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保山市昌宁县有什么茶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茶马古道上的石头村庄

这是一个石头砌成的世界。房屋是石板房,道路是石头铺,塘基是石头砌,水渠是石头筑,菜园的垄基是石头垒。石门墩、石院墙、石前檐、石鸡笼、石厕所、石畜圈不胜枚举。石槽、石盆、石凳、石桌、石碾、石磨、石臼琳琅满目。石台阶、石板路、石垱……甚至烤茶、烧肉的用具都是用石头制作而成。

这是一个承载滇西茶马古道700年历史的村庄。滇西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路线有两条:南线由云南的普洱--大理--丽江--中甸--西藏的察隅--波密--拉萨--日喀则、江孜、亚东、柏林山口,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北线从四川的雅安--康定--西藏昌都--尼泊尔、印度。本文所写的石头村,正是位于南线从普洱到大理这一条中的一个小村庄。

不久前,我徒步踏上了滇西茶马古道保留得最完整的云南省凤庆县鲁史镇到塘房村这一段。沿途景色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村庄,在这个乍暖还寒季节,我打量着这有着文化有着商经的古老通道,想像着当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马帮,浩浩荡荡的驮着茶叶、毛皮、药材、核桃等山货,唱着"……赶起百十匹马帮(哟咳),驮上百十斤驮子(哎),翻过(哦)百十个梁子(呀),换回(哟)百十样货子,填饱(嗯)干瘪瘪的肚子(呀),狂欢一阵子(啊)"的号子进城,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又一个村寨,马帮踏出了一条沟通各地的生命道路,换回必需的盐巴、布匹等生活用品。从此,那些崎岖逶迤的山道上,诉不尽马帮的神奇;刀砍斧削的绝壁,说不完赶马人的辛酸;不老的风峡谷,回荡着许多赶马号子的豪迈和悲壮。

如今,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已经离开了几十年上百年了,走在悠悠的古道上,似乎还可以听到久远的年代里传来的阵阵马蹄声,滴滴答答的响彻着整个山谷。

1913年以前,凤庆(旧称顺宁)与外地的交往,最主要的就是顺下线,线路有三条:1、凤庆(顺宁)--鲁史--巍山--下关--丽江--中甸--西藏;2、凤庆(顺宁)--鲁史--下关--昆明--省外;3、大理--下关--巍山--鲁史--凤庆(顺宁)--镇康--耿马--缅甸。无论走那条路,都必须过塘房村,因此,塘房承载起了茶马古道700多年的历史沧桑。

塘房距鲁史镇约6公里,沿着弯弯曲曲的古道,跟着猎奇的游人一直向上攀登,刚开始还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可是,不一会儿我就感觉气喘嘘嘘,大腿酸痛,干脆拿着相机在路上拍起照片来。此时,一个村民赶着马,身上扛着百十斤重的小型农用机械,竟然在古道上健步如飞。我与他攀谈古道的历史,小伙告诉我,这段路是茶马古道赫赫有名"九曲十八弯",到塘房村还早着哪。随后,他唱着"身着大地头顶天,星星月亮伴我眠。阿哥赶马走四方,阿妹空房守半年"的赶马调很快消失在古道的尽头。

据史料记载,康熙四年(1665),云南北胜州(今丽江地区永胜县)设立茶马市场后,凤庆茶叶产品开始流入丽江。20世纪20年代,大理喜州严子祯在下关建立"永昌祥"商号,开始生产经营沱茶和藏销紧茶,并在叙府(今宜宾)、重庆、汉口、上海和缅甸瓦城设立分号。而凤庆青毛茶,是"永昌祥"沱茶产品必不可少的原料(当时"永昌祥"商号所生产的沱茶有三个牌子:一个是本牌沱茶,重九两二,用明前春尖制作,双江茶占60%,凤庆茶占40%;一个是副牌沱茶,重八两二,凤庆茶占60%,勐库茶占40%;还有一个是正记牌沱茶,重八两二,同样是取勐库茶香味浓郁,凤庆茶兼备外形美观之特点制成)。因此,严子祯于1928年在凤庆专设"永昌祥"商号,竞购凤庆青毛茶。到20世纪30年代末,凤庆的茶叶商号发展到20多家,从此,凤庆茶由马帮沿着"顺下线"倾销各地。

沿着古道一路向上行进,阳光透过湛蓝的天空投射到山头上,让山林遍染了一层金黄色,清冽的山风吹过,卷起一层层的落叶,抬头仰望天空,干枯的树枝盎然的屹立在蓝白相间的天际,直指苍穹,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那密密的枝杈里,孕育着来年生机勃勃的绿色和百折不死的生命之魂。脚下的道路崎岖坎坷,这真的就是那条千年的古道么,千百年来,这条道路曾经是何等的繁华,过往商贾,游人如穿梭般的从它身上走过,它也曾承载着多少人的希望和梦想,谁又能说清楚,在它身上演绎过多少感人的故事呢,世事如烟,沧海桑田,它如今就像一位年至耄耋的老人,静静的躺在这里,在它的梦里,是否还依稀记得那往日的繁荣以及行人如织的那些年代?如今,只有偶尔路过的徒步探险者和匆匆而过的狩猎人还能让它偶然醒来,可是,又有谁能静静的聆听它的故事呢,那划过枝头的风声,是否就是它的低声哀怨。

到达塘房村,我们的目光被石头房屋豁然点亮,瓦是石板,墙是石墙,地是石地,石头做成的房子里,住着终年和石头相伴的人。

石头是塘房的财富,这里产的石头像千层的油饼,用扁锤沿石角一敲,就能起下一大块。一层一层的石板,像一本厚厚的书,层次之间不毫粘连,只要你乐意,就可以随意的翻阅。村民们建房就地取石,不做任何二次加工,没有污染,无需能源。石材是天然具备的,木材是自然生长的,粘接的材料无需运输。墙是石头砌的,支离的碎石,平面往外地块块砌起,不用半点沙灰水泥粘合。石墙的顶上,再架木椽,木椽的上面,再铺石板。石板从檐口铺起,块块叠压,至脊而收。石材的地基,石材的墙体,石材的屋面,天然的材料,被塘房村人巧妙利用,筑屋造房,建宅修舍。村里的老人说,这样独特的石板房,雨季,屋顶石板遮挡,水不入室。晴天,满室潮气蒸发,沿缝隙罅漏四散飘逸,室内很快又可干爽如初,居住于内,冬暖夏凉。

大块小块的石板,充当了遮风挡雨的屋瓦,参差不齐的石板,在一幢房子的屋顶上,都被派用到了最为恰当的位置。这就是塘房村人的高明,深知才尽其用、物尽其能之理。对于石板来说,再不规则的长相,塘房村人都能给它们找到最为恰当的位置。

石头垒成的房子毕竟不能建得太高大。在村里,几乎每间屋子都一般大小,而且结构也基本相同。屋子都不高,高一点的人走进屋门,可能还得稍微低下头。并且,每间屋子里都没有一扇窗户,只有一个天井,是屋子采光的重要途径。

村民搭建的石屋,大多是随意而为,有的石块横着叠砌,有的斜着堆砌,大石块和大石块之间用小石块补缝加固,连木质的梁柱也特别讲究自然,用在石屋里还是保持原来的形状,没有刻意修整过。使得塘房村的石屋显得更加硬朗,看上去厚实凝重,极具质朴之感。

走进一户人家,里面别有洞天,大大的天井里,有石头砌的猪圈、鸡窝,院里有长石头条搭的凳子,地面是用薄石条铺成。猪圈里喂猪的槽子是石凿的,洗衣服的搓板是石板做成的,捣蒜用的也是石锤、石臼。小院里香椿、月季花、木槿花香味弥漫。

主人家在办喜事,几个小伙正往青石板上放肉,我们一问,才知道要做塘房特色菜--青石板烤肉。石板能烤肉?我有点不相信,因为石板遇火加热会炸裂,怎么能把肉烤熟?带着好奇,我到了烤肉的厨房要一睹石板烤肉的真面目。几个烧得火苗通红的炭火盆并排支在厨房里,炭火上有一块石板搭在上面,另一块一摸一样的石板压在烤肉上,打开上面的石板,果然里面夹着猪肉在烤。这种石板烤肉就是用新鲜的猪肉直接放在石板上烤成的,工艺很简单,石板烤出的肉外观看焦黄焦黄的,让人垂涎欲滴。割下一块来,嚼在嘴里,味道既香又脆,不像直接在炭火上烤出的肉有烟熏火燎的味道,也许,这应该是人们爱吃塘房烤肉的真正原因。

石水缸是塘房人家的必需品,每家每户都有,这家家必备的石水缸,样式并不统一,有的能装十多担水,有的只能装两三担水;形状上,正方形、长方形居多,当然也有正六边形等。水是从屋后的老林里用水井槽引来的,水井槽用龙竹或整棵的圆木挖成,涓涓的山泉沿着高高低低的水井槽,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坡,把塘房人家的石水缸装得满满的,做饭、洗菜时就舀水缸里的水用。

村里的老人说,石水缸装的水清凉冰爽,我舀了一瓢水咕咚咕咚地一气喝下,那沁人心脾的清凉和痛快深入五脏六腑。

走在村里石头铺成的小道上,不知是否因为经年累月的缘故,高高低低的石头路也不觉得崎岖。犹如走进了时光隧道,仿佛回到了古代的世外桃源。

据史料记载,1693年农历八月十四,徐霞客从保山市昌宁县进入凤庆县城,与前往下关的马帮一道走上了茶马古道,乘竹筏渡过澜沧江,翻越骡马萎坡来到塘房村歇脚。据传,一老者还用石板烤茶热情招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有幸在另一户人家品尝到了青石板烤茶。青石板烤茶是塘房村人的一种独特饮茶方式。石板是薄片青石,质地细腻而均匀,似乎不容易找。在温火上预热十多分钟后,石板都有些烫手了。主人从竹筒里取出几小撮早已准备好的晒青茶。这可是开春第一尖春茶揉制的呢,据说是专门款待第一位踏春而至的客人。诱人的茶在青色的石板上欢快地翻滚着,烤茶最讲究火候,几个来回叶色渐渐由棕黄色变成棕褐色,整个院子也已经是茶香漫溢了。将烤好的茶叶收入备好的竹筒,所有的茶具都是竹制的,据说这样茶才更香。

茶叶在水中沸腾的一刻,香气弥漫。主人将茶壶盖子一扣,再用沸水浇注壶身,接着将竹制的茶杯翻转用水洗净,片刻之后,青透的茶水一一流入竹杯。一切流畅得让我有些眼花,一晃神,香茶已在眼前,我赶紧双手接过,低头一品。真可谓“石屋忘言对此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鸟鸣片影斜”。

老人们说,塘房是一个被茶香侵泡的村庄,当年茶马古道最盛的时候,每天来往的人像排队一样的经过。据《滇南新语》记载,在明代,凤庆就能用手工制造出太平茶、玉皇阁茶,色、香、味可与龙井茶媲美。有了这样的好茶,清乾隆26年(1761年)顺宁知府刘靖督土民修建青龙桥于镇南金马明子山脚下的澜沧江上,走过澜沧江过金马翻越黑山门,就到糖房。青龙桥连通的茶马古道上茶事不断,凤庆茶源源不断进入内地、上贡朝廷、远销东南亚,茶叶也成为凤庆人的"绿色银行"。每逢街天,悠长的山街成了各种茶叶交易的场所,那叶形平肥的“尖山云雾”、条索分明的“太华茶”、细润色正的“银毫”、秀美质佳的“特级功夫茶”……各色茶叶摆满悠长的街巷,浓郁的茶香令人心旷神怡。在茶市上,随便坐下与茶农闲话家常,都能拉出一大堆茶诗、茶经、茶文、茶德等等话题来。彼此兴致浓了,甚至会忘了买卖之事,沉浸在茶话之中。真可谓“茶中日月长,茶话情根深”。

或许正是受凤庆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熏陶的缘故,在塘房村,人们从茶园采回鲜嫩的茶叶,洗净晾干后用手揉软搓细,放进一只大碗中,再加上柑橘叶、酸竹笋、大蒜、辣椒、盐巴等佐料拌和,就成为一碗"凉拌茶"。这种茶,滋味变化多端,苦中透出暗暗鲜香,是下饭的好凉菜。有的则把采来的新鲜茶芽放进小缸里,撒上盐巴拌匀,层层压紧,腌制几个月后,拌上佐料,也是开胃佐餐的好菜。当然也有三五人相聚一起,持一杯茶香,怀一份闲情,细细品茗,渐渐境宁心净,在幽香芬芳中涤尽俗尘,享人生之无穷真趣。

塘房村子偏僻,但这里生产的茶味道好,香气浓,那香气,据说,在村庄山顶的黑山门都可以闻到。塘房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制茶,能不香么?何况,四周都是茶山,即使没有烘焙茶叶,村子也被茶山的阵阵清香氤氲着。何况,村里的人家都爱喝茶,日泡茶夜泡茶,茶汤的香气不时腾挪着。几十年数百年,这里的房砖屋瓦,这里的柴门木窗也该都贮满了茶香。

特别是清明时节,村子里的人都要分捡茶叶。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一个个手指灵活,动作麻利。面对竹蔑盘里堆着的待分捡的茶叶,平日里大大咧咧的男人,也变得轻柔灵巧起来。茶对塘房人受益最深,塘房人对茶的感恩也最重。茶祥和的性味熔铸成了塘房人淡泊名志的个性,他们不骄不燥,安于现状,默守着"明窗净几安居好,清茶淡饭滋味长"的格言,一生一世耕作于茶园之中。许多年来,塘房的这种个性,就像苏辙在《茶诗》中所写的一样:"枝枯叶硬天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他们的个性已与茶的风格无异。茶园丰收了就丰收了,吃好点穿好点塘房人从不吝啬,财多财少塘房人看得并不重,男人有钱全花在茶园上,女人有钱全花在茶歌茶舞茶艺上,他们不知道把茶兑换成金条、美元深埋于地窖之中,他们不知道把茶兑换成戒指、项链包几个情人养几个"二奶"疯狂几回。他们把功夫全花在茶上,制作出名扬中外的好茶,不断丰厚茶文化底蕴内涵的实在。

1927年,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艾芜南行时,也是与马帮结伴,经过云南驿、顺宁、塘房、鲁史、保山等地到达缅甸的。抗日战争期间,鲁史至顺宁驿道还一度成为抗战军需物资的重要供给线,大量的军用民用物资都从这里进出……由于塘房交通位置的重要,直至民国时期始终是中外客商汇聚的繁华村庄。

1938年秋,中国原有的红茶产区在日军侵华过程中沦陷,红茶作为重要战略出口物资货源断绝,为换取外汇,支援抗战军需,中国茶叶贸易股份公司派著名茶叶专家冯绍裘到云南开辟新的红茶生产基地。多方考察后,冯绍裘终在凤庆觅得制作上乘红茶的鲜叶,着手试制属于云南的红茶并一举成功,定名为"滇红"。首批"滇红"通过凤庆、塘房、鲁史古道、祥云,从滇缅公路运到昆明,再装进木箱铝罐,转运香港出口,转销伦敦,以每磅800便士的最高价格售出,立即引起世界茶界的轰动。鲁史古道也成为那段日子唯一驮运过红茶的茶马古道。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无数"滇红人"的辛勤努力,“滇红”得以发扬光大。1996年,为了做强做大“滇红”,云南省凤庆茶厂整体改制为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继续承担起传承"滇红"的历史重任。滇红集团出品的"滇红特级工夫茶"在1958年被认定为国家外事礼茶,1986年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将其作为国礼赠送来华访问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从此,香高味纯,形美色艳,品质独特的滇红茶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相媲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名茶。

核桃是塘房村的摇钱树,塘房村民倚山而居,每户人家房前屋后大都是核桃树。道路旁、地角边,或者半山坡上,到处都生长着核桃树,一棵棵,一片片,星罗棋布。我们去的时候错过了核桃树葱绿的季节,此时的核桃树光秃秃的,或多或少让人看起来有些萧条。村里人告诉我,谷雨过后,玉米苗刚刚冒出尖儿,核桃油绿的叶子就会像一双双绿色的小手,在春风中向人们飘然招手,一串串绿绒绒的花朵,倒挂在绿叶丛中,那是春天的田野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八月十五核桃香”。当地村民已习惯的认为,到了农历八月十五,核桃仁渐渐饱满,可以放开嘴去品尝。在这个时候,你漫步山野,一串串又大又圆的核桃,挂满了整个枝头,远远望去,象挂满了一串绿色小灯笼。有的树枝的因核桃结得太多了,把树枝压得趴到地面来;有的挂满核桃的枝条,甚至伸进小院里。核桃青果最好吃,从树上采摘下来,用专制的核桃刀,把白胖胖的核桃仁拔出来,轻轻剥掉仁外边一层白生生的薄皮,油而甜,味道极美。

核桃可烧着吃,外壳不砸开,放在火旁,经过烘烤,核桃的油脂分泌,异常的香。把鲜核桃仁捣碎,将鲜辣椒在烧红的炭灰里烧熟洗净切碎,用盐混合凉拌,不仅美味,而且开胃、健胃。还可以用作调料做花卷,将核桃果仁捣碎后,和盐、葱花、熟油搅拌在一起,涂在馒头上蒸熟,果仁的香味遍布花卷,吃起来香甜可口。

当然,最好吃的还是塘房核桃糖,塘房产大麦,当地人用玉米面、大麦芽等熬成糖稀,粘稠状,呈黄黑色。玉米是塘房村的特产,它的甘甜很能讨好塘房高海拔的土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糖稀是对白糖严重匮乏的一种补偿,在塘房却意外与核桃结亲,成为那个年代里特有的风景和味道。

早年的核桃糖用核桃仁、芝麻、糖稀烀制,用一口大铁锅将核桃仁、芝麻炒熟了,搓去核桃仁皮,均匀地摊开,每一层上掺一点糖稀,反复几次,冷却后,核桃糖就制成了。核桃糖是孩子们冬季的上佳零食。晚上饿了,就切几块来吃,要香味有香味,要甘甜有甘甜,要滋补有滋补,要多惬意有多惬意。

走出塘房村,寻一处墙边的石凳歇歇脚,摘一束在石缝中长出的野花闻闻香,看屋前公鸡昂首阔步踱过石头的街道。夕阳西下,身边和脚下的石块静静地闪烁着岁月的印痕,深情的散发着石头的光芒。我知道,那些深深浅浅的印记,明明暗暗的沧桑,那是一种无言的石头历史,更是一种特有的村落文化,塘房以特有的魅力,支撑起了滇西茶马古道一方数百年的历史,这是一条辉煌的道路,这是一部生活的历史书籍,无论什么时候,都永远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永远值得我们用步伐去丈量。

【摘自2016年2月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庄文勤(云南凤庆),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永昌各民族植茶饮茶的历史

永昌有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由此,奠定了永昌古郡在滇西首先接触和传承茶文化的历史地位,而且自古永昌就是西南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是内地通往东南亚诸国的重要驿站和东南亚诸国进入中国的第一重镇,商贾云集。自然,茶叶这一寻常商品也普及到寻常百姓家,当时永昌最负盛名的茶叫“太华茶”。400年前,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记载了他在永昌最高兴最难以忘怀的一件事,是1639年8月初,欲渡澜沧江前往鲁史,“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该茶回味悠长,汤色清绿透亮,味烈香浓,让人心旷神怡,飘然若仙。

永昌有着得天独厚的适宜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极为丰富的茶叶品种资源,有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在芒宽的高黎贡山脚下有许多古茶树。

老缅古茶园和茶的传说

距敢顶行政村七公里的西边,有个叫七树坪的山岗,岗上有一片1000多亩的古茶园,传说是老缅人栽的。当地人一直将它叫作老缅茶。


高黎贡山古茶树



位于芒宽的老缅城范南丹摄


这片茶园的茶树与众不同,树形如刺蓬,叶是长条形,叶边是刺边(锯齿状),这种茶树不会开花结果,用这种茶树精制成的茶叶泡出的水,颜色青如竹叶,味道甘甜,喝了能提神解乏。当地人从旧社会到现在还时有人去采这种茶叶。这片古茶园没有人去管理,虽历经多次野火和人为砍伐,仍茁壮成长,生机勃勃。

腾冲境内的高黎贡山也发现了大量的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的古茶树。据有关资料介绍,野生型和栽培型古茶树的存在是茶文化的基础。永昌古茶园的存在填补了“保山从不产茶,野生茶到今未曾发现”的历史空白,从而丰富了国家和省地的茶资源宝库。使保山市成为世界茶树原产地区域。被称为茶祖的先民——德昂族在永昌的存在,也是茶文化的源泉佐证。古茶树被列为国家二级珍稀保护树种。

隆阳区芒宽境内的古茶树景点除敢顶村七树坪古茶园外,还有:白花岭黄竹河凹丝绸古驿道桥头的野生茶景点,老蟒山老茶园,古板栗园旅游景点、烫习杨桥、大路等。

在芒宽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古老的采茶调:

正月采茶是新年,打开箱子两吊钱,

一吊一百难拿去,剩得九百开茶钱。

二月采茶茶发芽,郎扳茶树妹采茶,

郎采多来妹采少,多多少少早回家

三月采茶茶叶青,茶树脚下绣手绢。

两边绣出茶花朵,中间绣起采茶郎。

四月采茶茶叶黄,奴在家中两头忙,

家中忙忙忙烧火,山中忙忙忙采茶。

很古的时候,永昌西山梁子的群山中有这样一个民族小山寨,有一人因获罪被判处极刑。这时,集市上出现了茶叶这种东西,该山寨的人不知道这茶叶为何物,有什么用,认为是一种毒药,是外族用来害人的,想用茶把山寨的人毒死,以便占领山寨。山寨寨主闻知此事后,就想试试茶叶到底是什么东西,是否有毒,是不是用来害人的,于是,寨主便让被判极刑的人犯饮茶做试验。寨主对人犯说,如果你饮了茶水后不死,活了下来,这说明你福大命大,你所犯的罪从此一笔勾销,既往不咎。那人犯想横竖都是死,喝就喝吧,就答应下来。那人犯天天就喝茶,可感觉越喝越好喝,不但清香解渴,而且喝后不但不被毒死,反而精精神神,在过了刑期之后,寨主只好把人犯释放。从此,这里的人们都学会了饮茶。自古永昌各地的风俗都是来人来客首先要“茶水相待”。汉族古曲中有《采茶曲》和《采茶歌》,祭祀时有《茶文》《茶辞》;彝族有用唢呐吹奏的《采茶调》和《茶吉利》等等。这些茶文化,并非十年八载就能形成,它是通过几十代人才能完成留传至今的。

不仅如此,与茶相关的事物应运而生,永昌的高黎贡山一带和西山梁子的千村百寨中,无论是汉族,还是彝族、苗族、白族等,茶叶的广泛应用也足可以看出饮茶历史的久远,如新建房屋竖柱上梁,亲戚朋友前去祝贺称之为“点茶”,拿茶作贺礼那是不可缺少的。集市、街道上有茶楼、茶店;人有茶农、茶友;古道上有供过往行人解渴、解乏的茶庵、茶铺。大旅行家徐霞客行走在博南古道上,又渴又乏之时,见到了道边为行人提供方便的茶铺,他在游记中写道:“由脊而南,有庵跨坳中,题曰普济庵有僧施茶于此,是即所谓江坡顶也”。“又南下里余,为西来大道,有茅庵三间倚路旁,是为茶庵”;山上有茶树、茶林、茶园;各族民众的家中有了茶叶和各种茶具,同时也就诞生出了多种烤制、炮制茶叶的方法和饮茶时的诸多礼仪,使茶成为众多饮品中应用最为广泛,最受人青睐的佳茗。

因此,从上述这些民间“茶文化”中,可以看出永昌植茶饮茶的久远历史和厚重文化,就像一颗颗散落后没入尘土的珍珠,一旦将他从尘土中刨出,揩去灰尘,它就会发出令人目眩的光彩。

据保山市有关部门和茶叶专家调查,在隆阳区境内,高黎贡山一带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和野生的树龄在1000年以上的古茶树。

保山古茶树的地域分布

保山属茶树原产地区域之一。早在1000多年前,保山的先民就已认识和利用茶叶,种茶历史悠久。据保山、腾冲、昌宁县《地名志》记载,历史上不少古老的村寨、河流的命名都直接冠以“茶”字;境内古茶树资源较丰富。据1991年以来断断续续的调查,到目前为止,保山已有5县(区)28个乡(镇),40个村,55处发现基部干径超过30厘米、树龄达百年以上的古茶树。按水系划分,保山古茶树分布于三江流域的隆阳区瓦窑、瓦渡,昌宁县大田坝、漭水、耈街、达丙、右甸、温泉8个乡(镇);在怒江流域的隆阳区芒宽、杨柳、老营(西河)、潞江,龙陵县镇安、勐冒、象达、平达,施甸县姚关,昌宁县勐统10个乡,在龙川江和槟榔江流域的腾冲县固东、曲石、上营、蒲川、团田、新华、猴桥,龙陵县龙江、龙山等10个乡(镇),均有古茶树分布。其水平分布在东经98°15′(腾冲猴桥)至99°22′(昌宁耈街),北纬24°13′(龙陵平安村)至25°32′(隆阳区瓦窑道人山)之间;但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纬24°25′至25°05′线之间。古茶树的垂直分布海拔为1200至2400米,其中以1640至2200米处居多。

目前已调查发现的古茶树,其树龄在百年以上的,确认数以千计,分布面积上万亩;干径在40厘米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已超过百棵,分布于28个乡(国有林区)。其中:干径60至79厘米的有42棵,干径80至95厘米的有26棵;有13棵干径超过100厘米,树龄达千年以上。

保山古茶树群体分布相对集中,数量较多的地区主要有四处:一是隆阳区潞江镇的德昂寨子,摆罗塘及周边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分布有野生型大茶树);二是腾冲县蒲川乡坝外;三是腾冲县猴桥镇灯草坝村的茶林河;四是腾冲县上营乡文家塘;其他地方古茶分布都较零星稀少,其保护开发利用的价值远不如上述四个地点。

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属保山辖区范围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群落达45000亩。

自然生长的野生型古荼树

高黎贡山茶树王:位于隆阳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海拔2210米),树高16.8米,树幅6.50×5.4米,干径138厘米,最大干围4.47米;一级分枝4个,最大枝径47厘米,叶长宽115厘米×5厘米,叶面平,叶质软;树龄达千年以上。

挂蜂岩大茶树:隆阳区高黎贡山挂蜂岩脚(海拔2300米)有20多棵。其中一棵树高达20.7米,树幅5.6米,干径107厘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最低分枝高2.6米,分枝处干围2.1米;一级分枝3个,最大枝径50厘米,叶长宽10厘米×4.3厘米。

栽培型古荼树

五峰寺古茶:位于隆阳区潞江乡帮陇村五峰寺后山(海拔2000米),树高7.2米,树幅10.5米×10米,干径103厘米,树干灰白,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最低分枝60厘米,一级分枝7个,最大枝轻43厘米;叶长8.3厘米,宽2.8厘米,叶面隆起,叶质柔软,叶齿浅锐;花径2.9厘米,花瓣9片,柱头3裂,果径2.2厘米,呈圆球形。据民间相传,这棵茶树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南征时路过潞江坝栽下的,也叫孔明茶,因此树龄起码在千年以上。(同样的传说在思茅、版纳也有)

德昂老茶王:位于隆阳区潞江乡德昂旧寨(遗址)西北地埂边(海拔1980米),树高7.6米。树幅6.2米,干径108厘米,树为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最低分枝高1.43米,一级分枝7个,最大杈径41.4厘米,叶长9.2厘米,宽3.9厘米,根茎处中央已枯死成空洞,树龄在千年以上。

德昂寨古茶:为乔木茶树,在隆阳区潞江乡德昂寨(遗址)南地坎边(海拔1950米)有10棵。其中一棵树高7.9米,树幅4.5米,干径81厘米,一级分枝4个,最大干径40厘米;叶长10厘米,宽3.8厘米,叶面卷起,叶质软;花径3.0厘米,花瓣7片,柱头3裂;果径2.9厘米,种脐稍下凹。

芒宽古茶树的传说

隆阳区芒宽境内的敢顶、烫习、白花岭等地都分布着野生型和栽培型的古茶树,关于这些古茶树的来源。有这样一个故事:

德昂族起源古歌《达古达楞格美标》记载,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天空和大地是一片混沌。只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在天上转。后来,这团黑乎乎的东西被雷劈成两半,从中间诞生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智慧之神帕达然。帕达然的黑衣被雷劈碎后变成了一棵棵茶树。智慧之神帕达然摘了一朵茶花挂在天上,变成了月亮:又摘了一个茶果挂在天上就变成了太阳,再把茶花搓碎洒到天上,也就成了满天的星星。

茶树长在天上,却想着荒凉的大地。一株最小的茶树想:“天上五彩斑斓,大地却一片荒凉,茶树为什么不能在地上生长?”这株小茶树的102片叶子飞出天门,变成51个小伙子和51个美丽的姑娘。

茶叶兄妹们在地上与各处的妖魔斗争,他们的眼泪变成了江河湖海,他们的皮肉变成各种绿色植物,他们出的血液变成各种飞鸟、走兽和鱼虫,就连地上的泥土,也是大神帕达然命天上的茶叶变成的。

后来,那50个姐妹飞上了天,50个兄弟为失去妻子而悲痛死去,仅剩下小弟达楞和小妹亚楞没有分手坚守在地上,他们的后代就是德昂族的祖先。(贺飞)

来源:保山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南保山茶走进全国农业展览馆

“保山在哪里”、“保山产茶吗”、“古树茶有什么独特的”······11月20日上午,走进全国农业展览馆3号馆,印有“保山”字样的展团附近围聚了许多观众,好奇地询问着这个展团带来的一切。

保山茶展团来自云南省保山市,占地108㎡,共设10个企业展位和2个宣传推介展位。由保山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按照展会标准、地方特色,从市级5个县市区挑选组织了古郡茶业、甸美茶庄园、高黎贡山生态茶业、山水嘎嘎茶业、龙眉茶业、鲜源茶叶、昌宁红茶业、圣嘉茶叶、勐鑫茶叶、遐尔茶品等10家茶企组成,以推介保山形象、展销保山三大茶类(绿茶、红茶、普洱茶)为主,全面展示了“有机、绿色、高原”的保山茶特色。

保山位于云南省西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素有“春城中的春城”和“天然氧吧”之称。因地处横断山脉滇西纵谷南端,保山所属澜沧江流域是茶的故乡,低纬度高海拔立体气候突出,年均降雨量充沛,形成了晨雾暮霭的独特宜茶气候。且全市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古哀牢国时期,民间就以茶叶作为贡品每年献给哀牢王,种茶饮茶历史长达数千年。据统计,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达676万亩,保山市茶叶种植面积就达68.25万亩,年产干毛茶量5.42万吨。全市有古茶树50多万株,100多个居群,主要分布在高黎贡山、尼诺山、天堂山、阿干、黄家寨、芭蕉林、大亮山、雪山、松山、清凉山和万亩茶园等11座古茶山。

展会上,保山展团的12个展位都备受参展观众青睐,不管是煮茶论道、品茗交流,还是慢斟细饮、选购茶品,每个茶企推介员都向观众耐心介绍着保山茶叶的品质。当问到保山古树茶的独特品质时,昌宁县遐尔茶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周增志介绍到:“保山古树茶叶之所以品质优异,在于茶叶均采摘自生长在深山的百年野生古茶树,产地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生产周期长,因而茶水汤色晶莹透亮,入口细腻爽滑,花果香气悠长,微量元素丰富。”

4天的展期让保山茶展团收获颇丰,以茶会友的形式让保山形象深入人心,达到了在北京茶博会上讲好保山茶故事、将保山茶叶推向全国尤其是北方市场的参展目的。保山驻京联络处相关领导表示:“今年受疫情影响,企业复工复产难。在了解到保山茶企业面临疫情销售瓶颈的问题后,联络处充分发挥驻外机构的沟通联络职能,主动作为组织企业进京参展,真切希望能够帮助企业提振发展信心,助推保山经济社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本次展会共计现场销售茶叶127单,销售额达30余万元。收到批量订单57个,达成供货合同及发掘潜在客户43个,推介形成保山旅游团组5个,发放保山市级及各县区宣传资料5000余册,真正让保山成为人们心中“远方的思念”。(完)(张丽)

原标题:初冬,保山茶叶进京记

注:内容来源最保山,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