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六安市到独山镇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茶十八大以来我国茶产业发展综述 ——香满天下中国

   茶十八大以来我国茶产业发展综述 ——香满天下中国
   2018年5月份农民日报的综述文章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发祥地、世界最大产茶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画卷,每一卷都飘着清幽茶香。

  从“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的经典论述,到“万里茶道”“茶酒论”“茶之友谊”等“茶叙外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交流,在多次出访中介绍中国茶文化,为“中国茶”的共享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在我国,茶产业一头连着千万茶农,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是为茶农谋利、为饮者造福的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茶园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茶叶生产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品牌建设稳步加强,涌现了一批大型茶叶集团,创响了一批知名茶叶品牌;伴随“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中国茶产业发展翻开了历史新篇章!

  以茶兴业

  5月,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片片茶园,青翠欲滴,好似为山脉铺上一块块绿毯,山间随处可见茶农忙碌的身影。

  走进徽六公司的炒茶车间,清冽的茶香扑面而来。六安瓜片从鲜叶到成品要经过10天时间、100道工序,是工艺最多的国家非遗制茶技艺。“现在这道拉毛火工序,就是要通过反复烘干把茶的香气炒出来,这样才能卖上好价格。”车间负责人李道满告诉记者。

  位于大别山山脉东麓的独山镇是六安瓜片的重要产区之一,年茶叶营销收入超过3亿元,这里家家有茶园,户户有收益。

  茶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的60%,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有20个省份、900多个县产茶,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绿茶、白茶、青茶、黄茶、红茶、黑茶等六大茶类的国家。

  怎样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2016年,原农业部出台《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对未来五年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整体规划。传统茶产业开始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做强中国茶产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将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茶产业发展,主要包括:坚持绿色发展,做优茶品质;坚持市场导向,叫响茶品牌;坚持传承创新,弘扬茶文化;坚持互利共赢,共建茶平台。

  划定优势区,确定最宜区,与资源禀赋、生态条件相匹配的生产布局逐渐形成,茶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已经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西南红茶和特种茶等四大优势区域。”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告诉记者,2017年我国名优茶产量占47.5%,比2008年提高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用品等衍生品不断涌现,市场供应更加丰富多样,综合利用发展势头强劲。

  茶园面积从原有的280万亩到如今突破700万亩,10年间,贵州成长为全国茶叶面积第一大省。为了保护好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优质茶区,贵州把规划种植茶叶的土地用GPS定位,检测土样的pH值和7种重金属元素,确保种植的茶园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在安全的底线之内。同时,在茶园面积万亩以上的乡镇、5000亩以上的村,全面实行茶园用农药专营制度,从源头上强化对农药等投入品的监管。

  名优茶生产与品牌建设并举,中国茶的竞争力日益增强。浙江茶业的竞争力一直为人称道,品牌建设功不可没。不仅率先提出“一县一品”,倡导在县域层面进行茶叶品牌整合,同时最早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加企业品牌的“母子品牌”结构模式。如今,百花齐放的茶叶品牌定位精准,市场份额稳居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持续发力,一批区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享誉国内。在2017年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西湖龙井等10个品牌被授予“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称号,福鼎白茶等17个品牌被组委会授予“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介绍说,要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打造成茶业品牌的“孵化器”,营销推介茶品牌,不断提升中国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中国茶飘香世界。

  以茶富民

  我国茶产业多分布在山区,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集中产区茶叶收入占农民收入50%以上。大别山、武陵山、乌蒙山……一座座山脉连绵,阻挡住农民脱贫增收的脚步,一个个茶园则为贫困山区农民凿出了一条致富路。

  “这个春茶季,我家的收入至少有7万元。”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冷水村茶农程家堂高兴地说。茶叶生产给大别山贫困村带来了新希望,近年来茶产业直接带动独山镇8300名贫困户脱贫,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茶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解决了千万茶农的增收问题,也为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延伸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农民的金山银山。

  眼下正是贵州省湄潭县万亩茶海的旅游旺季,这里有目前国内最大的连片茶园,总面积达4万多亩。登上观海楼极目远眺,漫山遍野的茶,延绵起伏的绿,吸引了许多游客到此观赏品茗。金华村大青沟村民组位于湄潭茶海核心区,全组73户农民以黔北民居、生态茶园入生态资源股,走上了茶旅融合的发展路,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

  在湄潭,茶产业已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支柱。“6亩茶,一年收入上10万元”,四成贫困人口从中受益。

  森林覆盖率达63.3%,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是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也是茶旅融合的先行地。山高土肥,云蒸霞蔚,群峰迭起,林茶共生,借助优越的生态环境,当地茶农将茶产业与茶文化、茶旅游结合,搞起观光茶园。游客来了,茶园更美了,茶农增收的渠道也多了。目前,浉河区茶园面积60万亩,人均茶业收入逾7000元。

  茶产业是富民产业,也是绿色产业,绿色兴茶方能真正富民。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大力加强茶园土壤治理,用健康的土壤生产优质茶叶。在优势区、最宜区选择21个重点县开展“茶-沼-畜”模式及有机肥替代试点,在41个重点县开展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在19个重点县开展病虫全程绿色防控试点,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提高茶叶质量。

  “如果不是多年来坚持走有机的路子,我们进不了欧盟市场的大门。”安徽省休宁县渭桥乡上演村茶农查维民感叹。他的800多亩茶园已通过有机认证,“多少年没用过除草剂和化学肥料,都是人工除草,埋青培肥土壤。”主打“绿色牌”,他的茶叶闯进了欧盟市场。

  面对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安徽选择挖掘徽茶的生态价值,推广茶园“双替代”技术,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目前,全省无公害茶园、绿色茶园、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占总面积的91.03%,40家茶企70个产品进行了绿色食品认证,102家茶企进行了有机茶园或产品认证。

  以茶为媒

  “茶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桥梁纽带。”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茶的地位与价值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以茶为媒,以茶会友,茶的旅程历久弥新。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路因茶而生,贸易因茶而兴。19世纪,中国的茶叶已经传遍全球。目前,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钟情于饮茶,全球茶叶消费量由2006年的357.3万吨增加到了2015年的499.4万吨,增长近40%,市场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为中国茶“走出去”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中,除了印度、越南、印尼、土耳其、斯里兰卡等国有茶叶生产外,大部分为茶叶消费国。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加快实施和消费结构升级,茶叶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贸易交流越来越广泛。茶叶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知相交的重要媒介。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等认为,中国茶叶“走出去”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必须走差异化发展战略,发挥比较优势。适应国际茶叶消费的特点和变化趋势,重点进行中国特有茶类的国际市场开发。支持企业提升出口绿茶档次和出口发酵茶的竞争力,引导茶叶企业联合开展国际贸易,提升茶叶国际市场份额。

  对于中国人来说,茶是流淌于血液中的文化因子,茶文化更是中华文明传播于全世界的重要象征。

  “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在中国,茶不只是一种饮品,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在茶叶贸易中提升茶文化交流水平,在茶文化交流中推动茶叶贸易蓬勃发展,也应是中国茶走向世界的题中之义。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建议,大力推进融“喝茶、饮茶、吃茶、用茶、事茶”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全价利用,充分发掘茶和茶文化的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全面推进茶和茶文化的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小小的一片茶叶,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进入新时代,在这杯沁人心脾的茶香中,传递着千年古国“以茶导和”的价值诉求,展现着“平等、包容、互鉴、分享”的价值理念,更蕴含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广袤乡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农民日报:安徽茶产业多元发展观察

茶产业是安徽省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更是带动山区茶农致富增收,助力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的指示精神,茶叶主产省份安徽牢记嘱托,“三茶统筹”,走绿色化、品牌化全产业链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

文化引领

让年轻人爱上茶

4月初,正是六安瓜片新茶采摘时节,记者走进位于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的徽六瓜片现代化茶叶生产车间,师傅在依次进行炒生锅、炒熟锅、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等六安瓜片制作技艺,伴随大家娴熟的操作,车间内茶香四溢。“六安瓜片”产于附近山区和低山丘陵,具有悠久历史底蕴和丰厚文化内涵,是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更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

“在海外学习生活的经历,更让我坚定了茶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一定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制作出来的六安瓜片做大做强。”“90后”海归曾宇说,自己是典型的“新农人”,回国后毅然接下父亲曾胜春的“接力棒”,带领乡亲们共同发展壮大茶产业,并通过直播带货来抢占市场份额、塑造品牌影响力。

“我们电商平台客户群体大多集中于30到35岁。”在曾宇看来,传统企业要想破局,除了走高端化市场,还要想办法打通下沉市场,这对供应链要求极高,不能为了价格而把品质降低。她决定升级新媒体营销能力。首先强化团队,孵化了10位本土“00后”主播。每年5月前后,设计进行“日不落”直播——在茶叶相关场所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直播;茶叶大规模上市后,主播走进茶厂直播,让顾客对茶叶生产过程一目了然;主播还会来到茶园中的生产信息收集大屏旁,通过扫码溯源,带镜头前的网友了解土壤、水质、空气等茶园环境以及茶叶的生长周期等。

曾宇介绍,中国人骨子里是喜欢茶的,奶茶、抹茶、茶皂等新产品和元素不断出现。年轻人随着年龄增长,应该更加追寻茶的本源和本质,因此,要让传统茶叶迎合年轻消费者需求。

他们对部分产品采用偏年轻化的包装风格,用小袋装茶而非大罐包装;口味方面,将绿茶和茉莉花茶口味相结合,研发“茉莉绿茶”,还将六安瓜片和其他茶类结合,实现多种口味搭配;将品牌色调定为天青蓝,突破大红、大紫、大绿等传统印象中的茶企产品颜色。在她的建议下,企业还应用了冷萃技术,让年轻人随时随地、快速简便地泡水喝茶。仅今年1月,茶叶线上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175%。

2

壮大产业

徽茶振兴正当时

眼下,正是春茶集中上市的黄金期,在池州市石台县仙寓镇万亩茶山上,翠绿的茶垄纵横交错,新发的茶芽柔软肥硕,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茶香,采茶工们手指翻飞,娴熟地采摘茶树上新冒出的嫩芽,茶农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位于石台县南端的仙寓镇,生态优越,是产茶大镇,全镇茶叶种植面积2.3万亩,覆盖12个村110个村民组,富硒茶叶总产量达490吨,产值4800万元,村民的农业收入主要来自茶叶。“以前我们家家户户自己种茶、制茶。所以产业始终做不大,现在大家意识到只有抱团才能做大产业,采摘的鲜叶不再是一家一户进行加工,而是送到茶叶市场或合作社进行交易,平均每人每天收入200至500元,户均年收入上万元。”茶农张四方说。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安徽省是全国重点产茶区,茶产业也是该省传统的优势特色产业,名优茶荟萃,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四大历史名茶驰名中外。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20万亩、全国第6位,干毛茶产量17.57万吨、全国第8位,出口量、出口额分别为6.73万吨、2.5亿美元,分别居全国第2、3位,全产业链产值达到826.68亿元、全国第7位。

聚焦千亿级茶叶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目标,安徽省农业农村部门实施茶产业振兴工程,着力打造以黄山、六安为重点区域的徽茶产业集群,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65家。“在打造茶叶强省方面,仍有不少短板要补上。”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坦言,比如推行宜机化改造、提升加工水平、打造优势品牌等。

“每年依托茶博会平台,持续助推安徽茶产业产销对接和‘双招双引’;加强对外交流,进一步助推安徽省茶旅文康融合发展;拓展对外宣传平台,持续不断加强对会员和安徽茶产业的宣传力度;推进中国徽茶数字化体系建设。”安徽省茶叶协会会长王传友介绍,协会立足服务广大茶农茶企,推进融合发展,为徽茶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好安徽贡献更多力量。

3

科技赋能

数字茶叶更健康

装茶、称重、封口、装盒、贴标……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内大大小小的茶厂一片繁忙景象,茶叶包装工作分工有序。“这是黄山毛峰富溪产区茶标识,每一片茶叶生产全环节都有全程监控,有了这个属于富溪茶叶的‘身份证’,买家可以在手机终端上溯源每一片茶叶的所有信息。”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说。原来,黄山市茶产业“大脑”今年春天正式上线试运营,这是安徽省首个茶叶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构建了数字茶园、数字茶厂系统,内容涵盖茶树种植、茶青收购、茶青加工、成品包装、仓储物流、茶叶销售等场景,提供集产品防伪溯源、全流程全生命周期追溯、智慧生产、可视化大数据展示、一物一码精准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持续提高黄山茶品牌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在黄山市早已深入人心。4年前,该市就在全国率先推广全域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采用“诱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模式,全面开展有机替代,禁止化学农药和除草剂进茶园。创新推出茶叶绿色防控专项责任,在采取绿色防控措施的前提下,茶农受到病虫危害损失,最高赔付1000元/亩。开展全市茶叶农残常态化监测抽查,建立茶叶质量安全“红黑榜”。全市茶园绿色防控蔚然成风,农残逐年降低,鲜叶抽样欧盟达标率稳定在90%以上,正在朝着创建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迈进。

“我们在茶叶上不断科技创新,开发数据平台率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茶叶生产全过程,太平猴魁高质量发展联合会的大数据平台、六百里猴魁公司的区块链技术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根据记录时间次序、不可篡改、可信可靠的数据信息,解决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信问题,并通过‘一物一码’的赋能来实现防伪、溯源、大数据营销一体化管理。”黄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洪平介绍,该市加强名优茶品种资源的保护、改良、繁育和推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茶园,持续发展茶园山地轨道运输设备、茶园排灌设施和林草共生模式,生态茶园面积达到50万亩。推进新安江沿线茶园坡改梯,生态化护塝、保土、保肥,有效提升画廊风景和茶园景观,打造新时代“蜈蚣岭”。

此外,该市还锻造产业链加工链长板,推动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建成标准化大基地、集约化大加工、网络化大流通。鼓励引导企业对生产设备、技术工艺、加工环境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建立涵盖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广应用连续化生产流水线100余条,实现茶叶加工全程不落地,位居全国领先。

来源/农民日报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2023春茶季:六安瓜片全面开采,洞庭山碧螺春采季结束

六安瓜片全面开采

4月9日,“人类非遗茶飘香,头采瓜片香四方”六安瓜片开园仪式在安徽六安独山镇举行。六安市农业农村局、裕安区政府、裕安区茶叶产业协会等单位负责人、本地茶企负责人、抖音电商红人等参加了开园活动。

洞庭山碧螺春采季结束

洞庭山碧螺春于3月12日正式开采,进入三级采摘期;3月20日起进入四级采摘期;3月23日起进入五级采摘期。

根据GB18957洞庭山碧螺春国家标准,洞庭山碧螺春只采摘到一芽二叶为止,至4月10日,2023年洞庭山碧螺春采摘期结束。从4月11日起,苏州太湖洞庭东西山全面进入手工炒青制作阶段,我们也将停止更新洞庭山碧螺春鲜叶采摘情况。

2023

春茶采摘指数

为引导广大茶叶消费者科学、安全、理性选购,切实保护名茶原产地生产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于2023年继续联合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等10大名茶产区主管单位共同发布中国茶业指数之名茶指数——春茶采摘指数(简称:春茶采摘指数)。包括西湖龙井、洞庭山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太平猴魁、湄潭翠芽、大佛龙井、武夷岩茶与安溪铁观音。

指标解读

根据名茶产区生产实际情况,将名茶采摘指数按采摘、天气、用工分别划分为五个等级:

今日采摘指数情况如下

五级 全部可采摘

一级 尚不可采摘

4月11日春茶采摘指数显示:

天气情况方面,大部分茶区气候适宜,茶树正常生长,。

用工方面,采茶工数量基本可满足已开采茶区茶叶采摘,新昌地区采茶工略有不足。

茶芽方面,西湖龙井、洞庭山碧螺春、湄潭翠芽、黄山毛峰、大佛龙井、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均已进入五级(全部可采摘),太平猴魁、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暂未开采。

已开采名茶(注:品质按一级标准)今日参考价格: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