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审美的宗教

昆仑说茶

对许多人来说,喝茶也是生活中最寻常不过的事,然而对某些人而言,喝茶则不光是为了解渴,而是追求一种解渴以外的东西。


那不仅涉及眼耳鼻舌身五官细致的感受,甚至可以反映时代的生活文化与美学态度。

茶,是审美的宗教。茶的审美,这并不是玄乎不可琢磨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从茶的审美角度,来聊一聊。

审美,是不能被拆分或量化的,尤其是那些理性上的美。茶叶审美(辨别茶之美)是一门综合审美学;是一项需要用丰富的阅历和学识。
配置着情感和心神,多角度多层面地感知与解读茶内容的系统工程,而这“一目了然”的背后是系统性、完整性的茶识构建和漫长的感觉养成。
辨味(入门级)处于辨味阶段的茶手,需要有些味觉天赋:辨甜酸苦辣识花草瓜果析生熟强弱

辨味者上手,最好有个正统导师的正确引领,再加之多喝勤记的努力,也就算是入了门。

可以茶为业,可娱茶于身,绰绰有余。

张口涩不挂舌苦不叮嘴闭口打嗝通气生津发汗 叹则甘醇鲜滑评则尚欠略高

辨艺(精道层)  辨艺者是茶俗界真正的高手!除了味觉健康之外,还需要一些艺术天赋。这一类高手喝茶撩出的往往是本不在茶汤里的信息,如品种的合理性,茶园的生长环境,工艺的气氛局限及制茶人的茶学理解。 

一泡茶汤在他们嘴里能还原工艺解读思想;  一面茶汤在他们眼里能照见镜中花水中月。

用经验阅历来辨茶的属于这一类,他们往往隐藏在茶汤的核心层,面上看不到却是支撑起“业界味道”的骨骼脊梁,其中高手古称“方家”,现称“行家”。


辨心(超脱界)   并不否认这世上真有茶仙,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一位优秀的辨茶高手能将心比心、知情达理,由茶及心,心心相印。  辨心者能从一口茶汤中照见制茶人的态度,试一口好茶,情趣皆得。平日里我们给予茶最奢侈的评语是“干净”,不仅指茶汤干净自然,还指制茶人的心态干净纯洁。  与他们而言,茶汤,传递的是温度,交汇的是情绪。茶汤里,融化着满满的感恩与慈悲!

“一泡好茶缘起于制茶人的专注于用心”  如果,您遇见了一口令你心动的茶汤,没有任何理由,只因心有灵犀、情不由己而生感动,请不要怀疑,您有无上殊胜的“淡缘茶福”!


从品茗产生的艺术审美,渐悟品茗的觉悟和释怀,无味为至味。淡月松风,一杯茶中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茶语清心,啜苦而回甘,茶品的是一种感受,升华为一种境界。局限于人生的历练,窃以为品茶隐约存在三个层次:

 

第一:物质层次。

竹篱茅舍,听歌闻曲,轻阴醉雨,红泥火炉。潜心于茶,品茗限于色香味形的审评和浅层次的主观感受。

如王国维先生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第二:精神层次。

小院焚香,雨窗听蕉,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由品茗的主观感受,润物无声,淡若微风,深似秋水,栖神物外。理性的触发对人生的感悟,念天地之悠悠,逐步参悟到艺术的层次并产生强烈的审美。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第三:灵魂层次。

初晴湖畔,微风竹林,覆雪梅园,轻雾兰圃。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禅茶一味,佛道同根。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三重境界如唐人皎然《饮茶歌》所言:“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

由此可见,品茶审美,首先是源自于茶品带给茶人的客观愉悦感,然后有意在反映审美对象与情绪和谐统一的审美意蕴。

某个寂静之夜,当你举杯品味到一泡自己不假思索冲泡的茶品时,刹那间,茶汤的恰到好处的色香味刺激,让你俨然端坐于野境亭古茶园的烟雨中。

你记不起茶的名字,记不起缘何至此;

你只记得烟雨清凉,只记得芽叶青青。

于是,你会心一笑,不觉中,放下茶杯,默然远眺起来了。

这,就是“品茶审美”。



评论 / 1

青山巍峨
#756390

😄宗教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