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只此青绿》

心中能容丘壑,笔下方能汇山河 

在2022年央视壬寅虎年春晚上,以北宋天才画家希孟(注:王希孟是清代以后出现的称呼)的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青绿女裙”,仅用了短短六分钟,便以其古韵雅致的中式美学钟灵毓秀、超凡脱俗的艺术表达,打动了亿万电视机前观众的心。

其实,《只此青绿》首演于2021年8月,至今已在全国16城巡演五十余场。春晚前期《只此青绿》(选段)也是做足了公关,成为央视春晚观众最值得的期待的节目之一,成功演出后,果然好评如潮,瞬间获赞三亿,官媒发文解读,百家媒体报道,朋友圈霸屏。《只此青绿》成为2022年春晚最受观众喜爱节目,已经没有了争议。

一个六分钟的舞蹈,中途没有一句台词,没有明星,没有大牌,甚至没有情节,却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封神之作”、“中国人的审美巅峰”。获得如此成功,这里有多大的魅力?笔者后来通过B站和央视春晚重新欣赏了两个版本的《只此青绿》,希望能从审美角度解读《只此青绿》:
我们先来看看《只此青绿》上演完毕后网友在评论区的部分留言,不吝赞美之词潮涌:

我们知道,观众对一种现象产生的“美感”是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的。《只此青绿》作为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舞剧作品,是典型的依靠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造型而存在的时空综合艺术。艺术美作为审美的核心部分,人们在观看《只此青绿》舞蹈诗剧后产生的艺术美感和体验以主观感受为基础瞬间所作出的反应,通过评论我们看到网友的“美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颜值

以领舞孟庆旸为首的十七名中国东方歌舞团舞蹈演员,发髻高耸、身披青绿长裙,纤柔而高雅,将东方女性的古朴之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静态或动态的艺术表达中,人的颜值始终是观众最关注的部分,每年春晚的舞蹈也是颜值尽显的高峰时刻,在绝大多数观众不知道王希孟、不知道《千里江山图》、很多人只是舞蹈当成题材的背景下,欣赏演员的颜值美成为获得艺术美感的首要因素。我们来看看孟庆旸的古典美,她是意象化的人物,月亮式的女子,高贵疏离却又古朴雅致,单从五官结构就满足大众对古典美女的审美理想的契合。

二观色彩

《只此青绿》青绿的服装造型设计,强调了一种人物的清瘦感,手部的袖子叠搭,犹如山峦起伏;裙型将襦缠绕至腰间,用其层叠感形成山峦层叠之势。舞者高髻黑色,服装的青绿染色中使用了渐变,深浅有度,色彩自然;名画做背景的淡黄“静”,与舞者行云流水的青绿“动”,色彩互补、交相辉映,给观众带来视觉美的愉悦。

可能是对节庆“番茄炒鸡蛋”色彩的审美疲劳,也可能是宋代人简约风的素净清逸符合现代人内心的渴望。深层次的分析,现代人对低饱和度色彩的喜爱,主要是现代社会的“理性”回归。“青绿”算不上传统的荣华富贵色,但就这“一抹绿”在满是“山珍海味”的春晚现场,从视觉感官映入到了观众的内心,赢得了观众片刻的舒适之美。

三赏韵律

《只此青绿》当悠远空灵的古琴声响起,舞蹈演员妙曼的舞姿在薄如蝉翼的云雾中缓步走来,形成了一淌绿色的山水……中途,演员三两一组随着韵律节奏形成山峦的高低隐喻……最后,她们走向舞台后方,灯光和音乐骤变,瞬间融成《千里江山图》这幅画中,实现人画同体。

这一切通过舞台背景音乐、灯光、演员舞姿的韵律节奏变化,有非常强烈的艺术带入感。近年来,国风潮流高涨……空灵的古琴、节奏的鼓点配上磅礴的交响乐,艺术创作者试图将具有审美经验的观众带进“大宋江山的旖旎和古代文人的孤峻” 气韵当中来,这个部分的美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也是观众视听享受的高峰体验阶段。


四见“青绿腰”

舞剧中,孟庆旸表演的“青绿腰”是让身体形成几何状态,右脚在前,左脚在后,腰部慢慢向后倾斜至90度再回正。“青绿腰”在剧中叫“险峰”,核心力量集中在腰部,难度较大,只有职业舞者,通过腰腹肌与腿部支撑的力量与平衡感,才可以完成这个动作。

”青绿腰”作为艺术舞蹈的特殊动作美,是建立与观众最好的互动感。

孟庆旸表演的“青绿腰”

迈克尔杰克逊1987年表演的45度倾斜舞姿

所有的经典舞蹈艺术都有类似“青绿腰”的“梗”,成为观众对艺术作品津津乐道的艺术欣赏。舞台艺术属于时空艺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和转换,经典动作将作为作品的“符号“,更多成为观赏者对美的记忆和传扬。

《只此青绿》播出以后,通过专家的点评、人物和故事背景的挖掘以及媒体的推波助澜,将《青绿》作为全民审美的对象推向了高峰。“好绝的‘青绿腰’”、“美得高级,美得优雅”“......各种赞美之词不绝于耳。这个来自于900多年前宋朝古画《千里江山图》里的舞蹈诗剧火遍神州大地,全网都在模仿和挑战领舞孟庆旸的“青绿腰”…… 

当我们再一次冷静的审视完《只此青绿》舞蹈诗剧后,感觉到一个风雅绝伦的大宋风韵、一个穿越千年的名画《千里江山图》、 一个一年八个月的创作、一个六分钟的舞蹈超过150天的排练,将画中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和充满了韵律舞蹈的共同搬上舞台,造就成史诗般的舞台剧,它不仅传递给我们的只是瞬间凝结成的“美感”,更有跨越时空的艺术交融,一种耳目一新的审美愉悦,这里面有更多的“美”值得我们仔细体味:

开始真正审美《只此青绿》......

我们就要从创作者对《青绿》作品本身的艺术定位做研究,亚里士多德说艺术是研究现实与再现的关系;德国剧作家莱辛认为艺术是研究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对《青绿》作品和总编导的周莉亚和韩真创造理念,她们更希望把《只此青绿》作为艺术自身的存在方式体现。追求艺术本来的再现和纯粹的还原,采访韩真时她说:“舞蹈者和观众有时候是不需要互动的。”

的确,一件纯粹的艺术是不需要太多迎合的,迎合中的功利和实用主义往往会破坏审美的愉悦感。《只此青绿》是媒介、审美统一体的艺术作品,相对独立性的探知和创作过程中共性的寻求,对丰富创作者的心灵、开放欣赏者的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只此青绿》之所以“出圈”,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千里江山图》进行意境还原。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已经提供了相当成熟的艺术母本,其设色之精妙、构图之磅礴、意蕴之丰厚,本身就是极大的审美享受。《只此青绿》舞剧对图画意境几乎进行了一比一再现,共享了图画的审美层次、诗剧和图画,成功地实现了这种艺术转化,实现了气脉和审美上的一以贯通。

我们将《青绿》舞剧作为独立的时空综合艺术作品,我们将如何“审美”?

一、拥有“审美理想”,才能更敏锐地发现、感受和认识《只此青绿》舞剧的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理想,也可以理解成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经验,但每个人的审美理想受社会、阶级、民族、教育、政治理想和道德信念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审美理想决定了我们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和判断。在春晚上,身着青绿衣裙的“宋代”女子们翩翩起舞,最后融回《千里江山图》中时,《只此青绿》作为审美对象突然出现,我们的审美理想如果能够立即捕捉到它的"美",就能进入“审美”活动中来。否则,我们就会停留在比较浅的“美感”层面,没法深入探索和思考,也不会形成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独立评判,更不能实现“审美”对艺术本质探究的最大意义。

审美理想的丰满,即审美经验的丰富,会对《只此青绿》舞剧达成高度认同感和契合度,会使我们能够更敏锐地发现、感受和认识舞剧中的美,就能激励我们对《千里江山图》意象还原表达的舞剧《只此青绿》有更深的“审美”判断和表达,实现对艺术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统一。

二、建立“审美态度”,摆脱功利欲望,建立与《只此青绿》舞剧平等的精神交流关系。

审美态度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也是确立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是指我们要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审美静观”地对《只此青绿》舞剧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是我们的身心能否与审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

审美态度是我们审美经验的动态把握,没有一种艺术的关照是靠感官来完全理解和表达的。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没有“虚壹而静”、“澄怀味象”的审美心胸是不能深刻理解《只此青绿》中散发出来的无论是外在的和内涵的美。审美态度是我们与舞剧建立起平等的精神交流关系,实现现实和虚拟之美的和谐统一。

三、借助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从《只此青绿》舞蹈艺术的四个审美层次,由点到面还原恣肆汪洋大宋风韵。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重要的一部分,古典舞并不是古代舞蹈,古典舞创立于20世纪五十年代,是可以与现代舞、芭蕾舞媲美的一种舞蹈种类,融合了戏曲、武术、杂技等中的动作和造型,它强调舞蹈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人物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具有东方刚柔并济的美感。

虎年春晚上《只此青绿》是一段古典群舞展示,是在表达群山层峦叠嶂的概念,其中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青绿”并非一个写实的人物形象,是一段纯写意的片段。

1、解读《只此青绿》舞剧的物质实在层,营造古典舞蹈之形象形态美的艺术效果。

何为舞蹈艺术的物质实在层?就是舞蹈艺术得以存在的媒介和载体。中国古典舞通过表演者在舞台、服装、道具、妆容、布景、灯光、音乐等物质实在中进行体现,营造表演者良好的舞蹈形象。

舞台:我们看到的 《只此青绿》舞剧的表演有剧场版和春晚央视舞台版,剧场里整个剧情是贯穿的,灯光、舞美会更加写意,春晚舞台是盛世欢歌的舞台,灯光明亮,色彩艳丽,不同的舞台剧场针对不同的观赏者,营造不同的艺术氛围。

服装:《青绿》服装造型设计强调宋代崇尚的清瘦感,手部的袖子叠搭在一起犹如山峦起伏,裙型是将襦缠绕至腰间,其层叠感也形成了山峦之势,与古画中的青山辉映。

色彩: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采用绢本设色,该画因用石青石绿色的矿物质颜料绘成而得名,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宏。以这个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舞绘”《只此青绿》将展示中国传统色彩之美, “青绿”色彩是《青绿》舞剧的审美亮点。

《千里江山图》是以矿物颜料作画,舞者的服装是以植物染料染成,前者的“青绿”颜色是“石青、石绿”;后者的色彩是“深佛青、豆绿”。 服装的青绿染色中使用了渐变,深浅有度,色彩自然,展现是层层笔绘,跌宕起伏,颜色明快。

领舞孟庆旸

宋朝“高椎髻”的发型

高髻:除了青绿色调,舞女们头顶的那一顶顶高耸云际的发髻,也成为吸人眼球的亮丽景致。它们究竟叫什么?到了宋朝,有一种名为“高椎髻”的发型,看起来与青绿髻中的款式有些相像:高椎髻,就是将头发全部拢结于头顶,挽成单锥状,耸立于头顶。有网友称之为青峰髻,以群女们高高的发髻,来寓意远山叠翠中的层层山峰。

《只此青绿》演员这在化妆

妆容:古典舞的妆容对眼睛的渲染要求比较高,宋女多好下垂眉型,无论是北宋“故画作远山长”的深描细画,还是南宋“出茧修眉淡薄妆”的浅扫倒晕,姿态不一,各有风情。画下垂眉,一定要带有弯弯的弧度,如远山,如新月,浓淡相宜,才会自然好看。

宋代女子

有朋友问领舞孟庆旸的眉毛为什么是柳叶眉?从妆容上看,这样的眉很有凌厉感和孤高感,与柔美感十足的造型组合在一起,起到了刚柔并济的效果。孟庆旸眼妆采用的是橘色系,配上大红色的唇妆,这样的暖色调与服装的“青绿”显出整体色系的平衡感。尤其是眼部的妆容突出了眼神的深邃、娇媚,从而增加古典舞的人物魅力。

背景音乐:背景音乐作为听觉认知,对舞台表现氛围营造起到关键作用。《只此青绿》背景音乐由古琴+弦乐+大鼓组合而成,既有中国五声音阶的鲜明特色,又有能被现代观众接受的流畅感。当王悠荻老师的古琴声响起,乐舞的结合一瞬间升华,那种触及灵魂的战栗,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处在一个错位时空中,与古人对话。音乐远古、悠长、大气,余音从远及近,从古代到现代,琴瑟和鸣,空旷宁静。

舞台上,姑娘们仿佛穿越到北宋江山图中一般,青绿长衣,美若仙霞,傲然挺立,随着音乐时而端庄沉静,时而铿锵有力,豪放吐纳之间,尽显古典舞蹈艺术形态之美。

2、解读《只此青绿》舞剧的形式符号层,显示中国古典舞蹈动作体态之美。

古典舞是以动作与体态作为基础,通过身体的动作形成的符号,表现情感、主题,体现了古典舞柔和、律动、气韵的审美意象,也体现了人物的运动之美。

“青绿”是从《千里江山图》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意象,并非一个写实的人物形象。“青绿”与群舞的舞蹈动作无不体现重峦叠嶂之间,山石的气象与变化。“青绿”表演者孟庆旸有时速度比较快、力量比较强的脚步动作,给人陽刚、强大的审美意象,一些动作缓慢、篇幅比较小的动作,显示含蓄、清净的审美意象。其舞蹈抽象出的形式符号有:

“圆”指古典舞圆、曲、拧、倾的动作特点,“青绿”出场开篇的第一个造型,整个双袖垂下来,像山的纹理,背部是圆的,是向内的,含蓄的,像山间的瀑布,舞蹈设计尽量去贴合一个宋代的人物的特征。演员以腰作为身体的中心,围绕腰部进行画圆和曲线运动,体现古典舞蹈动作的圆润感和层次感。

“形”指舞者动作姿态的变化。《青绿》演员舞蹈中的重心是比较低的,尽量贴近地面以各种划圆动作的轨迹行动,这是《青绿》演员动作之间的衔接、变化形成的独特造型。

“圆”与“形”两者动静结合,是古典舞的基本动作姿态和美学特征。体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刚柔并济的美感;

“点”是舞蹈表演的停顿或某一个造型。“青绿”的望月的深情,还有孟庆旸“青绿腰”,腰部向后弯折与腿形成90度角,与地面平行,都是围绕“点”的人物形象塑造,来隐约江山的旖旎和风姿。

“线”是舞蹈演员动作的连贯性,身体运动轨迹构成了“线”,从而让古典舞呈现抑扬顿挫、快慢起伏的节奏变化。特别是舞蹈中,舞者三角站立,缓缓转身,犹如群山铺面而来,就是“线”及“面”形成的效果。

3、解读《只此青绿》舞剧的意象世界层,体现古画意境情态之美

《只此青绿》中演员们轻盈的体态风姿以及充满了形式符号的隐喻激活了我们的想象,想象中被水墨浅浅淡淡的山川江河,恢弘灿烂的青绿,是一个900年前年仅18岁画师王希孟眼中的天下风光。《千里江山图》,让我们回到北宋。千里江山图的美,是附着在整一个朝代的情感上的,年轻的画师毫不吝啬地把北宋的富足与雅致细细展现在这一片风光里,我们几乎能感受到宋人的生活情趣:山村野渡、竹篱茅舍,甚至是饮酒、吃茶、焚香、插花、挂画,仿佛都在眼前。

北宋为中国审美巅峰。除了这个时代天纵之才如星辰闪耀之外,全民集体审美也是一个维度。

《千里江山图》是堪称我国古代传统青绿山画的经典之作。古画传统的意境之美离不开那个时代中国文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整个宋代画论家都很重视山水画意境的创造。“身即山川而取”,这是宋代郭熙提出的山水画的命题,首先强调画家要有“林泉之眼”面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王希孟正因为有一颗“林泉之心”的审美心胸,《千里江山图》整幅画重峦叠嶂,其远山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已经突破了魏晋时期“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传统表现手法,将水面上舟船与水的比例调整适中,画面人物明显小于树木山川,近处船只比远处的大而清晰,符合基本的视觉心理审美习惯。《千里江山图》在空间处理上堪称经典,画中各部分景物既可以相互独立欣赏,又可以连贯起来形成连续不断的画面。其整体形成气势磅礴之感,画面迂回而具有深邃的空间。

“青绿山水”又称“金碧山水”,体现了君王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江山千古传承的追求。《只此青绿》的“青绿”这个角色是纯写意的,就像《千里江山图》一种青绿颜色的气魄,演绎的时候需要打开想象力,王希孟作为宣和画院典型的宫廷画家,因而他的审美情趣深受当时政治的影响。青绿山水画材昂贵,多用矿物颜料,多以石青、石绿渲染气氛。画面色彩透亮、鲜明,使连绵的山脉更加醒目,有一股稳重的气势,并通过色彩上的对比,展现水光天色、碧空万里。《千里江山图》迎合帝王的需求,分有行旅、观景、雅集、劳作四个主题,这些主题都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就像真实场景的再现,不加任何修饰,描绘得特别生动。画作是北宋百姓的生活再现,表现出了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状态。

4、解读《只此青绿》舞剧的意境超验层,体现中国文化气韵之美

《只此青绿》这出舞台诗剧将《千里江山图》画中的满目青绿“拟人化”,通过舞蹈演员自身的动作、服饰、道具、妆容展示人物情感和思想,达到以形传神的作用的,通过全景群像与丰满“青绿”个体,还原了大宋儒家文化浸染下的典型审美人格,重现大宋人文美学。

《只此青绿》的“青绿”在舞台上表现出的“安静感”和“疏离感”,带有一分孤傲又清高,是在价值向度和主题阐发上,承袭大宋儒家传统文化。追求一种平淡、雅致、和谐的艺术风格,更多的透射出宋代内在含蓄的时代艺术审美精神和文化内涵,富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文人气质”,如文坛盟主的欧阳修,“蓄道德而能文章”,再如大文豪苏轼,才情冠绝一时,心存理想与抱负,有志兴利除弊……。宋代文人士大夫很多就是艺术家、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而且精通绘画、音乐、书法,成就斐然,世所公认。审美和文化高度关联,滋生出宋代的程朱理学,使得审美蕴含“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和“物以致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只此青绿》最后片段呈现出云山雾罩、人在画中、画外还有画的惊艳画面。舞者们姿势各异地站立,最终融为了一片青绿色的山峦中。生动还原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而言,一方面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上,即民本思想的张扬。另一方面彰显了以和为贵的精神。中国古代将“和”作为最高价值,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不同文化的融合共生。

整体来看,《只此青绿》力求在《千里江山图》事实为基础上挖掘宋代文化的亮点,以突出宋代人文气质,带领观众跨越古今,共同领略千年前的汴京风物。领舞孟庆旸说“这个舞蹈不再是女人的柔美,更多看到的是大气磅礴的一种东西,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一种岁月,一种大气,也是代表我们文化自信的一面。” 《只此青绿》我们也看见了中国人当代的文化自信,为传统文化不断去找到了全新的美学语态。

每个作品都有它最好的时代,《千里江山图》迎来了它最好的时代,这是中华民族的生机勃发,百花齐放的时代,是尊敬传统和文化自信的时代,是全民审美的时代。正因为这样的一个美好时代,我们才能看见九百年前北宋青年才子王希孟,读懂他 “心中若能容丘壑,笔下方能汇山河”内心的美好和抱负。

当《只此青绿》舞者们舞出山水相依之感,明月般存在的千年灵魂时,那带有韵律的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缥缈瞬间将我们带进美轮美奂《千里江山图》的美好世界中,恍然间,又觉得人的生命在存在千百年的文物面前显得如此短暂而渺小,在“精神”面前,有“生命周期”的文物又显得微不足道。就像舞剧中始终存在的“青绿”一样,千年的时间面前,画前人匆匆流过,唯青绿与明月始终。

天下茶友网:杨健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