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30元一斤福鼎白茶

找到约139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福鼎白茶企业赏析:国之白茶


  “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努力。”——邱学勇 

  中共国之白茶支部书记,国之白茶(福建)有限公司总经理。
  01、缘起
  早在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邱氏先人邱古园即在《太姥山指掌》中记载:“循磨石坑三里许至平岗。居民十余家,结茅为居,种园为业,园多茶……”不知是太姥山选择了邱氏世家还是邱氏世家选择了太姥山,缘分让邱氏世家与白茶相遇,从那时开始,对于白茶的向往便深深地植根于邱氏族人的心中。

  国之白茶的诞生最早要追溯到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太姥山西南侧、人迹罕至、荒山之地的方家山塆丘里,三百多年来邱氏族人由福建上杭迁徙在此默默地开基种茶,采用晾晒方法创办白茶古作坊。那时的白茶萎凋主要是通过自然晾晒完成的,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取之天然,琢于手工,这正是制作福鼎白茶的理念。邱氏世家制白茶正是遵循着这个理念,生生不息蓬勃发展。
  明清时期,白毫银针曾为英国女皇所爱,因而风靡于欧洲贵族间,贵族喜好在红茶中加入一些白毫银针以彰显品位。邱氏族人正是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福鼎沙埕港贸易口岸设点,从事茶叶贸易,将白茶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英德等国家。1935年,邱氏族人和广大茶商一样在当代中国茶圣吴觉农倡导下开始兴办茶厂,从此奠定了邱氏茶庄发展的基石。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全国实行茶叶统购统销,邱氏茶庄全部废弛,邱氏茶庄的古法制茶工艺只能秘不示人,作为祖业之技传承。

  02、复兴
  邱学勇,国之白茶品牌创始人。在《中华丘氏大宗谱福建福鼎分谱》当中有记载:邱氏先祖始于1700年(清朝康熙三十九年)自福建上杭移居福鼎白茶发源地——太姥山、白茶故里方家山——塆丘开基种茶。这里,是他的故乡;茶业,是他的祖业。在他的身上流淌着的,是世代先祖传承下来对大山最深沉的敬畏以及对福鼎白茶深深的情愫。兴祖业,创品牌,将邱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制茶工艺发扬光大,是他无可推脱的责任也是他最大的心愿。

  茶博会
  自1986年应征入伍的他,在2005年转业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茶产业当中,以弘扬先祖遗风、重振家族事业为目标而辛苦耕耘着。2006年4月,怀揣着梦想与初心,邱学勇在全国最大的茶叶市场广州开办茶庄,宣传推广家乡的福鼎白茶。
  一直以来,在广州芳村茶叶市场近万家的茶行茶庄中,红茶、绿茶、黑茶、乌龙茶等六大茶类,精彩纷呈,百花齐放,普洱茶企业更是品牌林立,而在当时,白茶声名不显,处境艰难。但邱学勇一直相信:好品质,自己会说话;好白茶,终究有人明白只是需要给市场点时间、给消费者点时间。

  终于,在2009年10月,福鼎白茶(太姥银针)成功入选上海世博会十大名茶,白茶市场也开始出现上升的势头,但在当时,行业整体形势依然不甚明朗。在这种情况下邱学勇以敏锐的市场感知预判,白茶的春天即将到来,白茶产业必将趁势而起,自己所等待的机会也终于来了。
  他凭借超前的发展意识,从广州立即动身前往福鼎家乡,踏水寻山深入祖居故地,探访邻里茶农,整合茶山资源。在2014年4月,茶厂拔地而起,最终落成,自己的辛苦经营,也获得了回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多年的市场打拼,让邱学勇已然成为一名出色的企业领头人,国之白茶在其带领下的发展形势,更是如日中天,步步兴旺。

  依托邱氏代代相传的制茶技艺,以及生态茶山所产的优质鲜叶,国之白茶在办厂同年,荣获中国(广州)秋季茶叶博览会、第十五届国际茶文化节全国名优茶质量竞赛评比白茶类白毫银针金奖、白牡丹银奖、寿眉优质奖,在当时一炮而红;在2015年5月其更成为中国白茶第一家成功登陆上海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的企业,震惊业界。
  随后,邱学勇带领国之白茶入驻广州芳村启秀茶城,占领核心地理位置。其品牌随即进行全新升级,完成品牌化运作。“广州芳村是中囯茶产业的核心、品牌茶企的方向标,启秀茶城则是芳村的龙头市场,进入启秀茶城是国之白茶立志打造中国第一梯队白茶品牌的第一步。”

  仿佛一夜之间,全国各地茶叶市场上的茶店几乎家家都卖起了白茶。近些年来,白茶成为茶市的新宠,价格普遍上涨,而且持续热销,前景一片大好,更有些“老白茶”以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一斤的价格成交。在如今的芳村茶店,很多店都在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福鼎白茶,曾经默默无闻的福鼎白茶终得以翻身,而这样的现状是每一位白茶从业者不断努力付出的结果。
  幸逢盛世,使命催征。邱学勇所预判到的白茶市场兴旺如今已然成真,他前期所做的种种发展部署也正在逐步落地,看着国之白茶的稳健发展,看着它正在被更多的茶人、茶商、茶企所认可,他没有停下脚步,因为他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还不能卸。

  03、传承
  在完成品牌升级之后,国之白茶于2016年、2017年踏上了全国茶文化传播的全新巡展征程,先后去到广州、深圳、西安大连、上海、北京、杭州、长春、南宁等地,足迹遍布全国各省市,将太姥山一方家山的原生态好茶,将邱氏家族的家传工艺,一步步地带向全国,带进千家万户。
  2018年12月,国之白茶荣获国际(深圳)第八届鼎承茶王赛太姥银针、老树牡丹双料金奖及贡眉优质奖。2019年,国之白茶梅开二度,再获双金,真正做到凭实力、靠品牌,赢得了市场的完美认可。

  其实,在2015-2018年,茶行业并不像外在表现出的那么景气。经过多年稳定发展的中国茶产业剧烈变革,茶界也经历着多次的重大动荡:芳村罢市、当洱茶价格下滑等业内事件不断牵动行业人士敏感的神经,很多茶人、茶商对茶产业前景迷茫起来。但是种种挫折,并没有阻碍国之白茶前进的脚步,并不能影响邱学勇追求发展、谋求进步的决心!即便行业动荡,邱学勇依然带领着国之白茶冲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2020年,国之白茶作为福鼎白茶太姥山核心茶产区优秀的茶企代表之一,加入了太姥山茶业商会抱团发展的阵营。在企业谋求新元年的破局、创新之余,还不忘支持当地的白茶产业发展,这里面既有茶人匠心的传承,更多的是一个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2014年11月至今,国之白茶还积极参加了福鼎市茶业协会组团的广州、郑州茶博会及自行以特装品牌企业形象参加华巨臣主办的专业茶博会,宣传推广福鼎白茶达到20多场,并且铺设电商运营渠道,构建微信商城,入驻天猫平台,紧紧拥抱互联网发展,为国之白茶迈向更高舞台,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福鼎市太姥山茶业商会


山场主人孙晨晖 | 有一种福鼎白茶的传统叫标准

在众多关于白茶历史的资料中我们发现,白茶这个品类是从2006年之后才开始外销转内销的,也就是说在2006年以前,白茶主要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要么用来窨等级花茶,要么就是作为顶级护肤品提炼的原料供应,跟最顶级的岩茶几乎出不了福建省的“潜规则”不同,留在国内储藏下来的年份老白茶,基本都是寿眉的等级,连牡丹都不算多。


 

所以关于今天这篇内容的开始,先抛出Y老师个人的一个疑惑,当年出口外销的白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是就是传统白茶工艺的代表?

 

作为一名近三十年出口白茶工艺的老师傅,孙晨晖绝对是最有资历跟大家分享关于何为白茶的传统。




01


关于出口白茶的品控 

究竟是一种品类,还是一个标准?


 

说起来也挺巧的,我跟孙师傅的第一次见面,喝的就是吴敬万的状元牡丹和银针,老师傅之所以是老师傅,就是在第一口下去的时候,就知道这泡白茶重点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山场


 

孙师傅说,这泡茶是极品,且不说工艺,光是山场的原料现在就已经很难得了,而且它内质的厚度也说明了在茶园管理上的特殊照顾。但就像岩茶界天心村斗茶赛这种竞技型比赛的职业喜好导向一般,孙师傅面对每款茶时,考虑的标准范畴也不尽相同。

 

除了山场好坏,他最先考虑的是质和量的平衡。

 

比如吴敬万的这款状元牡丹,一年一采并且采用了岩茶的山场概念进行小山场区域的单号茶制作,成品大概一年不超过几百斤。但孙师傅说起他所谓有量的概念,也是让刚从岩茶界玩到白茶界的Y老师目瞪口呆的。

 

比如今年,受原料价格高度涨幅的影响,白茶出口的数量达到历年来最低,截止目前不到30吨,出口量最高的09年是150吨,大家随便感受一下。也正因为数量大了,出口批次的标准化成为白茶特定阶段的必备要素。

 

接着就是工艺的评判标准。

 

吴敬万状元牡丹,是略带阳光味的青草香,根据这一“阳光味”的特写,孙师傅就开始判断工艺上的区别,以及这个工艺区别所产生的滋味是哪个国家的喜好。


 

孙师傅告诉我们,一般来说出口欧美的白茶是不能出现任何一点阳光味的,他们对白茶的选择标准,就是出现一丁点儿阳光味品质就不过关,因为他们觉得阳光味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茶质本身的鲜爽,影响了毫香的发挥,是一种干扰性物质的存在。

 

但国内市场及部分东南亚市场,就需要这个阳光的味道,而能产生这个阳光的味道一般都以日光萎凋工艺为主,用土话说就是白晒,而不能产生阳光味的工艺方式,也就必须是室内萎凋。


 

说起来“毫香”也算是福鼎白茶区域专属特色的“山场味”。

 

就像岩茶的“活甘清香”一般,白茶也有它的四字秘笈,“毫香蜜韵”,其中排在首位的“毫”,指的就是茶叶的毛。


.因为“毫”多,所以厂房到处都是“毛”


孙晨晖说,“毫香蜜韵”基本就是靠它的绒毛来呈现的,因为“毛”不仅能确保茶质本身的鲜爽,也因为这个绒毛使得白茶非常的脆弱,稍微一点异味就表现得特别的敏感,也是因为这个特点,用福鼎的大白和大毫窨的花茶,吸附性最强,是出口花茶中等级最高的茶品。


 

那么,关于“阳光味”具体是一种什么味呢?

 

其实每个人对味觉的记忆度是不同的,比如Y老师听到“阳光味”,第一反应就是大冬天被子拿出去晒完之后那个幸福满满的“螨虫尸体味”,而孙师傅告诉我们,他对这种味道的认知是停留在农村,中秋过后的红薯刨成丝放在太阳下晒干后的味道。

 

我说那不就是地瓜味吗,为什么叫阳光味?


因为在我仅有的认知里,出现地瓜味的茶一定是山场土壤的影响,孙师傅不紧不慢的说,其实是略带果香的阳光。


被他这么一描述,突然感觉到我们对世界认知的切入方式是不同的,光从一个气味的描述上,我们就需要适当抛开在岩茶里养成的固定思维,在不同的茶类玩出花样。


 

最后,也就是孙师傅最擅长的一个环节,产品的稳定性。

 

关于稳定性方面所,孙师傅告诉我们德国人是最重视的,他们就以他们第一次拿到的茶品为样,之后每一年都需要按照那样的标准进行选样。

 

毕竟是农产品,每年受天气、管理和人工工艺的影响,不可能像机械一般实现一摸一样的生产,但为了实现尽可能可控范围内的规范,德国人会要求室内萎凋间的尺寸每年也是固定的。


比如萎凋房尺寸必须为13.5*7.5*3.5米的固定尺寸,萎凋房里摆放竹筛的规格为六行,每行高15筛×7节,共计630筛,每筛综合上鲜叶5斤,一场次萎凋可产毛茶600斤左右……这些如今依然在使用的标准化数据,真的非常符合德国人的产品思维。

 


除了制作工具和环境上的尽量标准外,跟岩茶一样,拼配也是确保产品出口稳定的重要技术环节。至于孙师傅的拼配工艺,我们将会在之后的内容中重点说明。



02


 “我自己喜欢喝鲜爽的新茶”

 


虽然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茶师工龄的资深茶师,但孙师傅的性格却保持着嬉皮士般的倔强,比如跟他吃饭,吃不动吃撑了,不能说“吃饱了”,得说“吃舒服了”,他说你一个吃饱了,让还在吃的人心里有压力,这样会影响别人吃饭的气氛,但你说吃舒服了,就可以慢慢的歇一歇。


 

再比如创业,品福茶业是孙晨晖年过半百时才开始的创业生涯,这条路对他来说并不是重新颠覆开始全新的领域挑战,而是在原始积累沉淀到一定基础上时为了更好的保持延续几十年来出口白茶的标准化生产,所以在这里,基本就是一个近二十年出口白茶的产品库。

 

可当你觉得他应该珍藏了很多珍贵稀缺的老白茶的话,你又错了。孙师傅最爱的,就是带着鲜爽度的新白茶。

 

提到白茶,大部分人对它的概念就是“三年陈,五年药,七年宝”,所以大部分时候市场都会盲目在追求年份这个概念,说起来有点像陈皮,可在跟孙师傅聊天的过程中告诉我们,这么多年来他都比较喜欢喝新茶


主要是因为可以感受当下最直接的鲜爽,这才是白茶工艺所赐予这泡茶的最高价值。关于给白茶带来足够鲜爽的山场和工艺风格是怎样的,我们将在明天的文章中继续跟大家分享。

2021年,白茶大涨价时代的开始

“茶叶两头尖,三年两头要发癫。”这句清朝时期茶叶出口鼎盛时期流传在安徽休宁松萝茶产区的一句民谚,放到现在还依旧好用。

记得2018年时有人曾说:不是今年白茶价格偏高,而是最近这三年都很高.......

转眼又过了三年,再回头看,白茶价格已经一年比一年高,而且高的离谱,就拿银针茶青成本来说,前些年基本还是每年15%左右递增,今年增幅到了20%—30%,最高竟达到了40%。如去年银针茶青最高达到了160元一斤,今年最高甚至到了220元一斤。

这十年间中国茶产业的第一主角无疑是普洱茶,无论是茶博会、还是小茶会、还是坊间茶话题,无论是正面事件、反面事件、还是年度事件,都离不开普洱茶的身影。以至于云南版纳、临沧普洱茶产区成了茶界的延安,成了各路茶人每年必到的朝圣地。

而今,人们的目光已经转移到了白茶.......

人们厌恶茶叶炒作,人们诅咒市场崩盘,但很多时候总是事与愿违。

2021年,很显然,不管你愿不愿意,白茶大涨价的时代已经到来。

本文从八个方面来分析白茶涨价的原因,也许有理,也许胡扯,看官自己斟酌。

一、资源的稀缺性

相对于普洱茶的体量,白茶还是小的可怜。

明面上白茶无非福鼎和政和两个产地,而以产品细分、制作工艺、知名度等因素来讲可以撑起白茶这面大旗的却只有福鼎一个,好比岩茶产区中的武夷山和建瓯之分。

据2020年最新官方统计数据:“福鼎市茶园可采摘面积约30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3.24万吨,其中白茶产量2.53万吨;而政和官方2020年茶园面积11万亩,茶叶产量1.6万吨,其中白茶8700吨。两地白茶总产量3.4万吨,考虑到官方数据的水分(官方数据基本可以打折扣),加上周边市县的贡献,总量应该在3.5万吨左右。这个数量的确不大,要知道2020年浙江松阳浙南茶叶城当年的茶叶成交量就有8.09万吨。

如果按全国3.5亿人(保守数据,官方更大)喝茶群体中的1/10茶客喝白茶,即3500万人分3.5万吨白茶,每人只可得2斤。

这里的数字只是毛估,有可能喝白茶群体不到这个数级,或有人只喝了几两,有人藏了几十斤。当然很多省份都在生产白茶,就浙江省就有14个产茶县在试制白茶,而湖北白茶产量为2000多吨,贵州白茶产量更是达到了5000多吨。所以,除了福建,全国其他产区白茶总量应该也在万吨以上。

按现在的趋势,接近5万吨的产量放在当下的白茶消费者群体中还是不大,还成不了饱和状态。

二、茶品的属性

对于那些讨厌熟普、六堡的霉味(仓味),喝生普、绿茶胃难受,红茶又喝厌了的“茶精”们来说,白茶无疑是个大救星。要香气有香气、要甜度有甜度,而且滋味醇和、老少皆宜,多放几年还更好喝,还能增值。

这样的“好茶”哪里去找?

也正是白茶的这个属性,让它这几年迅速流行开来,流行的速度不亚于“病毒”裂变,就凭加起来不过40来万亩(还不如安溪的60万亩)两个核心产地哪里够市场消费,稍微一稀释就没了。

三、消费的增大

十年前我看人家喝寿眉时,心里暗骂一句(傻逼,这种粗老叶子还当宝贝一样泡了又煮)。

现在自己都收藏了一些寿眉动不动拿出来泡了又煮(自己喜欢的就不是傻逼)。

无论是广州还是哈尔滨,无论是厦门还是兰州,只要有茶叶市场的地方都有白茶;只要有茶叶店的地方就有白茶。

早些年茶叶界有好多圈,岩茶圈、普洱圈都是忠贞不渝的圈,老子就喝这个别的不入法眼。这几年白茶一火这些自负的“老子”们也甘愿当起“孙子”,喝上几泡珍藏的岩茶、普洱后再来一泡老白茶调剂一下,仿佛不调剂一下口味就赶不上潮流。

搞的绿茶老大哥西湖龙井和洞庭碧螺春很是情何以堪,茶客们对于几位老大哥只是春天应季尝尝鲜,而对于白茶的感情却是“四季如春”。

四、文化的加持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一件新闻、一个新事物一夜之间会被全社会所知道。科技让人类的文化传播变得如此轻松。

白茶的“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银针、牡丹、贡眉、寿眉、老白茶怎么分?.......选福鼎的银针还是政和的牡丹?......磻溪的茶好还是管阳的茶好?北方仓储好还是南方仓储好?白茶是如何做旧的?白茶会增值吗.......

10年前对于我们还完全陌生的茶品,这些年通过百度、公众号、知乎、头条等互联网平台随时可以学到,学到上百年或数百年前早已存在的知识、常识,学到我们感兴趣的一切东西。

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出现、如果没有智能科技的应用,白茶的发展不会如此之快。

五、官方的暗示导向

如果茶商、茶企是战场上的士兵和将军,那么茶协应该是后方的军师和参谋(只是可惜我们的茶协99%都是尸位素餐的角色)。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两张表的时候,我想天下竟然还有这么不要脸的茶协,竟然冒天下之大不讳哄抬茶价。直到两年后再去看市场行情,才发现他们暗藏的高明之处。

解读表意,有三种声音。

福鼎茶协:我发的是市场参考价,并没有要求市场必须执行;我是发给茶企、茶商看的,你们消费者一定要当真那是你们的事哦。(内容有理、有节,合规、合法)

福鼎茶企、茶商:大家赶紧转起来,让天下人都知道福鼎白茶要涨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把盘子做大了大家才有肉吃)

消费者:看来福鼎白茶真的要涨了,连官方都发指导价了,赶紧买吧。(还是我的那句“名言”,天下茶客不懂茶者十有八九,茶叶消费从来都是从众心理)

福鼎茶协和福鼎茶企、茶商的双簧是唱的很成功的,广大消费者也很支持他们的表演。

当目的达到后,福鼎茶协当机立断取消后面一年一度的市场指导价,点到为止,过了会被千夫所指的,反正白茶涨价已经刹不住车了。

但从此以后,福鼎茶协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变得很高,放眼全国上千个茶叶协会,天下无二、一骑绝尘。

六、人工成本的上涨

当下不管是茶学专家、教授、学者、大师、院士们,都基本上沉浸在茶叶种植、茶叶评审、茶文化、茶叶制作、茶叶微生物等领域,只唱赞歌,不话危机。

茶叶种植面积早已供大于求、机械呆板的茶叶评审相当鸡肋、陈词滥调的茶文化已经变成院子里的垃圾、茶叶制作早已进入智能科技革命时代、微生物应用依旧纸上谈兵。原谅我在此篇文章中发了这段然并卵的牢骚,权威反正在你们的屁股底下,不用理我。

我认为未来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危机在于两点,一是产业供需关系的改革,供需关系不改革,再好的营销手段都是狗屁。

二是日益紧张的源头劳动力,特别是采摘劳动力。一个三岁小孩都懂得道理,茶叶如果采不下来,再好的制茶设备有何用?再好的制茶师有何用?再好的茶文化有何用?再好的营销手段有何用?再好的茶叶深加工利用有何用?

本节严重跑题,最后说句人话,福鼎缺采茶工,政和缺采茶工,福建缺采茶工,全国缺采茶工,采茶工的成本占到了原料成本的一半,要命的是有钱还请不到采茶工。

七、资本的进入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有一位叫作石田梅岩的思想家曾说过:获利本为商贾之道,商人买卖之所得利,与武士之俸禄同。

任何商业行为都是逐利的,只有不断获利才有经济的长足发展,才有经济循环的动力。这些年股市、楼市行情都不好,有钱人的资本不会在家睡觉,就得找机会赚取更多的利润,如果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

如果是正常的供需关系,白茶价格绝不会涨到这么高,也绝不会有天价普洱和岩茶的出现。

而将茶叶这种原始且再生能力极强的农产品上升到赋有金融属性的商品那就另当别论了。商人有好坏,资本分良劣。当下白茶涨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些人用资本的力量囤货居奇,来达到最大的逐利,而最终会把这些私利、私欲转嫁到社会(群体)和大众(消费者)身上。

八、通货膨胀的加剧

我父亲跟我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猪肉七毛钱一斤,但还是吃不起,现在二十多块一斤天天吃,都不想吃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老家县城买一套房子只要五万块钱,现在买个地下停车位都不够。猪肉还是那块猪肉,房子还是那套房子,都没变,但购买它的成本翻了几十翻。

也就是说你十年前买的两百一斤的茶叶跟现在花一千买的茶叶是一样价值的,十年前的两百能买到的东西现在则需要一千才能买到。

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具体体现,我不懂经济学,什么央行放水、降低准备金率、几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等原因导致了通货膨胀我不用去研究、也不想去深挖。只知道国家强盛了、大家生活水平好了,购买力加大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反正以后东西会越来越贵,白茶也会越来越贵。

后记:我想,未来八年、十年不敢说,但三年、五年内,白茶依旧会是肉眼可见的涨涨涨。也许到2026年(不用骂我,只是妄言啊),白毫银针的茶青价格可能会涨到500元一斤左右。实业难干、金融好玩,谁都想赚快钱,但长久以后,宏观外因加实际内因(具体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2021 ,普洱茶崩盘时代的到来》),这堆泡沫终究会破,一地鸡毛的那天终会来临,这符合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的历史规律。

你要问我那天会是哪一天,我也不知道,我只想告诫你,你眼前的只是一堆年年都在生长的普通树叶而已,千万不要迷信。

——书卷弯刀,独立茶人,不止于茶。

找到约13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