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安化三十九铺黑砖茶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贡尖砖 ‖ 硬,也是茶的一种魅力

黑砖茶属于黑茶,色泽乌润,成砖状,故名黑砖茶。黑砖茶压制紧实,口感醇正,经岁月自然陈化后,口感醇厚甘甜,是鉴藏的理想茶品。


黑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利的有效成分,中国西北民众素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这个茶指的就是黑茶。经实地调查,牧民们反映,一天不喝黑茶肚子就胀,三天不喝黑茶人全身无力,就象病了一场一样。牧民们把煮过的茶渣给马吃,马也要精神得多。有些游牧民族放牧逐草而居,整个冬天根本没有蔬菜和水果,人体需要的植物性维生素完全取自于茶叶,一个冬天下来,人也健健康康,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黑茶对人体的健康功效。


今天,小编就要给大家推荐一款8年陈的黑砖茶——贡尖砖。采用2010年原料,2011年制成,经过8年陈化,口感更纯,收藏价值更大。现仅需518元,即可带回一块8年老砖茶,开始健康的饮茶生活。


今日推荐


诞生于抗日硝烟之中

安化产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称,古时就驰名中外。安化黑茶自明始,生产一直经久不衰。当时的黑茶除一部分在产地压制成花卷及散茶外,大部分作为原料,运至陕西泾阳压制成砖,以兰州为集散地,销往西北地区。身为茶乡,却不能制作成品,此乃一大憾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体积庞大的引茶受运输条件的影响而大为减少,从而引起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叫地方政府解决这一问题。


时任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副处长的彭先泽先生,经过科学的实验和研究后,撰写了一篇题为《辟在安化不能压砖》一文,并见诸报端,引起政府和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1939年5月,彭受托至安化试压黑砖茶,在安化的江南坪仿照湖北羊楼洞的压制方法,用木制压机压制样砖数片,送往当时的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检验。


6月接到复电:“样砖色味俱佳,唯砖身松弛,诸嘱压紧。”7月于湘潭订购铸制手摇螺旋压机六部,12月压机运回。1940年1月装制,3月正式开工压制,其产品据当时旅居江南坪的泾阳茶商称:“砖身紧致,色泽艳丽,滋味醇厚,其品质在泾阳砖之上,并经重庆中国茶叶公司检验,交由中国茶叶公司销售,自此,安化开始压制黑砖茶。


创新好工艺

黑砖茶是一种以黑毛茶为原料经加工压制成砖型的茶叶品类。黑砖茶砖面要求平整,花纹图案清晰,棱角分明,厚薄一致,色泽黑褐,无黑霉、白霉、青霉等霉菌。黑砖茶内质香气纯正或略带松烟香,滋味浓厚带涩,汤色红黄稍暗。


黑砖茶的制作,分为二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原料的处理。先将黑毛茶原料筛分整形,风选拣剔提净;然后按照比例进行拼配,渥堆发酵。第二个部分是压制成型。先用高温汽蒸灭菌并将茶叶蒸软,再将黑毛茶放置在茶砖模具中,使用高压压制定型。定型冷却一段时间后,进行检验修整,保证砖面平整。最后放入烘房高温缓慢干燥,包装成品。

这款贡尖砖的制作工艺,结合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机压制是150年前伴随工业革命浪潮而催生的茶叶新形态。它的内含物析出更具缓释性,更耐泡,出汤平稳,香型更复合,层次更丰富,也更聚茶气。


黑砖茶的特色

1、长方砖形

2、砖身紧实

3、花纹图案清晰

4、色泽黑褐

5、汤色红黄微暗


八年陈化,口感更纯

选自2010年原料,放置一年,经2011年生产包装,沿用精制工艺制成。


紧压的茶砖密度大、规格小。后期转化相较其他茶砖更慢,口感更纯更干净,更有收藏价值。


赠品丰富

现在购买即可赠送三十九铺茶道杯一个、黑茶小样随机一个、金属撬茶针一个,赠品多多,买1得4!

茶道杯1个

茶样1个

撬茶针1个


今日推荐

黑砖茶是黑茶中的一个种类,长期饮用适时适量的黑砖茶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免疫力。另外除了泡饮之外也可选择煮饮的方式,更具风味。

雪峰山里探茶马古道

很多人知道,在云南、四川和福建,都有茶马古道存在。然而鲜有人知,在湖南中部的雪峰山腹地,也有完整且保存较为完好的茶马古道。

小雪时节,笔者探访了位于黑茶之乡湖南安化县的多处茶马古道遗存,感受到了流传至今的茶韵茶香以及古老茶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风雨古桥

在安化江南镇锡潭村,资江一级支流麻溪河穿村而过。已是初冬,这里仍是绿树婆娑,水流潺潺,鱼翔浅底。

麻溪河之上,横亘着一座宏伟的风雨廊桥,80多米长,12米高。桥下三个巨大的水泥墩,桥主体全部是木头卯榫搭建而成,没有一颗钉子。墨桥青瓦,稳重宁静,这座名为永锡的桥,建成在清光绪年间,现为国家级文物。

宋代以来,穿梭在这条古驿道上的马帮,风餐露宿,艰难困苦,千年间,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中,开辟了一条通往西北边陲的经贸之路——茶马古道。这条茶道,主要运载的是黑茶。安化自明万历年间定为“官茶”后,茶商云集,茶马互市,百余家茶号云集在山谷的资江畔。

江南多雨,有马帮着急赶路,在暴风雨中仍命船家渡河,不乏船倾人亡。清光绪四年,当地茶商、乡绅发动九乡百姓,捐资建设永锡桥。

桥头一处连着的木宅,住着56岁的守桥人陶用广。当年的茶亭,如今是陶用广营生的小卖部。石碑满布庭院,记载着建桥的原因经过、主修协修和捐助名单。陶用广介绍,从爷爷辈起,就在这儿当守桥人。除了守桥,主要是给过路的行人烧茶。

栉风沐雨百年过,永锡桥早已不再是茶叶贸易的要道,但仍是村里百姓每天必经之路。如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珍贵文化遗产,被络绎不绝的游客瞻仰摩挲。

古道悠悠

处于梅山腹地的鹞子尖,险峻异常。鹞子尖古道的故事,从缘奇桥说起。

缘奇桥,鹞子尖古道的起点。这座默默无闻的石拱桥,连通新安二邑,北送万千茶商至长沙、武汉,南接马帮前往四川、陕西。

踏过缘奇桥,重走鹞子尖古道的山路,古道遍布碑刻遗存,多为茶商乡绅的捐碑。其中,两江总督陶澍之子陶占江所立方形石碑,历经两百年风雨,仍守于古道茶亭旁。

古道山路陡峭,杂草丛生,宽度大约一米有余,仅容一人一马通行。当年正是在高耸狭窄的山路上,一人一马队,唱着深幽的歌,将黑茶从梅山蛮地带向遥远的西部远方。

下山后,鹞子尖古道别有一番景象。

小河流水,古树相掩,一排木头民居映入眼帘。这原是“歇伙铺”,房外有歇凉板供茶商马帮的仆人休憩,木房作客栈,供有钱的商旅过夜歇息。如今的“歇伙铺”,上下两层,小青瓦顶,廊道相连,住着8户人家。其中一户的原住民罗建新悠闲地坐在屋外长廊上,和客人聊着从小听说的茶马古道上的轶事趣闻。

鹞子尖古道现在已成为许多户外运动者的天堂,徒步登山,翻过险石、跨过急溪,在一路茶香相伴中重温茶马往事,感受筚路蓝缕的艰辛。

顺鹞子尖古道而北,在满是野菊花清香的三岔道口,安化县江南镇洞市村村支书介绍:“‘三道归一’,这里是坐子坳,地理位置绝佳,正是安化到新化、邵阳、云贵的必经要道。这个地方就属于洞市老街,是那时候的茶马古道上很兴盛的一个地点。”

如今的洞市老街,仍存响着百余年前茶贸繁华的回音。老街口的贺氏宗祠,徽派风格,诉说着商贸往来互通所形成的文化影响;街道旁的古木制建筑,紧密相邻,上下两层,上层置物,下层供贸易往来与歇脚休息;老街残缺的青石板上,留下众多茶商行旅、驮茶马匹的脚印……

走近街道两旁原住民所居木房,其中26户已属于省文物保护范畴。这里人家夜里从不闭户,白天,则将所晒腊肉、萝卜干等农家小物分享给过路游客,若遇游客口渴,亦会烧碗黑茶。

“金花”绽放

春夏季节,总能在安化茶山漫天匝地的绿色间见到采茶者的身影。清晨,采茶者口中唱着山歌,手间掐采肥硕茶芽,不一会儿,背上的茶篓中遍是带着露水的新鲜茶叶。

待新鲜茶叶自然萎调,经杀青破坏酶活性、初揉成条揉出茶汁,便堆放发酵。发酵的茶叶待阳光暴晒后,燃烧松柴烘干茶坯,油黑色、松香味的黑毛茶便初制成功。

粗老的黑毛茶如何摇身一变,成为入口醇厚的高品质黑茶?百年老厂——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给予答案。

黑毛茶用布袋堆叠,阳光透过小青瓦屋面上的玻璃,直射进屋内,茶香扑鼻。阳光与茶香在空气中充分相融,这是在百年老厂——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锯齿形车间内才能看见的景象。

单层砖木小青瓦结构,屋面呈锯齿形排列,这样的车间在中国茶叶加工企业中比较罕见。1950年,由中国茶叶公司湖南省公司提供的苏联专家贝可夫设计的图样一出,茶厂便加快修建车间,以保证茶叶储存的采光与通风。

提到中国茶叶公司湖南省公司,提到湖南黑茶,不得不提杨开智。1950年,时任中国茶叶公司安化支公司副经理的杨开智,为保证茶叶储存,将“百年木仓”原双屋脊背靠式结构改造成如今有防火山墙的单屋脊整体结构,充分扩大木仓仓储面积。

黑毛茶经筛分、蒸压、烘焙等工序后,被送往这座南北向的仓房。在这座与锯齿形车间相对、面积为1636.67平方米的木仓中,黑茶的醇化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松木制茶仓离地30厘米搭建,在保证透气性的同时,防潮防湿;仓内良好的微生物环境,使得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在茯砖茶中惬意生长,茶汤中菌香浓郁,保健效果绝佳。

“金花”在湖南茯砖茶里的绽放,要从资江南岸的湖南白沙溪茶厂开始说起来——1953年,湖南第一片茯砖茶于白沙溪诞生。

1939年,“中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辞去浙江大学教授后,立志发展家乡茶叶,于安化创办湖南砖茶厂。白沙溪茶厂的故事,就伴随着黑茶科研与产业经营,从此开始。

湖南原仅为黑茶的原产地,并不能制出茯砖茶,是西北茶商到安化采买黑毛茶后,运往陕西泾阳才筑制成发“金花”的茯砖。而肯钻研、不服输的安化人克服水质、人工、气候等因素,生生打破了只有西北茶商才能筑制茯砖的神话,成功研制出湖南第一片茯砖茶,开启湖南紧压茶的新纪元。

“三尖三砖一花卷”,黑茶中形状较异的千两茶,形似花卷,茶身高大。若芒种至霜降时节来到白沙溪茶厂,能看到工人师傅手工制作千两茶的宏大场面。待安化大叶原料45天发酵后,制茶师傅备茶备篓、汽蒸、灌篓、捆压、加固成型、刹篾,经十余道工序,千两茶才露出庐山真面目:高150厘米,直径20厘米,用篾篓包装成花格状的千两茶,形似花卷,茶叶与蓼叶香气融为一体,汤色橙红,茶味扑鼻。

聪明勤劳的安化人,创办黑茶生产作坊、企业,兴办黑茶学校,利用资江两岸的茶马古道开拓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同时,也满足了安化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小小一盏黑茶,将安化带出了大山。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央广网、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几百年前,你的家乡喝什么茶?

明 丁云鹏 玉川煮茶图轴(局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茶叶的国家。

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药用,到春秋以来茗粥、茗菜的羹饮、食用,直到唐代,茶之为饮蔚然成风,“天下益知饮茶矣”……数千年来,我们在茶的培育、采制、品饮、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于贡茶文化最早的文字记载,则是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灭商后,巴蜀部落以“香茗”纳贡。至唐代,贡茶制度最终形成,自此历代相沿。全国各地的优质茶叶通过严苛筛选,精心加工制成贡茶,是历代茶叶最高水平的代表。

清代是中国古代贡茶文化发展的顶峰。古籍资料、清宫记档及故宫院藏的四百余件茶文物,让我们能够一览千百年来茶叶产区、品类变化,遍寻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地方名茶。

由北向南,沿着这份故宫“茶地图”

看看你的家乡喝的是什么茶?

安 徽

徽茶名目繁多,所载有开火茶、苦茶、雀舌、莲心、金芽、北源茶、紫霞茶、翠云茶、雅山茶、片茶、仙芝、嫩蕊、金地茶、茗地源茶、仙人掌茶,以及梅花片、兰花头、松萝茶等。产地中,又以明代即开始贡茶的六安州最为著名。

清 银针茶

产地:原安徽六安州及所属霍山县

(今安徽省六安市及所辖霍山县)

清 梅片贡茶

产地:原安徽六安州及所属霍山县

(今安徽省六安市及所辖霍山县)

乾隆四十一年(1776)纂修的《霍山县志》中载,“本山货属,以茶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银针,次曰雀舌,又次曰梅花片。”

银针取枝顶一枪,雀舌取枝顶二叶微展者,梅花片则是选择最嫩的茶叶。这几类茶叶一直是重要的贡茶品类。

江 苏

江苏自古就是产茶大省。常州府的阳羡茶,苏州府的虎丘山、洞庭山茶,扬州府的蜀冈茶,江宁府的天阙山茶,松江府的兰笋山茶,都是茶中精品。

清 阳羡茶

产地:原江苏常州府宜兴县或荆溪县

(今江苏省宜兴市)

“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阳羡茶于唐代即已充贡,极见推重,当为苏茶第一。明代许次纾《茶疏》称,“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

清 碧螺春

产地:原江苏苏州府洞庭东山碧螺峰

(今江苏省苏州市区)

碧螺春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传统名茶。根据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记载,碧螺春茶原以吴中方言俗称“吓杀人香”,康熙帝巡幸太湖时“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

浙 江

浙江,是中国茶文化中又一不可或缺的地标。茶圣陆羽曾长期居于湖州苕溪,在此完成著作《茶经》,传世不朽。

浙江自古为茶叶大省,佳品极多,享有盛誉。除名满天下的紫笋、龙井外,更有《茶史》中所言,“如天台之雁荡,括苍之大盘,东旸之金华,绍兴之日铸,钱塘之天竺、灵隐,临安之径山、天目,皆表表有名。”

浙江贡茶盛于唐朝。《茶经》云,“浙西以顾渚茶为上。唐时充贡,岁清明日抵京。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故称紫笋。”到了清代,龙井茶则异军突起,后来居上。

清 龙井茶

产地:原浙江杭州府钱塘县

(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龙井茶,是我国著名的茶叶品类之一。闻名遐迩的“雨前龙井”,于谷雨前采摘制作,其味无穷。清代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龙井茶进入宫廷,乾隆帝也有数十首关于龙井茶的诗歌存世。

除龙井外,清宫旧藏还可见灵山茗茶、人参茶膏等品种。产自浙江的黄茶,还是清宫制作奶茶的主要原料之一。《大清会典》记载,康熙时期,浙江布政司每年进贡黄茶达一百二十篓。

江 西

江西地处华东南地区,土气适宜,产茶之地甚多。明代江西产茶之地至少有南昌、饶州、南康、九江、吉安五府,清代贡茶产区更是有十府一州之多。

安远茶

产地:原江西赣州府安远县

(今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

安远县贡茶始于雍正年间。据《安远县志》记载,安远主要的产茶区域为古亨山和九龙嶂。九龙嶂“山巅云雾蒸腾,观其聚散,以验晴雨……梵剎清幽。晒禾坪数亩地,雨液露膏,滋润独厚”。环境条件优异,才能产此好茶。

福 建

福建茶叶向为世人所重,而建宁茶甚至名甲天下。上文中,在《茶疏》记载里与江苏阳羡茶齐名的“建州茶”即产于此。清代刘源长《茶史》也称,“历代贡茶,皆以建宁为上……福茶固甲于天下也。”

清 武夷茶

产地:福建武夷山

(今福建省武夷山地区)

武夷茶出建宁府崇安县,亦属建州茶系列。在清代,有多种武夷茶入贡,包括武夷茶、小种花香、岩顶花香茶、天柱花香茶、工夫花香茶、莲心茶、莲心尖茶、松萝茶等。

清《福建通志》记载,“茶:七县皆出,而龙凤、武夷二山所出者尤号绝品。”

清 岩顶花香茶

产地:福建武夷山

(今福建省武夷山地区)

岩顶花香之所以称“岩顶”,是由于武夷山山顶土质稀少。

清乾隆 三味茶

产地:福建武夷山区

(今福建省武夷山地区)

中国古代茶书典籍中,茶之“三味”曾多次被提及,且三味的概念并不尽相同。这罐三味茶于乾隆六十年来到紫禁城,据考证应产自武夷山区。

从黄签上的文字可以看到,此罐的三味是指“酸、涩、甜”。

清 乌龙茶

产地:福建武夷山

(今福建省武夷山地区)

这盒名为“宝国乌龙”的贡茶,由广东地区的商号“绿华轩”采购自福建武夷山地区,再辗转来到清宫。

茶叶盒上的广告写道,“本号自到武彝选办名岩奇种……贵客赐顾,请认招牌为记,铺在粤东省城太平门外十三行,北向开张。”

陕 西

陕西产茶历史较晚。按《陕西通志》,“宣和元年,邠州通判张益谦奏:陕西非产茶地。”可见至少在宋代,陕西尚不产茶。到了清代,陕西全省贡茶之府州,也唯有兴安及汉中二府。

清 吉利茶

产地:原陕西同州府大荔县

(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

吉利茶又叫做“蒺藜茶”,为陕西重要的贡茶品类。这种茶实际原料应为蒺藜,取其谐音美好而命名,为非茶之茶。有资料显示,吉利茶是用蒺藜果实晒干微炒制成的。

湖 北

在清代,湖北茶叶产地分布较为广泛,全省十府皆有州县产茶。其中,又以武昌府通山县最为著名,有坡山凤髓、桃花绝品、仙人掌茶等名茶。

清 通山茶

产地:原湖北武昌府通山县

(今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

通山茶为湖北传统贡茶。根据《通山县志》记载,当地茶“有红黑二品,随人自为。”

湖 南

湖南产茶历史较早,且五代时即有贡茶记载,岁贡额量已达二十五万斤。宋代以后课额更多,按《宋史·食货志》载,“总为岁课荆湖二百四十七万余斤”。

湘茶产地分布也十分广泛,《本草纲目》中提到“楚之茶,则有……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岳州之巴陵、辰州之溆浦、湖南之宝庆、茶陵”;清代时,全省九府四州皆有产出。

清 花卷茶

产地:原湖南长沙府安化县

(今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

“花卷茶”为安化黑茶一类,始于道光,因使用篾篓包装外表呈花格装而得名。起初,人们做成这种树形紧压茶是为了方便运输,后来倒逐渐形成了品牌。

这份花卷茶外表形似树干,非常紧实。前人曾在上面贴有“树形普洱共两块每块重十斤”的字样,经研究,此茶为安化黑茶而非普洱茶,因此名称改为“花卷茶”。

四 川

四川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产茶、贡茶区域之一。唐代的蜀州、邛州、雅州、绵州等地,都是当时著名的贡茶产区;到了清代,四川贡茶有了仙茶、陪茶、菱角湾茶、春茗茶、观音茶、名山茶、青城芽茶、砖茶、锅焙茶等众多品种。

此外,清代四川产茶量极高,茶叶贸易也十分发达,其中尤以川藏茶马贸易最为著名。

清 仙茶

产地:四川雅州府名山县蒙顶上清峰甘露井侧

(今属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

光绪时名山县令赵懿在《蒙顶茶说》中写道,“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茶园七株又美之。世传甘露慧禅师手所植也。”

关于仙茶的外观及味道,赵懿详细描述为“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

清 菱角湾茶

产地:原四川雅州府名山县蒙顶山菱角峰

(今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

清 蒙山茶

产地:原四川雅州府名山县蒙顶上清峰

(今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

值得一提的是,与四川蒙山茶同为贡茶的,还有产自山东的“蒙茶”。据《茶疏》中所记,蒙茶“来自山东者,乃蒙阴山石苔,全无茶气,但微甜耳。”山东同样是清代贡茶省份之一,据资料记载,所出品类以蒙茶为主。

贵 州

贵州茶种类繁多,据记载,大致有石阡茶、湄潭眉尖茶、东山茶、坡柳茶、珠兰茶、安顺茶、高树茶、晏茶、丛茶、毛尖、苦茶、老鹰茶、苦丁茶、女儿茶、甜茶等品类名目。

贵州茶叶品质上佳。据《贵州通志》记载,“诸处产茶,色味颇佳”,其中“贵定云雾山产最有名。惜产量太少,得之极不易”,而安顺茶“香味尤盛,滇商往往来购去,改充普洱饼茶。”

清 贵定芽茶

产地:原贵州贵阳府贵定县

(今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

在清代,贵定芽茶和龙里芽茶也是当地主要的贡茶品类。这罐贵定芽茶重十五两,属于炒青类绿茶。

云 南

梳理名茶种类,不得不提云南普洱。按古籍记载,其实早在唐代,西蕃人即已饮用普洱茶,只是由于地理悬隔,宋代之前普洱茶尚不为中原所知。

普洱茶主要产区为六茶山。清代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记载,具体的普洱贡茶品类有八色,即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有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

清 最大型普洱茶团

产地:原云南普洱府思茅厅六茶山

(今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

清 普洱蕊茶

产地:原云南普洱府思茅厅六茶山

(今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

中国茶叶名称中,名为“蕊茶”“芽茶”的茶品有很多,多指细嫩的茶芽或茶叶。经过比对,可以认定图中蕊茶属于普洱茶。

清 普洱茶膏

产地:原云南普洱府思茅厅六茶山

(今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普洱茶膏,色泽如漆,膏体平滑细腻,造型上呈四方倭角形,上表面中心为团寿字,四角隅以蝙蝠纹装饰。

根据《本草纲目拾遗》,普洱茶膏不仅是一种饮品,还可作养生良药,“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搽研敷之即愈”。

图片

在祖国各地的众多茶品种类中,你是否找到了家乡的味道?

今天,我们早已习惯在闲暇时一品香茗。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享受来自天南海北的特色名茶。

茶香虽各异,但独属于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总是相通。随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正式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中国茶文化历史探究的不断深入,也将为现代茶产业的工艺和标准等提供指引,让茶文化在新的时代得以更好地传承发扬。

家乡的一缕茶香,清馥隽永、余味悠长,飘向更远方!

你最爱家乡的哪种茶?

又有哪些品茶故事与大家分享?

来源:故宫博物院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