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申时茶视频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中华茶艺盛典,第六届中华茶奥会茶艺大赛(个人赛)开始报名

  【第六届中华茶奥会个人茶艺大赛

  暨中华茶艺盛典】

  (湖南卫视茶频道“最美茶艺师”杭州分赛项)

  活动详情

  【茶奥会主旨】

  茶之兴盛,是社会昌达的折射,一头牵着千万做茶人,一头连着亿万饮茶人。以赛、品、  论、展等多种形式,展呈纷繁茶事,是构筑和谐生态社会结构的有效渠道;是推动茶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茶奥会立足关注茶之智造,关注品质生活,更关注全球一体,营造一个最扁平、最有效的六茶共舞氛围,让中国茶的魅力影响世界,是举办“中华茶奥会”之初心。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杭州的茶都已经有诸多表达。自2014 年首届中华茶奥会举办以来,吸引了来自 18 个国家的 4000 多名参赛者的参与,为 100 余茶企完成品牌培育与增值,网络同步传播关注量近 2000 万,贵州、福建、湖南等 15 个产茶区政府积极有偿竞办。中华茶奥会实现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有效传播与产业推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茶界特色精品茶事活动。

  打造“中华茶奧会”品牌,设立“5+X”(五大项,X项增加赛项)标准赛事。中华茶奥会定位于茶(业)叶竞技类赛事,以体育竞技的方式,让茶文化不再“高冷”,使饮茶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可有效推动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国际茶博会预热,进一步提升“中国茶都”形象。

  本次大赛将采取全新的赛制,以职业比赛与“综艺秀场”相结合的形式。在遵循茶艺师技能大赛专业赛制的前提下,加入艺术审美、情境演艺、舞台表现、个人才艺等考评元素,进一步丰富比赛形式。同时“综艺秀场”的舞台形式能充分展示参赛选手们各方面、多维度的综合竞争力。全新的比赛形式增加了选手竞逐过程中的趣味性、可看性,让茶艺表现形式贴近艺术、融入生活。结合全民综艺的趋势,通过增强比赛的娱乐性从而吸引更多新媒体聚焦,引流各平台流量,赢得广大民众的广泛关注,达到以茶艺赛事推动茶文化传播,以茶文化的深入民间、广泛普及来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主办】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浙江大学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

  中华茶人联谊会

  杭州市人民政府

  【承办】

  浙江大学茶学系

  浙江素业茶叶研究院

  浙大“童一家”茶学培训中心

  戎荣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

  【赛项主题】

  《第六届中华茶奥会茶艺大赛暨 2019 中华茶艺盛典》

  【竞赛项目】

  包含茶行业从业者、茶艺爱好者、在校大学生等。囊括了传统茶艺、创新茶艺、少数民族茶艺等多种表现形式。参赛选手以个人形式报名参赛,初赛、复赛、决赛的比赛、竞技、培训皆按个人形式进行。(初赛、复赛个人选手由个人独立完成作品,决赛选手可以要求助演共同参完成作品)

  竞赛实行统一时间、统一比赛地点(在杭州市龙坞茶镇)。竞赛初赛按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茶艺两套规定茶艺(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壶泡法)抽签完成,分成个人才艺展示和操作技能两部分,分别个人才艺30%,操作技能70%计入复赛成绩.按照得分取前60晋级全国60强。

第五届中华茶奥会茶艺大赛初赛比赛时瞬间

  进入复赛60强的选手,此60名选手将进行抽签分组,由6位国内知名老师指导,组成6大战队,进行为期3天的”导师强化集训营“。以“创新茶艺”、“个人才艺”、“主题演讲”三项融合考核决定晋级,复赛按照得分选拔出每个战队排名第2到第5名的获得优胜奖共计24名,每个战队得分最高的选手(第1名小组金奖)进入总决赛,共计6名晋级中华茶奥会茶艺大赛总决赛及2020年中华茶奥会形象代言人选拔赛暨中华茶艺盛典演出,决赛前3名进入“最美茶艺师”全国赛前30强。

  每个战队晋级总决赛的选手抽签捉对PK,由专家裁判团、媒体观察团、大众评委投票得出获胜队,获胜的三组进入前三强,落选的三组获得铜奖;前三强再分别表演最后一个参赛节目,节目性质创新茶艺,由专家裁判团打分,得分高的前两位交由媒体观察团、大众评委投票,得出最后的总冠军金奖,其他两队则为获得银奖。总冠军即成为2020年中华茶奥会形象代言人。

第五届中华茶奥会茶艺大赛冠军比赛时瞬间

  报名人数

  预计: 约300人

  【报名方法】

  1、组委会报名参赛。

  2、报名时间:9月 25日—10月 25日(根据实际时间)。

  3、报名材料:报名表、身份证、原职业资格证书、劳动合同复印件、学校证明(在校生)、三张2 寸证件彩色近照。

  【参赛要求】

  茶艺爱好者

  【参赛程序】

  各组按抽签号进行比赛,统计。

  初赛按分数进行排序,择高分晋级复赛。

  选手编号(通过抽签完成)--> 初赛(按照对应赛制流程)--> 复赛(抽签分为6大战队)-->总决赛(6个战队的第1名抽签捉对PK)--> 总冠军

  【评分方法】

  初赛按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茶艺两套规定茶艺(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壶泡法)抽签完成,分成个人才艺展示和操作技能两部分,分别个人才艺30%,操作技能70%计入复赛。复赛操作成绩分:以“创新茶艺“、”个人才艺“、”主题演讲“三项融合考核决定晋级,按照分数高低排名获奖名次。决赛由5位专家裁判,10位媒体评审团,30位大众评审组合而成,由专家裁判与大众评审团共同评选,专家裁判占60%,媒体评审团10%,大众评审占30%按照分数高低排名获奖名次。

  【赛前训练】

  赛前训练由承办方组织进行,集中赛前指导培训,规定茶艺实操规范,导师团创新茶艺指导。

  【奖项设置】

  金奖(总冠军)1名,即成为2020年年度茶奥会茶艺大赛形象代言人

  银奖2名

  铜奖3名

  小组金奖6名

  决赛前3名进入“最美茶艺师”全国赛前30强

  最佳才艺奖1名/战队,共6名

  最佳人气奖1名/战队,共6名

  最具创新奖1名/战队,共6名

  优秀奖4名/战队,共24名

  【名家导师团】

叶汉钟

潮州工夫茶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茶叶协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

潮州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被评为“中华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

首届兴文强茶贡献奖—杰出茶人

首届 “中华茶人榜样”——中华匠心茶人称号

王琼

和静园品牌创始人

和静茶修学堂创始人

“申时茶”的倡导及践行者

参与“中国茶艺师职业标准”制定

齐玲玲

南昌大学副教授

南昌大学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李乐骏

弘益大学堂校长

云南弘益职业培训学校校长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戎新宇

《茶的国度》作者

制茶工程师

中国孔子基金会茶文化推广大使

浙江大学茶学系讲座教授

陈燚芳

素业茶院创始人

杭州工匠

《一方茶席》作者

国家茶艺大师

国家技术能手

浙江大学茶艺教练

  【参赛规则】

  参赛选手严格遵守赛场规章、操作规程,保证人身及设备安全,接受裁判员的监督和警示,文明竞赛。

  选手参加竞赛的场地和序号将通过抽签决定。比赛期间参赛选手不得离开比赛场地,如有特殊情况,需经裁判人员同意后方可离开,但离开期间的时间一律计算在比赛时间内。

  每批次参赛选手必须在正式比赛前 30 分钟到赛场报到,报到时应持本人身份证,并佩戴大赛组委会签发的参赛证。只有等比赛正式开始后,方可进行操作。

  参赛选手进入赛场,不允许携带任何书籍和其他纸质资料(相关技术资料由组委会提供),不允许携带通讯工具和存储设备。

  比赛期间,参赛选手必须严格遵守赛场纪律,除携带竞赛所需自备用具外,其它一律不得带入竞赛现场,不得在赛场内大声喧哗,不得作弊或弄虚作假;同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设备和人身安全,并接受裁判员的监督和警示。若因选手因素造成设备故障或损坏,无法进行比赛,裁判长有权终止该队比赛;若因非选手个人因素造成设备故障的,由裁判长视具体情况做出裁决。

  比赛终止后,不得再进行任何与比赛有关的操作。选手在竞赛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赛场,如有特殊情况,需经裁判人员同意后作特殊处理。

  【工作要求】

  做好赛前发动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层层发动,推荐选拔平时工作好,思想要求进步,技术能力强,有培养前途的从业人员参赛,确保比赛质量。

  做好赛前培训工作。通过赛前培训,使选手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都能有所提高,在竞赛中进步成长。为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做贡献。

  在组织报名时,要加强报名人员的身份和相关证件的验证工作,确保符合参赛条件;按时报名,按要求随附相关报名材料;开展选拔和赛前训练,确保参赛选手的质量。

  【宣传方式】

  湖南卫视茶频道、茗边、浙江在线茶媒中心、今日头条、微博、微信公众号、西瓜视频等新媒体同时设立比赛公众号,从报名期间开始滚动直播比赛热点新闻,选手露出,比赛花絮等。

  联合参赛选手,亲友团在各大新媒体造势,增加比赛的知名度及关注度,为后续的比赛增加更多媒体传播力度。

  与各平台的KOL,大V,热点话题相互联动,导入大平台流量,增加比赛的社会影响力及传播力度。

  收集各参赛选手比赛及生活中的亮点,选手幕后的艰辛,导师与参赛选手中的互动,及比赛中的冲突与高潮等,进行热点推送,增加比赛的可看性。

  联合主流茶媒体:茗边、浙江在线茶媒中心、茶语网、中国网茶频道、说茶网、茶频道等集中报道赛事进程。

  茶频道将对茶奥会茶艺大赛进行全程微直播并录制,后期经过剪辑后将分段在茶频道电视播出。

  【比赛日程安排】

  报名联系联系如下方式:

  联系电话:0571-86025633/15306508991

  微信号:15381141019邮箱号:2841887202qq.com材料邮寄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龙坞九街9号楼素业茶院

“一韵越千年,喝懂一杯中国茶”——2022年中国普洱茶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在云南震庄迎宾馆成功举办!

10月29日,“一韵越千年,喝懂一杯中国茶”——2022年中国普洱茶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在云南震庄迎宾馆绣楼举行。本次高峰论坛由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指导,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联合主办。论坛以“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为主要指导思想,科研代表、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领导嘉宾围绕古茶树资源挖掘、保护、利用等内容,结合目前普洱茶产业发展优势、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意见。现场举行了“中茶普洱茶研究中心”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本次论坛的举办,标志着中茶云南坚决贯彻落实“三茶文化”,携手科研院所为云南普洱茶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为消费者做好一杯中国茶,为云南古茶树资源做好保护利用,为中国传统文化做好传承发扬。


△“一韵越千年,喝懂一杯中国茶”——2022年中国普洱茶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

云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省政协原副主席、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陈勋儒,中粮集团云南区域协同平台办公室主任、云南农业大学特聘教授、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盛玉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申时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青元,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院长、教授王白娟,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文中,全国侨联委员、云南省政协委员、雅仕维传媒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林德兴等领导嘉宾,国药集团、昆明船舶设备、云南昆船设计研究院、中国外运物流(云南)、中通服网络信息技术、招商银行等20余家云南大型企业负责人,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康乐茶文化城、震庄迎宾馆、乐达传媒、东方风情等单位的领导及茶行业茶叶专家,微博云南分部、省内重要媒体代表等五十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一韵越千年,喝懂一杯中国茶”——2022年中国普洱茶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

中茶云南作为中粮集团旗下中国茶叶全资子公司,自成立以来,根植云南,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进入新时代的中茶公司,主动肩负起做大做优茶产业使命,高标准谋划“十四五”发展,以“做标准、做链条、做技术、做品牌、做渠道、做产品”为抓手,践行“好茶在中茶”的品牌理念,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中茶力量。

△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盛玉泊

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盛玉泊向与会来宾分享,近年来,我们通过洞察市场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调整了产品策略,逐步聚焦大单品,用品质打破了市场对中茶原有的认知。依托中国茶叶打造的全产业链布局,先后在云南成立了52个“中国茶叶”普洱茶规范基地,通过和科研院校的合作,已逐步完成数字化基地的建设,真正实现了全程可追溯。只有不断的创新,谋求新的发展,共同把茶产业做大做强,才能真正实现一杯茶走向中国,走向全世界。

始建于1938年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自建所以来,围绕大叶种茶树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栽培植保、茶叶加工、生理生化、茶经济、茶文化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工作,为云南省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申时全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申时全说,此次和中茶云南的联合,就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乡村振兴、打造世界一流云茶产业绿色食品牌的总体部署要求,着力解决制约实现中国茶业综合实力第一强省,打造中国茶业第一品牌,打造世界一流茶产品的重大科技问题迈出的重要一步。以品牌引领,贯彻落实普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随着双方深入合作,共同探索科教新模式,在未来高质量、高发展,再创高峰。

云南是世界茶树起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茶树资源,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和加工工艺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中国普洱茶,历经千年积淀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新时代千亿普洱茶大产业和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发展思路和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我省茶产业优势,找准发展定位,积极谋划普洱茶产业发展,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引领中国茶产业发展方向,推进普洱茶产业提质增效和三产融合发展。

论坛现场,科研人员、行业专家、云南企业代表为助推云南普洱茶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其中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文中,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青元,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院长王白娟,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产品研发部总经理魏珍珍,4人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向到场嘉宾做主题演讲。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文中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文中以《中国茶文化》为本次论坛做导入,他说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并以“中茶一韵越千年”作为实例展开茶文化发展及运用。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青元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青元以《云南古茶树资源利用与创新》为题展开演讲。他介绍了云南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具有的特点和优势,要如何去挖掘、保护、合理利用古茶树资源,助推云南茶产业的发展。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院长、教授王白娟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院长王白娟做《用数字化喝懂云南茶》主题演讲,王院长以近年来的研究数据为依据,向大家展示如何喝懂云南茶。

△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产品研发部总经理魏珍珍

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产品研发部总经理魏珍珍分享《云南中茶三茶文化》。

△云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省政协原副主席、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陈勋儒

云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省政协原副主席、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陈勋儒在听取了主题演讲后,对中茶云南和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强强联合表示殷切期望。提出了三点要求,坚持品质至上,品质是品牌的基础;坚持标准,标准是衡量品质的重要依据;做好溯源。他强调,要在销售上下功夫,拓展恢复各区域的消费需求,扩大消费人群,更要适应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祝福,中茶的明天越来越美好,祝愿,云南茶产业越来越好。


△2022年中国普洱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环节,嘉宾各抒己见

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盛玉泊,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院长王白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青元,分别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角度,从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方面分享了“如何实现中国普洱茶行业高质量发展”,三方将在各自的领域统筹三茶,共同为中国茶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盛玉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青元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现场,举行了“中茶普洱茶研究中心”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经理盛玉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青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立“中茶普洱茶研究中心”,双方将共享研究中心的科研设备、建立相关专业团队,共同对普洱茶的内含物质、基地建设、茶园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合作。


△中茶云南工作人员为本次论坛全程提供品茗服务

本次论坛由中茶云南工作人员全程提供专业冲泡讲解服务,现场品鉴了中茶“十年磨一剑·一韵越千年”新品、中茶传世印级系列、中茶茗山系列经典产品。来自中茶云南讲师杨英晓、蒋觊溦带来茶艺表演《一韵越千年》。

△中茶普洱官方微博/视频号全程直播

论坛全程在“中茶·普洱茶”微博、“中茶普洱”视频号全程直播,截止活动结束,微博直播观看量突破100万人次,并登上同城热搜,引发微博用户对中国普洱茶高质量发展的关注和热烈讨论!

截至发稿,微博、新浪、搜狐新闻、今日头条、云南网等媒体已发布论坛成功举办相关新闻。

△“一韵越千年,喝懂一杯中国茶”——2022年中国普洱茶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现场


△2022中茶一韵越千年、2022中茶蓝印圆茶等经典产品亮相本次论坛现场


△嘉宾与媒体沟通交流

  

△“一韵越千年,喝懂一杯中国茶”——2022年中国普洱茶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接下来中茶云南将携手科研院所,充分发挥我省茶产业优势,找准发展定位,积极谋划普洱茶产业发展,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引领中国茶产业发展方向,推进普洱茶产业提质增效和三产融合发展。

茶学界两位院士齐聚赤溪村,科技助力产业扶贫!

  6月6日下午,陈宗懋院士、刘仲华院士,林智研究员、孙威江教授,蔡梅生主任、袁郑随副市长(提名)等茶学界专家及领导,莅临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调研指导,共同见证赤溪·福鼎白茶产业园封顶典礼。两位院士正式签约担任,六妙股份白茶产业科技顾问,以科技成果助力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考察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

  多年来,六妙股份与赤溪村企共建,通过“产业+技术+资本”的创新合作模式,为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探索出了一条“兴茶惠民”的精准扶贫路。

  嘉宾们自畲村白茶馆行至杜家堡民俗文化园参观,了解赤溪村脱贫历程,对赤溪绿色产业发展速度之快,质量之高,表示了充分肯定与赞赏,并于人民会堂观看了总书记连线赤溪村视频,总书记当年对赤溪村“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的美好期许现已逐步实现。

赤溪·福鼎白茶产业园封顶典礼

  申时到!封顶大吉!院士、领导齐聚赤溪·福鼎白茶产业园,共同见证产业园封顶典礼,刘仲华院士表示,以陈宗懋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将为白茶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六妙股份与赤溪村创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贫产业园,六妙发挥品牌优势,赤溪依托地方资源,在陈院士、刘院士的助力下,以科技引领白茶特色农产品培育、生产与推广,带动福鼎白茶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打响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