的茶海必奉上;来贵客,珍藏的老铁拿出来;堵车了,后备箱有工夫茶全套;刮台风,雨大风大不如喝茶事大;地震了,好可怕啊,先喝杯茶压压惊;睡不着,泡壶小茶定定神,安溪铁观音嘛,喝了就安然歇息……甚至,“老铁”在福建指的不是铁哥们,而是珍藏多年的陈香型铁观音。

是的,你没看错。无论喜怒哀乐,不管风吹雨打,福建人什么都不怕,今朝有茶今朝醉。

喝工夫茶,成为精神福建人的第一步

外地人去福建,洗礼都是从茶开始的。

比如,随时随地被喂茶。不管是去银行办事(折腾),还是被老板叫去聊天(害怕),哪怕去杂货店买个东西,都可能会被请喝几杯茶。这突如其来的温暖,总是令人战战兢兢:莫不是要推诿我 / 批评我 / 宰我一刀?

福建人好客,从一杯茶水开始。

摄影/方托马斯

你想多了。福建有句俗话: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加上“人来总是客”,茶喝了生意好做、事情好谈,哪怕分享也是快乐的。

一个人的“福化”,通常始于被喂了一整天的茶,搞得大半夜眼睛瞪得像铜铃,翻来覆去睡不着,最终在恍惚中顿悟,开启了人生新的大门:这,就是福建啊。

左右开弓,茶叶审评也是一道风景线。

然而,这只是开始。“福化”的第二步,就是被茶海迷住。

茶海,福建人的饮茶器具,也是客厅的镇桌之宝。小一点的,就是陶瓷茶船;大一点的,就摆个原木茶海,配上排水系统;至于土豪们喝茶,那茶海得用整棵树根雕成,名家之手、独一无二,热水一过便闪闪发亮,比客人的眼睛还亮。

惊叹于茶海之大、自己也想搞一套玩玩?恭喜你,“福化”第三步准备开启:喝工夫茶。

工夫茶,硬件绝不复杂:一壶、一盅、三小杯,但功夫全在技巧中。从备器到洗茶,再到润杯,最后的闻香啜味,一轮就一杯,大家一起细细地喝,分享紫砂壶(搞不好也是名家出品)冲出的人间清香。

工夫茶三件,加上一套烧水炉,

就是福建人的“茶房四宝”。

摄影/陈健

学会喝工夫茶,基本就成了精神福建人,“福化”完成。要想再升级,就得喝得更魔性。

比如,紫砂壶是不能洗的。福建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特别是陈年紫砂壶,壶内会“结牙”(说是污垢的请你出去),“结牙”越厚越有价值,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在茶痴手里,陈年紫砂壶堪比传家宝,谁要是拿去洗了,保证他追你整整三条街。

老茶壶干不干净,别问,

问就是艺术,你不懂。

魔性的顶点,在于突破时空界限,随时随地变出茶具,喝他两杯。

福建人出远门,衣服可以少带点,工夫茶具不能少,里外三层都包好;高速堵车,神定气闲打开后备箱,掏出茶具路边开喝;生病住院,向家人千叮咛万嘱咐,“把我的茶具带来”;每个福建老司机,都是单手打方向盘的大神,因为另一只手在泡茶呀(危险,切勿模仿!)。

就问你服不服?服不服?服不服?

摄影/陈健

什么当代亚文化,也就图一乐呵;真朋克,还得看福建人喝茶。

你别不信。在福建,KTV不一定有自助餐,但绝对少不了茶具;别人K歌灌酒,他们K歌斗茶。当你咬着牙往啤酒里放枸杞,号称自己玩养生朋克时,福建人早就边喝茶边蹦迪了,还不用保温杯——当然要喝工夫茶了呀~

福建人的饮茶传奇始于这一叶铁观音

其实喝茶这件事,在很长一段历史中,话事人都在江浙。

自唐代陆羽著《茶经》,茶叶的产地和消费中心,很长一段时间皆在江南地区,直到明末清初。武夷岩茶在明代成为贡茶,但由于缺少文人墨客的“品牌加持”,尽管风味独特,却只能偏安一隅。福建茶的翻身一仗,在于铁观音的发现,以及乌龙茶的发明。

福建茶,“山岚气”十足。

福建安溪,隶属于泉州市,境内山势起伏、河谷峻峭,气候整体湿润、变幻莫测,素有“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之说。这种地方,非常适合茶树生长,用茶农的话来说,就是“山岚气”十足。

正因如此,安溪拥有近两千年的茶叶种植历史,境内茶园遍地,被称为“中国茶都”。在这里,铁观音最具盛名,它既是茶树品种,也是青茶(乌龙茶)的一类;质量好、制作手法优良的铁观音,叶尖有独特的泛红色彩,也叫“红心观音”。

安溪茶园遍地,被誉为“中国茶都”。

根据史料,安溪也是乌龙茶诞生之地。《安溪县志》记载,清雍正年间,当地茶匠以铁观音为基底,以锅炒、炭焙仿制武夷岩茶口感,并逐步改进工艺,最终催生了全新的茶种:青茶(乌龙茶)。

清中期,铁观音传入省府福州,因其香气饱满、风味独特,一时成为“网红茶”。光绪年间,铁观音茶种逐步扩张至福建全境,以及广东潮州等地,更乘船渡海赴台,成为如今宝岛台湾的主要茶种。

晾晒中的乌龙茶。它很年轻,曾经是“网红茶”。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发酵程度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过程费时费力,需要反复快炒、烘焙多次,以让茶叶在高温中脱胎换骨,迸发出远胜其他茶种的香气、甘醇。你觉得乌龙茶好喝、停不下来,背后都是汗水和技术的支撑。

品质好的乌龙茶,茶叶厚实而油亮;无论烘焙深浅,都经得起更多轮的冲泡。这种特性,也让它成为工夫茶的不二之选——只有在数轮沸水的洗礼下,乌龙茶才能焕发出最大魅力。这种茶,造就了福建“魔性”的茶文化。

好茶,都是手艺人的多年积淀。

近代以来,随着茶叶贸易,福建茶逐渐名扬海外,甚至影响了欧洲人对“茶”的读法。在茶叶产区闽南,茶读作“dei”;最早将茶叶运回欧洲的荷兰人,管茶叫“Thee”;随后的英国人,把茶读作“Tea”;法语为“The”,德语为“Thea”,均为“dei”的转音。

什么叫国潮出海?紫砂壶里泡“Bohea”,闽语“武夷”的英语音译,与小布尔乔亚追捧的波西米亚风(Bohemia)同音节,你细细品,就知道欧美人有多么追捧福建茶。别忘了,两百年前,喝中国茶可是欧洲贵族的顶级乐趣,就和福建人喝工夫茶一样。

Iron Buddha,铁观音的意译,

译为“铁浮屠”也行,更霸气。

福建人喝茶,都喝到世博会去了

福建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直接受益者,更是一张香气四溢的中国名片。它不仅在中外贸易额里长期占据大宗,也是历届世界博览会的常驻嘉宾,总是大放异彩。

国际友人点赞中国茶。

世界博览会,又称万国博览会,至今已有150年历史。它起初以传统工艺品和美术作品展示为主,后来发展成科技与产业技术的综合博览会,由国际展览局成员国轮流举办,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盛会。

1851年,首届英国伦敦世博会,清政府并未参与。广东商人徐荣村,以私人名义精选12包“湖州丝绸”参展,荣获金奖。同时,由英国商人寄出的福建茶叶,包括铁观音、岩茶、白毫等,不仅颇受赞誉,价格更一路涨至“半英镑一小包”,可见其珍贵程度。

自古以来,中国茶一直受到欧美社会的追捧。

1867年,法国巴黎世博会,第一次采用了“国家馆”的展览形式。根据史料,在主展馆公园里的“中国茶室”,不仅能品尝到芳香可口的中国茶,还有三位远道而来的福建少女,表演中国工夫茶艺。这也是第一次,有福建人在世博会现场表演喝茶。

那个年代,去世博会表演喝茶,太不容易了。这三位福建少女,在法国人的牵线下,先从陆路前往香港,再乘船赴法国马赛,最后从马赛坐车到巴黎,期间历时数月,最终引发轰动。

法国唯美主义作家戈蒂耶写道:“在精致的茶壶里放一些茶叶,冲入沸水,一种沁人肺腑的异香立刻散发出来……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国少女了,她们很美,而且人们把她们想象得更美,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她们来巴黎,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给巴黎增光添彩!”

这恐怕是不少外国友人,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中国茶,其震撼程度可想而知。

福建岩茶也是名声在外。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茶叶迎来爆发。据资料记载,中国共有1000多个茶叶品种参展,并一举夺得21个金牌奖章。这也是中国茶叶的首次海外大规模展出,被大会官方誉为“质量优美,甲于全球”。

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是中国首次举办世博会。中国十大名茶悉数亮相,闽茶占据其三: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

福建茶,中国的名片。

纵观世博会历史,闽茶的出现,总是能引发追捧。如今,以铁观音打头阵的闽茶,足迹早已随着贸易而遍布全球,源自百年制茶世家、铁观音销量连续12年国内领先的“八马茶业”功不可没。

2010年,八马茶业旗下产品,成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专用茶;2015年,“八马·赛珍珠铁观音”在米兰世博会夺得金骆驼奖,这是世博会一个世纪以来,属于中国茶的顶级荣誉。今年,立志“让天下人享受茶的健康与快乐”的八马茶业,其产品依然远赴重洋,成为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宴会厅官方指定白茶、官方指定普洱茶。

一举夺得金骆驼奖的“八马·赛珍珠铁观音”。

这就是福建茶,一点点改变世界的故事。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更是茶叶大国,拥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像八马茶业这样的中国茶企,不仅能弘扬国粹,更能助力中国品牌出海,向全世界展示大国底蕴——包括福建人喝茶的底蕴。

我们的茶叶,终将香飘世界。爱喝茶的福建人,也会抱着工夫茶壶,去最远的地方,喝最野的茶。火星种土豆算什么,信不信我们以后要去外太空,喝最棒的工夫茶?

来源:地道风物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乌龙出海:安溪茶的厦门远航之旅

2022年,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频频亮相的安溪茶产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发展要点?回首安溪茶叶出海之路,农业农村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蔡建明,福州大学讲师、在读博士、文学硕士曾筱霞,福建省国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吴静旋共同完成了《乌龙出海:安溪茶的厦门远航之旅》一文,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回顾厦门港的腾飞,自然离不开茶、安溪、厦门三者之间的不解之缘。本文试图从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以阐述安溪茶通过厦门港走向世界的历程;发掘在厦门港发展历程中,茶叶,特别是安溪茶,如何助力厦门港在国际贸易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另一侧面,诠释安溪茶的世界性意义与厦门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大航海时代欧洲商人眼中的

“中国茶叶第一输出港”

“大航海时代”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是指15—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列强通过海洋,建构商贸网络、经略殖民地资本扩展时期。欧洲商人开启大航海时代之际,适逢厦门港崛起之时。

明清之际,宋元时期的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港的淤积与东西方贸易最为繁盛的“走私港”——漳州月港的逐渐衰败,当时西方殖民者入侵东南亚,以菲律宾、印尼等地为据点,大力拓展与东方的贸易,他们急需在中国东南沿海寻找进行商贸往来的港口,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为地处九龙江入海口且作为当时最强盛中国海商集团——郑氏集团(领导者为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根据地的厦门港成功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中西方冲突与接触最重要的前沿港口之一。

厦门地处福建省东南部,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向太平洋,整个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厦门港港阔水深浪平,少雾少淤,终年不冻,避风条件好,是个条件优越的天然良港,明清以来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素有“八闽门户”之称。依托福建的茶产业优势,福建则为中国最重要的茶叶产地和外销基地。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厦门已然成为茶叶外销的主要港口。


△来源:厦门档案

明末清初,建立海上霸主的郑芝龙和他的儿子郑成功将厦门港作为郑氏集团与东南亚国家海外贸易中心港口之一。郑氏集团采取“通洋裕国,以商养兵”的政策,大力发展厦门的对外贸易,厦门港的海外贸易更是空前地发展起来。郑氏集团作为17世纪东亚海域强大的军事商业复合体,是往来于东亚海域的各国商人最重要的贸易对象。而茶叶贸易则是其重要的财政支柱。曾担任郑成功储贤馆谋士的厦门诗人阮旻锡在《安溪茶歌》中写道:“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说明当时安溪茶叶外销之繁荣,每年都有外国茶商到厦门采购茶叶,而茶价则由郑成功设立的牙行全权决定,不容讨价还价。

郑氏集团作为欧洲殖民者眼中,中国海洋力量最强大的代表(郑成功父亲郑芝龙被同时代欧洲人誉为“十七世纪东亚海上之王”),作为郑氏集团基地的厦门则成为大航海时代欧洲商人(特别是英荷商人)眼中最重要的茶叶出口港。这一印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

曾于1905—1908年间担任厦门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塞舌尔·包罗在他所著的《厦门》一书中详细地叙述了厦门与茶的关系:“厦门乃是昔日中国第一输出茶的港口......毫无疑问地,是自荷兰人从厦门得到茶以后,首先将茶介绍到欧洲去”。从包罗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英国人看来,厦门是“昔日中国第一输出茶的港口”。英国茶学家威廉·乌克斯在1935年出版的《茶叶全书》中也提到了同样的观点:荷兰人在1610年首次通过与厦门人的贸易将茶叶带至欧洲。自此,茶逐渐风靡欧美,成为继丝绸、瓷器之后的世界性的中国产品。

中国作为茶的国度,世界各国最早饮用的茶叶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购买的。从现有资料的记载,我们就可以知道早在17世纪初期,外国人早已经知道茶与厦门的关联。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人威廉斯编写的《中国商务指南》中记载:“17世纪初,厦门商人在明朝廷禁令森严之下,仍然把茶叶运往西洋各地和印度。1610年,荷兰商人在爪哇万丹首次购到由厦门商人运去的茶叶”。这些来自西方的海上殖民者,他们在东南亚(印尼、菲律宾等地)邂逅了经营茶叶的厦门商人,并通过贸易将茶叶带回荷兰、英国等地。随着茶叶在欧洲的畅销,这些西方殖民者与冒险家们,来到了中国东南重要的的厦门港。他们或以合法贸易或以非法走私的形式,从厦门购入了大量茶叶,并从厦门人口中学到了关于茶的发音。欧洲各国因厦门而起的茶叶热潮,可以从他们对茶叶的发音中一窥究竟。

国际上,茶叶的发音主要有两大体系:北方官话中的“Tha”和闽南方言语系中的“Te”。第一类,茶叶从我国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出去的国家和地区,其发音近似于“Tha”音,如日本“Cha”、蒙古“Chai”、西藏“ja”、伊朗“Cha”、土耳其“Chay”、希腊“Te-ai”、阿拉伯“Chay”、俄罗斯“Chai”、波兰“Chai”、葡萄牙“Cha”等;也有通过广州港出口外销(广州话中的茶也发“Cha”的音)。第二类,茶叶从我国海路传播出去的西欧等各国,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捷克语、匈牙利语、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等皆用Te;芬兰语Tee,荷兰语、德国语、犹太语皆用Thee,英语Tea。“Tea这个字是从厦门方言Te字而来的”——这位将厦门誉为“昔日中国第一输出茶的港口”海关税务司官员包罗记载了英语中Tea与厦门方言Te之间的渊源。在他之前,19世纪在厦门传教的美国牧师毕腓力在《厦门纵横——一个中国首批开埠城市的史事》一书中这样写道,“Tea这个单词起源于厦门,是从厦门方言‘茶’的读音得来的。……厦门献给英文的两个词,就足以使这个地方流芳百世,其中一个词就是Tea……”

闽南方言茶的发音在欧美国家的传播离不开西方两大海洋霸主对茶叶贸易的苦心经营。最早将茶引入欧洲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主要与闽商进行茶叶贸易,最早接受te的读音。接替荷兰成为欧洲霸主的英国,同样将厦门视为最重要的茶叶出口港,因此英语语系中对茶的发音同样受到厦门话的影响。印欧语系,“乌龙茶”的英语译名“Oolongtea”,工夫茶被译为“Kungfutea”等,也都和厦门方言有很深的渊源。

由此可见,在很多西方人的眼中,海上茶叶之路,是以厦门为起点。自17世纪以来,世界两大海洋强国——荷兰与英国都把厦门港视为最重要的贸易港口。

△厦门港(福建日报记者施辰静摄)

荷兰人高度重视与厦门的贸易:公元1622年,荷兰人范米德来厦门考察商业,返回荷兰汇报。第二年,荷兰政府委派彼得范和伦爵士以“贡使”身份,先到厦门,然后从厦门到福州,再从福州到北京,向明朝政府要求在厦门建立贸易机构,没有得到批准。接着又有两个名叫文德柯和礼查的荷兰人结伴前来,多方活动,为荷兰在厦门贸易的目的而努力,仍然得不到结果。直到明永历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56年,郑成功以厦门为抗清复台政治中心,积极开展海上对台贸易,荷兰人保证按规定纳税,才得到允许在厦门设立商馆。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不止一次的觊觎海峡对岸的厦门港,无奈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于实力强大的郑氏集团手下。

紧随其后的英国人借鉴荷兰殖民者的前车之鉴,主要以在厦门建立办事处为重点,旨在通过经营厦门,进一步拓展茶叶贸易:164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厦门设立办事处,1676年设立商馆,二者皆为公司购买茶叶,而后运往印度马德拉斯集中,再转运到英国。1684年(康熙23年)开放海禁,厦门设立海关。1689年(康熙2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委托厦门商馆购买箱装茶叶98t,直接运回英国,首创茶叶由中国直接运往英国的先河。1701年(康熙40年)英国抵达厦门运茶的商船多达14艘。4年后,英国商人又在厦门港开创业务,而厦门港也成为时年以来英国人在中国发展的主要根据地。

通过厦门港走向世界的安溪茶

安溪县,古称清溪县,地处东经117°36'——118°17',北纬24°50'——25°26'之间,与厦门接壤,翻过“云顶山”便可来到厦门地界。安溪与厦门地缘相近,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安溪人就有翻山越岭,手提肩挑,到厦门谋生、打工、经商、走亲访友,并以厦门港为起点,飘洋过海货通天下。

作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产茶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朝中后期,安溪的茶叶种植和制作进入鼎盛时期。明朝成化年间,安溪茶农发明创制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制作技艺,更是安溪茶产业历史性突破,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成为乌龙茶的最主要集散地。清康熙初年,茶叶外销量迅速增加,史料记载:“以此(茶)与番夷互市,由是商贾云集,穷崖僻径,人迹络绎,哄然成市矣。”英商胡夏米在鸦片战争前曾对福建贸易货物进行调查,并采购了两种安溪茶。

作为安溪特产的茶叶,随着安溪与厦门的商缘源源不断地输入厦门,再经由厦门输送到全世界。

解放前,茶叶由安溪送至厦门的路径主要有三种。一是茶叶集中于大坪后由人工苦力或驮畜经山路搬运至同安凭借西溪水道到达厦门岛;二是把茶叶集中于华安新墟而后转运至厦门岛;三是通过陆续建成的公路运至厦门。1930年春,同安县城西门至安溪北石全线通车,这是安溪历史上第一条公路。之后,另有五条主要路线相继建成,有效解决了茶叶运输困难问题。此后,安溪各区茶叶集中于官桥大潞或龙门,然后由汽车运至厦门岛。安溪茶到达厦门之后,再经由厦门港装运出港,运往台湾、日本、南洋、欧美等地。由此形成了一条以安溪为原点,以厦门为始发港,路线遍及港澳台、日韩、南洋、欧美等地的海上茶路。

据厦门口岸有关史料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荷兰人在爪哇万丹建立东洋贸易据点,该据点最重要的贸易便是与闽南商人的茶叶贸易。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英国政府特许设立东印度公司,直接到印度、中国等国家进行贸易,茶同样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首要贸易商品。随着茶在欧洲的风靡,厦门成为重要的商贸港口,鸦片战争的五口通商,福建一省独占两口(福州、厦门),很大原因是为了福建茶,闽江下游的福州港主要出口闽北地区的茶叶,厦门港则出口闽南一带的乌龙茶。清咸丰八年至同治三年(1858—1864年),英国每年从厦门口岸输入的乌龙茶1800t—3000t,由于当时闽北、闽东的茶叶大多从福州口岸出口,故一般认为,厦门输出的茶叶主要产自安溪。仅清光绪三年(1877年)一年,英国从厦门口岸输入的乌龙茶就高达4500t,其中安溪乌龙茶约占40%—60%。

美国人以反抗英国人不公平的茶叶税收政策拉开了建国大业的序幕——1773年12月16日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从而燃起了美国独立运动的火炬。独立后,美国商人更是迫不及待地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加入到国际茶叶贸易中,美国商人的商船即直接到中国采购茶叶。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8月28日,美国一艘360t的木制帆船商船“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抵达广州。翌年5月11日,这艘商船从中国广州运载茶叶等回到纽约,获纯利3万多美元。从此,美国成为国际茶叶贸易重要的有生力量,往来于中国的船舶络绎不绝。

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以来,厦门的国际贸易蒸蒸日上,茶叶输出更是一日千里。1869年至1881年是厦门乌龙茶出口的顶峰阶段,主要销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爪哇、暹罗、马尼拉、西贡等地,其中最大的主顾是美国。厦门出口到美国的乌龙茶主要产自安溪等地。1873年,厦门乌龙茶总出口2158t,其中运往美国的达1669t。1874年出口增至2891t,输至美国的有1885t。因此,19世纪被称为乌龙茶风靡欧美时期。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19世纪末,风靡欧美市场300多年的乌龙茶出现颓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厦门口岸输美的乌龙茶只有14.40t。安溪茶最大的国际市场——美国市场已被后起的台湾茶、日本茶所夺。但安溪茶却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是借助广大闽商商业网络以厦门为起点,大力开拓南洋市场,成为畅销东南亚主力“侨销茶”。闽南商人走到哪就把家乡的乌龙茶(特别是安溪的乌龙茶)带到当地。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乌龙茶有生津、止渴、清凉、提神等作用,非常适应当地的需求,为当地人民送去了健康与财富。1877年至1878年,厦门每年有1000t以上茶叶运往新加坡、暹罗(泰国)、马尼拉和西贡等海峡殖民地。

除了茶叶贸易之外,安溪人还将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传播到移居地,为当地的茶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以与福建隔海相望的台湾为例,台湾的茶树品种,茶叶种植、采制技术都不少源于福建安溪。自明代开始,安溪人携亲带友,陆续迁往台湾,他们在台湾住地垦荒务农,种粮种茶。成为台湾茶产业先驱。清嘉庆三年(1798年),安溪西坪人王义程在台湾对乌龙茶制作技术加以改进,创制出台湾包种茶并四处传授制作技术;清光绪八年(1882年),安溪茶商王安定和张占魁在台湾设立“建成号”茶厂,用于研究茶叶栽培和制作技术;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安溪西坪人王水锦、魏静相继入台,在台北七星区南港大坑(今台北市南港区)致力于包种茶制作技术的完善和提升。后来他们俩被台湾当局聘请为讲师,教导茶农种植、制作包种茶,从而使得包种茶的产销量稳步上升。1919年,安溪籍的台湾乡亲张乃妙以台湾“巡回茶师”的身份回到安溪,购买铁观音茶苗数千株,广植于木栅樟湖地区,从此,木栅铁观音风靡整个台湾岛。安溪移民还开拓了台湾的茶叶贸易。安溪移民早期在台湾开设的茶行,包括西坪人王德的“宝记茶行”,王金明的“王瑞茶行”,王庆年、王庆泰的“尧阳茶行”,柯世钦的“正达茶业公司”等。而安溪历史上第一个铁观音茶王——西坪茶商王西,也是在台湾产生的。1916年,王西在家乡制作、由台湾“天鑫茶行”经销的“万寿桃”牌铁观音,在台湾督署举办的茶叶评选活动中获得金奖。


△来源:安溪县融媒体中心

安厦茶缘的世界性意义

茶是全球化标志性商品,将中国与西方通过经贸、战争等手段密切的联系在一起。茶叶在征服全球的过程中,悄然无息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厦门港,这座因茶而在全球商贸领域里占据一席之地的海港型城市,她的崛起、发展、腾飞的各阶段,都可以看到安溪茶的卓越身影。

作为厦门港最重要的贸易产品,安溪茶这种绿色黄金为厦门港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厦门港是厦门发挥国际门户枢纽作用、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和承担“一带一路”、对台、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依托。安溪盛产乌龙茶,黑色的茶叶像一只奔腾的乌龙从厦门腾飞,龙翔万里。安溪茶从厦门走向世界,世界通过安溪茶认识厦门。

对于安溪茶而言,厦门港则是乌龙出海的始发地,虽然安溪茶也有通过福州、广州、上海等地出海,但厦门港因地理优势,始终是安溪茶最重要的外贸出口港。从17世纪开始,安溪茶产业的发展伴随着厦门港口的兴衰风云变幻。中国茶叶品种数以千计,茶产地也不可胜数,安溪茶为何能在海内外盛名远播,甚至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成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安溪茶本身的积淀之外,更离不开与厦门的紧密互动。如果没有厦门港这一海丝的重要端口,安溪茶就没有走向世界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上,安溪乌龙茶对外贸易从未间断。特别是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乌龙茶的主销区。茶商在安溪、厦门以及南洋诸属形成联庄经营网络,促成了“安溪产茶—厦门出口—南洋、欧美消费”的流通路径,茶叶成为安溪乡民重要的产业经济支撑。

茶对于安溪和厦门而言,不仅是带来财富的拳头产品,更是世界级名片;对于同样通过厦门港舟行四海的海外游子,乌龙茶更是故乡的味道,亲缘的纽带,是身体上烙印的中华基因的图腾。……通过厦门港驶向全世界的安溪茶,不仅仅为当地送去健康与财富的绿色黄金,她更是中华文化的具象物质载体。通过茶将内陆的安溪与海滨的厦门紧密联系在一起,早在中国古代就是山海联动的成功案例。在二十一世纪,作为健康与和平使者的茶叶将为中国收获更多来自世界人民的友谊与财富。作为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急先锋,安溪茶将携手厦门港,在新世纪“一带一路”征程中继续谱写新的业绩和辉煌。

来源: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德创闽榕窨制茉莉花、星火燎原广开致富门

【闽榕茶业】

在我国茶行业面临茶店遍地、品牌林立、同质竞争日益加剧的竞争中,来自“八闽雄都、神州名府”的闽榕茶业有限公司,犹如一匹年轻的黑马,以一颗独具的匠心,所向披靡,向着诚信、有序、共赢的“蓝海”进军,冲出了低水平竞争的“红海”。关于闽榕茶业,近几年媒体从不同的角度有过很多报道。所以,一说起闽榕茶业的掌门人,业界的人都知道,他叫王德星,他也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德创闽榕窨制茉莉花

星火燎原广开致富门

———记闽榕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星

1

匠心茶韵 彰显制茶技艺

“七溜八溜,不离福州。”一句民谚道出了福州人对家乡的自豪与眷恋。都说家乡好,福州好在哪?作为“八闽雄都、神州名府”,福州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2200多年建城史,历史遗存丰富,人文底蕴深厚。这里地上有三山形胜、闽江旖旎,史上有坊巷春秋、船政风云。一棵棵老榕树亭亭如盖、绿荫匝地,一盏盏茉莉花茶芳香四溢,散发着“中国春天的味道”......

茉莉花茶(Jasmine Tea),又叫茉莉香片,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福州是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其茶香与茉莉花香相互融合,有“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美誉。

茉莉花原产于古印度、阿拉伯一带,约2000多年前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早在汉朝陆贾所著《南越行记》就有关于福州大规模种植茉莉花的记载。在唐朝时,茉莉花被认为是玉骨冰肌、淡泊名利的象征,代表士大夫的气节,被誉为“天香”,与菩提均作为佛家圣物。

福州茉莉花茶属于绿茶再加工茶,他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福州已有大规模茶作坊进行商品茉莉花茶生产,当时福州窨制的茉莉花茶运销华北,特别是津、京地区,走海路由福州运至天津,转口北京,深受北京市民的喜爱。北京涌现出不少茶庄,他们通通都经营福州茉莉花茶,“京味”指的就是福州茉莉花茶特有的韵味。

建省省会福州,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福州古城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独特地理条件,造就了福州的人杰地灵,这里孕育了独具魅力的“闽王”文化,滋养着福州古城的千年文明,福州茉莉花与茶承载着千年历史,从唐朝走来,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一度成为皇家贡茶,新中国成立后,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就是用福州茉莉花茶接待外国使节,至此,福州茉莉花茶成为中国的外事礼茶。福州茉莉花茶是福州千年文化名城独有的城市味道,一度被国际誉为“中国春天的味道”。

据国茶工匠·制茶大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德星介绍,福州茉莉花茶的特点在于复杂的窨制工艺,要想做一杯上等的茉莉花茶,茶底和茉莉鲜花一定要讲究,优质的茶底需要充分吸收茉莉花的香气。但茉莉花只有在伏天的烈日下,它蕴含的芬芳才能凝聚到顶峰。而制作顶级的“九窨茉莉花茶”,只能从“伏花”中选取品种珍贵、产量稀少的长乐单瓣茉莉花。离开枝头的茉莉花活性依然旺盛,但这活性每分每秒都在流失,每当采完花蕾之后,接下来的工艺步骤都要精确到分钟来计算。在经历木铲抛花、手工养花与高山绿茶十二个小时融合窨制之后,茉莉花与茶分离,茶叶从此留下挥之不去的花香,完成第一次裂变。而要让茉莉花茶达到最绝妙的口感,则需要整整九次的窨制,九窨茉莉花茶要经过118道工艺、49天窨制而成,鲜灵浓厚持久,沁人心脾。“闻香精神爽,独特冰糖甜”是闽榕·福州茉莉花茶的魅力所在。

2

忠诚于世 永做良心企业

150年前,“五口通商”“福州港”将“福州茉莉花茶”运往欧洲、美洲、南洋等世界各地,福州茉莉花茶凭借”闻香不见花,特色冰糖甜“的口味广受西方人追捧,福州港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港口。对于国人而言,茉莉花茶更是信仰了千年的东方茗茶。从宫廷深处最受皇室喜爱的茉莉花贡茶,到新中国标准的外事茉莉花礼茶,再到久经不衰、风靡京城大街小巷的经典“京味儿”。

【闽榕茶业】的前身是由王仲串于清光绪31年(1905年)创立的【大经茶庄】,经营地点为福州中亭路60号。民国19年(1930年)由其长子王书锦继承经营。1982年,王德星把握改革开放的契机,延续祖业成立"福州市城门敖峰闽榕茶厂",几经发展,成就今日之闽榕茶业有限公司。

王德星董事长,1963年2月出生,福州仓山人,清华大学EMBA,澳大利亚国立艾迪斯科文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高级经济师、高级评茶员,福州市劳模、政协委员。现任闽榕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观察员、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福建省农产品市场协会副会长、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福建闽台王审知研究会名誉会长、福州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福州市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协会副会长。

他1983年进入福州城门花茶总厂担任业务员,1986年受任福建敖峰闽榕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一职,2009年5月进修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艾迪斯科文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荣获硕士学位,1997-2011年担任福州市政协委员,2015年被福建省政府评定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人的一生要专注做好一件事,福州是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做好福州茉莉花茶,是我们一代福州茶人的追求。”茉莉花茶制茶大师王德星说,王德星带领的闽榕人将更紧密地把生态资源保护与传统工艺传承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出世界级茉莉花茶,让闽榕“冰糖甜”的福州茉莉花茶飘香世界。

闽榕茶业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坐落在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福州,2014年具有千年传承的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被中国文化部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闽榕帝封江茉莉花种植基地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一级保护区。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

三十余年来,闽榕茶业通过继承传统福州茉莉花茶制作工艺外,通过不断培养技术人才,在技术研发上积极创新,发明了“一种单瓣醇香茉莉花茶”的窨制方法,并已成功申请专利。目前,闽榕茶业专注培养了有王德星、陈光富、严锦华、陈晓峰、陈威威等九位福州茉莉花茶传承大师/传承人。

凭借雄厚的实力和对福州茉莉花茶产业的卓越贡献,公司创立三十九年来致力于福州茉莉花茶的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承,现系“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企业”。“崟露”商 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崟露牌茉莉花茶荣获“福建名牌农产品”、“福州市知名农产品品牌”。国家发明专利 技术《一种单瓣醇香茉莉花茶的窨制方法》(专利号:ZL 2009 1 0044159.2)荣获“2014年度福州市专利奖优秀 奖”,“优选单瓣茉莉花及其在花茶窨制中的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同时建立 “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福建省茉莉花茶精加工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14 年闽榕帝封江茉莉花种植基地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核心一级保护区, 2017年被评委福州市人民政府评“福州市十佳院士专家工作站”。

凭借雄厚的实力和对福州茉莉花茶产业的卓越贡献,闽榕产品多次获得海内外众多奖项,先后被福建省人民政府选为 “上海世博会福建馆绿茶类茉莉花茶指定用茶”、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茶”、连续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星级服务赞助商、“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指定茉莉花茶、2019举重世界杯赛暨2020年东京奥运会资格赛”指定 用茶、“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官方指定礼品。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接待用茶赞助企业,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公司抓住国家提出的“物联网+互联网”、“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海上丝绸之路”创新契机,公司携手消费者实现“跨越时空,共同圆梦”这一新时代目标而奋斗。

据王德星介绍,闽榕茶业公司始终以一颗至诚之心,追求卓越,致力于向消费者提供纯正、优质、生态、安全、健康的福州茉莉花茶产品。公司以国家专利为支撑,融合现代科技技术,不断创新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先后被评为中国茶业流通协会《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福建省政府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公司“崟露”牌于2018年荣获首届福州市知名农产品品牌、2019年福建名牌农产品等。在成绩和荣誉面前,王德星非常的淡定,因为,他深知,每一份荣誉既是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又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更是一份责任。

说起闽榕茶业,王德星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他说,长期以来,闽榕公司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蒋有绪院士、福建省农科院、安徽省农业大学、福建省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共同开展专项研发,获评并建立《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福建省茉莉花茶企业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17年被评委福州市人民政府评《福州市十佳院士专家工作站》,并在福州、霞浦、寿宁、福鼎、安溪等地海拔800多米的高山,建立3万多亩纯天然有机、绿色、无公害茶园基地。在福州帝封江湿地种植千亩绿色生态单、双瓣品种茉莉花示范基地,2013年该茉莉花基地荣获福建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014年帝封江茉莉花湿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农业部认定为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全球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区,2014年被中国科协评定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示范基地。被中国产学研促进会评定为中国(福建)茉莉花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企业家肩上有了社会责任,王德星的视野更加开阔,在坚持的同时,闽榕茶业也不断创新,王德星带领团队对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研究消费者的行为与需求,确立了公司的营销发展方向, 已着力打造以天猫和微商城为主的线上+线下体验的销售渠道新模式。目前公司已经为消费者设计出了“九窨宗师”系列和“ 双非遗”系列“老福州”系列等产品,其中“九窨宗师”系列包括“问鼎”、“开宗”、“承脉”3款高端产品面向福州茉莉花茶喜爱者和满足高端客户需求;“双非遗”系列包括茉莉毛尖、茉莉银毫、茉莉绣球等共20款老百姓喝得起的福州茉莉花茶。

“好一朵茉莉花”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茉莉花茶一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级的外事礼茶,备受国际认可。王德星认为茉莉花产业是非常大的产业,茉莉花茶的在茶叶品类消费中需求量最大,但是目前茉莉花产业针对面临着很重要的认知提升问题,包括茉莉茉莉花茶的口感体验的传播、鉴别、以及大众对茉莉花养生方面的认知。

3

砥砺奋进 致富不忘初心

谈到了中国茶,有一句经典名言:“酒逢知己千杯少,品茶品人生!”王德星说:“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制作工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展是福州茉莉花茶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坚持产品品质,每一款产品都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SC食品生产许可的生产要求,对农药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进行严格的检测与控制,通过层层检验检疫,严苛地保证了每一泡茶叶的安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健康的福州茉莉花茶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今年7月13日上午,这首经典又熟悉的旋律回荡在福州市鼓楼区M17文化广场,福州市民以一场浪漫又温情的快闪汇演表达了对茉莉花的挚爱和对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期待。福州茉莉花茶领军企业闽榕茶业集团联手咪咕动漫、福建知名MCN大吕网络和M17文化广场在榕举办了迎世遗大会•福州茉莉花茶茶文化雅集暨闽榕茶业《九窨天香》原创沉浸式戏剧首演/ 微电影《莫离》首映发布会。据王德星介绍,《九窨天香》大型原创沉浸式戏剧及微电影《莫离》,将以唯美的古典舞蹈和舞台视觉、穿越时空的话剧表演、沉浸式的茉莉花和茶文化互动体验,以互联网思维运营模式和新媒体传播矩阵及传播方式,打造福州茉莉花美学馆、大众茶馆文旅融合新地标,引领东方美学新时尚,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福州茉莉花文化和茶文化的复兴和传播。 “致富思源”。社会公益事业是个人或企业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也彰显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王德星作为一个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他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企业之所以能良好的发展和有今天规模,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得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厚爱。所以他自创业之始就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回报社会、奉献社会,认真践行着一名富有社会责任感企业家的善举义行。他先后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公司捐款捐物总计80余万元;2010年1月 心系桑梓情满教育向福州市敖峰小学捐献图书金额达40余万元;2010年4月王氏宗亲大会捐款捐物30余万元;2010年7月闽西北抗洪振灾捐助爱心款约100余万元;2010年12月 胪雷革命纪念馆捐资建设 20万元;2011年7月,王审知开闽圣王重建捐款4万;2011年8月公司助学捐资10个贫困学生捐款5万元,闽侯详谦慈善分会捐资10万元;2012年10月余英阳光爱心活动捐款捐物达20余万元 ;2012年12月捐助浦口村道路修缮款30万元;2012年8月公司帮助10个贫困学生圆大学梦捐献助学款5万元;2009-2012年为全国两会及福建省市两会提供会议礼茶共计900余万元。2020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对防疫抗疫工作保持高度关注,王德星积极与福建省慈音爱心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慈善机构洽谈捐赠事宜,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捐款捐物达50多万元。近年来公司为赈灾、抗洪、捐资助教、修缮建设等捐资捐物累计达1300万元。

王德星董事长是一个有所专注的人,平和却有力量,清醒的自我认知,内心坚定,为专注的事情执着到底,为热爱的事物极致的追求完美,他的节奏或许慢了一些,但耐性超强,做出的东西也特别精致。就是这样,一直活到淋漓,乐到极致,便是匠心所在了。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