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最早的普洱树

找到约389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名山南糯,是云南最早的科研基地

坐拥12000亩古茶园;800年树龄古茶树王;云南省首家现代化制茶厂,云抗10号、14号等国家级良种母本之源。

四大殊荣,全部都指向了这座普洱茶名山——南糯山。今天,陆离聊聊各个历史时期的南糯山。

历史悠久的南糯山

南糯山,坐落在澜沧江下游的西岸,和西双版纳的其他几大茶山相比,南糯离214国道不远,地理位置更加优越,大多时候是都是普洱茶客玩家们的第一站。

从景洪开车半小时30分,就能到南糯山脚了。虽然限于地形,一路上坡多弯急,但得益于古树普洱茶的兴起,新修缮的道路十分平整。

南糯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联想到软糯细腻,事实也确实如此,南糯茶香气高扬,口感清甜,茶汤滑口,甘韵十足。

不过在傣语命名中,南的意思是酱,糯的意思是笋,南糯山一词极为盛产笋酱的竹山,在普洱茶尚未兴起之前,南糯山也确实是以笋酱而闻名的。

这一名称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千年前,有一天傣族土司到南糯山巡视,当地招待宴上的笋酱大受其喜爱,顺势提出每年进贡笋酱,村民至今仍有制笋酱的传统。

而南糯山的东道主正是哈尼族,哈尼人十分勤劳,千年前就在南糯山栽种和饮用茶叶,但由于缺乏史料,当地种茶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

不过可以从当地僾伲人的取名制上寻找蛛丝马迹,当地人取名有父子联名的传统,父亲名字的尾字,为子女名字的首字,由此推算,定居历史已有千年之久。

在唐代南诏时期(公元745年左右),布朗族先民就在南糯山上种植了大量茶树,一千多年前布朗族先民受战乱迁移,后来哈尼族支系僾伲人就接管了这些茶树。

数千年来,僾伲人一直非常爱惜这些继承来的茶树,除了保护利用现有的茶树外,还不断种植新树,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近千公顷的超大型混生古树茶园。

除了古茶树众多外,南糯山还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因为靠近交通要道,一百多年前的南糯山,曾是云南机械制茶近代化的摇篮。

技术先进的制茶厂

1938年,回族巨贾白孟愚受到云南省财政厅邀请,在南糯山上召集人手,建成了云南第一座思普茶叶实验厂,该厂就是大名鼎鼎的云南省农科院茶研所前身。

由于资金充裕,当时的思普茶叶厂几乎集结了国内最顶尖的茶叶人才和设备,为了高规格的起步,白孟愚还不远万里地把英国产的制茶机搬回了南糯山。

南糯山上的茶树资源当然也没有浪费,新设立的种茶场面积达1100余亩,一期种植茶树三十万株,最终存活近二十万株,在当时称得上是规模空前。

得益于设备先进和品质优秀,南糯制茶厂的机制红茶和绿茶曾远销香港、缅甸、印度等多个国家,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而现代化制,对当地的哈尼人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尤其是创始人白孟愚,对茶农们非常亲切,教导时也尽心尽力,被当地尊称为“孔明老爹在世”。

1948年底,由于国内时局动荡,白孟愚被迫离开了他一手创办的南糯山茶厂,但茶厂的底子还在,树龄近百年的大茶树也还在,南糯山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千年树龄的茶树王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南糯山随处可见许多直径在0.3米以上,树高3米至5米的大茶树。

1950年,国家在南糯山茶叶实验场的旧址上,成立了云南省茶叶科研所,科研所附近随处可见的大茶树,是科研人员们最好的研究对象。

1951年,科研人员周鹏举在当地猎户的引领下深入南糯山原始森林,首次发现了一棵株高5.5米,直径1.38米的古茶树之王。

1954年,中国植物界大牛蔡希陶到南糯山考察时,才意识到茶树王的科研价值,之后有数波专家团抵达此地,共同进行考察认定。

在多轮认定后,专家团得出保守结论,这颗茶树王的树龄在800年左右,属于栽培型茶树中的翘楚。

也正是因为这颗宝贵的茶树王,南糯山才再次进入了科研界的视野,随着慕名而来的专业学者数量增多,这所坐落在大山中的茶研所,一直没有中断与外界的交流。

1954年,南糯山茶研所从山上的优质古茶树种选出南糯大叶54-20抗寒后代,这个品种就是鼎鼎有名的国家级良种——云抗10号。

万众瞩目的南糯茶

在名茶山环布的云南,南糯山也算是资历最老的那一批了,不仅保持了从古代传承下来的良好生态,而且交通十分便利,每年游客都络绎不绝。

不过成名最早,不代表发展最好,南糯山的茶叶虽然品质一流,但在过去一直是优质供应商的身份,没有地域品牌知名度,算是为别人白白做嫁衣。

不过近些年来,普洱茶市场的迅猛发展,成为了南糯山新时代下的发展机遇,特别是12年后名山古树时代的到来,更是让南糯山的地位水涨船高。

南糯山产普洱茶的寨子有三十多个,每个寨子的味道都有所差异,同山不同味所带来的资源优势,使南糯山成为了各大普洱茶企的座上宾。

到了现在,南糯山已经不仅限于是普洱茶企的原料基地,而是有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像丫口寨、石头寨、姑娘寨等名寨的纯料普洱茶,都成为了玩家争相追捧的对象。

从默默无闻的土特产山头,到专家齐聚的科研圣地,再到络绎不绝的普洱名山,在近百年的沧海桑田中,南糯山彻底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蜕变。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南糯山:云南最早的科研基地

坐拥12000亩古茶园;800年树龄古茶树王;云南省首家现代化制茶厂,云抗10号、14号等国家级良种母本之源。

四大殊荣,全部都指向了这座普洱茶名山——南糯山。今天,陆离聊聊各个历史时期的南糯山。

历史悠久的南糯山

南糯山,坐落在澜沧江下游的西岸,和西双版纳的其他几大茶山相比,南糯离214国道不远,地理位置更加优越,大多时候是都是普洱茶客玩家们的第一站。

从景洪开车半小时30分,就能到南糯山脚了。虽然限于地形,一路上坡多弯急,但得益于古树普洱茶的兴起,新修缮的道路十分平整。

南糯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联想到软糯细腻,事实也确实如此,南糯茶香气高扬,口感清甜,茶汤滑口,甘韵十足。

不过在傣语命名中,南的意思是酱,糯的意思是笋,南糯山一词极为盛产笋酱的竹山,在普洱茶尚未兴起之前,南糯山也确实是以笋酱而闻名的。

这一名称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千年前,有一天傣族土司到南糯山巡视,当地招待宴上的笋酱大受其喜爱,顺势提出每年进贡笋酱,村民至今仍有制笋酱的传统。

而南糯山的东道主正是哈尼族,哈尼人十分勤劳,千年前就在南糯山栽种和饮用茶叶,但由于缺乏史料,当地种茶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

不过可以从当地僾伲人的取名制上寻找蛛丝马迹,当地人取名有父子联名的传统,父亲名字的尾字,为子女名字的首字,由此推算,定居历史已有千年之久。

在唐代南诏时期(公元745年左右),布朗族先民就在南糯山上种植了大量茶树,一千多年前布朗族先民受战乱迁移,后来哈尼族支系僾伲人就接管了这些茶树。

数千年来,僾伲人一直非常爱惜这些继承来的茶树,除了保护利用现有的茶树外,还不断种植新树,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近千公顷的超大型混生古树茶园。

除了古茶树众多外,南糯山还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因为靠近交通要道,一百多年前的南糯山,曾是云南机械制茶近代化的摇篮。

技术先进的制茶厂

1938年,回族巨贾白孟愚受到云南省财政厅邀请,在南糯山上召集人手,建成了云南第一座思普茶叶实验厂,该厂就是大名鼎鼎的云南省农科院茶研所前身。

由于资金充裕,当时的思普茶叶厂几乎集结了国内最顶尖的茶叶人才和设备,为了高规格的起步,白孟愚还不远万里地把英国产的制茶机搬回了南糯山。

南糯山上的茶树资源当然也没有浪费,新设立的种茶场面积达1100余亩,一期种植茶树三十万株,最终存活近二十万株,在当时称得上是规模空前。


得益于设备先进和品质优秀,南糯制茶厂的机制红茶和绿茶曾远销香港、缅甸、印度等多个国家,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而现代化制,对当地的哈尼人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尤其是创始人白孟愚,对茶农们非常亲切,教导时也尽心尽力,被当地尊称为“孔明老爹在世”。

1948年底,由于国内时局动荡,白孟愚被迫离开了他一手创办的南糯山茶厂,但茶厂的底子还在,树龄近百年的大茶树也还在,南糯山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千年树龄的茶树王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南糯山随处可见许多直径在0.3米以上,树高3米至5米的大茶树。

1950年,国家在南糯山茶叶实验场的旧址上,成立了云南省茶叶科研所,科研所附近随处可见的大茶树,是科研人员们最好的研究对象。

1951年,科研人员周鹏举在当地猎户的引领下深入南糯山原始森林,首次发现了一棵株高5.5米,直径1.38米的千年古茶树。

1954年,中国植物界大牛蔡希陶到南糯山考察时,才意识到茶树王的科研价值,之后有数波专家团抵达此地,共同进行考察认定。

在多轮认定后,专家团得出保守结论,这颗茶树王的树龄在800年左右,属于栽培型茶树中的翘楚。

也正是因为这颗宝贵的茶树王,南糯山才再次进入了科研界的视野,随着慕名而来的专业学者数量增多,这所坐落在大山中的茶研所,一直没有中断与外界的交流。

1954年,南糯山茶研所从山上的优质古茶树种选出南糯大叶54-20抗寒后代,这个品种就是鼎鼎有名的国家级良种——云抗10号。

万众瞩目的南糯茶

在名茶山环布的云南,南糯山也算是资历最老的那一批了,不仅保持了从古代传承下来的良好生态,而且交通十分便利,每年游客都络绎不绝。

不过成名最早,不代表发展最好,南糯山的茶叶虽然品质一流,但在过去一直是优质供应商的身份,没有地域品牌知名度,算是为别人白白做嫁衣。

不过近些年来,普洱茶市场的迅猛发展,成为了南糯山新时代下的发展机遇,特别是12年后名山古树时代的到来,更是让南糯山的地位水涨船高。

南糯山产普洱茶的寨子有三十多个,每个寨子的味道都有所差异,同山不同味所带来的资源优势,使南糯山成为了各大普洱茶企的座上宾。

到了现在,南糯山已经不仅限于是普洱茶企的原料基地,而是有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像丫口寨、石头寨、姑娘寨等名寨的纯料普洱茶,都成为了玩家争相追捧的对象。

从默默无闻的土特产山头,到专家齐聚的科研圣地,再到络绎不绝的普洱名山,在近百年的沧海桑田中,南糯山彻底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蜕变。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老徐谈茶:怎样从新茶中挑选一款后期转化好的普洱生茶?

随着春茶的不断上市,最近有不少茶友问如何才能挑选到一款适合存放的好茶?为什么新茶喝起来与存放了三、五年的茶相比差别很大?许多茶甚至都感觉不太认识了?这两个问题确实有很大的实用性,并且对刚入门的茶友更加有意义,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讲一讲。

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记得之前在【老徐谈茶】中有提到过这个问题,当时只是做了一个简介,没有展开说,今天就尽量说细一些。首先我们应该挑选云南三大产区出产的普洱茶,其它产区的茶很少有经过时间验证,后期转化好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是没有喝过存放了十来年茶味饱满、茶韵、层次感都比较丰富的非三大产区出产的普洱茶。

在三大产区中肯定首选易武、布朗、邦东、勐库、景迈这五个产区的茶,易武产区无需多言,是经过上百年历史检验的。虽然我没有喝过什么百年老茶,但存放了30~40年的确实喝过一些,转化得很好,个人认为它在这方面是无出其右的。

布朗产区的茶以单独纯料规模化出现在市场上的时间应该是不超过40年,少量的特例不在今天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我自己喝过最早的布朗商品纯料茶应该是98年一个不知名小厂制作的,具体是哪一个厂记不起来了。它的后期转化确实很棒,与易武相比不遑多让,当然在那些年代基本上没有什么所谓纯料的寨子茶,都是大拼配,比如南糯山、攸乐山、格朗河等等,都是适合长期存放的。

思茅产区也就是今天的普洱市,说习惯了就说思茅,它的大部分茶同样也还是可以长期存放的,比如景迈、班歪以及景谷、景东所产的茶都还不错。至于说什么困鹿山、凤凰窝、迷帝这几年炒得比较火的茶可不可以存放?答案是肯定的,我这里就剩几饼2006年的困鹿山,还是200g小饼的,不过它们的价格这几年确实炒得太高,性价比偏低。并且它们还有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涩感稍微偏重了一点,即使存放了十多年后,涩感化得也很慢,我们2006年的困鹿山到现在依旧比较涩,小姐姐们喝起来都说不好喝。茶味也有些偏淡,不过它的香气确实是很高,喜欢高香的可以存放一点。

邦东产区的茶最早出现在2000年代初,就个人而言我喝过最早产于2003年的昔归,至今也还不到20年,但它的后期转化确实令人惊艳。2006年我们制作的娜罕,还有用邦东大拼配弄的一款茶,现在喝起来也是很好的。所以邦东茶是可以长期存放的,后期转化很值得期待。

勐库茶过去一直是制作绿茶比较多,同样是2000年代初开始少量的制作了一些普洱生茶。目前最为出名的就是2005年戎氏出品的母树茶了,这茶后期转化确实值得赞一下,因此勐库产区的茶同样是很值得推荐给各位的。

说完产区就来说说采摘的季节,首先肯定是要存储春茶,其次是部分品质好的秋茶,夏茶制作的生茶不推荐大家存储,它的后期转化并不理想。

最后来说一说品种,首推古树茶,古树茶后期转化的速度要比同区域的台地茶快得多,转化出来茶香、茶味、茶气、茶韵相较于台地茶都要高好几个层次。当然,因为古树茶产量不多、价格不菲,除非你有很靠谱的渠道,否则交学费的可能性非常大。

其次就是树龄在20~50年间的中树茶,也就是那些在70年代到90年代初种植,并且没有做过精细化管理的所谓的放荒茶或者荒坡茶。这些茶的品质是比较不错的,性价比也很高,有部分甚至可以和古树茶媲美,它们的后期转化同样令人叫好。

最后就是山地上种植的台地茶了,这类茶后期转化也还可以,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验到。至于说坝子里产的台地茶,就不推荐大家去购买存储了,它们后期转化确实是不怎么样,极有可能是浪费钱又浪费时间。

由于时间有限,第二个问题我们下期再聊。

来源:老徐谈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80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