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独山茶叶协会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农民日报:安徽茶产业多元发展观察

茶产业是安徽省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更是带动山区茶农致富增收,助力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的指示精神,茶叶主产省份安徽牢记嘱托,“三茶统筹”,走绿色化、品牌化全产业链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

文化引领

让年轻人爱上茶

4月初,正是六安瓜片新茶采摘时节,记者走进位于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的徽六瓜片现代化茶叶生产车间,师傅在依次进行炒生锅、炒熟锅、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等六安瓜片制作技艺,伴随大家娴熟的操作,车间内茶香四溢。“六安瓜片”产于附近山区和低山丘陵,具有悠久历史底蕴和丰厚文化内涵,是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更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

“在海外学习生活的经历,更让我坚定了茶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一定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制作出来的六安瓜片做大做强。”“90后”海归曾宇说,自己是典型的“新农人”,回国后毅然接下父亲曾胜春的“接力棒”,带领乡亲们共同发展壮大茶产业,并通过直播带货来抢占市场份额、塑造品牌影响力。

“我们电商平台客户群体大多集中于30到35岁。”在曾宇看来,传统企业要想破局,除了走高端化市场,还要想办法打通下沉市场,这对供应链要求极高,不能为了价格而把品质降低。她决定升级新媒体营销能力。首先强化团队,孵化了10位本土“00后”主播。每年5月前后,设计进行“日不落”直播——在茶叶相关场所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直播;茶叶大规模上市后,主播走进茶厂直播,让顾客对茶叶生产过程一目了然;主播还会来到茶园中的生产信息收集大屏旁,通过扫码溯源,带镜头前的网友了解土壤、水质、空气等茶园环境以及茶叶的生长周期等。

曾宇介绍,中国人骨子里是喜欢茶的,奶茶、抹茶、茶皂等新产品和元素不断出现。年轻人随着年龄增长,应该更加追寻茶的本源和本质,因此,要让传统茶叶迎合年轻消费者需求。

他们对部分产品采用偏年轻化的包装风格,用小袋装茶而非大罐包装;口味方面,将绿茶和茉莉花茶口味相结合,研发“茉莉绿茶”,还将六安瓜片和其他茶类结合,实现多种口味搭配;将品牌色调定为天青蓝,突破大红、大紫、大绿等传统印象中的茶企产品颜色。在她的建议下,企业还应用了冷萃技术,让年轻人随时随地、快速简便地泡水喝茶。仅今年1月,茶叶线上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175%。

2

壮大产业

徽茶振兴正当时

眼下,正是春茶集中上市的黄金期,在池州市石台县仙寓镇万亩茶山上,翠绿的茶垄纵横交错,新发的茶芽柔软肥硕,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茶香,采茶工们手指翻飞,娴熟地采摘茶树上新冒出的嫩芽,茶农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位于石台县南端的仙寓镇,生态优越,是产茶大镇,全镇茶叶种植面积2.3万亩,覆盖12个村110个村民组,富硒茶叶总产量达490吨,产值4800万元,村民的农业收入主要来自茶叶。“以前我们家家户户自己种茶、制茶。所以产业始终做不大,现在大家意识到只有抱团才能做大产业,采摘的鲜叶不再是一家一户进行加工,而是送到茶叶市场或合作社进行交易,平均每人每天收入200至500元,户均年收入上万元。”茶农张四方说。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安徽省是全国重点产茶区,茶产业也是该省传统的优势特色产业,名优茶荟萃,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四大历史名茶驰名中外。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20万亩、全国第6位,干毛茶产量17.57万吨、全国第8位,出口量、出口额分别为6.73万吨、2.5亿美元,分别居全国第2、3位,全产业链产值达到826.68亿元、全国第7位。

聚焦千亿级茶叶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目标,安徽省农业农村部门实施茶产业振兴工程,着力打造以黄山、六安为重点区域的徽茶产业集群,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65家。“在打造茶叶强省方面,仍有不少短板要补上。”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坦言,比如推行宜机化改造、提升加工水平、打造优势品牌等。

“每年依托茶博会平台,持续助推安徽茶产业产销对接和‘双招双引’;加强对外交流,进一步助推安徽省茶旅文康融合发展;拓展对外宣传平台,持续不断加强对会员和安徽茶产业的宣传力度;推进中国徽茶数字化体系建设。”安徽省茶叶协会会长王传友介绍,协会立足服务广大茶农茶企,推进融合发展,为徽茶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好安徽贡献更多力量。

3

科技赋能

数字茶叶更健康

装茶、称重、封口、装盒、贴标……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内大大小小的茶厂一片繁忙景象,茶叶包装工作分工有序。“这是黄山毛峰富溪产区茶标识,每一片茶叶生产全环节都有全程监控,有了这个属于富溪茶叶的‘身份证’,买家可以在手机终端上溯源每一片茶叶的所有信息。”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说。原来,黄山市茶产业“大脑”今年春天正式上线试运营,这是安徽省首个茶叶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构建了数字茶园、数字茶厂系统,内容涵盖茶树种植、茶青收购、茶青加工、成品包装、仓储物流、茶叶销售等场景,提供集产品防伪溯源、全流程全生命周期追溯、智慧生产、可视化大数据展示、一物一码精准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持续提高黄山茶品牌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在黄山市早已深入人心。4年前,该市就在全国率先推广全域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采用“诱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模式,全面开展有机替代,禁止化学农药和除草剂进茶园。创新推出茶叶绿色防控专项责任,在采取绿色防控措施的前提下,茶农受到病虫危害损失,最高赔付1000元/亩。开展全市茶叶农残常态化监测抽查,建立茶叶质量安全“红黑榜”。全市茶园绿色防控蔚然成风,农残逐年降低,鲜叶抽样欧盟达标率稳定在90%以上,正在朝着创建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迈进。

“我们在茶叶上不断科技创新,开发数据平台率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茶叶生产全过程,太平猴魁高质量发展联合会的大数据平台、六百里猴魁公司的区块链技术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根据记录时间次序、不可篡改、可信可靠的数据信息,解决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信问题,并通过‘一物一码’的赋能来实现防伪、溯源、大数据营销一体化管理。”黄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洪平介绍,该市加强名优茶品种资源的保护、改良、繁育和推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茶园,持续发展茶园山地轨道运输设备、茶园排灌设施和林草共生模式,生态茶园面积达到50万亩。推进新安江沿线茶园坡改梯,生态化护塝、保土、保肥,有效提升画廊风景和茶园景观,打造新时代“蜈蚣岭”。

此外,该市还锻造产业链加工链长板,推动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建成标准化大基地、集约化大加工、网络化大流通。鼓励引导企业对生产设备、技术工艺、加工环境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建立涵盖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广应用连续化生产流水线100余条,实现茶叶加工全程不落地,位居全国领先。

来源/农民日报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茶叶消费量超过350万吨的国际市场如何把握?3月的松阳来回答!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及丽水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将于2019年3月26日—28日在浙江省松阳县盛大举办。会议期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将举办“全球茶叶产销形势及市场需求”分析会。

主办单位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浙江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丽水市人民政府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

承办单位

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松阳县人民政府

活动主题

乡村振兴  绿色发展

时间、地点


活动时间:2019年3月26日-28日

报到时间:3月26日9∶00—17∶00

报到地点:天元名都大酒店(浙江省松阳县要津路155号)

参加对象

浙江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国内外茶叶行业组织代表、国内外茶叶企业代表,全国各大茶叶市场负责人、行业界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等。

参会须知

专业采购商落地接待(食宿免费,交通费自理),名额限100人(按报名先后顺序)

日程安排

日 期

活动名称

26日

音乐品茶会

27日

开幕式(领导致辞、授牌、颁奖等)


茶产业碳中和松阳研究成果发布会


茶叶绿色发展论坛


市场考察


“全球茶叶产销形势及市场需求”分析会


茶叶行业组织建设研讨会

28日

主题茶旅活动


返程

主要活动

开幕式(领导致辞、授牌、颁奖等)

时间:3月27日上午9:00—10:30

地点:松阳县人民政府会议中心101会议室

市场考察

时间:3月27日上午10:30—12:00

地点:浙南茶叶市场

“全球茶叶产销形势及市场需求”分析会

时间:3月27日下午2:00—5:00

地点:松阳县人民政府会议中心102会议室

主题茶旅活动

时间:3月28日上午9:00—12:00

路线:松阴溪景区(独山驿站、石门圩廊桥)、王景纪念馆、  大木山骑行茶园等。

都匀毛尖打造“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产业实践

都匀市毛尖镇政府组织茶农和企业对1.6万亩的低产茶茶园进行松土、中耕除草等技术改造,让低产茶园“冬眠不眠”,为来年实现毛尖茶产量提升和提质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冬日暖阳下,贵州省都匀市小围寨团山村茶园基地一片翠绿,肥厚的叶片泛着光。眼下正值茶园管护时节,茶农们头戴帽子,手握锄头,在茶园里给茶树开沟,为下一步施肥做好准备。

都匀毛尖属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主要产自团山、哨脚、大槽一带。近年来,依托资源、品牌、政策等优势,贵州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等文章,让“都匀毛尖”先后荣获了300多项国家级和国际级荣誉。

目前,“都匀毛尖”品牌价值已达到43.74亿元,进入2022年中国绿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前十强。小小茶叶如何发展成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茶产业如何成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为此记者一探究竟。

都匀市毛尖镇政府组织茶农和企业对1.6万亩的低产茶茶园进行松土、中耕除草等技术改造,让低产茶园“冬眠不眠”,为来年实现毛尖茶产量提升和提质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受访者供图


高山上的金叶子

监管发力保证品种质量

“一大早就得来,茶园里的活多得很,要除草、开沟、施肥,一点都不能马虎,要是秋冬季管护不到位,来年的茶青就长不好,茶叶就卖不了好价。”忙活了一上午的团山村村民易贞美笑着告诉记者,去年她家在都匀市区开了家茶庄,日子越过越好。“因为我们团山的茶好,每年春茶还没上市就被老客户预订完了。”

村民的好日子源自都匀毛尖的好品质。“三绿透三黄”——这是都匀毛尖的一大特色,即干茶中绿中有黄,冲泡之后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带黄。都匀毛尖泡出的茶不仅嫩香持久、鲜爽回甘,其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含量等理化指标均高于同类绿茶标准,是贵州绿茶卷曲形茶的优秀代表。

高山云雾出好茶。平均海拔千米的高山上云雾缭绕,气候温和,这里的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湿润,土质呈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特殊的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的生长,形成了都匀毛尖芽叶茸毛多、肥厚柔嫩、发芽早、持嫩性强的独特风格。

近年来,为促进黔南州茶产业的发展,当地立足气候优势和生态优势,按照“生态化、良种化、规模化”的要求,引导茶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培育出都匀、贵定、平塘、瓮安、惠水、独山、三都、罗甸8个产茶核心县。通过科学规划、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机械化作业等举措,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树品种丰富多样,产业产量稳步提升。

2017年,都匀毛尖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称号;2020年,都匀毛尖茶被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全年茶叶销售额达84.96亿元,出口量达1300吨,出口额达6900万元。

有了品牌的监管保护,农产品才能真正在品牌的助力下行稳致远。去年3月,随着春茶开采和茶青交易开市,都匀毛尖茶叶协会制定了茶青收购的“十条公约”,对收购茶青的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参与市场交易的奖惩机制、用工价格、交易秩序作出明确规定,有效规范了市场的交易秩序,保证了茶叶品质。此外,都匀市农业农村局还建立了都匀毛尖茶叶溯源监管平台,为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提升产品竞争力提供了技术保障。

目前,黔南州创建了10万亩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6.2万亩有机茶认证基地,11万亩欧标茶认证基地。全州茶园种植面积达161.8万亩,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802家,打造万亩茶园乡镇30个,绿化荒山380平方公里。

通过出台有效政策措施,实施立法及监管保护,黔南州创新了利益链接模式,有效带动社会资本进入,构建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宣传、统一价格、统一标准的“六统一”品牌管理体系,黔南全州涉茶人数40.86万人,涉茶农民人均年收入1.35万元,小小茶叶成功铺就了百姓的致富路。

铁锅中的真功夫

文化名片助力品牌建设

“都匀毛尖是我们贵州的山珍宝贝,我一直相信它会走得更远!”当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传来时,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子全乐开了花。

7岁开始,还没有灶台高的张子全便在一旁看爷爷炒茶,在爷爷的指导下,张子全逐渐对手工毛尖茶的传统加工手艺流程烂熟于心——杀青、揉捻、搓团、提毫,这一招一式都在铁锅中完成,一双手在300度的高温上,为都匀毛尖“炒”出了一片新天地。

手工制茶过程中的绝活在于“提毫”。所谓“毫”即茶叶嫩芽背面生长的一层细绒毛,干燥后呈现白色。白毫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还能让茶汤产生甜润的口感,带来毫香和鲜气。而如何保证其在炒制过程中不脱落,是一道技术活。“提毫时要加一把火,迅速将茶毛毛提取出来,谓之‘火中取宝’。”张子全介绍。

“将传统的制茶工艺传承下去,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2016年,张子全成为黔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都匀毛尖手工制作技艺客座教授,专注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将学校的课堂搬到茶山上,亲自在茶园给学生授课。

一直以来,都匀市通过给农户提供茶园种植技术,安排茶叶的制作交流活动等,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实现双赢。都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萍昭介绍,该市以“都匀毛尖技工”劳务品牌为抓手,打造都匀毛尖茶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设茶叶加工专项技能高级工匠等研修班8期,开发了评茶基本操作、都匀市茶文化等课程56个,目前已培育带动技工1788人。

入选非遗让都匀毛尖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新名片。贵州省绿茶品牌促进会、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徐嘉民说,都匀毛尖茶是该省着力打造的“黔系列”民族文化品牌产品,眼下其制作技艺及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将为茶文化的彰显提供更强动能。

下一步,黔南州将持续推动“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数字化,借助大数据技术,对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进行数字化采集,建设一个集黔南茶历史文化、茶制作技艺与标准、传承人群信息、茶品检测数据、产品研发与销售等相融合的都匀毛尖茶数据库,创新推动都匀毛尖茶营销宣传,提升品牌影响。

旅途中的鲜茶香

茶旅融合拓展产业市场

茶旅融合既能够培育茶产业,又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形式,茶旅融合对催生茶乡新产业新业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黔南州高度重视“茶旅”品牌建设工作,整合全州茶叶资源,将茶园风光和茶文化有机结合,走出一条“茶能饮用、景能怡人”的茶旅融合发展之路。

行走在都匀茶博园内的茶文化长廊,周围摆放着一个个采茶制茶的铜像雕塑,再现了茶农生活的劳动场景和采茶制茶的传承路径。占地面积130亩的都匀茶博园,有10栋主体建筑,5面文化墙。在四周青山的簇拥下,茶博园内亭台楼阁、厅堂轩院、雕梁画栋,尽显古色古香。这个目前国内最大的茶博园已成为都匀发展茶旅融合的地标。

为了让游客走进来,深入了解都匀毛尖文化,都匀市发展起旅游路线。当地围绕都匀毛尖茶核心产区,推出了瓮安“建中茶旅小镇-朱家山森林公园-花间池温泉”品茗养心康养之旅、平塘“观中国天眼-探神秘天坑-品贵州春茶第一壶”体验之旅、都匀“茶博园-螺蛳壳-毛尖镇民族风情园-茶神庙”等多条茶旅结合的精品旅游线路。2019年,都匀“云端茶海·心上毛尖之旅”精品线路入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在品牌宣传推介方面,黔南州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谋划销路,产品流通”的方式,不断拓展广东、上海、华南地区、三北地区等目标市场。连续举办六届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组织茶企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北上广深茶博会、“一带一路”展销会等国内外重要茶事活动,将茶民俗、茶文化、茶影视等打造成茶旅品牌。

目前,都匀市有茶旅企业78家、全国五星级茶馆2家,茶旅融合接待游客年均2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1.9亿元。徐嘉民认为,守正创新是有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而实现文旅融合,能把都匀毛尖茶的辐射效应发挥到更大,使茶文化更具影响力。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记者 侯雅洁 见习记者 胡燕俊,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