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屋荐书】《易武与古六大茶山》| 普洱茶复兴浪潮已至,你怎能无动于衷?

推荐理由
十多年来,普洱茶所经历的起伏,用“大风大浪”来形容毫不为过。如今,随着古树茶价值被进一步发现以及理性回归,它将迎来新一轮的复兴。那么,与它同属于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的中国红茶,回顾它所走过的400多年兴衰路,无疑更曲折更漫长。爬梳普洱茶产业发展历程与特点,或许可以为中国红茶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

《易武与古六大茶山》

周重林 张宇

 

 

作    者:周重林 张宇

出 版 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作者简介

周重林,中国当下卓越的茶文化研究者与传播者。主要作品有《茶叶战争》《茶叶江山》《民国茶范》《茶叶边疆》等。2014年,入选《生活》月刊“文艺复兴百人集”;2015年获得《中华合作时报》“新媒体营销推广个人奖”;2016年,获得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兴文强茶”杰出贡献奖;2017年,其企业获得云南省十佳茶文化传播企业。其创办的自媒体《茶业复兴》是茶界影响力大的自媒体之一。

张宇,祖籍云南大理洱源牛街,白族。现为吉普号CEO,带领一帮专业、热爱、偏执的普洱茶新青年,用年轻人新锐的理性和极致,死磕普洱茶的古老迷雾。2016年创立“茶山黑话”系列,制作首部云南普洱茶业内纪录片,用自己的实践和探索,理性的为茶友详解普洱茶迷雾背后的客观存在。

 

 

写易武、写茶山、写普洱茶的书每年都有推出,但可惜的是这些书籍要么偏重历史文化不讲茶,要么只讲品茶艺术而不讲历史文化,对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种缺失。

这本书试图借普洱茶之眼,对易武和古六山这个小区域进行层层解剖,让读者看到大时代席卷之下的茶山演变。这本书想要探寻的是,在普洱茶的视野之下,这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时空里来回穿梭的,有茶、有人、更有一代代人的守护。这本书将展开茶山图景,色香声味俱全。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普洱茶产业发展的起起落落,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缩影。在新形势下,它该如何重拾曾遗落的桂冠、再次惊艳世界呢?

周重林

在古六大茶山,茶是生活也是信仰

古六大茶山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也是一个用茶叶编织出的奇妙世界。易武、倚邦、莽枝、蛮砖、革登、攸乐,当我们读出这些名字的时候,也召唤出了它们背后的传奇历史。

古六大茶山是中华大地的极边之地,也是世界茶树的起源中心。人类到这里繁衍生息之前,茶树就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开始了漫长的进化之旅。比起世界茶树起源地这个称呼更值得骄傲的,是一代代人对茶树的驯化和利用。这本书要讲述的,就是在时间的洪流之中,茶与人的相遇。

本书的创作人以“85后”为主,他们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职业经历。茶农、茶商、茶作家都参与了这本书的创作,这是一次很尽兴的跨界合作。资深的老茶客常说,拼配是普洱茶的精髓,它带来了普洱茶滋味的丰富与协调。在这本书里,我们也讲究“拼配”,我们融合了各方特点,希望为读者呈现出丰富、多元、协调的古六大茶山“口感”。也希望这些文字能像普洱茶一样,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岁月流逝中越陈越香。

或许你会问,写古六大茶山的人很多、书也很多,我们为什么还要加入?我们看过很多关于古六大茶山的文献,也走过茶山上的很多村寨,更是认识了很多生于斯长于斯的茶农,每一次踏入,这片土地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感受与认知。数百年来,古六大茶山吸引人的不仅是茶叶,它还时刻闪耀着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人性光芒。

在过去,守山人一辈子都在想着如何走出大山。这一代的守山人出去了,又回来了。这本书写到了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守山联盟”小伙伴,他们因茶留在了故乡。书里的一些篇章,是关于他们成长的故事。在这群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茶山的复兴、希望以及未来。

书影①

书影②

书影③

这本书里的古六大茶山不再遥远、冰冷,它传递着一群人的温暖与热爱。我们这一代人,或许只有看清了茶山正在发生的一切,才能真正理解古六大茶山风起云涌的昨天。

历史上,伴随着茶马古道的开辟,古六大茶山的茶叶翻越了高山大河,抵达藏区、抵达中原,一片茶叶筑起了一个难以攻破的味觉疆域。1729年,云南巡抚沈廷正向朝廷进贡茶叶,其中包括大普茶、中普茶、小普茶等,普洱茶从此进入贡茶行列,才有了后来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提到的“普洱茶名遍天下,味酽,京师尤重之”

从18世纪开始,茶叶就成为这片区域与外界强有力的连接。这片柔软的树叶,如坚韧的刀锋雕刻着这片土地的轮廓。山坡上一棵棵野火烧不死,春风吹又生的古茶树见证了这段历史,树林里那些斑驳的石碑也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20世纪上半叶,时局动荡不安,古六大茶山的茶业逐渐由盛转衰。内忧外患之时,做茶人收起了石磨,收起了蒸锅,很多人甚至离开了古六大茶山。直到1994年的一天,一群台湾茶人来易武寻根溯源,人们才依稀想起了这缕几乎被遗忘的茶香。在一拨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传统普洱茶制作工艺逐渐在古六大茶山恢复。沉寂了多年的普洱茶又迎来了它的大时代,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又一次打败了时间。

我们把1729年普洱茶进入宫廷成为贡茶,以及1994年传统普洱茶制作工艺的恢复,看作是普洱茶的两次复兴。这两个重大的时间节点塑造了今天的普洱茶,也是在这两次复兴的庇荫之下,才有了我们这本书要谈论的第三次复兴。普洱茶的第三次复兴,没有具体的时间起止,没有代表事件,它是一种自觉与趋势,它已经到来,它正在发生,它将会改变你的生活。

在古六大茶山,茶是生活,是历史,也是信仰。山民在歌谣里吟唱茶叶,在树林里祭祀茶树,在山坡上追忆茶圣。这里虽然偏远,但绝不封闭,得摘山之利,异乡人在古六大茶山安居乐业。江西湾、五省大庙、石屏会馆,古六大茶山一直在收留流离失所的人,一波又一波失去故乡的人在这里找到了故乡。江西人来了,留下了江西湾的古茶树;四川人来了,留下了倚邦山的小叶种;石屏人来了,留下了易武街的酱油香豆豉。古六大茶山的茶汤里,浸润的是历史的机遇与选择,流淌的是民族融合的血液。

古六大茶山历经了数百年的兴衰迭代,如今的古六大茶山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加令人瞩目。透过古六大茶山这个万花筒,我们看到了普洱茶第三次复兴带来的机遇与变革,以及身处其中的爱与恨,希望你也能看到。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