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者灵魂之问:你真的想把茶泡好喝吗?

感谢你打开这篇文章。

你打开这篇文章,就说明你是一个想把茶泡好的人,是一个想把泡好茶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来对待的人。

以我在这个行业20多年的经验来看,想要把茶泡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茶文化的历史太长,它的衍生品也足够多。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迷失了。

我们回头看看历史:

历史上有很多茶都消失了;

历史上有很多喝茶的方法都消失了;

历史上很多做茶的方式都消失;

……

在茶叶还没有开始分类之前的岁月里,古人喝茶也喝得很开心,所以分类清晰并不代表你的茶更好喝。

所谓的传统,无非是在寻求一杯好喝的茶的路上不断地跋涉。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的六大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不断地追逐是人的本性。

都说茶如人生“先苦后甜”。

这句话里的“苦”是有特别含义的,但是人性里我们并不那么喜欢“苦”,对“甜”有着天生的喜好,所以,投射到茶上,所有的人都在努力追求好喝的茶。自古以来,品种上的驯化、工艺上的优化,冲泡上的进化,无不是如此。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好喝的茶总是贵的。”

放下手中的茶杯,你有没有想过,很多茶原本可能是好喝的,之所以不好喝,有没有可能是被你毁了呢?

就我这些年的经验看来,确实如此。

对于泡茶,太多的人知其一不知其二。

流传的所谓泡茶三原则,或者三要素,是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教条。这几个元素或者原则之间的关联度是怎样的?、泡茶的人的情绪和技法在这中间起什么作用?通通语焉不详。

那么当你已经建立了“我想泡好茶,泡好喝的茶”的观念之后,你如何去找一个能教你泡好茶的老师呢?

有名的老师那么多,还有那么多一说起茶就头头是道者,还有那么多人头衔很吓人的,还有已经从业很久的……

如何能有一双火眼金睛,

把你想要找的明师从茫茫人海中找到?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找一个能真正教你泡好茶的老师比找一个跟随修行的师父还难。毕竟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以泡茶好而成名的前辈供我们去学习和模仿。这对于我们茶叶历史而言是很糟糕的。

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静下心来想想,翻翻你能拿找到的茶书,以及能想到的茶界名人,有谁是依靠泡茶而成名的?

有做茶的,有卖茶的,有收藏茶的,有收藏茶具的名之为茶具收藏家,有收藏茶叶的名之茶叶收藏家,有茶文化历史学家,有考古专家。遍寻记忆,你有依靠泡茶成名者的任何信息吗?

然而,茶叶是用来喝的。

当社会环境安定,

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的时候,

茶终究要回归生活,

回归到好喝的道路上来。

余光中先生说过:“世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忙出来,唯有文化是闲出来的”。而我也认为“闲”是农耕文化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闲,说明了社会安静,生活富足。当我们把生计的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之后,才能出现闲的时间,闲的心情,才有可能去完成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之外的事情,文化由此而诞生。

好喝,好玩。

这是茶文化能够得以传承的两个重要基因。

而“得味”是茶之美的核心。作为泡茶者,就是“一己之力,全茶之味。”把茶最美好的味道呈现出来。这里就涉及到对于泡茶各个环节的理解和掌握。

这些细节又和具体的茶叶、茶具、冲泡手法的指向是有着高度的相关性的。唯有掌握了这些相关性,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把泡茶当成艺术创作来面对。

如果你真的想去学习把茶泡好的技术,那么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地强化这一观点:

我要学习的是把茶泡好喝的能力。

当你在学习茶文化历史的时候,问问自己:这样茶会好喝吗?

在你在学习茶叶分类知识的时候,问问自己:这样茶会好喝吗?

在你在学习紫砂壶的历史和工艺的时候,问问自己:这样茶会好喝吗?

当你在学习各种手法和姿势的时候,问问自己:这样茶会好喝吗?

在习茶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初心:泡茶!你要练习的是“泡”的本事。

所以,如何去泡出一杯好喝的茶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在这里我们同时需要清楚的是:本文是为发自心底想把茶泡好喝的茶友准备的。

如果你只是想着随意泡泡,在你的感受范围内也还挺好喝的,这也很好。喝茶是一个很强调个人感受的事情。

书法家在强调书法创作的技法时,

并不是否定你写字只是记录而已。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诚如是!

来源: 一如茶香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