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60万元炭焙铁观音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福鼎白茶人推荐:庄长强

从茶枕工坊到六妙白茶

——庄长强的创业历程

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早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自唐朝中叶,陆羽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关茶叶的著作《茶经》之后,饮茶风尚遍及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布衣走卒,莫不嗜茶。在十七世纪初,中国茶传入欧洲,并逐渐成为英国贵族社会的一种时尚。事实上,除饮用外,茶的药用功效更是历史悠久。唐代的著名医学家——“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用茶叶装枕头,可明目、清心、安神、通经络、延年益寿。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由此激发出创业灵感的。他叫庄长强,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是被称为“中华茶枕第一家”的茶枕工坊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六妙白茶”这个著名白茶品牌的创办人。

六妙白茶是福鼎白茶领军企业的后起之秀。这几年,六妙白茶的身影频频在人们眼中闪现:2013 年 12 月,“六妙”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14年9月,“六妙”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15年7月,六妙白茶庄园晒茶场,60000 斤茶青同时摊晾,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中国白茶晾晒之最。2016 年 3 月,第五届福鼎白茶开茶节祭茶仪式在六妙白茶庄园举行。2017年1月,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的“畲村白茶馆”落户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助力精准扶贫。2018年12月,中国首家数字化智慧白茶窖——中国白茶窖在六妙白茶庄园落成。

“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中国茶业十佳成长型企业”、“中国茶叶连锁加盟十强企业”、“产业扶贫示范企业”、“2015 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金骆驼奖”……

初制健康茶枕,奠定江湖地位

如今,“六妙白茶”是众所周知的白茶品牌,在没有采访庄长强之前,殊不知六妙的创始人原来是靠茶枕发家。时光倒回二十几年前,庄长强(北京茶业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在黑龙江创业,涉足茶叶行业,从做花茶开始,白手起家。凭借着辛勤和汗水,他在黑龙江茶市场站稳了脚跟,小有成就。考虑到黑龙江茶市场空间有限,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2002年,庄长强只身来到重庆,试图在这里开辟另一块天地,却苦于没有合适的项目。一日,无意间翻阅杂志时,他发现了一个商机,“将枕囊入上好茶叶,即可安枕无忧……”于是,庄长强毅然回到家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计划——开辟茶枕市场,成立了福鼎市亲情树贸易有限公司,推出第一代茶枕产品。并于 2003 年,注册了“茶枕工坊”商标。

“一开始对茶枕充满了信心,把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茶枕的研发和制作中,没想到市场反应非常冷淡,大家都很难接受这样的产品。”回忆起当初的创业,庄长强说,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想过放弃,咬牙坚持,几十万元的产品不能空置在仓库。于是,庄长强与其团队联合相关部门展开了全面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找准问题,从产品研发到营销推广,做了一系列升级改进。

皇天不负有心人,“非典”之后人们对于健康的警醒为茶枕的发展带来了东风。2004 年, 茶枕工坊相继推出了第二代、第三代茶枕产品,并开始了规模化生产,茶枕工坊系列产品在全国各地的茶店一炮而红。

但此时,茶枕销售还只是局限于茶店这一单一渠道。偶然通过一家礼品公司的订单,庄长强了解到礼品行业,发现了一个更适宜于茶枕销售的渠道——礼品。2005 年,他第一次参加北京礼品展,正式进入礼品行业。茶枕的高附加值,自身新、奇、特的竞争力和对于礼品特性的吻合性,受到了礼品经销商的关注,各地的代理商纷沓而至。同年,庄长强在北京成立了全国营销中心,开始了全国经销网络的建设,茶枕工坊系列产品在市场上受到了热捧。2006 年,“茶枕

工坊”实验室在中国睡眠研究会成立,茶枕工坊系列产品成功进入欧美市场,相继与俄罗斯、韩国、日本、欧盟、东南亚等外国客商达成加盟合作。

庄长强的茶枕工坊被誉为“中华茶枕第一家”,先后荣获了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团体单位、中国特许经营连锁协会团体单位、北京福建企业商会常务理事单位。

首创白茶庄园,成功转型白茶

茶为国饮。几千年的传承,中国人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饮茶习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愈发重视养生保健,饮茶也成为了一种大众时尚,尤其是高品质茶产品广受市场青睐。瞄准了巨大的市场容量与广阔的前景,庄长强又把目光投到了家乡特产——福鼎白茶身上。

2006 年,庄长强增资注册成立了福建省夫妻峰茶产业有限公司。2007 年,公司荣获宁德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开始规划建设“夫妻峰茶产业工业园”。2008 年,公司更名为福建金农茶产业有限公司,投入建设“金农茶产业连锁品牌”、“古焙茶坊”,开始涉足茶行业,生产福鼎白茶、白琳功夫、大红袍、铁观音、炭焙茶等系列产品。2009年,“金农茶产业茶博园”正式奠基并开始建设,茶叶种植工作组成立。2010 年,公司成功引资,更名为福建省天丰源茶产业有限公司,建立万亩茶园基地。

近些年,在福鼎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的推广以及宣传下,福鼎白茶处于蓄势待发、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庄长强抓住了福鼎白茶发展的大好时机,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功转型,致力于福鼎白茶的种植与生产。并于2011年,创建了北纬 27 度福鼎白茶黄金带核心产区“六妙白茶”品牌。同年,“六妙茶产业生产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庄长强坚持,每一款“六妙白茶”都严守 60 小时纯日光萎凋,使茶芽自然缓慢地变化,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最大限度保留了茶鲜叶中活性酶和多酚类有益物质,形成毫香显现、滋味鲜爽、回甘性强的特殊品质。“六妙白茶”一上市,便受到了广大加盟商的推崇,畅销市场,2013年12月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14年9月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为进一步搭建福鼎白茶宣传平台,推动“茶旅”、“茶学”白茶全产业链发展,庄长强借鉴了“庄园”的概念,于2013年联合国家规划院、旅游产业专家合力打造了中国首家白茶主题文化庄园——“六妙白茶庄园”。庄园坐落于“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的初始发源地——福鼎市点头镇大坪村,总占地面积 4600 多亩,核心面积321亩。庄园入口处可以看到“中国白茶谷”主题广场公园,广场上设有“北纬二十七度福鼎白茶黄金带核心产区”石碑,北纬二十七度被誉为“中国白茶黄金茶区”,这里土壤肥沃且为适合茶树生长的酸性红黄壤,茶叶内含丰富的矿物质与有机物,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六妙白茶”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庄园内设有福鼎市首家“中国白茶品种园”、“中国名茶品种园”(茶迷宫地图),内有“华茶一号”福鼎大白茶、“华茶二号”福鼎大毫茶等全国各地优异茶树品种,被授予“国家茶树优异种植资源保护区”、“国家重点白茶研究和技术推广的示范基地”、“宁德市茶产业与文化旅游基地”。同时,庄园内遍植着数万株的樱花、桃花、梅花、桂花等花果树植物,形成了翠茶叠绿、花果飘香、景色宜人的生态园林景观。

据庄长强介绍,“庄园规划建设核心项目:世界名茶品种园、世界茶博文化园、白茶主题酒店、中国白茶窖、中国茶酒坊、中国白茶研究院、中国茶艺文化馆、中国茶餐等复合型多功能产业设施。”他致力于把六妙白茶庄园打造成为集白茶种植采摘、生产加工、制作体验、品牌营销、教学科研、文化传播、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精品生态庄园,开创茶旅、校企、村企相结合的运营新模式。

传承白茶技艺,壮大企业规模

庄长强始终秉持茶人之心,把传承福鼎白茶传统制作技艺、推动福鼎白茶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作为自己的使命,潜心学习茶树品种的生物特性、种苗培育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知识技术,全身心地投入到茶叶种植、生产、加工、技术研发等工作中去。2016 年 8 月,庄长强被列为“第一批福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提高产量,做大企业,庄长强还引进先进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制茶设备,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即保证了茶叶品质又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同时,建立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并落实到实际生产中,实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不断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先后获得茶芯枕头专利(授权公布号CN203388612U)、紧压茶模具专利(授权公布号 CN203901793U)、半自动紧压茶设备装置专利(授权公布号CN204599198U)、压制茶饼的装置及控制方法、白茶萎凋大棚及萎凋方法发明专利等多项实用型专利,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以及产品品质的可控性。

多年来,在庄长强的不懈努力下,公司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17 年 1 月,公司改制更名为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5666 万,形成了集基地、研发、生产、仓储、营销、品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茶产业链集团化公司。位于六妙白茶庄园的生产基地,建有国内首创的清洁标准化地木板日光萎凋大棚 30000 平方米,日晒茶青 60000 斤,2015年创“竹笾日晒福鼎白茶”吉尼斯世界纪录。生产基地同时拥有符合国家优良质量管理规范的 GMP 清洁化标准车间 6000平方米,年生产量 2000 吨,仓储面积 30000 平方米,仓储存放量可达 8000 吨。

作为福鼎白茶龙头企业的企业主,庄长强一直把食品安全责任放在首位,在产品质量体系和茶叶食品源头管理上严把质量关,带领团队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改进,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面质量安全防护网。2018年11月,公司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给福鼎白茶农产品上保险,为质量安全再添保障。庄长强提出,“我们企业的使命就是为消费者打造一杯百姓放心的品质好茶,品质使我们六妙永远追求的目标”。“六妙白茶”以其高标准的品质赢得了广大茶友的认可,在全国高端白茶市场销量位居前列,多年来在国内外评比中也屡获大奖。

开展村企共建,助力精准扶贫

“小小一片树叶,养活一方人”。庄长强在产业致富的路上,不忘社会、不忘乡亲,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以产业扶贫为使命,致力于乡村振兴工作,带领大坪村、赤溪村等地农民群众共同致富。

曾经的大坪村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发展受限,被列为福鼎市的扶贫重点村。2009 年,在庄长强的带领下,公司与大坪村共同探索“企业+农村+基地+农户”的扶贫道路,把大坪村 4600 亩茶园作为六妙白茶庄园的生产和培育基地,通过茶园基地、庄园建设,实现土地、茶园流转、茶叶包销,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带动农民增收。凭借多年的茶叶种植、生产加工与技术研发经验,庄长强组织周边 200 多户农民,从茶园种植、采摘、制作等方面给予指导培训,解决了技术生产问题;以高于市场 10-15%的价格收购农民茶叶,解决茶叶销路问题;在农闲时招收农民到企业生产车间上班,提供挑拣、压饼、包装等岗位,解决农闲淡季低收入问题。在这几年不懈的努力和帮助下,带动周边农民发展 4000多亩茶园,带动村民就业 200 余人,增加农民收入 160 多万元,户均收入 1.8 万元,真正解决了农民的增收致富,贫困户的脱贫发展之路。

同时,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的战略思想,2017 年1月,在庄长强的带领下,六妙与与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结对共建,按照“以企带村、村企互动、共建双赢”的思路,成立福建省福鼎赤溪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畲村白茶”。其中,六妙占股 80%,村集体占股 20%,通过村企共建模式,为赤溪村创造了就业岗位,拓宽了村财增收渠道;每出售一饼茶,就捐赠一元爱心基金用于帮扶孤寡老人与困难学生、群众等;公司还多次组织公益拍卖活动,将所得善款捐赠于赤溪村,用于村容村貌建设。2017 年,赤溪村集体从“畲村白茶”的利润中分红 25 万元,2018 年分红 29 万元。庄长强切实地把茶产业发展与赤溪村脱贫致富工作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以产业促进精准脱贫,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多元经营促增收的发展格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为“兴茶惠民”探索出一条崭新的精准扶贫路,实现了一片树叶带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

玩转私人定制,撑起半壁江山

在白茶行业做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市场竞争越来越大,这时,庄长强又提出了新的概念“私人定制”。这个概念的提出和运营让六妙尝到了另一个甜头。

白茶定制是指为缺乏茶园基地、加工工厂和设计团队的企业或工商个体,提供产品原料、生产加工、品牌授权、包装设计、生产许可及营销理念等一整套完善的定制服务。六妙打造的首家“中国白茶定制中心”于 2017 年 3 月成立,该中心分为三层,每层设有不同的定制模式。一层,私人白茶定制,定制个性化专属喜茶、礼茶。二层,品牌白茶定制,专为企业、个体工商户定制私版白茶,量身打造专属盈利项目方案。三层,梅相靖大师白茶定制,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梅相靖大师全程监制,专为董事长级别的个人打造高端创意私藏茶。

“我们的定制包括茶叶定制、礼品定制、藏茶定制。可由客户菜单式自由选择原料、定制模具、专版包装,量身打造专属白茶产品。数百款成品设计案例、几十款茶饼模具可供选择,满足个性化需求,非常受大众欢迎。甚至有营销配套以及私人茶园、私人茶窖、茶文化、茶旅游等全新升级特色服务。”据庄长强介绍,自从推出了定制模式,“六妙白茶”的大半销售额均来自定制订单,可以说定制模式撑起了六妙的半壁江山。

打造智慧茶窖,创新窖藏服务

《闽茶曲》有云“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福鼎白茶极富收藏价值,“一年茶、三年藏、七年宝”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藏茶对窖藏环境要求极其严格。《茶解》记载“茶喜蒻叶而畏香药;喜清凉而恶蒸郁,喜清独而忌香臭;茶性淫易于染着,区论腥秽有气之物,不得与之近,即名香亦不宜相襟”。

早在 2013 年,六妙白茶庄园就建有 1 万多平方米的原产地窖藏白茶窖。“六妙庄园窖藏是国内首创,我们借鉴法国波尔多庄园酒窖概念而演变来的自然干仓理念,结合白茶仓储的要求与特点,构建了专业化的茶窖来储存茶叶。”庄长强介绍,茶窖一年四季温湿度基本恒定,温度在 22℃至 23℃,阴雨天气候潮湿,室内还会开抽湿器保持室内干燥,以保证茶叶储藏的最佳环境指标。

随着党的十九大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工作的推进,“数字农业”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已然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庄长强认识到,茶业作为我国的传统农产业,想要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其产品开发和营销模式也必须适应新常态,要充分利用“数字信息”的新思路,促进产业间的连接与融合。

经过精心酝酿与长期筹划,公司于 2018 年 12 月落成了中国首家数字化智慧白茶窖——中国白茶窖。中国白茶窖严格按照白茶仓储标准精心设计,采用智能专业化的生态仓储管理系统,严守科学窖藏标准——避光、恒温恒湿、通风干燥、高度洁净无异味,实行二十四小时云平台监控,为白茶的自然陈化保驾护航。智慧白茶窖平台以中国白茶窖为引擎重构产业链,针对福鼎白茶产业链供应侧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以白茶的供应侧服务为核心,以高流通、保增值、扩外援的目标,建立起承品控、转合流通与消费环节的智慧茶窖体系,为白茶的新零售交易提供营销渠道和金融工具的技术支持,以实现智慧茶窖的白茶产业管理升级。

“中国白茶窖遵循真正原产地窖藏的平台经营理念,构建’新茶预订+云仓储+茶金融+商城交易’组合窖藏服务,创造了白茶交易的新方式,给茶友带来了全新的藏茶体验。茶窖采用‘一饼·一号·一茶·一票,一箱·一缸·一仓·一窖’的模式,依靠科学化管理数据支撑,保证了存茶户主的信息安全。”据庄长强介绍,目前已经有很多茶友在中国白茶窖开启了藏茶之旅,中国白茶窖作为标准化白茶窖藏示范基地,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茶友、茶商前来调研考察。

勇担社会责任,推进产业发展

庄长强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励志正能量,在致力企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同时,始终肩负着社会责任,担任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白茶工作组组员、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福鼎市茶业协会监事长。他以立足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推进福鼎白茶产业发展为己任,听从福鼎市委、市政府对茶行业的规划领导,积极参与到茶企、茶商、茶农的系列培训指导工作中去,多次组织茶行业制茶、生产、管理等高峰论坛,参与制定了《紧压白茶》国家标准、《白茶仓储规范》团体标准、《福建省茶庄园建设》标准,为推进福鼎白茶产业标准化建设,助力福鼎白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福鼎白茶的传承是时代赋予六妙人的责任,品质是六妙永远追求的目标,“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在庄长强的带领下,六妙始终秉承“传承、品质、责任”的信念,把握时机改革创新,稳建经营开拓进取,转变传统营销模式,创建了“建一个企业、兴一方产业、富一片百姓”三位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助力福鼎白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来源:华茶号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今春,白茶价格,“涨”声依旧?


福鼎白茶


       明天(3月23日),福鼎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开茶节。

       白茶,这一火热多年且拥趸甚众的新晋“茗星”,又将吸引全国各地的茶商、茶客纷至沓来。

       且不说全国,就福建市场而言,迅猛崛起的白茶,强势碾压了曾风靡一时的金骏眉、铁观音,与总是成为“话题王”的武夷岩茶平分秋色。

       那么,今春福鼎头采的茶青价格及其春茶价格将会有怎么样的表现呢?

       让我们先来回顾下去年的行情。


茶青:连年看涨


       较之“天价茶”频现的武夷岩茶来说,白茶热的“升温”似乎相对稳健,是循序渐进的。然而,如果将其放在十年时间长度中去考察,就会深刻感觉到它的“温度”。

       去年春茶开采时,在有着“中国白茶第一镇”之称的福鼎点头镇,茶青交易市场每天都被挤了个水泄不通,而且操着天南地北口音的外来客远比当地人来得多。这个位于闽浙边界的小镇,仅仅凭借茶青原料就吸引了许多省内外茶商、收茶客涌入。尤其是头采时,凌晨三四点左右,天还没亮,茶农们就成群结队,戴着头灯,背着茶篓,踏着湿重的晨雾就上山采茶了。


       

      以白毫银针为例,制作须全采用芽头,由于原料十分细嫩,就算技艺娴熟,一早忙碌下来,也不过1~2斤。到下午3点左右,点头镇茶青交易市场就像烧开的水,渐渐喧沸起来。来自各产茶乡镇的茶农,只要把茶青一摆出来,就有人来立即买走,根本不愁卖,有时还会被抢购一空。即便是到了茶季尾声,茶青仍然有人收购。我们在走访茶园时,就曾试着采了一斤多一芽一二叶标准的白牡丹茶青,放到交易市场上,也被人以50元/斤的价格收走。白茶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2018年春茶季,白毫银针茶青收购价普遍在120~150元/斤,最高时达180元/斤甚至200元/斤,较之去年,涨幅达60%。水涨船高,白牡丹茶青涨幅则达80%,寿眉、贡眉更是超过100%。回到十年前的2008年,白毫银针茶青的收购价不过每斤十多元。2012年,价格涨到30多元/斤。从2013年开始,茶青价格连年都是“涨”声一片。


         十年里,仅茶青价格就翻了十多倍!

       白茶市场行情见好,茶农的腰包一年比一年鼓了。一季下来,光靠卖茶青就有一笔不错的收入,很多农户,老老少少都加入了采茶大军。来福鼎受到的一位安溪籍茶商感到似曾相识,他情不自禁地说:“这样的情形,跟十多年前的安溪像极了!”而且,据当地一家知名茶企负责人反映,去年茶青价格的顺势上扬,甚至还发生了多起茶青遭窃事件。


     

      “正在萎凋的十几斤茶都被顺走了!这在以往是从未有过的。按成品茶(白毫银针)单价以3000元/斤计算,估计要损失4万多(元)!”说起自家损失的茶青,该负责人深感惋惜。这也不禁让人联想到疯狂多时的武夷岩茶“牛肉”,茶季到来时,为了防盗,牛栏坑茶园主雇人日夜把守。茶被誉为“绿色黄金”(英国知名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名副其实!



大蛋糕:欲分一杯羹


      茶青尚且如此,那成品茶更是直线上涨。早在今年新年伊始,福鼎多家品牌茶企就相继发布涨价信息,提价幅度在20~30%左右,部分高端老白茶高达50%以上。譬如,品品香一款白牡丹(一份160克),去年价格为498元/份,今年新茶却涨到了698元/份,涨幅约40%。


       

       白茶价格连续多年的普涨,且增长势头强劲,让产区内外以及行业内外都把目光瞄准了白茶这块“大蛋糕”。首先是品品香、天湖、裕荣香、六妙、大沁等福鼎品牌茶企依托本土资源优势及自身多年来树立起来的品牌知名度继续发力,立足福鼎,深耕拓展全国市场,从而快速成长壮大起来。其次是中茶、八马、华祥苑、祥源等知名品牌茶企,也紧追消费潮流,把触角伸向了白茶,开发了系列热销茶品或创立子品牌,欲从中分得一杯羹。


       天湖茶业绿雪芽白茶庄园


      而福鼎当地一些原从事原料生产加工的企业,随着品牌意识渐强,或以产地,或以“传承人”(大师),或以工艺创新,也着手开始打造自己的特色产品,如“金花白茶”。 当然了,还有更多来自产区以外的茶商也纷至沓来来,到福鼎扎根,或建厂设店,或与当地茶农合作,或深入各产区收购茶青,以确保原料纯正,并随时掌握市场行情,从而涌现出不少新品牌。据统计,截至目前(2018年7月),福鼎全市活的福鼎白茶证明商标授权的企业有224家,预计今年还将新增200多家制茶厂。


      2018年春茶季期间,福鼎白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梅相靖同尼格买提(小尼)、李思思等央视著名主持人开展互动


      我们还注意到,这些茶商中有部分是做文创的,他们将文创概念有机地融入白茶,催生跨界衍生品,以此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譬如,近几年来人气很高的“柑普茶”,同白茶的“合体”便是“柑白茶”,一经推出,就深受消费者们的青睐。


       

       另外,福鼎当地的厨师还巧妙地将白茶与美食结合起来,以白茶入馔,打造了一席活色生香、美味养生的“白茶宴”,让人眼福口福皆饱。

       值得一提的是,因白茶有多种突出的保健功效,白茶饮料、速溶茶粉、化妆品、食品、保健品等具高科技含量的深加工产品,也在市面上纷涌,大大丰富了白茶的产品种类。


茶与美食的完美结合——白茶宴

(制作者:行政主厨刘元建)



涟漪效应:一片“天下白”


       无疑,白茶热是会带来“涟漪效应”的,一圈一圈从“源头”福鼎扩大到省内其它茶区乃至其它产茶省。福鼎白茶市场行情的持续走高,先是拉动了同属白茶传统主产区的政和县、建阳区、松溪县等地茶青、成品茶的整体价格。以政和为例,不同采摘期、不同等级的茶青收购价基本与福鼎持平。可以说,福鼎就是其它产区白茶市场行情的“晴雨表”。


      

       与此同时,福鼎附近的福安、寿宁、柘荣、霞浦等闽东茶区及周边的浙江泰顺、苍南等地,对茶类结构也进行了调整,除了原有的红、绿茶外,白茶的占比正日趋提高,而且品质风格各有千秋。譬如,寿宁县力推高山白茶,以金观音、金牡丹、瑞香、白芽奇兰等适制乌龙茶的茶树品种制作“花香牡丹”,开发了“老白仙”、“天香月芽”等新茶品。与福鼎接壤的柘荣县,由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与福鼎都十分相似,近年来大力发展白茶产业,打造了有着浓郁道家文化色彩的“道家炭焙老白茶”。另外,负有盛名的岩茶产区武夷山、普洱茶产区云南则从茶树品种上“借题发挥”,如以乌龙茶品种水仙制作的“水仙白”,以云南大叶种景谷大白茶制作的“月光白”等等。


(左)水仙白  (右)月光白                                                                                   


       然而,受“大蛋糕”的诱惑,加之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6号等国家级茶树良种的推广,贵州、广西等茶区亦有生产白茶,除了迎合消费潮流外,还有些无良茶商趁热浑水摸鱼,鱼目混珠,以假乱真,蒙骗消费者。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建”。鉴于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将福鼎、政和、松溪、建阳及省内其它产区的白茶进行统一规划、整合,携手抱团,打造“福建白茶”这一公共品牌。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白茶生产经营市场秩序,推动白茶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充分提升福建白茶的国际影响力。

想给人家讲茶文化简史,这一篇文章足够

  如今的社会,学生学习紧张,上班族工作压力巨大,节奏快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若像古代隐士一样归隐山林,躲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时日,对于多数人都是无法实现的。

  那么,在如此紧张忙碌的生活中,让我们心灵澄净清澈成本最低的方法,也许就是喝茶。

  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在《茶谱》里说:“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

  世界上最早的茶树起源于中国,饮茶的历史也是源于中国。最早的说法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荼以解之。“这种说法当然可以归于半神半人的故事集里,但是,茶叶的发现,大概也是这么个意思。茶不同于酒,不是因机缘巧合被发明出来的食物,是大自然本就存在的植物,在公元前2700多年的人文初始时期,神农氏或某位踏遍青山的有心人,在冒险尝试植物各种功效的过程中,发现了茶的功用。

  茶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当代5个时期。

  汉魏六朝——中华茶文化的酝酿

  茶以饮用传扬,茶文化围绕饮茶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两晋南北朝,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

  同一时期,饮茶之风在文人中盛行,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孙楚的《出歌》、左思的《娇女诗》、王微的《杂诗》是早期的涉茶诗。晋宋时期的《搜神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有关于茶的故事。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因此汉魏六朝是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唐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唐代以前,茶主要是以药用为主。茶内含有咖啡碱,可以振奋精神、抗拒疲劳、提神醒脑的作用。神医华佗的《食论》就说:“苦荼久食,益意思。“

  成书于三国时期的《广雅》里说:“湖北、四川一带,把茶树的鲜叶采下来制成茶饼,叶子老的,要加用米糊才能做成饼。调煮饮用的时候,先把饼茶烘烤呈红色,然后捣成细末放在瓷器里,浇上沸水,盖好,并用葱、姜、橘子等掺和调味一起吃下去。“

  可见,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茶的使用,主要是吃茶,而不是饮用茶汤,茶叶大多被磨碎后烹煮后食用。

  据《晋中兴书》记载,时任吴兴太守陆纳是一个节俭之人,从不花费心思准备宴席招待宾客,哪怕是谢安来访,所设也仅是茶果而已。在陆纳看来,以茶果自奉和待客是高洁朴素、不迎合骄奢习气的生活方式,是他的品质所在。

  茶圣陆羽在《茶经》说,茶之为饮,宜精行俭德之人。

  隋唐开始,随着茶叶栽种技术和制茶工艺的发展,茶叶的品饮渐渐成为一种风尚。这其中,不得不说,就是刚刚提到的“茶圣“陆羽。

  陆羽本是孤儿,三岁被遗弃,后被被竟陵龙盖寺的住持智积禅师发现抱回寺里抚养。

  智积禅师对茶情有独钟,喜欢喝茶。陆羽的幼年就是在充满茶香的环境中熏陶过来的。

  陆羽是智积禅师抚养长大的,自然跟着爱好喝茶的他学习煮茶。智积把自己对茶的品鉴知识都传给了陆羽,也在陆羽的心中留下了茶的种子。

  陆羽在安史之乱后从江北的故乡竟陵来到江南,奔波于各个产茶区,比如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这些地方,亲自试茶、品鉴泉水,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茶经》这部茶学经典。

  陆羽以《茶经》一书,将饮茶这件形而下的生活日常上升到极致讲究、极其雅致、极度专业的程度,连茶具都要二十四种器具构成一套的。

  自此以后,饮茶开始逐步脱离了单纯解渴的状态,渐而成为上流社会的风雅之物。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想学事春茶。”由于茶事的兴盛,不仅文人雅士热衷此道,唐代的许多帝王都嗜好茶事。唐玄宗以多才多艺著称,不但喜欢饮茶,还喜欢与妃子斗茶。

  而唐代宗朝始创贡茶院,且由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就是首任监制贡茶者。

  唐朝大书法家在湖州刺史的时间虽仅有三年,但在陆羽的影响之下,也成为茶文化的爱好者,对文人雅士的风雅事业十分感兴趣,不仅助陆羽建造了三癸亭,还与诸位爱茶文士组织茶宴,对赋茶诗,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就是颜真卿与同僚、诗僧皎然的联唱:

  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崿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陆士修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确立的时代,饮茶的大普及,茶文学的大繁荣,茶学专著的问世,且不同喜爱饮茶的文士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圈,唐代的茶道已渐而形成,有了许多约定俗成:

  萌生精品意识:由于茶事发达,唐朝人逐渐萌生了名茶意识,阳羡茶、蒙顶茶就是当时名品,有“蒙顶山上茶,扬子江中水”的说法。而且陆羽在《茶经》中亦有“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的说法。

  革新用茶工具:《茶经》将制茶工具系列化,如蒸青饼茶的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均有配套工具;二来结束了茶具与食具混用的时代,《茶经》载茶具29种,并使得煮茶、饮茶器具专门化。

  精选饮用茶叶:唐代以前人们饮用茶叶,大都是迟摘的大叶,未经加工而直接投放于釜中煮汁而饮。唐、宋根据前人经验,称“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就是用较为粗老的晚摘的茶叶煮汁而饮,仅仅是解渴式的粗饮。而到了唐代,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制作方法,将茶叶蒸捣加工成饼状。

  讲究饮茶方法:唐人烹茶流行于陆羽《茶经》记述的“煎茶法”,是投茶于釜,煮而饮之。程序是炙茶、碾茶、筛茶、煮水、投茶、分茶、饮茶。

  注重品茗环境:唐人追求的是清幽高雅的品茗环境,而且不仅限于自然环境,还包括饮茶的人和所做的事。诗僧皎然更以为品茶伴以花香琴韵才是幽静,若再有几位高人逸士以茶相会,赏醉人之花、赋儒雅之诗、听高山流水、品高洁之茶,才是茶道之和谐整体。

  强调饮茶之美:唐代的制茶、煮茶、饮茶并非一般技术,富含艺术性、文化性,所以只有综合水平的提高才能得到真味真趣真美。饮茶追求茶叶的色、香、味、形的美,追求水的清、轻、甘、冽、活,追求器具之美,须用活火煎水,注重饮茶环境和品饮方式。唐代饮茶显然已经上升至生活美学的层面了。

  饮茶有所仪轨:陆羽《茶经》对饮茶程序作了总结,一则茶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汤鲜爽浓强,较次的是煮五碗。如坐客为五人,就煮三碗分饮;坐客有七人时,则以五碗匀分。行茶是传碗递盏,分而饮之,以茶会友,创造一个和谐、宁静的气氛。后来,也为日本茶道所借鉴。

  茶人道德标准:《茶经》说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朝末年刘贞亮更进一步提出茶有“十德”。这些坚持道德的饮茶原则,令饮茶这样的日常俗事上升到精神领域。当中国茶传入日本后,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出其“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

  生活之美就是如此,就是把自然朴素的生活艺术化、人情化、理想化。美不完全在于外物固有,也不完全在于人心想象,而是人心将真诚和情感寄托于物上,拥有超越功利的兴致和情趣。

  宋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到了宋代,饮茶风气更盛,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时任宰相王安石的《议茶法》说:“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炽盛的宋代茶风,促进了茶馆的兴起,两宋京都以至于外郡、市、镇都茶楼林立,当时称为茶坊、茶肆、茶房、茶屋等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展现了东京开封城茶坊酒肆林立的景象。

  孟元的《东京梦华录》,更是记载开封茶坊炽盛的情形。如开封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吃茶于彼,而且,茶坊内,随季节变化,摆设时令鲜花,悬挂名人图画,布置的精致雅洁,创造和谐雅静的环境;茶坊之外,还有提壶叫卖的人。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一是民间的普及化、简易化,一是宫廷的奢侈化、精致化。而夹在民间与宫廷中间的文人,则是崇尚风雅和自然。唐代时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到了宋代,则是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且与自然相为契合。因而,有宋一代,虽以龙凤团饼的贡茶闻名于世,但引领茶文化精神潮流的,却是文化人。

  宋代才女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每次吃完饭后,就回书房坐下,泡上茶,比谁的记忆力好。一人随便拿出一本史书,说出一件史事,另一人说出再某书某卷某页某行,然后打开书验证,说对了的人便先喝茶,有时候一旦说对了,两人会乐得哈哈大笑,以至于把手中的茶杯都打翻了,也就是纳兰性德《浣溪沙》中说的“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故事。

  如果唐朝的茶文化是以精致为特色,宋代茶文化则以雅致为特点。而宋代的饮茶法与唐代也大有不同,当时流行于社会的饮茶法是点茶法,现在日本的末茶道便是脱胎于此。

  宋代皇帝宋徽宗便精通斗茶,宋徽宗赵佶做皇帝昏庸无道,但却是一流的艺术家,工书画,通百艺,在书法、绘画、音乐、诗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亦颇为精通茶艺,而且研究茶学,写了《大观茶论》一书。御笔写茶书,古今仅此一例。

  宋代文人的饮茶趣味已不满足于独乐乐,更是风靡了“斗茶”的文人雅事。

  斗茶,始于福建建安一带,到了宋朝,建安北苑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茶区。斗茶是重在观赏的综合性技艺,包括鉴茶辨质、细碾精罗、候汤备盏、调和茶膏、点茶击拂等环节,每个步骤都须精究熟谙,最关键的步骤在于点茶和击拂,最精彩的部分则是汤花的显现。

  衡量斗茶胜负的标准,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色泽鲜白、茶面细碎均匀为佳;二是看茶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以汤茶保持时间较长、紧贴盏沿不退散为佳,而汤花退散较快、先出现水痕的为负。

  斗茶时,操作者要眼到、手到、心到,需要小心谨慎、一丝不苟,又要运作自如,风致潇洒。观赏者屏气凝神,视点茶者起落倾旋,观赏茶汤变幻,既然兴致热烈,扣人心弦,一时间妙趣横生,雅韵悠远。斗茶时,白色的汤花与黑色的建盏交相辉映,芬芳茶香与优雅茶艺不仅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明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废团改散,团饼的煎煮之法改为散茶冲泡之法,更崇尚的是自然之美,以天然者自胜,将茶与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元末明初画家赵原有《陆羽烹茶荼》,就体现了文人自然的趣味,画中陆羽与远山近水、古树茅屋汇成一幅完整和谐的整体。以天地为茶室,天高地阔,天清地远,青山朦胧,古木挺拔,近山巍峨,山水清幽,重山复水。近处广水,有茅草屋临水而筑,四面草木繁盛,曲径通幽处一条小道延伸出画面,仿佛此处隐秘于山林间。阁内一人,扶膝踞坐于榻上,是为陆羽,一童子拥炉烹茶跽于一侧,给人以宇宙无限之感,又给人带来无限的野趣。

  茶与人、与地、与水、与山、与天和谐融为一体。

  而真开千古茗饮之风的正是朱权,他大胆改革传统的品饮方法和茶具,形成了一套简单新颖的烹饮法。

  《茶谱》中,与朱权一道品茗的,皆是“鸾俦鹤侣,骚人墨客”的高雅人士,“或会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牖”,与诸位“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就在这样超凡脱俗的氛围中,与诸位同道中人开始愉悦、闲适、舒适、清静地品饮。

  当代——中华茶文化第四个高峰的开始

  进入现代,传统的茶诗、茶词的创作仍在继续,郭沫若、赵朴初、聂绀弩、启功等均有佳作传世。茶事散文极其繁荣,20世纪的文学家大都撰有茶文,其数量是以往历代总和的数倍乃至数十倍。鲁迅、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苏雪林、秦牧、邵燕祥、汪曾祺、邓友梅、李国文、贾平凹均有优秀茶文,个人出版茶事散文专集的,有林清玄《莲花香片》、王旭烽《瑞草之国》、王琼《白云流霞》等。茶事小说更是异军突起,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荣获中国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

  艺术方面,有吴昌硕、齐白石、丰子恺、刘旦宅、范曾、林晓丹、李茂荣的茶事绘画,赵朴初、启功的茶事书法。老舍的《茶馆》常演不衰,茶歌、茶舞、茶乐是许多文艺晚会的保留节目。《请茶歌》、《采茶舞曲》、《挑担茶叶上北京》、《请喝一杯酥油茶》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自20世纪80年代起,沉寂了两百多年的中华茶道开始复兴。首先从台湾,继之是大陆和港澳。茶艺、茶道、茶文化团体和组织纷纷成立,有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台湾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华茶人联谊会、澳门中华茶道会、香港茶艺中心等,他们为普及中华茶艺,弘扬中华茶道,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两岸四地的茶道交流活动频繁,全国和地方性的茶艺赛、茶席设计赛也经常举办。理论研究异常活跃,近20年出版的有关茶艺、茶道、茶文化著作的数量,超过中国历史上茶书数量的总和。并且,现代中华茶艺已走出国门,不仅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还远传欧美。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茶文化全面复兴,茶馆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现代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遍布都市城镇的大街小巷。目前中国每一座大中城市都有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等)数十到数百家,此外,许多宾馆、饭店、酒楼也附设茶室。中国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各种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5万多家,北京、上海各有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等)一千多家。在许多大中城市,茶馆的数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正是鉴于现代茶馆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将茶艺师列入国家职业大典,茶艺师这一新兴职业走上中国社会舞台。2001年,又颁布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规范了茶馆服务行业。茶艺馆成为当代茶产业发展中亮丽的风景。

  茶具——承载茶文化的器皿

  唐宋流行煎茶、点茶,茶具亦是十分繁复,明清的茶具一改唐宋的崇金贵银,转为崇尚陶瓷,颇有返璞归真的气象,其中,又以景瓷、宜陶最为流行。

  “景瓷”即是江西景德镇瓷,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被誉为“天下瓷都”,工艺考究、制作精巧,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瓷光泽柔和,温润如玉,如若不信,可以拿一只骨瓷杯或碗,放在灯光下,瓷的细腻与通透定会让你赞叹不已;釉面光滑,晶莹剔透,普通的瓷器根本不可与之相媲美;若将一只景瓷杯平放在手上,用拇指和中指轻轻一弹,就会听到“咚”的一声脆响,有如乐器奏出的优美罄声,扣人心弦;景德镇瓷因其质薄而变得轻巧与尊贵,小巧玲珑,胎质细腻,清新典雅,画意生动。

  “宜陶”即是江苏宜兴所产紫砂陶壶,明清开始,世间茶具称为首。《阳羡名壶录》里说,名手作壶,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供春。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6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

  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是造型美观,另一方面泡茶时有许多优点。紫砂壶气孔微细,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紫砂壶能吸收茶汁,壶内壁不刷,沏茶而绝无异味。紫砂壶经久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紫砂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黯然之光,入可见鉴。”

  明代文人所推崇的是天、地、人融为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讲:“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无论是讲学问或是有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我想日本茶道所崇尚的,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吧。

  时至明朝中后期,茶文化不仅为文人所持,更是深入到大众之中,深入到千家万户之中,与千万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种深入,具体表现在茶馆的兴盛、工夫茶的兴起以及茶俗的广泛运用。

  清代茶文化虽以深入民间为特色的,但并非不讲茶艺、不讲品味、不讲技巧,盛于福建汀州、漳州、泉州及广东潮汕地区的工夫茶,均于这一时期发展而来的。相传自元朝起潮州人就有喝工夫茶的习俗,自清代以来,盛行至今,工夫茶可谓是唐宋品茗的流风余韵。

  工夫茶茶具中最典型的“四件宝”:孟臣罐(小紫砂陶壶)、若深瓯(小薄瓷杯)、玉书碨(烧水陶壶)、潮汕烘炉(茶炉)。燃料用炭,也用的甘蔗渣或橄榄核。品饮工夫茶特别讲究技巧,工夫茶有所谓“十法”:即候火、虾须水(刚开未开的水)、烫杯、热壶、拣茶、装茶、高冲、低斟、盖沫(用壶盖把浮沫杂质抹去)、淋顶。

  工夫茶分福建、潮汕、台湾三个派系,福建喝铁观音比较多,潮汕喝大红袍、单枞茶比较多,台湾则喝冻顶乌龙比较多。但是从冲泡方法上来说,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中国人饮茶,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一是生理需要的“牛饮”,二是科学合理的“饮茶”,三是讲究艺术的“品茗”。艺术品茗讲究好茶、真水、活火、妙器、闲情,虽说要“有钱”、“有闲”才可,有钱才能购置必要的茶叶和茶具,有闲才能细啜慢饮进而追求心灵的真诚。

  然而,多少钱算是有钱,生活如何才算是有闲,就全凭自己裁定了吧。

  注:内容来源今日头条-蒲秋文化,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