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媒眼看国茶”论坛,陈俊龙&陈栋&谢有顺&朱汉斌纵论茶科技、茶文化与生活

业界公认的全球茶业“风向标”——2021年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于11月25日-29日在广州广交会展馆c区举办。大会组委会重点打造的“媒眼看国茶”论坛于11月25日下午,在广州茶博会现场,广交会展馆c区16.3馆牡丹会议室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科技引领 好风起航”。 

科技引领 风好起航 

本次论坛邀请了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俊龙先生,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会长、研究员陈栋先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先生,中国科学报广东记者站站长朱汉斌先生和广州益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广韬先生。本次论坛由广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张小颖主持。 

嘉宾们围绕“科技引领 风好起航”这一主题,探讨了如何从战略的高度把握这一主题的内涵,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发展茶产业。 

茶叶的生产、制造和销售都可以和人工智能结合。科技在满足茶叶消费方式的便捷化、年轻化、个性化、多元化,口感多样化方面提供各种可能。 

主持人:今天的主题是“科技引领,好风起航”。陈俊龙教授,是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是全球最顶级的科学家。就在两个小时之前,陈俊龙院士赶来,接受了访问并就有关问题拍摄了视频,因为有紧急事务不能到现场。人工智能在未来如何去赋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我们来听听陈院士的意见。 

陈俊龙: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茶叶的生产、制造和销售。首先从生产的方面来看,茶叶生产所需的土壤、水质、天气变化,都对茶叶的质量有影响。 
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功能,对土壤养分进行采集、分析;其次,在制造过程中,茶何时采集、何时烘培、烘培的时长多少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优化和自动化;第三,在销售方面,茶企业的市场营销上也可以运用到人工智能技术。 

主持人: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又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呢? 

陈俊龙: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企业对市场进行了解。一般中小企业缺乏数据分析的能力,但可以与省市大数据中心平台进行结合。借助各大城市的算法中心,采集企业数据,以提高产业营业形式。 

主持人:陈栋先生是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曾经是广东省农科院副院长,在农业科技,茶科技这个领域是资深的专家,请陈会长谈谈茶科技如何在哪些环节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栋:我觉得首先会对我们中国茶产业的品牌价值进行重新构筑,随着中国逐步强大并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心,中国优秀传统必然会向全世界传播。那么,茶将是传播其的一个最好载体之一。茶行业也将面对着新的机遇,那如何迎接这百年不遇之变局呢?科技会在其中发挥很大作用。

首先,科技会对中国茶业品牌价值重构带来新的变化,茶业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有利于构造企业文化品牌价值。

其次,是消费人群将迎来一个巨大的变化。原先茶叶的消费主力为中老年人,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有专家预测,中国茶业的春天就要到来。新一轮的饮料行业的革命,将使九零后、零零后等年轻一代成为茶叶快消品的消费主力。而这一消费市场的迭代,也对茶行业提出了要求,无论是品牌打造、市场营销、质量管理,还是企业的经营方式、服务模式创新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科技是必不可少的助推力。比如产品生产消费模式的创新,会使茶叶的价值实现从原来依托产业批发市场、以经销商为主的传统销售渠道逐步转换到互联网、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支撑下的社区消费新模式,或是私密人群的内部消费模式,这是一个创新方向。

那么,回到茶叶科技本身。正因为茶叶的新消费者为年轻一代,更追求消费方式的便捷化、年轻化、个性化、多元化、口感多样化。那么我们就不能固步自封,要对产品的口味、形态和体验等不断创新和研制,这就需要用到三种方式。一是利用品种基因改造技术,研发生产更多元的茶类,二是现代食品技术运用到产业里,以实现茶的多形态、方便冲泡等功能特性,三是中国式茶庄。围绕中国式茶业生活方式的主题进行审美规划和设计,将茶园打造成产业融合的环境。

文化给茶带来了极大的附加值,但从茶的本质来看,它是可以喝的树叶,而不要将其玄学化。 

主持人:谢有顺教授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出版《文学的通见》等著作二十几部。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在文化人眼里,茶是什么?请谢教授谈一谈。

谢有顺: 首先文化给茶带来了极大的附加值,但从茶的本质来看,它是可以喝的树叶,而不要将其玄学化。其次,讲到茶文化,文化最核心的特点是多元性,要保留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讲茶的文化,就要承认茶文化的多元性,对不同的茶的特点兼收并蓄,多元包容。而茶文化的背后说到底关乎的是中国人的两个信仰:对山水自然的信仰和对生活方式的信仰。 

第一,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对山水自然的情结是相当重要的部分。所有对好茶的想象都是对好山好水、对美好故事的想象,它承载了中国人对山水自然的喜欢,对美好故事的想象和寄托。而科技赋予茶新的价值 科技也让茶更接近原生态和原本合乎自然的生活形态。

第二,茶的文化也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信仰。它是自我观望、内省,是和朋友进行对话,是追求内心安静、讲究天人合一,是不急不慢,对物质的精益求精的过程,而这所有的讲究,都无形中为生活赋予了诗意的本质和文化的光彩。 

主持人:朱汉斌先生是中国科学报广东记者站站长,资深记者,长期报道科技创新,在您的职业生涯里,关于茶产业的科技创新您最关注的点在哪里? 

朱汉斌:我是客家人,在我们家乡有一种茶,很有名,叫擂茶,是一种由传统小吃制成的。吃着擂茶长大的我,自然与茶有很深的缘分。作为媒体人,我曾报道过许多茶业新闻,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报道过一家养生类茶品。该茶的口感、汤色都上佳,且是运用中草药调配八年方成,已通过权威部门的检测,并获国家发明专利的科学养生茶,我作为科技媒体人,见证了这款茶的成熟过程,感触颇深。一款好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一定是经过多年沉淀、专家研发和科学技术参与才能脱颖而出。这一报道经历的感悟也与今天的主题一样:科技引领。只有在科技引领下,才能出一款好茶。 

主持人:作为茶行业多年从业者,您会特别关注茶行业的哪些新闻呢? 

李广韬:我会特别关注茶业科技进步的新闻。在筹办会议的过程中,我曾有机会接触许多各行各业、各领域科技前沿发展领域的专家。那在这一过程中,我就会想茶业是否也可以“开开脑洞”,是否可以更多地与科技创新进行结合。现几年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飞速,开始成为科技领先者。那么5G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工程、高分子化学等技术是否可以赋能茶行业,也许每一个设想背后酝酿成茶产业在未来的一次重大突破和腾飞。所以我也非常希望茶领域也可以与科技结合,有所突破。 

未来,从茶叶的生产种植到行销为一体成型,并将该流程自动化。茶领域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利用科技,实现科技人文共享。 

主持人:科技创新的领域,到底未来的方向在哪儿? 

陈俊龙:我们可以为未来铺一个远景,我们希望从茶叶的生产种植到行销为一体成型,并将该流程自动化。我们可以搭建茶的园区,在这一园区中,可以不受天气影响,对茶的土壤、生产规律进行全自动化分析,模拟外界生产情形,并预见采集时间,实现自动采集,自动输送烘焙工厂。在大数据的指导下,了解市场行情,并可以与企业对接,实现更好的销售。另外,还可以将用户推广与企业销售相结合,将用户对茶的需求进行数据采集,以指导茶叶的生产和销售。 

朱汉斌:我们都讲乡村振兴,现阶段很多地方政府部门都在借助农业进行增收。而对老百姓来说,茶叶就是一种经济,能够真正让老百姓富起来,实现共赢。 

李广韬:对未来方向,我的认知里面是全领域,也就是茶领域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利用科技,从生产制作环节到销售都可以自动化;另外一个全领域即,科技创新的各个领域都可以尝试去应用。

茶企业手里有两把利刃,一把是文化,一把是科技。如何利用科技创新这把利刃,使茶行业更上一台阶,这是茶企需要考虑的事情。如果说我们对历史的崇拜是对过去的一种敬畏,那么我们用好科技创新,就是对未来的无畏探索。 

谢有顺:对于我个人来讲,科技可以规范茶行业,对茶的生产过程和卫生程度都会是很大的改善。其次,茶的多样化、丰富化和复杂化,永远是它的灵魂,茶之所以是活的,之所以能回复千万人的需求,也是在科技一统天下的时候,才能实现科技人文共享。

陈栋:我认为未来的方向集中到茶的品质,一是茶叶品质的多样化创新,二是企业团队价值的品质认同,三是服务品质的提升,三个品质的不断创新,并与现代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进行广泛结合,以改造茶业的结构、生态和方式。 

科技引领,好风起航,本次论坛见证了一场茶 产业、科技领域、媒体界的一次思想碰撞与对话,产生出极有价值的火花。相信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茶产业方兴未艾,茶文化蓬勃发展,整个产业将持续呈现健康发展的势头。


评论 / 3

UFO
#410001

学习了

回复
贝多酚
#409707

点赞

回复
飞扬.茶韵
#409309

赞赞🌟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