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犍为统一茶业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第十一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发布会答记者问

8月24日,人民网、新华网、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封面新w、中国茶产业周刊等40余家媒体参加“第11届四川茶博会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肖小余,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农产品加工二处二级调研员徐茜,乐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志,四川省供货商商会会长、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组委会主任杨晓林分别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特色产业发展处处长杨彪主持。

新w发布会现场。本刊记者 彭慧 摄

人民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要统筹实施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请问:川渝两地在茶产业互动发展方面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肖小余:习近平总书记爱茶、懂茶,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14次为茶代言,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指导提出,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弘扬茶文化优势、做强茶科技支撑、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茶产业是川渝最具文化底蕴、最显地域特色、最有发展优势的特色产业之一,因其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助农增收直接,比较能够集中体现建好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现代”与“高效”的要求。川渝地区茶历史同脉、文化同源,是公认的茶文化发源地,也是川渝茶产业最鲜明的内涵特征和最大的发展优势,川渝深化协作,共同做强茶产业潜力巨大。

本届茶博会,重庆组织了大足、永川、黔江、武隆、城口、开州、秀山、云阳县、南川等区(县)的20余家品牌企业,携巴味渝珍、永川秀芽、秀山毛尖等区域公共品牌及一批优质茶叶品牌,50多个茶叶单品参展,将在茶博会上精彩亮相,也将对我省的茶叶市场、茶馆、茶文化机构、茶消费环境等考察调研,推进重庆茶企的品牌宣传和市场拓展。

川渝一家亲,近年来,两地在举办活动、开展对接、文化互动方面有深层次的探讨,川渝两地交融互动、共促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

9月3日,茶博会组委会还将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茶馆峰会”,邀请川渝相关协会、茶馆、知名茶企代表及营销专家、茶文化专家等共商川渝茶馆业发展大计,为涉茶产业的市场拓展谋篇布局,做强产业链,深入推进川渝农业和商贸领域的合作,共促川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网记者:茶博会作为川茶产业展览展示开拓市场的重要平台,经济和信息化厅结合职能职责,如何做好川茶产业这篇文章,推进精制川茶企业加工现代化,助推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农产品加工二处二级调研员徐茜:首先感谢大家对川茶产业发展的关心关注和对本届茶博会的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我省将精制川茶产业纳入五大支柱产业中的16个重点领域大力培育,围绕园区建设、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精准施策,推进精制川茶企业加工现代化,提升精制川茶市场竞争力。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精制茶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5.8亿元,同比增长5.1%,实现利润总额18.1亿元,同比增长14.6%。

一是加快推动茶叶园区建设。围绕川西名优绿茶、川东北富硒茶、川南早茶工夫红茶以及川中茉莉花茶产业集中发展区,全省共建成14个以精制茶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以示范园区创建为抓手,认定了蒙顶山茶产业园、峨眉山经开区、筠连经开区等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总结一批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带动全省茶产业园区建设。

二是加强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实施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行动,做优做强“专精特新”茶企,落实“小升规”企业培育工程,认定20家精制川茶自动化清洁化示范企业,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9家,高成长性企业12家,认定8家精制茶加工企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三是加快推动清洁化自动化改造。坚持抓好技改促提升,支持企业开展以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智能改造,在全省茶企中持续推广清洁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改进茶厂设备,名优茶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目前全省已建成连续化、自动化茶叶生产线1800余台套,名优茶机制率达到90%以上,70%以上的大宗茶实现不落地加工。近三年支持精制川茶加工企业技改项目20多个。

四是加快推动产业链延伸。鼓励茶企加快研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犍为县茶企开展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研究,研发了“浓香、清香、熟香、兼香”四种不同香型的茉莉花茶,成功开发了茉莉花酒、茉莉花浸膏、茉莉花精油等茉莉花衍生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川茶集团等企业充分利用茶叶精制加工中产生的副产品加工茶饼干、蛋卷、茶含片等茶食品,雅安藏茶开发“天路牌”藏茶精华液等保健饮料,提高了茶叶综合利用率;米仓山茶业探索简化、方便、新颖的包装方式,与动漫IP联名设计套装吸引年轻消费者。

五是支持川茶+川酒川水组团开拓市场。茶酒产业是四川具有突出比较优势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两个重点产业,也是省委省政府着力培育的集中体现以工带农、工农互促理念的两个重点产业。我们积极推动川酒川茶深度合作,特别是利用名酒企业的渠道优势、品牌优势,带动茶企开拓市场、做强品牌,实现共赢发展,连续几年组织茶企参加川酒全国行活动,通过产品展示、茶艺表演等多元方式对外展示精制川茶形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川也是水资源大省,川茶川水组团开拓市场是推动产业壮大发展的新路径,今年我们在甘孜海螺沟举办了“四川好水”品牌推介会,组织精制茶企业代表参展,现场展示用四川好水泡四川好茶。

今年的茶博会,我们邀请了一批川酒和川水企业参展,充分展示好酒配好茶、好水泡好茶的理念,其目的是探索川酒川茶川水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流量互引、渠道共享,共同擦亮“川字号”金字招牌。同时我们还推荐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参展,希望推动川茶产业创新发展思路,做长产业链,补齐短板,为进一步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助力稳经济稳产业链供应链多做贡献。

下一步经济和信息化厅将着力提高精制川茶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大融合发展力度,围绕龙头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和市场拓展,认定一批乡村振兴带动力强的茶叶重点标杆企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组织工业设计服务机构为茶企业提供产品包装设计服务,加快推动四川由茶叶大省向茶业强省跨越。

四川日报记者:请问张局长,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乐山茶产业发展成绩和优势。还有就是四川茶博会乐山主题市活动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乐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志:

一、乐山市茶产业发展优势和特点。

品峨眉山茶,享乐山乐水。乐山幅员面积1.27万平方公里,辖11个县(市、区),户籍人口348万,拥有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东风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市森林密布,雨量充沛,处处山峦叠嶂、云雾缭绕、胜似人间仙境,绝佳的种植环境、精湛的制茶工艺,成就了“峨眉山茶”扁平直滑、嫩绿油润、清香高长、鲜醇甘爽的纯正品质。

一是“峨眉山茶”历史悠久。乐山产茶史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是中国茶叶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东晋《华阳国志》记载“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南安就是现在的乐山。峨眉山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茶文化与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共存发展,唐、宋时期,峨眉山茶成为皇室贡茶,1964年,陈毅元帅与峨眉山僧人对弈品茗时,见杯中茶形似竹叶,赐名竹叶青。

二是“峨眉山茶”产业兴旺。乐山市围绕“一核两带两区”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峨眉—夹江50万亩高质高效茶叶产业带、犍为—沐川—马边80万亩绿色生态茶叶产业带,打造峨眉山“全国高山绿茶产业核心区”、夹江“精制川茶出口引领示范区”以及犍为“全国茉莉花茶产业优势区”。全市茶叶种植面积139万亩,干毛茶年产量14.5万吨,综合产值260亿元。“峨眉山茶”品牌价值达41.76亿元,成功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三是“峨眉山茶”秉承创新。我市连续与中茶所、省茶科所、川农大搭建合作平台,成立博士工作站5个,完善“峨眉山茶”“出口绿茶”“犍为茉莉茶”等系列标准14个,培养“中国制茶大师”2人,获得茶叶相关专利213项。建成了“四川省茶树品种繁育推广中心”“西南茉莉花良种繁育中心”,先后选育了“峨眉问春”“紫嫣”等9个茶树(茉莉花)新品种。开发速溶茶、茶食品、茶饮料等系列精深加工茶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二、主题市活动特色和亮点

在农业农村厅的统一部署下,我们有力有序推进乐山主题市活动筹备工作。

一是设置独立乐山专馆。在3号馆内设置乐山主题市馆3000㎡(3号馆展示展销区只安排乐山主题市布展,此举乃茶博会首次),采用“序馆+区县馆+企业馆”布局。序馆400㎡,作为乐山主题市综合展示区域;区县馆1800㎡,展示区县茶产业发展特色优势(峨眉山-高山绿茶、犍为-茉莉花茶、夹江-出口绿茶,沐川-紫茶,马边-彝茶);企业馆800㎡,竹叶青公司、峨眉雪芽公司各400㎡,宣传推广企业品牌。

二是茶叶地方标准发布。9月1日下午高端绿茶高峰论坛上,将发布“峨眉山茶”地方标准。2009年“峨眉山茶”获得原国家质监总局地理标志保护,成为乐山茶叶的区域公用品牌,《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茶”地方标准(修订版)》,于2022年8月1日正式实施,总结提炼了“峨眉山茶”种植、加工、检验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构建起由保护范围、产地环境、加工工艺、感官品质、检测标准、包装运输等方面组成的“峨眉山茶”标准体系,涵盖了从“种子”到“杯子”的所有环节。

三是院地合作协议签署。在论坛上,乐山市人民政府将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乐山市“峨眉山茶”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顾问关系,在培育茶叶生产主体,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培训,提升茶叶加工工艺,延伸茶叶全产业链,宣传推广区域公用品牌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四是百万大礼促销活动。在茶博会期间,开展购“峨眉山茶”享百万大礼促销活动,派发让利促销券2万张,竹叶青为代表的乐山茶企承诺在乐山馆内采购茶叶产品将享受8.5折优惠,点燃市民购买“峨眉山茶”的热情,增强四川茶博会吸引力。

封面新闻w记者:本届茶博会的疫情防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四川省供货商商会会长杨晓林

在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基础上,本届茶博会将按照国家、省、市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第一,严格管控入场人员:7天内有中高风险区旅居史的人员,10天内有港台地区和国外旅居史的人员,来(返)川观众未落实“入川即检”及展会相关要求的均不得参展参会;

第二,参展参会人员做好入场码实名登记,健康码、场所码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查验,人脸比对,手掌消毒,红外测温查验等;

第三,我们对参展企业和参会人员做了梳理,中高风险地区的企业及人员参会不作邀请或劝退。

第四,组委会还将做好场地消杀及高峰限流等疫情防控工作。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记者】彭慧 王亚平

来源:中国茶产业周刊,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1中国茉莉花茶产销形势调研报告

为及时掌握并发布中国茉莉花茶产销动态,研判产业发展趋势,指导行业应对市场变化,助力中国茉莉花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连续十三年开展茉莉花茶产销形势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国各茉莉花茶主产区政府、行业组织、龙头企业的大力配合与帮助下,汇总完成《2021中国茉莉花茶产销形势调研报告》。具体如下:

生产情况

(一)茉莉花生产

1.种植面积保持稳定

2020年,全国茉莉花种植总面积19.36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广西横县茉莉花种植面积12万亩,同比增长6.19%;四川犍为茉莉花种植面积5.2万亩,增长1.96%;福建福州与云南元江的种植面积分别为1.8万亩与0.36万亩,同比减少28%与20%。

2.总体产量略有减少

2020年,全国茉莉花总产量11.9万吨,同比去年减少0.7万吨,减幅5.88%。其中,横县茉莉花产量9.5万吨,与2019年基本持平;犍为茉莉花产量1.42万吨,同比增长1.43%;福州茉莉花产量0.54万吨,减幅达50.91%;元江茉莉花产量0.44万吨,同比减少37.14%

3.农业产值降幅明显

2020年,全国茉莉花产值26.76亿元,较去年减少3.54亿元,降幅11.68%。四大产区中,横县茉莉花产值20亿元,比减7.41%;犍为茉莉花产值3.08亿元,与2019年基本持平;福州茉莉花产值2.7亿元,元江茉莉花产值0.98亿元,减幅分别达28.95%和45.56%。

4.成交均价出现调整

2020年,全国茉莉花成交均价为22.49元/公斤,每公斤比2019年减少了1.18元。其中,福州茉莉花价格最高,为50元/公斤;元江茉莉花价格为22.27元/公斤;犍为茉莉花价格为21.69元/公斤;横县茉莉花价格为21.05元/公斤。

(二)茉莉花茶加工

1.总量稳中略减

2020年,全国茉莉花茶加工总量11.25万吨,较2019年减少0.11万吨,减幅0.97%。其中,广西横县茉莉花茶加工量7.8万吨,四川犍为茉莉花茶加工量1.49万吨,与2019年持平;福建福州茉莉花茶加工量1.52万吨,同比增长7.04%;云南元江茉莉花茶加工量0.44万吨,较2019年减少0.2万吨,减幅达30.65%.

2.产值增减不一

2020年,全国茉莉花茶总产值125.38亿元,较2019年减少3.43亿元,降幅2.81%。其中,广西横县茉莉花茶产值83亿元,占总体比重66.2%,比增8亿元;四川犍为茉莉花茶产值15.9亿元,占总体比重12.68%,比降1.85%;福建福州茉莉花茶产值25.5亿元,与2019年持平,占总体比重20.34%;云南元江茉莉花茶产值0.98亿元,占总体比重0.78%,降幅超过80%。

3.产区均价变化

2020年,全国茉莉花茶的产区均价为111.45元/公斤,较2019年上涨了4.09元/公斤。其主要拉动力是广西横县茉莉花茶价格的增长,其均价为106.41元/公斤,涨幅达到10.65%。而其余三大产区的成交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四川犍为茉莉花茶均价为106.71元/公斤,福建福州茉莉花茶均价为167.76元/公斤,云南元江茉莉花茶价格为22.27元/公斤,降幅分别为1.19%、6.73%与72.59%。

4.产业状况稳定

(1)规模基本稳固

2020年,横县全县共有茉莉花茶加工企业13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花茶企业有30家;限额以上(花茶)批发零售企业27家,比去年增加9家,增长50%;亿元茶企业有18家。福州市共有茉莉花茶生产加工企业45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中国茶叶百强企业6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绿色食品认证茶叶企业32家;全市共设立茶业院士工作站2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犍为县全县40家茉莉花茶加工企业,主要销往北京、山东、河南、浙江、福建、重庆等国内市场。云南元江共有茉莉花茶加工企业9家,其中千万元茶企业2家,年税收入达200万元。

(2)政策强力支撑

2020年,横县继续推进实施《关于加快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的意见(2018-2020年)》和《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奖励扶持暂行办法》,并取得良好成效;同时,横县县委县政府制定《横县茉莉花产业升级引领产城乡融合改革集成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横县在茉莉花产业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更加巩固,横县作为世界茉莉花都城市形象更加鲜明,茉莉花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作用更加明显”。

犍为县按《犍为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犍为茉莉茶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2017-2020年)》文件要求,安排2000万元作为犍为茉莉茶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以投资60亿元的世界茉莉花都项目为载体,依托占地1300亩的3A级景区世界茉莉博览园,持续开展茉莉花文化艺术节、茉莉花音乐节、茉莉花仙子选拔赛、茉莉花美食节等特色活动。

福州市人民政府于2020年4月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九条措施的通知》(榕政综〔2020〕82号),从茉莉花和茶叶的种植、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创新、产业园建设、品牌宣传、文化推广、扶持电商、基地保护等方面入手,推动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向二三产业融合,进一步扩大福州茉莉花产业综合实力和知名度。

(3)各地亮点纷呈

产业链兼容延展。横县全面实施茉莉花“1+9”(茉莉花+花茶、盆栽、食品、旅游、用品、餐饮、药用、体育、康养)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产业招商引资;随着“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茉莉江山”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中华茉莉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步伐持续加快。

科技端创新突破。犍为县与中科院亚热带植物生态研究所夏新界搏士团队合作,建立茉莉花良种繁育中心,预计年培育优质茉莉花苗5000万株以上;同时与四川犍小茉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茉莉花采摘机器人研究,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进入田间试验阶段,2022年全面投入使用。福州市鼓励茉莉花茶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开发茶饮料、茉莉速溶茶粉、茉莉多糖、茉莉花酮、茶多酚、茶食品等多元化茉莉花茶产品。

茶文创传承发展。福州市将《福州茶志》编撰成书,专题记叙福州茉莉花茶的历史传承,对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和品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同时,该市还建成了4个以福州茉莉花茶为主题的文化展示馆,仅文创一项,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300万人次参访,其中包括80多个国家的2万余名国际友人,成为福州市茶文化交流的靓丽名片。

销售情况

(一)内销市场

1.数据指标符合预期

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和年内较多的洪涝灾害对茉莉花及茶叶的采摘均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但更严重影响体现在销售环节——产销区的人流、物流、商流阻断,造成了“买难”“卖难”,产品留滞现象严重、销售量价额明显下滑。线下实体门店所受到的波及尤为严重。据济南市茶叶行业协会反映:受疫情影响,2020年济南茶叶市场中的花茶销量整体大幅下降——上半年(疫情管控期间),花茶经营户销量下降的占89%,其中接近20%的商户销量下降一半以上;下半年(复工复产期间)较往年有所下降的仍然占80%,其中30%降幅较大。传统连锁门店也情况亦如是。以张一元为例,该公司2020年实体门店同比跌幅达到了15%-30%。随着中后期线上销售的崛起,市场惜售才出现了一定的反转。

从统计数据来看,2020年,全国茉莉花茶内销总量10.35万吨,占茶叶内销总量的4.7%;全国内销额为115.64亿元,占茶叶内销总额的4%;茉莉花茶内销均价117.93元/公斤,高于全国茶叶内销均价111.73元/公斤。总体来看,与2019年相比,除内销量上涨之外,其余两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2.市场变化令人欣喜

(1)线上销售增长迅猛。与传统线下渠道的疲态相比,线上销售成为年度的主流渠道。直播卖货为行业带来新选择,已逐渐成为企业的标配。如:张一元积极开展直播活动,使年内电商业绩实现了34.5%的增幅。吴裕泰在疫情期间也大胆试水直播带货,效果明显——在6月6日北京消费季的首场带货直播活动中,吴裕泰携茉莉花茶亮相央视直播间,直播开启10分钟,销售额近百万元;6月13日,与流量主播李佳琦合作,直播五分钟销售突破220万元。山西茶协也反映,市场中的很多茶企通过网络、微信、直播、抖音、朋友圈等电商经营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客源、促进销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消费升级趋势明显。近年来,居民消费正在加速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从“买得到”转向“买得好”,从“买商品”转向“买体验”,已是消费升级的总趋势。据中华老字号“张一元”介绍,该公司2020年的茉莉花茶销售持续呈现高端产品占比提升、低端产品占比走低的趋势(图17)。

而另一家以经营茉莉花茶为主的京城老字号——吴裕泰公司也反映:茉莉花茶低档产品销售持续走低,中高档产品销售提升的趋势明显。近年来,该公司的销售额复合增长率为6%,而销售量复合增长率为1.5%。数据对照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消费升级所带来的结构性增长。

在传统批发市场中,消费升级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在济南茶叶市场,2020年,200-300元/斤的茉莉花茶是主要消费的价格区间;传统工艺福州茉莉花茶和飘雪型四川犍为茉莉花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热销。辽宁茶协在报告中介绍:2020年辽宁茶叶市场中百元以下的花茶销量持续下降;中档花茶销量创历史新高,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品种;高档特种花茶虽然价高,但因质量好、口感醇厚、香气浓郁,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销量呈上升趋势。

(3)品牌创新成为主流。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已成为当前茉莉花茶市场消费主力。为迎合这一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很多企业将健康理念、消费习惯、消费认知与传统茶文化相结合,创新品牌宣传方式。例如,吴裕泰推出包括“亲情”“印记”“尊荣”三个系列五款产品的“御泰壹香”茉莉花茶子品牌,每款产品通过包装差异、定价各异的方式细分市场,满足目标顾客的定制化需求,受到市场欢迎。在消费推动品牌创新的同时,经营方式的转变也在推动着品牌发展。在2020年疫情之后的济南茶叶市场中,大多数商户正在思考从“大而全”到“专而精”的转变。他们认为:“大而全”的经营模式固然可以增加一些销售机会,但却不容易在现在信息物流高速发达的今天形成品牌记忆,不容易形成忠实客户关系,自己的优势资源不容易发挥集中作用,所以开始谋划向“专而精”转化,而“专而精”无疑要从品牌化入手。

(4)新式茶饮备受青睐。新式茶饮是近年来茶行业的明星产品。由于茉莉花茶适合作为新茶饮的茶基,因此随着新式茶饮行业的推陈出新,各商家在饮品中加入新鲜水果、奶制品、烧仙草等食材,众多融合茉莉花茶的新式茶饮在市场中亮相。例如,奈雪的茶推出的“撞撞宝藏茶”,将茉莉花茶与水果、冰博克厚奶等创新元素融合,口感、层次十分丰富;瑞幸推出的“满庭芳·茉莉轻乳茶”,精选茉莉花茶搭配新鲜纯牛奶,尽显“梅子成阴,海棠初谢”的美景,不仅滋味醇美,更有国风诗意;萌萌的茶推出的“茉莉茶冻”,产品采用上等茉莉花茶,经手工烹煮,再加入Q弹绿茶冻,花香浓郁,茶味绵柔,深受消费者青睐。

(5)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新冠疫情让人们对食品健康的要求提升。据多省茶协报告反映:疫情暴露健康危机,让消费者对茶叶功效及喝茶有利于健康的意识普遍提高。各茶饮品牌分别从“现制”转变到“鲜制”,饮品中加入的水果都采用现剥鲜榨,保证食材的新鲜程度。同时,将草本食材加入到茶饮中,制作成备受大众追捧的养生茶。例如,王老吉结合自身功效凉茶优势,与药食同源的草本食材、新鲜的水果、鲜牛乳结合,推出汉方草本茶、草本鲜果茶和草本奶茶等新品,围绕“暖”“清”“润”“固”“美”“瘦”“安”等功效,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3.困境挑战仍需直面

(1)克服疫情导致的销量下降。疫情防控常态化导致线下消费、到店消费数量无法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态,对茶叶商户造成巨大冲击;一些有自主品牌的茉莉花茶企业可转至线上销售,依托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平台,或通过抖音和网络直播等销售渠道,而大多数企业的茉莉花茶销售以大宗订单批发及传统的营销模式,产品营销缺乏创新,销售渠道比较狭窄,无法充分实现线上线下互动销售。

(2)弥补产业宣传的力度不足。各地区茉莉花茶未能与当地茶文化相融合,历史底蕴未能得到深度挖掘,知名度不及省内其他茶叶品种。同时,茉莉花茶品牌在主流媒体上缺乏统一、持久的宣传,亟需在业内外主流媒体加强对茉莉花茶产业发展情况和饮茶有益身体健康的宣传,以扩大并强化消费人群的认知与共识。

(3)加强产业创新的多元探索。茉莉花茶的产区相对集中,造成对产业的深耕力度不足。很多地区茉莉花茶产业仍限于初级加工阶段,精深加工不足,尚未形成集茉莉花茶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闭环产业链。从总体来看,茉莉花茶生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在人才培训、物流、原料、辅料和设备等方面有待提高。

(二)外销市场

1.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2020年,受疫情直接影响,国际物流不畅、企业开工延迟、叠加春节假期因素,中国茶叶对外业务遭受阻滞,出口量有所下降。2020年中国茉莉花茶出口总额为6074万美元,同比下降6%,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额的2.79%;出口量为0.613万吨,同比下降5.53%,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1.76%;出口单价为9.91美元/公斤,同比下降0.4%。

2.新生市场有待开拓

总体来看,中国茉莉花茶主要出口国前五名仍然是日本、俄罗斯、美国、中国香港与德国。除俄罗斯外,三个 “一带一路”国家——波兰、马来西亚、塞内加尔,现身2020中国茉莉花茶出口前十位国家(地区)。作为特种茶的茉莉花茶在众多国家和地区享有良好声誉,因此新市场、新渠道、新营销将是新经济格局下,中国茉莉花茶产业扭转出口萎缩局面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趋势预测

综合目前气候、产销、宏微观情况,对2021年度茉莉花茶产业形势作出如下简要判断:

1. 茉莉花产量稳中有升。横县茉莉花产量有望达10万吨,产值接近25亿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5%、25%以上。

2.茉莉花茶加工量稳值增。2021年,横县茉莉花茶加工量将突破8万吨,产值突破90亿元;犍为县产量与2020年持平,产值小幅增长;福州市茉莉花茶加工量增长逾10%,产值增长5%以上。

3.内销市场一枝独秀。预计茉莉花茶内销量总体增长3-5%,内销额增长10%以上。其中,横县茉莉花茶平均单价比增10%左右,内销量增长近5%,内销额增长10%以上;犍为和福州两地生产的茉莉花茶的内销量、内销额均增长10%以上。茉莉花茶出口的下降趋势有所渐弱,但出口总量与出口总额同比2020年仍有减少。

行业建议

1.夯实产业基础,提升有效供给。建议各茉莉花主产区加强对花田的种植管理,推行绿色防控及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创新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改善产品品质,提高茉莉花及茶品的质量;积极引导广大花茶加工企业注重产销平衡与产品结构平衡,注重不同档次、不同风格、不同定位的产品组合,深挖用户需求,提升产品功能。

2.加快技术革新,实现提质增效。加快构建茉莉花(茶)产业现代化工业体系,提高加工装备水平,普及信息化、智能化、工业化茶叶加工技术研发与推广,提高花与茶的生产效率与品质;充分运用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茶叶生产环节精细化、可视化、规范化管理,以此加快产品从产地到市场的可追溯体系建设,确保茶叶生产提质增效。

3.紧跟行业趋势,助力新中式茶饮。顺应时代潮流,注重青年消费者的需求,研发年轻化、便捷化、视觉化产品,与新生潮牌、老字号国货、传统文化等各类IP跨界联名增加文化输出,加强文化、茶饮与消费者的连接,传递品牌文化。同时,以打造绿色健康为主题,将茉莉花茶传统制作工艺和现代科技植物提纯方法相结合,生产天然健康的茶饮品。

4.精准分析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精准分析消费者需求,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应性与匹配性。从消费视角普及茉莉花茶知识,传递品牌信息,激发市场潜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同时,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与资源,增强茉莉花茶出口竞争力,巩固开拓国际市场,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探索中国茉莉花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四川茶产业发展报告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中下游。省内地貌十分复杂,东部以盆地、丘陵为主,西部多为海3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地,故具有“西高东低”的地形特征。由于地势高低差异明显,区域间气候变化大,兼有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三种气候类型,总体气候宜人。此外,四川土壤类型丰富,四川盆地的紫色土被称为“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茶叶生产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良好的盆地周围山地和丘陵地区,这些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气温适宜、云雾多、适度高、漫射光丰富,土壤以黄壤为主,有少量棕壤,是茶叶种植尤其是绿茶种植的最适宜地区,在这样独特的地形养育下,不同地域生长的茶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茶叶发源地是中国,而巴蜀是史料记载中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地区,茶树原产地之一,是我国主要产茶省份之一。四川省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蒙顶山、古蔺、北川等区域都发现有上千年的古茶树及白面古茶树群,自古以来享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川茶业的发展,对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产生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四川现有茶园种植规模5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三),全省5000多家茶企、6000多家茶叶作坊和300万茶农,全年茶叶产量占据全国10%以上。川茶开发了系列知名商标如天府龙芽、竹叶青、蒙顶甘露、龙都香茗、叙府龙芽、巴山雀舌等,特别是绿茶品牌享誉国内外。四川省悠久的种茶历史、丰富的茶树资源、优良的茶叶品质和丰厚的茶文化底蕴为推动中国茶产业发展,传播中国茶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四川茶产业历史发展沿革

宋朝1086年,川茶年产量曾达到1950年前的高峰1.5万吨,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58%,并成为“以茶博马”和“以茶治边”的重要物资。到了清朝光绪末年,由于战乱、苛税和社会封闭等原因,茶园荒芜,茶叶产销急剧下降,1949年时四川仅存74个区县产茶,茶园面积保留21万亩,茶叶产量4950万吨,这是四川茶叶生产在历史上的最低谷。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对茶叶生产给予重视,制订相关鼓励政策和经济扶持措施,新建诸多科研机构,积极组织茶农复垦荒芜茶园,对茶叶生产、收购价格、外销内销量进行统一调控。由于优惠政策的存在,茶农产茶积极性不断提高,全省茶叶生产得以恢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量与质量保持稳定上升。l978年,四川省茶园面积锐增至169.5万亩,茶叶产量增至2.71万吨,分别为1949年的8.07倍和5.47倍。

改革开放后,中央对茶叶产业实行一系列产销经济体制改革。l984年起,国务院规定实行茶叶议购议销制度,除边销茶继续派购外,内销茶和出口茶市场得到彻底放开。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强,川茶企业大力推行产业化经营,发展名牌战略,四川初步形成了盆东南茶区、盆西茶区、盆北边缘茶区和金沙江上游茶区四大产茶区。1980年,省政府财贸组、农业组发出《关于经营工作中几项政策措施的通知》,调整了茶叶收购标准样价,并规定实行价外补贴,促使工夫红毛茶在1979年正价基础上补贴15%、绿毛茶补贴5%、红碎茶(成品茶)每50公斤补贴8元,并提出合理留量、含税收购办法。1981年,省政府发出《关于茶叶生产、经营工作中几个问题的通知》,重申继续实行合理的购留政策、含税收购;继续执行价外补贴措施,并实行精加工利润返还给生产者7%的规定。1982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省政府即时发出《关于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搞好经营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落实茶叶生产的所有制和责任制,巩固办好联办茶场,并指示省农业厅进行良种繁育场建设,开展技术培训,加速改造旧茶园,建设新式茶园;1982年起的4年中,农业银行每年安排l000万贷款新建茶园并延至5年还债、由外贸部门贴息,还再次重申继续执行提取茶叶改进费和利润返还办法。l983年又实行定收购基数三年不变和边茶、成品绿茶及交售、派购的细毛茶减税。此外,中国土畜产进口公司四川茶叶分公司三次扶持茶叶企业生产,1980年将精制茶收购鲜茶和毛茶所得的精加工利润返还给种茶单位60%—70%;1983年建立12个边茶生产基地县,拨给化肥6500吨;1986年建立12个出口红茶生产基地县和8个出口茶叶生产厂,又拨给化肥4000吨,周转资金200万元,钢材240吨。以上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加之各项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促使茶叶生产持续大幅度增长:1979年产茶2.84万吨,茶园面积发展到173.4万亩;八十年代初,全省茶叶产量达到3万吨,名列全国前茅;1985年,达到5.25万吨,跃居全国产茶省第三,1995年达到6.5万吨,茶园面积仅150万亩(不含重庆),茶园产量和茶园面积分别居全国第三和第一。

二、新时期茶产业发展地位

跨入21世纪,特别是国家有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通过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战略,川茶更显示其优势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之后几年,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茶叶生产,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产业迅速发展壮大。2008年,全省召开茶产业科技发展峰会,推动了茶业科学发展。2014年2月28日,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这是川茶产业界乃至全国茶叶界第一次以一号文件形式聚焦川茶产业发展,明确提出把四川省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文化基地,并于年底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推动了茶叶新园区的扩张。2019年9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中,将川茶列入四川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优先发展。次年5月,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川茶”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2019—2022年)》(川农领[2020]12号),提出打造“千亿茶产业”,实现四川由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四川省各级政府对茶产业的关注力度的不断增加体现出做强川茶产业的坚定决心,由于茶叶比较效益较为可观,茶农种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茶园面积的扩张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再加上良种普及率提升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未来茶叶产量和单产水平均会继续增加。

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让上千万农民不同程度的依靠茶叶为生,茶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对促进四川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四川,尤其对改善“三农”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茶叶种植已成为四川盆地周边和丘陵地区重要的农业经济收入来源,许多山区县把茶叶作为强县富民的一项重要产业。

三、四川茶产业生产种植现状

四川省茶叶生产规模较大,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历来位于全国前列。2000年至今,四川省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保持逐年递增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统计,2019年四川省茶园面积为387.00千公顷,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2.46%,仅次于云南、贵州两省,位列全国第三;茶叶产量达32.5万吨,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11.72%,位居全国第四。

在茶类结构情况方面,2019年四川省绿茶产量26.98万吨、红茶产量1.04万吨、黑茶产量2.32万吨、其他茶产量1.67万吨,分别占茶叶总产量的83.02%、3.21%、7.14%和5.14%,绿茶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形成了优质绿茶为主,川红工夫红茶、雅安藏茶、茉莉花茶为辅的“一主三辅”特色茶产品格局。2017年,四川大宗茶和名优茶产量均较上年有所增长,其中名优茶产量17.07万吨,相比上一年增长5.11%;名优茶产值161.7亿元,同比增长12.26%。名优茶机制率超90%,70%以上大宗茶能够实现不落地加工,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近年来四川围绕推进茶产业绿色发展要求,稳步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引导各地农业部门、经营主体和茶农逐步树立起绿色发展理念,在30个茶产业重点县全面推广优质高产无性系良种茶苗和茶园机械化采摘、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生产技术。截止2017年末,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达到26.56万公顷,改造低产茶园6.67万公顷,绿色防控面积达到25.86万公顷,机采茶园4万公顷。

图1 2000—2018年四川省茶园面积及其增速变动情况

图2 2000—2019年四川省茶叶产量及其增速变动情况

四川茶叶生产主要分布在川西南、川东北盆周山区和丘陵地区,全省21个地州市和183个县(市区)中,有20个地州市和130个(县市区)涉及茶叶种植及生产,其中成都、眉山、雅安、乐山、宜宾、自贡、泸州、绵阳、广元、巴中、达州等11个茶叶主产市,2019年茶园面积近37万公顷,占据全省茶园面积98%以上(见表1)。

四川茶叶生产主要分布在川西南、川东北盆周山区和丘陵地区,全省21个地州市和183个县(市区)中,有20个地州市和130个(县市区)涉及茶叶种植及生产,其中成都、眉山、雅安、乐山、宜宾、自贡、泸州、绵阳、广元、巴中、达州等11个茶叶主产市,2019年茶园面积近37万公顷,占据全省茶园面积98%以上(见表1)。

四川现有产茶县130个,重点产茶县30多个,茶园面积20万亩以上的县18个,14个县跨入全国茶产业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2020年7月2日举行的第九届四川国际茶博会中,四川首次官方发布茶叶十强县榜单并授牌,包括宜宾市翠屏区、广元市旺苍县、乐山市峨眉山市、雅安市名山区、宜宾市高县、泸州市纳溪区、达州市万源市、自贡市荣县、乐山市夹江县、雅安市雨城区10个县市区,这些县(市区)具备相对集中的种植和加工产能,近年来茶产业发展迅速,在四川省茶产业中的影响力十分显著。

注:上表排名范围包括四川省所有产茶县(市、区)。

近年来,四川省茶叶种植区域集中度显著提高。根据自然生态条件、区域比较优势和各地特色,可以划分为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川东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茉莉花茶集中发展区、川红工夫红茶集中发展区,即“两带两区”优势茶产业集群带,这些区域是四川茶叶产业发展的主体。

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是四川省产茶规模最大的优势区域,主要包括成都市的蒲江县、邛崃市,自贡市的荣县、泸州市的纳溪区、叙永县、古蔺县,乐山市的犍为县、夹江县、沐川县、马边县、峨眉山市,宜宾市的翠屏区、叙州区、高县、筠连县、珙县、屏山县,眉山市的洪雅县,雅安市的名山区、雨城区、荥经县等21个县(市、区)。其中,宜宾市属典型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全年温差不大,无霜期达三百天以上,特别是海拔在400米以下的地区,无霜期长,年均气温为18.1℃,日照百分率达到26%,全年积温为4238.5℃,有利于茶树生长,故宜宾市九县一区均有茶叶种植。此外,该产业带中的雅安市位于神奇的北纬30°黄金产茶带上,海拔范围较广,气候温和,雨多雾多,年降雨量约为1000—1800毫米,土壤多为酸性或微酸性,适宜茶树生长,茶园面积十分广阔,尤其是雨城区和名山区两地茶叶种植规模大,茶园面积超4万亩,茶叶产量近8万吨,在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川东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包括绵阳市的平武县、北川县,广元市的青川县、旺苍县,巴中市的平昌县、通江县、南江县,达州市的宣汉县、万源市等9个县(市、区)。该区域内多数产茶县地势偏高,空气相对湿度大,云雾较多,且土质富含硒,可生产出优质富硒绿茶,所产的巴山雀舌等7个名茶曾获农博会金奖。2011年集中打造了广元、巴中、达州等100万亩优质富硒茶产业带。旺苍县茶园面积达到20.2万亩,茶叶产值达到4亿元,形成白水、木门、五权、东河为核心的4个万亩现代茶叶基地。所产“米仓山”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成为全国首批质量安全可追溯产品,被命名为广元“七绝”产品之一。

茉莉花茶集中发展区。主要包括自贡市的荣县和乐山市的犍为县。其中犍为县地处最适宜于茉莉花生长的纬度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所产茉莉鲜花以花型大、花瓣厚、香气浓郁芬芳著称。犍为县拥有300多年的茉莉花种植史和近百年的茉莉花茶加工史,不仅是全国茉莉花主产区、优质茉莉花茶主产地,也是全国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茉莉花生产加工基地,被称为“中国茉莉茶之都”。“犍为茉莉茶”现已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成为乐山茶叶三大公共区域品牌之一。

川红工夫红茶集中发展区。主要包括宜宾市的翠屏区、叙州区、高县、筠连县4个县(市、区)。川红工夫红茶产于四川东南地区的宜宾等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宜宾具有冬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春季回暖特早的气候优势,因此宜宾茶树在相似、同纬度主产茶区发芽早,茶叶常年在2月上旬就可开园上市,一般比省内和江、浙一带主产茶区早15—30天左右,4月即进入市场。宜宾川红工夫红茶以早、嫩、快、好的显著特点及优良品质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同时,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已于2014年申遗成功,成为川内首家红茶类的非遗项目,对宜宾茶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四川茶产业加工业发展现状

四川省茶叶产业化和集约化生产不断发展,全省共有规模茶企614家,其中销售额为500—1000万元的有377家、1000—5000万元的有157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80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9家。2017年,规模以上精制茶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18.3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利润总额13.7亿元,同比增长13.5%。川茶加工业发展情况呈现如下特点:

(一)产业化经营形式创新

一是,龙头企业密切联系,带动川茶产业进步。四川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川茶集团)、成都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四川金典藏茶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组建的四川天府龙芽股份有限公司已正式运营,共同探索“共商、共建、共享”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领四川茶企抱团发展,将“天府龙芽”品牌走出四川、走向世界。二是,各生产经营主体互相联合,推动茶产业增产增收。四川各主产茶区基本形成围绕品牌茶企建基地,即“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现有茶叶专业合作社867个,省级示范社67个,种植大户1029户,家庭农场568个,带动茶农近400万人。竹叶青茶叶自有基地0.15万公顷,产量1000吨,辐射带动1.6万余公顷,产量12200吨;川茶集团订单基地达2.53万公顷,精制茶达10772吨。

(二)茶叶生产科技含量增加

首先,四川省依托国内农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省内龙头企业,组建川茶产业商学院、川茶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茶叶创新团队,专注茶产业科研项目。同时,四川加快茶叶育种创新和推广速度,全省茶园良种化比例达到70.8%。其次,实施茶厂标准化改造,通过持续推广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改进茶厂设备等方式,提升名优茶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四川省现已建成连续化、自动化茶叶生产线1800余台套,名优茶机制率达到90%以上,70%以上的大宗茶实现不落地加工,居全国先进水平。4家企业获“2019中国茶叶百强企业”荣誉称号,分别是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叶有限公司、四川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文君茶业有限公司和四川省蒙顶山跃华集团有限公司。

(三)茶产品质量安全得到重视

四川省全面推进从茶园到茶杯的安全可追溯工作,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清洁化加工技术,全省绿色防控面积达336.5万亩,无公害茶园354.9万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133.9万亩,有机茶园5.95万亩、占全国的10%以上,茶叶有机产品示范县5个,GAP认证的茶叶企业3家。连续3年省、市、县三级农业、食药部门对茶叶基地和产品的抽检中,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四)茶叶加工区域布局逐步成型

根据四川茶叶生产“以名优绿茶为主、工夫红茶、茉莉花茶、藏茶为辅”的品类结构特点,省政府在川茶优势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上,规划、建设了现代化、专业化“一主三辅”茶叶产品加工集中区,包括川西名优绿茶、川南名优早茶等6个精制川茶加工区,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以提升川茶整体加工水平。

五、四川茶业市场与消费趋势

(一)消费群体

四川茶叶消费群体数量整体表现出上升趋势,并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据2019年京东大数据院数据显示,四川男性在茶叶品类的下单金额远高于女性,占比全省67.7%。36—45岁人群是核心购买人群,占比39%。46—55岁人群紧随其后。此外,随着越来越多90后、00后愿意接触中国传统茶文化,茶叶消费群体逐步向年轻化发展,年轻群体将成为未来茶叶消费的最主要增量。

(二)交易市场

省内各地的茶叶市场对促进茶叶流通,沟通产销两端起到了关键作用。四川知名的茶叶批发市场主要有成都大西南茶城和成都海峡茶城等。成都大西南茶城是四川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全国16个主要产茶省区的茶商、茶厂在这里设有门店,年交易量超过80万担,年交易额超过13亿元。但该茶城一直流于传统类型批发市场,整体缺乏统一性和专业性,整个市场显得档次不高。成都海峡茶城位于成都城北三河场,是我国首座海峡两岸斥资10亿元联合打造的专业茶城,该茶城并非简单的囤货和批发市场,而是集展示、交易、休闲体验、会展、仓储物流、研发、质量检测、信息交流、电子商务、茶博馆文化体验十大功能于一体的茶业高端市场。

(三)交易方式

四川茶叶交易方式分为线下交易和线上交易两种。线下交易方式即传统的产地、销地经营方式,如农户、厂家售卖等。如今,四川省批发市场和实体店销售也呈稳步恢复态势,30%以上批发市场的客商来自江苏、浙江、河南、福建等产区,需求的茶类有绿茶、红茶、黑茶及白茶,按外形分以一芽一叶扁形茶、卷曲形茶为主,约40%的绿茶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行销售。此外,茶楼茶馆也是四川茶叶线下交易的重要形式。古语有云:“天下茶馆数中国,中国茶馆数成都。”在四川,人们自古以来习惯饮茶,城乡、大街小巷、公园景点、桥头溪畔等,处处都有茶馆的身影,泡茶馆已经成为四川人的一大嗜好。如今,线下仍是目前最主要的交易方式,但也逐步暴露出整合能力弱、信息滞后、茶农生产成本和茶企业的运营成本高等弊端。在“互联网+”的新经济浪潮带动消费市场不断升级和发展的背景下,传统茶企运营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川茶融入“互联网+”显得尤为重要,促使茶叶消费市场从排浪式的大众消费,向便利化、个性化、品牌化、优质化、时尚化、社群化和功能化转变,销售方式也需从实体店销售向电商、微商发展,吸引年轻群体利用“搜索+推荐”双引擎模式关注和入驻茶空间,拉动茶销售,推进线上线下快速融合发展。自2011年起,四川省商务厅和农业厅连续多年联合举办“川茶网购节”活动,以推动川茶流通,提升川茶品牌知名度。2014年,“川茶集团”成四川茶叶行业首家做电商公司,通过线上线下一起推进的方式,开拓川茶在全国茶叶市场份额。“川茶5G商城”通过与知名互联网平台5G云平台合作,以良好的资源优势联合其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采取以线上结合线下共同发展的新零售模式,引领川茶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70%以上的茶企通过与天猫、京东、淘宝等合作的方式参与电商,竹叶青开展线下体验线上购买活动,仅2017年双十一,线上销售就突破千万元,成为天猫绿茶类热销品牌第一名。川红集团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线上交易达9000万元,成为全省第一。

(四)消费品牌

四川省进一步创响品牌,按照区域品牌分层级打造的原则,省上主抓“天府龙芽”省级大区域品牌的打造,大力支持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等“三山一早”地方区域品牌打造。2015年,省政府推出的“天府龙芽”区域公共品牌,包含“六大茶类”,是全国唯一的省级茶叶公共区域大品牌,唱响了“雪山之水润天府,盆地之气催龙芽”的川茶主旋律。而各地打造的“宜宾早茶”、“峨眉山茶”、“蒙顶山茶”、“米仓山茶”等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有11个品牌入围全国区域品牌价值排行榜。有中国驰名商标14个、省著名商标68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个。“蒙顶山茶”、“宜宾早茶”还在农业部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分别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和“中国茶叶优秀区域品牌”,弥补了四川茶叶在全国名茶评选中的空白,开启了书写川茶品牌历史的新篇章。

(五)消费种类

一是,在红茶方面,2016年全省红茶内销量近3000吨,市场供不应求。通过引导与宣传,四季饮用红茶消费者逐渐增多。二是,绿茶消费仍然是主体,且年龄层主要分布在30—65岁之间。随着健康意识地不断增强,许多年轻消费群体饮用习惯也由果汁饮料、咖啡、碳酸饮料等转变为茶饮,促进全省绿茶需求量依然与日俱增,性价比较高的品牌绿茶消费增势明显。三是,四川茉莉花茶畅销国内外,特别是受到东北、华北和成都平原等地消费者喜爱。四川茉莉花茶消费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全省茉莉花茶总产值约在23.7亿元左右。四是,不同规格和质量的茶叶消费趋势变化不同。根据对批发市场、实体店、商超以及电子商务的调查,2017年包装茶销售增加,100克/袋和20克/袋的产品增幅较大,增长15%左右。价格在1000—2000元的高档红茶价格平稳,销量比上年略增5%;中、低档红茶价差缩小,平均单价提高10%,销量增长60%,价格在150—500元1斤的中档绿茶成为消费主流产品。

六、川茶历史文化底蕴

四川茶文化历史悠久,其中,雅安茶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树最早的地方。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茶文明发祥地、茶文化圣山,被誉为“世界茶源”,茶祖文化、贡茶文化、茶马文化、禅茶文化、茶技艺文化等源远流长。

(一)茶祖文化

世界茶文化由蒙顶山起源。蒙顶山因此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茶祖文化。西汉甘露年鉴(公元前53—前50年),制茶师祖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七株野生茶树,成为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植茶树第一人,开创了人工种茶历史的先河,后人尊称他为“茶祖”。

(二)贡茶文化

茶文化与宫廷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蒙顶山独特的贡(皇)茶文化。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山正式列用和祭天祀祖的专用茶,一直沿袭到清末,历经1169年,是中国茶叶史上知名度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名茶。从唐至清,蒙顶茶的品质和生产规模世所称道。《唐国史补》评价:“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宋代文同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体会,明代黎阳王越有“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感叹。这些都实实在在反映出历史上蒙顶山茶崇高的地位。“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顶”等诗词闻名遐迩。

(三)茶马文化

茶文化与地缘政治相结合,形成了川茶独特的茶马文化。如雅安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之称,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既是川藏马古道的起始地,也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边销茶的重要生产基地。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和亲吐蕃王松赞干布,将川茶带到吐蕃,由此开创和开辟了西藏1300多年的饮茶史和当今闻名于世界,并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川藏茶马古道”。公元682年唐《封氏闻见记》:“饮茶……始自中地,流域塞外,往年回纥入朝,大驱名马,市荣而归”,这是茶马交易的明确记载。可以说,川茶在政治、经济、文化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四)禅茶文化

禅借茶道显,茶倚禅生香。在漫长的历史中,茶与禅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入,最终形成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禅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儒、道、佛的思想精髓同茶的高贵品行融合在一起,具备“正清和雅”的鲜明文化特征。日本平安时代延历二十四年(805),高僧最澄曾将大唐茶种种于日吉神社,造就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园。川茶在佛教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曾有日本茶道专家、禅僧等来四川蒙山寻“茶文化之根”。如今,四川成都大慈寺以禅茶最为出名,据说,大慈寺禅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五)茶技艺文化

尽管机械化不同程度地侵蚀传统手工业和古老技艺,四川仍有许多传统制茶工艺被一代代传承下来。蒙山派茶道分蒙顶茶艺“天风十二品”和蒙顶茶技“龙行十八式”两大类,属一柔一刚,被誉为中国茶艺文化艺术的两座里程碑。宜宾叙府龙芽茶传统制作技艺始于宋代,其“烘炒结合”的制茶工艺皆由师徒口述手授流传至今,体现出制茶者极高的技术造诣,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一份宝贵财富,2011年,该技艺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红工夫红茶在早期一直沿袭古代贡茶制法,后经过一代代制茶人的改进,逐步形成了如今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川红工夫红茶技艺。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已于2014年申遗成功,成为川内首家红茶类的非遗项目,对宜宾茶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七、四川茶产业融合发展态势

大力推进产业融合,是促进川茶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创新举措。随着四川省茶产业的不断壮大,众多茶企纷纷涌现,积极参与茶叶生产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包装等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了一体化与多样性并存的茶产业链发展模式,并衍生出茶文化旅游、茶文化产品等附加产业,与四川茶产业紧密联系、呈现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趋势。

(一)打造茶旅融合景区

各茶叶主产区,充分挖掘茶文化和旅游资源,将名茶与名山、名水、名人有机结合,为消费者设计茶旅游精品项目,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茶文化旅游成为茶产业的新的增长点。四川省把“川茶文化”作为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主要品牌来抓,支持培育了一批国家级文化出口企业和项目。注重加强对古茶树群、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茶文化的保护,依托茶史古迹,在峨眉山、青城山、蒙顶山等旅游景区,以“茶马古道”等为主题,打造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川茶文化“走出去”。其次,四川参照生态农业理念,发展茶乡旅游项目,不断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在促进茶叶基地景观化的同时,积极开发茶文化养生、体验、休闲观光等项目,现已打造30个功能完善的茶旅融合主题景区。另外,四川省按照“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茶史古迹、生态优势和独特的地形地貌,融合旅游和茶文化元素,着力推进茶旅融合园区建设。如雅安市结合蒙顶山——百丈湖景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蒙山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打造百公里百万亩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推动茶文旅一体化发展。原农业部授予四川名山蒙顶山茶文化系统“中国主要农业文化遗产”荣誉称号,授予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茶叶专业村红草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荣誉称号,骑龙场万亩观光茶园入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全国首个国家茶叶主题公园一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一挂牌。蒙山新村、茶马古城、牛碾坪、红草坪、骑龙场万亩观光茶园、跃华茶庄等一批茶旅综合体建成并对外开放。

(二)创建农业产业园区

四川正在由茶叶大省向茶业强省跨越的进程中,以茶旅融合为载体,推动茶叶向加工、消费等产业链下游环节扩展,提升茶产业的综合效益和茶产品的竞争力。2017年,峨眉山市以茶叶为主导产业,集生产发展、优质茶加工、科技示范、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融合园区建设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并以峨眉山市国家现代农业茶产业园的基础为样板,积极推进50个省级现代农业(茶产业)园区建设,将其打造成结构调整精品区、转型发展样板区、三产融合示范区、产业扶贫主导区、美丽乡村先行区、农村改革试验区。

(三)建设特色示范园区

四川也在建设茶文化风情体验园,拓展茶叶现代园区功能,展示茶叶从采摘、加工、质检、包装到品饮的整个过程,介绍茶叶基本知识,同时游客也可自己采摘、加工,亲自尝试制茶工艺,体验茶农之乐。纳溪区按照“一地一景观”和“一庄一特色”的原则,成功打造了白节瀚源茶庄、护国凤岭茶庄和梅岭茶庄等5个示范园区,并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特色茶旅游资源区”。

(四)举办各类茶事活动

随着川茶推广范围的日益增大及“走出去”的方针与战略的实施,川茶在全国市场的拓展速度加快。为建立良好的茶叶企业推广交流平台,四川省政府、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等举办了茶博会、川茶文化摄影大赛、茶叶开采活动周等众多茶事活动。2013年,由四川省农业厅,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及泸州市政府主办的四川首届茶叶开采活动周在中国特早茶之乡“秀美纳溪”隆重开幕,至今已举办七届,旨在以茶为媒,紧扣时代发展新篇章,促进中国茶文化和川茶文化的共同繁荣。2016年1月至6月,四川省川茶文化研究会组织发起了“通江白茶杯”首届川茶文化摄影大赛,希望通过摄影家的镜头,从茶文化的角度,重塑川茶形象,扩大川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2019年,第八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此届茶博会规模达30000平米,国内外800余家企业汇集于此进行参展和销售,总交易额达2.1亿元,共接待观众6万人次,促进了川茶企业与其他省份及外国茶企业的交流与合作。2020年5月21日,为庆首届“国际茶日”,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四川茶为国饮茶业有限公司、四川华夏茶艺培训学校联合举办了“四川首届茶人节暨新型师徒茶艺汇演”,活动在展现以茶为中心、以茶为源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弘扬工匠精神,以助川茶产业更好地发展。

八、科技创新支撑四川茶业发展

应市场多元化的需求,传统的六大茶类产品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茶企纷纷加快与中茶所、省农科院茶科所、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创新工艺,优化技术,提升设备,研发适销对路的产品。犍为县茶企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开展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研究,形成了犍为首创、全国独有的炒花工艺,研发了“浓香、清香、熟香、兼香”四种不同香型的茉莉绿茶和茉莉红茶;同时成功开发了茉莉花酒、茉莉花浸膏、茉莉花精油等茉莉花衍生产品,打破了国内单一传统的“花一茶”加工模式,延伸了产业链条。为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川茶集团、元顶子茶场等企业充分利用绿茶加工中产生的片、末,与食品企业合作,加工茶饼干、蛋卷、茶含片等茶食品,受到年轻人和小朋友的喜爱,雅安藏茶制成的“天路牌”藏茶精华液大量投放市场,成为一种时尚的保健饮料。茶叶过度包装一度制约着中高档产品的销售,为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性价比高的茶产品,茶包装向着简化、美观、方便的方向发展,如米仓山茶业将绿茶包装制作成年轻人喜爱的动漫套装,并利用收集成套包装换礼品,更是刺激了消费。

近五年,四川省农科院通过畜禽育种攻关等项目,在茶叶种业上取得了较好成效,有力助推了四川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志性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育省级审定茶树新品种3个(天府红1号、天府红2号和川茶5号),新品种登记7个(紫嫣和川茶6号:登记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紫嫣编号:GPD茶树(2018)510007,登记日期:2018.6.28,川茶6号编号:GPD茶树(2018)510007,登记日期:2018.6.28,川茶10号和川沐318)。其中,天府红1号、天府红2号为我省首次选育的花香型和浓香型突破性红茶新品种,“紫嫣”为四川省选育的高花青素含量突破性新品种。

二是,收集茶树野生品种资源721份,经品比试验研究,筛选出特色茶树品种资源新材料43份,选育茶树新品系23个,其发芽早,抗性强,内含物十分丰富,有的品质成分如氨基酸、儿茶素、水浸出物、咖啡碱等含量特高,在全国属少见,其成茶品质具有香气高(有的显花香)、滋味鲜等独特风格。

三是,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4项,其中,《野生茶树资源挖掘利用与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推广》成果获得2018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我省首个茶树育种高档次重大成果奖。其主要内容和创新性是:

首次在四川大规模收集和发掘利用茶树野生种质资源。先后收集和保存茶树野生种质资源2558份,引进国内外品种220个,建成了我省首个种类丰富、特色突出的茶树野生品种资源圃和种质资源基因库,数量居西南第一、全国第二。通过DNA分子标记等方法评价、鉴定和发掘特色育种新材料185份,选育出茶树新品系92个,并进一步构建了遗传图谱、开展了数量性状定位研究。

育成的系列茶树新品种性状优良,特色突出,实现了茶树特色新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先后育成特早、高抗、高鲜、高香、高儿茶素、高花青素、高产型等系列茶树特色新品种25个。其中,国家级新品种3个,省级新品种21个,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个,被列为四川省推广主导品种4个。尤其,选育出的早芽品种“峨眉问春”比对照早20—30天,是全国发芽最早的茶树品种;“云顶绿”酯型儿茶素含量高达11.96%,是目前酯型儿茶素含量最高的茶树品种;“紫嫣”花青素含量最高达3.28%,是目前花青素含量最高的茶树品种。

集成创新了茶树良种高密度高效扦插繁育、茶园机械化采摘、名优茶分段干燥组合提香等配套关键技术,建立了技术体系6套,其中5套被列为四川省主推技术,解决了茶树新品种应用推广与配套栽培、加工技术及新产品开发脱节的难题,加速了良种的应用推广,促进了我省茶树品种的更新换代。

获国家级、省级茶树新品种25个、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个、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制订省级地方标准12个,发表论文151篇,其中SCI论文4篇、EI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91篇,出版专著5部。

创建了5种示范推广新模式,加速了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应用推广。20年来,新品种及配套关键新技术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441.5万亩,良种及配套技术推广和名优茶新产品开发新增效益60.47亿余元,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促进了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是,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

五是,发表论文64篇,其中,SCI论文6篇,EI论文1篇,中文CSCD核心期刊20余篇,制定省级标准17部,制定茶叶发展规划13部。

六是,研制获奖新产品51个(古来茗心红茶、古来茗心绿茶、米仓山黄芽、名优白茶、金凤甘露、川香绿牌川香绿茶、御芽天娇牌红茶、振霞飘雪牌茉莉花茶、秦巴鸿源牌踏雪无痕、平昌雀舌、大观梁牌大观绿茶等),先后获得了中国(成都)第五、六、七、八和九届国际茶叶博览会”优质名茶金奖。

来源:天府农科智库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