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叶单丛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对在外漂泊的潮州人来说,与茶相遇之始,饮茶是为解渴,而后离家,饮茶却关乎乡情。思乡时总苦,回忆却泛甜,唯有一杯单丛茶,将这平生滋味诉尽。

如果有在广州的大街小巷游走,遇到开喜士多这样的便利超市的老板,你会发现在便利店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有着泡潮汕工夫茶的一套茶具,由此可以判断出老板十有八九是潮汕人,如果在购物的时候能喝老板聊到开心之处,老板还会请你喝上一两口他泡的潮州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讲究茶具器皿配备之精良和烹制之功夫。茶壶、茶杯、茶盘、茶垫、水瓶、泥炉、砂铫、榄核碳等是必备的茶具。而严格的烹制又需按泡器、纳茶、侯汤、冲点、刮沫、淋罐、洒茶等程序进行,方能得到工夫茶之"三味"。对于潮州人来说,日常泡工夫茶的口粮就要数岭头单丛了。

诚然,白叶单丛显然不如凤凰单丛名称那么响亮。在历史上,白叶单丛早有她自身的记载。1684康熙年间的《潮州府志》记载:“潮地茶佳者罕至,今凤山茶佳,亦云待诏山茶,亦名黄茶。”待诏山位于饶平县,如今当地人称为大质山,主峰海拔高1143.9米。然则,此黄茶非指黄茶类。当时的“黄茶”是有做青工艺的,实际上就是现在乌龙茶工艺中做青的制法。黄茶的做法流传至20世纪30年代,1935年的《广东通志稿》中讲到:“黄细茶,……将所采茶叶置竹扁中,在阴凉通风之处,不时搅拌至生香为度,即用炒镬微火炒之,复置竹扁中,用手做叶,做后再炒……”“茶有黄细茶,凤凰茶,山茶之别。黄细茶,高二三尺.....凤凰茶.....树高一二丈,大者盈尺,其叶大黄茶一二倍。”这里的“黄茶”实际上就是指代饶平白叶单丛茶,只不是历史上的叫法不似现在。

真正被确定叫白叶单丛是在1963年,由饶平县坪溪乡岭头村的村民,从当地水仙群体种当中发现并筛选出来的优良单株。经过专家们的试种、试制、品鉴,认为其品质佳、产量高、个性强,适合推广种植。1981年广东省农业厅将之确定命名岭头单丛。1988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将岭头单丛确定为省级茶树良种。2002年经第三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


这款单丛被肯定是因为有几个优点。滋味的独特与稳定,独特的花香蜜韵,另一个是适应性强,不论是在海拔100多米的韩江林场还是800多米的山地,它均能存活。最后一个是它的采摘周期很长,茶叶的生长成熟度一致。根据上述优势,因此自80年代以来一路高歌猛进,它的子子孙孙早就被扦插到岭头、饶平以外的地方了。现在来看,即使是在英德,也有单丛的种植。



当我们去产区的时候,路过一家家小店,问及有没有饶平茶的时候,对方却回答“我们只卖凤凰茶”,在一个街巷的转角,我们发现了有一种表明为“赤叶单丛”的茶即是岭头单丛,平均一家店会有两到三种岭头单丛售卖,其余均是凤凰单丛。为了找白叶单丛,我们不得不一层层剥开洋葱,去岭头村。在岭头村,这样的茶叶并不多见。如果问及白叶单丛,客商一定会拿出一两款白叶单丛,并且还嘱咐一句——赤叶为现在白叶单丛。


那么白叶单丛怎么就变成了赤叶呢?听林伟秋研究员说:“现在基本不叫白叶了,因为赤叶比较好听,其实就是一个品种的不同叫法而已,你们看到的那些包装也都是岭头单丛,我们把它申报认定为岭头单丛。赤叶单丛,赤色是中国吉祥色之一,给人的感觉也比较高档。”

如今,茶道新生活茶源地理甄选了这款实属来之不易而且又小众的白叶单丛,从100个茶样中层层筛选,需茶农保证后选品通过权威机构进行权威检测,选出最后近20个后通过专家们的审评选择一款能代表当地风味且具有典型性特征的白叶单丛作为源茶样。

这款白叶单丛来自海拔900米的潮安县,35年树龄,以传统制作工艺机器加工而成。冲泡起来花蜜香馥郁持久,滋味清冽甘活,细腻甜柔,余韵悠悠。茶汤色泽橙黄明亮。

对于客居他乡的潮州人来说,这款白叶单丛都承载着故乡的情感,而我作为茶道新生活产品岗位的人来说,恰恰是作为一个“潮州人在他乡”的旁观者,不论是赤叶单丛、还是白叶单丛,它都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与茶、人与故乡的悲欢离合,同时还见证了时代变迁。

没有什么比潮州人泡潮州工夫茶更讲究了,一壶三杯,其乐融融,代表着人与人最亲密的关系,在潮州人的茶桌上,也许从来不是简单的单丛茶,更多的还是隐忍而又深沉的爱。

策划:茶道君

内容:鱼啊乐

摄影及图片:小雪

来源:茶道新生活,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