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坐请坐请上坐苏东坡典故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中国茶之道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最早制茶饮茶的国度。自上古神农时代的【药饮】至唐代陆羽的【瀹饮】,再到明代的【泡饮】,茶文化涵盖了修身养性之道。时至今日人们又应通过何种途径来满足内心的精神渴求?中国传统茶道,承袭自唐宋茶人师祖的茶事风雅,在现代生活中以茶为媒介,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茶器



最让人真切感受到这样一席茶味道的,就是这些因茶而设的器具。说起来,无论是唐代陆羽创制的茶器二十八式,还是宋代审安老人的十二种茶器,抑或现代茶席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品茗杯这些茶器十余种的选择,不同的材质器形,以及它们之间彼此连接关系,都隐藏着神秘的符号,而经验老道的喝茶人是符号的破译者,从这只壶、那只杯的关系中,在心里慢慢勾画出将要喝到茶的性格和味道。


茶器的选择,是对泡茶人的反作用,泡茶人对器皿的取舍尺度,从要冲瀹的茶品、所用冲泡手法来考量,进一步还要感知季节、时辰这些因素对茶的影响,最终呈现出一席茶。


茶席



茶席是茶事进行的空间,也是泡茶人对茶事认识的综合表达。一个茶席的思考重点,是如何展现所要泡的茶。由此,茶席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不是独立于茶事之外的,而是由泡茶人结合当下和对茶性的理解而通过铺陈的细节来呈现的。四季的更迭、晨昏交替,气候的转变、泡茶空间所在,这些因素都是日常泡茶择茶要考虑到的因素,也是泡茶人积累的生活素养。


选择契合的茶品,由对茶性的认识出发,选择茶的泡法、再由此决定泡茶的茶器具,其他配合的器具围绕这个内容而配合,呈现出的茶席,自然带有鲜明的季节和地域性。当然不同的茶席也是可以观察其中蕴涵的季节因素的。春天的某日,天气微濛。选择碗泡台湾高山乌龙茶,高山茶的清冷韵致能够在这样的天气里更深长细腻的表现出来。


茶器除品杯以甜白釉的品杯来感受纡回的香气和细腻口感外,茶碗、杯托、花器多是暖色调的陶器,而蓝色席布上一枝北方早春的海棠更是微带清寒季节的鲜明意味。在暑气渐生的时候,夏天的茶席常以简淡的色彩和清简的茶器营造清凉的夏日空间,一簇小黄杨的茶花、石砚的茶盘、景德镇的白瓷杯,让人有清泉石上流的凉意。这一席泡的是凤凰单丛的黄栀香。黄栀香是单丛茶里高香鲜爽的一种,口感微苦而生津迅速,正是适合溽热天气来消暑的。


茶声


起炭从点燃一枝油薪竹开始,鹅毛扇扇动的风声里,油薪竹的火焰带着一缕白烟自下而上地升起,龙眼炭开始有爆裂声,让人心生期待,不过这个时候的扇子舞动反倒更加透着舒缓和沉稳。直到炭炉里噗地一声,火焰结结实实地围绕在逐渐泛白地炭块之间。壶里地水开始鸣叫,正是所谓“松风”的鸣响。注水温壶、投茶入壶、出汤入杯,淅沥水声和器皿碰撞的声响,如果静下心来,就会听到茶席上全然不同的情绪,隐约而细微,但是却让人清晰探寻到最无可隐匿的内心。


茶事



对喝茶这件事,古人说得直白,“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 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仔细思量,其中的深意并非单以形式上人数的多寡来断定喝茶雅俗之别,避免嘈杂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和疏淡才是喝茶的本意。


近年爱茶者人数日增,若不是把茶当做解渴的饮品或者攀比的名品,会渐渐觉察到喝茶的过程会带给我们的更多滋养。这样的滋养,隐于平淡生活中了然无痕地与茶的对话,由此养成对茶深切感知的思考习惯,又凭借不同的喝茶形式传递,无论是独啜还是约几个朋友茶聚,是常年如同抽丝剥茧般积累得来的喝茶理念在特定时空的集中展现。


每次茶会有不同形式的表达,茶品茶器的选定、茶席的铺陈,花木的选择、空间的安排,凡此种种细节,远超想象。茶品的选定,关乎对茶客人的体贴,除季节气候而外所要瀹泡的茶品前后逻辑也同样要考虑到对味觉体感的影响。茶会上容易被忽略的茶谱,如同古曲的工尺谱,其实是茶会的法度。让茶与器之间辉映出另一番神韵,使不同茶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长期养成的功夫。


茶会



茶会不同的茶席空间错落组合,移步易景的观念来自中国传统园林的风致。在一个空落的厅堂里,“无中生有”构建出传统的花木掩映、心手闲适的意境。这些形式的背后,由无数个细小的信念和绵密的行为在做支撑。爱茶人的行为理念总是如同细流在茶事中涓涓流过。


入口屏风前陶罐里粗大的枝条,并非是为了营造气氛而砍伐的树木,是前几天经过离家不远的路边时,看到园林工人正修剪花坛里的枯死的树木,理下长长短短的枝条是为了保证花木过冬保留必须的养分,一大捆用麻绳捆扎的不同种类的枝条被我欣然讨要过来,将要丢弃在路边的枝条在茶会上恰恰就是意态天然的点睛之笔。这大概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这样的器物在每次茶会里都会出现,都会唤起很多人内心的柔情,也都会成为提亮茶事的一笔。


一场茶会,对于泡茶人和喝茶人来说,是彼此的成就。交织而成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的飨宴,其实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在被视为弥漫着粗浮气息的时代,能够专心去成就一瞬的绚烂,是一种隽永的深意。茶会对客人来说,喝到一杯感怀于心的茶汤,他也许不会看到背后琐碎的过程,但正是这些不断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日常琐屑,让小小的茶汤能够幻化万千的心意。


茶会结束的时候,打包整理器具、家具收拾整理搬运——又回到最初的空落,似乎一切了无痕迹。朋友来告别,有了依依不舍的伤感,这也许是一场茶事另一个不在预料中的提醒,对每个当下珍惜就好。



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真的不那么重要。如果喝了某款茶感觉还不错,能接着喝下去就足够了。


喝了那么多茶,面对茶的类别,还是一知半解。


六大基本茶类


1、发酵篇


六大茶类的划分基础是在制作中,由茶叶发酵的不同程度决定的。发酵程度同时影响着茶的口感和功效,这就是为什么你要了解它的原因所在。



发酵程度越高的茶,茶性更温和,比如红茶、黑茶就适合胃不太好的人喝;相反,不发酵或是轻度发酵的茶,茶性微寒,适合降火去燥,但脾胃较弱的人应适量。



2、品类篇



3、冲泡篇

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茶性,顺应茶性泡出来的茶,才能最大发挥茶的口感、香气、汤色。六大茶的冲泡方式多种多样,只要记住绿茶和黄茶不要闷着,其它想怎么泡就怎么泡,没有特定的冲泡手法,别人告诉你的方式不见得适合你自己,只有你自己喜欢就好。


4、储存篇



5、功效篇


绿茶


六大茶类之首。

零发酵,茶多酚最多。

性微寒,微苦,回甘。

清热祛燥,提神醒脑。

不适合肠胃较弱的人群。


白茶


茶中珍品。

轻度发酵,茶性清凉。

滋味清淡、回甘。

富含茶多糖,适合降糖需求人群。


黄茶


中国独有茶类。

汤色杏黄清澈。

轻微发酵,口感清爽香醇。

富含茶多酚和咖啡因。

提神醒脑,消食化滞。


乌龙(青茶)


绿叶镶红边,绿茶+红茶之和。

又叫青茶,属半发酵茶。

降血脂、胆固醇,适合三高人群。

提神醒脑,不宜空腹饮用。


红茶


世界人民最爱。

茶性温润,无刺激。

口感甜醇。

调节脾胃功能,适宜肠胃不好的人群。


黑茶


红、浓、陈、醇。

后发酵茶类,微生物发酵。

香气独特,口感醇厚。

改善肠道环境,调节脂肪代谢。




中国茶道


唐代诗人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云:


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字画、建筑、天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糊口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乞降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茶道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

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①煎茶 ②斗茶 ③工夫茶


“茶圣”陆羽煎茶


斗茶图卷

赵孟頫: 斗茶图 (元代画家)


而喝饮茶历史发展到现在,人们对茶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改进,以使饮茶这一过程更加丰富细腻。现今中国功夫茶操作规程有以下十三程式,合称为功夫茶十三程式。


一、行茶注点,如人饮水,各有异趣

二、温壶:茶欲展香必先温壶,作为行茶前的暖身动作。热水可在壶内停留片刻,同时可进行赏茶。

三、赏茶:从观赏茶叶的外形,进而期待茶汤,是引导客人走入茶人预构情境的必要流程。

四、温盅:壶水可直接温盅,应专注于每一环节的注水倾汤,当做指尖运气的练习。

五、温杯:夏天温盅的水可利用以暖杯,冬天则可分别预热。待茶出汤前再将杯中之水倾出,有利聚香。

六、纳茶:球形或体积小的茶可直接经茶则入壶,膨松或条形茶则可借助茶匙,先往后松茶再推前。若茶则太小,可把茶则当滑溜梯,边转动茶仓边溜茶。唯茶则不应停靠在壶口,恐沾湿。

七、注汤:水应煮沸再依茶类需要而降温,烧水壶点注时可注意由低注点再直线拉高,待水满至壶约七八分时,再压低以断水,如书法的提笔与按笔,点注时指尖应自然运气。气压低闷时壶小不易展茶,可做淋壶追热的动作,先循壶外圈后往内圈淋,或右手从五点钟方向运水切入。

八、候场:壶是茶修行的道场,一如面对结跏趺坐的行者,应避免心浮气躁,干扰茶汤的气场。茶人在候汤的片刻可目视壶而作观想,心定神闲。

九、出汤:倾壶瞬间应如跳水员腾空一跃之势,可先放开壶盖,到一定角度在扣紧,然后九十度角垂直手腕,放松手臂,待茶汤几近倾出,再做个回壶的动作将剩余茶汤尽出,避免久浸苦涩。

十、分茶:斟茶时需注意茶盅角度,流口的中心点微微朝内,便于控制汤流。利用拇指与中指力量运转茶盅,使茶汤一如橄榄油的滑度落下。

十一、传杯:浅托能突出杯身线条,但不易将杯托起,可利用手的虎口靠着杯身角度将茶传送出去,并注意此刻杯身是否呈水平状,避免茶汤溅出。

十二、去渣:当茶汤高潮退去渐趋平淡时,应适时停下。观赏叶底是主人向茶做的最后致敬,一如送行者的姿态,庄严感怀。

十三、清壶:去渣后以热水涤荡壶体,并借水之旋力将茶末瞬间倾出。食指扣入鋬内,以中指与拇指运转壶身,唯壶嘴应微微朝上,避免碰撞。

饮茶十三式看起来过于繁琐,但对真正热爱饮茶之人而言,却不必可少。如苏东坡诗句所写:“从来佳茗似佳人。”可见饮茶个中之味,余味无穷。



中国茶道常用禅语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佛教对茶道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如名山名寺产名茶,佛教推动了茶叶的生产;寺庙施茶,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寺中以茶礼佛,以茶敬客,丰富了茶礼的表现形式;然而最重要的贡献当属把禅语、佛典、公案融入茶事活动,为中国茶道注入了灵魂。


一、无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


无成为禅语出于赵州和尚的无公案。从前有一个僧人问赵州和尚:门前那只狗是否有佛性? 发问的僧人心里想,佛经中写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狗自然有佛性,师父回答一定是有。可是赵州和尚回答却是无。


赵州和尚是有道高僧,他不会不懂众生皆有佛性。但是他为什么偏要说无呢?这是这段禅宗公案的关键。按理讲,既然众生皆有佛性,狗是众生之一,狗当然亦有佛性,可见赵州和尚所说的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


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


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后来慧能便成了禅宗六祖。


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


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这一禅语典出《维摩经.菩萨品第四》。据该经记载:有一天光严童子为寻求适于修行的清静场所,决心离开喧闹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时,正巧遇到维摩诘居士。


光严童子问他:你从哪里来?


我从道场来。


道场在哪里?


直心是道场。


听到维摩诘居士讲直心是道场,光严童子大悟。既然直心是道场,那么又何必要离开这喧闹的都市去四处寻找清静的修身之地呢?


“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纯一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维摩诘也称为维摩,是与佛祖同时代的著名居士,他妻妾众多,资财无数,一方面潇洒人生,游戏风尘,享受世间富贵,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萨,在佛教界被喻为火中生莲花。


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是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


这一禅语出自《五灯会元》卷四。赵州从谂禅师在其修行之初曾问师父泉普愿:


如何是道?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后来广为流传,成为千古名言。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按世俗常规去办事的主观能动之心彻底忘却,而保持一颗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这则公案的含义十分丰富,茶道和禅宗一样,通过提倡平常心是道来强调随性适意,安闲无为,应缘投物,随机应变。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禅,事事是道。我们提倡平常心是道,还体现了禅宗与茶道对解放人性的追求,以及直面声色世界,用心去拥抱大自然的现实态度。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句话典出《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个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 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 僧人满头雾水,莫明其妙,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指点。 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意思是长空万古永存,风月朝朝不同。隐指佛法与天地同存,不依达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着眼当前,而不管达摩来否。


五、横眠竖坐


典出《五灯会元》卷十一。蕴聪禅师嗣法于首山省念禅师,达到大悟后住襄州谷隐山传道说法。有一天一个僧人问他:什么是道? 蕴聪禅师回答:车子碾,马儿踏的就是道。 来僧又请教:什么是道中人? 禅师答:倒着睡,竖着坐的就是道中人。


这个典故与千利休的茶道即烧水点茶是同一境界。横眠竖坐是人的固有习性。求道即是随缘任运,破除我执与法执。达到人性的彻底解放,获得完全的自由,无拘无束地做到横着睡、竖着坐。道在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之中,获得了人性解放的人即是道中之人。



六、月印千江水


典出《五灯会元》卷十四。典故反映了悟道成佛的心路。


有个僧人问道隐禅师:什么是成佛之路? 禅师答:神妙地指示着人的灵机的,就是那碧波澄澈的秋水中映现着的月亮。 僧人又问:三家同时来邀请,不知去谁家才好? 道隐禅师回答:月印千江水,门门尽有僧。 禅宗精神和茶道义理一样,好比月印千江水,普照大千世界,谁悟了它,谁就能见性成佛。


七、不如抛却去寻春


典出《柳亭诗语》。宋代理学家朱熹写了首诗: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书册埋头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


陆象山听到后高兴地说:元晦(朱熹字元晦)到现在总算是觉悟了!


禅宗认为,对禅的追求,不应当把自己关在书斋或埋头在古籍中,而应当到大自然中去。中国茶道特别崇尚亲近自然,观照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因为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佛理智慧的显现。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八、青山不碍白云飞


典出《五灯会元》卷三。有个僧人问河南紫玉山的道通禅师:怎样才能够从三界中解脱出来? 道通禅师不回答而反问:你在里边已待多少时间了?

僧人又问:究竟如何解脱? 禅师说:青山不碍白云飞。


佛教把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超脱三界才能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磐的境界。道通禅师把青山比做囚禁思想、束缚人性的戒律,而人性如白云,只要白云想飞,青山是阻碍不了的。


九、日日是好日


典出《云门广录》卷中,《碧岩录》亦有载,其大意是有一次上堂时,妙总禅师说:云门文偃曾对弟子说‘十五号以前暂且不问,十五号后的日子怎样,请每人说一句。’ 没等众人回答,他自己就说‘日日是好日’。妙总禅师认为云门文偃把佛法和世间法都说完全了。



如下禅语也是茶人十分喜欢并经常引用的:


吃茶去。


看脚下。


柳绿花红。


独坐大雄峰。


春来草自青。


云在青山水在瓶。


永夜无风月独清。


摘茶更莫别思量。


天共白云晓,水和明月流。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中国茶道暗语】


一、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二、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


喝茶是长辈的,用食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


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四、强宾压主,响杯檫盘



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五、喝茶皱眉,表示弃嫌


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六、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很多地方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七、新客换茶



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八、暗下逐客令



主人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九、无茶色



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欲有“某人无茶色”。


十、茶三酒四秃桃二



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于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中国茶道的道家理念】


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二、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厨师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中国茶道是美的哲学


日本茶道是美的宗教,中国茶道可称之为美的哲学。归纳起来主要基于五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中国茶道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们不是佛学大师,而是大哲学家。如老子、孔子、庄子、以及《周易》的作者等等。


其二、中国茶道美学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如“和”、“道”、“气”、“神”、“气韵”、“意境”等等。


其三、中国茶道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念。


其四、中国茶道美学强调的不是从美学的一般表现形式上去欣赏和理解茶道美而是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出发,要求“涤除玄鉴”、“澄怀味象”从小茶壶中去探求宇宙的玄机,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悟人生百味。


其五、中国茶道美学不仅仅是茶事活动中追求美感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从哲学的高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看茶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茶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茶道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我国茶道审美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即乃虚静之美也。


追溯历史,早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对于虚静之说,就曾经有过种种论述,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也……虚静之说,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审美学说。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就大处来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至于就小处来说,即如我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这个虚静之美,其“虚”与“静”之间的辩证关系则亦不例外。这就是说,静乃始于虚也。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之真谛,即在于此。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规”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是因为,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亦即佛门文化的性质。故尔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在茶道审美的过程中,其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需要表达佛门的教义并教规。这就正如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茶意即禅意也,因此舍掉禅之外,就没有茶意;不知道禅味的话,也就不知道茶味。这证明,日本茶道就其本质来说,它只不过是一种禅道模式。他们奉行的茶道美学,则是禅味至上主义的禅道美学,始终至虔至诚地追求充满禅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很难体悟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试想,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教义、教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如此境况,怎能有感悟茶道的虚静之美可言呢。当然,日本茶道的宗教信仰,本是无可厚非的。这里作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茶道审美文化的比较,旨在说明因两国国情的不同,因而彼此在茶道审美文化方面亦殊有差异。正视这一点,则更有利于彼此之间开展茶道文化交流,便于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关于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并非空泛,仔细品味,有助于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其实虚静之说并不玄奥,只需明白一点,即静乃始于虚也,在内心世界的空间里,在受到外物之苦时,在品茗审美之前,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尽量排解开去,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这一切,不正是属于虚静之美的境界么﹖


由此可知,历代诗人兼茶人在从事咏茶的创作生活中,在茶道审美的感悟并吟咏中,自然皆离不开亦虚亦静的精神氛围与精神境界。尤其当心灵世界的静氛形成之时,则更给茶道审美感悟并咏茶创作营造了最佳契机。禅有禅悟,茶有茶思。就茶道审美与咏茶创作来说,茶悟出茶思,茶悟出茶情,茶悟出的是不失茶氛的灵气,茶悟出的是不失茶韵的美感,这一切皆跟所谓禅悟迥乎其异。需知,由茶悟而升华,即堪达于无穷美妙的艺术境界,甚至达于像卢仝在《七碗茶诗》中所讴歌的那般如梦如幻,如恍如惚,如通仙灵,如御清风的诗性境界。这正是中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包括虚静之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或问,这虚静之“静”,是不是意味着自始至终需“静”得鸦雀无声,需“静”得肃穆庄严,如日本茶道那般地枯寂呢﹖当然不是这样。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实质上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至于外界环境的宁静,兼顾即可。只要自我心灵不失虚静,则茗叙也罢、说笑也罢、听曲也罢、赏戏也罢,在啜茗中兴之所至,或则朗吟,或则放歌,或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皆无不可。无怪蜀都一带茶馆,历来盛行摆龙门阵,那就叫做静中有闹,闹中有静,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这可以说是虚静之美的一种动态样式,动态风貌罢。


文/网络综合

古画中的夏至,游山玩水,躺平喝茶

今天夏至,骄阳似火,蝉声四起,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开始了。

我们的度夏三件宝:空调、wifi、冰西瓜。

古人的大概是煮茶、躺平、摇蒲扇,实际上大热天喝热茶是件很爽的事情,不信你可以试试。

王安石有诗云:“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只要以平常心对待,四时皆有其美,古人更是如此。

倪瓒《凉亭消夏图》

在炎热的夏天,调停笔墨,铺陈丹青,写就一幅消夏图,在书画之中寄托自己的林泉之心,使心随物游,如沐清风,也是一种不错的消夏方式。

古人夏天都怎么玩呢?

游山

对古人来说,不管是出门见人还是招待访客,都必须做到衣冠符合礼仪,这可为夏日生活增加了不少负担。

王羲之就曾写信给朋友:“今日甚热,足下各匆匆,吾至乏惙力不具。”表示烈日之下就不互相干扰了。

这种夏日不见客的现象还体现在了龚贤的《浓荫消夏图》中:山林葱郁,却不见一人,唯有一紧闭房门的小屋。这留给观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这间小屋的主人在家吗?他们在家如何消暑呢?

清 · 王翚 《桐荫消夏图》

△王翚传世品中最为精彩的力作之一。画中的山石主要以墨笔画成。点画离披,郁茂沉古,笔法松秀,墨色滋润,乾净明洁。

画面的远山,布置得非常贴妥自然,设色亦极其见功力。他把青绿重色设得浑厚而典雅,是王翚山水中的一幅成功之作。

明 · 仇英《竹梧消夏图》

△画中远山连绵,近处山势逶迤,亭台池塘,一片青绿。疏竹之间,两位穿宽袖长袍的古人相对而坐,气定神闲、举止洒脱,颇有杜诗“竹深留客住,荷净纳凉时”的意境。

此画紧紧围绕“消夏”这一主题展开,构图沉稳、景物清晰,色泽明丽,技法精巧。山形线条勾勒方折与圆劲并用,和谐统一,实为明中期古典艺术风格的佳作。

明 · 石涛《江村消夏图》

△画面前部有杂树数株,间出以山石,一隐士高人坐卧其上,仰眺瞻望,似为作者本人高怀之写照。山后又有渔村茅屋数间,淡墨勾勒,隐约山水之间。这一切正如作品上的石涛题诗:“水郭江村首夏凉,绿荫深处旧茅堂,新茶嫩笋消闲日,更爱荼靡落雪香。”

玩水

古时南方人最亲水。宋朝从建国以来,受北方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威胁,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条记载,时临安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

宋 · 季友直《荷塘纳凉图》

△古人纳凉往往还与优雅的赏荷结合在一起,“大暑赏荷”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正如宋代诗人苏东坡在《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宋 · 苏汉臣 《荷塘消夏图》

△该画作画风工丽,笔墨柔润,两位仕女凭栏相望,塘中荷叶田田,岸边烟树迷离,清幽静谧,景色宜人,表现出湖边柳岸幽居的情趣。

佚名《采莲消夏图》

△图中的主人公手持团扇,乘船游于荷花莲叶间,好不逍遥自在。设想在夏日傍晚,搭上游船,在暗香涌动中感受湖面清风,岂不是夏日中一大乐事?

清 · 金廷标《莲塘纳凉图》

△写唐杜甫五律《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之一的诗意。

原诗句有“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两联句,图中景物与诗意相结合。

此画笔墨工细,人物动态幽闲自在,衣褶用浓墨勾勒,略似折芦描法,起伏转折,回肠荡气,笔势流畅。其布景简洁,设色雅淡,山石似用小斧劈皴,锋棱多姿,墨色富有层次,别具一格。

躺平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唐·白居易《消暑》

古人没有空调,电扇,虽有类似于凉房、冰鉴、冰井等纳凉设备,避暑只能敞襟露怀,或小院纳凉亭台摇扇……这种心静自然凉的竟也很风雅。

元 · 刘贯道《消夏图》

△画的是一个种植着芭蕉、梧桐和竹子的庭园,其左边横置一榻,一人解衣露出胸、肩,赤足卧于榻上纳凉。

此画的线描确实承袭了两宋传统,运用得恰到好处,画面严谨工整。以铁线描、钉头鼠尾描以及兰叶描多种描法参合运用,转折之处停顿点提,细节处虚化过渡,将线条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元 · 刘贯道《梦蝶图卷》

△取“周庄梦蝶”的典故,描绘了炎夏里庄周和侍童都在树荫下入睡的场景。

图中庄周仰卧在榻上,神色轻松,嘴角似有微笑——或许在这个夏日美梦中,他早已变成蝴蝶穿越千里,探寻了大千世界。浮生若梦,漫长夏日也终究如奇幻梦境一场。

《槐荫消夏图》

△在盛夏的绿槐浓阴下,一高士袒胸跣足而卧,闭目养神,怡然自得,榻侧置雪景寒林图屏风,条案上罗列香炉、蜡台及书卷什物。

此画行笔飘逸柔美、气韵清新优雅,人物和背景勾勒细致,烘染细腻,体现了画家细致的观察力和深厚的绘画功底。

品茗

饮茶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中国人四季都与茶为伴。

“茶圣”陆羽《茶经》中阐述了饮茶的功用:“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佚名《草堂消夏图》

△林间草堂一间,二人相坐,交谈甚欢;屋四周翠竹劲挺,杂树丛生,山石奇特,或吟诗作赋,亦或是品茗对弈,于山水田园间的悠然自得,盛夏于此处清凉饮茶畅谈,不失为消暑圣地。

赵原《陆羽烹茶图》

△此画远山绵延起伏,近山巍峨,山水清幽,布局重山复水,水势承“之”字形环绕,营造出百转千回的气势。

近处广水,有茅草屋临水而筑,四面草木繁盛,曲径通幽处一条小道延伸出画面,仿佛此处隐秘于山林间。

阁内一人,扶膝踞坐于榻上,应为陆羽,一童子拥炉烹茶跽于一侧,可见茶圣陆羽在山水间烹茶闲居的悠然生活。

唐寅《琴士图》

△画作中,一琴士坐松林泉石间,轻抚琴弦,溪水淙淙,似与琴韵相和,四周摆设文玩鼎彝。山石双松之间,数位童仆正忙于烹茗煮茶,小几上与地上并且散列着书籍笔砚和鼎彝古玩,似乎是把风雅文人的书斋搬到了户外。

画中绘人物衣纹流畅而秩序井然,画山石的用笔则简率随意,和早期精谨工致的风格有所不同。清新淡雅的设色,更为这应该是描绘夏日一景的画面,平添一股清凉气息。岩头细瀑前,一高士拂琴茗饮,神思飘逸,似已融趣于水声琴音之中。

金廷标《品泉图》

△图绘月下林泉,一文士坐于靠溪的垂曲树干上啜茗,状至悠闲,一童蹲踞溪石汲水,一童竹炉燃炭,三人的汲水、备茶、啜茗动作,恰恰自然的构成了一幅汲水品茶的连环图画。

画上的烹茶道具有竹炉、茶壶、四层提篮、水罐、水勺、茗碗等等,斑竹茶炉四边皆绑提带,四层提篮内可容烹茶需要诸品,如茶叶、炭火等等。

本幅山水人物浅设色,笔墨精炼,人物清秀,圆短脸形的文人造型极富特色,衣袖襟襬皱折转折猷劲,皆与记载中的折芦描相近。

回顾古人如何度过夏天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方法中有不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并且充满了审美和生活趣味,值得今日同样处于酷暑中的我们借鉴。

来源:茶道CN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杨慎的茶人风范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续焚书》中说道:“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他认为,在明代的才子中,杨慎堪与唐代诗仙李白、宋代文豪苏东坡相提并论。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自幼天赋异禀,24岁时被钦点为状元,后两次遭受廷杖,37岁被从北京谪戍遥远的边陲云南永昌(今保山),直至71岁病逝。

在30余年的流放生涯中,杨慎逐渐成为一代文宗。他在诗词等方面的极高造诣,得到了明代以来众多文学大家的一致肯定。杨慎仅诗词作品就留下了二三千首。

从杨慎的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与茶有着不解的缘分。在云南,杨慎与云南大理名士李元阳成了挚友。李元阳除了用酒款待杨慎,还用感通茶招待他。杨慎在《游点苍山记》一文中,明确记载了他与李元阳等“瀹茗”(煮茶)与“酌酒”。

杨慎关于茶的诗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写茶论茶的,带有专业谈茶韵味。另一类是写平常茶饮。在他与茶有关的诗文中,杨慎很爱使用典故,如果没有一定的茶文化知识,是比较难懂的。

纵观杨慎众多的涉茶诗文,突出体现了一个“情”字。这个情包括了爱情、乡情、友情、闲情。

据记载,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杨慎在云南永昌寓所收到夫人黄娥从家乡四川新都寄来的一个包裹,内有一封信札、几件衣服和一包茶叶。黄娥在信中说,所寄衣服系她亲手缝制,茶叶是四川青城山茶,希望杨慎穿上她亲手缝制的新衣,喝着家乡的茶,以解相思之苦。

杨慎对四川老家新都附近青城山的茶有一种特别的爱。那里有个叫沙坪的地方,出产的茶叶被誉为茶中上品。他在《和章水部沙坪茶歌》中写道:

玉垒之关宝唐山,

丹危翠险不可攀。

上有沙坪寸金地,

瑞草之魁生其间。

芳芽春茁金鸦觜,

紫笋时抽锦豹斑。

相如凡将名最的,

谱之重见毛文锡。

洛下卢仝未得尝,

吴中陆羽何曾觅。

逸味盛夸张景阳,

白兔楼前锦里傍。

贮之玉碗蔷薇水,

拟以帝台甘露浆。

聚龙云,分麝月,

苏兰薪桂清芬发。

参隅迢递渺天涯,

玉食何由献金阙。

君作茶歌如作史,

不独品茶兼品士。

并跋云:“往年在馆阁,陆子渊谓余曰:沙坪茶信绝品矣,何以无称于古?余曰:毛文锡《茶谱》云,玉垒关宝唐山有茶树悬崖而生,笋长三寸五寸,始得一叶两叶。晋代张景阳《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此非沙坪茶之始乎!”

在诗中,他盛赞青城茶,且点出了“品茶兼品士”的茶道思想,诗中所涉茶典颇多,比如谈及前蜀大臣毛文锡、唐代茶仙卢仝、茶圣陆羽等,这说明他对历史上的茶人事迹十分了解。

在《月团茶歌》一诗中,他效仿唐宋饮团茶之法品茗,在诗前还特别写了跋,概括了唐宋团茶的特点,说道:“唐人制茶,碾末以酥滫为团,宋世尤精。元时其法遂绝。予效而为之,盖得其似,始悟唐人咏茶诗,所谓‘膏油首面’,所谓‘佳茗似佳人’,所谓‘绿云轻绾湘娥鬟’之句。饮啜之余,因作诗纪之并传好事。”

杨慎对茶的专精,从他对茶的考证中也可见一斑。在《郡国外夷考》中,他认为:“葭萌,《汉志》:‘葭萌’,蜀郡名。葭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他认为,很早以前,蜀人就已用茶名来做地名了。

对早已名闻天下的四川蒙顶山茶,杨慎专门撰写了《蒙茶辨》分析其由来,认为:“西汉时有僧从岭表来,以茶实植蒙山……名山之普慧大师,本岭表来,流寓蒙山。按碑,西汉僧理真,俗姓吴氏,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殁化石为像,其徒奉之,号甘露大师。水旱、疾疫,祷必应,宋淳熙十三年邑进士喻大中奏师功德及民,孝宗封甘露普慧妙济大师,遂有智矩院,岁四月二十四日,以隐化日,咸集寺献香。宋、元各有碑记,以茶利由此兴焉。夫吃茶西汉前其名未见,民未始利之也。”

在另外一首《好事近·煮茶进,和蔡松年韵》中,杨慎借用北宋金国文学家蔡松年词韵,饮茶颂诗,生动描绘了破解团茶、沸水烹煮以及饮茶感受的情形:

彩线利如刀,解破团圆明月。兰薪桂火筠炉,听松风翻雪。

唤取眠云跂石人,赛十洲三绝。焚香朗诵黄庭,把肺肝清彻。

这里所说的“眠云跂石人”与“黄庭”,是两个茶典故,前者借用了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的诗句“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后者说的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也是北宋写咏茶诗最多的诗人。

他在《初寒拥炉欣而成咏》中,更是抒发了效法唐宋文人“围炉烹茶”的闲情逸致。

闭户当严候,围炉似故人。

胡桃无赐炭,榾柮有穷薪。

儿免号寒喜,翁便永夜亲。

焰腾金菡萏,灰聚玉麒麟。

剪烛休论跋,传杯莫记巡。

煎茶浮蟹眼,煨芋皱虬鳞。

一点那容雪,千门预借春。

灞桥何事者,冻缩苦吟身。

在本诗中,杨慎使用了“蟹眼”等泡茶专业用语,足见其对饮茶的讲究。

饮茶对杨慎是心灵的慰藉。他在《临江仙·暮春十里》写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猿。尝茶独坐改文章,静读诗书记壮怀”;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去岁巢由小灵鹫,弄水添茶联五字”;在《滇海曲》中写道“雪浮粳稻压春酒,霞嚼槟郎呼早茶”;在《雨中招杨伯清》中写道“禁酒停歌罢笑,听雨焚香煮茶”;在《归田四咏为宪副卞苏溪赋》中写道“饷陇青梅煮酒,访邻绿笋烹茶”。

杨慎不仅自己喝茶,还与亲朋好友一起品茶,把好茶赠送友人。在《鹧鸪天·以茉莉沙坪茶遗少岷》一词中,他就记叙了送好友“沙坪茶”之事:“灌口沙坪摘小春,素馨茉莉荐香尘。要知贮月金波味,只有餐霞玉洞人。云叶嫩,乳花新,冰瓯雪碗却杯巡。清风两腋诗千首,舌有悬河笔有神。”诗中提到的“少岷”即当地名士曾屿(号少岷),与杨慎交好。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杨慎的咏茶诗文中,感受到他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了解明代文人雅士的饮茶状况。

(作者:任维东,系高级记者)

来源:光明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