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边茶及其产业的变迁发展

  自古以来,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等少数民族“宁可食无粮,不可食无茶”说明茶叶在藏民族饮食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南路边茶是中国边销茶的一种,它作为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仅成为藏汉民族团结的纽带,在历史上也历尽沧桑。新中国成立后,南路边茶作为少数民族的特需商品,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与保障,首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得到复苏与重建。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使边销茶的文化内涵得到深人挖掘,南路边茶人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雅安还形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动新型藏茶产业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南路边茶及其特征与历史地位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对茶叶的利用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把茶叶作为饮料并将它普及到全世界是中华民族对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贡献。四川是我国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据史料记载,相传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人藏将茶叶带进藏区。自此,茶叶渐渐成为藏区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后来,销往西藏的边茶叫做南路边茶,历史上的以茶治边与茶马互市与此紧密相连。

  南路边茶的形成与特征

  边销茶被少数民族称为“民生之茶”。自古以来是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边疆民族地区的生活必需品。自唐宋以来,川茶一直作为“茶马互市”的主要货源,从宋朝到清朝全省茶叶产量的70%~90%是用于边销。《四川简史》中这样记载:“中唐以后,茶叶勃兴”,“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中绵州(绵阳)、汉州(广汉)、蜀州(崇州)、邛州(邛崃)、眉州(眉山)和雅州(雅安)所形成的一条产茶带,是当时全国的主要产茶区,蜀茶不仅产量大,而且品质最好,尤其是雅州的蒙山,茶品‘号为第一’,是有名的贡茶”。有“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人天府”之说。

  早期饮茶习惯的逐渐形成与普及,促进了茶叶的生产、营销和消费,文献资料中有“唐以前茶,唯贵蜀中所产”之说。南北朝时期北部少数民族自立政权,他们仿效汉族饮茶,但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高原、草原、沙漠等地区,不具备种茶的自然条件。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