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哀牢山古树茶秘境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乔木大树茶?千年野生茶?这些都是古树茶吗?

古树茶可以说是被人误解最深的普洱茶之一,有说古茶树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树种,有说以野生茶树为原料才是最好的,还有说古树茶就是一场骗局,因为20年前根本没有这个概念的..

真相到底如何?今天这篇文章,陆离就再来和茶友们聊聊,那些最容易被误解的古树茶基础概念。


古茶树的那些“曾用名”

从一开始的老树、“野生茶”;到乔木大树,千年古树;再到如今的高杆,茶王树...从普洱茶内地复兴时起,乔木大叶种茶树在商业上的概念就在不断细分。

其实,这些都是不同时代背景下,行业内对树龄较长的乔木大古树茶的一种称呼,换句话说,这种分类与植物学定义无关,只是业内的一种商品概念。

古树茶的这些曾用名中,也有一些需要纠正的地方,比如古树茶、乔木大树,茶和台地茶,其实都是以乔木大叶种茶树的鲜叶制作出的茶叶。


再比如06年以前流行的“野生茶”概念,如今却很少听说,这是为了避免概念混淆,植物学中还有一个名字很像野生茶,但却无法食用的树种——野生茶树。

野生茶树的树龄普遍较大,哀牢山干家寨的野生古茶园内,就有两株2500年树龄以上的野生古茶树,但这些茶树无法食用,和我们熟知的古树茶是两个概念。

这是因为野生大茶树的叶片和茶果都是野生的,在内含物质与外观形态上,与可饮用茶叶都大相径庭,而且大多具有毒性,误食后会导致诸多不适。

这些无法食用的野生大茶树,需要先演化成“过渡型茶树”,再经过漫长的驯化,才能演化成人工栽培型茶树,这才是我们最熟悉的“古树茶”来源。

布朗族,哈尼族等民族也世代传承着“将野茶驯化成家茶”的秘方,相传这种方法是茶祖“帕哎冷”在“芒景汪弄翁发”(释义为大布朗中心)时发明的。


具体方法也很简单,将野生茶的枝干全部砍断,之后一直火焚三年,并将烧尽后的草木灰制成灰肥,施在茶树的根部,等到这棵茶树发芽后就完成初步驯化了。

依靠着这种朴素的办法,勤劳的茶山先民们驯化了数以万计的野生茶树,这才有了各座茶山上的万亩古茶园,才有了如今茶农们赖以为生的茶树资源。

百年树龄以上的矮乔木

古茶树的一个本质特征是乔木,定义为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树高6米至数十米的木本植物,这是现代植物学所规定的属性。

而乔木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四个等级,即树高6~10米的小乔,树高11~20米的中乔,树高21~30米的大乔,以及树高31米以上的伟乔。

要注意的是,大叶种茶树生长缓慢,密度较大,因此在高度上远不如同年份的普通乔木,多为小乔,景迈山甚至还有很多6米以下的百年古茶树,可称为亚乔。


这些古树茶虽然个头不高,但活力惊人,往往能自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不需要施肥打药,也无惧病虫害,最让人赞叹的,是它们动辄上百年的漫长树龄。

关于古树茶的树龄界定,有说100年,有说50年,还有观点认为100年到300年的茶只能算“大树”;而只有三百年以上的大茶树,才有资格称为“古树”。

其实在云南茶树栽种史上,除了茶山先民连续种植数千年的古茶园外,现存的大多数古树茶种植史,还要追溯到明清两代的移民政策。

明初洪武年间,明朝大将蓝玉、傅友德和沐英等人率大军平定云南后,大力推行移民政策,由此,数以万计的汉人带着种茶制茶的技术进入云南的各大茶山。

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继续推进移民,云南茶区陆续兴旺,诞生了古六大茶山,清朝贡茶,茶马古道等辉煌茶历史,茶树种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后来,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国力衰微,无暇顾及边境,云南茶区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长达两个世纪的贡茶史都被迫终止,茶树的种植栽培也陷入停顿。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茶树种植才逐步恢复,因此两次大规模种植茶树存在着近百年的间隔,以百年为基准进行认定,是最符合当年真实历史的。

在陆离看来,百年为基也暗合国人的长寿定义,百年为一个纪年,大多数动植物的一生也不过百年,因此对于百年以上的长生物种,人们是存在崇拜心理的。

与其他树种的对比也是如此,大多数中小叶种茶树栽种5年后就能采摘,20年后即是丰产期,80年后则进入衰老期,寿命都在百年以内。

而云南大叶种乔木的树龄则可轻松达到上百年,数千年的也不算罕见,在众多山茶种品系(CamelliaAssamica),也是独一无二的“长生种”。

2011年,西双版纳州颁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实施办法》中,正式把古树茶的树龄认定划为一百年,百年古树成为了业界的主流看法。

绿色宇宙中的散落星辰

茶友们有可能见过这样的古茶树图片:一株大茶树孤零零地矗立在田野上;或是在一片茂密生长的热带森林里,到处都是叫不上名的,长着苔藓的高大乔木。

其实当你真正走进古茶园时,才会发现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在一望无际的绿色宇宙中,古茶树如星辰般点缀其中,分布的十分零散。

套用形容我国少数民族同胞的那句名言,我们便得到了古茶树的第三个本质特征:茶园大聚居,分布小散居,树种上交错杂居。

古茶园中的茶树分布,绝不像台地茶园那般整齐美观,而是带有一种自由生长的狂野美,每棵树之间的间距都很大,还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式的分散生长。

而且,这里也不止有古茶树,各种珍稀鸟类和小动物都生于其间,香樟、水冬瓜、多依树等林木丛生,这些“杂树”和茶树的整体数量几乎是持平的。

陆离犹记得当年茶山行,有位陪同的领导看到这生机勃勃的景色时,无不动容地说,自己总算体会到了古树茶的采摘难度,与当年改种台地茶时的部分原因了。


一方面,古茶树的散落分布确实为采摘带来了不便,过去也不乏茶农爬高采茶不慎摔伤的事情,近些年更是要在茶树周围打上手脚架,以方便采摘,不伤树干。

但另一方面,这种间距很大的散落分布,为茶树树冠的横向生长与异花授粉都带来了莫大的好处,每颗茶树所占有的面积更大,也利于养分积累,品质提升。

影响更深远的,是古茶树周围那些看似无用的乔木植物,却极大地提升了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与这些邻居的交错杂居,形成了古树茶特有的生态力量。

这样一座具备植物多样化的自然秘境,符合如今农业界大力倡导的“自然农法”,也正是世界上最符合自然生态发展理念的茶园布局。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莽莽哀牢山,秘境千家寨】千堆古树熟茶发酵计划第二十四期

  千堆古树熟茶发酵计划第二十四期  千家寨古树熟茶

  实验信息档案

  【原料】千家寨古树

  【采摘季节】春季

  【发酵地点】勐海发酵

  【发酵水源】勐海山泉水

  【发酵数量】80kg

  【采摘时间】2018年4月

  【发酵时间】2018年10月

  【发酵方式】木框发酵

  【发酵时长】60天

  百年血泪史,千年野生茶王树,连绵山峦中的一处秘境,历经沧桑后,再次被人们走进。——哀牢山千家寨
  千家寨地名由来:

  史书记载,清咸丰六年(1856年),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哀牢山彝族农民领袖李文学召集杞绍兴、李学东等义军头领联合恩乐、者东、九甲、古城、按板井和新抚等各族农民5000余人,誓师起义,在哀牢山安营扎寨反抗清军,起义胜利后便取名为“千家寨”。
  地理位置

  莽莽哀牢山,秘境千家寨

  千家寨位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境东北角,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北部中段西坡,海拔2147米米,年平均气温10℃一12℃。林海茫茫,云雾缭绕,青藤缠绕,生长环境十分优越。
  生茶条索色泽墨绿偏灰,干茶香气明显,白毫较多。

  生茶口感特点:入口汤甜,水路细柔,汤中带花香,略带苦涩,齿颊生津且有回甘之感,喉韵幽香。

  茶汤于口中所感觉到的茶水之香是千家寨生茶的一大特点。
  熟茶口感特点:

  干茶条索呈黄褐色,金牙较多。

  入口甜略带有苦韵,汤中含香且香气较为独特,公杯留有花蜜香。汤感柔顺,生津持久。
    
  品饮建议:千家寨熟茶汤中香气较为独特,初品似带有红茶香气,有待后期香气的转化。

  茶友品评语录:

  季小姐
  盖碗冲泡:干茶黄褐,芽头饱满显毫。汤色褐红偏暗,汤感厚实,温润软滑。汤香及挂杯香有一股特殊的香气。口腔回馈略涩,30秒左右转化后有回甘。整体汤感舒服,期待后期香气的变化。

  刘小姐
  盖碗冲泡:干茶匀称,金黄。汤色呈深红褐色。汤感油滑,香甜。有兰香、菌香。第一泡略有苦韵,但化的快,第二泡甜度明显。

  综合:不错的茶,汤色,汤感都还不错,有特殊兰香,香味变化有层次,只是耐泡度有欠缺。
  审评冲泡:第一泡汤感绵滑汤色深褐。入口甜咽后带苦韵。第二泡汤感饱满度有所下滑。甜度明显,有生津。第三泡汤水薄,有淡淡的回甘。用盖碗冲泡更好喝。

  杨先生
  盖碗冲泡:条索黄芽头含量高,少许茶杆。头两泡汤中内含多(茸毛),3泡后汤色透亮。汤感较为薄,整体口感偏甜润。有类似红茶的蜜香(红薯香),入口香溶于汤中。口腔回馈舌头两头略生津,少许回甘,主要以甜为主。

  综合评价(5分为满分):香气4.5分,甜度:4分,厚度3分,融合度3.5分,滑度3.5分
  审评冲泡:头一泡内涵物质多,层次感强。滋味浓厚,香甜溶于汤中。第二泡汤感厚度降低,糯感在。香甜,滑交融。第三泡,汤色变淡,汤中物质变少,香气、甜度明显,其它滋味变少。

  整体内含多,主要特点以异香、甜润为主。

  致和
  盖碗冲泡:干茶黄褐,有一种特殊的香气。汤色呈深褐,入口香,甜,有淡淡苦韵。汤感润滑。香气很特别,似红茶香,共杯有花香。口腔回馈有生津感,6泡后厚度降低。

  香气高扬,在熟茶中很少有这么特殊的香气,期待后期转化。
  审评冲泡:第一泡入口绵滑,汤质饱满醇厚。口腔微有酸感,香气相对盖碗冲泡有所减弱。融合度较好。第二泡有一定的甜度,有回甘生津感,香气稍显。第三泡,水路细滑,汤水薄。审评冲泡香气相对盖碗冲泡不是很扬,汤感较好。

  逆风
  盖碗冲泡:干茶条索匀称金黄,汤色红浓,汤感厚重,浓郁,尾水甜度好。菌香明显,挂杯香有花蜜香,汤香融合度较好。回甘,生津持久,迅速。

  综合评价:香气独特,汤感较好,口腔舒适度好,是一款不错的熟茶。
  审评冲泡:第一泡汤感厚重,入口甜,略带苦韵,微酸。汤水融合度较高。第二泡厚度有所下降,汤香明显,甜度高,融合度较好。第三泡,略淡,甜度高,略带酸,融合度一般。

  厚度较好,甜度高,汤感保持较好,综合度较佳。
  书院熟茶——千堆古树熟茶发酵计划

  书院熟茶从成立伊始,一直致力于古树熟茶的发酵工艺拼配方案以及仓储条件的研究开发。

  我们将持续不断地发酵各个茶区的名山名寨和微小产区的古树茶。

  空前的覆盖普洱茶全茶区(包括境外缅甸果敢地区和老挝的古树产区)建立普洱熟茶发酵及仓储最强最全数据库。

  书院熟茶,此次发酵计划旨在了解各产区发酵后的特点和区别,并试图找出与每个产区相对应的最佳发酵方式和仓储环境,我们已经在临沧和勐海试验了近两百个古树茶堆子。
  书院熟茶作为一家专业熟茶公司,有的不仅仅是好熟茶,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为熟茶为普洱茶作出一些微小的贡献。

  所以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发酵数据库,为以后的产品提供全方位的熟茶发酵支持和口感特点拼配方案,让熟茶突破固和传统制茶观念,走上信息化数据为王的时代,并能真正做到成品前的口感预判和按照预设口感进行生产,让熟茶都能做到有据可查,有理可循,有案可参。
  未来我们将在第一个两年计划内完成全茶区细分山头的小堆发酵实验(计划截止目前以实现五分之一)并在行业内实现技术和数据共享。

  第二个两年,我们建立的大型可调控仓储设备进入试运营阶段,全面模拟全国大区域仓储环境,配合发酵计划,填补并完善全茶区熟茶仓储转化过程的数据空白,我们同样会共享这方面的数据。

  好熟茶不再是靠好运气,好原料需要正确的好工艺,好味道应该一直延续下去,好仓储定不负好时光!

一片叶子,成就千亿云茶,富裕一方百姓 茶山秘境专题前瞻

这里是彩云之南的更南方,高峻连绵的喜马拉雅山脉走到这里,也逐渐矮了下去,奔腾咆哮的澜沧江流到这里,也逐渐平静温和,但这里依然山牵着山,水连着水,人望不到人,迷离遥远,无尽苍茫...

天堑地险的蛮荒之地

这里曾是道阻路险的天堑之地,莽莽群山,马帮铃响。烟瘴森林,商旅魂断。大河滔滔,溜筒过江。马嘶人困,云海苍茫。雪山巍峨,路在天上。腾越海关关税司的英国人也感叹入云南的艰险,“上高山疑如登天,下陡路有如赴堑,羊肠鸟道,修之极难”。

这里曾是外人眼里的蛮荒之地,省内疆域纵横数千里,境内雪山、大江众多,山高谷深,道险林密,气候多样,古时的普洱版纳澜沧江一带瘴气弥漫,湿热森林里动植物尸体腐烂的气味,混合各种毒物,疟疾形成的壁障,让人避之不及,望而却步。走南闯北的行旅们称其为“十人到勐腊,九人难回家;要到车佛南,买好棺材板;要到菩萨坝,先把老婆嫁”。

这里曾是疾病肆虐的生灵禁区,马子华先生在《芜城赋》中写到,在20世纪40年代,曾作为禁烟委员的他跟着马帮来到过大瘟疫后的思茅城(今普洱市),见到了一幅令他终生难忘的场景:饿狗和乌鸦在长满枯草的街道上盘旋游荡,破瓦残垣中有白色骷髅横躺着,县府衙门也是柱歪屋斜,县长说:“县衙门里常常有老虎来散步,我们一夜数惊,至于野狼,那简直是常来常往的亲戚了!"

天堑,地险,瘴气,瘟疫...让这里成为了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当年思茅下辖的十个县里,就有九个被划为贫困县,而整个云南也是全国国家级贫困县最多的省份,比排在第2的贵州还要多出23个。

直到30年前,这里的深山老林里都还生活着一些刀耕火种的原始部落,千百年来都只能勉强维持最低的生存需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仿佛活在凝固的时光中。


自然环境阻隔了发展,老百姓文化认知也有限,输血式扶贫收效甚微,政府发下来的苞谷种子下不了地,要么换肉吃,要么酿酒喝;发的猪仔要么在街子上卖了,要么拿回家宰了;发的钱就在街子上搞一碗牛羊肉,下几两小酒,吃喝一顿,剩下的钱就买块腊肉,摇摇晃晃地走回家,不问明天。

那么,改变从何而来呢?是什么让茶山民族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转变,走向了脱贫致富的幸福路呢?——是那片“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的叶子。

脱贫致富的茶山人民

最早的改变来自普洱茶,从1993年邦崴大茶树带来的那场超规格专家盛会开始,落寂已久的普洱茶钟表再次开始了转动,首批普洱茶节、台湾茶商易武朝圣、96省茶司改制,普洱茶迅速复兴。

从零几年迅速兴起的普洱茶热,马帮进京,到零八年普洱茶市场低谷时古树茶概念的强势崛起,普洱茶的强势崛起,直接带动了整个云茶产业的发展。

新世纪之初,云南普洱茶还是一个几乎不被大众知晓的名词,短短20年间,已经从两三亿迅猛发展到600多亿的年产值,直达千亿的大产业。

有人说这是一个产业神话,其实它更像一个云南的大地神话,千百年来沉睡在莽莽云海大山中的丰富自然资源,被普洱茶这片“金叶子”激活了。

不过,普洱茶终究是一个小众茶类,使人趋之若鹜的古树茶、名山茶、冰岛茶,班章茶,加一起也不过30多万亩,而云南全省茶叶种植面积多达600多万亩,涉茶人口近700万,如何调动这部分主体,才是让全省茶农脱贫致富的关键。

由此,一场生态茶园改造战打响了,通过标准初制所建设,“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茶叶专业合作社模式,有机资格认证等多管齐下,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产业提质的多赢局面,这场前所未有的茶叶脱贫战,从根本上改变了茶山贫穷落后的面貌,让许多茶农的日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比如自古居住在哀牢山深处的拉祜族支系苦聪人,从1000多年作为古时氐羌的一支,从西北迁徙到哀牢山后,就再也没有再离开过这片山林,当地自古传承下的那首歌谣,道出了苦聪人的艰难处境:树叶做衣裳,兽肉野草当食粮,芭蕉叶是苦聪人的屋顶,麂子的脚印是苦聪人的大路...

建国后,当得知山上的原始森林还有人居住时,党和政府不断派出队伍进山探寻,当年新华社记者黄昌禄在长篇通讯《苦聪人有了太阳》中记录道:“进林第四天,忽然看见一个头发披到肩上、脸孔黝黑的人,身上挂了几条烂布巾。他们欢喜地大叫起来:‘老乡,老乡!’哪晓得这人听见喊声,掉头拼命就跑....”

20世纪60年代开始,苦聪人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逐渐走出山林,实行定居定耕,成为从原始社会未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但当时的苦聪人还是很怕外人,管所有不是苦聪人的都叫‘阿哩’,许多时候见着就会躲开。直到08年以前,都很少与外界接触,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2010年,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当地的苦聪人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起现代茶园和标准初制所,充分利用这里良好的自然生态,很快就通过了绿色食品和有机认证,现在这里的生态茶每公斤可以买到一两百元,能给当地的苦聪人带来3000多元,再加上各种特色生物种植,当地的人均收入可达五位数,让当地人过上了好日子。

基诺族的百年变迁也是最好的例子,70年前,基诺族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直到1979年,基诺族才确认族名,成为我国中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单一民族,近些年通过茶产业,水果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如今基诺山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一万多元,宣告“整族脱贫”,成为云南率先脱贫的直过民族之一。

截止2020年前,云南有70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068个贫困村出列、4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21.7%下降到5.39%,实现全面脱贫,其中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主要产茶区,此前的国家级贫困县多达35个,如今已经降至12个,可以说正是茶叶这片“金叶子”,推动了这里的脱贫致富。

值得欣慰的是,茶山民族守护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古茶树、古茶园,千百年来却都过着清苦的日子,而经济发展起来后,这里的人也没有放弃保护这片森林,反而花更大的努力去保护。

此前景迈山下探测到的22亿吨储量巨型铁矿曾轰动全国,然而当地人却拒绝了钢铁企业欲斥巨资合作开发的意向,并通过人大立法永远保护山上的古茶林和生态。

而整个普洱地区,有近万人迁出了生态功能区,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对此有媒体评价为:普洱人为这块土地做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通过科学估算为7430亿元。其实,这片土地的价格还远不止于此,且不说这里的山泉和溪流,最后的林莽,万千物种,单是这些茶树,就让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收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老班章,冰岛老寨等茶价过万的名寨,从来都不是古树茶的全部,名山的光环之下,还有很多知名度不那么高的优质产区,她们是被误解颇深的“新班章”,是革登、莽枝等历史悠久的落寞古茶山,是被囊括在“冰岛五环“内的勐库东西半山,是古茶树众多,但却卖不出价的景迈古茶园。

在接下来的“茶山秘境”专题中,就让我们去了解那些或赫赫有名,或不为人知的普洱茶山...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